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又将奔赴下一阶段的教学,需要好好的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计划了。但是教学计划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篇1
一、与新生的首次邂逅
接触到一名新生,首先要通过交谈,对其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学习是主动还是被动;对待老师是礼貌还是漠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唯有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会让你与他真正的产生共鸣。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到达光明的彼岸。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分为:1、发声练习 2、歌曲演唱 3、舞台表演
1、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声乐课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是歌唱的奠基,没有了它,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发声练习应占课时的60%左右。
少儿发音练习的跨度不应太大,因为其声带比较稚嫩,对于音域较宽的学生也应多注意中声区的练习,高声区以快速练习一带而过,不可久练冠音,否则易伤声带。稳固的中声区适当的向上、向下扩展有效音域,是少儿发声教学的基本理念。
2、歌曲演唱
有了正确的发声作为引导,其气息、位置较统一后,对于歌曲的诠释须进一步要求。
歌曲的表情记号,歌词的意境须引导学生找到作曲者作品的初衷。
歌曲的音准、节奏必须严格按 曲谱 标记演唱。不应给学生养成随心所欲乱唱的习惯。
3、舞台表演
其实在发声练习、歌曲演唱中就应注意学生的站姿、表情并适时的纠正。
歌曲的舞台表演最重要的是面部的表情,在真正的将自己浸入歌曲中时,自然会有投入的情感,表情自然会产生,适时的加以手部动作加以点缀,使演唱变得更加生动。
三、 总结
声乐教学-难,难于无形,因其难于捉摸;声乐教学-易,易于无形,因其易于感受。
声乐是一门心灵与心灵相互碰撞的课程,因为它是无形的。因此,与学生相处的和谐尤为重要。声乐讲究的首要条件便是放松,学会控制学生的情绪,调节学生的情绪,是教学中必要的一环。既要不失威严又要和蔼可亲,其实并不矛盾,重点是一个度的问题。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 教育 方针和政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培养青少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与 文化 学习相辅相成,让学生成为建设祖国所需要的“四有”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来自不同的小学所以学生的 乐理知识 存在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有少数学生对音乐课根本就没有兴趣,不愿参加音乐活动;更有甚者连一首完整的歌曲都不能唱出来,不要说 其它 的音乐知识了。因此,想在短期内将学生的素质提高,那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三、教材分析
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内容非常丰富,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教材分为以下七个单元:中学时代、祖国颂歌、金色的秋天、神州大地、环球之旅、旋转舞台、多彩贵州之苗族。涉及到声乐、乐理、器乐演奏、乐曲欣赏等内容。
四、教学目标
1、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和活泼乐观情绪、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四有新人,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2、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使学生身得到健康发展。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 兴趣 爱好 ,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使学生具有认识简单乐谱的能力。
4、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对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5、初步接触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五、具体 措施 :
1、备课时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在备课时,应紧抓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核心和围绕感受、体验情感这两点来设计教案。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篇3
1教学要求
教师:良好的饱满的激情,示范或指导到位、明确、有效; (2)传授与交流要具有亲和力、感染力; (3)检查学生回课情况,布置下次回课作业。
学生: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听从指导,配合教学; (2)掌握记忆知识要点,体会歌唱技巧; (3)主动交流提高和参与教学意识,带听课笔记。
2、歌唱的气息
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气息是歌唱的基础。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可见呼吸的重要性。学声乐者要通过练习,来掌握歌唱对呼吸的要求,并不断增强呼吸器官的工作能力。歌唱时,要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方式,不要用“胸式呼吸”方式。歌唱时如果用“胸式呼吸”方式,吸气时,抬胸端肩,小腹回缩,歌唱时上胸回缩、小腹外凸,嗓子容易有挤卡、捏嗓子唱的动作,声音“白”、僵直、不通畅;
3、打开喉咙 “打开喉咙”是声乐学习中常提到的名词,有的老师主张不要用“打开喉咙”,应该用“松开喉咙”。其含义就是:歌唱时喉头应该处于吸气时的位置。喉头不能往上跑,喉头附近的肌肉不能紧张,不能挤卡,或者说,不要捏着嗓子唱,喉咙里的感觉应该是打开的状态、松开的状态。
4、哼鸣 轻声 “哼鸣”是寻找头声的好办法,一般用m或n来做练习,我也用ng做练习。多用“轻声”
进行练习,是寻找正确歌唱状态的好 方法 。
5、初级共鸣腔体的打开 利用练声时的合理母音做练习,打开共鸣腔体并用到共鸣腔体。
6、演唱教材歌曲 在表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方面,用简明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表达其歌曲的思想感情。
