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之前介绍过大唐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子。 其实,长孙无忌能跟李世民相识,还要感谢一个人,就是高士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六。 长孙无忌在很小的年纪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妹妹长孙无忧,到处遭人欺辱。舅舅高士廉看两个孩子无依无靠,很是可怜,便将妹妹和两个孩子带回自己府中,并亲自教长孙无忌、长孙无忧读书识字。 高士廉在隋朝担任治礼郎,跟李渊的关系很好,来往很多,他看到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很有才能,便将长孙无忌介绍给李世民认识。由于二人年纪相仿,又经常在一起讨论事情,时间一长,便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后来,高士廉又将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无忧嫁给了李世民,让他们一家跟李世民的关系更加亲密。 隋炀帝杨广长期穷兵黩武,大兴土木,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将社会经济推向了绝境,有志之人纷纷联合起来,奋起反抗,此时的隋朝可谓天下大乱。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17年,瓦岗军在全国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各地军阀纷纷起兵,驻守太原的唐国公李渊,也趁天下大乱之际,在晋阳起兵反隋,由此开启了李唐王朝。 武德五年,公元623年,高士廉随长孙无忌等人一同归顺唐朝,辅佐李世民,为贞观之治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高士廉在唐初位高权重,对人却非常低调,受人爱戴,他的「 ”德”行更是被人称赞。 在高士廉当官的地方,民风不好,他整改民风,有时还亲自引导,对百姓十分和善,在高士廉的引导下,民风越来越好。他还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闲暇时间经常举行文学聚会,吸纳有学识的人,交流引导,为大唐输送人才。 有一次举办文学聚会时,很多有学识的人推荐朱桃椎去见见高士廉,但是朱桃椎不想为官,更不想参加什么文学聚会,对众人天天念叨的高士廉也没什么兴趣。消息传到高士廉那里,他知道朱桃椎是有学识的人,便亲自前往朱桃椎的住处,对其礼貌有加,力邀他出山。 朱桃椎一见人家都到家门请他了,还这么有礼貌,便放下执念,前去参加聚会。此事在当时也成了美谈。 高士廉在当时的风评非常高,连李世民也评价他说:「 ”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 高士廉病逝后,唐太宗李世民伤心不已,想前去吊唁,但他当时也得了重病,行动不便,房玄龄便劝他不用去,但李世民说:「 ”高公与我并非只有君臣关系,还有故旧、姻亲的关系,岂能听说他的噩耗而不去吊唁呢?” 长孙无忌听说后,也赶过来力劝,李世民这才作罢,回到宫中为高士廉遥相祭奠,非常哀痛。 两年后,李世民去世,唐高宗将高士廉的灵位供奉在李世民的宗庙里,并追赠其为太尉。
唐太宗的皇后是不是叫长孙无忧
不确定,文史没有记载她的名字。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她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她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隋唐英雄里李世民登基后为什么不给如意当皇后,不封如意的孩子为太子,他是不是一样爱爱如意和长孙无忧呢这位朋友,故事只不过是故事,野史可以随便改变,但历史是不容更改的,作为李世民,是更爱长孙无忧还是更爱如意公主,历史和故事是完全不一样的。实际上,在这个电视剧中备受冷落的长孙皇后才是李世民的最爱,而如意公主的原形杨妃只不过是李世民的战利品,当时被俘虏时年龄尚小,但由于姿色甚美,先安排给长孙皇后做丫鬟,长成后被李世民占有,哪里有“爱情”一说。
