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诗描写立秋时节

那句诗描写立秋时节,第1张

描写立秋时节的诗有夏云英的《立秋》、刘言史《立秋》、《闰六月,立秋後暮热,追凉郡圃二首》、《立秋二首》等。

1、《立秋》(明代)夏云英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赏析:

夏云英(1395~1418年),明宫庭才女,主要传世作品有《端清阁诗》、《法华经赞》等诗集,惜红颜薄命,年仅24岁即逝。“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这一句真的是爱了,每年的立秋都要用上好吗。

2、《立秋》(唐代)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赏析:“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很喜欢这一句,天上的云已经不似酷暑那样炎热,树叶也开始掉落,只有细心观察的人,才能听到这一丝丝秋的声音。

3、《闰六月,立秋後暮热,追凉郡圃二首》(宋代)杨万里

夏欲尽头秋欲初,小凉未苦爽肌肤。

夕阳幸自西山外,一抹斜红不肯无。

赏析:

夏日走到尽头秋天将要开启,小小的凉意使肌肤感到清爽。落日残照西山,晚霞迟迟不肯散去。

喜欢杨万里的这首诗,句子简单好理解,就像现代的我们一样,喜欢记录生活中的美好,关于季节的变换,身体的感受,还有美丽的落日。只是古人用诗句,我们用照片。

4、《立秋二首》

(宋代)张耒

西风袅袅木飕飕,身在江湖北岸州。

自古楚人词最好,为君重赋竟陵秋。

赏析:

这首诗让人感到很亲切,张耒写的是湖北的秋。“自古楚人词最好”,湖北被称为荆楚大地。词最好就是指的屈原,被誉为“楚辞之祖”,他的一部《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去年以来,由于工作的缘故,两度进入湖北境内。第一次由河南信阳经湖北孝感到武汉;这次则来了个顺序颠倒,先由武汉到孝感,紧接着直奔信阳。

 对于湖北,应该说并不陌生。且不说23年前曾借道武汉去东北当兵,仅是族谱里关于先祖迁徙轨迹的记载,就足以勾起我对湖北的强烈兴趣。

 按照我们重庆开县岳溪镇“塝上李”族谱的说法,我们这一支李氏后人的根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先祖孜公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今甘肃天水秦安县)第十五代孙。宋灭唐,李姓大祸,孜公从陇西郡移居江西南昌府丰成县湖茫里。元朝大德年间,孜公第十世孙鼎公从湖茫里迁移到湖北孝感洗脚河世居。清朝顺治初年(一六四五年),鼎公第五代孙李和钦从孝感洗脚河孤身入川,来到今重庆开州区岳溪镇楼房坝生息繁衍,至今已二十余代,人口逾两万。

 呵呵,这么说来,我们这些李氏后人也称得上皇室后裔了。这当然是扯淡,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儿,真不如先祖李和钦由湖北入川定居这件事更让我萌生一探究竟的冲动。

 很长一段时间内,严格说是结婚生子之前,我对祖籍的概念仅仅局限于四川或重庆。2000年初秋时节,母亲和继父从渝东北老家赶到位于大兴安岭林区深处的加格达奇,照顾即将临盆的小儿媳,期间母亲提到我们李家后人正在张罗整理族谱,还要派人去湖北寻根祭祖……正是从那时开始,我才知晓湖北竟然与我们家族有着那么深的渊源。

 大概两三年后,族谱修订完毕。此时我已调到哈尔滨工作,母亲和继父再次从老家赶来照看年幼的孙子,顺便带来了装帧精美的族谱,我也第一次看到了关于先祖由鄂入川的记载,并牢牢记住了“湖北孝感洗脚河”这个地名。

 从这以后,对于荆楚大地,对于湖北人,莫名其妙地多了一层好感。有时和湖北籍的朋友聚会,我会半认真半开玩笑地声称自己是湖北人,还像模像样地讲几句湖北话,经常以假乱真、蒙混过关。当然,这并非什么难事。毕竟,无论是气候、自然环境还是语言、生活习惯,湖北与川渝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一段时间,每每遇到湖北的朋友,我都会问相同的问题:孝感在哪里?洗脚河又是一条什么样的河流?

