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斯华绥获诺贝尔的颁奖词

高尔斯华绥获诺贝尔的颁奖词,第1张

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年),英国著名作家。出身于英国苏来郡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正统教育,先就读于哈罗中学,后入牛津大学攻读法律,1890年获律师营业执照,却无心经营,到世界各地旅游。在去国外考察旅行途中,邂逅了英国作家康拉德,受其影响,从此便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895年开始文学创作,1897年开始发表作品,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几乎平均每年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和一个剧本,因而在英国文坛享有崇高的声誉。其重要著作有《洛宾别墅》《银匣》《庄园》《友爱》《弗里兰的一家》,长篇小说三部曲《福尔赛家史》《现代喜剧》和《尾声》。代表作为《福尔赛家史》。1932年,高尔斯华绥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主要是小说家,作为小说家有时他的作品中小说与散文的因素是交织的,如《福尔赛家史》的《残夏》,那优美的文体,就好像一阕规模宏伟的交响乐中的一个简短的抒情间奏曲。这一文体风格使高尔斯华绥在散文中也成为名家。

文题背景: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作者也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文 | 周冲的影像声色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有两件事我依然会做。

一是成为伟大的演员。

二是嫁给劳伦斯·奥利弗。

——费雯·丽

那个美丽的悲伤的女人

那天晚上,费雯丽对友人说:“你能来一下吗?”

声音疲倦又悲伤。

她刚刚在浴缸中泡澡,无意识地将头埋进水中,试图淹死自己。后来挣扎出来,满心空荡荡。

她已经频频出现崩溃症状。甚至无法表演。而她深爱的奥利弗又接二连三传出绯闻。他与女演员共进晚餐。而她们都比费雯丽年轻。

有一回她在化妆,有人去找她,她正在流泪。

她似乎老了。

也似乎华光不再。

1967年,她离开人世。告别繁华又失控的人间。

费雯丽横空出世

费雯丽是相信宿命的。

而她的命途,似乎也都在按她预料的、向往的,一点一点发现。未来是没有到来的现实。现实是梦已成真的自我预测。

她走在路上,觉得一切都清晰、可控,惊喜源源不断。

1913年,她出生于印度,父母是英国人,生活优渥,母亲给予的教育也很好。

她学芭蕾,有美貌,明眸流转,一直是人群中最闪耀的人。

她似乎并不匮乏。

家境好,受宠爱,直到10多岁时,以为满城的烟火,都是在庆祝自己的生日。

她有这样天真的资本。父亲有钱,母亲温柔又文艺。她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如公主般自信。

7岁时,她说:“我会成为一个影星。”人人都觉得她在说笑。没想到一语成谶,她后来真的万众瞩目,成为影史上最闪亮的符号。

1934年,她21岁,在英国皇家大剧院看到劳伦斯奥利弗时,她说:“我会嫁给他。”

她那时已经嫁了人,生了孩子,只是一个普通的主妇。而奥利弗已是英国最优秀的演员之一。这种话说出,也是令人震惊。

但她也成功了。多年以后,她有了一个称呼: 奥利弗夫人。

1938年,《飘》开拍在即,正在进行女主角选角。这是美国史上最大的一次选角,几乎当时最红的女明星,都削尖了脑袋,想要得到这个角色。

因为当时二战在即,《飘》牵动了所有美国人的心。 人人都爱着赫思嘉,人人都渴望成为赫思嘉。

它是美国当时最温柔的悸动。也是最大的IP,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不仅是一次机会,还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琼·克劳馥、贝蒂·戴维斯、凯瑟琳·赫本、拉娜·特纳、塔卢拉班·克黑德、宝莲·高黛、米里亚姆·霍普金斯、琼·贝内特全在千方百计地争抢。

而费雯丽,藉藉无名,无人知晓,还是一个远在异国的英国人。

但她在伦敦知道消息以后,说:“我会得到这个角色。”

而后她前往美国,参与试镜,导演与编剧惊为天人。

如果说,其他女演员考虑的,是能不能演好赫思嘉。那么,费雯丽就是赫思嘉。

《乱世佳人》等到了它的灵魂。

费雯丽拥有了她另一重身份——赫思嘉。

多年以后,维克多·弗莱明一再向人讲起他们邂逅的那一幕—— 惊鸿一瞥,浮生若梦。

他们不得不选择费雯丽。

因为除了她,其他人都成了浮云。

1939年,费雯丽加入《乱世佳人》剧组,并凭借此片,拿到了 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那一年,她才26岁。

1940年,奥斯卡颁奖晚宴,年轻的费雯丽拿着奖杯,坐在一堆巨星中央,浅浅微笑着, 风华绝代,无与伦比

在那双灵动的眼睛里,未来幽光闪烁,就像一个尚未拆封的礼物,虽未见全貌,但它的斑斓与璀璨,全部扑面而来。

此后,费雯丽三个字,为全世界所熟知。

她一战成名,甚至一战封神。

人们爱着她狡黠的绿眼睛,爱着她不屈的意志,和有如神助的表演。她横空出世,红得如日中天。

12年后,凭借《欲望号街车》,再夺奥斯卡影后。

评委给的颁奖词是: 她有如此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美貌。她有如此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演技。

她成为美丽和演技的代名词。

她也成为传奇本身。

别人是在演戏

费雯丽是在角色中活着

她配得上盛名。

与她合作过的每个人,都会盛赞她的敬业。

几乎所有美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懒散,一些骄纵,也不太讲规则。

比如梦露经常迟到,一句“苏格,是我”的两个单词的台词,能NG几十遍。

再比如白兰度,不服管,熬夜开PATTY,无底线迟到,乱七八糟改台词,给剧组造成几百万美元的损失。

他们被宠坏了。也乐于享受这种特权。

费雯丽是一个异类。

她敬业到令人发指,拍摄时也专注到令人恐慌。

拍《乱世佳人》时,她总是最早到片场,最晚离开。她经常超时工作,每一个镜头、表情、台词,都要求自己做到极致。

所以,整个剧组的人,都看出她的疲惫。

奥莉薇·黛·哈佛兰说:“费雯丽非常专业,总是有备而来。不仅台词烂熟于心,而且从不迟到。她比剧组其他人工作的时间都长,有时晚饭后还要拍摄我曾休了四周假,返回工作室时,费雯从我身边经过,我几乎认不出她了。她消瘦了那么多,身体和精神看上去都非常疲惫。”