历史上李世民有两个隋朝公主的女人,一个就是这位杨妃,而另一个却是李世民杀死自己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后霸占的齐王妃。 如意公主的原形为隋炀帝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李世民,成了杨妃。杨妃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是吴王李恪、一个是蜀王李愔。 其子李恪在唐书中被史臣赞为“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李恪因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赞为英果“类己”而被提为立储人选,威胁了特定集团的利益,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李世民死后,吴王恪被长孙无忌诬陷为谋反送上了断头台, 长孙竭罗是长孙无忧吗 天下长安长孙皇后贤淑温良千古贞观十年(公元636年)6月的一天,长安宫城立政殿内一片寂静,宫娥太监们肃立殿外,个个神色黯然。原来,长孙皇后的病情突然加重,看来将不久于人世。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爱妻身旁,心情异常沉重。弥留之际的长孙皇后微微睁开了双眼,似乎有话要说,李世民赶紧俯下身去安慰妻子,只听长孙皇后吃力地说道:“房玄龄追随陛下最久,处事小心谨慎,军国大事、奇谋密计从不对外宣泄,如果他没有什么大的失误,希望陛下不要轻易弃之不用。再有,妾身家的人千万不要委以重任,他们能以外的身份立足于朝堂也就万幸了。
我死之后不要厚葬,要效仿古代圣贤,崇尚节俭,劳民伤财、大起山陵,那是无道君主所为。我死了,可依山而葬,不用棺木、木器、瓦器陪葬,薄验送终,陛下如能做到这些也就是没有忘记妾身。”说完,这位一代贤后驾崩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岁。唐太宗李世民悲恸万分,“皇后驾崩,我再也听不到她的规动良言了。她贤明慈爱,每能规谏,补联之阙,失去这样一位贤内助,怎么不叫人痛心呢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是河南洛阳人,魏拓拔氏的后裔。长孙氏的先人曾任宗室长,因号长孙此后便为姓。其高祖为大丞相、冯冯王,曾祖父为平原公,祖父为左将军,父亲长孙展,博览群唐大宗李世民:离祖之次书,精通兵法,担任隋右骁卫将军,可谓官宦世于。626年继帝位。
长孙皇后由于受到父亲长孙晨的影响,喜好内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读书,尤爱图传,精通文史,常常引用古往今来了国家统一,对外与邻国广泛文的善恶以自鉴,并十分熟悉礼法。长孙晟的哥哥长孙炽是周时的通道馆学土,听说窦氏(唐太领起到了积作用,出现了历史宗李世民的母亲)曾经劝后周武帝安抚其皇后突厥女心中感叹,常对长孙最说:“这么明容的人一定会生下不同于常人的儿子,我们一定要跟她结为亲家。”于是,长孙晟在女儿十三岁时将她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
从太原起兵到玄武门之变,她与李世民患难与共,风雨同舟,夫妻之间情深意笃。李世民即位后,她被封为皇后,母仪天下,掌管后官。为吸取前朝历代后妃、外戚于政,祸乱国家的教训,她对自己及其儿弟子侄要求拱严,充分显示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的风范。长孙皇后天性节俭,日用器服够用则止。她喜欢读书,不论寒暑都不中断。有时唐太宗遇到疑难未决的军国大事,总想征洵长孙皇后的意见。因为他知道皇后饱读诗书,见识深刻,倜长孙皇后总是以各种借臼拒绝,她常说:“牝鸡司晨,意味着…一个家将贫穷,我我怎么能干预国事呢”无论唐太宗怎样恳请,她就是闭口不答,决不参与政事。长孙皇后的哥旴长孙无忌,与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自幼就交情深厚。太原起兵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是唐朝开国元勋之。