 我问得含糊,湖北朋友的答案亦不清晰:历史上麻城有个孝感乡,如今麻城归黄冈管;湖北有个地级市叫孝感,你问的是哪一个?洗脚河?有这条河吗?怎么没听说过……

 后来查了一些资料,基本确认族谱记载的“孝感”应该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麻城孝感乡”,即现今麻城市鼓楼街道办事处下辖的沈家庄一带。

 至于族谱中提到的洗脚河,其正规名称叫举水河,发源于大别山南麓麻城境内,全长1657公里,素有“鄂东第一河”之称,是长江主要支流之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很多移民就是从麻城高岸河码头上船,沿举水河进人长江并继续西上,最终经三峡进入四川。

 “举水河”被称为“洗脚河”,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样的:移民们故土难离,临别依依,路途遥遥,前途茫茫,出发之前,人们把双脚伸进举水河里细细地洗,让清澈的河水为自己洗去尘土,洗去霉运,带来平安和好运,然后换上一双新草鞋,踏上漫漫长途。渐渐地,在举水河洗脚,换新草鞋,就成了入川移民出发前的仪式。久而久之,人们就根据谐音,把“举水河”称作“洗脚河”。

 也有一些入川移民把这条河叫做“喜鹊河”。因为民间认为,喜鹊是吉祥之鸟,是报喜之鸟。传说喜鹊搭的巢里,有一棵吉祥的瑞草,这棵瑞草放进水里,它不会顺水漂流,而是溯流而上。入川移民也正是将要沿着长江溯流西上。于是人们根据谐音,把“举水河”叫做“喜鹊河”,表达了对迁徙四川途中能够平安吉祥、顺顺利利、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的美好愿望。

 这些与先祖有关的传说或记载,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湖北的好感。2016年8月下旬,当我第一次经河南进入湖北境内,当我在孝感市孝昌县城官塘湖公园慢跑,当我听到当地人说着和重庆老家方言发音十分相近的话语,心里倍感亲切,感觉像是回到了故乡的怀抱。

 得知我的先祖由麻将孝感入川定居,一位在沈阳工作时的黄冈籍老战友、如今转业到武汉工作的老大哥十分惊喜,再三鼓动我 “去麻城老家看看”。

 先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自然可以称之为“老家”。但时间相隔实在过于久远,此“老家”非彼“老家”,去与不去,何时前往,都显得不那么重要和紧迫了。

 何为老家?什么叫故乡?或许只是个时空概念罢了。落实到一个具体地方,对先人而言是故乡,对后人来说则可能是异乡。从这个意义上讲,故乡和异乡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今日之故乡,明日之异乡,因人而异,变幻反复,如此而已。

 天涯何处是故乡?天涯无处不故乡。

 2017年4月26日于湖北孝昌

煌煌荆楚吟·荆州之旅·楚都遗址·辉煌灿烂楚文化

辉煌灿烂的楚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大精华。它的博大精深、风采卓异,常使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叹为观止,感慨万分。它孕育、产生、繁荣于荆楚大地,渗透南方各地,甚至北浸中原,影响极大,为丰富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楚文化史专家张正明曾以实例证明楚文化的成就和水平超过周代其他任何一种区域文化:最早用失蜡法或漏铅法铸造的青铜器为楚国;最早的铁器(除去个别的例外)是近三十年间出土的楚器;先秦的金、银币都是楚币;最早的精美丝织、丝绣衣衾出自楚墓;先秦漆器中,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图案之美,以楚为最;已面世的先秦木雕、竹编工艺品,几乎全为楚国;最早的毛笔出自楚墓;先秦的竹简几乎全是楚简。仅见的先秦一幅帛书和两幅帛画,都为楚画;举世闻名的曾侯乙编钟,亦出自楚地……

物质文化之彩

楚之祖先最早活动在中原一带,后南迁到江汉地区。其先祖祝融曾为火正之官,观象授时,既为火神,又为雷神。据说凤为祝融化身,《白虎通·五行篇》说: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即凤。故楚之先民崇火尊凤,凤鸟曾为童贞时代楚人的图腾,具神圣象征意味。

