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壶和茶的诗句

关于壶和茶的诗句,第1张

1描写煮茶的诗句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前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作者是中唐诗人元稹,这首诗别开生面,把茶的品质,茶具艺术,品饮意境以及茶的功用都描写的清幽淡雅,淋漓尽致,堪称千古绝唱。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佚名)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魏时敏) 卧云歌德,对雨著“茶经”。

(詹同) 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杨基) 蚕熟新丝后,茶香煮洒前。

(杨基) 花沟安钓艇,蕉地著茶瓯。 (德祥)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榼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孙一元) 加起炊茶灶,声闻汲井瓯。 (吴兆) 幽人采摘日当午,黄鸟流歌声正长。

(佚名) 竹灶糖嵯悴槐洌 钗队庑隆!?蓝仁) 冷然一啜烦襟涤,欲御天风弄紫霞。 (潘允哲) 济入茶水行方便;悟道庵门洗俗尘。

(周杏村) 闲是闲非休要管,渴饮清泉闷煮茶。 (选自《金瓶梅》) 风流茶说合,洒是色媒人。

(选自《金瓶梅》)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 (杨万里) 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苏轼)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杜耒)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 (苏轼) 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文同)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大碗茶。 (苏轼) 青灯耿窗户,设茗听雪落。

(陆游) 茶映盏毫新乳上,琴横荐石细泉鸣。 (陆游) 寒涧挹泉供试墨,堕巢篝火吹煎茶。

(陆游)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范仲淹) 银瓶泻油浮蚁酒,紫碗铺粟盘龙茶。 (苏轼)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茶鼓适敲灵鹫院,夕阳欲压赭圻城。 (陈选) 寒泉自换菖蒲水,活火闲煎橄榄茶。

(陆游)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小石冷泉留翠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梅尧臣) 样叠鱼鳞碎,香分雀舌鲜。 (佚名) 绿甲蝉膏泛,红丁蟹眼遮。

(佚名) 舌本芳频漱,头纲味最佳。 (佚名) 瀹泉尝玉茗,泼乳试金瓯。

(佚名)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佚名) 兼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 (佚名) 吟诗不厌捣香茗,乘兴偏宜听雅弹。

(佚名)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当魂。 (佚名) 心随流水去,身与风云闲。

(佚名) 茶鼎夜烹千古雪,花影晨动九天风。 (黄镇成) 欲试点茶三味手,上山亲汲云间泉。

(韩奕) 入社陶公宁止洒,品泉陆子解煎茶。 (韩奕) 玉杵和云春素月,金刀带雨剪黄芽。

(耶律楚材)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 (张可久) 诗床竹雨凉,茶鼎松风细。

(张可久) 乘兴诗人棹,新烹学士茶。 (张可久) 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

(张可久)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郑板桥镇江焦山吸江楼) 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一楼。

(何绍基) 一瓯解却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 (崔道融) 味为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葛长庚)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郑板桥四川青城山天师洞联)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与大臣联) 竹露松凤蕉雨,茶烟琴韵书声。 (张鳌) 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郑板桥)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 (冼玉清) 试院煎茶并饮甘泉一勺水,仙潭分竹常平苦海万重波。

(王师俭) 润畦舒茶甲,暧树拆花枪。 (黄遵宪) 拣茶为款同心友,筑室因藏善本书。

(张延济) 白菜青盐糁子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

(郑板桥)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郑板桥)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郑板桥)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

——唐·徐 夤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宋·范仲淹 武夷真是神仙境,已产灵芝又产茶。

——元·林锡翁 桑苎家传旧有经,弹琴喜傍武夷君。——清·陆廷灿 御茶园里筑高台,惊蜇鸣金礼数该。

那识好风生两腋,都从著力喊山来。——清·周亮工 武夷黄山一片绿,采茶农夫如蝴蝶。

岂惜辛勤慰远人,冬日增温夏解渴。——当代·郭沫若 得天独厚大红袍,味到岩茶意气豪。

——当代·潘主兰。

2有没有以紫砂壶和茶为主题的古诗词

1、《一字至七字诗·茶》

作者:唐▪元稹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独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白话译文:

茶,分为清香的叶和细嫩的芽;诗人喜欢茶的高雅,僧家看重茶的脱俗;烹茶时用精致的茶碾和细密的红纱茶筛;煎出柔和美丽的**,再小心的撇去茶末;

深夜泡上一杯可与明月对饮,早上泡上一杯可以笑看朝霞;从很久之前人们就在饮茶,茶不仅能提神醒脑,消除疲倦,还能缓解酒醉,实乃佳品。

2、《满庭芳·茶》

作者:宋▪黄庭坚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白话译文:

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

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衣,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3、《满庭芳·咏茶》

作者:宋▪米芾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白话译文:

用珍贵的茶饼密云和双凤,还有刚擘开的缕金团。窗外的炉子已经点起,把扬水江南水倒进茶瓶,用风炉加热,小沸即可,再把研碎了的茶叶投入,便有白色泡沫浮茶汤上面,然后轻轻搅拌,便可斟饮。

4、《山泉煎茶有怀》

作者:唐▪白居易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白话译文: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5、《品令·茶词》

作者:宋▪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白话译文:

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3关于赞美茶壶的诗句

一、我的茶壶

作者:佚名

也可以清心,啜一口,

听得到泉的清音,可以清心也。

嗅一下,有春天晨露的甘冽,

以清心也可,淡绿透明,

哪里来这般澄澈。清心也可以,

心中氤氲,是日夕的山气迷离。

心也可以清,琴弦颤响,

是谁在拨动泠泠。

二、墨水瓶——茶壶

作者:佚名

写两种人,平凡的外表,

难以捉摸的脾气,没人愿意亲近。

人们遵循着近墨者黑的古训,墨水是他的心血,

知识是他的结晶。直到有一天呕尽,

才无声无息的逝去,羊脂白玉般的相貌

更兼没有一丝棱角,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从此青云直上,装贿赂这种饺子的时候,

他心里有数,为别人服务的时候,

总是难得糊涂。似乎满肚子水平,

嘴边经常挂着,水一样大量的普通的真理。

三、茶壶

作者:佚名

我的哀愁

是一个小巧玲珑的茶壶

茶壶在苍穹下噗嗤——噗嗤

昨日

氤氲缭绕

今朝

晴空万里

四、一壶茶的时光

作者:佚名

泡一壶茶,独自品尝。

眼里的神色,没有忧伤,

心情,是那么爽朗舒畅。

饮着茶,看着窗外,

风景是另一番气象。

不管是雨天,还是艳阳,

岁月就是如此平常。

我明白,一壶茶的时光

色彩斑斓,气味芬芳,

但会平淡短暂,因为生活就是这样。

五、茶壶

作者:毛宏

整整一下午,我面对茶壶

沉默得像水中一片茶叶

还有发红的原汤

曾经,在古老的河流

大院人家,茶壶盛装

太多气息,从清明时节

旗袍、油纸伞;

从古桥之下

小船川流不息

太多灵感,太多诗情画意

4描写茶壶的诗句有哪些

1《玉壶即事》

年代: 宋 作者: 杜范

雨过条风著柳芽,淡黄浅绿嫩如花。

陂湖漾漾初侵路,蜂燕纷纷各理家。

带郭园林仙苑近,送春船舫绣帘遮。

芸窗倦倚何山翠,暖霭轻笼日脚斜。

2《玉壶轩》

年代: 宋 作者: 白玉蟾

玉壶四榻静无尘,琴上无徵笔有神。

诗债已还休骨瘦,酒冤今醒但眉颦。

清风吹鹤梧桐晓,明月啼猿杨柳春。

见说玉楼新架就,紫皇有诏日来频。

3《玉壶吟》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4《玉壶冰》

年代: 唐 作者: 王季友

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坚白能虚受,清寒得自凝。

分形同晓镜,照物掩宵灯。壁映圆光入,人惊爽气凌。

金罍何足贵,瑶席几回升。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

5《清如玉壶冰》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既有虚心鉴,还如照胆清。

瑶池惭洞澈,金镜让澄明。气若朝霜动,形随夜月盈。

临人能不蔽,待物本无情。怯对圆光里,妍蚩自此呈。

5紫砂壶的诗句有哪些

赞誉紫砂器皿的诗词自宋代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题赋。据我所查得资料显示,北宋欧阳修不算第-人的话,起码都名于前列了吧!在此特录一首七律《和梅公仪常茶》与兄共赏。

