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藏身 Nowhere to Hide
这是一部让人惊心动魄、从头至尾都感到高度紧张的影片。
美国某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频频出事,少校凯利负责调查。一天,凯利在坠落的直升机里偶然发现螺旋桨的残损齿轮有质量问题,于是,凯利拿着那个有问题的齿轮准备报告顶头上司霍华德。
但令凯利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块残损的齿轮,其中藏有军火商和军方要员相互勾结,以劣质飞机零件进行幕后金钱交易的真相。而自己的顶头上司霍华德正是军方的主要成员。直升机正是因为采用了不合格的齿轮,飞行时发生断裂,从而导致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少校凯利因为知情,而招来了杀身大祸。霍华德暗地里派人来杀他们全家灭口,侥幸的是妻子芭芭拉,当时正在地下室里搞雕塑创作,从而逃过一劫。凯利在危机时刻,迅速地把那个残损的齿轮(罪证)卡在儿子强尼的玩具里面,然后为了保护6岁的儿子,他奋不顾身地扑倒在强尼身上,最后被暗杀者用乱枪打死。
儿子强尼受了高度惊吓,从此不说一句话,整天拿着那个玩具,从不离手。
妻子芭芭拉并不知丈夫被杀的真正原因,反而把发现齿轮的问题,打电话告诉了丈夫的上司霍华德,结果正中霍华德的下怀,因此暴露了隐藏地点,以至招至来了更加凶猛的追杀。
霍华德得知少校凯利的妻子和儿子还活着,便开始了筛子般的疯狂围捕。
从此,母子俩亡命天涯、无处藏身。每天都过着惊慌恐惧、东躲西藏的逃亡日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母子二人逃到了凯利过去的老战友伯恩在山里的隐居地,以求保护。
但母子俩无论躲藏到哪里,这群坏蛋总能找到他们。因为军方事前安置了一个无线电跟踪器,放在芭芭拉的车上,后来又被儿子无意识地装到了自己的玩具上,所以母子二人总是躲不过军方的跟踪。
伯恩曾是美国的越战老兵,有着丰厚的作战经验,并且屋子里藏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装备,其隐居地,坐落在山腰,树木参天,风景秀美,进出隐居地仅有一铁链桥相连,从而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
就在这危机时刻,芭芭拉也勇敢地拿起了武器,和伯恩一起顽强抵抗,他们凭借着山中的复杂地形,与追杀他们的特种部队展开了迂回战,尽管双方力量悬殊,他们以一当百、殊死搏斗,双方打的的十分惨烈。
后来伯恩和他的猎犬为掩护孩子强尼、吸引敌人火力、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子弹,壮烈牺牲。
儿子强尼被抓走后,芭芭拉设法与丈夫海军陆战队的战友取得了联系,并身藏微型录音机,深入虎穴,孤身与敌人谈判,条件是用丈夫留下的残损齿轮换回儿子,她巧使计谋、获取到有力证据,终于揭露了军火商和军方要员相互勾结的内情。
最后,芭芭拉在丈夫战友们的帮助下,救出了儿子强尼,并和战友们一起,驾驶多架直升飞机,击毁了杀害丈夫的元凶霍华德乘坐的汽车,阴谋者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冷少邂逅夺心妻》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jbRNbJfHDLWov8coxorOg
pwd=4s6b 提取码:4s6b简介:
失恋后的沐雨晴,遇上了一个传说中的极品男人,帅气,多金,口口声声说对她一见钟情。为了报复前男友的薄情,冲动之下与男人领了结婚证。在婚礼上,她巧笑嫣然,除了何翊,嫁谁不是嫁?没有爱,什么样的男人不都一样?一转眼,却发现,深爱的何翊意外成了自己的妹夫!当她发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男人一手所为时,她愤怒了,为什么?因为我爱你!骗我一次就够了,再骗,就有辱你的智商了。遇见你,我就没有过智商!