有次,唐太宗准备封他为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左卜射,并可自由出入宫中,意即辅政。长孙皇后听说后十分着急,多次规劝太宗撤消这个决定,可是太宗就是不听。长孙皇后无奈之下只好让哥哥亲自去找唐太宗,苦苦衷求,请求逊职,唐太宗好改授他一个一品文散官。长孙皇后作为一位很有见识的政治家,她并非对所有政事概不与闻,每逢唐太宗头脑不够冷静、出现偏差的时候,她总会主动出面诱导。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后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嘴里不停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赶忙过来好言相劝:“是什么人惹陛下发这么大的火”“还不是那个魏征,每次在朝堂上他都敢当面顶撞我。”唐太宗仍然怒气难消。
长孙皇后心中暗暗吃惊,她知道魏征一向忠心耿耿,为了大唐江山敢于冒犯天颜。于是,长孙孙皇后第二天换上朝服,来到大殿朝拜太宗,令太宗大吃一惊。因为按照唐制,皇后只有在参加册封、助祭等盛大仪式时才穿朝服。只见长孙皇后下拜道:“恭喜陛下!我听说君主英名,臣子才正直,如今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可知是陛下英名之故,妾身怎敢不祝贺你呢”一席话说得唐太宗怒气全消。
长孙皇后对子女要求也很严格,有一次,爱女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违反任制,下令有司将嫁妆加倍。在魏征的竭力规劝下,唐太宗终于放弃这个念头。事后,长孙皇后特意赏赐给魏征四百缗、绢四百万匹,并对他说:“早就听说你忠诚正直,通过这件事情我真正看到了,敞以此相赏,希望你如既往,辅佐天子。”太子承乾人主东官后,长孙皇后多次告诚他要戒奢尚俭修身养性。
有一次,太子的乳母在长孙皇后面前抱怨东官缺少器物用度,希望能增加一些些,长孙皇后听了十分生气,斥责道:“作为太子,多担心的应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缺少东西呢”长孙皇后虽然对自己要求很严,作为后宫之主,她对妃嫔们却是极其宽厚仁慈,从不滥生冤狱,妃嫉宫娥生病了,她亲自探视,还用白己的药膳资助。因此,宫中上下对长孙皇后都爱戴有加贞观九年(635年),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不幸身染重病,药石无效,太子承乾想通过大放天下、度人入道等办法来修福去灾,长孙孙皇后坚决不同意,“死生有命,非人力可为,如果积德修善可以延长寿命,那我辈子没做们么恶事,如果行善无效,还有什么冥福可求呢大赦天下是国家大事,怎能为了我而坏了国家法律呢”于是太子不敢以此进奏,转而告知大臣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奏太宗,太宗听了不禁赞叹皇后的美德。
长孙皇后留给后世并为历代所称道的是她采占代妇人事迹著成的的《女则》十篇,并旁征博引,很有偕鉴意义。长孙皇后柄逝后,太宗拿着这本书潸然泪下,“这本书将用来怀念皇后,我失去了个多么好的良儒呀!”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可以说长孙皇后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协助太宗治理国家,她以身作则,从不不因一已之私而破坏国法,可谓一代贤后!
李世民真爱竟然是长孙无忧,她到底是何人?李世民的一生都很传奇,他可能可以与很多女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但是长孙无忧似乎是与李世民关系最亲密的人了,那么李世民一生最爱的女人是长孙无忧吗?
李世民很爱长孙皇后,与她的贤良淑德,还有她善于辅佐唐太宗密不可分。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
有记载说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所以从他为长孙无忧祈福的事情,可以看出李世民对长孙无忧的关心。
在隋唐英雄里塑造的李世民是一生都很爱自己的初恋如意的,一直都对她恋恋不忘,相反与长孙无忧只是因为家里要求,并没有到举案齐眉,相亲相爱的地步。其实历史上如意这个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他很爱自己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忧的原型就是长孙皇后。一个贤良淑德,能够很好的处理后宫,也没有要干涉内政,也比较淡泊名利,比较能够处理矛盾,试问这样的女人,在朝夕相处的条件下,怎么会不喜爱呢?