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

此外苏东坡、梅尧臣、米芾、黄庭坚等人及南宋、明清两代均有大量有关诗词﹔对联、铬句等刻于壶身上。在此不--列举了。

6形容茶壶的诗句

1 《玉壶吟》唐李白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

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

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

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

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2 《鹧鸪天·月满蓬壶灿烂灯》宋佚名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3 《鹧鸪天·一夜冰澌满玉壶》宋石孝友

一夜冰澌满玉壶。五更喜气动洪炉。门前桃李知麟集,庭下芝兰看鲤趋。

泉脉动,草心苏。日长添得绣工夫。试询补衮弥缝手,真个曾添一线无。

4 《青玉案·元夕》宋代: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8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9 《戏问花门酒家翁》唐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10 《饮酒·其四》魏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7关于茶的诗句古诗

1、新茶已上焙,旧架忧生醭。旋旋续新烟,呼儿劈寒木。——顾况《焙茶坞》

2、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尚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皮日休《茶中杂咏·煮茶》

3、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

4、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六羡歌》

5、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8享受人生一壶茶的句子

茶在众生的心里,有不同的味道。那一壶用静水煮沸的新茶,在茶客的唇齿间回绕,品后有人似觉苦若生命,也有人淡如清风。

茶有浓淡,有冷暖,亦有悲欢。用一颗俗世的心品茶,难免执著于色、香、味,则少了一份清淡与质朴。茶有了万千滋味,甚至融入了世事与情感。用一颗出离的心品茶,便可以从容地享受飞云过天、绿水无波的静美。

茶,源于自然,汲日月精华,沐春秋洗礼,从而有了如此山魂水魄的灵性。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情,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始终相信,禅是一种意境,有些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些人只用了一盏茶的时光,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绽放如莲。

人生有七苦,众生流落在人间,是为了将诸苦尝尽,换来一味甘甜。繁华三千,但最后终归尘埃落定,如同夜幕卸下了白日的粉黛装饰,沉静而安宁。光阴弹指而过,当年在意的得失、计较的成败,都成了云烟过眼。任何时候,彼岸都只有一步之遥,迷途知返,天地皆宽。

《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一个过于执著于此生的人,不适合修行。一个痴迷于因果的人,亦不适合修行。茶有佛性,尤如碧云净水,几盏下腹,心头便了无闲事。所以修行之人总喜欢将日子浸泡在茶中,抛弃杂念,证悟菩提心。

天地沙鸥,我们微如芥子。不让自己惊扰世界,也不让世界惊扰自己。人出生的时候,原本没有行囊,走得路多了,便多了一个包袱。而我们如何让世俗的包袱,转变成禅的行囊。只有用一颗清净依止的心,看世态万千,方能消除偏见,在平和中获得快乐。

茶有四德,慈悲喜舍。所谓云水禅心,就是在一盏清茶中,品出生者必死,聚者必散,荣者必枯的真意。须知任何悲伤都是喜悦,任何失去都是得到。一个人对自己慈悲,才是对万物慈悲。

时光若水,无言即大美。日子如莲,平凡即至雅。品茶亦是修禅,无论在喧嚣红尘,还是处寂静山林,都可以成为修行道场。克制欲望,摒除纷扰,不是悲观,不是逃避,只为了一种简单的活法。安住当下,哪怕是一颗狭小的心,亦可以承载万物起灭。

世间一切情缘,皆有定数。有情者未必有缘,有缘者未必有情。随缘即安,方可悟道。茶水洗心,心如明镜,一个人只要看清楚自己,即可辨别无常世界。意乱情迷时,大可不必慌乱。静心坐禅,明天会如约而至。春花依旧那样美,秋月还是那么圆。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无须为了注定的悲剧,选择感伤。但也不能为了将来的圆满,停止修行。品茶,是为了修心,在无尘的净水中彻悟禅意。让我们不为表象迷惑,免去那些无谓的漂泊,及早抵达清静的彼岸。

品茶可以让人宽恕过错,从而在杯盏中得到平和。真正完美的人生当留白,留白,即是佛家所说的空明。人间是最能表现自我的剧场,如果有一天故事剧终,选择出离,一定要真的放下,而不是走投无路的放逐。要相信,别无选择的时候,会有最好的选择。

9有关茶与茶壶,饮茶舒适之类的词句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

陆羽摇头去,卢仝拍手来。

四大皆空,坐片时何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盅各分东西。

来不请,去不辞,无束无拘方便地;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由天。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春共山中采,香宜竹里煎。

扫雪应凭陶学士,辨泉犹待陆仙人。

空袭无常,盅客茶资先付;官方有令,国防秘密休谈。(抗战时重庆一茶馆联)

茶香飘四海,友谊播九州。

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

忙什么?喝我这雀舌茶,百文一碗;走哪里?听他摆龙门阵,再饮三盅。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陆羽闲说常品茗,元龙豪气快登楼。

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

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已点上时春。

幽借山头云雾质,香分岩面蕙兰魂。

酒醉英雄汉,茶引博士文。

喝口清茶方解渴,吃些糕点又充饥。

嘻嘻哈哈喝茶,叽叽咕咕谈心。

心随流水去,身与白云闲。

难怪西山春茶好,只缘多情采茶人。

绿丛遍山野,户户有茶香。

坐观楼百尺,三面种新茶。

小径山茶绿,疏离木槿红。

樵歌已向平桥度,好理藤床焙早茶。

卖茶客渡回风岭,驱犊人耕活水田。

羹香怀帝德,茶色虑民灾。

水流清影通茶灶,风递幽香入酒筵。

瓦罐煎茶烧树叶,石泉流水洗椰瓢。

高山出名茶,名茶在中华。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帝了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香。

六安精品药效高,消食解毒去疲劳。

茶香味浓难比毛尖,西湖龙井茶中之美。

旧谱最称蒙顶茶,霞芽云腋胜醍醐。

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帮旧是蒙山。

活火烹泉价增卢陆,春风啜茗谱品旗枪。

陆羽谱经卢仝解渴,武夷选品顾渚分香。

阳羡春茶杯杯好,兰陵美酒盏盏香。

这个够全面吧 从饮茶开始就有了茶具,从一只粗糙古朴的陶碗到一只造型别致的茶壶,历经几千年的变迁,这一只只茶具的造型、用料、色彩和铭文,都是历史发展的反映。历代茶具名师艺人创造了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茶具艺术品,留传下来的传世之作,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董。

茶具如同其他饮具、食具一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随着“茶之为饮”,茶具也就应运而生,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茶类品种的增多,饮茶方法的不断改进,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技术也不断完善。

1、隋及隋以前的茶具

一般认为我国最早饮茶的器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这种器具是陶制的缶,一种小口大肚的容器。韩非在《韩非子》中就说到尧时饮食器具为土缶。如果当时饮茶,自然只能土缶作为器具。史实表明,我国的陶器生产已有七八千年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黑陶器,便是当时食具兼作饮具的代表作品。但按现有史料而论,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谈及饮茶使用器具的是西汉(公元前2068年)王褒的《僮约》其中谈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这里的“荼”指的是“茶”、“尽”作“净”解。《僮约》原本是一份契约,所以在文内写有要家僮烹茶之前,洗净器具的条款。这便是在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饮茶用器具的史料。

但是,明确表明有茶具意义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西晋(公元265--316年)左思(约公元250--约305年)的《娇女诗》,其内有(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这“鼎”当属茶具。唐·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公元317--323年)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接着,《茶经》又引述了西晋八王之乱时,晋惠帝司马衷(公元290--306年蒙难,从河南许昌回洛阳,侍从“持瓦盂承茶”敬奉之事。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在隋唐以前,汉代以后,尽管已有出土的专用茶具出现,但食具和包括茶具、酒具在内的饮具之间,区分也并不十分严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两者是共用的。