七剑中最凄美的爱情,莫过于杨云骢和纳兰明慧。
《塞外奇侠传》中杨云聪是明朝忠臣杨涟的儿子,杨涟由于弹劾奸臣魏忠贤而得罪权贵,被官府抄家,杨云骢当时被杨涟的护院武士罗铁臂救走。
“白发魔女”练霓裳,把杨云骢推荐给了好友晦明禅师岳鸣珂,杨云骢成为了晦明禅师的大弟子。
十年后杨云骢技成下山,在天山南北路,游侠仗义,锄强扶弱,帮助哈萨克族人抵抗清军,在回疆他和清军打了六年仗,终因寡不敌众,自新疆中部一直退至南疆,被迫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在逃散的途中杨云骢碰上了已经投靠了清军的师弟楚昭南,杨云骢和楚昭南一场大战,楚昭南不敌,不料他们却碰上了沙尘暴的鬼天气,杨云骢也由此和伙伴们失散了,杨云骢被纳兰明慧所救。后来杨云骢知道了纳兰明慧是大仇人纳兰秀吉的女儿,杨随离开纳兰明慧踏入南疆,在南疆碰上了女侠飞红巾,以后他和飞红巾联手抵抗清军。
在抵抗清军的斗争中杨云骢也救了纳兰明慧一命,由此他们坠入了爱河之中,而纳兰明慧又被其父亲许配给了多铎,19岁的纳兰明慧为了自己的家人,放弃了和杨云聪隐居世外,嫁给了一个不爱的人,纳兰明慧无奈只好和杨云骢分手,杨云骢为了见纳兰明慧特从回疆赶到杭州来见,当他知道纳兰明慧不会回头时毅然的抢走了自己的女儿易兰珠,可惜杨云骢在路上碰上了清军高手纽祜卢,两人大战一场,杨云骢由于保护易兰珠和纽祜卢同归于尽,最后杨云骢托付凌未风把易兰珠带到了天山。
纳兰明慧,是一个明丽、任性、活泼的少女,在《七剑下天山》中已是个哀伤绝望的王妃。杨云骢本是个万军丛中来去自如睥睨天下的英雄剑客,剑客本不该多情,可杨云骢偏偏被纳兰明慧所救,在绿洲的帐篷里,两人谈及文学谈及武功,相处中逐渐产生了情愫。
在杨云骢被救醒转的时候,他看见的是背对着他的少女的倩影,轻声念着微微哀愁的宋词。杨云骢本是名臣之后,也饱读诗书,在温雅明媚的少女面前,他终于陷落在情感之城。因为纳兰明慧的恳求而没有杀她的父亲,更是在多年以后他抢走易兰珠的那一晚,他亦重蹈覆辙放过了敌人。因为他想起了纳兰明慧的恳求,所以放过保卫着多铎的纳兰秀吉。这一次的放过,造成杨云骢、纳兰慧、易兰珠一生的悲剧。
杨云骢与纳兰明慧的爱情,浪漫却短暂。纳兰明慧十八年后再见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易兰珠,内心的震撼无可述说。当时易兰珠已将多铎刺死,本可全身而退,却因为见到生母而意志混乱,束手就擒。
这一刹那,易兰珠身子突然摇晃起来,短剑“当”的一声,掉在地上,两 边的亲兵包围过来,立即把她反手擒住。易兰珠一点也不反抗,面色惨白,盯着那华装贵妇,低声惨笑道:“尊贵的王妃,我,我冒犯你啦!”
这一刻真真叫人肝肠寸断,易兰珠大仇得报的同时,却伤害了自己亲生母亲。纳兰明慧恳求多铎不要伤害易兰珠,而多铎明知刺客是自己妻子的私生女,依然为了对妻子的一句承诺情愿命丧易兰珠剑下,多铎,也是个多情且至情之人。纳兰明慧两边都无法相救,她一辈子的矛盾与痛苦终于在这一刻全部激发。
七剑之中最令人心碎断肠的一刻,莫过于纳兰明慧与易兰珠母女在牢中诀别的一刻。她日日夜夜梦想着的女儿,如今在她的面前,是如此亲密,却又是如此陌生。她和她好像是处在两个世界里,她不了解她,她们的心灵之间好像隔着一层帷幕。她听着她的女儿把那满腔怨恨像瀑布似的倾泻出来,她又是惊恐又是哀痛,她昏眩地颤抖着,忽然又紧紧地楼着女儿,叫道:“你的我的女儿,你为什么要分出‘我们’和‘你们’?你是我血中的血,肉中的肉,你和我是一个身体的啊!”
纳兰明慧无计救女,也无法向身边人吐诉内心痛苦,她唯有选择自尽。
杨云骢身为天山派晦明禅师的首徒,抗击清军的义士。他本可以趁年轻有为,做一番开天辟地的大事业,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好男儿,爱上一个不该爱上的女子纳兰明慧。杨云骢从此英雄气短,不仅没能将天山派发扬光大,反而在纳兰明慧大婚前夜,身死钱塘江畔,一代大侠就这样默默死去。而嫁作王妃的纳兰明慧,因此伤心了十八年,最终因为丈夫惨死,又无计救女,郁郁自尽。
飞红巾与杨云聪一个英姿飒爽,一个豪气干云,同是为国为民的英雄儿女,如果没有那次意外分离,或者没有那个意外相遇,本可以成就一段武林佳话,草原传奇。
终身爱恋杨云骢的飞红巾,和杨云骢志同道合,本来可以成为极好的爱人,不料在一场大战争中失散之后,再碰头时,杨云骢和纳兰明慧已订鸳盟,难舍难分。纳兰明慧更为杨云骢产下一女,这种感情的折磨,飞红巾一夜白头,可怜白发魔女一派,两代人都是未老先衰。后来飞红巾听得纳兰明慧和多铎成婚,再想去找杨云骢时,杨云骢的死讯已经传来。飞红巾终于为情所折,长隐天山,十几年不理世事。
一直都认为,飞红巾纵马飞驰,一个性格刚烈顽强的女子,在大漠里飞舞的一抹鲜红,是没有儿女情长的。其实,飞红巾刚烈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却是一颗痴情的女儿心,虽然为之心痛,为之同情,杨云骢却始终未曾爱过她。
