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满分作文素材:成就“板桥体人生”

高中满分作文素材:成就“板桥体人生”,第1张

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满分作文素材:成就“板桥体人生”,供大家参考。

高中满分作文素材:成就“板桥体人生”

郑燮《难得糊涂》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学过的一首郑板桥的诗,特喜欢,随着时间的流逝,每每吟这首诗的感觉很不一样,如同一坛佳酿,时间越久醇香越厚……其实,郑板桥不是诗人,确切的说,他是一位清代的书法,留有的“板桥体”。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俗话说:“字如其人”,但我要说:“字如人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吗?郑板桥奉贤“难得糊涂”的生活哲学,这与“板桥体”的精髓不谋而合。他一生也颇为坎坷,他四岁丧母,由继母抚养长大。从板桥曾经给乳娘的一首诗中可以想象他的童年是经历了怎样的苦难!诗曰: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郑板桥的书法独树一帜,看似歪歪斜斜却透着“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性格。寻找一颗星很很佩服这样的字,这样的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金庸先生《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他表面上是那样的很不羁、很自在、很惬意,但令狐冲的骨子里却渗透着大侠的风范。令狐冲的人生就是“板桥体”的贴切写意:隶非楷,非古非今,看似歪歪斜斜,但感觉错落有致……

 何为板桥?在寻找一颗星看来,板桥代表着正直、善良,代表着坚持与执着,这也是中国当代学子应该具有的品格。我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如今又是一个讲究个性,讲究时尚的年代,正直、善良、坚持与执着似乎远离了我们,我们也似乎失去了“定海神针”般的理想追求,恍恍惚惚,飘飘扬扬。“板桥”与“板桥体”的不同是板桥是内在灵魂的直接体现,而板桥体恰恰是我们的行为举止,可以另类、可以时尚、可以小沈阳,可传递出来的还是正直、善良、坚持与执着,这才是独一无二的人生境界。

 高考如同过“板桥”,然,随时开放的深入、时代的进步,高考不再是独木桥一座,进入高等学府的方式可谓是多种多样,这种与时俱进的高考制度,不正是“板桥体”的体现吗?

 每个人的出生是无法选择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但每个人的人生道路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海纳百川的社会大环境里成就“板桥体”不是梦想。郑板桥已经为我们亲身垂范,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

郑板桥在谈画竹的体验时形象地提出了“三竹说”。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眼”“手”之间的胸中之竹,就是“言”“意”之间的“象”。但“象”也不是单纯的“象”,它具有三个层面:一是眼中的现实层面的“物象”,二是胸中的心理层面的“意象”,三是手中的符号层面的“语象”。前后二“象”都比较容易理解,只是心中之“意象”却深藏着许多的奥妙。

如果站在诗学的审美角度看,意象又分为创作主体审美意象和欣赏主体审美意象。人们在创作过程中,必然要由物象向创作审美意象转换。这个转换是超越了所面对的物象的,它不仅再现或替代了现实,而且创造出了审美化现实。由于这个过程使外在的物象在创造思维中得到分离、改造、重组和变形;创作的主体以自我的精神去接近物象这个客体,使创作的主客体的精神相互渗透,并重组客体的存在方式,至此人格化的自然就理所当然地取代了现实化的自然。正是由于审美主体凭借其内部语言,凝定主体与客体的审美体验,物象才得以转化为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象。

这个过程似乎已经完结,但且慢。当创作审美主体将其审美意象以语言(诗句或符号)凝定(完成作品)之后,还有一个接受主体——欣赏主体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欣赏主体面对的是,“手中之竹”这一审美意象了。这“手中之竹”就是创作主体呈现在欣赏主体面前的“语象”。欣赏主体对这一包含着创作审美意象的语象,必然有一个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验进行梳理、重组、取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图象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欣赏主体也必然会在创作主体提供的审美意象中混合、溶解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因此,这个过程会产生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审美意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留给欣赏者的一个接受、想象和体验的迷蒙的空间。事实上,这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也是欣赏主体产生共鸣或愉悦的过程。

  家乡的新变化

  我的家在宁城县的一个小村庄,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变化实在另人赞叹。在我年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家乡的黄土马路又窄又陡,坑坑洼洼,弯弯曲曲,能使用的最先进交通工具就是摩托车,有几个在县城念书的中学生哥哥,每到星期天下午就要步行道村口等车去上学,非常麻烦。整个村庄很闭塞,和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如果有一辆小卡车能摇摇晃晃的开进来,就会有很多村民好奇的围观。