2、唐(含五代)28种茶具

由于唐时茶已成为国人的日常饮料,更加讲究饮茶情趣,因此,茶具不仅是饮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器具,并有助于提高茶的色、香、味,具有实用性,而且,一件高雅精致的茶具,本身又富含欣赏价值,且有很高的艺术性。所以,我国的茶具,自唐代开始发展很快。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本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成套唐代宫廷茶具,与陆羽记述的民间茶具相映生辉,又使国人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的认识。但唐代的饮茶方式与今人有很大的不同,以致有许多茶具是今人未曾见到过的。有关唐代宫廷茶具,下面已分件专述。这里,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蕾钮摩羯纹三足架银盐台——唐煮茶过程中需要加入盐 风炉 形如古鼎,有三足两耳。“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炉内有床放置炭火。炉身下腹有三孔窗孔,用于通风。上有三个支架(格),用来承接煎茶的。炉底有一个洞口,用以通风出灰,其下有一只铁制的灰承,用于承接炭灰。风炉的炉腹三个窗孔之上,分别铸有“伊公”、“羹陆”和“氏茶”字样,连起来读成“伊公羹,陆氏茶”。“伊公”指的是商朝初期贤相伊尹,“陆氏”当指陆羽本人。《辞海》引《韩诗外传》曰:“伊尹……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这是用鼎作为烹饪器具的最早记录,而陆羽是历史上用鼎煮茶的首创者,所以,长期以来,有“伊尹用鼎煮羹,陆羽用鼎煮茶”之说,一羹一茶,两人都是首创者。由此可见,陆羽首创铁铸风炉,在中国茶具史上,也可算是一大创造。

灰承 是一个有三只脚的铁盘,放置在风炉底部洞口下,供承灰用。

炭挝 是六角形的铁棒,长一尺,上头尖,中间粗,握处细的一头拴一个小。也可制成锤状或斧状,供敲炭用。

火筴 又名筋,是用铁或铜制的火箸,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供取炭用。

交床 十字形交叉作架,上置剜去中部的木板,供置用。

夹 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供炙烤茶时翻茶用。

纸囊 用剡藤纸(产于剡溪。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市境内)双层缝制。用来贮茶,可以“不泄其香”。

碾 用桔木制作,也可用梨、桑、桐、柘木制作。内圆外方,既便于运转,又可稳固不倒。内有一车轮状带轴的堕,能在圆槽内来回转动,用它将炙烤过的饼茶碾成碎末,便于煮茶。

拂末 用鸟羽毛做成,碾茶后,用来清掸茶末。

罗合 罗为筛,合即盒,经罗筛下的茶末盛在盒子内。

则 用海贝、蛎蛤的壳,或铜、铁、竹制作的匙、小箕之类充当,供量茶用。

水方 用稠木,或槐、楸、梓木锯板制成,板缝用漆涂封,可盛水一斗,用来煎茶。

漉水囊 骨架可用不会生苔秽和腥涩味的生铜制作。此外,也可用竹、木制作,但不耐久,不便携带。惟用铁制作是不适宜的。囊可用青竹丝编织,或缀上绿色的绢。囊径五寸,并有柄,柄长一寸五分,便于握手。此外,还需做一个绿油布袋,平时用来贮放漉水囊。漉水囊实是一个滤水器,供清洁净水用。

瓢 又名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用木头雕凿而成,作舀水用。

竹夹 用桃、柳、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头包银,用来煎茶激汤。

熟盂 用陶或瓷制成,可用水二升。供盛放茶汤,“育汤花”用。

鹾簋 用瓷制成,圆心,呈盆形、瓶形或壶形。鹾就是盐,唐代煎茶加盐,鹾簋就是盛盐用的器具。

揭 用竹制成,用来取盐。

碗 用瓷制成,供盛茶饮用。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更多的称茶碗为“瓯”。此前,也有称其为“盏”的。

畚 用白蒲编织而成,也可用,衬以双幅剡纸,能放碗十只。

札 用茱萸木夹住栟榈皮,作成刷状,或用一段竹子,装上一束榈皮,形成笔状,供饮茶后清洗茶器用。

涤方 由楸木板制成。制法与水方相同,可容水八升。用来盛放洗涤后的水。

滓方 制法似涤方,容量五升,用来盛茶滓。巾用粗绸制成,长二尺,做两块可交替拭用。用于擦干各种茶具。

具列 用木或竹制成,呈床状或架状,能关闭,漆成黄黑色。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用来收藏和陈列茶具。

都篮 用竹篾制成。里用竹篾编成三角方眼;外用双篾作经编成方眼。用来盛放烹茶后的全部器物。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3宋(含金、辽)茶具

宋代的饮茶方法与唐代相比,已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唐人用煎茶法饮茶逐渐为宋人摒弃,点茶法成了当时的主要方法。本世纪以来,河北宣化先后发掘出一批辽代墓葬,其中七号墓壁画中有一幅点茶图,它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点茶法饮茶的生动情景。

到了南宋,用点茶法饮茶更是大行其道。但宋人饮茶之法,无论是前期的煎茶法与点茶法并存,还是后期的以点茶法为主,其法都来自唐代,因此,饮茶器具与唐代相比大致一样,只是煎茶的,已逐渐为点茶的瓶所替代。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专门写了“论茶器”,说到当时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

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列出的茶器有碾、罗、盏、筅、钵、瓶、杓等,这些茶具的内容,与蔡襄《茶录》中提及的大致相同。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审安老人真实姓名不详,他于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集宋代点茶用具之大成,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足见当时上层社会对茶具钟爱之情。“图”中的“十二先生”,作者还批注“赞”誉。

其实,《茶具图赞》所列附图表明;韦鸿胪指的是炙茶用的烘茶炉,木待制指的是捣茶用的茶臼,金法曹指的是碾茶用的茶碾,石转运指的是磨茶用的茶磨,胡员外指的是量水用的水杓,罗枢密指的是筛茶用的茶罗,宗从事指的是清茶用的茶帚,漆雕密阁指的是盛茶末用的盏托,陶宝文指的是茶盏,汤提点指的是注汤用的汤瓶,竺副师指的是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司职方指提清洁茶具用的茶巾。

宋人的饮茶器具,尽管在种类和数量上,与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讲究法度,形制愈来愈精。如饮茶用的盏,注水用的执壶(瓶),炙茶用的钤,生火用的铫等,不但质地更为讲究,而且制作更加精细。

4元代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元代统治中国不足百年,在茶文化发展史上,找不到一本茶事专著,但仍可以从诗词、书画中找到一些有关茶具的踪影。在当时既有采用点茶法饮茶的,但更多是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

在元代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5明代茶具

明代茶具,对唐、宋而言,可谓是一次大的变革,因为唐、宋时人们以饮饼茶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点茶法和与此相应的茶具。元代时,条形散茶已在全国范围内兴起,饮茶改为直接用沸水冲泡,这样,唐、宋时的炙茶、碾茶、罗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种脱颖而出。明代对这些新的茶具品种是一次定型,因为从明代至今,人们使用的茶具品种基本上无多大变化,仅仅在茶具式样或质地上有所变化。

另外,由于明人饮的是条形散茶,贮茶焙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而饮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饮茶所特有的,因此就饮茶全过程而言,当时所需的茶具,明·高濂《遵生八笺》中列了16件,另加总贮茶器具7件,合计23件。但其中很多与烧水、泡茶、饮茶无关,似有牵强凑数之感,这在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中已说得很明白:“吾朝”茶的“烹试之法”,“简便异常”,“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等目而已哉”明代张谦德的《茶经》中专门写有一篇“论器”,提到当时的茶具也只有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8件。

不过,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6清代茶具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清代的茶盏、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清时的茶盏,康熙、雍正、乾隆时盛行的盖碗,最负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清代的江苏宜兴紫砂陶茶具,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新的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任溧阳县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传说他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八壶式”,由杨彭年、杨风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时,再由陈曼生用竹刀在壶上镌刻文或书画,这种工匠制作,文人设计的“曼生壶”,为宜兴紫砂茶壶开创了新风,增添了文化氛围。乾隆、嘉庆年间,宜兴紫砂还推出了以红、绿、白等不同石质粉末施釉烧制的粉彩茶壶,使传统砂壶制作工艺又有新的突破。