杨云骢死了,也许是他不愿再面对现实的困境,死对他来说也是解脱,可是飞红巾为了他终身未嫁,飞红巾爱屋及乌,十八年后,她不惜一切要留易兰珠在身边,只因为她是杨云骢的女儿,留住了易兰珠,就如同留住了杨云骢。
对于杨云骢来说,飞红巾敢作敢当无需别人的怜惜呵护,而纳兰**的温婉妩媚却是那般的我见犹怜,需要他的臂膀去挡风雨。事实上,这段感情的起点就是错误,初萌情愫的小姑娘是盲目的,那众口盛赞的杨大侠根本无视两人的未来,只是自私的认为对方会随他天涯海角,哪怕抛弃父母族人,以及所拥有的一切。
所以,听到杭州大婚的消息,杨云聪知道她也是身不由己,是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并非负心。既然如此,女儿留着岂不是招来隐患,所以他抢走了女儿也是对明慧的一种挚爱,只是他不知最终,误了纳兰,负了飞红巾,剥夺了女儿十八年的快乐。
人在江湖,难免儿女情长,也许你等不到深爱的人,恐怕又伤害了一个一直深爱你的人。等到她悄然离去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使你赢得了全世界,也比不上她在你心中的重量!于是行走在江湖,忽然发现自己只是一叶孤舟,没有了前行的目标,最终芒然无措。
深深的爱过的人,爱的时候,把朝朝暮暮当作天长地久,把缱绻一时当作爱了一世,于是承诺,于是奢望执子之手,幸福终老。然后一切消失了,然后终于明白:天长地久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幸福又是一种多么玄妙,多么脆弱的东西!
烟花绚烂的一刹那,足以惊艳这一生,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有过这样的好时光。生能尽欢,死亦无憾!杨云聪和纳兰明慧至死都不会后悔那一场相恋!
英文名: Nowhere to Hide
中文名: 无处藏身
导 演: ( Mario Azzopardi )
主 演: (埃米·马迪根 Amy Madigan) (丹卝尼卝尔·休·凯利 Daniel Hugh Kelly) ( Robin MacEachern) (迈克尔·艾恩赛德 Michael Ironside) ( John Colicos) ( Chuck
Shamata)
这是一部让人惊心动魄、从头至尾都感到高度紧张的影片。
美国某海军陆卝战队的直升机频频出事,少校凯利负责调卝查。一天,凯利在坠落的直升机里偶然发现螺旋桨的残损齿轮有质量问题,于是,凯利拿着那个有问题的齿轮准备报告顶头上司霍华德。
但令凯利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块残损的齿轮,其中藏有军火商和军方要员相互勾结,以劣质飞机零件进行幕后金钱交易的真卝相。而自己的顶头上司霍华德正是军方的主要成员。直升机正是因为采用了不合格的齿轮,飞行时发生断裂,从而导致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少校凯利因为知情,而招来了杀身大祸。霍华德暗地里派人来杀他们全卝家灭卝口,侥幸的是妻子芭芭拉,当时正在地下室里搞雕塑创作,从而逃过一劫。凯利在危卝机时刻,迅速地把那个残损的齿轮(罪证)卡在儿子强尼的玩具里面,然后为了保护6岁的儿子,他奋不顾身地扑倒在强尼身上,最后被暗卝杀者用乱枪打死。
儿子强尼受了高度惊吓,从此不说一句话,整天拿着那个玩具,从不离手。
妻子芭芭拉并不知丈夫被杀的真正原因,反而把发现齿轮的问题,打电卝话告诉了丈夫的上司霍华德,结果正中霍华德的下怀,因此暴卝露了隐藏地点,以至招至来了更加凶猛的追杀。
霍华德得知少校凯利的妻子和儿子还活着,便开始了筛子般的疯狂围卝捕。
从此,母卝子俩亡命天涯、无处藏身。每天都过着惊慌恐惧、东躲西卝藏的逃亡日子。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母卝子二人逃到了凯利过去的老战友伯恩在山里的隐居地,以求保护。
但母卝子俩无论躲藏到哪里,这群坏蛋总能找到他们。因为军方事卝前安置了一个无线电跟踪器,放在芭芭拉的车上,后来又被儿子无意识地装到了自己的玩具上,所以母卝子二人总是躲不过军方的跟踪。
伯恩曾是美国的越战老兵,有着丰厚的作战经验,并且屋子里藏有各种各样的武卝器装备,其隐居地,坐落在山腰,树木参天,风景秀美,进出隐居地仅有一铁链桥相连,从而形成了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
就在这危卝机时刻,芭芭拉也勇敢地拿起了武卝器,和伯恩一起顽强抵卝抗,他们凭借着山中的复杂地形,与追杀他们的特种部卝队展开了迂回战,尽管双方力量悬殊,他们以一当百、殊死搏斗,双方打的的十分惨烈。
后来伯恩和他的猎犬为掩护孩子强尼、吸引敌人火力、用自己的胸膛挡住了敌人的子弹,壮烈牺牲。
