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航天器探访过哪个小行星?

人类的航天器探访过哪个小行星?,第1张

以下是相关信息 希望得到问题的解决

火星

1962年11月,苏联发射的“火星1号”探测器在飞离地球1亿公里时与地面失去联系,从此下落不明,它被看作是火星探测的开端。

1965年,苏联发射的“探测器2号”与地球失去联系,其探测情况没有公布。

Mariner 3 水手3号

1964年11月5日升空,在进入行星际空间后因保护性覆盖物无法弹出导致失踪。由于无法用太阳能板吸收太阳能,探测器不久也因电池用尽而失效,至今它还在绕太阳公转。它本来是为了同水手4号一同飞越火星而发射的。

Mariner 4 水手4号

水手3号的姐妹探测器,于1965年到达火星,在路过的途中拍摄了火星表面22张近距照。探测器发现了那里是个环形山世界,大气层比预计的稀薄得多。科学家由此总结出火星无论是从地质学还是生物学角度看,都是一颗“死”星。

1969年,美国“水手5号”和“水手6号”再次掠过火星。它们拍摄的200多幅照片表明,火星表面温度比预想的更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达95%,水蒸气几乎难以寻觅。美国“水手7号”也发回126张照片。

Mariner 9 水手9号

发射失败的水手8号的姐妹探测器,于1971年成为第一艘绕火星公转的飞行器,第一次传回了大星有关这颗红色星球的信息,包括火星表面的巨火山,大峡谷体系,及水曾在该星球上流动的证据。这艘探测器也给火星的两颗小卫星Phobos和Deimos拍了几张近距照。

1971年,苏联发射的“火星2号”投下的探测仪器摔毁在火星表面,“火星3号”由于赶上火星沙暴,着陆舱仅工作了22秒钟便与地球失去联系。

1974年,苏联“火星5号”环绕火星轨道飞行数天,“火星6号”和“火星7号”探测器在火星着陆。

Viking 1 海盗1号

于1975年8月20日在佛罗里达的堪培拉海角由TITAN 3E-CENTAUR D1型火箭发射升空。探测器于1976年6月19日进入火星的轨道,着陆装置于1976年7月20日在Chryse平原斜坡着陆成功。接着,它立即投入了事先编好程序的寻找火星微生物的工作中去(人们仍在争论:火星上是否有生物存在), 并发回了难以置信的周景全彩色图。科学家由此知道了原来火星的天空是略带桃粉色的,并非是他们原先所想的暗蓝色(天空是粉红色,因为稀薄大气中的红色尘粒反射太阳光所致)。着陆器在一片红色沙地上着陆,大圆石向四周延伸,使得它的照相范围最远。

Viking 2 海盗2号

于1975年9月9日发射,于1976年8月7日进入火星轨道,1976年9月3日触地于乌托邦平原。完成同它姐妹探测器一样的任务,意外地,地震检波器的正常工作使它记录了一次火星地震。海盗着陆器1号于1982年11月11日作了最后一次数据传输,JPL的控制者们花了6个半月仍然无法同它恢复联系。全部任务于1983年5月21日结束。

1989年,苏联“福波斯1号”和“福波斯2号”探测器在前往火星途中失踪。

1992年9月25日 火星观察者号

它重25吨,携带7部仪器。 经11个月飞行72亿公里后, 到达距火星表面378公里的近极轨道,对火星进行长达687天的观测考察, 绘制整个火星表面图,预告火星天候,测量火星各种数据,进一步揭示火星上有无处于原始阶段的生命现象,为未来人类移居火星探寻道路。 但是1993年8月21日,火星观察者号探测器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不再发回信息。

1996年,俄罗斯“火星—96”航天器发射失败。

1996年11月 火星环球观测者号

1997年进入环火星轨道,2006年11月2日开始失去联系

1996年12月 火星探路者号

1997年7月4日在火星阿瑞斯平原着陆。着陆成功后,飞船打开外侧的3个电池板,重10公斤的6轮“旅居者”号火星车缓缓驶离飞船,落到火星地表。其行进路线是预先确定好的, 首先朝目标区西南部的一个长100公里、宽193公里椭圆形区域缓慢行进。 在探测区,经对由古代洪水冲刷形成的一个488平方米的小岛作详尽观察,科学家发现火星山谷平原暴发过多次洪水,并有众多由水冲击而来的圆形岩石,其中许多岩石沿同方向排列,表明它们受到同样水流的冲击。科学家推测当时洪水有数百公里宽,水流量为每秒100万立方米。