此外,自清代开始,福州的脱胎漆茶具、四川的竹编茶具、海南的生物(如椰子、贝壳等)茶具也开始出现,自成一格,逗人喜爱,终使清代茶具异彩纷呈,形成了这一时期茶具新的重要特色。

7现代茶具

现代茶具,式样更新,名目更多,做工更精,质量也属上乘。在这众多质地的茶具中,贵的有如金银茶具,廉的如竹木茶具,此外还有用玛瑙、水晶、玉石、大理石、陶瓷、玻璃、漆器、搪瓷等制作的茶具,枚不胜数。

文章来源 http://wwwyoxa168com

1 关于写茅台的诗句

关于写茅台的诗句 1 赞美茅台酒的诗句有哪些

1、对酒近现代:秋瑾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译文不吝惜花费千金去买一把好刀,用貂皮大衣去换美酒也算得上豪迈。

应该多珍惜这一腔革命的热血,将来献出它时,定能化成碧绿的波涛。2、饮中八仙歌唐代: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56565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译文:贺知章酒后骑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

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

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

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

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

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

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

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3、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宋代:朱敦儒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

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译文每天把大酒杯倒满酒,终日在鲜花盛开的小花圃里喝醉。

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自己乐得开怀大笑,最令人高兴的是没有牵挂没有羁绊。一生中能有几回短暂的美丽的梦,多少奇人异士都不免归到黄泉。

人生不用计较太多,只要把现在的欢乐时光过好就行了。4、致酒行唐代: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译文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

当年主父偃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家人思念折断了门前杨柳。哎,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之时,天荒地老无人赏识。

只凭纸上几行字,就博得了皇帝垂青。我有迷失的魂魄,无法招回,雄鸡一叫,天下大亮。

少年人应当有凌云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处,唉声叹气呢?5、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宋代:张先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译文手执酒杯细听那《水调歌》声声,一觉醒来午间醉意虽消,愁却未曾消减。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天黑后,鸳鸯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还没有停止,人声已安静,明天落花应该会铺满园中小径。

2 赞美茅台酒的诗句

1、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译文:酒后小睡,春日好景正长,闺中赌赛,衣襟满带茶香。曾经美好快乐的记忆,当时只觉得最寻常不过,而今却物是人非。

2、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出自:唐代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译文:兰陵美酒甘醇醉人散发着郁金的香气,盛满玉碗色泽如琥珀般清莹秀彻。

3、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出自:唐代王维《少年行四首》

译文:新丰盛产美酒价值万贯,出没都城长安的游侠多是少年。

4、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出自:五代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译文: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

5、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出自:宋代朱敦儒《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译文:有幸遇到三杯美酒,又邂逅了一朵含苞初放的鲜花。

3 赞美茅台酒的诗句有哪些

1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____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2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____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3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4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____黄庭坚《寄黄几复》

5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____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 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____韦庄《菩萨蛮·劝君今夜须沈醉》

7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____范仲淹《苏幕遮·怀旧》

8 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____黄公绍《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9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____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10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____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____王维《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

12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____李白《客中行 / 客中作》

13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14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____白居易《问刘十九》

15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____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16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____刘过《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17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____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18 松花酿酒,春水煎茶。____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19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____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0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____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里雪》

4 赞美茅台酒句子

四海同歌,喜庆奔走。

琼浆玉液,名不虚传;九域香馨,一枝独秀。余香缭绕,入口甘甜。

乡村畅饮,好运常连。千载经营,数次夺冠。

夫妻交杯,以成百年好合;佳节把盏,可谓一日同欢。春醉和风,夏解酷暑;秋饮陶情,冬喝驱寒。

四时不舍,活血催眠。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酒可忘忧,亦解愁颜。骚人饮之,酒后成篇。

于是乎青梅煮酒论英雄,红颜斗智气冲天。于是乎放歌怀古茅台镇,把盏品香赤水边。

乙未情怀奔万马,茅台盛誉有群贤。琼浆玉液似甘露,万国博览会留名。

联欢品之妙味,白酒之中称雄。世界名牌惹人赞,精细工艺透清莹。

引杯而彰胜誉,对客自送高情。骚客陶醉,凡夫记铭。

李白狂醉古风贺,苏轼畅饮七律精。走卒品一口,雅士不虚行。

长征路上三军赞,国宴外宾万客惊。总理畅饮留佳话,主席把盏笑意生。

诗咏茅台只因美,长留锦句;文称国酒直欲醉,足慰胸襟。集五谷之精华,汲三教之灵钧。

今日茅台兴,赤水兴,贵州兴,色味醇。于是酒销四海,动金波而足乐;名传五洲,添喜气而芳馨。

乡村田间,老叟意浓;城镇店中,少女情深。若夫美酒咸兴开鸿运,华章再续添妙方。

才得赤水之灵气,复增茅台之新装。八次发酵,三载珍藏。

赞名酒而惬意,重养生而浅尝。贵州富饶,愿琼浆而永驻,茅台博大,聚祥云而益强。

夺金奖于万国盛会,播芳名于九域城乡。品醇质冽,色清味长。

联络攻关媒介,城乡酒楼肆狂。风云际会,经理杯酒搞定;硝烟漫卷,士卒百壶高昂。

壮哉!游万仞于广宇,鹜八极于厚坤。尽豪情以添丽句,观友聚而见欢欣。

天高海阔,多少才临!咏此名酒,共举金樽。

5 赞美茅台酒句子

四海同歌,喜庆奔走。

琼浆玉液,名不虚传;

九域香馨,一枝独秀。

余香缭绕,入口甘甜。

乡村畅饮,好运常连。

千载经营,数次夺冠。

夫妻交杯,以成百年好合;

佳节把盏,可谓一日同欢。

春醉和风,夏解酷暑;

秋饮陶情,冬喝驱寒。

四时不舍,活血催眠。

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酒可忘忧,亦解愁颜。

骚人饮之,酒后成篇。

于是乎青梅煮酒论英雄,

红颜斗智气冲天。

于是乎放歌怀古茅台镇,

把盏品香赤水边。

乙未情怀奔万马,茅台盛誉有群贤。

琼浆玉液似甘露,万国博览会留名。

联欢品之妙味,白酒之中称雄。

世界名牌惹人赞,精细工艺透清莹。

引杯而彰胜誉,对客自送高情。

骚客陶醉,凡夫记铭。

李白狂醉古风贺,苏轼畅饮七律精。

走卒品一口,雅士不虚行。

长征路上三军赞,国宴外宾万客惊。

总理畅饮留佳话,主席把盏笑意生。

诗咏茅台只因美,长留锦句;

文称国酒直欲醉,足慰胸襟。

集五谷之精华,汲三教之灵钧。

今日茅台兴,赤水兴,

贵州兴,色味醇。

于是酒销四海,动金波而足乐;

名传五洲,添喜气而芳馨。

乡村田间,老叟意浓;

城镇店中,少女情深。

若夫美酒咸兴开鸿运,华章再续添妙方。

才得赤水之灵气,复增茅台之新装。

八次发酵,三载珍藏。

赞名酒而惬意,重养生而浅尝。

贵州富饶,愿琼浆而永驻,

茅台博大,聚祥云而益强。

夺金奖于万国盛会,播芳名于九域城乡。

品醇质冽,色清味长。

联络攻关媒介,城乡酒楼肆狂。

风云际会,经理杯酒搞定;

硝烟漫卷,士卒百壶高昂。

壮哉!

游万仞于广宇,鹜八极于厚坤。

尽豪情以添丽句,观友聚而见欢欣。

天高海阔,多少才临!

咏此名酒,共举金樽!