儿子强尼被抓卝走后,芭芭拉设法与丈夫海军陆卝战队的战友取得了联卝系,并身藏微型录卝音机,深入虎穴,孤身与敌人谈判,条件是用丈夫留下的残损齿轮换回儿子,她巧使计谋、获取到有力证卝据,终于揭卝露了军火商和军方要员相互勾结的内卝情。
最后,芭芭拉在丈夫战友们的帮助下,救出了儿子强尼,并和战友们一起,驾驶多架直升飞机,击毁了杀卝害丈夫的元凶霍华德乘坐的汽车,阴卝谋者最终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目前已经有很多**是反映历史上的一些事情了,**《柏林的女人》就是其中之一。这部**是改编自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主要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几个月里,苏联军队进驻柏林之后,德国的妇女是如何受到苏联军人的强奸与虐待的,并最终成功逃脱的故事。
《柏林的女人》影评
曾经听一位德国老人讲述他的童年阴影,当年苏军占领德国时,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德国妇女,甚至当着孩童的面。
他说,这个创伤,一辈子都不可能摆脱,是永远的梦靥。我看到他的眼神,心一下揪紧。
本来说不看《柏林的女人》,结果还是看了。这部片子对我产生的效果是意外的,我既没有因为片中的场景做噩梦,也没有因为令人发指的兽行对人性产生绝望的怀疑(像我看完关于南京的纪录片**之后的反映),也没有陷入女权主义的激愤思想中。
用HR的话概括说,这不是一部控诉的片子,而是让人思考的。
看之前我在博客中提到过这段历史。写的时候自然会联想到南京,我的一个疑问是,为什么全城的女人都要像无辜的羔羊一样呢?为什么不能采取轰烈而有震慑力的方式反抗呢?当对方不把你当成一个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来对待时,你就应该用极端的方式让他知道啊。
而《柏林的女人》呢,算是回答了一半我的疑问,它展示了一种活下去的信念,一种生命本身的尊严。让我有种感觉,宁为瓦全,不为玉碎,同样是一种高贵。
主人公,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年轻美貌的女记者。她的遭遇和所有苏军攻占柏林期间的柏林女子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杀了,有的人被虐致死,有的精神崩溃,有的行尸走肉活一天是一天,她却选择把这一切在日记中完整记录下来,并且抱有坚强的信念:所有外在的伤害都不能真正伤害到自己。
我是信仰文字的,我觉得,再屈辱的经历,你能有勇气正视它,把它写下来,展示在世人面前,本身就获得了一种尊严。
为了自保,她勾搭上了一位苏军的高级军官。军官是有教养的苏联人,会弹钢琴,妻子被德国人残忍地杀害了。
她为他提供服务,他保障她不再被人侵犯,并提供稀缺的食物。这么一种极端情况下的生存方式,却让我想到千百年来女子的处境:如果必须卖,那就尽量卖到更高的级别--比如找到有权势的男人,缔结利益的婚姻。古代很多有智慧的女人都说过,妻子和妓女本质上并无分别,同样是依附男人,同样是没有经济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明明是嫖与被嫖的关系,女主人公和高级军官之间却渐渐生出微妙的情感。某天晚上,她对他说,别走了。于是他们促膝长谈了一整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看到他们看彼此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世上,只有他们之间才能相互懂得,他们都是战争的孤儿。
德国投降了,军官发现自己爱上了女主人公,想带她离开。
她说,这年头,爱情的含义已经变了,可是她希望丈夫回来找她的时候,她还在。
果然等到了从战场归来的丈夫。这位曾经的纳粹战士看了妻子的日记,自尊心崩溃,说你自己难道不觉得羞耻,不觉得恶心么?
她疯狂地骑着脚踏车去找军官,一路上她见到春日的蝴蝶。
军官被调离,正欲离开柏林。我以为她会不顾一切地扑上去,要求军官带她离开这个伤心耻辱之地,离开给她伤口上撒盐的丈夫。可是我想错了,下面这段话震撼了我:
女人:谢谢你
军官:谢谢我什么?
女人:谢谢你,给我机会,让我了解你。
最后一面。
谢谢导演,没有非黑即白地去描述这段敏感的历史,掀不得的伤疤,而是不做作不避讳地展示了人性的两面。
我会想起《黑皮书》,《广岛之恋》,《午夜守门人》,《巴黎烟云》等等。
纳粹臭名昭著,纳粹一旦撤离,被占领区人们对待所谓的奸细的手段,也并不比纳粹温和。
这些和敌人睡过觉的卖国贼里面,很有可能掺着为国为民忍辱负重的间谍。可是人们不管这些,人们的压抑太需要发泄的对象了,人们的心理太需要平衡了。
女法奸游街,多么经典的镜头。
去年这时我去看《拉贝日记》,看到大屏幕上柔弱的中国老百姓躲在纳粹旗下面,躲避日军的轰炸,好大的悖论和讽刺!