谁告诉我,长孙无忧去世后李世明为什么在没有立皇后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中国帝王中的真爱夫妻。妻子去世后李世民非常伤心。不会再立皇后。他父亲也一样。在他母亲去世后即使成为皇帝。也只有她这唯一的追封的皇后。
历史上,李世民的老婆 皇后 长孙无忧 是不是死了又从棺材里活了,!?首先
长孙皇后,长孙氏,小字观音婢 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 这个长孙无忧的名字是杜撰而来的。楼主不要被时下那些乱七八糟的电视剧迷惑。 所谓假死,更不可能了 身为一国之后,御医无数,要是死的时候被人误诊,那还得了,怎么可能会误诊??如果真的被误诊,那不是死大片大片人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应该会有记载的。 所以这根本是不可能出现的。 还是那句话:楼主不要被时下那些乱七八糟的电视剧迷惑 长孙(40)无忧(2)
成为皇后之后的长孙无忧生活非常的节俭,竭尽全力辅佐自己的丈夫李世民,长孙无忧说自己不干政,但是生活在政治的中心,想要与政治脱离任何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历史上留下了长孙无忧“朝服劝谏”的小故事,诉说着作为一个女人,长孙无忧是如何劝谏自己的夫君李世民的。长孙无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胸襟成为了历史上的著名贤后。
公元636年,长孙无忧在立政殿去世,时年36岁。留下了著作《女则》流传至今,诉说着长孙无忧作为一个女人的梦想。
长孙无忧是电视剧《隋唐英雄》中的人物,剧中她才艺出众,性格温柔善良,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原型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因为其才貌和德行都非常出众,所以被人们称为是大唐第一后,她和李世民的关系也非常地恩爱,长孙皇后在636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长孙无忧是内地电视剧《隋唐英雄》里的人物,原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文德皇后)。其才艺双绝,温和善良,素有大唐第一后之美誉,她是李世民一生最爱的女人,李世民唯一的皇后,死于贞观十年,与唐太宗合葬唐昭陵。
《隋唐英雄》第一第二部由梁晶晶扮演。
《隋唐英雄》第三第四部由刘妍希扮演。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让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但长孙皇后却流着泪向丈夫求情:“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会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于是别的主犯全部被诛,甚至李孝常的几个儿子也因连坐全部被杀,惟独长孙安业得以免于一死。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常常对丈夫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一开始并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直到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长孙皇后这才喜笑颜开。
五月,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缘故而宠冠诸王,唐太宗令其遥领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时受封的亲王封地多了近两倍。
六月庚寅,长孙皇后在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李治,唐太宗欣喜异常,不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员,赐帛有差,还下令只要是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领取粮食。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同年,长孙皇后的长女,年仅八岁的李丽质被册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晋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长孙皇后写藏经。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三月,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到九成宫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时,发现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湿润,于是用手杖通导,即刻便有泉水涌出,随即用石槛围住,将之引伸为一个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请诸位大臣,并赐帛各有差。而由魏征撰稿、欧阳询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记叙的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散步时发现醴泉的这件趣事。
几个月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满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来九成宫朝见,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自九成宫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侍奉太上皇李渊,与长孙皇后一起献上饮食服饰等,直到夜深了才离开。唐太宗想要亲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应,让太子李承乾代为相送。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同年,长孙皇后的幼子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一职,那么并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的同时,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等职位,而在别的同龄皇子已经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李泰不仅仍旧留在父母的身边没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还下令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
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又亲自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众人无不伤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寻常百姓一样。
庚辰,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驾幸九成宫,一天夜里柴绍匆忙前来上报说有急变,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离去,而同床共眠的长孙皇后虽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却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贞观九年三月,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同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唐太宗担忧之下接连请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等诸位得道高僧进宫为妻子受戒祈福。后来昙藏法师逝世于会昌寺,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为其吊丧,唐太宗又下诏安葬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也因为为皇后受戒的缘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为了空观寺上座。
贞观十年,随着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但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却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诏说:“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妻子早日康复。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复的寺庙,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此亲自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一文并流传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为之事,但是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还是为了。
然而,尽管唐太宗想方设法想要从死神手里将爱妻的生命夺回来,却天不遂人愿,这一年的六月己卯,长孙皇后抛下了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抛下了出降不久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为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留给丈夫、儿女的是无尽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对妻子的离世悲恸万分,诸位皇子公主也悲伤异常,尤其是晋王李治,哀慕感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
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过多少位皇子,有过多少位公主,又有几个能有这份殊荣被皇帝父亲亲自抚养?而长孙皇后的儿女并没有因为母亲人走茶凉,反而享受到了这等殊荣,这实在是唐太宗这个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惊世举动!