因此,江汉地区成为楚文化生长的温床。楚文化之滥觞,始自西周早期楚国始封之时。早期的楚国,位于毗连豫西南的鄂西北,这种纵跨南北的有利地理位置,使楚人在与华夏、蛮夷的交往中,得以师夷夏之长技而力求创新。到春秋中叶以后,楚国经济、国力不断增长,文化也极大发展。随着楚郢都纪南城的兴盛,楚文化遂至鼎盛。

农业生产方面,楚人综合利用南北农业文化之精华,创建了筑坡灌田的社会性水利工程。楚庄王时期,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此举使大片农田受益。楚人还发明了“火耕水耨”的水稻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在历史上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直至今日还可见其孑遗。

在冶金技术方面,楚人更是获得极大成功。当时楚国不仅普及了中原约在春秋中期推广的分铸、焊合技术,而且创造出中原尚无先例的失蜡法或漏铅法铸造工艺,并开镶嵌黑漆工艺风气之先。随着采铜与铸作技术的不断革新,铜器品种愈加丰富。特别是在青铜兵器的制作上得到长足发展,与中原兵器相比具有制作精良、器形长大和形式繁多的特点。而楚式青铜镜,更以其绚丽多姿的纹饰、精致轻巧的形态,达到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峰。大量的考古发现,都可证明这一点。

1965年望山一号墓出土的金银错龙凤鸟纹铁带钩,长462厘米,呈弧带形。整个带钩的正面和背面两端都用金丝、金片和银丝、银片嵌成花纹图案。背面两端和二钮钮面嵌云纹。正面图案作龙凤鸟纹,金银片镶嵌其身,金银丝嵌成其爪,流动云纹补白。凤长尾,作回首反顾状;鸟张口,作引吭长鸣状。图案活泼,错嵌精丽。带钩弧度与人腰腹弧度吻合,当是一种特殊的大型革带用钩。代表了楚国错嵌工艺的水平。1965年望山二号楚墓出土的战国铜质酒器龙凤纹樽,高17厘米,盖面及腹周皆饰错银花纹。全器计三十六条龙,二十四只凤。这些图案化的变形龙凤纹,既蜿转回环,又井然有序,表现出楚金错工艺的繁缛花丽和装饰特色。考古工作者还在纪南城西南部的陈家台发现铸炉两座,炉壁底部外张,四角内凹,炉底和四角有一层薄木炭灰。东北角发现铜棒一件,西半部发现锡渣一层,铸炉附近尚存鼓风管残片。

精美的丝织、丝绣也是楚文化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战国时期,楚纺织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形成了缫丝、纺纱、织造、染整等一整套工艺,制造了许多手工纺织机械。《楚辞·招魂》描绘楚宫时,涉及到相当多的丝织品:“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帱多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1982年从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楚丝织品,几乎囊括了先秦丝织物的所有类别:战国中期楚刺绣品素纱绵袍、浅黄绢舞凤飞龙纹绣绵袍、浅黄绢绵袍、深黄绢夹衣、紫红绢龙凤相蟠纹绣单衣、浅黄绢对龙对凤绣锦袍、小菱形纹锦绵袍、大菱形纹锦绵袍、素罗龙凤虎纹绣单衣、红棕绢凤鸟花卉纹绣绵袴、深黄绢单裙、深褐绢单裙、红棕绢凤鸟践蛇纹绣袴衣、浅黄绢蟠龙飞凤纹绣衾、凤鸟凫几何纹锦衾、浅黄绢对凤对龙纹绣衾,以及帽、鞋、镜衣、棺罩等。其品种有纱、绢、绨、罗、绮、锦、绦等,故被誉为“丝绸宝库”。

这些丝织品,工艺极为精湛。以经纬密度而言,每平方厘米一般经密一百四十根,纬密六十根,最高的经密达一百七十根,纬密七十根,比今天降落伞的密度还高。论其柔软,薄如蝉翼,轻若笼烟。其中绣品更是巧夺天工,花纹典雅富丽,题材以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和自然物象为主,绕有神话意味。花纹以龙凤形象最为丰富,如素罗龙凤、虎纹绣单衣,在极薄的罗上,用红、黑、灰、土黄等色锁绣出龙、凤、虎三种图案。凤振翼展翅,花冠飘垂,居画面中心位置;龙、虎形象刚劲、生动传神,似搏击,似对舞。整件绣品呈凤鸟飞舞、龙腾虎跃的热烈气氛,又充满神奇色彩。特别是其中有复杂组织结构的大提花织物锦的出现,更证实了战国时期织机提花技术已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可以这样说,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了当时我国丝织技术的最高水平。