中国茶具介绍

有了好茶好水,还要好做茶具。选用雅观,优质的茶具、衬托茶汤的液色,保持浓郁的茶香,是领略品茗情趣不可缺少的条件。

所谓茶具,是指与泡饮茶叶有关的专门器具。人类最初煮饮茶叶,都使用当时日常的饮食器具,没有专用茶具。到了饮茶盛行以后,才发明了茶壶、茶杯、茶碗、茶盘等等茶具。

中国的陶瓷业的发展

我国茶具历史悠久,并与陶瓷业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陶器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最早的兼用茶具就是用陶土制成的缶(肚大口小的容器)。云南、四川的烤茶罐是用砂陶制成,可以证明。砂陶茶具后来发展为釉陶茶具,这种釉陶茶具沿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中记载的「烹茶尽具」的「具」,可能就是釉陶器一类的茶具。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已较普遍,但饮茶风尚的盛行却始自唐代。

唐代贵族家庭多用金属茶具,而民间卸以用陶瓷茶碗为主。当时瓷制茶碗主要有青釉、白釉两种。由於饮茶盛行,茶具需要量大增,促进了当时瓷器生产的发展。宋代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底小,有黑釉、酱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种,而以黑釉为主

元代青白釉茶具较多,黑釉茶盏已逐步被青白釉茶盏所代替。明代盛行白茶盏,中期以后又出现了用瓷壶和紫砂壶的风尚。

到了清代,广州织金彩瓷、福州脱胎漆器等茶具相继而起,但仍以「景瓷」「宜陶」为贵,即瓷质茶具以江西景德镇白瓷为首,陶质茶具以江苏宜兴紫砂为最。这时瓷茶具中的茶壶造型有了变化,品种也有了增加,既有青花的,又有粉彩和各种颜色釉的。款待客人用的盖碗茶具也开始出现。宜兴紫砂壶的制作也有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不少名工巧匠。

中国的茶具,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有陶器、瓷器、铜器、锡器、金器、银器、玉器、玛瑙器、漆器,还有玻璃器、搪瓷器等等,真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采。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主要的著名茶具:

景德镇白瓷茶具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这裏生产的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称。当时当地的胜梅亭窑已能烧制胎釉洁白的茶碗。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OO四年),真宗赵恒下令,在浮梁县昌南镇建办御窑并把昌南镇改名为景德镇。当时景德窑生产的瓷器,质薄光润,白裏泛青,雅致悦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种彩绘。当时彭器资《送许屯田诗》曾有这样的评价:「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宋代的青白盏茶具以景德镇为主要产地。

到元代,景德镇因烧制青花瓷而闻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润,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远销国外。特别是日本,因「茶汤之祖」珠光特别喜爱这种茶具,后来便把青花茶具定名为「珠光青瓷」。

明朝时,景德镇已经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景德镇在生产青花瓷的基础上,又先后创造了各种彩瓷,产品造型小巧,胎质细腻,彩色鲜丽,画意生动,在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被视同拱璧,十分名贵。明代刘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有「成杯一双,值十万钱」之说。当时产品畅销海外,名噪天下,国际上誉我国为「瓷器之国」。

清代景德镇白瓷茶具的生产十分繁荣,各地制瓷名手云集於镇,制瓷技术又有不少创新。康熙年间,除继续生产五彩瓷外,还创造了珐琅、粉彩两种新的釉上彩。珐琅彩瓷,是仿照当时铜胎珐琅器的色彩和纹饰烧制的。到雍正时,珐琅彩瓷茶具胎质洁白,薄如蛋壳,已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但当时仅供宫中享用,民间绝少流传。

宜兴紫砂茶具

宜兴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已异军崛起,成为在各种名瓷之外别树一帜的茶具,它不仅具有造型简炼大方,色调淳朴古雅的特色,还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泽越加光润古雅,泡出来的茶汤也越加醇郁芳馨。因此,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视若珍宝,贵如金玉。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茶具”一词最早在汉代已出现。据西汉辞赋家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酺已盖藏”之说,这是我国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条史料,到唐代,“茶具”一词在唐诗里触处可见,诸如唐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说:“客至不限匝数,竞日执持茶器。”白居易《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此处置绳床,旁边洗茶器。”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诗》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礼志》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的名句,元画家王冕《吹萧出峡图诗》有“酒壶茶具船上头。”明初号称“吴中四杰”的画家徐责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对饮时,他趁兴写道:“茶器晚犹设,歌壶醒不敲。”不难看出,无论是唐宋诗人,还是元明画家,他们笔下经常可以读到“茶具”诗句。说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茶具的来源

  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事实上现代茶具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但是古代“茶具”的概念似乎指更大的范围。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如《茶经》说:“茶人负以(茶具)采茶也。”

  “茶籯”是箱笼一类器具。唐陆龟蒙写有一首《茶籯诗》“金刀劈翠筠,织似波纹斜。”可知“茶籯”是一种竹制、编织有斜纹的茶具,“茶舍”多指茶人居住的小茅屋,唐皮日休《茶舍诗》日“阳崖忱自屋,几日嬉嬉活,棚上汲红泉,焙前煎柴蕨,乃翁研茶后,中妇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满山月。”诗词描写出茶舍人家焙茶、研(碾)茶、煎茶、拍茶辛劳的制茶过程。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世纪后期煮茶茶具的改进

  古人饮茶之前,先要将茶叶放在火炉上煎煮。在唐代以前的饮茶方法,是先将茶叶碾成细未,加上油膏、米粉等,制成茶团或茶饼,饮时捣碎,放上调料煎煮。煎煮茶叶起于何时,唐代以来诸家就有过争论。如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说:“于茶之见前史,盖自魏晋以来有之。”后人看到魏时的《收勘书图》中有“煎茶者”。所以认为煎茶始于魏晋。据《南窗记谈》“饮茶始于梁天监(公元502年)中事。”而据王褒《憧约》有“烹茶尽具”之语,说明煎煮茶叶需要一套器具。可见西汉已有烹茶茶具。时至唐代,随着饮茶文化的蓬勃发展,蒸焙、煎煮等技术更是成熟起来。据《画谩录》记载:“贞元(公元785)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研膏茶,其后稍为饼样,故谓之一串。”茶饼、茶串必须要用煮茶茶具煎煮后才能饮用。这样无疑促进茶具的改革,而进入一个新型茶具的时代。

  从中世纪后期来看,宋、元、明三代,煮茶器具是使用一种铜制的“茶罏”。据《长物志》记载:宋元以来,煮茶器具叫“茶罏”,亦称“风罏”。陆游《过憎庵诗》日:“茶罏烟起知高兴,棋子声疏识苦心。”依此说,宋陆游年间就有“茶罏”一名,元代著名的茶罏有“姜铸茶罏”,《遵生八笺》说:“元时,杭城有姜娘子和平江的王吉二家铸法,名擅当时。”这二家铸法主要精干罏面的拔蜡,使之光滑美观,又在茶罏上有细巧如锦的花纹。“制法仿古,式样可观,”还说“炼铜亦净……或作。”实指镀金。由此可见,元代茶罏非常精制,时至明朝,社会也普通使用“铜茶罏”,而特点是在做工上讲究雕刻技艺。其中有一种饕餮铜罏在明代最为华贵。“饕餮”是古代一种恶兽名,一般在古代钟鼎彝器上多见到这种琢刻的兽形。是一种讲究的琢刻装饰。由此见到,明代茶罏多重在仿古,雕刻技艺十分突出。

  我国中世纪后期,除了煮茶用茶罏,还有专门煮水用的“汤瓶”。当时俗称“茶吹”,或“铫子”,又有“镣子”之名。最早我国古人多用鼎和镬煮水。《淮南子·说山训》载:“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高诱注:“有足日鼎,无足日镬”。(明清时期,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把“镬”叫锅。)从史料记载来看,到中世纪后期,用鼎、镬煮水的古老方法才逐渐被“汤瓶”取而代之。

  过去一些作家认为,我国约在元代出现“泡茶”(即“点茶”)方法,因此元代煮水器具为之一变(指改制用汤瓶)。但据笔者所收集的史料来看,煮水用瓶在南宋就存在了。这里顺便摘引两条史料为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记载说:“茶经以鱼目、涌泉、连珠为煮水之节,然近世(指南宋)沦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难以候视,则当以声辨一沸、二沸、三沸”。依罗大经之意,过去(南宋以前)用上口开放的鼎、镬煮水,便于观察水沸的程度,而改用瓶煮水,因瓶口小,难以观察到瓶中水沸的情况,只好靠听水声来判断水沸程度,《鹤林玉露》又说:“陆氏(陆羽)之法,以末(指碾碎的茶末)就茶,故以第二沸为合量下末。”陆羽是唐朝人,是《茶经》的作者,被认为是我国唐代茶文化兴起的奠基人。这样一个茶家煮水都使用“镬”,足可说明唐代还未曾使用“汤瓶”。又据宋代文学家苏轼在《煎茶歌》中谈到煮水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苏轼的这段诗词可以作为宋以来煮水用“汤瓶”的又一很好的例证。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唐宋以来饮茶茶具有新的改进发展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一)茶壶