小男孩爱看战争片,爱看好人打坏人。可现实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战争一旦爆发,人性恶便赤裸裸暴露无疑。
国家,政治,意识形态,正反双方,等等,都是可以界定的,可是人性怎么界定?
女主人公的丈夫嫌恶地离开了她,她喃喃自语说,不觉得伤心,因为太忙了,要擦干净房间的地板,还要到处寻找花朵(大概意思是这样,我记不太清了)。
一个伤痕累累的女人在肮脏的废墟中寻找春日的花朵,这意象再次震撼了我。
看到这里我才明白,她留下来,表面是为了丈夫,深层次是为了留守家园--女性和家园密不可分。这样的回忆,逃到天涯海角都不可能逃脱。就算她跟着军官去了莫斯科,重建家庭开始生活,一切真的会不同么?留下来,即是对耻辱回忆的一种反抗。
女人常被比喻为大地。大地是母性的,宽厚慈悲的,即使经历了萧索的寒冬,依然能孕育新的生命。蝴蝶与花朵正暗示着这么一股微弱的美好生机。
活下来的柏林女人,都展示了超人的坚强。他们甚至可以在一起大笑着谈论被轮奸的经历,见面打招呼都变成:几次了?
你可以说这是不要脸,不知羞耻。可在我眼里,这就是生存力,令人敬畏。
在南非的《耻》里面,我也读到了类似的力量。
战争结束,男人死的死逃的逃,柏林的女人们在噩梦之后,要面对的是一个残破的世界。
她们比她们的男人们更善于变通,知道旧时代早就过去了,新的时代无法抗拒地到来。和平,宽恕,交流,修复,重建才是未来。
有些德国男人拒绝未来,比如片中一位女人的丈夫。逃过战争已是不易,他明明可以选择留下来陪着妻子,孩子过和平的日子,他却要选择和战友一起被流放西伯利亚,为了所谓的荣誉。
他的妻子哭着说,你打仗的时候我就天天盼着你回来,你好不容易回来了,你不能走!
可他最终还是在德军投降后服毒自杀。
男性脆弱的自尊!
片子并没有把苏军描绘成单纯的禽兽,控诉他们泯灭人性的罪行。每一个有运气活到柏林的苏联人,都有鲜血淋漓的回忆和满腔的仇恨,他们的心被亲人的惨死扭曲,即使有善的一面,也绝不会对着罪恶滔天的德国人。
不管是疯狂的苏联士兵,还是女主人公的丈夫,自杀的家庭男,都反映了男性的毁灭力。相比于女人,他们更难放下仇恨和自尊,找到宽恕与和解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其实更脆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以暴易暴,破碎,断裂,没有愈合,重生!
德意志民族得以复兴,肯定不是依赖于这些逃跑的男人。
这个国家重新变得美好,其中一定有夏娃的力量。
受难与赎罪这样的主题,来自于sj。当我看到女主人公默默承受一切时,无法不想起这个主题。仿佛她一个人,被钉在耻辱的十字架上,在替整个民族赎罪。
联想到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女孩》里面,肉身也有着耻辱和救赎的双重含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主人公的日记在战后发表,引起了巨大争议。有些人将之理解为德国人的耻辱,作者于是禁止了此书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
《柏林的女人》观后感
近日观看了德国**《柏林的女人》,就用冰凝的题目作为我文章主题吧。这是一部二战反思的影片,这部影片由马克思?法贝尔布克导演,女主角是妮娜?霍斯主演。影片是根据一位女记者真实的日记改编。日记是在一个躲避炮弹的地下室写的,故事详细地描写了二战苏联红军攻打柏林这段历史,以及战败国德国妇女如何受到苏军的奸*和虐待,影片透过女主人公玛塔希勒斯亲身经历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二战即将结束,苏军攻打柏林。德国人们躲在地下室里避难,战斗还在进行着,苏军占领地下室,发现里面全是孤寡老人,儿童和妇女,苏军对地下室里的妇女进行奸*和掠夺,年轻美貌,精通俄语的记者希勒斯挺身而出劝说士兵,遭到士兵的侮辱,希勒斯机智地逃脱。希勒斯为了制止苏军士兵的行为,寻找苏军指挥官少校安德烈,要求保护妇女儿童,得到的是冷漠和嘲笑。心灰意冷的希勒斯在回来的路上,遭到苏军士兵的强奸和羞辱,孤苦伶仃的希勒斯唯一的信念就是活下去,你们能击败我们,但不能埋葬我们,你们可以占有一切,但不能摧毁我们的自尊。正如希勒斯说的:我还在乎什么?我觉得自己能承受世界任何事情。这也是当时德国女人的心声,这正是德国人傲慢与坚强的性格。
一个寡妇,出版商的妻子收容了她,饥饿寒冷,疾病贫困接踵而至,在这里避难的妇女为了自己不遭到更多的伤害,女人们纷纷寻找苏军作为自己的靠山,寻求保护换取食物。希勒斯寻找少校做靠山遭到拒绝,随后,找到了少尉阿纳托尔做靠山,少尉就像流浪汉来去无踪,只对她的身体感兴趣,保护不了她。战败的德国妇女被迫选择这种生存的方式。无论男女,战争是毫无尊严的社交,当生命与尊严发生碰撞时,生命本身就是尊严,让我们懂得生命的尊贵。当时德国妇女被苏军士兵轮奸后能活着回来,人们热烈地拥抱在一起庆贺。战争中人们的生命是多么脆弱,活下去是德国人的信念,他们忍受的是何等羞辱。
随着影片故事的深入,男主人公出现在观众的面前。苏军少校安德烈带着食物出现在希勒斯的面前,他带着自己的下属卫兵,大量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人们在客厅里开怀畅饮寻欢作乐,德国人无奈地满脸陪笑。少校提出留下来过夜,希勒斯严肃傲慢地说:如你所愿。伤了自尊的少校安德烈默默地走开了。战争还在进行着,街上的苏军士兵狂欢叫喊抢掠。战争让沉寂的士兵们内心深处的邪恶流露出原始的性欲,罪恶的本能开始复苏,那是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停战渴望的宣泄,战争就像人们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谁也无法去阻止。一次少校在希勒斯住所遇到一群士兵追扑一个德国士兵,少校在制止时与下属殴打起来,在希勒斯的眼里少校是最好的保护伞。随着他们交往深入,希勒斯更多地了解少校的一些身世,了解了少校的内心世界,他痛恨法西斯和战争,厌恶政治,痛恶苏军的所作所为,思念战争中失去的亲人,他的妻子被德军绞死。