楚国的木器、竹器、漆器工艺品的制作也达到相当高的技艺。考古发掘中,楚墓出土的漆器数量多,品种全。仅在纪南城一带就已出土楚国漆器上千件。这些漆木器造型生动,构造精巧,绘雕传神,色彩艳丽。如1965年冬出土于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的战国时期彩绘木雕小座屏,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屏面厚度仅3厘米,座宽12厘米。屏座两端着地,中部悬空,上置一雕屏,为长方形外框,外框内透雕五十一个动物,计有凤四只、雀四只、鹿四头、蛙二只、大蟒二十条、小蛇十七条。周身黑漆为底,有朱红、金银漆绘凤纹等图案。所雕刻的各种动物,交错结合,互相争斗,变化复杂而有规律,栩栩如生。与彩绘木雕小座屏同时出土于望山一号楚墓的彩绘虎座凤架鼓,其形态为两虎相背匍匐,四足向前屈伸,呈欲起步奔跑状;虎背上,各立一只凤鸟,引颈昂首,目视前方,长喙微启;在两凤鸟头冠上,各牵出一条彩色绸带,系一圆鼓于两凤鸟长颈之间;虎座与飞鸟互相对称,形态协调;凤翅、虎斑和其他细部均以彩漆点出,颜色鲜艳。这件本供实用的乐器,又成了技艺精湛的工艺品。

精神文化之光

在特殊的历史渊源、生产条件,以及特殊的山林泽薮交错纵横的地理环境孕育之下,楚地的精神文化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并明显地区别于崇理性、尚人伦、重礼乐的带有浓厚宗法色彩的中原文化。它表现得更为绚烂热烈,更加自由奔放,更带神秘气息,更具浪漫精神,显示了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大自然也更亲近。

当儒家创始人孔子已宣告“不语怪力乱神”的时候,楚地的巫风却刮得更盛。在楚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天地山川都具有神性,故楚人信奉太乙、东君、云中君、司命、风伯、雨神等,与自然保持着和谐亲近的关系。同时,诸夏之神高辛、轩辕和夷越之神伏羲、女娲,也是他们信奉的对象。由此,形成了多元的鬼神信仰。正因为“楚人信巫鬼,重*祀”(《汉书·地理志》),故楚巫地位高,逢大事必卜。楚人这种崇巫重卜、尚鬼好祀的习俗,为许多考古材料所证实。楚墓中多有“镇墓兽”,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卜筮记录”,更为人们提供了楚人卜筮的情况。

楚文化丰厚的土壤,最适宜于艺术的生长。不朽的文学杰作《楚辞》,历史与神话相交织,社会与自然相融合,情感充沛,想象奇特,词采瑰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千古绝唱。它和《庄子》一起,代表了南方即楚地的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楚音乐文化令人倾倒。除1978年在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外,1970年在纪南城南2公里还发掘出战国石质乐器彩绘石编磬。石编磬共二十五件,其上有以凤鸟为主题的彩绘花纹。经测定,除四件断裂复原发音不准,一件残缺不全无法发音外,其余发音良好,音质优美,音域宽广,音阶准确,至今能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说明当时实用音至少有三个八度左右,两千多年前的楚国就已能制作出具有高水平音律的乐器。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这批彩绘石编磬演奏的。

在音乐文化方面,楚人还有一大成就、一大创举,即建“地下金奏”。当代语言文字学家杨伯峻解释:“金指钟镈,奏九种《夏》乐,先击钟镈,后击鼓磬,谓之金奏。”这种以钟镈为主,辅之鼓磬的铺设,恰与曾侯乙墓中室乐器陈设的秩等相符。而楚人将乐队置于地下,则比当时乃至后世置乐工于堂陛或廊庑更显庄严雅致。另从声学效果看,地室具有音量集中、氛围浓烈的特点,更有利于抒发楚人强烈、奔放的情感。

