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看到藏族姑娘蹲着冲你笑,切记不能靠近,否则将尴尬致极

在西藏,看到藏族姑娘蹲着冲你笑,切记不能靠近,否则将尴尬致极,第1张

90后旅行,只为遇见:去西藏地区 旅游 ,别靠近蹲着对你笑的藏族姑娘,否则双方都尴尬

在2020年春节来临前,早就打算好,要在过年的时候前往西藏一游,到那里去欣赏美景,品尝独特的西藏 美食 。自驾车也会是很不错的选择,可以带上全家人,欣赏一下西藏的美好风光。必定西藏一直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藏族也是中国民族成员中的一分子。早在旧石器时代,西藏就有了藏族人民留下的印记,起初早在四五千年前,在这里居住的藏民,都是比较分散的,在后来逐渐形成统一,藏族就真的出现了。

西藏是一个文化风俗多样化的地方,许多人由于路途太过遥远,因此一直没有勇气到达西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西藏真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好去处,到了西藏之后,能够看到西藏广阔无垠的大草原。

放眼望去,能够看到望不到边的牛、羊群,会让人瞬间有种身心舒畅,视野开阔的感觉。每年西藏都会迎来无数川藏游的客人前往,大家都为了能够在西藏大饱眼福。之前总是在网上,或者论坛上面,对西藏游玩爱好者们发布的一些消息进行了解,因此大部分都是听别人讲述而来,所以对于首次踏进西藏的游客,对于当地风俗一定要了解,否则一无所知的话,很容易导致尴尬气氛,到时就得不偿失了。

藏族姑娘长相非常好看,她们性格爽朗,温柔贤惠,能娶到藏族姑娘,可以说是小伙子一辈子修来的福分。她们美丽外表的背后,也藏不住她们的本性。

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一大注意事项,想去西藏游玩的人们,一定要引起重视。一旦有藏族姑娘冲着你的方向笑时,切记不能靠近,原因是她们正在方便。一些前去西藏游玩的人们,会以为这些藏族姑娘之所以跟他们微笑,是为了跟他们示好,欢迎他们到西藏一游,其实并不是的。

如果刚好被游客撞见,到时她们会羞红了脸,所以大家看到在地上蹲着的姑娘时,一定要非常礼貌地远离她们。讲出来大家或许一点也不相信,在藏族并不重视对厕所的修建,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没有厕所。这一点会让大家根本就想不通,事实证明真的是这样,但是一直以来在藏族生活的姑娘,已经习以为常了。她们对于这些并不在乎,因此如果有人向她们靠近时,她们很快会跑得远远的。

藏族人们想方便时,就会随时方便,本身他们就居住在人烟较少的地方,本身就地大物博,视野宽广,她们不会限制本身自由。如果非要给她们修建厕所的话,那才叫不自在呢?她们的这种方便习惯,是本来就有的,想改变的话,估计会很难。

  二、公刘与白桦的西南边疆军旅诗歌创作

  当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冲锋陷阵的时候,西南边疆的亚热带雨林却是欢快明静的,充满了新生的欢笑,弥漫着深谷的幽香。“相比较朝鲜战场的军旅诗群而言,西南边疆的军旅诗群更具有诗学上的意义。那里的诗群生存环境——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神奇深厚的民间文化等等,都是更加良性的,更加诗化的。”[6]刚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军人面对眼前的祥和静谧,禁不住诗心萌动,以公刘、白桦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青年军人在那里谱写了当代军旅诗歌更加清新的篇章。

  50年代前期,公刘带着天真的欣喜与青春的稚气,在西南边疆引吭高歌,应和了新中国的欢欣鼓舞,颂扬人民军队对祖国的忠诚,赞美兄弟民族的翻身解放,抒写了大西南这片土地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人民翻身做主的精神风貌。调子明朗清新,更兼亲切,就像一支叶笛在山涧林畔吹奏着欢快的晨曲。那个时候,年轻的诗人无比兴奋,就如同诗人在一首诗里说唱的那样:“我穿过勐罕平原/整个心灵都被诗句充满/每踩一踩这块土地/就感觉到音乐/感觉到辉煌的太阳/感到生命的呐喊”(《我穿过勐罕平原》),诗人的创作激情如雨后喷泉汹涌勃发。1955年,《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公刘表现建国初期南疆边防战士和边疆各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的三个组诗《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和《西盟的早晨》。人们立即被他笔下的奇丽景象和独特风格所震慑。艾青称赞他的诗就像他的诗里所描写的一样,是“带着深谷底层的寒气,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而迎面扑来的“一朵奇异的云”[7]。

  公刘的诗构思独特,凝练隽永,饱含哲理。譬如《山间小路》:“一条小路在山间蜿蜒/每天我沿着它爬上山颠/这座山是边防阵地的制高点/而我的刺刀则是真正的山尖。”边疆的奇异风情和瑰丽景象,在公刘的叶笛声中,如氤氲的地气慢慢蒸腾,最终都会汇聚成一朵奇异亮丽的云彩。又如诗人在《和平》中所写,在那边疆三月的夜晚,“忘记了睡眠的青年/正隔着窗棂谈情”,天边偶尔滑过一颗流星,爱管闲事的小狗,也昂首发出吠声……淡淡几笔就绘出了一幅幸福宁静的桃源月夜图,诗人咏叹完这美丽的夜晚后,收笔点题:“和平人人都爱/而理解最深的只有哨兵。”从具体意象到抽象哲思,这在他早期的诗中,成为一种典型的表现战士情思的诗路。“这种从现象描述到思想升华的表达方式不仅成了‘李瑛模式’最初的坯胎,而且对此后的军旅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

  在边疆的日子里,诗人时刻感受到各族人民对边防战士的热爱,《第一个傣族士兵》中这样写道:“男女老幼都敬爱他/因为他是第一个傣族士兵”。在姑娘们那儿,这种爱有时候会悄悄地转化为爱情。“有一个傣族姑娘/爱上了边防军士兵/……毛主席的人一般能/叫她挑哪一个/……有时她疯了似的唱歌,/有时她哑了似的沉默/问她究竟为什么/她只是指指心窝……”(《心窝》)。但是这种爱又是隐秘的,是羞怯的,她们所爱的人是毫不知情的。在《自从来了边防军》中,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热恋着一位年轻的边防军士兵,可对方却毫不知情,痴情的姑娘就想变成一把枪,“跟你,跟你,不离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姑娘们对爱情的渴盼和羞怯,更传达了边疆人民对边防战士的无限热爱之情。诗人在这时期写的爱情诗清新灵秀,素朴自然,读来如饮山泉,纯朴怡人。

