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走在路上,看见前面一个大爷用类似老人买菜的那种小车拉着许多旧书———大概是当废品去卖!
走着走着,那书居然掉了几本下来,大爷愣是没发现。我喊了他一声,并顺便帮他把书捡起来。当我看到其中一本书《画画这事儿》的作者是马丽春时,脑子里就电石火花一下,心想:“这名字在哪见过?”我快速转动大脑,终于想起我确实和这个名字的人有过间接的一次交集———只是不确定是不是同一个人而已!
“大爷,您是不是去废品站啊?我给您钱,您把这两本书卖过我吧!”我把其他书让大爷重新放好,顺手又拿下一本小说对大爷说道!
“你拿去吧!不要钱!我确实是去废品收购站。这玩意已贬值,几毛钱一斤,所以这两本书也不值钱!”大爷客气地回答我!
“那哪成呢!您不收,我怎么好意思要呢!”
见我执意要给,大爷爽快地说:“那就给5元吧!”
我见再争执也没有意义,因为看大爷的气度也不是缺钱的人。从他看的哪些书籍——人物传记、时政、毛选等,也能看出他是个高雅的爱读书之人。爱读书的人大致有个通病——喜欢把自己认为不错的书籍推荐给喜欢读书的人——我就是这样!大爷大概看出我喜欢读书,所以就打算把他去变卖、我挑选的那两本书送给我!
……
我只好按大爷所说,象征性地给了他5元零钱,两本书被我喜滋滋地带回了家。闲暇时,我认真看了一遍《画画这事儿》这本书,才终于确定,这书的作者就是我大脑中的那个人!
17年前,我在合肥桃花工业园那边和爱人租房上班。每天下班后,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看当天的《新安晚报》。其中有个板块就是马丽春老师是主编,好像是情感类栏目,大多是读者来信、来电或面谈的故事等内容,我特别喜欢看。
有天休息,我闲着无聊,就突发奇想:“我为何不能向这栏目吐露心声呢?!”于是,我找了信纸出来,随手写了洋洋洒洒几千字的信,邮给了《新安晚报》社的马丽春老师。信寄出去了,几天后我差不多都忘了这事,因为我压根也没指望有反应、更想不到会刊登出来!
那天我下夜班到家,爱人正准备上班去。他见到我时,脸色很不好,随手把报纸扔到我面前,没好气地说:“恭喜你!你的字终于变成铅字了!”他说完后就走了,留下我愣在那里。
我把报纸拿起来一看,好家伙!我写的信几乎一字没变动给刊登了出来——差不多一个版面!尽管我在信上没写任何人的真实姓名,但爱人看了报纸后,根据那上面的事例,还是知道出自我手……
我在信上谈了我和爱人相处的一些现状、以及我那时面临的最大难题——要不要生二宝?我当时就是心里有话、憋的难受,有一吐为快之意!但没想到这么轻而易举地见报了!
信刊登出来后,一连好多天,爱人见了我都不说话。而我尽管写的都是事实,并希望他能反思,和我一样都改变自己一点。但我还是觉得我像做了亏心事——感觉在全省人民面前,把爱人的衣服扒光了给人看———其实我多虑了,谁知道是我写的呢?老家熟悉我的人有谁会订报纸来看呢?
尽管我上班的周边人,没人知道是我写的,但《新安晚报》毕竟是全省第一大报业,相信家有报纸的,大多数人应该看了我写的我的故事。那封信马丽春老师只是在我的信下面简单点评几句。好像说:“看了这封信,我很震撼……好歹作者心里有梦,让我这个收信人也无话可说!”但有个热心的桐城读者,通过马丽春老师,辗转要到我的通信地址,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那读者也是婚姻中的女性,她也说了一些她和她爱人之间的纠葛,建议我再生一个孩子——她说她生了二宝儿子后,夫妻关系变好了……
那时,村妇女主任见到我时,也做思想工作———说一年四次妇检太麻烦了,不如生个二胎后做个绝育手术;我公公一度跑到我娘家,让我妈劝我再生一个……我衡量再三,遂决定再生二胎,也算是变相给爱人赔礼道歉!
儿子今年虚岁16——和他姐相差7岁。我倒不是重男轻女的人,这中间这么多年有指标我一直没要,原因是一个字“穷”!现在当然也穷,但相对来说,还不错——在别人眼里,毕竟我们在省会也是有房有车族!再加上儿女双全凑成“好”字,我当然也知足了。这么多年来,生活有苦有泪、又酸又甜……我除了变老外,有一样没变———那就是心中依然有梦!这是我最大的乐趣所在!
……
所以,当看见《画画这事儿》这本书的作者名字时,我就有种亲切感!我认真看了这书后,知道马丽春老师确实是《新安晚报》社的马老师,但她已华丽转身,正式成了一名画家了!