楚国本是音乐舞蹈之乡,王逸《楚辞章句》称,“昔楚都南郢之邑,……其祠必作歌舞以乐诸神。”楚人在上祠时一边祭祀,一边唱歌跳舞,以博取诸神的好感。他们能在音乐文化方面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也就不足为怪了。

楚人在哲学方面也取得了十分伟大的成就。代表了南方即楚地哲学的老、庄,对整个中华民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4、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荆楚是指古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现指湖北省。荆楚部族兴起于楚,也称荆楚。

远自商代,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荆现名牡荆,是马鞭草科的一种落叶灌木,古代又名楚,用来做刑仗,鞭打犯人。因此楚又称“荆楚”,受鞭打叫“受楚”。“受楚”是件痛苦的事,所以“楚”字又引申有“痛苦”的意思,如痛楚、苦楚。

扩展资料:

荆楚文化因楚国和楚人而得名,是周代至战国时期在江汉流域兴起的一种地域文化。

周初,文王姬昌的老师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子爵,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众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先抑后扬的楚文化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

煌煌荆楚吟·荆州之旅·荆州古城·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

荆州古城即江陵县城,位于长江流域中游,是我国南方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它“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风烟含越鸟,舟楫控吴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加上荆州土地肥沃,物丰民富,故自古有“历代兵家重荆州”之说。

历代兵家重荆州

春秋战国时,这里是楚王的行宫。汉代在此始建荆州城。相传三国蜀将关羽在旧城边筑起新城。东晋时桓温为荆州镇将,为准备北伐将新旧城合为一城。五代时加筑外城和子城,均为土城。南宋时始建砖城,后多次被毁,清顺治三年(1646)依旧基重建后,经多次维修,至今完好。

古城城墙高近9米,厚10米,周长约10公里,呈多边形,起伏曲折,状若游龙,气势雄伟壮观。城墙下用条石砌基,以大城砖砌外壳,内填黄土夯实。青砖之间用石灰和糯米汁粘合,极其坚固。明嘉靖年间,长江决口,洪水袭荆州,由于城墙坚实,城门紧闭,全城竟丝毫无损。因而有“铁打的荆州”之美誉。

城墙的六座城门都用砖石砌成拱券形门洞,以木门开关。门上有城楼,北门上朝宗楼保存最完好。南门上曲江楼最有名,原来此楼东面有一楼,盛唐时贤相张九龄(人称曲江公)因遭李林甫排挤,被贬到荆州当长史,常来楼上眺望大江,饮酒赋诗。后原楼毁圮,便将南门楼改名为曲江楼,以纪念张九龄。此外,城墙东南角的“仲宣楼”也很著名,是为纪念东汉文人王粲(字仲宣)而得名。当时,王粲为避乱南下荆州依附刘表,但不受重用,便登上此楼,观周围景色,写下著名的《登楼赋》。其中第一节这样描写城楼: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古诗句出处: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显示了此楼所居地势的显豁敞亮,登楼可尽览四周优美景色。这篇抒情小赋借写景色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思归故土的心情,对后人影响较大,以致“王粲登楼”成为落拓文人抒发思乡之情的一个常用典故;这座城楼也由此而闻名。元杂剧中有《醉思乡王粲登楼》,明代首相张居正登楼后写有《题仲宣楼》诗二首。现楼已毁圮,基址尚存。

荆州古城扼守长江,镇巴蜀之险,据江湖之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一些著名战争都发生在这里。三国时期,各路豪强都想据有荆州,进而图谋天下。为夺荆州古城,得荆楚大地,三国诸强们明争暗斗,血染沙场。围绕着荆州的占、借、讨、夺、守,曹魏、东吴、蜀汉各派势力,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等风云人物在这里导出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以致于有“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之说。