  在云南期间,除诗集《边地短歌》(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神圣的岗位》(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黎明的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外,公刘还参与创作了叙事长诗《阿诗玛》(云南人民出版社,1954)和《望夫云》(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1953年,公刘与黄铁、杨知勇、刘绮合作整理出了彝族支系撒尼人民口头流传的长篇叙事诗《阿诗玛》。该诗采用浪漫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诗性手法讲述了阿诗玛的出生、成长、拒媒、遭劫,阿黑的救妹、对歌、杀虎、射箭,阿诗玛兄妹的胜利返乡,以及阿诗玛最终的遇难变成回声,热情歌颂了撒尼人民的智慧、力量、勤劳、勇敢、善良与美丽。整理本于1954年初在《云南日报》全文发表后,引起广泛好评。长诗《望夫云》在1954年写出初稿,1956年于北京重写,该诗由引子、春闺、惊猎、讨箭、盘歌、私奔、寒衣、沉冤和化云等九部分组成,讲述了一个无名猎人和南诏公主为追求自由的爱情所经受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南诏国王和僧人罗荃这些奴隶主头子的野蛮、残暴和丑恶,表现了白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暗黑势力的奋起反抗,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与《阿诗玛》颇为相近。

  1956年,公刘调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任职,诗人手中的南方的叶笛换作了北方的唢呐,南北的差异使得诗人又收获了诗集《在北方》(作家出版社,1957),《夜半车过黄河》、《运杨柳的骆驼》、《上海夜歌》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诗风渐趋成熟稳健,达到了50年代抒情诗歌水平的一个高峰。面对北方扑面的风沙,诗人显然充满了对南方青山绿水的怀念,“入夜,也曾带着一身辛劳梦游南方/那里有过剩的水,过剩的春光/那里有庞大而喧哗的绿的家族/枝叶婆娑,织就一张温软的网……”(《白杨——赠参加西北建设的南方青年》),虽然此诗是为奔赴西北的南方青年所作,但又何尝不是诗人的南游之梦。之后,诗人在“反右”运动中罹难。新时期复出以后,公刘的诗如“久久深潜的地火冒出地面,火山爆发的岩浆滚滚奔流,他写的《上访者及其家族》、《从刑场归来》、《车过山海关》等,或写民间疾苦,或评是非功过,呼天抢地,椎心泣血,回肠荡气,振聋发聩,以诗人的全生命、全意识追问历史,震撼读者的灵魂 。”[9]那朵升自西南边陲的“带着难以捉摸的旭日的光彩”的奇异的云,因被坎坷岁月所熬煎挤压,转而喷射出一片炽烈的情感之火。此一时期,《刑场》和《哎,大森林》更是成为公刘复出以后的诗歌代表作。炽热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坦诚的襟怀、沉郁的色调,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思辨色彩,构成了公刘复出后的风格特色。

  白桦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能进行多种文学体裁创作的作家,在创作上几乎尝试过所有的文学形式,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方面均有不凡造诣。与公刘一样,白桦也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在西南边疆吹着欢快的竹笛登上诗坛的。五十年代,他在西南边疆时期出版了诗集《金沙江的怀念》(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热芭人的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长诗《鹰群》、《孔雀》(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小说集《边疆的声音》、《猎人的姑娘》等。诗人以单纯、明净的热情,通过新美的笔触,将斗争生活与边疆风物融汇一体,如《热芭人的歌》、《小白房》、《春天的嫩茶》、《轻!重!》、《滇池》、《婚约》等风格清新的小诗,生动地描写了云南边疆藏族、彝族、傣族等各族人民以及边防军战士的斗争和生活。对于边疆的人民,诗人是满怀的祝福,祝福他们能在新社会有美好的前途,如《小白房》中的十个姑娘。对于我们的战士,诗人是满怀的骄傲,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是《轻!重!》:“隐入绿色的边境森林,/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轻/萤火虫飞过去也要闪亮一星星火光/蝴蝶翩翩起舞也要扬起霏细的花粉/我们活跃在深深的林海里/就像是一群无声又无息的黑影/迎着黑色的骤雨狂风/谁能比边防军士兵更重/千年不化的冰川也会在雷电中崩裂/万年凝固的雪山也会在暴风里震动/我们站立在神圣的国境线上/每一个岗哨都是一座不移的山峰!”“士兵”与“萤火虫”,“士兵”与“蝴蝶”,孰重孰轻,不难区分,但在巧妙的对比和兴奋的夸张中,诗人对边防军的赞誉之情洋溢笔端。“轻”与“重”这两极,在我们的战士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鹰群》和《孔雀》是白桦在云南期间收获的两部长诗。《鹰群》描写了滇康边境一支藏族骑兵游击队在革命斗争中的成长过程,结构庞大,情节复杂,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极具传奇色彩,但在叙事与诗歌的关系处理上,作者偏重于叙事,而忽视了诗歌的品性,所以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小说而不是诗歌。《孔雀》应该说是白桦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取材于傣族民间最有影响的召·树屯和喃·穆鲁娜的爱情传说,在这首具有深厚的民间底蕴和浓厚的异域风情的长诗中,白桦铺排挥洒的诗风得到了最大的表现,整个作品语言色彩斑斓——绿色的树,金色的湖,白色的浪,甘美的菠萝,美丽的凤凰,以及芭蕉、香瓜、椰子、金鹿、翡翠鸟……充满着森林气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他将傣族的说唱艺术和现代的叙事手法相糅合,进一步演绎了这一爱情传说,深情地赞美了傣族人民爱与美的追求和向往。

  白桦可以说是“苦难一代”的突出代表,因对艺术的执着追寻和敢于直言而饱受忧患,历尽坎坷。1958年反右运动中,白桦被划为右派,开除军籍、党籍。1964年重返军队,“文革”期间又被流放新疆数年。诗人的境遇就像《白桦文集-自序》里那棵越冬的白桦,“昨天我还在秋风中抛散着黄金的叶片/今天就被寒潮封闭在结冰的土地上了。” 白桦在1977年又重新开始创作,他的后期作品尖锐地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进行批判,引起较大争议。诗人重返诗坛后,主要醉心于十四行抒情诗的创作。饱受生活磨难的诗人面对降临在自己身边的美丽和幸福,依然是心存疑虑,满怀忧伤,他的目光总是穿透现有之存在而直达未有之将来,仿佛诗人有一双通灵之眼,由生看到死,由爱看到伤,似乎一切都是时光的幻影,“当我闻见了桂花的芬芳/才猛地意识到流逝了的光阴/夏天壮丽的合唱还没结束/整个空间竟充满了秋日的悲叹”(《夏秋之间》)。万事万物在诗人的眼中都充满着悲苦和噩梦,猛烈的暴雨是众神的呼号(《在雷雨之中》),皎洁的月亮是痛苦的再生(《月》),诗人在那无望的期待和永远的孤独中,慨叹着美的短暂和生的艰难。