衷心祝愿马丽春老师在画画届混的风生水起、最终成这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女游击队长刘四姐”在七八十年代可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扮演者: 张金玲,是新中国第一代女明星。她塑造过的三姑娘、黄英姑、索玛等栩栩如生的荧幕形象,给几代中国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张金玲的一生,经历过大荧幕上的辉煌,经历过息影后的黯淡,经历过情路婚姻的坎坷。最终用她的坚强和执着为自己的人生点亮一盏灯。
跟李秀明、刘晓庆并称为“北影三朵花”的张金玲,1951年出生于河北沧州的一个农村家庭。 小时候的张金玲活泼好动,一开始她并没有想成为演员,而是运动场上的 体育 健儿。 一次偶然的机会,适逢湖北省话剧团来到她的家乡招募演员。大姨对她说:“金玲,要不你去试试?我觉得你有那个潜质,说不定能行哩!”张金玲有点不好意思,平时面对哑铃单杠这些冰冷的 体育 器械还没什么,要让她面对那么多的观众,想想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呢。
经不住亲戚朋友的怂恿,张金玲穿上了大姨亲手为她缝制的演出服,匆匆赶去了面试现场。没想到,衣着朴素,稚气未脱的她,竟然被导演一眼相中了。 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深深吸引了在座的评委们,由此为她推开了一扇演艺界的大门。
1973年,随着**《渡江侦察记》的上映 ,家喻户晓的“刘四姐”也在观众们的心里扎根了。这是张金玲的处女作,那年她只有22岁。在1981年上映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中,万众瞩目的“北影三朵金花”同台亮相。张金玲凭借在**中饰演的角色“三姑娘”获得当年金鸡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八九十年代国内的**事业如火如荼,张金玲便借着这股东风,一跃成为那个时代最璀璨耀眼的**女明星。
“职场中的女性如何权衡事业与家庭?”这是一个自古以来都被热议的话题。 不仅是我们现代女性常常会遇到这个问题,婚后不久的张金玲,也陷入了两难之中。
1982年,在张金玲的演艺事业最蒸蒸日上的时候,她发现了一件令她喜忧参半的事情:她怀孕了。寻常人家的女人30岁多的时候,可能都已经孕育第二个生命了, 而张金玲却因为投入太多时间和精力在**事业上,直到31岁才迎来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怎么办才好呢?张金玲看着手中的检查报告单,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是继续日夜奋战**事业,创造更夺目的女明星光环? 还是安心在家相夫教子,照顾家人生活起居? 她纠结了。
“那个时候我做梦都想要个孩子,可他真的到来时,我却有点担心。还能拍戏吗?高强度的工作会不会伤到孩子?”张金玲回忆,“我记得正好准备拍摄《火烧圆明园》,导演明言拍戏不能怀孩子。 当时我突然就想通了,意识到对我而言,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成就一代辉煌的女明星,在巅峰时刻退下王座。带着对骨肉的爱和不舍,毅然地投身到了另一部**中。 这部**比张金玲以往拍过的所有**都更漫长、更真实。她在这部**中扮演的角色名字,叫“母亲”。
回归家庭的张金玲体会到了做全职妈妈的辛酸与不易。 她告别了舞台上的金话筒,拿起了锅碗瓢盆,鼓捣起了一日三餐。 即使照顾孩子让她腰酸背痛,她也丝毫不觉得苦。看着孩子一日一日茁壮成长,她觉得自己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可张金玲没想到,与之前想象中回归家庭后的生活不一样的是 ,夫妻二人不再像从前那样恩爱了。以前两人都在外忙工作,在家团聚的时间短,每次相处都是小别胜新婚,充满浪漫与激情。
随着张金玲在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跟老公难免两看两相厌 。时间久了,刚有孩子的那段新鲜劲早就被茶米油盐的烟火气冲淡了。 从女明星到主妇的巨大落差感,伴随着丈夫的不理解,压抑的生活让张金玲透不过气来。
两个人都意识到 婚姻已经出现了难以修复的裂缝, 那就好聚好散吧,毕竟相爱一场还诞下了爱的结晶。就这样,一对金童玉女的爱情终是敌不过岁月的磨砺,1988年秋,两个人分道扬镳。
与前夫分开一年后,独自一人带着孩子的张金玲邂逅了她真正的灵魂伴侣:张正。这个成熟稳重的男人,给了她新的希望和对生活的信心,也用真心得到了张金玲儿子的认可。 他仰慕于她的才华,她倾心于他的为人。
张金玲的儿子说:“这么多年,我看着母亲一个人把我带大,我目睹了她是有多么不容易 ,我希望她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我相信张叔叔能带给她这样的幸福。”在儿子的祝福下,张金玲和张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爱不是电光火石一见倾心,爱是一针一线一餐一饭。 张金玲与张正携手后,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与动力。她拜国内著名画家为师,学成后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二十多次个人画展。 在精妙绝伦的艺术世界里,张金玲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灵魂获得了久违的安宁。 许多国内外出名的艺术前辈们都称赞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画家。
张正曾经对张金玲深情告白:“金玲,我能有幸与你共度余生,能得如此贤惠又有才华的女子为妻,真是我此生的幸事。”张金玲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与张正在一起后的安宁与幸福。
五、总结
张金玲的影迷们没有想到, 曾经美貌出众,艳压群芳的女明星,最后竟成了有名的画家 。**事业巅峰期消失的她,在多年后带着优秀的画作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一路走来的坎坷苦楚想必只有女主角张金玲自己心里清楚。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历经岁月变迁,张金玲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早已不再是她的美貌,而是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时光带不走她的美丽,她曾经的光芒永远定格在影迷的心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