二年级:更多歌曲的磨合与发声技巧的运用。与歌曲结合学习声韵结合教学法中的辄韵。以及更多的发生技巧的介绍与运用,按照学生个性特点个别提出联系方案,完善歌唱的技巧。
1掌握较高难度的歌唱技巧,有相当层次的`分析能力、驾驭作品的能力和表演水平,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文化修养,增强舞台演唱综合技能的培养和社会演唱实践。
2、加强共鸣联系,用到鼻咽腔共鸣,并能够与歌曲相结合。
3、学习教材歌曲并能与所学技巧相结合。在延长歌曲时能做到以情带声,情声结合。咬字吐字清晰,依据个人嗓音特点提出合理性的要求。
4、能够更好的把握气息的状态。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篇4
(一)学生状况分析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的音乐教学,思想已经比较成熟,对音乐的理解已经能到达必须的程度,因此,本学期对学生的音乐教学重在 音乐欣赏 、分析,音乐资料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资料为歌曲演唱部分要求能够有感情的演 唱歌 曲,乐理方面的音乐资料;能够初步分辨小型的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期听1-2首
(三)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同时促进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的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帮忙有音乐爱好的学生构成音乐某一方面的特长。
(四)本学期教学的目标
1、持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音乐活动。
2、培养音乐感受与鉴赏潜力。
3、培养表现音乐的潜力。
4、培养艺术 想象力 和创造力。
5、培养乐观的态度和友爱精神。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3课时
第二单元3课时
第三单元3课时
第四单元3课时
第五单元3课时
第六单元3课时
(六)教学措施
1、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2、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只的有机联系。
3、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4、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6、因地制宜实施《标准》。
(七)评价工作安排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标准》的基本理念。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活与改善的功能。
1、构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篇5
一、教学对象
全体声乐学生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歌唱的喜爱。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能做到有感情的歌唱。
3、引导学生能用科学的 发声方法 演唱歌曲。并能很好的保护嗓子;
4、培养学生独立识谱和处理歌曲情感的能力。自己能很好的演绎歌曲。
三、教学重点
培养少儿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吐字归韵、音准协调声音的能力及歌曲情感的处理。
四、教学难点
声音的放松,能自如的把握气息,掌握头声和各个腔体共鸣的运用。
四、教学内容
发声训练:
1 哼鸣练习 5 4 3 2 | 1 — || 1 3 5 3 | 1 — || M____________ M (u) __________
2 打嘟噜练习1 2 3 4 5 4 3 2 | 1 2 3 4 5 4 3 2 | 1 — || 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 3 4 5 6 7 1 | 2 1 7 6 5 4 3 2 | 1 — || 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母音练习 1 2 3 4 | 5 4 3 2 | 1 — || mi ___- ma ____ mi___ 不同的音的走向要求呼吸的感觉也不尽相同,这一条要求平稳呼吸。 5 3 4 2 | 1 — || a o a 此练声曲要求演唱时要有线条感,气息连贯,字要清晰,声音要明亮,共鸣要丰满,歌声要通畅。
4连顿音练习: 1 3 3 5 | 5 1 1 5 | 5 3 3 1 | 1 — || mi ma mi ma mi ma m 此条练习曲要求气息连贯,演唱所有的音都应该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感获得更多的共鸣,要求往后腔体吸着唱,吐字要清晰,共鸣丰满。
训练学生正确的歌唱方法(包括:姿势、呼吸以及各个腔体产生共振的能力)、音量、强弱的控制及协调各声部音量的能力。
教学曲目安排:
(1)、第12课时《祖国,祖国我们爱你》
(2)、、第34课时《雪绒花》
(3)、第56课时《卢沟谣》
(4)、第78课时《快乐的节日》
(5)、第910课时《七子之歌》
(6)、第1112课时《童心是小鸟》
(7)、第一1314课时复习所学歌曲兴趣训练根据孩子们的表现不同定期给予参加演出比赛机会,通过演出很好的锻炼孩子们歌唱的心里素质,并能掌握歌唱的技巧,独立的演绎一首歌曲。
拓展:结合近期学习情况和孩子自身的情况指导、排练一些节目参加演出、比赛等,给孩子们锻炼成长的机会。
初中声乐课教学计划相关 文章 :
★ 初中音乐教学计划
★ 2021年八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八年级音乐的教学计划
★ 初一音乐教学计划
★ 初中音乐课教学计划(2)
★ 九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 初二音乐教学计划(2)
★ 音乐学科教学计划五篇
★ 七年级音乐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2017新学期七年级音乐教学计划
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提高声乐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
主研重庆市教委重点课程<<声乐>>课程建设。
2002年7月编写教材《声乐曲集》女高音上、下册(五线谱伴奏)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5年,获得西南大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课堂教学优秀奖”。
2005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二期发表论文《“吕氏春秋”音乐思想研究两个问题》。
2005年,在《中国音乐》2005年第四期发表论文《歌唱训练中人声性别差异的规律探究》,
2007年10月,重庆市第26届“校园之春”歌手大赛指导研究生刘小艳获得“二等奖”。
2007年12月,重庆市首届大学生歌手大赛指导研究生何健获得专业组美声唱法“二等奖”
2007年12月,指导研究生师会娟、陈睿获得”重庆市青年歌手大赛南坪赛区“优秀奖”。