  1986年以后,已近花甲之年的诗人,似乎逐渐挣脱那背负的十字架,在诗的王国叩问人生,缅怀古今。诗的境界渐趋开阔明朗,沉郁忧伤之气一扫而光。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1998年为纪念淮海战役五十周年而创作的长诗《雪原落日》(《白桦文集——诗歌散文随笔卷》,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诗人从一个战争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那场战争,祭悼一个牺牲的年仅十六岁的年轻号兵,该诗完全超出了以往战争诗篇的具像铺排和浅表歌颂,意象层出不穷,哲思绵延不绝,写得厚实细密而又不乏大气,是一篇难得的战争诗佳构。

  白桦诗才横溢,诗情绵密,如春回大地,万卉竞放。但缺点也在于枝叶太过繁复,密不透风,有欠疏朗,易将诗神遮蔽。

  三、康藏高原军旅诗群

  在西南边疆军旅诗群中,除在云南的公刘、白桦以外,西藏军旅诗群也显得别具一格,他们在解放和建设西藏的同时,也开垦了西藏新文学的处女地。他们诗歌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歌颂康藏公路筑路战士艰辛的劳动和英勇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二是反映西藏农奴的悲惨命运和翻身解放的历史进程。其中的代表人物有高平、杨星火、饶介巴桑、周良沛、顾工等人。

  高平1949年参军,1951年初随军进藏。西藏和平解放后调回重庆,不久又重返西藏,先后参与修筑康藏公路和当雄机场的工程,他在西藏写了一系列反映西藏生活的诗作,编为《珠穆朗玛》(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5)、《拉萨的黎明》(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大雪纷飞》(作家出版社,1958)三本诗集。《珠穆朗玛》主要是进军西藏的生活写真和美好抒情,展现了人民军队战天斗地的壮丽场面和藏胞欢迎欢送的感人情景。“提起雀儿山/自古少人烟/飞鸟也难上山顶/终年雪不断”,《打通雀儿山》一诗就记叙了当时开发西藏的历史事件,歌颂了解放军的英雄气概。该诗最初发表在1952年5月号的《解放军文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继而为多家报刊转发,并被配曲传唱一时,该诗带有明显的战士顺口溜的痕迹,“战士的感情,战士的语言,成了这首歌的灵魂”[10]。短诗集《拉萨的黎明》(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是《珠穆朗玛》的续篇,进一步丰富了进藏人民解放军的开拓者形象,也进一步描绘了西藏的日新月异,诗集有4首关于拉萨的诗篇特别引人注目:《拉萨的黎明》、《拉萨街的春天》、《拉萨的一扇窗口》、《关于拉萨》,宛如一组反映拉萨新生活风貌的画展,展示了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后拉萨的欢乐吉祥。《大雪纷飞》(作家出版社,1958)是叙事诗集,收录《紫丁香》、《梅格桑》、《大雪纷飞》三个长篇。《紫丁香》借写怒江西岸的藏族小伙子藏布与怒江东岸的藏族姑娘巴珍的古老的恋爱悲剧来热诚赞颂***和解放军。《梅格桑》写的是尼马宗的女民工梅格桑和达瓦宗的男民工索朗多杰冲破狭隘的宗派观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大雪纷飞》是高平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叙事诗,这首诗将在后面的叙事诗章节中论及,此处从略。)诗人的长诗集《西藏三部曲》(包括《古堡》、《冬雷》和《望果》),分别写了解放前的西藏、西藏的解放和解放后的西藏,通过三代藏人的生活与斗争,展示了西藏近五十年的重大变化。

  杨星火1951年随军进藏,是最早进藏的著名汉族女诗人, 参加过修筑康藏公路、平叛、改革、边疆生产建设及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杨星火诗歌处女作是《叫我们怎么不歌唱》(《雪松》,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该诗发表后很快被高原音乐家罗念一配曲,又被译成藏文,成为当时人们最喜爱的歌。全诗四段,层次分明,步步深化,诗句形象,情景交融。这首诗唱出了西藏人民的心声,歌颂了西藏修公路盖楼房的变化,展现了人们举着美酒载歌载舞的欢乐气象,代表了翻身农奴的心声。《拉萨的姑娘出嫁到远方》,是公路修通引发出来的动人故事,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和激荡的感情抚今追昔,通过筑路前后西藏人民交通状态的鲜明变化,高唱了一曲新社会人民幸福生活的赞歌:原先,“拉萨的姑娘出嫁到远方/那道路哟山高水长/翻过了三道雪山呃/跨过了三条大江/走了三十三天啊/才走进了新郎的帐房。”如今,“她顺着公路回家乡啊/就像小鸟在天空飞翔/高原的风啊在耳边响啊/一眨眼睛就不见帐房/一会就翻过三座雪山呃/一会就跨过三条大江/太阳还没有落山啊/她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这个新的时代,一切都是变得那么美好,每一个细微的生活细节,都在诗人的笔下流泻出动人的诗篇。姑娘们听到打靶的枪声,也说是“像听到手风琴一样”美妙动听(《打靶之前》));在拉萨通车的那一天,“老爷爷好像回到了黄金的年华”(《金色的拉萨河谷》);因为有了拖拉机,马儿也“睁着一双埋怨的眼睛/诉说着满腹牢骚话”(《拉萨的拖拉机手-女拖拉机手和马》)。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是解放军战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铺就的幸福光明之路,是川藏线上的“英烈团”铸就了有五颗星的“老西藏精神”(《年轻的雪山》)。杨星火热爱西藏更珍视西藏,几十年间为西藏笔耕不辍,也正是西藏这个第二故乡孕育了她的诗歌生命。