而当时她和盖博的关系也不好。她是小演员,盖博已名满天下。盖博说,他可不想为一个主妇配戏。

所以在片场,他对费雯丽都是暗含讥讽、嘲弄和不屑的。

费雯丽如此敏感,当然有所觉察。

她什么也不说,只是更加用力地证明自己。

大卫·汤姆森曾经写,费雯丽和盖博非常紧张,但她丝毫不退让,这使得费雯丽更像斯嘉丽,“气势汹汹,更加坚韧,更带邪气也更具危险性——这些都对表演有利,而且她从未失去导演在她身上培养出的温柔。”

那时候,桑尼·拉希是她的秘书,一直亲眼见证她的挣扎。

桑尼说:“费雯夜以继日地工作,她从不抱怨她快把自己累死了。”

费雯丽自己在接受《**内幕月刊》时,也说: “在5个月的时间里,我分分钟都在扮演赫思嘉”

她是如此迷人,又是如此倔强。

她是如此才华横溢,又是如此全情投入。

卡赞曾经说:“假如费雯丽认为什么对她的表演有帮助,那么,即使前面是碎玻璃,她也会爬过去的。”

与费雯丽合作过的人,都会盛赞她的认真。

她半路出家,一直付出200%的努力,去对待每一个角色。

她像一只变色龙,也像一个阴晴不定的精神病患者,忽尔天真烂漫,忽尔焦虑恐惧,忽尔歇斯底里。

她会成为角色本身。

她以极致的敏感,感知角色内部的震撼。

这成就了她,也毁了她。

拍《欲望号街车》时,她真的快疯了。

布兰奇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存在。

危险不是她可怕,而是因为她悲惨。她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典型病人,成为她,进入她,必然会对费雯丽,造成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

众所周知, 费雯丽一直患有肺结核,身体虚弱,神经也非常脆弱 。而她的演绎方式,不是方法派的,是体验派的。她会先撕碎自己,再诠释这个被生活撕碎的人。

她说, “她是个悲剧人物,而我能理解她。”

她那时已经有了躁郁症,知道疯狂的滋味。

也懂得人之将死,是一种什么感觉。

她觉得, 在某种意义上,她就是布兰奇 。她在剧场扮演过326次布兰奇,每一次都是满心绝望。

后来,**版的《欲望号街车》也拍摄了,她被丑化,满脸皱纹,但她说:“我不在乎这些只要能唤起一个完整的人物——愤怒嫉俗、生硬、疯狂、痛苦、心烦意乱。”

男主角马龙·白兰度说, 别人是演角色,而费雯丽生活在角色里。

她做到了。

她以出神入化的才华,创造了一个世界影史上的经典符号。

她再次夺得奥斯卡影后奖杯。那一年,她38岁。

她实现了两大梦想。

一是成为伟大的演员。

二是嫁给奥利弗。

她至死,

都在爱着奥利弗。

费雯丽一生,都对奥利弗充满了崇拜。

她的医生更直截了当,将她的感情,称为 “病态的迷恋”

1948年,他们去澳大利亚巡演。

得知消息后,粉丝和媒体疯了,到处追踪他们的身影。

“我们簇拥着这两位伟大的明星奥利弗到访各位,风度翩翩、谈吐不凡;而始终陪在他身边、抬头看着他的,是这个世上最漂亮的女人——她的注意力始终在她丈夫身上。”

费雯丽和奥利弗相识时,她已婚,他也已婚。

但他们像疯了一样互相吸引。

那段时间,化妆师给费雯丽化好妆,不得不把门锁起来。

因为奥利弗总是不知从哪冒出来,狂吻她,把她的脸弄得乱七八糟。

后来费雯丽离了婚。

奥利弗没法,也离了。

没多久结婚,成为全世界最受瞩目的夫妇。

《乱世佳人》以后,人人仰慕费雯丽的才华,她却说:“奥利弗才是无人能敌的。”

在接受采访时,每当记者问:你最崇拜的演员是谁?

每一次,她都给出同样的名字: 劳伦斯·奥利弗。

她喜欢站在他身后,仰望他,被他指导和引领。

嫁给奥利弗以后,奥利弗一直想要一个孩子。她就千方百计地努力。她害怕失去他的爱。

有一年好不容易怀上了。

但她身体那么虚,又正在饰演埃及艳后,睡眠严重不足,特技部分也亲自上阵。

后来她不慎在地上摔倒了。

两天后,在8月31日——她第四个婚礼纪念日上,她流产了。

医生说,她的身体无法再要孩子。

1956年,费雯42岁,再次怀孕。

那时她已经有了严重的精神疾病,但依然很兴奋。

7月12日,他们在家中开记者发布会,告诉大家这一消息。

她说她已经雇好了保姆,选好了**和白色,作为婴儿房的颜色。他们希望生一个女儿,取名叫凯瑟琳。

可不到一个月,8月11日,费雯丽再次流产。

她的衰败来得太快了

似乎所有好运气,都在费雯丽的前半生集中到来。

可上帝是公平的。

前半生你有多顺风顺水,下半生你就有多雨骤风狂。

亚利克·基尼斯曾说:“命运给了她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以及魔法般的魅力。但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而她很早就付出了这些代价,如此残忍而迅速。”

1939年4月,她开始变得可怕。

她以为自己怀孕了,其实只是过于紧张,月经失调。几周以后,奥利弗说自己还不能马上去看她,因为还要拍摄《没有喜剧的时光》。

费雯丽挂掉电话,失声痛哭。

而后, 她在17日深夜,服下了大量安眠药。

这是她第一次崩溃。

桑尼·拉希曾说:“费雯真是太痛苦了。有几次我真的以为她要疯了,有一天她严肃地告诉我说她会疯,我已经开始相信她了”

费雯丽也总是说:“我几乎可以进疯人院了”

此后她又几度崩溃。

在《欲望号街车》拍摄期间,她一度被抬进医院。

马龙·白兰度接受采访时称:“费雯丽美貌绝伦,但也有弱点,就像田纳西笔下那只受伤的蝴蝶。她和布兰奇是相似的,尤其当她精神恍惚时。”

出演《恺撒和克莉奥佩特拉》时,其他演员说:“费雯丽特别虚弱,在候场时会发抖。”