战争给人们心灵带的伤痛无法抹去,他并没有停留在狭隘的民族意识仇恨里,在他身上发现人性的良知——善与美,这正是安德烈的人格魅力吸引希勒斯。而少校更欣赏希勒斯的美貌与才华,还有她身上的高雅气质和坚强的品质,两人在那一夜交谈中互相倾慕对方,希勒斯深深地爱上这个深沉刚毅的男人。战争使少校痛失爱妻,给他心灵带来难以抹平的创伤,他不想结婚,他与希勒斯的爱情是一种扭曲的爱,毫无结果的爱,战争使爱情改变原有的含义。围绕着安德烈身边还有一个俄国女兵,深深爱恋着安德烈,安德烈拒绝她的爱。少校与希勒斯爱情随着公寓发生枪击事件尘埃落定,根据苏军规定:凡是对苏军实施暴力者,处决屋内所有人。少校拒绝执行,等待的是军法惩处。少校被调离,希勒斯骑着少校送他的自行车为少校送行,在与少校告别时精彩的对白:感谢你。感谢我什么?感谢你给我机会,让我了解你。了解你,画龙点睛,点到为止。
感谢影片给我更多机会,让我了解那段历史。让我了解了战争与人性,善与恶,尊严与羞辱。影片以人为本,思考战争中人性为主,表现战争的残酷,正视历史,面对现实,并不偏激。影片没有停留在两人的爱情上,把更广阔的视觉延伸到战争带给人们的仇恨。希特勒挑起这场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斯大林曾说;血债要用血还。战争扭曲了人性,受到更大伤害的是妇女,女人是战争的牺牲品。这部影片没有过多政治色彩,我记得国内有部政治影片《战争让女人走开》,那是歌颂战争片,为统治者歌功颂德,那是对女性的践踏。影片中苏军士兵让希勒斯翻译德军所作所为后,希勒斯冷冷地问道:是道听途说?回答:是亲眼所见。希勒斯压制不住内心的激愤奔跑而出。在街道上遇到苏军士兵拖着妇女,妇女向希勒斯求救,她无动于衷。这正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对人生命的漠视的真实写照。正如德国人说的德军在四年中所作所为,苏军所做的这些只是皮毛。
战争就是把双刃剑,害人害己,二战使三千万人失去生命,历史统计战败的德国有一百万妇女遭到强奸。我常想二战是什么样的战争?德国诞生许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也出现威廉二世、希特勒这种战争狂人。这个视野广阔,态度严谨的民族在逆境中才会反思自身价值。影片中德国男人与女人相比要脆弱些,自杀的男人是两个孩子的父亲,还有狗且偷生害怕流放到西伯利亚顽固不化的德军士兵,以及希勒斯的归来的丈夫,看到希勒斯的日记后,变得歇斯底里,最后离开了西勒斯。影片末尾希勒斯在打扫客厅废墟时,不忘在桌子上摆上鲜花,这是新的生活开始。这种傲慢坚强性格的民族震撼世人,无论战争狂人还是下跪认罪的德国总理,都是在这种民族性格下诞生的。现在德国人在精神上有着更深刻的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以正视和审视自己的缺点来促使自己进步,这正是德国崛起的原因吧。
(作者:原野原野)
朴实
海明威有着出色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常以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最复杂的内容,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等表达具体含义,用名词、动词来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丝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从句式上看,海明威常用简短的陈述句进行语言表述,他认为没有必要用文字修饰雕琢来哗众取宠,只要将事物描述清楚就行,其他的则由读者来决定。如对《老人与海》中老汉用鱼叉制伏大鱼的情景,作者描述为“老人放下钓索,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在这些描述中作者没有使用任何修饰成分,只是将动词、名词简单组合就描绘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这种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深刻的艺术境界与艺术底,这种质朴的语言也使海明威的作品具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与真实性。
海明威的小说语言就有着不冗不赘、文体轻松、造句简单、用词平实的特点,他常以基本单词为中心来构造单句,很少使用表达思想的形容词与副词。《永别了,武器》的第二十六章中,有一段亨利与牧师关于战争的对话,这段对话就十分简洁、凝练,没有任何浮华的修饰语,但从中读者可以强烈感受到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在小说《杀人者》中,使用了许多简练的短语,用口语化对话的形式展开情节,通过对话避免了许多解释与繁杂的背景交代,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直观