  饶介巴桑1951年参军,是和平解放后第一个成名的藏族青年诗人,康藏各地的藏族民歌孕育了饶介巴桑的诗魂,部队、草原、战士和藏族农牧民,是他主要的描绘对象。他善于捕捉形象,摄取细节,并且借助这些形象和细节创造出让人回味的意境。处女作《牧人的幻想》(《爱的花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是饶介巴桑早期诗作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最有艺术光泽,也是最有社会影响的一篇。他自幼在草原上风里来雨里去,深知牧人的喜怒哀乐,天然地具备与牧人同甘苦共命运的感情,从而长于写牧民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牧人的绚丽幻想。解放前,“他对白云的幻想/用去了半生的时间/云儿变成低头饮水的牦牛/云儿变成拥挤成堆的绵羊/云儿变成纵蹄飞奔的白马……天空哟,才是真正的牧场。”解放后,“他对天空不再幻想/他骄傲地骑在马上/对天空傲慢地歌唱/……天空哟,你为什么/没有两样?”诗人通过解放前后贫穷牧民对天空态度的变化,巧妙地表现西藏的巨大变化。饶介巴桑尤擅精短小诗,浓缩纯净、醇香悠长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如表现战士放哨的《夜》:“夜在旋转、旋转/好像正和江里的金鱼谈情的水碾/它低声地、低声地絮语/这声音灌满了我的弹仓/催我甜甜入眠/……催眠的声音灌满了我的弹仓/醒着的却是我的子弹。”诗人高平说,“他无疑是一个新型的‘热芭’(昔日民间流浪艺人),同样在弹唱,但他发出的声音却更为浑厚”[11],音调也由悲苦转为喜悦:“每一组低音在重复/爱你,爱你:西藏/每一根琴弦在回响/我爱,我爱:边疆”(《雪山之歌》)。饶介巴桑“不仅在西南军旅诗群中,而且在整个当代军旅诗群中,都是有代表性的一位少数民族歌手。”[12]

  与高平、杨星火、饶介巴桑等完全以西藏作为创作母题不同,顾工、周良沛、梁上泉等诗人则随军征战四方,在西藏呆的时间较短,因而题材也较为宽泛,但在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上却是与当时的时代同步的,都是时代“大合唱团”中的一员。正如顾工所说:“一个辉煌的胜利,接着一个辉煌的胜利;一个欢腾的节日,接着一个更欢腾的节日……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主题,这就是我们诗歌的主题。”[13]在五十年代,顾工出版了《喜马拉雅山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这是成熟的季节啊》(作家出版社,1957年)、《寄远方》(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军歌·礼炮·长虹》(重庆人民出版社,1958)等八部诗集。顾工作为《解放军报》的记者,到过许多地方,黄河两岸、康藏高原、天山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激情洋溢的颂歌。在顾工的许多诗歌中就存在典型的“对比式”时空结构,《我站在铁索桥上》就完全是以“当年”和“现在”来结构全篇,一系列对比的铺排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表现了祖国建设的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周良沛在大西南的岁月里也收获有《枫叶集》(作家出版社,1957)和长诗《游悲》、《猎歌》等。《枫叶集》共分三辑,包含了诗人在康藏高原、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行军路途和边疆哨所写的诗。新生的拉萨百废待兴,机器轰鸣,忙乱嘈杂而又生机勃勃,一切就如旭日初升,《红色拉萨》就形象地表现了重获新生后的拉萨城,在一个“特别的太阳”(中国***)旋转中,“散发出春天醉人的香”。梁上泉著有《喧腾的高原》、《云南的云》、《开花的国土》等众多诗集,他随着边防军走遍西南边疆,目睹了边疆人民的生活新貌,感受了边防军战士的爱国热情,所以在他的笔下既有边防军的战歌,也有苗家姑娘的欢唱。

  在新中国湛蓝的天穹下,他们呼吸着新鲜甘甜的空气的时候,那刚刚散尽的硝烟味和血腥气还会从记忆的深处飘来触动他们的鼻翕。抚今追昔,忆苦思甜,这也是那一时期几乎所有穿越两个时代的人们的共同感受。面对解放前后社会时代和人民命运的巨大变化,这一军旅诗群的诗人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运用了“对比”这种鲜明的艺术手法,在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的纵向比较中来建构他们的诗歌体系,这就赋予了诗歌更为强烈的冲击力度。

  在五十年代前期,对少数民族民间抒情诗和叙事诗的搜集、整理、出版,成为一个小的热潮,这实际上也成为当代诗歌创作艺术借鉴的重要构成。西南军旅诗人们也不同程度地受益于当地的民间传说题材或表现手法,这一文学现象一直延续到六十年代初,此后,西南军旅诗群也逐渐解体。

有一些感情看起来难以置信,实际上有迹可循的。例如《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润生,家庭氛围优异的他,居然会喜爱带著一个孩子的小寡妇郝红梅。这对很多人而言都有一些难以置信。在其中反应最猛烈的便是田润生的爸爸妈妈。这在其中到底有哪些缘故呢?

尽管说田润生和郝红梅这一段感情没有金波和藏族姑娘那麼烂漫,也没孙少平和田晓霞那麼让人憧憬。可是,

假如你能了解这一段感情,毫无疑问就表明你的观念早已成熟了很多。

01两人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异

假如要讨论这一段感情,务必像先知道二人之间的差别。田润生,爸爸田福堂是村主任,大伯田福军是官员,家庭条件在农村也算得上数一数二的,而他自己是一名车辆驾驶员。你可以不必小看驾驶员这一岗位,在那时候只不过香饽饽。

回过头看郝红梅,上初中的那时候早已闹得议论纷纷。为了更好地改变本身与家庭的现况,她背叛孙少平,改投顾养民。遗憾世事难料,由于“偷手帕”的事儿,顾养民弃她而去。

不但如此,由于坏了名声,有着高中文凭的郝红梅的迫不得已远走他乡。这时的郝红梅早已不会再奢求感情,也不会再奢求凭着婚姻生活改变家中贫困的现况,她只想要找人稳定地过日子。

关于郝红梅,曾经的我在一篇文章中专业详细介绍过她,这一女人一生也是历经磨难的。迫不得已的状况下,她嫁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公立老师,生活虽没有大福大贵,倒也稳定幸福快乐。怎奈人生坎坷,在她有了小孩,刚见到幸福快乐的黎明的那时候,老公却出乎意料离逝。此后无依无靠,不离不弃,生活备受煎熬。

一个年青的美**,一个有着高中文化的“读书人”,在农村毫无疑问会被很多人垂涎三尺,妈妈和儿子在穷乡僻壤间挣脱着生活。苦一点、累一点,郝红梅倒是不害怕,终究出生穷苦人家的她吃得了这一份苦。

怎奈,乡村留守女人是是非非多。在地里干活儿那一次,在她遭受光棍汉狗蛋欺压的那时候,她甚至是想起了死。

她也不管儿子的哭叫,渐渐地站起来,她赶到树底下,解下自身的裤腰带,在椿树的树茎上挽结起一个环。她把裤腰带别好,就毫不相让地把自己的头往那一个高悬的环伸去。通过那环,通过椿树的枝干,她看到了粉碎的蓝天白云,乱针般飘散的太阳、及其一朵被撕坏的云朵……当她将头伸入那一个将完毕她一生凄惨运势的陷阱时,忽然看到了儿子糊着流鼻涕眼泪的小脸蛋。