但当她一上场,又会摆脱所有症状。

1953年,医生做出了正式诊断,她患上了 精神分裂症和癔症

这在20世纪中期,是一种禁忌,倘若公开病情,费雯丽将被社会排斥,职业走向终结。

她只有隐瞒病情,称自己只是情绪过于激烈。

同时因担心泄露,拒绝心理咨询。

她的身体和精神直线衰弱,觉得自己的脑子里,有两个费雯丽在对峙。

一个疯狂,一个恐惧。她什么也做不了。这两种极端情绪霸占了她,令她濒临精神失常。

后来, 她买了一条毒蛇,和自己聊天

还买了一匹马,说要去原始丛林里生活。

她频频出现幻觉,总是只围一条毛巾,甚至一丝不挂地走来走去。

同时,保姆称她进食困难,体重急剧下降。

她夜夜失眠,无法合眼。

她和布兰奇一样喋喋不休,紧张易怒,一触即发。看电视的时候,她忽尔咯咯大笑,忽尔恐惧地退到角落,尖叫着蜷缩成一团。

她的道德底线也在下滑,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

因为和奥利弗已经没有性,她和彼得·芬奇在一起,整晚不回家。那时候,她是有夫之妇,芬奇是有妇之夫,还是奥利弗签下的演员。但她顾不了。

当奥利弗回家时,把她抱在怀里,她则温柔地告诉他,自己爱上了彼得·芬奇。奥利弗心如刀绞: “你的悲伤令我悲伤。”

她甚至和自己臭名昭著的前男友约翰·巴克马斯特在一起。

这个男人,曾被称为“疯狗”,在多家精神病院治疗。

费雯丽和他在游泳里嬉戏,把钱撕得粉碎,然后他建议她,“一起从高楼的窗子里飞出去。”

她在最后一刻保持了理智,没有跳楼。

但在这个阶段里,她的状态越来越糟糕。她在好莱坞被迫接受了粗暴的治疗,而这种治疗,是把绑在床上,裹在湿褥子中,让热的身体渐渐变凉。

曾经风华绝代的费雯丽,终于成了一个“疯女人”。

她光芒渐渐泯灭,终日与自己对敌。

1953年3月,奥利弗把她带回伦敦。

下机时,她还能对着影迷微笑。

回伦敦后,又不行了。她的病依然频繁发作。奥利弗带她前往耐森医院,接受一种由巴比妥类药物引起昏迷的长期睡眠治疗法。

在昏迷期间,她被多次电击。

醒来她并不知道发生什么,并且,很多东西开始记不起来。

在耐森医院治疗3周后,费雯丽出院了。她似乎好转。能笑,能正常交流,她又变回了那个令人喜爱的女人。

奥利弗还在照顾她。

她也郑重地许诺, 一定要变好,不会再发疯

但躁狂、抑郁是无法断绝的。她余生都将与之战斗。

诺埃尔·科沃德说:“他们被观众的喝彩困住,肉体激情多年前就已燃尽,他们在冰冷的灰烬中挣扎他们很成功,但也很不幸。”

1957年,费雯丽终于承认,她不是“有点疲惫,有点紧张”,而是病了。

可是,那时候奥利弗已经决定要离开她了。

奥利弗绯闻不断。

他与年轻女人的桃色事件不断传出,费雯丽非常痛苦。

有一回他们争吵,奥利弗把她扔到床上。她的头撞到床头柜。差点儿没了命。第二天,她带了个黑眼罩,遮掉眼角的伤,说是被昆虫叮咬了。

1958年10月,奥利弗要求离婚。

这个结局终于到来。他们两人都有预测,但真的来临,还是百般痛苦。费雯丽庄重又激烈地回信:

落款是: 奥利弗夫人。

在离婚法庭上,她原本一直克制,但终于痛哭流涕。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她在伊顿广场,会问两人共同的朋友:“今天早上你有他的消息吗?”“他还好吗?”“他睡晚睡得好吗?”

她坐在那里,眼中无端噙泪。

她那么难过,奥利弗却不再靠近了。他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他很快完婚,对方是一个叫琼·普莱怀特的女人。

多年以后,奥利弗老去了。他回忆与费雯丽的婚姻,将费雯丽比作一个溺水者,而他是她最后的救生筏。

“但对不起,我无法拯救你。如果我伸手去拉你,只会被你拖下水。”

巨星殒落

天使回去了

离婚后,费雯丽绯闻不断。

达尔文·波特在《该死的郝思嘉》中揭秘,费雯丽性欲强,曾在洛杉矶男妓院物色“口风紧的男妓”。

还在意大利街头带男人回饭店。

此书还说,婚变后,她曾邀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到她的房间。

这些情况不知真假,但勿庸置疑的是,在离开奥利弗以后,她一度生活失控。

后来,在拍《天使决斗》时,她认识了小她5岁的杰克·梅里维尔。

梅里维尔爱着她。

对她情深义重。

他是一位善良的绅士,带她看病,呵护她的情绪,理解她的失常。在梅里维尔的照顾下,她在离婚后,一度状态稳定,拍了几部**。

但她一直没有忘记奥利弗。

她曾说, 不会再结婚,因为她忘不了他。

她曾写信给奥利弗的妻子,邀请他们一家,来自己的庄园做客。但他们没有来。

离婚7年后,1967年7月7日晚,费雯丽离开人世。

年仅53岁。

她在床上躺了两个月后,知道大限将至,令人在卧室摆满玫瑰,她在花香中闭上眼睛,告别了人间。亲友走进去时,她容颜静好,宛若女王。

7月8日晚,奥利弗来了。

他满脸悲伤。

梅里维尔离开卧室,让奥利弗和费雯丽单独呆一会儿。奥利弗站在无人的卧室,面对费雯丽的遗体,说:“对不起。”

但费雯丽再也听不见了。

她走了,告别了风华绝代的故事,也告别了紊乱、失控、痛苦的困境。

她走向永恒的安宁,徒留一个传奇,几十部作品,一个美丽的身影给追随者。

她火化后,骨灰撒入水中。母亲在伊顿广场的花园,为她建了一座墓碑。

墓碑上是莎士比亚的句子:

“死神,你可以夸耀了,一位绝色佳人已为你所有。”

费雯丽这一生,都在努力做一个完人。

对表演,开启每一根神经去感受,不惜伤心伤神和伤身。

对身边人,极致深情地去付出。

她说:

“当我还是一个小女孩儿,要参加一场聚会时,我的母亲总是说,‘要去取悦聚会的女主人’。

当我成为女主人,我母亲又说,‘要去取悦客人们’。

然后我就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做我想做的呢?我的母亲却说,’不要想着光做自己想做的事,是一种礼貌’。”

这也造就了她这一生,都在“给”。

而非“要”。

都在“成全”。

而非“索取”。

她希望因自己的存在,为**、为爱人、为亲友,多带来一些真正的意义。哪怕是要她以离开来成全,她也二话不说。

但现在,天使回去了。

天堂里没有癔症,没有变节,没有蜚短流长,她应该可以停下来,成为她自己。

 名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会付出自己的努力的,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付出的努力比你们想象的还要多。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名人实现梦想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实现梦想的故事篇1:林依晨

林依晨  

 有记者问林依晨这辈子最恨的东西是什么。她回答是信用卡;记者又问最爱的呢,林依晨回答还是信用卡。

 这又爱又恨源自她的出身。

 父母离异,薪资微薄的单亲妈妈为了照顾两个孩子不得不办了十几张信用卡用以应急。这种以卡养卡并不断透支的生活居然维持了很多年。可靠信用卡救急的结果是长期利滚利,最终,这个家庭背上了近500万元台币(迷恋巧克力和甜品、画漫画里大眼睛的美少女、在裙子上缀满蝴蝶结和蕾丝的童年,共约120万元人民币)的债务。但妈妈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诉苦,体弱多病的她坚强地隐瞒着一切——可更悲惨的是,林依晨高二那年的一天晚上,妈妈突然小脑中风了。

 林依晨和弟弟手足无措。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倔强地不肯向离家的爸爸伸手要钱。林依晨一个人带着弟弟把妈妈送进医院,一边办理各种繁杂的手续和医生沟通,一边还要安抚受到惊吓的弟弟和自己无助的情绪。本能的慌乱、经济上的压力和面临最亲的人有可能离去的恐慌,16岁的林依晨面对轰然到来的逆转,不得不选择孤独承担和坚强忍耐。

 就在这一天,她曾幻想的灰姑娘与王子童话一去不复返了。

 几年后,她将这段经历的感受借鉴给电视剧《恶作剧之吻》——剧本里交代很少,但林依晨演了很多——镜头里的她蜷缩在医院的灰暗角落里颤颤巍巍地拿着电话听筒,恐惧到拨不出一个号码说不出一个字,最终歇斯底里地放声哭泣。这段表演震惊了导演,他完全被感染,甚至最后是副导演喊了卡。

 林依晨凭借这部戏的续集成为台湾金钟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颁奖词里这样写道:演员的使命是带领观众看到更深层的人性,正是这样,林依晨在用生命表演,她的戏具有层次细腻的情感,切肤之痛,表演深刻。

 但林依晨更为现实,她直言,获奖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利益,“拿到奖后还没有新剧开拍”。

 这是她真实的想法,生活得继续,她也必须努力,因为家里还欠着巨款。

 大概很少人知道,林依晨出道的理由仅仅是渴望能赚到些钱为弟弟买一台 笔记本 电脑。当林依晨决定去参加台北捷运美少女竞赛并把报名信丢进邮箱的那一刻,她也在想,这,会不会改变自己的一生呢

 竞赛第一名——参演周杰伦、林忆莲、周渝民等人的MV——《十八岁的约定》女主角——《射雕英雄传》黄蓉……就如百度词条里记录的那样,林依晨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由于出道早,她不得不奔波于事业与课业之间,但她做事一板一眼,坚持不缺课,并且甘之如饴。 毕业 时,政大高材生的她还受到了马英九的接见。与之相反的是,在校外,雨戏、跳海、吊钢丝,种种危险她也毫不犹豫,她甚至害怕有一天自己突然发生意外,竟立了一封书信式的遗嘱。那年,她才23岁。

 认真、敬业、自我要求高,是多数圈内人对林依晨的评价。但很多人也知道,林依晨是世间少见的“抠三儿”。

 即便是今时今日,片酬每集15万元的台湾偶像剧一姐林依晨,只要在台湾拍完戏,都会把便当打包带回家,妈妈和弟弟也从不为吃剩饭而感觉丢脸。她每月生活费不到1万元,出道至今也没买过什么昂贵的行头,平时穿的都是妈妈在街上买的平民商品,因为出席活动时会有品牌服装提供。

 有一次,林依晨参加台湾知名节目《麻辣天后宫》的录影,林依晨和杨丞琳在后台遇到,一见面就抱头倾诉。但马上聊的竟然都是还债的事:“哎!你还多少了还差多少”曾贵为台湾购物频道一姐的主持人利菁,提前四处张罗名牌手袋带到现场,然后发挥其劝服功力进行兜售。利菁本来决定只要林依晨一喊底价立刻就卖给她,但不料说破嘴,不动声色的林依晨拿着9万元台币的LV手袋艳羡地把玩了半天,却连一口价都没有喊,还提前封主持人的口说:“噢,刚我忽然想到房贷还没缴……”

 她的经纪助理也无法想象她的节俭程度。拍摄《射雕英雄传》时,胡歌车祸毁容,剧组停拍,林依晨回台前拉着助理去逛街,她蒙面戴口罩进了一家店,挑了一双凉鞋,又挑了十几条项链,最后还跟店家杀价一番,竟只花了300元。“天啊,你无法想象一个明星会在街边小店跟老板花半个小时砍价。她自己还觉得没什么,可就算是个普通人也不会这么掉价吧!”但这对于看**从来只选择第二轮放映时才去的林依晨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林依晨不辜负妈妈的期待,努力拍戏、拍**、接 广告 代言、跑活动;从没去过西门町、没去过KTV、没骑过摩托车,做事总是理智战胜感性。这个习惯让她终于在入行第六年还清债务。

 可这时,林依晨的身心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有一次体检,医生发现林依晨的脑下垂体蝶鞍部分长了肿瘤,后来发现肿瘤已近下视丘。其实这之前的林依晨长年瘦不下来,深受水肿困扰,并且睡觉浅常做噩梦。梦里常被人追杀或是跳下高楼,都是这个原因。