九月丁酉,长孙皇后将要安葬昭陵,虞世南为此撰写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册文》,而提到长孙皇后的谥号“文德”二字,又是说来话长。
皇后有谥号是从东汉开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单谥而不是复谥,只不过史官为了便于区分,才将她们的谥号和皇帝的谥号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特别提及了长孙皇后临终前曾百般嘱咐过要“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的心愿,所以唐太宗亲自选定了九嵕山为帝陵墓址,因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愿望。
长孙皇后下葬时,唐太宗又特意挑选了名声嘉美、英俊可爱、博通诸艺、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齐世武、独孤士餮、宋思真、陆绍、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为挽郎。
就在这段百官为皇后服丧的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相貌丑陋怪异,大笑出声,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立马将许敬宗贬为了洪州司马。许敬宗不仅一下子官职连降3级,而且还从京官被贬为了地方官员,罚得极重。
而唐太宗对妻子的追念远远不止于此。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观出家,为皇后追福。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安葬进昭陵的玄宫后,唐太宗下令让人在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令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而这条栈道直到唐太宗驾崩后合葬昭陵玄宫,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事实上在这个百善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唐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给魏征的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如此一字一血泪,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
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驾崩后,皇后才能跟随丈夫一同配享太庙,但唐太宗却早早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与重视,才会让妻子与自己的祖先们一起享受同等级别的祭祀?
贞观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释道宣为妻子写了《大般涅盘经卷》作为供养经,以此为长孙氏追福,这部经书后来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铎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驾幸伊阙,亲自检阅佛龛。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画奇伟,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宏伟壮丽,乃至“有金银之语”,足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对此佛龛之重视。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为已逝世的爱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8岁的小女儿封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户。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却大方地将衡山作为封邑,封给了这个嫡出的小女儿。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的事情败露,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是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更不想让逝去的妻子伤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儿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纵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夺嫡而双双被贬,唐太宗也因此伤透了心,但为了同时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幼子李治为太子,并说了这样一段话:“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而意欲夺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处罚,也不过是降了一级爵位,只被贬为了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
李承乾作为谋反案的主谋保全了性命,只被废为庶人,但身为从犯的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却依旧难逃一死。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儿,于是亲自为她挑选了薛瓘作驸马,而为了让城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定破例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得不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子薛绍正是日后唐高宗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亲自抚养在膝下的晋阳公主也因病逝世,年仅十二岁。唐太宗悲伤不能自己,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数十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伤,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于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不幸夭折的爱女的往生祈祷,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给予自己一丝丝的安慰。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于黔州,唐太宗为此辍朝,并以国公礼安葬了他。