是小孩,让郝红梅又再次站了起来。三天后,看到,这一悲剧的人又发生在她那片未锄完的玉米地,头顶罩着块白毛巾,脸部带著惯常的发麻,一声不吭地锄着她的地……

02出乎意料的相遇

一次邂逅,田润叶碰到髙中那时候的郝红梅。先是,田润生仅仅由于以前是同学们的原因可伶这对母女,想在生活上照料一二。

一来二去,这件事情在田润生的内心发生了许多的转变,原先他仅仅出自于怜悯,之后变成了渴望,渴望到郝红梅这一破土窑洞来,渴望看到她。尽管这一公子从小也不缺吃穿,可是郝红梅亲手做的二碗细面条,早已死死地绑住了他的心。

只不过这也怪不得。一个对爱情刚有懵懂无知的心的青年人,当然免不了也会憧憬这类简简单单的温暖和幸福快乐。

在这里孔穷困的土窑洞里,他感受到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温暖,那就是内心的温暖啊!每每他乘坐到这一土炕上,一路奔忙所产生的焦虑不安和疲劳马上便会消退得一干二净,耳朵里从此听不到呜呜的声响和电机的轰隆;疲惫的双眼能够安心地重合在一起,甚至是能够静座。僵硬的手臂腿松弛了出来;全身的骨骼舒服得如同躺在浴盆的开水里一般!

它是感情的魔法,也是家的魔法,这类魔法对单身小伙毫无疑问是一种慢性毒药。

按大道理,以田润叶的家庭条件,在东拉河一代找一个媳妇儿是轻而易举的,就算是找一个城内的女孩也轻轻松松。殊不知这时他却爱了一个生活困窘的小寡妇!看起来难以置信,其实名正言顺。

03公子田润生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小寡妇呢?

第一、郝红梅人看起来的确好看。从孙少平和顾养民的眼里并不难发觉这一点。何况在农村,她更像一株出污泥而不染的清莲。

第二、田润生的情感要求相悖。一方面田润生早已长大以后,尽管原著小说中的田润生普普通通得甚至是有一些平凡,甚至是是一种一直被忽视的存有。可是和他同年龄的孙少平早已开始了第二段感情,金波也有了自身一生最爱的人,因此他心里的小火花也该点燃来啦。

亲姐姐田润叶和妹夫李向前不幸的婚姻对他打动非常大,他先前刚去给亲姐姐干了思想工作。而郝红梅的发生毫无疑问唤起了他心里的渴望。

第三、郝红梅的知性优雅深深地吸引住了他

俗话说得好“好吃比不上饺子”,而郝红梅毫无疑问便是哪一个令人心动的“大嫂”。尽管家境贫困,可是郝红梅对田润生的关爱毫无疑问是贴心而温婉的,她用一个已经结婚女士的温婉勾起了田润生一个家的渴望,对感情的渴望!

结局:

对儿子娶一个小寡妇入门,“能人”田福堂一百个不同意,他甚至是与儿子吵了起来。使他意想不到的是一向聪明的儿子,此次居然这般果断,不仅敢得罪他,还出走了,在外面和和一个小寡妇过起日子来。

春去冬来,没多久田润生和郝红梅就有了小孩。而双水村的一把手“田福堂”的身子却一日比不上一日,他逐渐想儿子了,后边的剧情就名正言顺了。

田福堂不仅接纳了这一“儿媳”,还凭着个人能力把她分配到双水村的小学做教师,此后田润生和郝红梅开始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平凡的世界有感(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最初听到这首歌时,是我们一起的一名同事给我们唱的一首歌,咋一听到这首歌时,就是觉得这个词也写的"太逗了"!而我们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老新疆人"对陕西的了解,无非是绑头的白毛巾,或许又是低矮的窑洞等。电视荧屏上,上演着《平凡的世界》中描绘的城乡巨变和情感变迁。自学生时代,我就对这部小说给与了极大地关注,如今这部小说被重新搬上了大荧屏,我自然十分留心这部电视剧的展播。自工作以来,我对这部戏的感受又有了不同于学生时代的感知。

 《平凡的世界》全剧讲述了上世纪70、80年代,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以孙少安、孙少平两兄弟为代表的一群普通的中国人,坚守人生梦想、追求美好生活的动人故事,可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中国梦"相比时下宫廷剧、雷剧、言情剧、偶像剧、网络小说改编剧等剧种,由作家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改编的电视剧,让人们重温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青年的生存境遇、追求与梦想、爱恨情仇。在这个"浮躁"的新社会,人们仍能从剧中学到很多智慧的东西,更能感受到对人生、社会、生活,情感、理想、命运的独特见解。这部戏带给我们的东西,对于我的人生道路,以及对工作的认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收看着剧版《平凡的世界》,中国社会旧日场景一幕幕重现,仿佛反刍一般让我们重新回味、触摸、审视那段历史,谁都百感交集,甚至热泪盈眶,谁都会对那段历史产生发自内心的沉思。倾注着作家路遥毕生心血的《平凡的世界》,展示与呈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时间跨度仅十几年之久的中国社会恢宏历史,及其后的中国发展、人们的价值追求,显然需要后来者去续写、添补。有志青年在贫穷挤压、世俗排斥、爱情疼痛之下,仍坚守梦想、孜孜以求,将他们多舛的命运、大好的情感品质意志,演绎得如火如荼,闪烁出耀眼的亮光,又一次将我们深深打动、感染,并带给我们无穷的力量。可以说,《平凡的世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让我们受益匪浅。感慨那段历史的同时,生活于当下的我们更能从那段故事中得到人生启迪。

 目前,"80后"的我们正奋斗于中泰化学,俨然是当下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有着和少安、少平一样的雄心,有着同样的对人生未来的追求。成长、奋斗,往往付出代价。疼痛感无时不在,它总躲在你的身后甚至跑到了你前头。时刻铭记各个时代的疼痛,铭记住那段辉煌而又痛苦的历史,不忘爱与恨的来处,紧紧拥抱现实,作为和少平、少安一样的平凡人,我们要向他们一样有着不肯服输、不被厄运摆布的勇气和毅力。这或许就是我们骨子里对那种本真、梦想的坚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勇敢追求。现实中什么都在变,什么都可以变,唯有我们的心情、信念,始终未变。这,才是我们实现"中泰梦"赖以存在的坚实基础。

 "每个人的生活同样也是一个世界。即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现代环境场景之下,我们是否还在像《平凡的世界》这样爱,这样选择人生、追求人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2

 打开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轻轻走进那片黄土地,走近那些平凡的人,经历着那些平凡的事。

 ————巴山夜雨

 破落的窑洞,昏暗的油灯,泥泞的山路,那一个遥远的,熟悉而亲切的山村。

 漫长的巷道,纷飞的煤尘,闪亮的眼睛,那一片黑色的,喧嚣而燃烧的煤海。

 幽然的古塔,挺拔的梨树,刺目的阳光,那一种凄美的,遥远而刻骨的情感。

 生活,如大牙湾默默流淌的黑水河,它的源头却是清澈的。

 生活,永远是人生一个永恒的主题。它,难以预料,也总在最苦难的时候,不经意地眷恋你,让心倍觉温暖,又平添些许感慨,所以我们会笑,会哭,更会沉默。双水村的少安和少平,生活压得他们喘不过起来,可他们就像石缝中的野草,只要有一缕阳光,一点雨水,就会顽强地生存,顽强地成长,顽强地活着。在黄土地上,我们只有劳动,也只能劳动。劳动,不仅仅是生活的需求,而是自身的需要,也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劳动,可以忘却烦恼,可以生活富足,可以找回人的自尊。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人的劳动和创造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生活,就是这样,不管你愿不愿意,它从来不会以任何形式形式结束,它会一直走向前去!