 医生劝她手术,虽不是大型手术,但第一次面对,林依晨还是很害怕。担心手术疏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还跟医生商量可否读秒替代麻醉。后来手术成功了,但林依晨却突然行为反常——医生淡淡地说这是手术的副作用,会让患者“情绪化”。那段时间,林依晨就像一个话痨,不停地 说说 说,一股脑地不顾后果地说。妈妈被烦到求她不要说了,但她还是要说,连说了六天六夜之后,喉咙急性发炎挂急诊。

 其实生活里的林依晨也有一些偏执性格,专业术语叫“官能强迫症”,逼迫自己事事做完美。比如她的手袋,干净整洁,大包里有小包,每样东西都各有所归;再比如她的房间,摆设井然有序,化妆品一定要按照规定的顺序且正面向前;饰品和衣物也一定要整齐地码好,只要别人稍微一动,她马上就能知道。而她的生活规律更是让人赞叹,只要没拍戏,她都会晚上10点睡觉,凌晨4点50分起床听英语新闻广播,因为她曾经的志愿是新闻系,所以有空永远都在读报纸。

 林依晨就这样一路走来,在娱乐圈10年,唯一与感情有关的新闻是自己主动爆料曾在小学时谈过恋爱。但谈了5年,却连手都没有牵过。如今,这位不知名的男友早已成了林依晨的挚友。他会在某个情人节冒雨骑单车送一朵郁金香,或是在发片会上伪装成歌迷索要签名来给林依晨惊喜。

 可如今,她还是一个人。虽然她极有“旺夫运”——和她搭档过的男主角都能大红,贺军翔、郑元畅、吴尊、胡歌无一例外。但林依晨却好像云淡风轻事不关己一样,完全与绯闻绝缘。

 此时的她,只想去完成另一段爱情——她的妈妈和爸爸。

 其实在林依晨大学毕业时,爸爸也偷偷参加了她的毕业典礼,但两人并没有说话,直到有一次林依晨看了德国**《当樱花盛开》后被深深打动,进而 反思 自己的行为。这之后的她主动联系爸爸,两人开始经常一起去骑单车、吃饭,后来爸爸希望能够接林依晨上下通告,林依晨答应了。这之后,爸爸是林依晨的司机兼保镖,他也会把自己的风流史搬出来,交代林依晨什么样的男人要少碰。“人真的是会变的,以前埋怨爸爸未曾对我们付出,但我们又为爸爸付出过多少我居然都不知道他最喜欢吃菠萝包。”林依晨直言,与往事和解,才是真正松绑了自己。

 据说,林依晨88岁的爷爷不久前过世,妈妈除了出席丧礼,还与林爸爸恢复了讲话。

 如今,经历过种种磨难的林依晨终于可以望见自己的幸福,她也发行了自己的第一张唱片《幸福遇见》。她用歌声告诉我们:每件事自有它发生与存在的意义,是一体多面、环环相扣的,无论如何,珍惜当下,是别让自己日后后悔,最好不要再等待,不要再错失,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

 但她并不知道,每个认真的女生,绝对都有资格成为一位高贵的公主。

名人实现梦想的故事篇2:吴蕴初

吴蕴初

 1923年的春天,上海聚丰园里,环境雅致,空气清新。而立之年的吴蕴初揣着他精心研制的晶莹小颗粒静静等着一个人。这个人叫王东园,是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而张崇新酱园的老板张逸云,则是吴蕴初最想结识的那个人,也正是他,为后来“天厨”的诞生,助了一臂之力。

 1906年的黄浦江、外白渡桥边,时常蹲坐着一个衣衫单薄的少年。少年发现有人力车辆或者驴马车通过时,都会奔上去帮人拉推,以得几文钱回谢。这位少年就是还在上海兵工学堂化学专业读书的吴蕴初,他同时还兼任兵工学堂附属小学的算术老师。如此刻苦努力,只为兑现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承诺,“自立并补贴一些家用”。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六年。这种奋发向上、吃苦耐劳而又恪守信用的品格,他坚守了一生。而兵工学堂化学专业的学习,则为他一生的事业开启了最初的源泉。

 化学专业的高材生,汉阳铁厂小试牛刀

 从兵工学堂毕业之后,吴蕴初有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这份工作收入稳定,清闲易操作,在别人的眼里算得上是一份很好的门路。然而,二十岁的吴蕴初,此时想要的并不是安稳的生活,即便是锦衣玉食也填充不了自己内心一腔的报国梦。于是,1915年的冬天,他在“实业梦”的驱使下,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惜,事与愿违,等他不远千里赶到天津时,得到的却是“股东们不干了”的消息。这时的吴蕴初已身无分文,苦不堪言。

 此时的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在国际上用于筑炉的效能很好的矽砖与锰砖。可这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厂内的技术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理出头绪。无奈,他们向刚从天津回来的吴蕴初发出了邀请。

 吴蕴初是踌躇满志的,虽然他并未研制过此类化学物质。可凭借化学知识与素养,以及自己执着的性格特点和强国之梦,他接下了这个担子。吴蕴初的选择是对的,那个黄浦江边卖苦力的少年的倔强劲儿在这个二十五岁青年的体内再度重现。他查阅资料、分析数据、 总结 技术条件……。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刻苦钻研,终于亲手试制了矽砖与锰砖,这在中国人之中,还是首例。

 顿时,吴蕴初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或者与之合伙做生意。汉阳兵工厂聘他为制药课的课长,还授予少校军衔。同时,他接受了汉口燮昌火柴厂的老板宋伟臣的邀请,与之合办一个硝碱公司,由宋伟臣出资,他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氯酸钾。

 二十五岁的吴蕴初身兼三职,开始在自己希望的道路上跨越有力的步伐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悄悄诞生了。

 微小颗粒引发创业灵感,巧妙“邂逅”资深投资者

 在外货中找出创业点,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1921年的中国和世界都是那样的动荡不安。吴蕴初和刘鸿生共同创办的新炽昌牛皮胶厂面临着山穷水尽的境地。刘鸿生另创新业,吴蕴初一人难以抵挡企业衰势。他开始在外货中寻找机会。

 研究之后,他选中了日本的原包装产品“味の素”。这种产品最容易得利,因为它是人们一日三餐中很理想的调料。有钱人的山珍海味需要它,吃不起山珍海味的广大贫苦百姓也需要它,一碗素汤,一碟儿青菜,只需放上那么几粒,就似魔幻般产生了奇效。然而,想要做这个微小颗粒的生意,首先必须知道它是怎么做成的。这个时候吴蕴初的化学素养又派上了用场。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这小小颗粒的研究 方法 了。

