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若没灭古蜀国,古蜀文化能繁荣下去吗?

秦国若没灭古蜀国,古蜀文化能繁荣下去吗?,第1张

在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五帝本纪》,这篇文章记录了远古时期人们对中国5个部族首领的崇拜。远古的事情,根据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来看,已经过去了近2000多年。尽管如此,《史记》依然是我们了解过去的最好的史料。根据《史记》的记载,中国古代五帝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天的黄河流域。

但是随着中国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陆续展开,在长江流域地区也发现了新的考古遗存。这些考古遗存证明,在那个蒙昧的三皇五帝时期,中国的原始社会呈现满天星斗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长江上游一带,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考古遗存以及令人惊叹的青铜文化

一、长江上游文明的开端:宝墩文化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为典型的高原盆地。盆地同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游等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发达区有较远距离,加上秦岭与大巴山的阻挡,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较为孤立,因此地方特色十分明显。

盆地内整体呈现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偏高,中部偏低的地形结构。盆地地貌上可以分为川西高原(包括成都平原附近)、川中丘陵,靠近重庆的地方则呈现平行岭谷的态势。

四川盆地

其中,川中丘陵面积最大,以成都为主的川西高原面积较小,只占了整个盆地面积的1/8多一点。从地形上我们可以看出,四川盆地中的川东与川中地区主要以山地与丘陵为主,海拔多在700-1200米之间,由于这一带缺乏冲积形态的平原,所以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比较少。

相比而言,整个以成都平原为主的川西地区则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对环境的改造程度非常低,所以稻作农业发展得较为缓慢,而川西地区的土质多为亚热带黏土构造,土地肥力相对较低,加上早期岷江经常泛滥,整个川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十分混乱且不发达,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简单的稻作与北方的旱作粮食,但是规模一般。

到了距今5000年-4500年左右,川西地区的农业开始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平原的腹地考古学家发现了宝墩文化。宝墩文化的形制特点,除了有大型的聚落遗址外,稻作农业也开始初具规模。但是这一时期的宝墩文化从源头上看可能受到了北方甘肃与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影响。

到了距今3700年时,宝墩文化开始进一步发展。这时候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了夏商时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文化与本地区交流也逐渐增多起来。此时在距离宝墩文化不远处的三星堆,又出现了更发达的青铜文化。

三星堆文化无论从规模,还是聚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抑或是在玉器与青铜器的制作上,较之前都有了较大的飞跃。宝墩文化向三星堆文化的过渡,说明长江上游地区的文明发展走向了一个新的篇章。

二、古蜀青铜文化的代表:三星堆文化

考古学家认为,从宝墩到三星堆文化是古代蜀国文化演进的一个重要阶段,古蜀文化与之后的云南古滇国文化都是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

关于古蜀国的发展历程,根据最新的考古研究,考古学家们大多认为,古蜀文化延续了近2000年之久,其发展的时间与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几乎是同步的。而蜀地的青铜文化更是以其自身的特色而惊艳于世。

在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鸟、青铜神树、青铜人的铜像,以及制作精美的金器与玉器,这些精美的器物从样式与制作工艺上都极为复杂。这些青铜器除了反映当时蜀地先民高超的生产技艺外,还表现出了人们的一些宗教信仰与生活习惯。

从地理区域的分布范围来看,三星堆文化主要的活动区域在今天的四川广汉与成都一带,但其影响力已经波及到了今天四川东部与重庆,甚至今天湖北的西北也受到了古蜀文化的影响。

除了对考古器物的资料研究外,对于文献的梳理也是历史学家们不可少的工作,在《尚书》、《史记》中都有关于古蜀国的记载,古蜀国甚至参加了周灭商的战争,说明在周之前,古蜀文化就与中原文化产生了密切的交流。

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成都的金沙村一带发现了著名的金沙遗址,而金沙遗址的出土时间晚于三星堆文化,所以有考古学家就认为,金沙遗址其实是三星堆文化的某种延续。但是就金沙遗址的规模来看,相比三星堆,金沙文化出现了明显退步的现象。

古蜀栈道》按照逻辑说明的顺序,依次从古蜀栈道的概况、修建原因、修建方式和作用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古蜀栈道》描述了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最初大规模开通的栈道在秦与巴蜀间跨越秦岭和巴山的地段。川陕间的驿道,因被高山深谷隔绝,人们只能在悬岩绝壁上,凿岩成道或凿孔架木,作栈而行。这种狭窄驿道,古人称为栈道或阁道。

古蜀栈道的建设意义

从成都到西安的2000多里,秦岭、巴山两大山系及其支脉横亘其间。这种地理条件的限制,使得蜀地与中原的联系极为困难,秦蜀两地的先民为了图谋发展,前赴后继,在崇山峻岭中开凿出古蜀栈道,沟通了秦蜀间的联系。

古蜀栈道穿越秦岭、巴山间,开辟于悬崖峭壁旁边,流传至今的五丁开山、山分五岭等神话传说,生动的反映了当时蜀道开凿的艰辛。直插入峭壁的栈道,即使在现在看来,也令人叹为观止,再加上沉淀的丰富历史故事和保存完好的名胜古迹,历代文人骚客为之咏叹不已也就不足为奇了。

栈道的结构十分科学,其修筑过程又十分艰巨。栈道的凿孔、架梁、立柱、铺板等工序,几乎全部是在绝壁上凌空作业,在今人看起来一个很简单的工序,那时候也许要花费很大气力的。

尝闻蜀境风光好,群峰叠翠水清柔。 山路崎岖循天去,川歌婉转入心头。 物华天宝世罕有,人杰地灵独一秀。 造化钟情赐璀璨,万户安居乐无忧。 最恨戊子丁巳月,壬子当日灾临头。 此前异云起天水,绵竹蟾蜍漫街走。 恩施池水乍无影,武汉群兽躁不休。 可怜天兆人不识,才添生死别离愁。 时值午后未时整,山崩地裂震雷吼。 树摇楼倾险象起,人在实地如履舟。 阴风萧萧如鬼泣,大地瑟瑟似颤抖。 震后大雨滂沱至,震时稀奇水倒流。 惊恐灾民若失魂,仓皇夺命乱如粥。 刹那屋毁人亡去,霎时乐土变幂幽。 瓦砾遍地阻巷路,尸横当街不及收。 断壁残垣压生灵,呼天不应神难求。 逝者撒手人寰去,活者目睹何堪受。 天堂地狱一线分,做人化鬼已不由。 灾讯传出惊九州,八方送爱伸援手。 总理躬亲临现场,花甲热泪为民流。 心急如火人不眠,脚踏废墟挥方遒。 救援战士如神兵,从天而降显伸手。 巨石掀起同胞出,炎黄血脉本通流。 各地献血排长队,义捐壮举处处有。 众志成城爱无摧,不期上苍来庇佑。 华夏团结一条心,敢蔑苦难与天斗。 心手相连谁能敌,阳光总在风雨后。 中华儿女当自强,巨龙雄起傲全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04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9
下一篇2023-10-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