1998年7月,日本发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预定于1999年10月抵达火星,但上天后厄运不断,2003年12月日本航天机构宣布这次火星探测使命终告失败。

1998年12月,美国“火星气候探测者”发射升空,但1999年9月在进入火星大气层时被烧毁。

1999年1月,美国发射“火星极地着陆者”探测器,它在预定着陆时间过后下落不明。

2001年4月7日 “奥德赛”火星探测器

同年10月23日深夜进入火星轨道,2002年,“奥德赛”探测器发现火星表面和近地表层中可能有丰富的冰冻水,但这一问题仍存在争议。

2003年6月2日 “火星快车”探测器

“火星快车”是欧洲迄今向其他行星发射的第一个探测器,用于寻找地外生命存在的迹象。“火星快车”由一个方形小探测器和一个名叫“猎兔犬2”号的着陆舱组成,由俄罗斯“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预计历时7个月于2003年年底或2004年年初到达火星轨道,并在火星轨道运行两个火星年(1个火星年=687个地球日)。“火星快车”搭载的方形探测器重1180千克;其上共搭载有7台仪器,其中多数是1996年以前研制的实验设备或由此前的仪器改装而成。“猎兔犬2”号登陆器预定于2003年12月25日凌晨登陆火星,但直至今日地面控制中心仍未与其取得联络。

2007年8月4日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凤凰号探测器预计将在明年5月底到达火星,接着在这个“红色星球”的北部平原着陆,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探测任务。如果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将是“海盗”号探测任务之后时隔30年机器人首次在火星地下钻孔。

  据NASA 科学家介绍,凤凰号进入火星表面的时速约为2万公里,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将由热挡板来吸收。时速减至大约1200公里时,一个超声波降落伞将打开,继续帮助凤凰号减速。接着热挡板脱落,着陆器伸出“腿”来。这时候推进器点火启动,以抵消着陆的冲击力。着陆的时候,凤凰号将会自动调整身体,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线,获得能量。着陆30分钟后,太阳能电池板、照相机、气象仪开始工作。1~2天后,机械手臂开始工作。凤凰号探测器将在其微型烤炉中加热火星土壤样本,研究其化学构成。据凤凰号火星探测任务首席科学家、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彼得·史密斯博士介绍,凤凰号可以检测出有机物的存在,不过它不能分辨出里面是否存在DNA或蛋白质。

木星

1972年3月2日 先锋10号

先锋10号原先的任务是探测木星及其邻近区域。1973年12月2日,即发射后21个月,它经过了木星,从而向人类提供了它的第一幅该巨行星的近视图象。先锋10号于1973年成为第一艘飞越木星的飞行器。然后,它于1979年成为第一批研究土星的探测器。先锋10号也是用来测试通过小行星带与木星巨磁场的生存率的。受木星的引力场的加速,然后它继续前进,进入了外太阳系,而到1983年6月中旬,它穿过了海王星的轨道。因为在当时冥王星并不比海王星离太阳远,所以先锋10号已经旅行到了行星系以外。

先锋计划已于1997年3月31日正式终止,虽然美国方面仍不定时地与它进行联系。当它离开太阳系时,将把带有的一幅69英寸的金匾弹出至飞行器主框架。 当然,先驱者10号仍然没有飞出奥尔特云。

1973年4月6日 先锋11号

先驱者11号(或称先锋者11号)是第二个用来研究木星和外太阳系的空间探测器。与先驱者10号不同的是,先驱者11号(也称做先驱者G号)不仅拜访木星。它还用了木星的强大引力去改变它的轨道飞向土星。它靠近过土星后,就顺着它的逃离轨道离开了太阳系。探测器全长29米,设有一条直径274米的高增益天线,在其之前再装上一条中增益天线。 至于另外一条全方位低增益天线则装设于高增益天线接收器之下。探测器以两块放射性同位素热电产生器(RTG)作为能源,在拜访木星时仍能产生144瓦特,但到达土星时只能产生100瓦特的功率。探测器上还设有三个感应器:恒星(老人星)感应器及两个太阳感应器,藉以根据相对于地球及太阳的位置,及以老人星的位置作后备,用以计算探测器的位置。先驱者11号的恒星感应器及起点设定,是按先驱者10号的经验而被重新修改的。探测器上的三对火箭推进器,负责控制转轴(48rpm)及为探制器提供动力。三对火箭推进器都可以按指令持续燃点,或暂停燃点亦可。

