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草药的读后感

有关中草药的读后感,第1张

  《本草纲目》的读后感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可见,完成一项事物不是只靠一时冲动,还得靠长时间的坚持和辛勤的劳作!

再者,我谈谈对这一著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它让我懂得营养的重要性及中国药学中的辉煌篇章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分十六部,六十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附方”搜集古今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一千余首,并附一千一百余幅药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本草纲目》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三百六十多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五百九十多卷,广泛吸收了传统医学及经史百家的精华,无愧于中国本草学的集大成者,在世界上也有重大影响,《本草纲目》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及其他许多学者所重视而就在这部影响深远的本草学巨著中,我们依稀可见陕南中草药那尊贵的身影,通过仔细研读,其身影越来越具体、生动、清晰,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引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宋苏颂《图经本草》、唐苏恭《唐本草》等本草学著作中的相关记载,以“释名”确定药物名称,“集解”叙述药物的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对每种药物的地域分布及最佳产地都有详细阐述,而这些对于中草药地域分布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及产地与品质的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草纲目》中对陕南中草药的记载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充分显示出陕南中草药在中国中草药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为了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精选出几种最具陕南特色,产地地道,历史悠久,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中草药品种,以适应陕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础和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为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发展服务目前,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已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成立陕西省汉中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将更加有利于陕南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再结合本草学典籍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宣传,必将促进陕南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同样它包含的地理,人文,文学,还有经济价值,更不容怀疑

好多产业都与其结下不可分离的关系,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保健药物的开发与使用,科研等领域都与之密切相关

为人知所以伟大,还来之于其人的价值!

《本草纲目》作为16 世纪的百科全书,虽然没有专章阐述哲学思想,但在论医、论药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李时珍探索医药科学奥妙之所以取得光辉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始终坚持了辩证思维方法他坚持整体思维方法,充分揭示人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关系,揭示辨证同论治的辩证统一原则他坚持辩证的发展观,深察古今医理、药理的发展过程,总结古今疾病的异同和药物兴衰、衍变的客观规律性他善于用两点论观察分析问题,从病变的当今,预见其未来,肯定药物干治病有利,也指出久服良药存在走向反面的可能性他从质与量辩证统一的观点观察方药,从药物量的差异,看整个方剂的质的变化;掌握药物的配伍的份量和药物炮制的火候无论病证的变化还是药物的发展,既有常规,又有变异,李时珍时时留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执常以迎变,观变而知常掌握医与药的无穷变化,发挥医家的主观能动性,行使司命卫生的主动权《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各种思维方法的熟练运用,对古代辩证思想方法的发展,显示了我国16 世纪民族智慧的精华

一、 天人统一的整体思维方法

二、 二、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 三、相反相成的矛盾分析法

四、 四、质和量相统一的度量分析法

五、 五、执常御变的常变统一思想

创作光辉的科学著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路线作指导,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在认识上得益于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经验论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是李时珍研究医学、药物学,从事科学创造的思想武器,它指导李时珍在攀登祖国医学科学高峰的险途中不致迷失方向,进而取得辉煌的胜利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指引李时珍在药物学研究过程中循名责实,明体达用,注重实践,勤干调查,遇物必格物穷理,审其虚实,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病理、医理、药理,征服疾病,拯救急难李时珍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也很突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李时珍研究医药注重从实际出发,讲求名实统一,循名责实“名”和“实”是传统哲学中一对认识论范畴“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第一性的;“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第二性的循名责实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路线,它要求名与实一定要相符合,即名副其实,反对名实割裂,名不副实李时珍是一位潜心科学研究的有心人他常常从经史百家著作中偶一闪现的历史故事中,深入体察某些药物的性能

二、遇事必穷其理

李时珍有强烈的格物穷理精神他从事医学、药物学研究,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其奥秘在于他遇事必穷其理,其格物穷理精神异于常人格物穷理是我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者主张格物穷

理,唯心主义者同样主张格物穷理,但二者的认识路线则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物理都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离开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所谓物理,不存在离开客观物质的虚托孤立的理理就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穷理就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活动,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发现其规律格物的过程,首先要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进一步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唯心主义者则不然,他们认为“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可以脱离客观事物而独立;或者认为未有宇宙

之先,“理”已存在,宇宙万物乃由它所派生;或者认为“理”就是人心,有了心才有理,离开了心,“理”就不存在了他们认为“穷理”只须在心上用力,就能把握理,这就是他们的格物观两种格物穷理的哲学路线,宋明时期争论不休李时珍主张的格物穷理,属于唯物主义路线他坚决主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去探索事物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他认定物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心中固有的,而靠人们花力气从事物中发掘出来李时珍反复表明,他决心重修本草,目的就在于格药物之理格物穷理对于一个医药家是异常重要的,缺乏格物穷理精神的医家,很可能是个庸医,在医疗实践中,少有不出乱子的具有格物穷理精神的人,才能参天人之奥妙,通歧黄之精微