刘备巧计借荆州

刘备借荆州,是三国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据史料记载,赤壁大战前,荆州为刘表所据。赤壁大战前夜(208),刘表死去,次子刘琮投降曹操,荆州遂为曹操所有。赤壁之战后,曹操败退许昌,荆州交曹仁把守。这时,刘备配合周瑜乘胜前进,经过一年苦战,击败曹仁,攻下荆州,曹军退守襄阳、樊城一带,荆州落入孙权手中。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坐镇荆州城,却叫刘备到长江南岸的油江口安营扎寨。刘备乘机南下,攻取了荆州的武陵等四郡。

刘备屯兵的油江口,即今湖北公安县城斗湖堤镇附近。公安县在东汉末年叫孱陵县,属武陵郡。因刘备曾被封为左将军,人称“左公”,于是就改孱陵县为公安县,为“左公安营”之意,也有说是以期“左公安靖,日后强雄”。

刘备虽得长江南部的荆州四郡,但当时荆州所辖八郡中最重要、最富庶的南郡和南郡的政治、经济中心荆州城却在东吴手里。这一战略要地对孙、刘双方都极为重要。孙权要保有荆州,以作东吴立国的西部屏障;刘备要得到它,以作为他西进北上的根据地。若用武力夺取荆州,刘备当时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于是,诸葛亮给他出了“借荆州”的计策。

209年底,刘备亲自去东吴,向孙权提出借荆州。其理由是: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周瑜听说此事,坚决反对,并建议:“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孙权考虑到曹操在北方虎视眈眈,其实力远在孙、刘之上,需联合刘备,才能抗击曹操的袭击,因此未采纳周瑜的建议。

孙权为加强双方的联盟,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妹妹许配刘备为妻,目的显然在于“欲换刘郎鼎峙心”。刘备答应这门亲事也有自己的打算。赤壁一战,大获全胜,威望大增,成为众望所归之英雄;但在三强中,属自己地盘最小,势力最弱,通过联姻,一来好抵抗曹操,二来日后好从舅爷手中“借”到梦寐以求的荆州。209年,年过四十九岁的刘备同芳龄十九的孙尚香成婚,因有“刘郎”之美称。

《三国演义》中对孙刘联姻这桩本是两厢情愿而又有各自打算的“政治婚姻”,改头换面,并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等章节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描写。说孙权为了要回被刘备借而不还的荆州,采用周瑜的计策,谎称要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好把刘备骗到京口扣留起来作人质,不还荆州,不放刘备。不想,此计被诸葛亮识破,临行前给了护卫刘备的赵云三条锦囊妙计,让刘备到东吴后依计行事。刘备他们按诸葛亮的安排,一到东吴就大力张扬刘孙联姻的事情,同时带礼拜见乔国老,通过乔国老把这消息传到吴国太的耳朵里。吴国太听说此事,忙叫来儿子孙权,大骂一顿,而且决定在甘露寺相婿。巧的是一相便中,弄假成真,使得孙权“赔了夫人又折兵”。故事编得生动曲折,虽与史实不符,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事实上,刘备成亲时,荆州仍在孙权手中。210年周瑜病故,鲁肃接替周瑜重任。鲁肃从孙、刘联盟对抗曹操的大局出发,劝说孙权暂借荆州给刘备,这样刘备借荆州才侥幸得手。刘备终于获得了荆州南郡的大片土地,迈出了跨有荆、益以图天下的关键一步。而孙刘联姻则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因此,这里留下许多美好的传说。

据《资治通鉴》注文:“江陵府石首县沙步有刘郎浦,蜀先主纳吴女处。”又据《石首县志》载:“绣林山,在石首县治北,原名阳岐山,刘备纳孙夫人于此,挂锦在山,结绣如林,因改今名。”相传刘备从东吴纳孙夫人回荆州时,诸葛亮率三军在阳岐山迎接,满山遍野挂锦结绣,还在山上搭起一座帐篷,挂上锦帏,作为刘备欢度蜜月的临时行宫。因此改名绣林山。又说刘备先从绣林山对岸的一片江滩上岸,然后换乘彩船到绣林山,因此,这个原叫浦口的地方就改叫刘郎浦了。