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长安崇仁里,唐太宗带着病体执意要亲临宅邸吊丧,并对前来阻拦的房玄龄说:“我这次前往,不只是为了君臣之义,更是为了当年允婚的情谊,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义重,你不用再劝我了。”于是唐太宗带着数百骑士兵从兴安门出发,一直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圣体抱恙,此时前去吊丧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旧情,臣很感激,但亡舅临终前曾说过:‘陛下对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许会亲自前来吊丧,而我只不过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员,活着时对陛下没什么帮助,怎么可以死后还要让陛下如此劳烦,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愧疚的。’”长孙无忌跪在唐太宗的马前流着泪极力劝止,唐太宗这才答应回宫。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将顺阳郡王李泰重新进封为濮王,食邑一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如此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许,即使是太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与胆量这么做,而《诏建大慈恩寺》这封诏书也证明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诏令太常卿李道宗带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等人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务必要让大慈恩寺显得庄严肃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请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随后,唐太宗又带领太子李治与百官在安福门楼执香炉,目送高僧与各种佛像、经卷、舍利等依次奉进大慈恩寺,各种奇珍异宝“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长孙皇后的生辰这一天,唐太宗将妻子所生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唐太宗还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将州县分为八个等级,岐州位列第二,仅次于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身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对衡山有多重视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仪式极为繁琐,所以遗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驾崩,婚礼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宫含风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宫,与长孙皇后同穴而葬。
随着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贞观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实不然,从古至今各种关于贞观帝后的传说一直屡出不穷,至今未歇,比如长孙皇后怀孕患重病,孙思邈引线诊脉传颂千古;又比如唐太宗为产后体虚的爱妻访求一种名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亲自酿了葡萄酒与长孙皇后共饮等等。
而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事迹,也历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长孙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对妻子的这首诗是“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但偏要有老学究认为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却“作情艳,恐伤盛德”;又如长孙皇后一双保存至宋时的岐头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这双岐头履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后来传到宋代秘库中。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朝画家米芾奉命为文德皇后履作画题字,后又流传到明代,亦被时人当做国粹来保存,有人欲出数万钱只为看一眼,主人仍不许。
而这只遗履的出现,也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如此华丽,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实上史书记载的也是长孙皇后对这些衣饰物品的态度是够用即可,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只穿破旧或打着补丁的衣服。而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也恰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唐太宗的后宫那么风平浪静,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嫔妃吗?不,当然不是!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风平浪静真正平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只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会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况历数唐太宗后宫的嫔妃,基本上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对于早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长孙皇后而言,这些无宠后宫又有什么值得她妒忌呢?