三、力戒虚浮武断

李时珍坚持并发扬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特别表现在对待“虚”和“实”的态度上务实诚,疾虚妄,是古代思想家孙武、墨翟、荀况等大力倡导的原则,王充写《论衡》标为宗纲历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对这一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都发表过精湛的见解“实”就是人们的认识要反映客观实际,注重实事求是,事当经实验,言要有实证;疾“虚”就是要反对人们的认识落入虚幻,故弄玄虚,摒弃华而下实的虚浮之谈李时珍在研究本草过程中,严格遵循务实疾虚的认识原则,遇事以务实为宗旨,尽可能采集实物,亲自实践,取得切实的结论,反对浮夸学风,痛斥虚妄言论诸家本草所记药物及其性味,无不有虚有实,真真假假,并非每个结论都绝对正确,有根有据李时珍严格要求自己,凡非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未经亲自实验,决不轻易相信;凡未经亲自调查实验的东西,就老老实实存疑侍考;对某些异常希奇的药物,一时无法实验考证者,干脆存而不论坚持可贵的诚实作风决不信假为真,人云亦云,不懂装懂,他的身上体现了严肃的科学精神,为发扬祖国哲学的求实学风树立了典范

四、注重实践经验

《本草纲目》是我国长期医药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李时珍的亲身实践经验,也包含李时珍以前的医学家们的实践经验李时珍深深懂得,离开前人的实践经验,不可能全面地认识药物要核证药物的名实,考究药物的气味,断定药物的主治功效,无论自己或前人都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要凭实际观察,亲自尝试,处方应用,以观疗效实践经验是药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和可靠基础 李时珍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哲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哲学思想他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基本思想武器《本草纲目》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光芒李时珍从墨子、荀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张载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学习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用以批判有关医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谬论,扫除科学研究中的思想障碍李时珍生活的年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物主义心学统治着思想界不少人醉心于“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性理空谈,成天讲的是所谓“惟精惟一”之道,而置社会实际于脑后李时珍没有被那种唯心主义空谈所迷惑,一心务实,从一草一木的认识开始他肯定宇宙万物都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而存在他坚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太初只是一气,由气化生万物,人也由气所化生人们之所以生病,并非鬼神作祟,而是由于客观存在的“邪气”干扰了人们的生理机能的正常作用治病的目的就在于培植人体的正气,抗击邪气的侵扰,使人体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他认为各种动物、植物,乃至金石等物,无一不是气化的产物由于各种动植物,得气有良和不良,故有的有毒,有的无毒,研究本草就是要分其品类,知其良毒各种药物虽是一气所生,有着物质的统一性,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别性各种药物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人们的研究工作,就

是要发现它们的性能及其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掌握其客观规律,乃可得其利而远其害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又可以为人所利用,但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掌握其内在规律性,才能改造它们对药物来说,只有首先认识药物的特性,才能分别加以炮制;气味不同的药物,才可按人的意志加以配伍,用

以制伏人类的病害在这方面,李时珍对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了重要发展

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读它,我懂得好多!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医药学家李时珍倾其毕生精力、广收博采、亲历实践、实地考察、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全面的整理和总结、历时二十七年编成的医学巨著。全书五十二卷,约二百余万字,收集药物达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比传统的本草学多三百七十四种),附加一千多幅。

《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成就之大成,而且在语言文字、植物、动物、历史、地理,甚至于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该书17世纪末开始向外传播,先后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对世界自然科学有巨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历史价值:

1、《本草纲目》采用的分类方法水平很高。  既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又有独特的创新意义。这种分类的方法一目了然,它实际上已具备了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我国古代早期的“本草”书中,通常把药物简单粗略地分为上品、中品、下品三大类。

而李时珍在书中则依据药物的自然属性进行分类。《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在矿物药分类方面,具备了一定水准。

2、《本草纲目》对药物学以外的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气象学等学科也有突出的贡献及影响。

3、《本草纲目》一书中对金属和合金的区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区别和鉴定方法上也有所突破,其内容的详细程度大大超过了前人的记载。

4、在地质学方面,《本草纲目》记载了276种矿物性药物,并详细记述了许多矿物的形成、产地、形色、鉴别要领、勘察、采掘方法等,并记载了关于植物指示矿藏的重要信息。这部书不仅搜集了前人关于矿物零散的记录,而且对之进行了进一步的整理、总结。 

以下是 还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儿童睡前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名人故事、传奇故事、美德故事、哲理故事、励志故事、民间故事及爱国故事等多种儿童故事范文,供大家参考!