  我念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村里人商量着修条平坦的水泥路,大家都很兴奋,资金不够,每家每户的捐款,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大家都很支持,直到修路的推土机开到我们村口了,有的人都高兴得热泪盈眶,当推土机到村里时,奶奶见了,惊奇得把嘴巴张的大大的。但是随之的问题也就来了,涉及到拆迁,在路旁的村民,因为依路建的牛圈什么的要拆,所以有点舍不得,有的村民死活不拆迁,这让村委会很为难,后来在村民的好说歹说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补偿措施,才做通了路边村民们的思想工作。

  奶奶说,在几十年前,她小时候住的是草房,里面伸手不见五指,有些人就在木棍的一端缠上地膜,蘸点煤油,然后在山洞的两侧挖个小洞插进去,这才能看见东西,哪有现在的电灯方便啊!因为冬天天气冷,里面冷,窗户小,烟出不去,呛得人直流泪。“现在生活条件多好呀,上学国家义务教育,种地还给农民补贴,如今还开始修路,都是党带领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奶奶赞叹道。

  以前,家乡的路只有三米宽左右,坑坑洼洼的,坐摩托车都颠的屁股,大腿发麻生疼。很多村民因这里贫穷,都到城里打工去了。现在,路修好了,大概有八米宽,平平坦坦的,坐上车,都能安稳的打盹睡觉了。现在,政府提倡我们种果树,这样我们农民也就有了经济收入,老百姓就不会出门打工了。

  汽车车以前也很少见。记得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村口停了辆小汽车,我们小孩和村民把车团团围住,害得小汽车差点回不去,现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经常有人驾驶小汽车驶进村来,很多都是以前出去打工现在回村里来创业的。村里还有好几户买了大卡车自己做生意。新的小洋房一幢幢挺立起来,小车渐渐多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奶奶小时候见一辆自行车都很难得,与那时相比,家乡的变化太大了,这都要感谢***的领导,感谢人民的辛苦劳动,感谢社会的和谐环境!

  我的家乡发生了巨变,我越来越喜爱我的家乡,越来越喜欢我们的祖国母亲!

  板桥“六分半书”亦称“破体书”,曾被人誉为“乱石铺地”,骤然看去,大大小小、方方圆圆、歪歪倒倒、长长扁扁、疏疏密密、浓浓淡淡。但细看来,就会领略到他是以气韵统领全军,是意之所之,一气呵成。犹如银河溅天,珠玑泻地,遒劲古拙、气势俱贯,意境高致,妙趣横生。有如音乐一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达到活泼自由的效果。这种“六分半书”的特点,正是郑板桥楹联书法的基本特征。当然作为楹联书法,它有独特的形式和内容,楹联书法是整个板桥“六分半书”的一部分,然而它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和特征。郑板桥的楹联书法是其整个书法的精华。在板桥的楹联书法中,自出己意陶铸万象,于阴柔之美中贯有阳刚之气,行笔大胆泼辣,墨色淋漓,潇洒流畅,豪婉并存,自成格局,确乎达到了古、媚、雄、秀的至高境界。

