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再别的人究竟是谁?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再别的人究竟是谁?,第1张

再别康桥中,我认为徐志摩再别的人是林薇因。

徐志摩,他的原名为章垿,字槱森,他是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等。在1921年的时候,他远赴英国留学,进入剑桥大学当了一名特别生,他当时是主要研究政治经济学这一方面。在剑桥大学的两年时光里,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还有那欧美浪漫主义以及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这些影响奠定了他后期浪漫主义的诗风。1923年的时候,徐志摩成立了新月社。在1931年的十一月份,徐志摩因为所乘坐的飞机失事遇难。

对于徐志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一篇名著《再别康桥》,现在仍记得里面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边的云彩”等等。这首诗读起来郎朗上口,简短,读完之后给人一种深深地怀念之情,那么当时的徐志摩到底在怀念谁?

对于这个疑问,很多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徐志摩作这首诗再别的就是康桥大学,徐志摩学成离开后再回来,当初的朋友都不在了,在康桥见到曾经熟悉的环境感慨万分便写下了这首诗;还有人认为徐志摩再别的是陆小曼,因为他当时跟陆小曼结婚后便离开了,一个人离家在外很是思念自己家中的妻子,所以认为徐志摩作这首诗是写给陆小曼的;但是我认为他做这首诗再别的是林薇因。林薇因本来就是徐志摩最喜欢的女子,正好这时候她要与梁思成结婚了,徐志摩心里肯定是十分难受的。于是在去一些地方的时候就勾起了徐志摩珍藏很久的美好回忆,但这一切都不在属于他了,怎能不让他感慨万分。

人间最美四月天是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的,不是徐志摩写的。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此诗首先是写出“四月天”这一意象,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春色多变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

分别以四月天中各种不同的具象来比喻生活中的各种画面;最后诗人直抒情意,概言“你”就是“爱”,就是“暖”,就是“希望”。全诗以诸多意象为喻,书写细腻柔丽的情愫。

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同时其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结合,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英国古典商籁体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结合,是一首可以不断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徐志摩写的诗句:

1、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致梁启超》

2、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偶然》

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

4、让我花掉一整幅青春, 用来寻你。——《迷藏》

5、我是个平常的人,我不能盼望在人海中值得你一转眼的注意。——《爱的灵感》

6、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

7、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等候你》

8、清醒了岂能再昏睡,觉知了岂能再愚昧,当华美的叶片落尽时,生命的脉络便历历可见。——《最美人间四月天》

9、月光你能否将我的梦魂带去,放在离她三五尺的玉兰花枝上。——《印度洋上的秋思》

他一生短暂,却有三个女人为之魂牵梦萦,一个为他的爱放手,一个为他的爱逃离,一个为他的爱执着。

他性格放荡不羁,被人骂“渣男”,也被人赞“浪漫”。

他文采卓越,是中国新诗坛举足轻重的代表人物。

他就是徐志摩,写出了《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的偏激的浪漫主义诗人。

若要评选中国近代史上最多情的诗人,徐志摩一定榜上有名。

1915年18岁的徐志摩娶了15岁的张幼仪,生了一子,并又二次怀孕。1920年徐志摩在伦敦邂逅16岁的林徽因,坠入爱河。林徽因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

1922年3月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但同月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事虽未定聘“,但已有成言”。1924年徐志摩认识了好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一见倾心,开始疯狂追求。1925年陆小曼离婚,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1928年梁思成与林徽因结婚。

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林徽因的丈夫梁思成、著名文化人胡适与徐志摩都是好友,也都是梁启超的弟子,梁思成还是梁启超的长子。

                                                                        徐志摩与张幼仪

可以说,林徽因并不爱徐志摩,她爱过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她的丈夫、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另一个则是著名的哲学家金岳霖。

林徽因为什么不爱徐志摩呢?她曾冷静的对自己的儿子梁从诫说,因为,徐志摩爱的根本不是她,而是一个幻觉。她说: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这句笃定又清醒的总结,基本终结了所有流转于林、徐之间那浪漫痴情的片片情话。

林徽因,她没有辜负梁思成。人们只知道梁思成在建筑上的成就,但若没有林徽因相伴,他的成就也不会如此耀眼。林徽因在丈夫的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没有署名,因为她与梁思成之间,已不分彼此。

林徽因,有些人记住她是因为她的柔情婉转,有些人记住她是因为她的淡然自若,有些人记住她是因为她的热情执着。或许正是由于她的复杂、不可名状,才会有那么多人仰慕、留恋,甚至一生都守在他身边。

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在北京为驻华使节讲中国古代建筑,徐志摩为听林徽因的学术报告,乘机遇雨触山身亡,林徽因十分悲痛。她始终保持着一片梁思成带回来的飞机残骸,用以纪念徐志摩。林徽因病故前不久要见张幼仪,张幼仪带着徐积锴来见,见面后两人许久都没有说话,最后林徽因说,“终于得见了,幼仪,我欠你对不起,但是我不后悔”。

优秀的女人身上总有某种特质能够吸引到男人,一个甘愿为之抛妻弃子爱她一辈子的诗人,一个天性聪慧、包容大度的与她相伴一辈子的建筑家,一个学术过人、用情至深等她一辈子的哲学家,可怜的隔壁老金…林徽因可能算不上顶尖颜值长相,正是这么一个奇女子,将爱情交给了徐志摩,把婚姻交给了梁思成,把孩子留给了金爸爸,百年来引发无数争议。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