1977年9月5日 旅行者1号

1979年3月5日飞越木星,1980年11月13日成功飞越土星,不过它没有象它的兄弟旅行者2号继续去探访海王星,为了让它在路中接近土卫六泰坦,而直接向着冥王星飞去。

1977年8月20日 旅行者2号

1979年8月7日飞越木星,1981年8月26日飞越土星,1986年1月24日飞越天王星,1989年8月8日成功飞越海王星。

在飞离地球的过程中,它的信号将越来越弱,但还可在被操控下继续工作15年左右,在此期间它都将在空间中穿梭直至飞出太阳系。它们在穿越冥王星后将可证明太阳系有无第十行星的证据,估计在放射性同位素热电产生机失效前,旅行者1号和2号能工作至2015年。它们下一步的科学发现在于找太阳大气边缘的确切位置。太阳大气边缘的低频率放射现象能用来帮助旅行者确定它的位置。

旅行者们都使用它们的紫外线分光计来给太阳大气边界制图,并研究接受到的星际风。宇宙射线探测器监测到了来自太阳大气外发来的宇宙射线的能量光谱。如果没有意外生,我们将能在与它们保持联系直至2030年。两架飞行器都载有大量的联氨燃料。旅行者1号的推进剂能使用到2040年,2号的能用到2034年。到2000年前,UVS (紫外线分光计) 仪器的动力将耗尽。到2010年,剩余的动力使得所有的场与粒子仪器无法同时工作。这时,一个能源共享方案将被执行,使得场与粒子仪器中的一些与另一些轮流工作。飞行器能在这状态下持续工作约10年。到最后,能量可能太少,以致无法正常维持飞行器的工作。

现在,旅行者1号已超越了先锋10号飞行器,是目前人造物体中距离地球最远的。

1989年10月18日 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

是美国太空总署一艘无人太空船,专门用作研究木星及其卫星。它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名字来命名,于1989年10月18日由穿梭机亚特兰蒂斯号运送升空,任务名称为STS-34,它於1995年12月7日接近木星。伽利略号是首个围绕木星公转,对木星大气作出探测的太空船。在前往木星的旅程中,它发现了首个属于小行星的卫星。由於燃料的消耗,且在发射前并未通过无菌处理,为免与木卫二碰撞,造成污染,伽利略号被安排撞向木星摧毁,它於2003年9月21日以每秒50公里的速度坠落木星大气层,结束它长达14年的任务。

土星

1997年10月15日 卡西尼号

土星的公转轨道飞行器和土卫六的大气探测器。卡西尼号是NASA/ESA的联合项目。这项目是设计用它的卡西尼土星环绕器和惠更斯土卫六探测器完成对土星系统的探索。卡西尼号在1997年10月15日装在IV/Centaur上发射升空。在到达土星前,卡西尼号将经过二次金星引力加速,地球与木星各一次加速(一个“VVEJGA”轨迹(Venus Venus Earth Jupiter Gravity Acceleration))于2004年的7月1日到达土星。等到抵达,卡西尼号飞行器将进行一些调动使它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到最初环绕的结束,惠更斯探测器从环绕器上分离,下降穿过土卫六的大气层。在探测器进入并穿过多云的大气层到达表面的过程中,环绕器将持续三小时传探测器的数据到地球。在完成了探测器的任务后,环绕器将连续作为期三年半的环绕土星系统的旅行。土卫六的同步轨迹将允许它大约35次飞经土卫并把飞经土卫八, 土卫四和土卫二作为目标。这次任务的目标有三个:进行土星大气光环和磁层细致的研究工作,对土星的卫星进行近距离的研究,并且描绘土卫六大气层和地表的特点。

“惠更斯”号探测器是“卡西尼”号携带的子探测器,重3175公斤,长宽为275米,它以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惠更斯的名字命名,其任务是深入土卫六的大气层,对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进行实地考察。

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号已脱离卡西尼太空船单飞,并于20051月14日在土卫六降落。

天王星、海王星

目前人们对其了解就靠旅行者1号和2号观测到的的那点可怜信息。

冥王星

2006年1月20日 “新地平线”号

“新地平线”号上装有3架照相机,分别用于拍摄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照片,还装有3台光谱仪,用来研究冥王星大气及地表物质的成分和温度。这个飞行器上还有一部尘埃计数器。当它告别冥王星及其卫星后,“新地平线”号探测器将进入位于太阳系外缘的“柯伊伯带”,很多天文学家相信,这里由大量太阳系形成早期的剩余物质组成。由于“新地平线”号的飞行速度很快,而其自身所携核燃料又不足以供减速和进入环冥王星轨道之用,因此,这个宇航器在完成对冥王星地表面貌、地质特征、内部构成与大气成分等进行的科学探测任务后,只能继续前行并最终一去不返,最终消失在茫茫宇宙深处。