 没有实验室,就在自己的家里研制;缺少助手,自己的妻子来担任。三十岁的吴蕴初在创造和钻研方面丝毫不减当年的激情。他要把“味の素”中最关键的哥罗登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做成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这个化学专业的高材生,终究是值得骄傲的,经历过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把晶莹剔透的小颗粒捧在了手心里。

 有了成功试制的小颗粒,如何才能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呢资金、厂房还有设备开始困扰他。吴蕴初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要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投放到市场中,实在是太难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张崇新酱园的推销员王东园成为了他在寻找合伙人的道路上的一个合适的人选。如何使他注意到自己的这颗微小的小颗粒聪明的吴蕴初选择了“欲擒故纵”。他坐在“聚丰园”里,细细品味着自己的小颗粒带来的美味,还频频咋舌,惹得王东园忍不住上前探问。“你尝尝”,吴蕴初微笑着将东西推荐给这个精明的推销员。果不其然,王东园品后赞不绝口,连声叫好,知道吴蕴初乃是炽昌的厂长后,更是惊奇不已。两人相谈甚欢,在听到吴蕴初叹息缺乏资金时,王东园主动提出介绍他的老板张逸云与之合作。

 张逸云是一位宽厚热诚的实业家,他爽快正派、有胆有识。两人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决定共办一个生产如同“味の素”一般的调味品厂。于是,调味之精华“味精”、佛手为图标的“天厨”诞生了。

 好风凭借力,天原天盛齐诞生

 天厨厂从几颗微粒变成了大厂,为他的股东们特别是为吴蕴初创造了可贵的财富。这些财富在吴蕴初的支配下又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佛手味精大量生产,自然所需原料也随之猛增,这也就越发显出原料的重要性了。吴蕴初制造味精的原料,主要是面筋,其次是盐酸。面筋的来源,除纺织厂供应外,还有自己的淀粉厂,都是就地取材,数量上也能得到保证,是不成问题的了。主要的不成问题,次要的有了问题,也就上升为主要了。当时国内根本没有生产盐酸的厂家,国内用盐酸基本上靠从日本进口,价格自然十分昂贵,日商也往往用此钳制中国的民族企业。正因为这样,早在1926年吴蕴初就很想办个电解食盐厂生产盐酸,为国家增添个化学工业项目,摆脱日商的钳制,甚至将日货挤出中国。但当时因制酸耗费的资金太多,他那时只是想想罢了,要去做却丝毫没有经济能力。如今,有“天厨”做后盾,办厂的条件已具备了。

 有了自己的盐酸,不但自己用起来方便 保险 ,节省资金不说,还可以挣脱国内一些厂家所受的日货控制与盘剥。有此种种,吴蕴初便决心将电解厂办起来。可是做起来也不容易,尽管理论上已经掌握,可是理论到实际还有段距离,但是吴蕴初决心办起来,金钱他毫不吝惜,投到科学实验里,失败了也值得,精力也是如此。于是他便开始收集材料研究了起来。或是痴心感动了上天,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出现了:越南有个法国人办的盐酸厂,由于经营不好,刚刚倒闭。一闻此信吴蕴初抓住良机不放,当即上路,千里迢迢地赶到了越南的海防,亲自仔细地考察了那个厂的设备状况,对那些机器的性能、使用期等要点一一做了确认:电解槽是美国产的,机器是法国造的,在当时称得上一流,且使用时间也不长,产品的质量也基本上与日本的相当。自是更加喜出望外。经与那法国人磋商,以九万银元的价格购下了这全套设备。机器尚未到达时,吴蕴初便先期赶回,迅即集资二十万,在上海周家桥购置了地皮,建起了厂房。还是厂名先行,因其是为天厨味精厂提供原料的,故吴蕴初为它取名为“天原电化厂”。且“天原”还有天府乐原之解,响亮而吉祥。

 然而,天原盛装盐酸的“盐酸甏”是日产。价格昂贵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抵制日货不彻底,如味精,必须全部原料都能自产自给才行。可生产耐酸陶,也不是很容易的,不像一般改变一下工艺就可的新式陶制品,那要有科学研究的参数在内的。吴蕴初硬是凭他的化学基础与曾制过矽砖、锰砖的 经验 很快地“啃”下了这块“骨头”。于归国的当年,即1934年即着手实施;在龙华济公滩购了地皮,亲自带人由厂房到设备全部自行设计制造出来;聘请了曾多年从事制陶业的李思敬担任厂长。几个月后,1935年初,便正式投产了。窑炉是新式的,机器是搅拌挤压机,原料是取自天然的著名的宜兴陶土,整体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人力的组合。初始时月产量为二十至二十四吨,产品除满足天原的需用外,还销往国内的化工厂与军工厂。厂名仍是吴蕴初的巧思,以产天原产品盛器为因,取做“天盛”。当诸多游商打快拳似地逐利于浅层经营时,吴蕴初立足长远,出发点高出一筹,踏踏实实地构筑着基础化学工业。不断向深层探求,以“天盛”又为国家填补了一项化学陶器的空白。天厨——天原——天盛,如同化学的连锁反应方程式一般,互为动因与补充,形成一个完善的天字号系列。

 达者兼济天下,尽心效家邦的味精大王

 天原天盛成立之后,吴蕴初又相继创办了另外两个天字号的化工厂“天利和天山”。此时的吴蕴初已经不再是那个受祖父格外怜爱的孩童,也不再是黄浦江边那个卖苦力的少年,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实业家和化学家。他的坚持和勤奋,成就了他一生的梦想,抵制外货,提倡国货,实业救国。

 1928年,天厨厂为他和他的同伴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他觉得自己已经达到了“足够”的标准,这个清贫出身的实业家毫不犹豫地拿出资金组建了“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自任董事长,研究化工产品与接受化学研究的项目委托,兼培育化工人才。随后,研究所又与“中华化学工业会”合并,吴蕴初为副理事长。

 1931年他又积极成立了“清寒 教育 基金委员会”,由他拿出五万元作为基金,聘请几位化学界人士为委员。同时又在沪江大学化学系设立化学奖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投资捐办了理化教室。由基金会主持每年对大学化学系一年级学生与高中一年级学生分别考试,从中选出十余名优秀者发给奖学金,发给相当于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费用,标准三百元。获得这种奖金的多为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与清华大学的在校大学生。有的因一直保持在校的优异成绩,这种奖金只于一年级时获准资格便可一直领到毕业。为了鼓励寒门学子,他拿出了自己全部的专利所得,并以此为乐。