唐吕温针对孙刘的“政治婚姻”写有一首《刘郎浦》:“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

在绣林镇,有照影桥、望夫山等许多纪念刘备和孙夫人的古迹。照影桥,原系绣林古镇“牌楼湖”中的一座石拱桥。传说孙夫人为博得刘备欢心,每天都站在牌楼湖中的小桥上,面对清澈见底、宛若明镜的湖水,着意地梳妆打扮。后来,人们就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照影桥”。桥为大理石砌成,高约33米,长约99米。清代诗人汪一元在《影桥清鉴》一诗中写道:“天外巧妆桥上行,徘徊还顾美人名。凌波检点芙蓉面,不负珍妃一片情。”

望夫山即东岳山,又名楚望山,坐落在绣林镇西北,因孙夫人在这里送别先主、盼夫祭江而得名。望夫山西端,有一块形同书桌大小的石台,上面刻有一对脚印,传说是孙夫人西望刘备留下的。传说刘备得荆州后西征入川,孙夫人天天站在这里眺望,盼夫归来。不料,此别竟成永诀。刘备兵败猇亭后,谣传他身死乱军之中。孙夫人闻此噩耗,来到江边,望西嚎啕大哭,然后投江而死。实际上,婚后不久刘备就驻军油江口,而孙夫人则住在离油江口五六里处,后人称之为“孙夫人城”。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汉昭烈夫人,与昭烈相疑,别筑此城居之。”孙夫人跳江一事也属虚构。刘备借到荆州后,第二年就决定率师入川。当刘备西征时,孙权便乘机迎妹归吴。孙夫人不但自己愿意回去,还要把阿斗抱走作为人质,由于赵云江上拦截才没得逞。

荆州作为蜀国立国之根据地,借之不易,守之更难。因此刘备率军西征时,军师诸葛亮毫不犹豫地决定自己与关羽协同镇守,为的就是万无一失。几年后,由于进川辅佐刘备的副军师庞统阵亡,诸葛亮奉诏西去。于是,把守荆州的重任就落在关羽等人肩上。而围绕着荆州的争夺并未结束,由此又引出了吴国吕蒙偷袭、关羽大意失荆州的著名历史事件。

鸡鸣岭·拖刀沟·换帽冢

刘备、诸葛亮“借荆州”,本来打的就是“只借不还”的主意。当初他们答应得了益州便归还,可得益州后,孙权来讨,刘备却说:“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孙权大怒,遂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也摆出阵式与之争夺。这时,曹操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刘备得知这一情况,才与孙权讲和,以湘水为界,用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两郡换取南郡一郡,并派出自己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关羽镇守荆州。

据《水经注》记载,关羽为确保古城安全,在荆州修筑了异常坚固的土城墙。相传今荆州古城中心的荆州医院一带,就是当年关羽守荆州时设虎帐的处所,著名的关公刮骨疗毒一事就发生在这里。《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则有声有色地描述了这一故事。《三国志·关羽传》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这种刚毅坚强的气概,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关羽武艺高强,且练功不辍。在离荆州古城不远的荆门市流传着关羽练武的故事。城北的一处山坡,人称“鸡鸣岭”。传说关羽在荆门驻兵时,每天鸡鸣即起,跑马练武,从不懈怠。一次,土地爷与关羽开了个小玩笑,故意提前让鸡叫唤,关羽照常闻鸡而起。直到现在,鸡鸣岭的雄鸡比别处鸡啼叫得早。由于关羽经常练武,来回拖刀的地方,划出一条深沟,人们叫它“拖刀沟”。在荆门市南数里的关坡,是关羽的跑马冈。传说关羽每天鸡叫头遍就骑着赤兔马到这里跑马射箭。赤兔马脖上系着一个铜铃,那清脆的 萦绕山坡,因此人们也称跑马冈为“响马岭”。

在荆州城,有关关羽守城时的传说更多得不计其数。城北门外3里许的拍马山,相传是因关羽教刘备义子刘封练武而得名。城西北五六里处有个高大的圆土堆,据说是关羽在此点将的点将台。八岭山上有座高达14米、直径约百米的大坟,顶端平齐,如同刀削,人称平头冢。传说关羽得青龙偃月宝刀后,非常高兴。他跃马挥刀,跑过这古墓时,一刀砍去,削掉坟头。现在平头冢近旁有一小冢,顶部高高隆起,其坟脚正好跟平头冢顶部相当,据说这就是平头冢的坟顶。此外,还有落帽冢、换帽冢。落帽冢是因关羽经过这里时帽子被风吹落,化而为冢,故名;换帽冢则是因关羽曾在此换帽休息而得名。