  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人把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罂是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壶享誉的第一人。

  《阳羡名陶录》记载说:“供春,吴颐山家僮也。”吴颐山是一位读书人,在金沙寺中读书,供春在家事之余,偷偷模仿寺中老僧用陶土搏坯,制做砂壶。结果做出的砂壶盛茶香气很浓,热度保持更久,传闻出去,世人纷纷效仿,社会出现争购“供春砂壶”的现象。供春真姓“龚”。所以也写成,‘龚春”砂壶。此后又有一个名叫时大彬的宜兴陶工,用陶土,或用染颜色的硇砂土制作砂壶。开始,时大彬模仿“供春”砂壶,壶形比“供春”砂壶更大,一次时大彬到江苏太仓做生意,偶在茶馆中听到“诸公品茶施茶之论。”顿生感悟,回到宜兴后始作小壶。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粟,妙不可思……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画航录》说:“大彬之壶,以柄上拇痕为识。”是说世人以壶柄上识有时大彬拇指印者为贵。从此宜兴砂壶名声远布,流传至今,还是人见人爱的精制茶具。

  (二)茶盏、茶碗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盏”等陶瓷制品。茶盏在唐以前已有,《博雅》说:“盏杯子。”宋时开始有“茶杯”之名。见《陆游诗》云:“藤杖有时缘石瞪,风炉随处置茶杯。”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茶盏是古代一种饮茶用的小杯子,是“茶道”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器具之一。大家知道,我国茶文化兴起于汉唐、盛于宋代。茶盏也随同茶文化的盛起而有较大的变化。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盏一流产品。

  《长物志》中还记录有明朝皇帝的御用茶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茶盏工艺最完美的代表作。《长物志》说:“明宣宗(朱瞻基)喜用“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三足茶盏世属罕见。明宣宗的茶盏形状实在怪异,可见明代陶艺人思维活跃,有所创新。另外,明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则喜用坛形茶盏,时称“坛盏”。明世宗的坛盏上特别刻有“金箓大醮坛用”的字样。“醮坛”是古代道士设坛祈祷的场所。因明世宗后期迷信道教,日事“斋醮饵丹药”。他在“醮坛”中摆满茶汤、果酒,经常独自坐醮坛,手捧坛盏,一面小饮一边向神祈求长生不老。可是这种迷信并没有使这位皇帝长寿,年仅59岁就驾崩了。

  据史料记载,明代贵重的茶盏主要有“白定窑”的产品,白定即指白色定瓷窑,这种窑瓷为宋代建于定州。在定州,窑瓷茶盏上有素凸花、划花、印花、牡丹、萱草、飞凤等花式。又分红、白两种。时人辨别白定瓷的真伪,主要从是否白色滋润,或见釉色如竹丝白纹等判定是否真品。因定州瓷色白,故称“粉定”,亦称“白定”。尽管白定窑茶盏色白光滑滋润,但是在明朝白定窑茶盏始终是作为“藏为玩器,不宜日用”。为什么这样一种外表美观的茶盏不能作为日用品呢?原因很简单,古人饮茶时,要“点茶”而饮,点茶前先要用热水烫盏。使盏变热,如果盏冷而不热的话,泡出来的茶色不浮,因此也影响到茶色和茶味。白定茶盏的缺点是“热则易损”。即见热易破裂,可谓是好看不好用,所以被明人作为精品玩物收藏。

  碗,古称“椀”或“盌”。先秦时期,又有“榶盂”一名。《苟子》说:“鲁人以榶,卫人用柯”(原注:盌谓之榶,盂谓之柯)。《方言》又说:“楚、魏、宋之间,谓之盂。”可见椀、盌、榶、柯都是一种形如凹盆状的生活用品,所以古人称“盂”。现代人习惯上已把碗和孟清楚地分开了。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古今茶具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唐宋以来,铜和陶瓷茶具逐渐代替古老的金、银、玉制茶具,原因主要是唐宋时期,整个社会兴起一股家用铜瓷,不重金玉的风气。据《宋稗类钞》说“唐宋间,不贵金玉而贵铜磁(瓷)”铜茶具相对金玉来说,价格更便宜,煮水性能好。陶瓷茶具盛茶又能保持香气,所以容易推广,又受大众喜爱。这种从金属茶具到陶瓷茶具的变化,也从侧面反映出,唐宋以来,人们文化观,价值观,对生活用品实用性的取向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说,这是唐宋文化进步的象征。

  再之,唐宋以来,陶瓷茶具明显取代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这还与唐宋陶瓷工艺生产的发展直接有关。一般来说,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生产开始出现飞跃发展,隋唐以来我国瓷器生产进入一个繁荣阶段。如唐代的瓷器制品已达到圆滑轻薄的地步,唐皮日休说道:“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磁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当时的“越人”多指浙江东部地区,越人造的磁器形如圆月,轻如浮云。因此还有“金陵碗,越瓷器”的美誉。王蜀写诗说:“金陵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宋代的制瓷工艺技术更是独具风格,名窑辈出,如“定州白窑”。宋世宗时有“柴窑”。据说“柴窑”出的瓷器“颜色如天,其声如磐,精妙之极”。北宋政和年间,京都自置窑烧造瓷器,名为“官窑”。北宋南渡后,有邵成章设后苑,名为“邵局”,并仿北宋遗法,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为“内窑”。内窑瓷器“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景德镇陶器色变如丹砂(红色),也是为了上贡的需要。大观年间朝廷贡瓷要求“端正合制,莹无暇庇,色泽如一。”宋朝廷命汝州造“青窑器”,其器用玛瑙细未为油,更是色泽洁莹。当时只有贡御宫廷多下来一点青窑器方可出卖。“世尤难得”。汝窑被视为宋代瓷窑之魁,史料说当时的茶盏,茶罂(茶瓶)价格昂贵到了“鬻(卖)诸富室,价与金玉等(同)。”世人争为收藏,除上例之外:宋代还有不少民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等生产的瓷器也非常精美可观。一言蔽之,唐宋陶瓷工艺的兴起是唐宋茶具改进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茶具的分类

  金属用具是指由金、银、铜、铁、锡等金属材料制作而成的器具。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日用器具之一, 早在公元前18世纪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的1500年间,青铜器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先人用青铜制作盘、盛水,制作爵、尊盛酒,这些青铜器皿自然也可用来盛茶。

  自秦汉至六朝,茶叶作为饮料已渐成风尚,茶具也逐渐从与其它饮具共享中分离出来。大约到南北朝时,我国出现了包括饮茶器皿在内的金银器具。到隋唐时,金银器具的制作达到高峰。

  本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谓是金属茶具中罕见的稀世珍宝。但从宋代开始,古人对金属茶具褒贬不一。元代以后,特别是从明代开始, 随着茶类的创新,饮茶方法的改变,以及陶瓷茶具的兴起,才使包括银质器具在内的金属茶具逐渐消失,尤其是用锡、铁、铅等金属制作的茶具,用它们来煮水泡茶,被认为会使“茶味走样”,以致很少有人使用。但用金属制成贮茶器具,如锡瓶、锡罐等,却屡见不鲜。这是因为金属贮茶器具的密闭性要比纸、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较好的防潮、避旋旋光性能,这样更有利于散茶的保藏。因此,用锡制作的贮茶器具,至今仍流行于世。

  瓷器茶具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辉煌的一页。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⑵ 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冲泡各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

  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

  “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

  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⑷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

  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干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综观明、清时期,由于制瓷技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外出口扩大,以及饮茶方法改变,都促使青花茶具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当时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较有影响的还有江西的吉安、乐平,广东的潮州、揭阳、博罗,云南的玉溪,四川的会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国还有许多地方生产“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区域内,供民间饮茶使用。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

  紫砂茶具属陶器茶具的一种。它坯质致密坚硬,取天然泥色,大多为紫砂,亦有红砂、白砂。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美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美姿和汤色。