2007年12月,指导研究生刘小艳获得首届“统筹城乡发展”歌手大赛“铜奖”。
2007年担任“三峡之光”人才培养导师。
2007年12月,在《西南大学学报》增刊发表与研究生师会娟合作完成《当古典艺术歌曲“邂逅”歌剧-- 以A斯卡拉第的声乐作品为例分析歌剧的产生及发展初期对古典艺术歌曲的影响》论文。
2008年10月,编著教材《声乐曲集》女高音上、下册(五线谱伴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9年获西南大学首届教学科研二等奖。
2008年10月,指导研究生师会娟、陈睿演唱二重唱《在绿荫下》获得全国13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重庆赛区美声唱法专业组一等奖。并荣获重庆市教委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9年2月指导的声乐节目《茉莉花》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乙组三等奖。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9年在《中国音乐学》第一期发表论文《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客厅与餐厅以及书房都在同一空间内,用吧台和书架进行分割,既通透又实用。
紫色的沙发与桃红色的装饰可以让白色空间活跃起来。
利用客厅的犄角用书架隔出一个小小的书房,只需要几个隔板,一张椅子,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厨房用吧台和一排吊灯将空间分割出来,橱柜及台面也有一个弧度,白色的橱柜最适合开放式的空间。
黑色的桌旗和餐具与黑色的餐椅搭配起来颜色有些沉重,不过再来一个桃红色的艺术挂画,一切就变的有味道起来。
“艺术与美食的邂逅”是指将艺术元素与美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艺术价值和美食价值的作品,以提升人们对美食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感。这种结合可以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食材的摆放、菜品的配色、菜品的造型、餐厅的装饰等等。艺术与美食的邂逅旨在创造一种新的美食文化,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艺术所带来的美感和情感体验。这种结合也能够促进美食产业的发展和提高消费者对美食的认知和品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餐厅和美食爱好者开始尝试将艺术元素融入到美食中,以创造出更加精致和有趣的美食作品。
问题一:古代是怎样进行诗歌教学 最近正在教学诗歌,感觉零散含蓄,很难备课,很难备透,与同事交流,发现大家都有这种问题。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严重脱离诗歌本身,不进行美的赏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只会造成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想学的局面。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适当传授知识。基本教学策略是诵读与鉴赏,即通过朗读了解作品中的内容,初步感受诗中所传达的情感,进而通过背诵来积淀语料、加深印象,最后要“披文入情”地进行鉴赏。 学习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这里要强调的是诵读时要使用普通话,以避免因方言造成字词的误读并严重影响诗歌的美感。 诵读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有了诵读的基础,为我们进一步鉴赏诗歌带来了便利。诗歌教学重点要教会学生如何鉴赏诗歌,并通过鉴赏来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情感世界。”在诗歌鉴赏前,教师可大致向学生讲解一下诗歌的有关知识,像古诗的格律,新诗的流派等方面,为诗歌鉴赏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但不可做过多过细的讲解,以免造成分析有余而鉴赏不足。 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先要找到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可以让学生很快了解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所讲的找切入点是指通过“诗眼”切入,从语言切入,由意象切入意境三种主要方法。 1抓住诗眼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眼就是诗歌的大门,通过这扇门我们便可以了解到诗歌的内在意蕴。刘熙载在《艺概61词曲概》中说:“眼乃神光所聚”,这表明“诗眼”是全诗神韵的集中表露。所谓“诗眼”,是一首诗或一句诗中最精彩最关键的词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寻找诗眼,抓住诗眼,由此切入有助于了解全诗立意。诗眼有“句之眼”和“篇之眼”两种,“句之眼”通常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而这些字词又多为动词,因为动词能表现事物的发展变化、矛盾斗争,最能体现诗的意境。如 的《沁园春长沙》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一句,其中“击”、“翔”二字有力的展现了作者的顽强斗志,这两个字自然成为了诗眼。另外,还有不少以形容词或数词为诗眼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篇之眼”就是全篇最为传神的诗句。像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一句即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可见,鉴赏诗歌时抓住诗眼确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好地认识了诗眼,对全诗的了解也就抓住了重点,另外诗眼多为名句琅琅上口,我们还能丛中感到审美愉悦。 2从语言切入再好的诗歌内容也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古人讲究炼字炼句,就是对诗歌语言的锤炼。因此,教师在教诗时与其要求学生空洞地概括大意归纳主题,还不如先问他们喜欢哪些句子、比喻和描写,好的诗句必然会吸引或打动学生。教诗就要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例如《再别康桥》为什么流传至今为多数人喜爱,不正是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夏虫也为我>>
问题二:如何进行小学诗歌教学 作为我国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诗歌语言诙谐精练,节奏鲜明,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将社会生活集中地反映出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与道德修养,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能够继承并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中诗歌教学的特点,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诗歌教学策略。