 1933年,张逸云病故。可惜这位智达见明又宽厚的企业家不寿,而子女又因纨绔而骄奢,堕入了“富不及三代”的悲惨逻辑之中,恣意挥霍了起来。天厨几乎被其掏空一半,吴蕴初为顾全大局,于1935年将天厨改为有限公司,清产作价,资本已由1928年的十万增至二百万(利润分红在外)。在吴蕴初的主张下,由这两百万之中,提取出二十万元,即总资本的十分之一,一律以新公司股票的形式依照进厂先后与所得薪水累计数按比例发给每一个职员与工人。早在1928年,吴蕴初就主张“放弃专利”,此举更是将那可观的一大发明权报酬献给了社会。

 内战爆发后,吴蕴初谢绝了蒋委员长的“经济部部长”的承诺,在上清寺的和桂园受到了毛泽东的亲切接见。1950年,吴蕴初由香港乘船抵达重庆,几天后在钱昌煦的引荐下在中南海拜见了周恩来。

 吴蕴初回上海不久,就被任命为华东行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工商联副主任以及化学工业同业工会主任委员;不久,又增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建国总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这个出生于1894年的江苏嘉定的“细娃贵崽”,成了口中以及人民心中名副其实的“味精大王”。

>>>下一页更多名人实现梦想的故事

2007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推荐词及颁奖词

NO 1: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事迹:他是浙江杭州人,1938年在美国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钱学森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1965年,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和规划,建议把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在实施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中钱学森在许多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上贡献了智慧。

钱学森对科学技术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以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阎肃,对钱学森老人这样评价:大千宇宙 浩瀚长空,全纳入赤子心胸。惊世两弹 冲霄一星,尽凝铸中华豪情,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 回首望去,只付默默一笑中。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辗转回国,钱学森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硬劲;力学、喷气推进、航天技术,钱学森展现了一位科学家在研究上的牛劲;东方红卫星、神舟飞船、嫦娥奔月,钱学森给中国航天事业打了足够的底劲;今天,这位中国航天之父所开拓的事业正阔步向前,冲劲十足!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在推荐钱学森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不仅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NO 2:李剑英 英雄试飞员

事迹:李剑英,河南郑州人,空军上校军衔,历任飞行员、飞行中队长、领航主任等职。

2006年11月14日,李剑英在完成训练任务驾机返航途中,遭遇鸽群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此时,飞机高度194米,跳伞就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从鸽群撞击点到飞机坠毁点2300米跑道延长线的两侧680米范围内,分布7个自然村,居住着3500口人。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后果不堪设想。16秒的时间内,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国家财产,他先后三次放弃了跳伞逃生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迫降。迫降过程中,飞机受到高出地面水渠护坡阻挡,爆炸解体,李剑英同志壮烈牺牲。在16秒时间里,他用生命写出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美赞歌。

李剑英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6年12月6日,空军党委为他追记一等功,并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

推荐词集锦: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李剑英的时候这样写到:李剑英说过这样的话:“老百姓对我们那么好,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正是军人的沛然正气与感恩之心,塑造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对李剑英这样评价:生为国生,荣为国荣,碧空长剑,英雄不死。永恒的十六秒,他用军人的生命谱写了热爱人民炽烈的壮歌。

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NO 3:钟期荣 胡鸿烈 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

事迹:两位均已89岁高龄,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1987年胡鸿烈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第八届开始,他连续两届获委任为全国政协常委。

胡鸿烈及钟期荣夫妇青年时代已经是民国司法外交界的青年才俊, 1953年两人学成回香港后,一直是执业律师。因感于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1971年他们自资创办树仁学院,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为香港社会培养数以万计的人才。

35年来,胡氏夫妇为学校拼尽心力,生活非常节俭。胡鸿烈更不惜以迟暮之年,回律师楼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为学校大楼挣工程费。据估算,两人创立树仁学院,奉上毕生积蓄估计至少4至5亿元。

1979年,胡博士获邀回大陆,出席中国国庆三十周年纪念,获邓小平接见,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获委任为第六届的全国政协委员。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对钟期荣、胡鸿烈两位老人这样评价:作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作好事,始终不渝的作好事,把一件好事做到终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他们的信仰观照了许多社会无力的角落,当我们每个人都去弥补社会缺位的时候,其实也弥补了更多缺位的人心。他们为百年树人,更树仁义于百年。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在推荐两位老人的时候这样写:我想到了中国的武训。胡钟夫妇本为青年才俊,意气风发,但感于贫困学子,即抛家舍业,投身教育,一座树仁学院就是一座丰碑,永远感动中国。

颁奖词: 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NO 4: 孟祥斌 为救落水者牺牲的年轻军人

事迹:男,28岁。第二炮兵某旅机要参谋。

2007年11月30日上午,孟祥斌带着妻子叶庆华和女儿到市区购物。11时20分左右,在经过通济桥时,一名轻生女青年从10余米高的桥上跳下,孟祥斌一边冲向桥边,一边脱掉身上的衣服,不顾江水寒冷,跳水救人。

10分钟后,前来救援的摩托艇渐渐近了他们,孟祥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交到救援人员的手中,自己却再次沉入水中。13时40分,被打捞起来的孟祥斌被送往医院急救,但是却没能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12月4日,在孟祥斌的葬礼上,浙江金华市近3万名群众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金华市殡仪馆,为舍己救人的英雄孟祥斌送行。

孟祥斌1997年12月入伍,山东齐河人,爱学习、肯钻研,曾当选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第七次党代会代表。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无时无刻地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纪宝成,在推荐孟祥斌的时候这样写到:真的仁者视他人的生命如自己的生命,真的勇者愿为他人的生命付出自己的生命。

颁奖词: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NO 5:方永刚 把忠诚献给最壮丽的事业

事迹: 男,44岁,中共党员,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教授。方永刚入伍20多年来,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立足本职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方永刚热爱本职,兢兢业业,在军校教员岗位上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把业余时间全部用在了刻苦学习和研究党的创新理论上,正是凭着这种水滴石穿的精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党的创新理论每前进一步,他的学习研究就会跟进一步、深入一层,不断推出研究成果。他先后出版16部政治理论专著,完成10项国家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全军院校育才银奖、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方永刚作为辽宁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大连市委讲师团成员、沈阳军区联勤部客座教授,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被官兵群众誉为“平民教授”、“大众学者”和“科普专家”。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生上完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