 爱情,也如那场倾城的洪水,来时惊心动魄,去时痛彻心扉。

 若,没有缘分,为何怦然心动;若,没有深爱,为何如此焦灼,如此不知所措,如此的不堪;若,没有生死离别,为何山无言,树摇曳,梦再现?润叶的执着,晓霞的微笑,红梅的坎坷,兰花的包容,令人唏嘘,也令心黯然神伤。这世界,是这般的美好,也是这样的无奈,残酷的现实,可以击碎了一个个美丽的梦,甚至夺去了生命,但是却永恒了爱情。也许在一个世界不在了,在另一个世界还活着!

 渐渐懂得:人生,就是一种承受。

 承受压力,承受不幸,承受你难以承受的。你会感到痛苦,痛苦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承受痛苦,更是一种责任,也只有承受,才可能获得幸福。

 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皎洁的月亮,宁静的夜,沉浸在睡梦之中的村庄,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你专注地看着,想着,似乎要摆脱什么,抑或在寻找什么,又像是有谁在召唤!或坐或躺,或久久地驻足而立。

 《平凡的世界》里,那些不平凡的故事,就像一场暴雨,给人灵魂上的洗礼。不知为什么,我猛然间也想起叶赛宁的诗: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3

 今天,凌晨四点,把《平凡的世界》看完了。

 这是一本好书,从书中我看见了爱与坚持

 我们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金波在青海当兵时,因为那首有名的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而认识了一位藏族姑娘,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段令人揪心的爱情故事。

 “我们立在军马场的草地上,相对而视。我不由得哭红了。她用厚墩墩的手掌为我揩着脸上的泪水,激动的说着什么。但是,她说什么我听不懂,我说什么她也听不懂,互相急的用手乱比划。但俩个人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她扑在了我的怀里,我紧紧抱住她。那时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但实际上什么都存在着。这时,军马场的政委突然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于是,一切都结束了……我很快复员了。”

 当金波再去找那位藏族姑娘时,他却没有见到她。她被调到另一个军马场去了。他将一个公家发的搪瓷缸留给了他,而他也将他最心爱的竹笛留给了她。

 这样,他们的爱情就算完结了。而直到现在,他们甚至连对方的姓名都不知道。既然两颗心曾经那么亲密的紧紧拥抱过,那么,姓名还有那么重要吗?

 八年以后,他终于因为一个梦,奋不顾身的只身前往青海,找寻日思夜想的恋人。

 “可是,她只是一个保持在自己心灵最深处的姑娘……我心爱的姑娘,你此刻在哪里?你是否珍视那些永远不会淡忘的甜美记忆?你,还唱那支歌吗?如果还在唱,那么,你现在唱给谁听呢?愿你听见这支歌,听见我心灵呻吟和飞溅着血泪的呼唤……”

 他日思夜想的军马场已经不见了踪影,而他日思夜想的那位姑娘也终于找寻不到踪迹,可他仍迟迟不愿离开那个小镇。

 “他长久的立在那个小湖边,立在白花花的盐碱地上,望着深秋碧蓝的湖水,热泪在脸颊上淌个不停。波涛轻轻舔着他的脚尖,水鸟在空中盘旋飞翔。远方,草原,山脉,落日,晚霞,仍然是当年的景象,天空是永恒的,大地是永恒的,幸福却流逝了。是的,流逝。他真想令时光再退回到当年,让他重温自己一生中再不会有的青春和幸福……别了,草原!别了,雪山!别了,我亲爱的姑娘,无论你此刻在什么地方,我都向你祝福,祝你美满的生活在人间。我会永远珍藏着你的微笑,你的歌声,一直到我闭住眼睛的那一天。我同样会不息的唱那首歌,那只青春和爱情的歌,愿你长能听见这支歌。我仍然在焦渴的企望,某一天,甚至我们已白发苍苍,我们或许还能相见;如若不能,哪怕是在梦中,或在死后的另一个世界里……别了,我心上的人啊!”

 “一切都结束了。他告别的是人生整整一个段落。青春之花,永远的凋谢在了这片草原上,这是壮丽的凋谢。他失去的,也正是他收获的。在他那深情而富有的心灵土地上,怎么会没有绚丽的花朵重新开放呢?”

 “他终于决定明天离开这个小镇。”

 “当天傍晚,当夕阳沉落,漫天飞起霞光的时候,他忍不住心潮澎湃的来到当年那个老地方。他曾在这里观看归牧的马群,和她对唱那首燃烧的歌。现在,这地方已经是一个小小的十字街口了。”

 “他遥望着远方,竟然又忘情的唱起了那首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毡房,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

 “他立在十字街口,泪流满面的唱着这支没有回声的歌。许多过路的藏汉行人,都惊奇的驻足而立,听他旁若无人的唱歌。人们多半认为,这是一个外地来的精神病人。不过,他却把这支美好的歌儿唱的如此让人揪心啊!”

 他们的爱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或者,他们经历了一场更加刻骨铭心的爱情!

 爱,竟能使一个人到如此的地步?

 爱,就能使一个人到如此的地步!

 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粘结。两个民族,语言不通,天各一方,甚至相互间连名字都不知道……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吗?

 世界上又有多少事不可思议!而最不可思议的正是人,人的感情!