问题三: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评价 如何进行诗歌教学评价
完整的教学环节不仅需要有教师教的过程,学生接受的过程,同时也还需要对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价的过程。事实上,“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作为一种辅助教育,它是教与学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综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①]
然而,长期以来,因为历史的原因和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对教学评价的简单认识就是考试,考试成了一切教学的“指挥棒”。显然,这种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因为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所确立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评价的方法要多样,除考试或测验外,还要研究制定便于评价者普遍使用的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来看,国家在制度的制定层面上是科学的,只是到了我们的具体执行中,却偏离了这些基本原则。
对于教学评价,福建师范大学陈光扬先生著文认为,必须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在实践上妥善处理以下几个重要关系: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的关系、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的关系、客观测验评价与主观测验评价的关系、纸笔测验评价与表现性测验评价的关系。然而,我以为不论是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式,语文教学,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诗歌教学,都不外乎从两个最基本的方面来进行,即情与智这两个方面的评价。
一、智:知识的智能培育
从智力方面来对教学的进行评价,那么考试必然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考试只能是教学评价中一个重要因素,而绝不是惟一因素。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就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主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惟一方法,并且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来”。[②] 对考试的这一论述是鞭辟入里的,但是,长期以来,似乎我们却并没有真正认真对待考试问题,因为一直以来,“考试是唯一的考察形式,考试内容着眼于过去和寻求一种固有的结论。在全国上下,虽然考试形式有了多元的迹象,但受制于统一的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要求,考试形式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笔试已然成为基本上是惟一的形式。其他形式基本上无足轻重,或者根本没有发挥作用。”[③]因而,在这里我主要想谈的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客观地对待诗歌教学智力评价即考试的问题。
语文学科的考试,尤其是自“语文大讨论”[④]以来,从全国范围内的语文考试也就是高考语文来看,它所遭受的抨击和谩骂真可谓是铺天盖地,在这些批评的文字中,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一文则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他说:“人世间最亲密、丰富、复杂的亲子之情、师生之情被歪曲成一种最简单、最粗暴、最干巴、最没有感情的功利,不管多么伟大的价值准则,都集中一个焦点――分数上去,有多少爱就有多少苛刻和不近人情。母爱已经差不多变质了,慈母有时比之严父更为严酷苛刻;什么师道尊严,什么有教无类,一切都是假的,在中国,只有考卷上的分数才是真的。”[⑤]客观地说,这样的一些批评,对高考语文试题中避免“刁题、怪题、偏题、荒谬题”是有帮助的,但是我认为,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中相对可以保证公平的手段,高考制度在一定年限内仍将继续存在,它依然是构成教学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
问题四: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今天听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现代诗,热闹的课堂气氛后,是我的茫然。学习内容是现我国著名现代诗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
诗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回忆自己童年时候翻山看海的经历,第二部分写了自己成年后的感悟和信念。
诗歌教学不同于一般课文教学,上好它还真不容易。
执教的周老师很优秀,多次在市区内上过研讨课、展示课。教学时,她主要通过“读”“品”“赏”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课始,她通过自己的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到了课文之中,然后就是学生自由读,,接下来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的形式特点,分为两个部分。开始环节都还不错,多读是学习诗歌的“法宝”。
生:是在翻越了无数座山之后看到海的。
生:不一样。
生很快知道童年想看的海是现实中的大海,但对成年之后的海,却一下子无从说起
师:讨论一下,看看书。
学生从书中找到了“用信念凝成的海”。教师接着引导,让学生说出“海“象征理想,无数的山象征艰难困苦,最后老师小结,这就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内心感受。
现代诗不比一般课文,语言凝练是它的特点,用词用典也与一般文章不同,每个文字背后都掩藏着作者的“心”。它的教学应该有它的特点。
第一,读是现代诗教学的主要手段。现代诗跟一般课文的文字表述有些不一样,节奏感、韵律感很强。教学初,就应该让学生读通读熟诗句,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感,在读中初步感知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三,学诗还应该学会调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体会诗句情感。一切“诗语”皆情语,现代诗的意蕴都比较深远,用词用典的现象比较常见,所以没有学生的生活体验参与学习,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感悟着老师的感悟。