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这些弱者,长孙皇后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假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就是长乐公主最为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用去担忧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极一时,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谋臣武将外,也与他贤淑温良的妻子长孙皇后的辅佐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是隋朝骁卫将军长孙晟的女儿,母亲高氏之父高敬德曾任扬州刺史;长孙皇后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了一整套正统的教育,形成了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品性。在她年幼时,一位卜卦先生为她测生辰八字时就说她“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履中居顺,贵不可言。” 长孙氏十三岁时便嫁给了当时太原留守李渊的次子、年方十七岁的李世民为妻,她年龄虽小,但已能尽行妇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个非常称职的小媳妇,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欢心。李世民少年有为,文武双全,十八岁时就单枪匹马突入敌人阵营之中,救出身陷重围的父亲;二十岁时便有王者之风,能折节下士,疏财广招天下豪杰;二十一岁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亲率大军攻下隋都长安,使李渊登上天子宝座,成为大唐王朝的开国之主——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负责节制关东兵马,数年之内,李世民就挥兵扫平了中原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大唐统一大业;唐高祖因之加封他为天策上将,位置在其他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战南北期间,长孙王妃紧紧追随着丈夫四处奔波,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战事之余能得到一种清泉般温柔的抚慰,从而使他在作战中更加精神抖数,所向无敌。李世民被封天策上将后,便享有特殊的权力,能够自设一套官署,伊然一个小朝廷的架式,当时归于他麾下为他效劳的,武将有李世劾、程咬金、秦叔宝、翟长孙、秦武通、尉迟恭等能征善战的骠勇大将;文臣则有杜如海、房玄龄、虞世南、诸葛亮、姚士廉、李玄道、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苏勖、于志宁、苏世长、薛收、李守素、陆清明、孔颖达、盖文远、许敬宗等“十八学士”,真可谓贤臣如云,势力盖天。李世民拥有这样通人的局面,自然令当时贪酒好色的无能太子李建成不安,出于猜疑和嫉妒之心,他联合三弟李元吉企图谋害同胞兄弟李世民;阴谋却被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察觉,迫于无奈,在大舅子长孙无忌和谋臣房玄龄的力劝下,李世民终于痛下决心,在玄武门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不久,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事实上,唐太祖李渊心中最赏识的也是他这个二儿子。对于这种骨肉相残的惨剧,长孙王妃原本是极力反对的,但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她一个女子又能怎么样呢?她只好勉力地理解丈夫。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因年事已高而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涨船高,长孙王妃也随即立为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应验了卜卦先生说她“坤载万物”的预言。作了至高无上的皇后,长孙氏并不因之而骄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着贤良恭俭的美德。对于年老赋闲的太上皇李渊,她十分恭敬而细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请安,时时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宫女怎样调节他的生活起居,象一个普通的儿媳那样力尽着孝道。对后宫的妃嫔,长孙皇后也非常宽容和顺,她并不一心争得专宠,反而常规劝李世民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妃嫔,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后宫很少出现争风吃醋的韵事,这在历代都是极少有的。当初隋文帝的独孤皇后虽然也曾把后宫治理得井然有序,但她靠的是专制的政策和手腕;而长孙皇后只凭着自己的端庄品性,就无言地影响和感化了整个后宫的气氛,使唐太宗不受后宫是非的干扰,能专心致志料理军国大事,难怪唐太宗对她十分敬服呢!虽然长孙皇后出身显贵之家,如今又富拥天下,但她却一直遵奉着节俭简朴的生活方式,衣服用品都不讲求豪奢华美,饮食宴庆也从不铺张,因而也带动了后宫之中的朴实风尚,恰好为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治国政策的施行作出了榜样。因为长孙皇后的所作所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对她十分器重,回到后宫,常与她谈起一些军国大事及赏罚细节;长孙皇后虽然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女人,但她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国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认为男女有别,应各司其职,因而她说:“母鸡司晨,终非正道,妇人预闻政事,亦为不祥。”唐太宗却坚持要听她的看法,长孙皇后拗不过,说出了自己经过深思熟虑而得出的见解:“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则,而不愿用细枝末节的建议来束缚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谋臣贤士的能力。李世民牢牢地记住了贤妻的“居安思危’与“任贤纳谏”这两句话。当时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将渐渐开始疏于练武,唐太宗就时常在公务之暇,招集武官们演习射技,名为消遣,实际上是督促武官勤练武艺,并以演习成绩作为他们升迁及奖赏的重要参考。按历朝朝规,一般是除了皇宫守卫及个别功臣外其他人员不许带兵器上朝,以保证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众人张弓挟箭在陛下座侧,万一有谁图谋不轨,伤害陛下,岂不是社稷之大难!”李世民却说:“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怀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贤,用人不疑的作风,深得手下文武诸臣的拥护,由此属下人人自励,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时期也不放松警惕,国家长期兵精马壮,丝毫不怕有外来的侵犯。