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1)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扩展资料

1、《再别康桥》的意向及作用:

(1)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作用: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

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

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2、创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全诗是: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写于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

在回国后撰写的《落叶》一文中,他盛赞日本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大地震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国青年也要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扩展资料: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赏析:

这首送别诗仅有短短的五行,却把一份别离的轻愁和依依不舍的缠绵写得净透。尤其是,它干手净脚地排除掉一切枝节,紧紧抓住日本女人温婉娇羞的动人特点大书特书,让人印象深刻。

首两句无疑是本诗的诗眼,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以在水面上无所依凭。

不胜风力的水莲花比况日本女子欲说还休的娇羞和离愁可谓以神带形,形神兼具,极具画面感和传神度,动人心魄。

若以倒数第二诗句中蜜甜的忧愁五字来印证或界定这两句诗,很容易便会导出这极有可能是一首情诗的推理。

但实际上就这首诗所烘托的整个氛围而言,它是否情诗已不重要,那份犹抱琵琶半遮面、似有还无或似无还有的影影绰绰已尽在其中。

—沙扬娜拉

徐志摩那些黯然心动的诗句

1

走着走着, 就散了, 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2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3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ps: ··· 一生再也不敢那么勇敢,为你···

4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做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5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你说你醉的时候 ,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太多不能 ,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转而 ,移情别恋 ,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

一次一次 ,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6

许多往事在眼前一幕一幕,变的那麼模糊,

曾经那麼坚信的,那麼执着的,一直相信著的,

其实什麼都没有,什麼都不是突然发现自己很傻,傻的不行。

我发誓,我笑了,笑的眼泪都掉了。

笑我们这麼傻,我们总在重复著一些伤害,没有一个可以躲藏不被痛找到。

却还一直傻傻的期待,到失望,再期待,再失望

7

习惯 ,失眠 ,习惯寂静的夜,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想你淡蓝的衣衫。

习惯 ,睡伴,习惯一个人在一个房间,抱着绒绒熊 ,独眠。

习惯 ,吃咸,习惯伤口的那把盐,在我心里一点点蔓延。

习惯 ,观天,习惯一个人坐在爱情的井里,念着关于你的诗篇。

扩展资料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参考资料

徐志摩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挽联

在所有写林徽因有关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的反而是这么一副挽联。但可惜的是,这幅明明是林徽因生前的两位挚友金岳霖、邓以蜇联名共同撰写的挽联,但由于种种桃色传闻,人们往往只记得金岳霖,将这幅挽联作为金岳霖痴恋林徽因的''证据'',反而将邓以的名字给遗忘甚至抹去,实在让人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如今世人们往往只记得林徽因的那些所谓的感情纠葛,却不知其本身才华。

她是中国近现代史中最著名的建筑学家跟古建筑保护学者,除开一生致力于奔波保护各地古建筑外,西南联大的校舍、人民英雄纪念碑、甚至包括国徽的设计,都出自她手;而挽联中那一句''万古人间四月天''其实就是取用的林徽因最出名的那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说到林徽因的诗,除开这首脍炙人口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外,她另外还有一首真正最凄美的''情诗'',并且还是送给''初恋男友''徐志摩的,开篇第一句就惊艳了众人,那首诗就是《情愿》。

''我情愿化成一片落叶,让风吹雨打到处飘零;或流云一朵,在澄蓝天,和大地再没有些牵连。但抱紧那伤心的标志,去触遇没着落的怅惘;在黄昏,夜半,蹑着脚走,全是空虚,再莫有温柔;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哀悼谁又曾有过爱恋;落花似的落尽,忘了去这些个泪点里的情绪。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闪光,一息风更少痕迹,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

从诗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与其说是一首情诗,不如说是一首分手诗,其中的''忘掉曾有这世界;有你'',''你也要更忘掉了我 曾经在这世界里活过''等句子,都体现出了林徽因对于分别的决绝。

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去往欧洲游历,正是在这期间她邂逅了大诗人徐志摩,并被其才华所吸引,二人坠入爱河。但此时徐志摩已有妻子张幼仪,甚至孩子都有了,可惜林徽因一开始并不知道这些。

等林徽因知道了这一切以后,她满心不可置信,但再不相信也没办法,事实就是事实,她挣扎过,也彷徨过,最后身为一个女子的自尊自爱的心理让她无法欺骗自己,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的女人的痛苦之上,于是她选择逃离,选择分手。

在徐志摩对怀上第二个孩子的张幼仪不管不顾,甚至逼着孕中的张幼仪要离婚之时,林徽因写下了了一封长长的信给徐志摩,其中有这么一段。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

很明显,林徽因知道因为自己徐志摩跟张幼仪的婚姻出现了变故,她不愿因为自己去伤害张幼仪,她知道这样是不对的,所以她趁着徐志摩离开之际也赶紧逃回了国,而《情愿》一诗则更是明明白白将拒绝与分离写在众人眼前,这样的行为我委实不明白为何还要挨骂,还要被调侃''周旋''在男人之中。

世人多津津乐道那些感情纠葛,却将一个女子一生的付出抛之脑后,真令人感慨万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383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