在荆州博物馆内,陈列着传为关羽喂马用的石马槽和蜀军的行军锅。北城墙附近有传为关羽洗过马的洗马池。

关羽大意失荆州

关羽虽然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有一致命的缺点——骄傲自负。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曾派使者为子求聘关羽之女。关羽不仅不许婚,还辱骂来使,以致激怒孙权,给本来就不稳固的孙刘联盟增添了新的裂痕。《三国志·关羽传》还记载道“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这成为后来失荆州的一个重要原因。据说,关羽的骄傲自负,使得他对诸葛亮深得刘备器重不服。为了发泄不满,一次,他趁诸葛亮出城巡视,拆除了护城河上吊桥,想使诸葛亮难堪。而诸葛亮深知关羽自傲脾性,不与之计较,连夜建桥,反使关羽悔愧,赔礼请罪。

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奉命从荆州挥师北上,发动了襄樊战役,水淹于禁所统帅的七军,活捉于禁,斩庞德,一时“威振华夏”,以致曹操考虑迁都,以避其锐。

这时东吴的陆逊利用关羽“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的弱点,给关羽写了封极尽吹捧之能事的信: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古诗句出处: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

本就自傲的关羽看后,对东吴更不加设防。于是,东吴大将吕蒙以战船冒充商船,让摇橹士兵穿上白衣扮成商人,迅速偷袭荆州。守公安的傅士仁和守荆州的麋芳,在关羽出兵襄樊时,故意不予全力支持,气得关羽要跟他们算帐,因而恐惧不安,孙吴方面趁机招降了他们,一举夺得了公安、荆州。待关羽回救,已为时太晚。气得关羽把衣甲掷到荆州城西北角紧连城墙的土山上(后名为“掷甲山”)。关羽带领残兵败将,向西退走麦城,又从麦城败走,逃向临沮罗峪沟(今远安县城西),被吕蒙部下马忠用绊马索绊倒,杀于漳乡(今当阳关陵一带)。

有关关羽失守荆州的传说很多。关羽从襄樊撤军回救,行至荆门城南,不见援军到来,想到自己一世英雄,落到这种地步,又急又恼,于是,高举起青龙偃月刀,狠狠往石上一掇,大刀深深掇入石中,再也拔不起来。此地至今沿用“掇刀石”地名。现荆州博物馆中存有青龙偃月刀,当然是后人所铸。荆门有座山,方圆数十里,山上青石林立,每块石头都朝北,人称“望兵石”。相传这里地势本较平坦,关羽当年盼望救兵,曾站在一石上向北瞭望救兵,因嫌石头太低,便大声吼道:“顽石,抬起头来!”此石真的应声而长,其他山石也纷纷抬头,向北翘望。荆门还有座拾回桥,镇因桥命名。据说当年关羽在桥上焦急地盼望援军,来回走了十次,桥因此得名。

据史书记载,关羽被斩首后,孙权怕刘备兴师问罪,一面将关羽首级奉献曹操,企图嫁祸于人;一面以诸侯之礼,葬其尸骸于当阳。曹操一眼识破东吴用心,也以诸侯之礼,葬关羽头颅于洛阳南门外。故有“身卧当阳,头枕洛阳”之说。关羽身躯墓在当阳市城区附近。宋朝以来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多有修建,遂成规模宏大、占地百亩的关陵。关陵门首有“神道碑”,高大的石碑上,用阳文镌刻着“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汉前将军汉寿亭侯墓道”二十四个威威赫赫的大字。沿神道,过“汉室忠良”石牌坊,穿三元门入内,殿堂森严,径正殿和启圣殿,最后才是陵园。这里古木参天,且所有大树顶部都光秃,据说连草木也为这位威神“脱帽致哀”。而关陵门首的两副对联,更道出人们对这位古代英雄的怀念和哀悼:“夕阳丘首三分土;古道江头一片碑。”“滩水夜嚎蛟龙饮泣三分恨;秋山昼啸草木声诛两贼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323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