  砂仁

传说很久以前,广东西部的阳春县发生了一次范围较广的牛瘟,全县境内方圆数百里的耕牛,一头一头地病死,惟有蟠龙金花坑附近村庄一带的耕牛,却没有发瘟,而且头头强健力壮。当地几个老农民感到十分惊奇,便召集这一带牧童,查问他们每天在哪一带放牧牛吃些什么草牧童们纷纷争说:“我们全在金花坑放牧,那儿生长一种叶子散发出浓郁芳香、根部发达结果实的草,牛很喜欢吃。”

老农们听后,就和他们一同到金花坑,看见那里漫山遍野的生长着这种草,将其连根拔起,摘下几粒果实,放口中嚼之,一股带有香、甜、酸、苦、辣的气味冲入了脾胃,感到十分舒畅。大家品尝了以后,觉得这种草既然可以治牛瘟,是否也能治人病所以就挖了这种草带回村中,一些因受了风寒引起胃脘胀痛、不思饮食,连连呃逆的人吃了后,效果较好。后来人们又将这种草移植到房屋前后,进行栽培,久而久之成为一味常用的中药,这就是“砂仁”的由来。

车前草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麻黄

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

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

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

“什么药”

“无叶草。”

“怎么啦”

“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

“记住了。”

“你背一遍。”

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

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 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

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

师傅说:“小人无罪。”

“怎么能说你无罪”

“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

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

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

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

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

“你用的什么药”

“无叶草的茎。”

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

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的,才又改叫“麻黄”。

断肠草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

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

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

相思子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甘草

从前,在一个偏远的山村里有位草药郎中,他总是很热心地为人治病。有一天,郎中外出给一位乡民治病未归,家里却来了许多求医的人。郎中妻子一看这么多人急等着丈夫治病,而丈夫一时又回不来,便暗自琢磨:丈夫替人看病,不就是那些草药嘛,一把一把的草药,一包一包地往外发放,我何不替他包点草药把这些求医的人打发了呢她忽然想起灶前的地上有一大堆草棍,拿起来咬上一口,觉得甘甜怡口。于是,她就把这些小棍子切成小片,用纸一包一包地包好,发给了那些病人说:“这是我家郎中留下的药,你们赶快拿回去煎水喝吧。”

过了些日子,几个病愈的人特地登门来答谢郎中,说吃了他留下的药,病就好了。草药郎中一听就愣住了,而他的妻子却心中有数,赶忙把他拉到一边,小声对他如此描述了一番,他才恍然大悟。草药郎中又急忙询问那几个人的病情,方知他们分别患了咽喉疼痛、中毒肿胀之病。此后,草药郎中便在治疗咽喉肿痛和中毒肿胀时,均使用这种“干草”。由于该草药味道甘甜,郎中便把它称作“甘草”,并一直沿用至今。

丁香

丁香,又名“鸡舌香”,在古代,它曾为治疗口臭立下过汗马功劳。

相传,唐代的宫廷诗人宋之问在武则天掌权时曾充任文学侍从,他自恃长像仪表堂堂,又满腹诗文,理应受到武则天的重用。可事与愿违,武则天一直对他避而远之。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写了一首诗呈给武则天以期得到重视,谁知武则天读后对一近臣说:“宋卿哪方面都不错,就是不知道自己有口臭的毛病。”宋闻之羞愧无比,从此之后,人们就经常看见他口含丁香以解其臭。由此,有人趣称丁香为“古代的口香糖”。

丁香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由于其形状像钉子、有强烈的香味而得此名。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西汉古尸手中就曾握有丁香。丁香有公丁香、母丁香之分。人们常把未开放的花蕾称为“公丁香”,而把成熟的果实称为“母丁香”,其用法与用量基本相同。

徐长卿

  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

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作外洗。第2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浮萍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李时珍采药避雨来到一条小船上。老渔翁和他的两个不到10岁的孙子热情地接待了他。老渔翁为李时珍端来吃的,李时珍也从包里拿出一瓶酒,招呼主人一齐坐下共酌。交谈了一会儿,老人对李时珍身份身份便清楚了,老人把自己知道的药物知识全告诉了他。末了,老渔翁想起一个问题,说:“我们这里还有一种草药,能治身痒、癣疮。”

李时珍问:“它生长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征呢”“这种草长在水上,离我们很近。”老渔翁笑哈哈地又说了四句话:“天生灵芝本无根,不在山间不在岸。始因飞絮逐东风,泛根青青泛水面。” 在一旁大孙子听后说了一首童谣:“有根不带沙,有叶不开花。最爱随风飘,江河都是家。” 接着,小孙子也唱了一段儿歌: “有根不着地,有叶不开花。整日随风飘,四海就是家。”“这三个谜语都是一个谜底,你们祖孙三人出题考我也!”李时珍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忽然眼睛一亮,抬头看到船外,一种水草在风雨中依然团聚不散,飘飘游游,便指着船外说“就是它!”就是它,它是什么您能猜得出吗它就是“浮萍”。

刘寄奴

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眼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

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

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

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罗汉果

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

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

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

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

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

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791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