  目前我国的紫砂茶具,质量以产于江苏宜兴的为最,与其毗邻的浙江长兴亦有生产。经过历代茶人的不断创新,“方非一式,圆不相同”就是人们对紫砂茶具器形的赞美。一般认为,一件姣好的紫砂茶具,必须具有三美,即造型美、制作美和功能美,三者兼备方称得上是一件完善之作。

  漆器茶具

  漆器茶具始于清代,主要产于福建福州一带。福州生产的漆器茶具多姿多彩,有“宝砂闪光”、“金丝 玛瑙”、‘釉变金丝”、“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 白银”等品种,特别是创造了红如宝石的“赤金砂”和 “暗花”等新工艺以后,更加鲜丽夺目,逗人喜爱。

  竹木茶具

  隋唐以前,我国饮茶虽渐次推广开来,但属粗放饮茶。当时的饮茶器具,除陶瓷器外,民间多用竹木制作而成。陆羽在《茶经·四之器

  茶盏的使用方法是将茶壶中茶叶进行二次泡制,一般都是把茶壶中泡好的茶叶倒入到茶盏直接饮用的。

 茶盏是人们饮茶的器具。现代人多称茶杯或茶盏。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今存于国内的宋代茶盏的品种有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鹧鸪斑。

一、春来春逝,花悄开 (作者:深蓝醉忧郁 )

我扶着锈迹斑斑的铁柱,凝视着在我面前上下荡来荡去的女儿。女儿在和煦的春光里微微吃力地荡着秋千,脸上流露着灿烂天真的笑容,她的笑容如同春天里的暖风,不时地拂煦着我内心深处的癍痕。

八年了,当年还是崭新的铁柱不知在何时被腐蚀的如此深邃,我们的孩子长的越来越象你了,可这些你都无法看到了。唉!难道,唯一不变的只有春天吗?我在自言自语中陡然陷入了一场怅怅的感伤之中。

爸爸,你在和谁说话呢?女儿停止了在秋千上的摆荡,用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疑惑不解地望着我。

我走到女儿的面前,蹲了下来。和蔼地说:我们的思儿长的越来越象她妈妈了,所以爸爸在为思儿骄傲呢!

对了,爸爸。为什么妈妈一直都藏起来,不来见思儿呢?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有妈妈。就思儿没有。女儿噘着小嘴,眼睛也在刹那间微红了许多。

我迟疑地恩了一声,恩,其实你妈妈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她那里没有汽车,没有飞机,更没有电话。所以,思儿还得再等等。等我们家的思儿长大了,你妈妈就会回来了。 说完,我把身体凭依在铁柱上。女儿则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又无忧无虑地摆动起秋千。

可我却痛苦地把眼睛投向远方,一段往事浮在心头。蓦然回首的刹那间,我忽感到那段往事不知在何时被人包裹在荆棘凸起的铁丝圈里了,一触碰就会支离破碎,血溅满身。甚至我现在俄都在怀疑,我当初为什么会点头同意你的哀求。

二、关于春天 作者 高山流水

春是一个美好而可爱的名词,自古以来,有诗人作吟春佳句,有名家写颂春美文。他们写春天,或赞美春的绚烂,或描绘春的鲜活,或吟咏春的明媚;或抒怀、或遣臆。总之,无不充满溢美之词。

瞧:送暖的是春风,夺目的是春色,滋润万物的是春雨,一刻直千金的是春宵……

在诸多美文佳句中,现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春》堪称赞春之绝唱。他笔下的春令人心胸荡漾。草,嫩嫩的、绿绿的、软软的;花,“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风,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草味花香;雨,“象牛毛,象细丝,密密的斜织着……”真是春光无限好,春意醉人心。

人们是这样的钟爱春,就连那些对春的可爱之处并不是十分理解的小娃娃,一说起“春”来,也会眉开眼笑。“这一半是春这个字的音容所暗示的;春!你听,这个音读起来何等铿锵而惺忪可爱,这个字的形状何等齐整妥帖,而且具足对称的美!这么美的名字所隶属的时节,想起来一定是很可爱,好比听见叫‘丽华’的女子想来一定是个美人(丰子恺语)”

春的确美不胜收,妙不可言。然而,她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初春,乍暖还寒,北风凛冽,何异严冬?仲春,*雨霏霏,道路泥泞,岂不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美何在?这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此时之春,实在是徒美其名。只有到了暮春时节,才枯草尽去,真正展现青山碧野,姹紫嫣红之佳境,春到此时方精彩,遗憾的是景美春色又将逝,故又引出诸如“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

春天虽有绿柳红杏,可是乍暖乍寒,忽晴忽鱼。赏春之人要拣个风和丽日,去寻芳踏青,或曰寻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呢?在出墙红杏的枝头?在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在人们喜气洋洋的音容笑貌?在女人五彩缤纷的服饰?

其实,就春的自然景观而言,有那碧野青山花艳,定然春深似海悦人心。又何必寻找呢?

而骚客文人,丹青画手依然要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去寻找“春意”,让大自然的春天在他们的诗文词画中得到艺术的升华。可见文学艺术家的春不仅在红花绿叶上,更在他们珍贵的艺术生命中。

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其春的含义都不同。

对农家人来说,他们没有踏青寻芳之雅兴,没有挥毫泼墨之闲情。他们的春不会有浪漫的激情,不会有忧愁的思绪,不会有失落的悲伤。

风尚且割人,水依然刺骨。就走出户外,捋起衣袖,卷起裤腿。刨去冻结未融的冰块,翻起酣睡隆冬的土地。播下包含希望的种子。他们深深懂得,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没有春播春种,就没有秋获秋收。他们的春天是在辛劳的耕耘,勤奋的播种。

他们的春天是汗水心血的付出,他们的付出又必然孕育出一个金色的果实累累的秋天。

所以,热爱春天的人们,不必伤感落英缤纷似流水,不必惋惜春光一去不复回。只要洒下了辛勤的汗水,金色的果实定然丰硕,春将永远蕴涵其中。

3、春之盛典 作者: hbhcndh

当大地上最后一股西风被春风撵得无影无踪时,冬天王朝就宣告了他的土崩瓦解。

于是乎,山顶上的那一点残雪再也撑不住冷面,噗嗤一声就哭了个大花脸。泪水一直淌到那山麓边,小河水也被感动得哗哗响。那性急的鸭子拍打着翅膀,扑嗵嗵跳到河里,尽情去领略什么叫"春江水暖"。

击溃了西风,攻占了这山和水,春风并没有满足,他要让天下尽知,他才是这个季节的君王。于是乎,他又攻占了一座座的水村和山郭,就连墙头、垄上也不放过,不信你瞧,那茸茸春草正在墙头、垄边、池畔纷纷钻了出来,睁开了他们惺忪的睡眼,迎着春风伸展自己柔媚的身姿。为了巩固战果,春风再三邀请他的孪生兄弟春雨来助阵,可春雨性格内向,不事张扬。于是在夜里随春风来到了人间。难怪杜甫夸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时间,人间变了模样,万物尽开颜。

就在这天夜里,春风创造了一个奇迹,却也导演了一场悲剧。因为现在还是那些蜂儿蝶儿做着春梦的时候,一棵小桃树却早早被春风的柔情唤醒了。她积蓄了一个冬天的力量就在这乍暖还冷的早上倾情释放了。粉红粉红的花骨朵迎着朝阳,一丛丛一簇簇的绽放了,似锦如霞。这情景被一位来此寻觅诗意的诗人发现了,于是写下了他春天里的第一首诗,题目是《献给我可爱的小桃树》。第二天,当诗人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小桃树正在大片大片的飞落她的花瓣,象一位失恋少女撕碎她的情书飘落在风中,地上落满了红霞。多愁善感的诗人被这凄美的壮观场面感动的泪流满面。因为在昨天,他没有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于是,他写下了第二首诗,题目是《献给我可怜的小桃树》。小桃树可怜吗?也许只有春风知道,也许只有小桃树自己知道。而这位诗人也领悟到了什么叫"诗债难偿"。