 我突然间又想起了唐朝诗人崔护的那首著名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多美的句子!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4

 初读《平凡的世界》,还以为只是一部励志书籍,认为看看就行了。没想到深入地读下去后,却迷了进去。

 现在我已将《平凡的世界》读完,可那一个个名字仍然会时不时的出现在我的面前——少平,少安,润叶,晓霞……他们都是平凡的人,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演绎着平凡的生活;这又是一个平凡的时代,只不过处在时代中的他们有着不平凡的精神。

 与其说这是一本小说,不如说这是一自己物传记,是一本记录着那个不平凡时代不同人物的生长的传记。在这本传记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孙玉厚家的二小子——孙少平。

 孙少平一家十分贫困,大姐的丈夫不成器,2个小朋友都靠着少平父亲;大哥为了帮扶家里,不得不13岁就回家中挣工分;小妹还在读初中;自身可以上高中已是十分不容易。为了不增加父亲和哥哥的负担,他即使自卑也懂事的不去要求。似乎从一开始他就是这样一个冷静和理智的角色。他的生长随同着困难和自我反省。他为了生存而不懈奋斗,渴望用苦难来磨练自身,渴望用另一种方式诠释自身的一生。为此,他拒绝了与哥哥办厂的建议,放弃了闲适的生活,选择了省城最底层的工作——揽工汉。即使是在最底层挣扎,也不会放弃理想,这就是孙少平。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孙少平也从未放弃过,这种执着,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是的,也许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精神是可以相通的。这个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是新一时期青年的领袖。他那不服输的精神,那勇于自省的品质,值得大家去学习。

 苦难是人生的大学。跨越了苦难才干空虚人生。从“非洲灾民”到“掏炭的男人”,一步一步,虽然步伐不大,但始终朝着一个目标。是啊,跋涉在生长的路上,只要踏踏实实的迈步就可以了。苦难又算什么呢?

 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应有所反省呢?我们是90后,被家长老师喻为最无法自理的一代。不过,我们就甘愿这样了吗?我们是否应该做些什么呢?没有大灾大难,没有艰苦的生活环境,但我们也不能是自身具有惰性,不能惯坏自身,像少平一样,不满足于闲适的生活,自寻方法磨练自身。逾越时代,逾越苦难,实践人生。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5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总是提着。一边看的时候一边心里总在担心,担心作者会把人给写死。很多的故事,都通过撕裂纯真美好,来达到作品的内在升华。然而,对于追求真善美,向往美好纯真的善良的读者们来说,体味美好被撕裂的过程,真的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就像爱护动物的人去上动物的解剖课,我想,那场景肯定会让人不寒而栗。

 一直到结尾,《平凡的世界》的作者,却并没有让我的担心成为现实,虽然中间有些人消失在了故事里,但是整体上他很爱护这小说里的人物,在小心翼翼的保护着这个故事里平凡的善良勤劳的小人物,不忍心让他们死,让他们受伤。在一般的故事中都会有一个中心人物贯穿着故事的始终,也许《平凡的世界》之中也有这么一个人物。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里更多的是平凡的人物,无所谓中心,无所谓整个世界的支柱。一个人死了,地球照样运转,太阳照常升起。

 反过来,平凡的世界也有人死去,这些人的死亡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而然的,就像生老病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接下来的故事并不会因为这些人的死亡来个大转折,像金俊斌、田二的死亡。就算是田彩霞,秀娥的死也没有对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影响。影响到的是爱他们的人,而爱他们的人也只是平凡世界的一颗灰尘。

 《活着》也有人死去,而且一个历史阶段死一个人,到了故事的最后,只剩下富贵和一头牛相依为命。《活着》讲述的也是普通人的命运,大的社会背景左右着富贵一家人的生死。但是,一个善良的相亲相爱的温暖和谐家庭是不应该有这样的不幸的。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看一家子凋零成土,心底里全都是沉重,从而对人物的悲惨命运有更深的悲悯,连着对他们所处的社会不满起来。这应该也是《活着》的过人之处。

 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一直都在努力的奋斗着,从未停歇过。即使是他与润叶的爱情从明朗到暗淡,这之间,他没有过多的沉浸在由此产生的喜悦悲伤里,仍旧为着孙家努力也许是作者同情孙少安,在故事里安排了秀娥,这个能干,俊俏,又专一的姑娘与他做妻子。努力的人结局大都不会太惨,孙少安的砖厂越做越大,即使中途有大挫折。在孙少安和秀娥穿戴整齐参加新校舍的建成仪式上,秀娥吐了血,她得了癌症。这些似乎在说,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都会经历生离死别。孙少安还不算悲惨,他失了妻子,还有儿子,父母亲,兄弟姊妹生活里,我们很容易掉到枯井里,本可以出来,但就是找不到出来的方法:像失恋,考试失利,掉了面子

 在我看来,《平凡的世界》中田彩霞的死安排的特别突然。在孙少平和田彩霞的感情希望渺茫的时候,南方突发洪水,作为记者,田彩霞主动要求到一线采访,在洪水现场,为了解救一个被困的小女孩儿而牺牲其实田彩霞的死,也许是因为作者本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少平与彩霞的感情,才安排了彩霞的死亡,还有一层也许是响应当时社会上所倡导的罡风正气。

 田润叶多次表示可以通过一些关系,将孙少平调回到城里工作。但是,孙少平认为他与城里的那些人或事格格不入,他觉得他属于煤矿,属于那个有温暖的地方。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他的思想竟像已过不惑之年的人,这真的是他读了非常多的的缘故吗?这是否是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放在了少平的身上,不想流于世俗,虽然他本就是世俗之人。

 如有不当,还请不吝赐教!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6

 寂寥的星光,抚慰你我的心,带着那淡淡的牵挂,无论天涯海角,在平凡的世界里让旅程继续。——题记

 风又起,飘忽的心情不定,呼吸着平仄的音韵,让轻风挽着簌簌落叶,随茶叶沉上,浮下。花清雅地绽放在枝头,幽幽地醉着空气,带着上天的馈赠,轻拍心扉。

 合上《平凡的世界》,又坠入了一层层意境。想着,在心中步入一个平凡的世界,看见了许多、许多……

 恍惚间,时光似乎倒流而去。只觉得自己正走在黄土高原上一个叫双水的小村的路上……脚下的泥路上布着一些小小的石子,道旁一棵挺拔的树也很显眼,空气氤氲着土壤,纯朴与芳香,闻起来丝丝缕缕,却气息不断。让我感到这儿的那人、那情是田野晨阳下的朝露,晶莹闪亮,沾湿我惺忪的双眼。

 走着走着,望见了一个土黄土黄的窑洞,那儿扇起了风,我随风联想:在那黄土高原上的学校内,为何有钱子弟吃上美味的餐点,而孙少平与郝红梅只食两个黑馍馍?为何孙少安远离了田润叶,将那如蚕丝般缕缕的爱情硬生生扯开?为何如今只有离别、悲伤?还记得在那撕人心肺的暴风雨下,洪水滚滚……为何要让一颗透明纯净的少年心过早地蒙上阴霾,背负沉重,将美好打了个粉碎……