关于任贤纳谏一事,唐太宗深受其益,因而也执行得尤为到家,他常对左右说:“人要看到自己的容貌,必须借助于明镜;君王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靠直言的谏臣。”他手下的谏议大夫魏征就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的耿介之士。魏征常对唐太宗的一些不当的行为和政策,直接了当地当面指出,并力劝他改正,唐太宗对他颇为敬畏,常称他是“忠谏之臣。”但有时在一些小事上魏征也不放过,让唐太宗常觉得面子上过不去。一次,唐大宗兴致突发,带了一大群护卫近臣,要表郊外狩猎。正待出宫门时,迎面遇上了魏征,魏征问明了情况,当即对唐太宗进言道:“眼下时值仲春,万物萌生,禽兽哺幼,不宜狩猎,还请陛下返宫。”唐太宗当时兴趣正浓,心想:“我一个富拥天下的堂堂天子,好不容易抽时间出去消遣一次,就是打些哺幼的禽兽又怎么样呢?”于是请魏征让到一旁,自己仍坚持这一次出游。魏征却不肯妥协,站在路中坚决拦住唐太宗的去路,唐太宗怒不可遏,下马气冲冲地返回宫中,左右的人见了都替魏征捏一把汗。唐太宗回宫见到了长孙皇后,犹自义愤填膺地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老顽固,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长孙皇后柔声问明了原由,也不说什么,只悄悄地回到内室穿戴上礼服,然后面容庄重地来到唐太宗面前,叩首即拜,口中直称:“恭祝陛下!”她这一举措弄得唐太宗满头雾水,不知她葫芦里埋的什么药,因而吃惊地问:“何事如此慎重?”长孙皇后一本正经地回答:“妾闻主明才有臣直,今魏征直,由此可见陛下明,妾故恭祝陛下。”唐太宗听了心中一怔,觉得皇后说的甚是在理,于是满天阴云随之而消,魏征也就得以保住了他的地位和性命。由此可见,长孙皇后不但气度宽宏,而且还有过人的机智。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总管太子东宫的日常用度。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读书使人明智,会让人进步,而且变得没那么无知,每一个成功的人都少不了阅读,他们通过阅读获得知识,使自己强大,充满智慧,你懂得了阅读的好处了吗?一起来欣赏一下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吧!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1
06、公孙玉瑶
公孙玉瑶是一个孤儿、被居心叵测的大奸臣李镇宗收养、训练成为了一名武功高强的冷面杀手。李镇宗想谋权篡位派遣公孙玉瑶潜入皇宫伺机执行刺杀行动。本心善良的公孙玉瑶没想到喜欢上了李世民。并且对李世民一往情深。李镇宗威逼李世民写下了退位诏书、公孙玉瑶为了救李世民选择了和李镇宗同归于尽。
05、阿史那燕
阿史那燕是突厥国公主、对李世民充满了幻想与崇拜。阿史那燕虽然是女流之辈、但她巾帼不让须眉。其军事天赋令李世民赞叹不已、阿史那燕更加肆无忌惮的投怀送抱、一次醉酒后好李世民同床共枕、有情人终成眷属了。阿史那燕后来被李世民封为明妃、为李世民生下一儿一女。阿史那燕也成为李世民一生中最重要和最深爱的女人。《隋唐英雄传》中李世民驾崩在了阿史那燕的怀里!
04、红拂女
红拂女是一位传奇的风尘女子、有着一身出神入化的武义、红拂女由于手拿一个红色的拂尘、所以被称作红拂女。红拂女行侠仗义、敢爱敢恨、一次偶然的邂逅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秦王李世民。由于红拂女出身红尘、所以李世民给不了她名分。红拂女为了救李世民被李元吉一箭穿心刺杀。最后死在了李世民的怀里。正所谓自古痴情女子负心汉、红拂女注定就是一个悲剧。
03、如意公主
如意公主是隋炀帝杨广与萧皇后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刁蛮任性、也不乏活泼可爱。重情重义也有侠义之肠子。如意公主和秦王李世民两情相悦、经历无数坎坷最终走到一起。李世民登基后册封如意为杨妃。如意公主也变身为贤妻良母。李世民对如意公主最宠爱、只可惜后来如意公主被反王李泰杀死!
02、长孙无忧
长孙无忧和李世民的爱情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结婚后更是彼此尊敬、互相恩爱。20多岁的秦王李世民就开始打天下、四处征战、长孙无忧最为妻子很是贤惠、从不报怨聚少离多。李世民继位后封长孙无忧封为皇后。即便是高高在上长孙无忧也从来不过参与政事、除非李世民非要问她。长孙无忧还时常劝慰李世民要善听直言。还力劝李世民要平等对待妃子。这要的好妻子真的`是打着灯笼也不好找啊!长孙无忧是李世民一生最敬爱的女人。死后也与李世民合葬在唐召陵。
01、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女皇、但是在李世民时代、似乎她还不是十分出众。李世民的后宫也有那么多女子、只是一个小小才人的她对别人还构不成任何威胁。武则天跟着李世民的九年时间里面一直是个才人、地位没有得到任何升迁。武则天通过长时间观察对李世民彻底失去信心、把希望寄托在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治身上。不得不说这才是最要命的!
李世民最爱的6个女人2李世民名言名句
1、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2、 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
3、 食为人天,农为政本。
4、 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5、 选贤之义,忘我为本。
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7、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8、 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
9、 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矣!
10、 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11、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12、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4、 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15、 远馋佞,近忠良。
16、 丈夫以意气相期,勿以小疑介意。
17、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18、 开直言之路,广不讳之门。
19、 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奇击之。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当以此法授诸将,使易晓尔。
20、 理人必以文德,防边必以武威。
21、 取本分之财,戒无名之酒。常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依朕所言,富贵功名可久。
22、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饥,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帮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侧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