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的敬业奉献精神和高尚师德师风。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方永刚这样评价:有人说,理论是灰色的。他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他的实践和人生告诉人们,理论是彩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小川,在推荐方永刚是这样写到:他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思考中国的今天和未来,他是伟大理论的真诚播火者,他所传播的理论和他的道德人品一起,赢得了青年一代。

颁奖词: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NO 6:李丽 湖南张海迪

事迹:女,45岁,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在多舛的命运里,她不仅没有怨天尤人,还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

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义务深入省内外100多个学校、企业、社区、监狱开办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听众达10万余人次;帮助近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数十名中学生戒除网瘾,为近万名学生树立自信。4年多时间里,她的善行使得20多万人获得心灵的洗礼。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被人们誉为“感恩天使”、“湖南的张海迪”、“中国的海伦•凯勒”。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振耀,对李丽这样评价:我们从李丽的事迹中感到了爱的力量。李丽也证明这样一点,一个人无论多么平凡,无论多么孱弱,只要孜孜不倦,奉献爱心,就一定能够促成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的广大。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李丽的时候这样写:孱弱的身体,强大的心灵,这个座标对太多健康的躯体是一个提示,让我们更多自省,看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力量是无边的。

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NO 7:闵恩泽 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大奖获得者

事迹:男,84岁。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200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他成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位获奖人之一。

闵恩泽1955年在美国学成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国。60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自主开发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70年代,在特殊的政治条件下,他没有忘记科研工作,领导了多种催化剂等的研制和开发,也均投入生产和应用,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

1980年以后,他指导开展己内酰胺磁稳定床加氢研究,使我国裂化催化剂生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

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近年来,他进入绿色化学的研究领域,把催化剂科学技术扩展到了应用于生物质资源的加工利用。2001年起,他指导的生物柴油生产和应用的研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

从60年代,闵恩泽已经多种疾病缠身,并被发现有肺癌,切除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但是他没有放弃中国的石油催化事业,一直坚持工作并不断取得突破进展,至今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对闵恩泽这样评价:归国五十多年,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任卫新,在推荐闵恩泽的时候这样写:青春投学,爱国有志;耄耋赤子,报国有恒。成就卓著,贡献卓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颁奖词: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NO 8: 陈晓兰 坚守医德无私无畏医生

事迹:陈晓兰,女,55岁,原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陈晓兰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达20多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因此被央视评为2006年度“3•15质量先锋” 。

在她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她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 “以身试针”。在她的推动下,国家专门多次下发文件,取缔和查处了七种一度使用很广的伪劣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曾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肯定和奖励。

目前,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已经正式聘请她为“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陈晓兰这样评价:她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依然坚持,无怨无悔,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所作的对得起作为一位医生的良知。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于丹,在推荐陈晓兰的时候这样写到:一个弱妇女子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她代表了这个社会核心价值的方向。

颁奖词: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NO 9:谢延信 细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

事迹: 男,55岁,河南焦作煤业(集团)鑫珠春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机电科工人。

1973年,刘延信与同村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第二年7月,谢兰娥去世前,嘱咐丈夫要好好照顾自己的爹妈和智障兄弟。此后,刘延信付出了33年的忠贞与孝心,成就了一个大孝至爱、感天动地的谢延信(刘延信后改姓为谢)。

1979年岳父患重度脑中风,再也没有站起来。一老,一瘫,一傻,一幼,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谢延信的肩上。

谢延信老了,病倒了,但他的意志没有垮、孝心没有变、责任没有失、良心没有丢。他隐藏起最沉重的哀愁,担负起让希望生生不息的重任。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对谢延信这样评价:这个人对爱情忠贞,对老人孝顺。谢延信,人如其名,信守一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在推荐谢延信的时候这样写到:家庭是什么,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作到的不仅仅是孝,这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颁奖词: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NO 10:罗映珍 700个日夜唤醒沉睡爱人

事迹:女,27岁,中共党员,从1998年9月起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作为一名警察的妻子,罗映珍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弘扬家庭美德,不但热心本职工作,而且热爱公安事业、关心支持缉毒工作。多年来,她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的奉献之歌、正气之歌、爱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现在,罗金勇已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6年,她被评选为感动云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国妇联、云南省妇联分别授予罗映珍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临沧市公安局还授予罗映珍二级警司警衔。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全国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纷纷伸出关爱和援助之手,积极支持好警嫂罗映珍。

推荐词集锦: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

颁奖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感动中国特别奖:嫦娥一号研发团队

事迹: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在这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航天工程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感动中国评委对于嫦娥团队的评价语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雄辩地向世人昭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的华章。中华民族完全能够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推荐词集锦:最崇敬他们,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

最热爱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

大江后浪推前浪,

丰田新穗赶旧穗。

好日月,好社会,崛起振兴

的就是这新一辈

(阎肃)

少年壮志当拿云。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飞天之梦。从此,仰望星空,嫦娥不再寂寞;环顾宇宙,骄傲在心中荡漾。辉辉中华,泱泱大国,开始展示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大气与辉煌。(陈章良)

嫦娥是中国美丽的传说,嫦娥一号是中国强大的现实。神话成真的设计者们飞扬着青春,飞扬着激情,飞扬着智慧,飞扬着报国志,飞扬着强国梦。70后、80后们证明他们已经接过承载着中华复兴使命的接力棒,以超越前人的速度雄心大展,剑指未来。嫦娥一号是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航天人完成代际交接的里程碑。(王晓晖)

一个千古不变的奔月梦想,几代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时间推移到公元2007年,嫦娥飞起,一个民族的心也一起飞腾。壮哉嫦娥,圆我中华千年飞天梦想;壮哉中华,崛起神州,飞腾世界。(纪宝成)

中国人对于奔月的梦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真正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是当代的航天功臣们。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国人插上了飞天的翅膀!(刘姝威)

他们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合作,是“嫦娥”成功奔月的强大动力;他们知难而进,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嫦娥的舞姿如此精准完美;他们“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精神永恒地镌刻在浩瀚无垠的太空。(杜玉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750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0
下一篇2023-10-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