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溪流,喜欢它的灵动活泼,喜欢它的神秘幽深,喜欢它的曲折蜿蜒,更喜欢在溪畔与古村的美丽邂逅。
你看,一弯清流,携着远山的苍翠,从东南逶迤而来。金色的沙粒,在一川碧水里,静静地沉睡。于是,我遇见了澄澈的沙溪,邂逅了美丽的沙溪古村。
沙溪,这个安福县竹江乡的美丽古村,因村前的小溪里多沉沙而得名。古村呈东西走向,坐南朝北,四面青山环抱,沙溪水像一条玉带,轻轻地绕过村庄的东侧,再一路向西飘去,最后汇入泸水河。
一座青石板桥,横跨在村口的沙溪之上,桥面由四块巨大的青石条铺就,桥畔有一个码头,台阶也是由青石条铺成,一共有四阶。村中老者告诉我,这个青石条的数字是很有讲究的,寓意为“四季平安”。因为在当时,这座石桥是村民出入的必经之地,桥畔的码头,也是村中妇女浆洗衣物的地方。“平安”二字值千金,只有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才能生活幸福美满,这是古代沙溪人朴素的人生愿望。
过了青石板桥,不远处就是“心斋公祠”了。祠堂三进,前有方形院子一所,旁有耳房数间。祠堂主体建筑,属明清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斗垬门楣高,天井藻井美窗雕。整个祠堂,气势恢宏,华美壮观。然而,最吸引我的还是祠堂牌楼上的“心斋”二字。心斋,出自《庄子·人间世》篇,意谓摒除杂念,使心境虚静纯一,而明大道。所谓心生虚,虚生静,静生明,只有放下私心杂念,心胸才会开阔,内心才会宁静,之后才能抵达人生的真谛,最终达到“坐忘”的境界。祠堂取名“心斋”,据村民说,是为了纪念村中的一位叫颜心斋的举人。他早年在外做官,官声甚好,人缘极佳。他致仕之后,回到家乡,潜心修道,好老庄哲学,每日都要反省自己,再加上他又用自己的积蓄,从外地运来青石条、青石板,架桥铺路,积德行善,深得村民爱戴。他去世后,村民建“心斋公祠”来纪念他。祠堂的耳房(或者叫侧室)的门楣上刻有“退省轩”几个遒劲的大字,以彰显他的美德,字迹至今还很清晰。
我从“退省轩”和“心斋”的字眼里,仿佛窥见了颜心斋的自省和豁达。其实,在古代的乡村,正是因为有许多像颜心斋这样的乡贤的存在,乡村才不至于沦为文化的沙漠,乡村的文化传统才得以保留和传承。我们真的应该感谢这些乡贤们!
在祠堂的右边和后面,是一排排古民居。村中较有名的古建筑有牌楼、义仓和司马第。在村西还有颜氏宗祠,宗祠的前面竖立着八块青石条做成的旗杆石,只是不见了当年官府赐予的旗帜。但我可以想象,当年颜氏族人中举后的无限荣光,也可以体会到颜氏先辈对后人的殷殷期盼。
伫立在旗杆石前,从镌刻在青石碑上斑驳的文字中,我读到了沙溪人“耕读传家”的传统,耳畔仿佛传来了孩子们吟诵《诗经》的童音,宛如天籁在沙溪的上空萦绕。
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我仿佛穿行在明清时期的沙溪。一条青石板的小巷,幽深,宁静。一曲琵琶的乐音,由远而近,宛如禅韵,渐渐消逝在巷尾的炊烟里。一朵油纸伞,在烟雨的小巷里行走,行走的,还有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沙溪,沙溪就像一方铜镜,在这里,我遇见了它的曾经,也照亮了迷惘的自己,一如这沙溪的清流,携着古韵绿意,驾春风而去。
走在明清的沙溪,我仿佛遇见了那对养鸭的夫妻。他们溯溪而上,赶着一群鸭子,来到了这里。说来真是神奇,平日里鸭子下蛋不多,可是到了这里后,却每天产蛋不停,而且鸭子下的都是双蛋。这着实让养鸭夫妻高兴不已,觉得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他们决定就家居于此。他们筑茅而居,叩石垦壤,颜氏子孙,从此在这里繁衍不息,终于有了今天的沙溪。
如今,沙溪已经列入我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沙溪,如村口石桥边那棵香樟树,在春天里,绽放更加葱茏的绿意。
此时的沙溪,像一弯月光下的清流,在我的心底静静流淌,我的心也变得沉静起来。
(作者:刘新生,笔名:鱼石散人,江西安福人,安福县作家协会秘书长,吉安市作协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