比方这首诗,在讲诗人小时候没看到海的沮丧、失望时,教师不能只就诗句内容去硬性感悟,更多的是要学生去探究,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历。不然学生口里的“沮丧”“失望”只是一个心情符号,激不起他们内心的感受,没有情感体验的词语是没有温度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爬山的经历,去感受辛辛苦苦爬上山顶却没见到大海的沮丧,这时候的品读,情感就会更深一层,学生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印证”诗句内容和情感。
第四,现代诗的教学不能简单地靠一再的读去体会情感,因为凝练的语言会让学生找不着感觉,所以读诗时,教师还有必要引着学生去“消化”诗句的语言,把这些词语变成学生生活的写照,这样,学生在读诗的时候才会自觉用自己的经历去印证诗句的内涵,读出自己的感悟。像这首诗,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部分时,一定要把文字“无数座山”变成学生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只有在这种情境下的,才会知道“信念”的重要性,才会在心中营造起那片“用信念凝成的海”。
第五,现代诗的学习还需要积累,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次的读,帮助学生积累诗句。真正领悟诗歌意境是需要具体情境的,积累有助内化,说不定某一个生活情境中积累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学现代诗,不是学内容,也不是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情感的积累。
这样的教学可以收到以下效果:首先,让学生经历了读诗的过程,懂得欣赏诗歌要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味。第二,了解读诗的方法:结合背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意象具体化,体现诗歌的形象性。第三,初步感受到诗都是有意象的,表现手法用多种形式,如:
用典、想象、烘托、渲染、象征、对比、托物言志等
问题五:如何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文学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使学生在文学知识上获得提升,更能促进学生审美情感上的体悟。所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市区学生语文素养比较好,课外知识也比较广泛,而农村的学生平时文学作品就看得少,对现代诗歌的接触就更少,因此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没有教师的引领,现代诗歌对农村学生来说几乎就成为一片空白。但纵观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现代诗歌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漏洞,主要现象有两种。一种是“闪电式授课”。平时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课内现代文阅读现在不考了,上课时随便提一下就行,甚至不上都没有什么关系。”而这些“课内现代文”又以现代诗歌首当其冲。的确,新诗很少以阅读形式的出现来考试,更有目光敏锐的老师发现,近几年来新诗连背诵默写都不考,于是新诗在教学中更加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偏偏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下两册的第一单元都是中外现代诗单元,因此每到这样的“鸡肋单元”,上课便可快马加鞭,每篇课文寥寥数语即可解决。
问题六: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教学 加乐中心学校产坡小学 语文科 王文孔《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也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语文教学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当然,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偏废而应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一、诵读中教育学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指的是让语文是可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那么古诗教学则是让语文达到目的地的精华。古诗的目的地,首先是语言。 要知道,中国古代,甚至解放前的私塾,先生教育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诵读,所诵读的都是语言精炼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朱子家训》等,并一律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中积累语言,在熟读中领会慢慢意思,在熟读中渐渐体会文章的思想。 能够流传下来并被编入语文教科书的古诗,它不是呆板八股文,它是表情达意、状物写景的明理工具,它具有丰富的情意性、思想性,充满了人文关怀。所以,老师在教学朗读古诗中要抓住古诗的用韵、平仄、句式、味道、感情,还有重点词语,优美的语言特色,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琢磨,理解;还要求学生数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感情。 古诗几乎都押韵的,读起来都是琅琅上口的。除了要求学生读准确,古诗的韵味最重要。毕竟,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还没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老师在范读中,透过文字,注入感情,让诗歌是用以达到目的地的事物。利用古诗的工具性能,教育学生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思想的美,所以,优美的朗读首当其冲。 例如,《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游子吟》、《赠汪伦》、《晓出净慈送林子方》、《泊船瓜洲》等古诗表达的是浓浓友情、亲情、乡情等,老师`范读的时候,用深情,稍微慢的语气。如《晓出净慈送林子方》、《绝句》、《江畔独步寻花》、《咏柳》、《菊花》等写自然景物美丽的诗歌,用清快明朗的语气来读。又如《春种一粒粟》,《蚕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上渔者》表达了诗人对穷苦劳动人民不幸的生活的深切同情,所以用缓慢的、有点低沉的语气来读,把重要的词重音读。农夫犹饿死这句,饿死要读出那种控诉的语气来。 所以说,朗读好古诗,成为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工具性可见一斑。 二详说中训练学生语文动手动口的工具性 语 为工具学科,作为工具,首先有他的形成过程。详说古诗的方方面面,是达到效果的最好的途径。 古诗年代久远,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诗句多受格式,字数的限制,非常精炼,句中常有省略成分,还有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事物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古诗的工具性,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在课堂上发言,如诗人的小传,年代背景,诗句中>>