 随风散了,突然想流浪,我可以随着孙少平一起,在艰辛、昏暗的环境下,待在黑色的煤矿内做苦工,讲故事,惬意地看书。跟心中喜爱的善良女孩田晓霞遇见,相互依偎,让苦难如泡沫般消失。若女孩消失,只愿等待。我想随你流浪,在黄土高原,走下一步一步,作为时间的印迹,虽有优,但思念尽头的爱依旧系挂心头,随风飘摇。我要与你一起,大呼一口气,闻见那空中隐隐约约的爱,只因有一倍的痛苦,才有一倍的深爱。爱中总有眼泪,眼泪中总有辛酸,而爱的穿越没有鸿沟,没有阻拦,桥两头不同的两人心也会彼此呼唤。

 细细地读着,读着,犹如品尝一杯茶,被它的甘甜与淡淡的苦涩摄住了心魂,拽着自己心中的那一点点温存与那一片片墨绿色的茶叶沉浮,苏醒的灵魂,记忆的沉淀,酝酿着人性的温暖,涌人心田。

 卸下身上的担子,默默跟在孙少平的身后,四处去关心别人,在广阔的土地上,让热情流淌,扑向大地的怀抱。还记着一个约定,在同一个地点相遇,而不期而遇的感触不需躲避;还记着一本书,两个相依偎的人儿共同阅读;还记着一个心情,在同一个时间两个人在煤矿旁的相遇,彼此快乐。

 走在泥泞的路上,面对着点点滴滴的忧烦与困难,要步步谨慎着,在人生这条漫漫的小路上,沉稳向前。要在平凡的世界中,发出光芒,看到生命中最闪耀的光环。坐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细听细水长流,静闻满园芳香……也许这个平凡的世界抛弃了我,但我不能抛弃这个世界,让眼泪与惆怅凝结成汇着花香的露珠,让美好继续,旅程继续。

 当青丝渐渐成雪,但笑容依旧。随你流浪,不论天涯海角。

 风依然在吹,思绪不断。心魂不朽,只因有你。莫名的“爱”落在那空旷的黄土高原之上。这,成为了我随你流浪的动力,在平凡的世界,活着并不平凡的自己。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苏步青学校指导教师:陈逢春

 我们常说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日子看似乏味,却是最安稳最静好的生活,相对于这个浩渺无垠的世界,每个人都是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可以说,平凡是生活最本真的底色。《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将大时代的波澜蕴含于几个普通人命运转折中娓娓道来的大作,没有华丽的辞藻和惊险离奇的情节,却用平凡的故事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小作者的思绪被书中的人物牵引,走过黄土高原的窑洞;惋叹少安与润叶的错过,痛惜少平与晓霞的苦恋,惆怅那个艰辛岁月中每一个平凡人的悲欢离合……在平凡的世界,他们坚韧地拼搏,成就了每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7

 是否记得那清凉的夏,在那古塔山上杜梨树下

 是否还记得我们约定的日子,你可还会去等待你的霞

 曾与你讲述热妮娅鲁勉采娃,是否在你心中我也成了她

 原来世事会开这般的笑话,一语的谑机,竟会是天涯

 多想再去那流黑的井下,去追寻你面庞的无暇

 见到我你可会惊讶,为那杜梨树下无人认领的鲜花

 无情的水匆匆与我去吧,愿在你心中留一个嗟呀

 你可还记得你说过的话,要我在你心底无论海角天涯

 就在你心中,永远做你的热妮娅

 ——摘抄

 我不明白,为什么令人羡慕的爱情总是以悲剧结尾?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心心相映的人却不能够在一起?我还不明白难道只有悲剧才能让人变得深刻?

 “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碳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纤尘,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够给予人创造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碳男人’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的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是融合在一起——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共同斗争!你有没有决心为他付出最大牺牲,这是衡量是不是真正爱情的标准。否则就是被自己的感情欺骗……”

 “他立在黄原河老桥的水泥栏杆前,抬起头久久的凝视着古塔山。山仍然是往日的山。可他心中的山脉和高塔却坠落了,留下的只是一抔黄土和一片瓦砾……但是,爱情将永存。在那抔黄土和瓦砾中,会长出两棵合欢树来。那绿色的枝叶和粉红的绒花将在蓝天下掺合在一起;雪白的仙鹤会在其间成双成对的飞翔……我的亲人,明天,我将如约走到那地方;我也相信你会从另一个世界和我相会……”

 少平的爱人小霞为救洪水中的女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不知道,小霞在跳进洪水的那一刻都想到了什么,或者她是不是早已知道结果?她有没有想到她和少平在古塔山中,杜梨树下的两年之约:两年以后,就在今天,这同一个时刻,不管我们那时在何地,也不管我们干什么,我们一定要赶到这地方来再一次相见……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做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指针没有在那一刻停留。时间继续走向前去,永远也不再返回到它经过的地方了……孙少平在杜梨树下停立了片刻,便悄然的走下了古塔山。”

 他的面前依然是熟悉的世界。然而,多少美好的东西消失和毁灭了,世界还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是的,生活在继续着。可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却在不断的失去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生活永远是美好的;人的痛苦却时时在发生……

 这样的爱情称得上是刻骨铭心,也是我在不断寻觅的。突然明白:任何刻骨铭心的爱情都需要在生活中慢慢积淀。然后,在某个时刻,我们或许会被我们之间的爱情感动的热泪盈眶,那时被我们认为普普通通的爱情也会在刹那间升华,那些记忆中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画面,也会连缀成一幅充满爱意的画面:你给我发的某条短信;你过生日时我给你送礼物时的情景;你把我介绍给你父母时的情景;我在车站接你时我们情不自禁的笑脸盈盈;黄昏时我们静静的坐在小河边看闪闪的流水;还有林荫树下的并肩行走;关于到底是你笨还是我笨的争论;你看屏幕我看你时,你恶狠狠的扭过头狠我一句:看什么看?问你看书看得怎样时,你悲伤的说:“我都不会”时的可爱……而这些,都让我感到幸福;而这些,都让我确定我不会忘记。

 那么,这样的爱情是不是让人无法释怀?是不是每当你想起,心头都会泛起一丝甜蜜?

 至此,我终于明白:平凡乃是生活的本质。

 那年花开,杜梨树下。

 树下绿草如茵。草丛间点缀着碎金似的小黄花。雪白的蝴蝶在花间草丛安详的翩翩飞舞。那可杜梨树依然绿荫如伞;没有成熟的青果在树叶间闪着翡翠般的光泽。山后,松涛发出一阵阵深沉的喊……他听见远方海在呼啸。在那巨大的呼啸声中,他听见了一串银铃似的笑声。笑声在远去,在消失……朦胧的泪眼中,只有金色的阳光照耀着这个永恒的、静悄悄的小山湾。

 那年花开,杜梨树下……

 花依旧会开,可是,我们再也不能相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3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