文学艺术要表现情感,但情感却是依靠事物的外观透视出来的,越是对事物外观的直接描摹,越能产生强烈的视觉真实性,越能拉近读者与作家的距离。海明威用高度清晰的视觉化语言,将视觉、嗅觉、听觉等感官印象付诸语言,写出了事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以直接的物象表现宇宙与生命。如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海明威曾这样写道,男人躺在帆布床上,他越过含羞树的浓荫向阳光炫目的平原望去,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蹲着,还有许多在展翅翱翔。海明威用这种简单、质朴的语言就是为了突出物象的清晰度与可视可感度。这种语言风格的形成与印象派大师塞尚密切相关,从塞尚那里海明威学会了怎样控制读者的目光,如在早期小说《在密执安北部》中海明威就将视点集中于年轻姑娘莉芝·科茨身上,随着她的眼光描写景物,以此来暗示其纯洁无邪、乐观天真,对未来充满憧憬。
复合句与分句短语的使用比较符合正式文体,但句子过长使人看起来比较费劲,因而,海明威在对话中就力求克服这一缺陷,用简洁、流畅、有鲜明节奏感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这种文字表述常能产生视觉化的效果,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如《老人与海》中,大马林鱼拖着老人桑提亚哥游了一天一夜,老人几乎晕倒,但仍坚持不放弃,这时作者用极为简洁的几个字“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准确表达出老人的疲劳感,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视觉与心理感受。在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的结尾,作者就用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就请你,请你,求你,求你,求求你,求求你,千万求求你”,形象表达了姑娘的心烦意乱,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含蓄情感
海明威有自己特殊的艺术风格,他强调写作的客观性与主题思想的隐晦含蓄,反对作者直接出场对人物进行评说与暗示,他常用含蓄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用有限的形式表达无尽的内涵,因而,他的小说在外观不动声色,但内在情感却是丰厚炽热。“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创作原则,他坚持认为应该从繁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最有特征的情节,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藏起来,按照“冰山原则”留下八分之七的空间让读者思考与揣摩。如《永别了,武器》的结局,亨利不顾护士的阻拦执意要看妻子的遗容,可是看到妻子遗体时没有一句表述,也没有一滴眼泪,这种无声的诀别实现了不解释而得到解释,疏远与冷淡而实现关怀的目的,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海明威常通过对形象的刻画,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隐藏于背后,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表现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种写法虽是寥寥数笔,却是入木三分,将人物的情感深刻地刻画出来,表现出一种不为命运所屈服的硬汉精神。
海明威常努力摆脱主观情感对作品的影响,用一种近乎客观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因而常被人贬称为“哑牛”。其实,批评者只是流于作品表象,并不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德国作家棱茨曾言,海明威通过无动于衷而达到激动,通过不加解释得到解释。在《白象似的群山》中几乎通篇都是对话,作品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踪迹,但在对话中却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此外,海明威非常擅长用语言的歧义性来表达象征意义与思想内涵。如《永别了,武器》中的武器就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战争的含义,另一方面是爱情的含义,它象征着小说的两个主题反对战争与告别爱情;《白象似的群山》中,“elephant”一词不仅有大象的含义,还有没用、累赘的意思。 从叙事的方式来看,海明威的小说的对话是“展示”,而不是“讲述”。它是属于柏拉图所区分的“完美模仿”的一种,而不是“纯叙事”的那种,它想造成一种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两者相比,“纯叙事”的叙述和事件的距离较大,不如“纯模仿”直接。对话使叙述者完全让位于人物,它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迹,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并使他占据前台。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好象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叙述人、说故事的人,换句话说,叙述者不介入或很少介入叙事,尽可能不留下讲述的痕迹。这种叙事方式,就其与所描述对象的距离而言,非常接近,近乎等于零;就其所传达的叙事信息而言,显得细致入微。海明威选用对话的叙述手段,其用意在于“展示”,追求完美的模仿。在《乞力马扎罗的雪》中,为了突出对话,一开篇就是对话,非常突兀,这是展示型方式的叙事。