问题七: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从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音乐美等几方面展开教学,把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得很精致严谨,也很有新意有深度。不过,读了这篇教学设计,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我再一次想到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一下子要我说得全面明白,本人的学力又难以达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一,切不可把“诵读”这个诗歌教学的法宝丢掉了。很多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但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常常做得不够,吴老师的设计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欠缺。戴望舒的《雨巷》是抒情味很浓的一首诗,没有比诵读更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没有比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忧郁和低落彷徨的情怀,没有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可以说,教学设计的种种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文本的种种解读,也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雨巷》的教学,老师一节课即使什么都没做,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感受,也应该是成功的一节课!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二句,“悠长、悠长”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学生如果能够读得低沉缓慢且适当延长,便自然能够体会到雨巷的幽深和空寂,同时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绵绵愁思和无限哀伤;“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一句,老师如果能在此指导学生放慢节奏,用失落的语气诵读“远了,远了”,那么,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极富古典文学美的诗歌意境之中,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诗人身旁飘然而去,渐行渐远;诗人久久地驻足凝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双眸里贮满了无限的惆怅和失望。试想,在这样的氤氲着美学气息的教学氛围中,该会有多少美好的情感和鲜活的思想生成啊! 第二,切不可把灵动的诗歌教“死”了。诗歌的艺术在于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是进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因此,诗歌的教学和鉴赏,最忌讳的是教死了和读死了。而吴老师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理清‘确定’与‘不定’”,我觉得有些东西过于“实”和“死”。“雨巷”“丁香姑娘”“我”“邂逅”,包括“油纸伞”和“颓圮的篱墙”,这些都应该是作者精心选取的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意象,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表现一个苍凉阴冷、清淡素雅的意境,来传达诗人彷徨忧郁的情感,让整首诗浸染着浅浅的一丝愁绪、淡淡的一抹哀伤。这里不能也不必非要分出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同样,也没有必要当然更没有理由把诗歌中关于人物的刻绘说成是真实的,更不可无端地仅仅凭“希望”一词便推断出诗人的愿望是“虚幻”的。 第三,切不可把学生当成诗歌鉴赏家和评论家来教。中学阶段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我想,对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来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接触诗歌这个最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阅读的文学样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熏陶他们的情感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往他们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使他们现在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使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可能变得高贵脱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和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的“最初感受”,要让学生自己品尝“第一口奶”,而不是由教师来灌输或者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雨巷》这首诗,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爱情,就是浪漫的邂逅,就是由邂逅而萌生的恋情和伤感,就是一个男生爱上了女生,没有别的,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