其他

1999年2月9日 星尘号

主要目的是探测维尔特二号彗星和它的彗发成分组成 经过46亿公里(29亿英里)的旅行,2006年1月15日成功将返回舱在地球着陆。星尘号于2004年1月2日飞越维尔特二号彗星(由瑞士伯尔尼大学天文学家保罗·维尔特发现)。飞越彗星时从彗星慧发收集到彗星尘埃样品,拍摄了详细的冰质彗核。 2006年1月15日约凌晨5:10 EST (10:10 UTC),星尘号返回舱在犹他州大盐湖沙漠着陆, 接近美军试验场公路,以方便样品物质运输。着陆的确切地点位于北纬40°219',西经113°3125'。

1998年10月24日 深空1号

深空1号探测器的第一个目的地是距地球19亿千米处的一颗小行星1992 KD。深空1号于1999年7月与这颗小行星相会,对其进行了几个月的远距离观察;到1999年9月,完成了离子推进试验和另外11项高风险的先进技术试验;于2001年1月飞往威尔逊-哈林顿彗星,并于2001年9月22日在距彗核2000千米的地方飞越博雷利彗星,并成功地把拍摄到的彗星传回了地球。深空1号穿过气体、尘埃云以及彗星碎片来收集彗星中心周围彗发的数据,使人类更多地了解了彗星以及它们在太阳系的位置。深空1号探测器于2001年12月18日结束了试验和探测任务。

2004年3月2日 “罗塞塔”彗星探测器

“罗塞塔”宇宙飞行器携带着将在“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上登陆的“菲莱”号彗星登陆器,花费10年时间、行程50亿公里,到达它的目的地。为了节省动力,科学家不是让“罗塞塔”直接飞往“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而是让它先后3次绕过地球(分别在2005年、2007年和2008年)及一次绕过火星飞行(2007年),利用地球和火星的重力,获得更大的推力,来完成它的10年太空之旅

小行星是太阳系中与环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相似的天体,但在大小和质量上都比行星小得多。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有密集分布的小行星,称为小行星带。自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发现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现升级为矮行星)以来,在那里观测到的小行星已超过10万颗。小行星,特别是近地小行星,非常值得注意。它们不仅反映了太阳系的过去,也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许多探测器被用来探测小行星。

第一个登陆小行星的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于1996年发射的近地小行星测年仪(near),随后命名为舒梅克,向行星科学创始人尤金·舒梅克致敬。它先与253号小行星擦肩而过,使科学家能够近距离观察这颗富含碳的“C形”小行星。早在2000年情人节那天,它的“约会”终于成功,并被433号小行星捕获。经过一年的观察,与爱之神的密切接触完成了任务。”“爱神”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的“不守纪律者”,有时与地球轨道相交,因此受到科学家的密切监视。

1989年发射的伽利略-木星探测器1991年10月在飞往木星的途中经过小行星“盖斯拉951”,从而获得了这颗小行星的第一张高分辨率照片。这是人类探测器探测到的第一颗小行星。1993年8月,伽利略飞过小行星IDA243,发现了它的卫星。艾达和盖兹普拉一样,是一颗S形小行星,除了岩石外,还含有金属。小行星的表面组成非常不同。根据其表面反射光谱的特点,可分为C型、s型和M型,其中C型最多,占3/4,s型次之。

1998年发射的“深空1号”探测器的任务仅持续了三年,但它在1999年访问了“布莱尔9969”小行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使用离子推进器的探测器,深空一号更像是一个飞行实验室,用来验证星际 探索 的新技术。尽管它的离子引擎已经关闭,无线电接收器仍在等待指令。

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登陆小行星并对其进行取样的任务是由日本航天局的“猎鹰”小行星探测器完成的。它于2003年发射升空,2005年9月降落在25143颗四川小行星上,于2010年6月成功取样返回地球,7年跨越约60亿公里。科学家在样品中发现了“陨石铁”,这是一种稀土矿物,但在小行星中很常见。

早在1999年发射的星尘号宇宙飞船被设计用来采集彗星尘埃并将其带回地球。它于2002年飞了小行星安妮·弗兰克5535。这颗小行星是以二战中遇害的犹太女孩命名的。在各类天体中,小行星是唯一能被发现者命名并被世界认可的天体。除了永久的数字,后面的名字还有人名、地名、名、事件名,甚至还有动物名。