为了配合这种表达的简洁,他的对话尽量写得很好懂,不用深奥冷僻的词,不用大词,而用小词,只要读者按照顺序读下来,完全能明白每一段话的说话者是谁。另外,每次参与对话者一般两个,一问一答,或聊天,或争论。之所以保持在两个人这个量度,而不是多个人,是因为人一多,在省略说话人姓名的情况下,读者不容易搞清谁说哪一句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当要出现第三者或更多的人对话时,海明威一定标明说话人的姓名。
海明威还写出了“风格化了的口语”,他的对话句子短,结构简单,没有什么华丽词藻。这种风格化的口语的特点是:采用美国中西部人民的口语及其节奏,又搀杂着不同地方色彩的语言,有古巴哈瓦那的语言,西班牙瓜达拉马山区的语言,西班牙式英语;有渔夫的语言、斗牛士的语言、猎人的语言等,读来如闻其声,往往给读者一种真正语言的幻觉。他们所选用的词汇、发音的方法都不一样。我们说海明威小说从不花俏,力避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这表现在许多方面,对话也不例外,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海明威小说大量使用对话,而对话是不能花俏的,因此,大片大片的日常化的语言造成小说整体的朴质无华。在现代叙事学中,叙事的手段多种多样,各有千秋。海明威之所以钟情于对话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原因是:用结构主义的“距离与角度”的理论来观照,人物的对话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叙述则难以达到这种逼真的效果。另外,对话比叙述来得更为简洁,也更为生动可感,蕴涵更为丰富。鉴于对话具有如此大的优越性,小说大师海明威毫不犹豫地采纳它,并将它的魅力发挥到无与伦比的程度,使得他的小说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从男女关系的主题去分析海明威,不难看出,尽管热衷于描写男人的野性与英勇,海明威却间接表现了他对女人的恐惧与憎恨。他的“准则英雄(code heroes)”都在孤军奋战,即使与女人有任何瓜葛,最终还是要分离。强烈的命运感和死亡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普遍体现。其杰作《老人与海》更是勾勒了一个纯粹男性的世界。DH劳伦斯在海明威短篇小说中观察到一种男女关系模式:“一个人想无拘无束。只要避免一件事:卷入进去。绝不能卷入进去。如果你被某件事情缠住,摆脱它。别被缠住。摆脱它,离开。”
以《丧钟为谁而鸣》为例,这是关于罗伯特·乔丹在西班牙内战中参加一次炸桥任务的故事,其中穿插了乔丹和玛丽亚的浪漫爱情,他们仅仅拥有了三天的浪漫,乔丹撤退时腿部受重伤,不能和玛丽亚去马德里。在山里的三天时光是乔丹生命中最美好的,他与玛丽亚的爱情虽然短暂,却实现了永恒,乔丹的爱情在革命事业面前做出了牺牲。他知道面临危险却依然前行,为西班牙人民献身。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一选择也反映了海明威的残忍。他不知道如果乔丹和玛丽亚共同安全撤出是否就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开始。他宁愿选择光荣地死,而非浪漫携手终生。在《永别了,武器》中,亨利一开始并不对凯瑟琳认真,而认为仅仅是一场游戏。“这总比每天晚上逛窑子好得多 ,这是场游戏,就像打桥牌一般,不过不是在玩牌,而是在说话。”以凯瑟琳做手术时亨利的一段独白为例,有评论家认为凯瑟琳的死与亨利对她的敌意有关,在最后一章里,当凯瑟琳做手术的时候,短短的一段话内,亨利19次想到凯瑟琳将要死去,“死”一词的反复出现似乎是着了魔一般的焦虑,当凯瑟琳在手术台上充满痛苦地流血的时候,亨利两次出去喝酒,还吃了东西——因为他饿了。当他回来的时候,凯瑟琳死了。再以《在异乡》中“少校”和“我”的对话为例,这个故事中提到少校年轻的妻子死于肺炎: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少校的话,也是海明威的内心独白。海明威用他的笔将小说中的女人一一处死,男主人公则是“硬汉”,忍受着精神和肉体的伤痛。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好女人终将死去或已经离开人世。正如《老人与海》中唯一一次提到圣地亚哥的妻子是“墙上一度挂着幅他妻子的着色照,但他把它取下了,因为看了觉得自己太孤单了”这是海明威理想的爱情结局:老夫妻度过了一生的美好时光,善良的妻子已经离世,鳏夫在海边独自捕鱼。
经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海明威的小说中,男女的分离通常是以某种强大的外力——以极端死亡的形式出现——作用而成。以他的三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为例,在第一部小说中,造成杰克和布蕾特分离的是杰克的性无能;第二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分离因凯瑟琳难产而死;在第三部小说中,男主人公罗伯特·乔丹为正义事业而献身。海明威似乎通过这种所谓的“命运”因素来掩盖他对与女人一起生活的恐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