  纵观板桥的楹联书法,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是板桥楹联书法的一大特点。明至清初的书法家,主要是学习晋唐以来的法帖,称谓“帖学”。在清代中期以前,几代皇帝都推崇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在科举考试中。规定考卷的字必须写得乌黑、方正、光洁,大小一致,不准破体,千手一体,千人一面,从而造成了“馆阁体”书风。凡是知识分子,要想中举做官,就得学习书写“官阁体”,这种字体虽功力扎实,然而过分拘谨、死板、缺乏生气,失去了艺术趣味,甚至到了僵化的程度。所以我们观看楹联书法,清初到乾隆年间,多数书作其中包括名家书作,多是一种字体一个模式,不管是什么内容的作品,都是用一样的字体一样的格调正正规规地书写,似乎内容与书写形式、表达方式没有关系。虽然也有少数书家想打破这种僵局,注意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这样的书家并不多,也没有几个成功的。然而郑板桥就不一样了。他确实把楹联的内容与书写形式看作是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楹联的内容是楹联的灵魂,书写是为表达其楹联思想内容和感情的,是艺术上的再创造。这种联墨合璧、联墨统一的艺术思想应当是楹联书法的根本所在。如果一幅楹联内容是平平静静的,而你用大草去书写,或内容是虎气生生的,而你用正楷四平八稳地写,那效果必然是适得其反。只有联墨统一才能把意境丰富的楹联内容与相关的书法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完美艺术形象的效果。如板桥最有名的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联,内容是写“简’’出“新"的,而书写用的是行草体,写出的楹联不论结构形式错落有致,还是用笔用墨上的浓淡相兼,都显现出“三秋树"和“二月花"标新立异的意境。这副联十四个字,可以说是神态各异。上联:“删”字扁平,有篆、隶、魏碑笔意:“繁”字立长稳健,以楷为主,加以隶意:“就’’字左高右矮,行、魏结合,安然端庄:“简”字左旁下乖,右边上抗,行、草味浓,富有动感:“三’’字重重三点,非楷,非隶,非草,非行,活象三块乱石;“秋”字行、草笔意完美,恰如秋风习习,叶落留枝;“树"字以行为主,上动下稳,似乎根力无穷。上联纵观之,虽字与字有大有小,有正有斜,有左有右,然而确是行气实足,十分协调。下联“领"字细长,人有行走之势,“异”字笨拙,属杂体字,不同寻常:“标”字向右下方睑落,然最后一捺稳住;“新’’字全然以草书为之,显得活泼新颖;“二”字重重两点:“月”字向右下方斜下,似乎破格有余;“花”字横平稳住。下联观之,似乎行势不够协合,“二月花”小而显得偏右,然而用“郑板桥"三字落款在“二月"之旁,便形成上下一致,显得玲珑剔透了。特别是统观上下两联,确实叫人感到构思大胆,用笔娴熟,立意新颖,令人赏心悦目。再如板桥的“山奔海立,沙起雷行"联,观其联,如见风起云涌,山海呼应,舒卷变幻,威力无穷之势;“山随画活,云为诗留”联,表现的完全是一幅诗情画意,联墨与人的心情相融洽,看此联似乎身临其境,给人以山河壮美的感受。在当时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郑板桥的这一举措,无疑是打破了书坛、联坛在“馆阁体"禁锢下的万马齐喑的局面。

  纵观板桥楹联书法的成长历史,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六分半书"的形成阶段。这就是他三十几岁到他为官前,即乾隆七年(1742)的50岁前这段时间。这段时间他开始成名,在扬州卖字鬻画为生,这期间的代表作品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等。这时期的作品板桥风格虽然已经形成,但是显得不够突出,也没有完全放开,字的大小比较匀称,结构有些单调,还缺乏大家的风范。再是内容有些单调,多是写山写水,写花写鸟的风景联。这恐怕与他的年龄和阅历有关。应该说那时板桥还是处在社会的下层,是一位普通的文人画师,他还没有那样的胆识和胸怀把字放得开。字如其人,只有人成熟了,字才可能成熟。人的思想境界没有达到那一步,字的水平就难以升华到那样的高度。

  第二阶段是他板桥体的完善和成熟阶段,也就是他在山东范县特别是在潍县为官期间。这一阶段是他一生中感到得志的时期,在政治上他作了官,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这就是他说的“达则泽加于民”。在思想上,他更接近生活,接触民众,对社会的认识加深了,使他的思想丰富成熟起来,处世的哲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思想以及由这些思想所激发出来的感情都融会在了他的笔端。这枝笔成了他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成了他与恶势力斗争的武器,成了他生活中清闲娱乐的乐器,他的一切在笔下都有所宣泄和张扬。思想的成熟导致了他笔墨的成熟,思想的境界推动了他艺术境界的提高。所以这时的作品应是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即有蒸蒸日上的激情,又有广阔的视野和胸怀,更有泼辣精道的笔墨,可以说其多数传世之作是在这段时间中创作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如“山奔海立,沙起雷行”;“一面楼台三面树,二分池沼八分田”;“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有子才如不羁马,知君身是后凋松”;“课子小书斋聊可借观鱼鸟,连家新竹圃何须多构湖山”等。不仅在楹联方面,就是其它方面的书法佳作,也多出自这一时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484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