2004年发射的罗塞塔彗星探测器不仅追逐彗星,2008年还探测到小行星2867“斯坦”,2010年探测到小行星21“鲁蒂西亚”。后者就是我们所说的司琴星,是由清代天文学家李山兰命名的。这是一颗大型小行星,主带直径约100公里(长轴130公里)。

在完成探月任务后,2010年发射的中国嫦娥二号卫星也进行了深空探测实验。2012年12月,它飞越第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最近距离只有32公里。图塔蒂斯也是一颗近地小行星,2004年它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被列为“潜在危险小行星名单”。

探测器的全称是来源、光谱解释、资源识别、安全和表土风化探测器(Osiris Rex)。这是美国宇航局第一个小行星取样和返回装置。它将于2018年抵达“贝努”小行星101955。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它将利用机械臂在小行星表面提取约60克的物质,预计2023年返回地球。贝努小行星是一颗直径约500米的小型近地天体,富含碳。它每六年接近地球一次。在2135年,当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它将不到30万公里,因此被科学家选为探测目标。

2007年发射的“黎明”号是第一个前往小行星带的探测器,2011年到达灶神星4号,2015年到达谷神星1号。选择灶神星和谷神星不仅是因为它们的体积大,还因为它们与小行星带中的其他天体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中一个是像地球一样的岩石状物体,另一个是典型的冰体,都形成于大约45亿年前,记录了太阳系“黎明”的秘密。

1《超能查派》豆瓣评分 72分

这部**主要就是说有一个叫做查派的机器人有了思想,我们都知道机器人有三大定律,但是查派却不受这些定律的影响。在影片当中其实整个世界的大环境就是一个机器人数量很多的一个世界,但是这些机器人只是人类的工具,而查派是有自我意识,所以就会发生一系列有意思的事情。当然,其中的细节还是有点让人细思极恐。

2《机器战警》豆瓣评分76分

2014年重启过这个系列,但是小编还是觉得老版本的好看。这部**主要说的就是在一次的任务当中,有一个警察受伤了。后来经过了一个博士的改造,把这个警察给改造成了一个机器人,但是意识还是警察的,身份也是警察。

然后里面有很多关于这个被改造之后的警察去跟一些坏蛋进行剿灭的情节,看上去十分的有正义感,甚至让人感觉,这就是一个英雄。整片看上去会感觉比较的顺,也比较的爽快,不会有什么机器人反叛,只有和谐和正义。

3《机器姬》豆瓣评分76分

这部影片就比较厉害了,要是说超能查派只是让人细思极恐的话,那么这部**则给人带来了一种恐怖的感觉。这个影片里面的一些情节告诉了我们,只要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意识的话,那么机器人是要人类强很多的,甚至思维什么的也要好很多,看完之后只感觉人工智能的危险是真的很大。

4《环太平洋》豆瓣评分76分

这部**非常的火,主要的情节高潮是在打斗的地方。主要就是讲述了有一些怪兽通过了虫洞来到了地球,而被地球上面的这些巨型机器人给打败。与其说机器人的话,详细说的话说是机甲更好。

这些机甲在跟怪兽们打斗的时候,更是让人看得热血沸腾。当然,这部剧更多的是体现在了战斗场景以及保护和平这一块,另外从侧面看的话,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影片也在表示着普通的人类在这种争斗中实在是太渺小了。

5《我,机器人》

这部**主要就是说了人跟机器人相处之间的一个问题,当然,别的只是在讨论人工智能是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但是这一部**就不一样了。这部**虽然也是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危害,但是实际上最后还是说了,那就是其实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最大的危险,更大的危险还是来自于人类本身。

6《终结者》

这部机器人**是一部很老的机器人**了,现在看起来特效不觉得什么,当年可是惊为天人。州长施瓦星格饰演的T-800,曾经让多少小伙伴们痴迷。而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也凭借《终结者2》里叹为观止的视觉特效,几乎一战封神。剧情没什么多赘述的,喜欢机器人**的朋友,应该没有不熟悉的吧!

7《铁甲钢拳》豆瓣评分87分

把机器人**与体育励志题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得十分热血。里面主要是说机器人的格斗,操控者是人类。这里没有过多讲述人工智能,而是通过机器人为载体,一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从刚开始父亲对儿子的不信任、儿子对父亲的不接受,到后面两个人逐步建立起父子亲情。机器人格斗看得很爽,父子亲情看得很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239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