然而,春风并没有吸取这悲剧的教训,依然多情如旧。他去跟嫩嫩的小草私语,直羞得小草乱摇头;他去跟蓝天上的悠悠白云约会,却碰了一鼻子灰;他又去跟丝柳谈情说爱,直惹地柳絮漫天飞,跟他讨情债。不仅如此,春风还纵容蝴蝶弹破庄周的梦飞出来,翩翩起舞,到处沾花惹草,到现在,庄周也不知道自己是蝶还是人。春天母亲实在看不过儿子的放纵,便一声春雷惊醒了这混沌的春风的梦。

演绎了这一番爱恨情愁的浪漫故事之后,春风便长大了。他拉起了小孩子的风筝,当作自己的旗帜,让小燕子的呢喃作请柬,邀请一切子民,让他们脸上都荡漾着幸福的笑容来参加他的登基圣典。一个新的季节王朝--春天便真的开始了。

简评:本文作者写的是春天的故事,主角是春风,文中比喻成“春天的君王”,为能够成为真正的君王,他撵走西风,邀请春雨,唤醒春草,情惹小桃树和漫天柳絮,纵容花蝴蝶,情牵多情诗人。春雷乍响,风筝飘扬,燕语呢喃,万物复苏。春天的有代表性景物大多都在文中出现,让人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文中多用拟人、排比等修辞,语言比较优美。

4、按:关于春天的文章,读了很多,读完也就忘了,但是学生时代在浦园图书馆里无意邂逅的一篇散文,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春之怀古》,却始终难以忘怀,她对春天的独特的表现方式,正如突如其来的春天,令人耳目一新。在此刊出,有兴趣者,不妨尝试着体验一下张晓风对春天的领略和感悟方式。 春天是一个浪漫妩媚且美艳性感的佳人,既然主动现身,何妨撤掉严肃的面孔和矜持的心态,欣然赴约吧,或作愉快的投降。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掌不住了,噗嗤的一声,

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

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浑炖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

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

也说不清、听也听不请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件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

讲理、不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

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

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

旌旗鲜明的王师,团长期虔诚的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

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汗,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

觉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塘畔在江

畔浣沙的手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

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量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

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他们吱吱喳喳地

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点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

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箩与烟箩的

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黑夜航船,自有方向

5、春回大地 众鸟鸣春 秦岭人

古代诗人有诗云:“春江水暖鸭先知。”但我以为,感觉器官最为灵敏,且具有探测定位功能的鸟儿是最先能感觉到春天来临的气息的。

当扑面而来的飞雪,带着威严,以横扫一切、覆盖一切的气势纷扬时,檐下的家雀 便发出欢乐的“啾啾,啾啾,啾啾”的声音。“飞雪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一到,老雀们就能领着它们的孩子在楼前那片盈然的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嬉耍了,觅食了。

当第一枝红梅绽放出她那欲露还羞的笑靥时,那些灰背、白肚的喜鹊,时而跳上高枝,时而落入梅间,时而打开时而收拢它那蓝、白、黑相间的扇形尾饰,“喳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它是在向远方的亲戚,向在高高的白杨树上的暖巢里贪睡的孩子报告着春的消息。

当春犁用它亢奋的犁头,划起复苏的大地,冬眠于地下的虫子也在呼吸着早春清冷的空气时,此时最为忙碌也最为兴奋的是那些历来不受人们欢迎,甚至有些讨厌的黑老鸹了。它们似乎嗅到了什么,从土塬上的丛林间,从高筑在炊烟袅袅村庄老榆树上的黑色窝巢里箭矢般地飞来,在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新翻土地上忙碌着。它们三三两两地“啊、啊、啊”地在牛前牛后,翩翩起舞,上下翻飞。扶犁人“得、得”、“外、外”的吆喝声,提罐拎篮的送饭儿童“爸爸,爸爸,吃饭了”的喊叫声,活生生地将一幅曼妙而又温馨的农家春耕图,水印也似地呈现在了你的面前。

在众鸟中,鸣春的高手当属夜莺了。古希腊女诗人称夜莺为“春之使者,美音的夜莺”。虽然我自幼生长在农村,见过的各种鸟儿也不下十几种,但我不知这个神秘而带有浪漫色彩的夜莺到底是什么样儿。只知这学名上叫“歌鸲”,叫声清脆而又婉转的鸟儿就是“中国的夜莺”。有人又说:其实那“夜莺”就是我家乡的黄莺。黄莺又名“黄鸟”、“黄鹂”、“黄离留”、“黄雀”。它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鸟”,古人又叫它“搏黍”。《诗·周南·葛覃》中有“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实这种鸟是森林里、灌木丛中的“歌坛圣手”。据说它的叫声因品种、地域、季节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你听“普寥、普寥、普寥”、“维啾、维啾、维啾”、“恰啼、恰啼、恰恰啼”的迷人歌喉不知醉倒了多少踏青的人们,也不知勾起了多少闺楼、怨妇的离愁别恨,古诗中有“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如今又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了,我多么想返回故乡,在故乡那片洒满和煦阳光的大地上,在柳荫里,林木间,田野中,聆听这温婉而又醉人的鸟儿鸣春呢!

来源:《羊城晚报》

6春的浪漫 西子

朋友,你是否注意到没有,现在只要你一出门就能感受到那暖暖洋洋的春风拂面而来。向你传递着春的气息,噢!春天真的来了!

春天,到处是一片绿,绿的草、绿的树、绿的林、绿的世界。

我默默地走在这片绿上面!

我来到花园里,发现春天在桃树上,那桃树上长出了粉红色的柔软的嫩叶,有的地方还有红红的火似的花蕾。一阵春风吹到桃树上,只看见桃树在风中悠悠飘荡。春风告诉我,春天在桃树上停留着。

我又来到山野,发现漫山遍野开满了美丽的野花。猛然间,我看到不远处有几只蝴蝶在飞舞,走进一看才发现那并不是蝴蝶,而是一大片蝴蝶花,微风吹来,蝴蝶花在风中飘动,就好象许多蝴蝶在飞舞。

我继续向前走着,走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悠闲地走在春天里。

“ 哗---哗---’’,我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小河边。

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透明的甚至把整个人都能照出来。河里还有一些奇形怪状大小不一的鹅卵石,真是清晰可见。春江水暖鸭先知,水中偶而有几只鸭子在水中欢快地畅游着。是呀!这流水潺潺的小河和这万木竟秀的春天是多么的美丽!难道这还不够足以用来吸引它们的理由吗?

春天,是春意盎然的,春天是花繁叶茂的。春天也是春光无限的。

啊!我爱你,充满诗意的春天!

7最是一年春好处 作者: 紫云来

又到了柳色如烟的季节。郊外的树枝,还只有隐约的嫩芽。放眼望去,湖岸边的柳树,凝聚成一团团朦胧的新绿,淡淡的,如纱如雾,仿佛从远处飘来。一望无际的原野犹如茸茸的地毯,直铺向无尽的天边。我吟咏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心里想,为什么诗人要说“绝胜烟柳满皇都”?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物过盛则当杀”。金风折百草,万物凋零。那么寒冬肆虐,冰雪过盛亦当杀。杀这不可一视的冷酷暴君的,就是这只可遥看,近却无的草色。在这隐隐约约的新绿面前,那似乎可以万世称尊的孤家寡人冰消雪化,寿终正寝。正是这丝丝缕缕青草嫩芽的清香,驱走了严冬凛冽的寒气,驱走了万物冬眠时的清瘦与干枯。

这不可遏止的新绿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身边。没有鼓噪的雷鸣,眩目的闪电;也没有朔风卷着鹅毛大雪的喧嚣。静静的,轻轻的,她来了。不示夸张,隐约却又真切。

我们放松全身,去接受春天温柔的拥抱;我们极目远眺,让那充满生命力的新绿,随着我们的血脉涌动;我们深深的呼吸,让那新鲜的,充满活力的草叶的清香,充满我们的心胸,拂去积郁了一冬的沉闷。

朋友唱起了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于天涯海角。

其实,人民就是这遍野的新绿。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洋溢着勃勃的生机。任何貌似强大的势力,不论如何嚣张跋扈于一时,最终都将在他们的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任何视百姓为草芥的“万户侯”,不论如何位高权重,其实也就是一堆粪土。

8春玲 佚名

1998年 8月24日,一场特殊的追悼会在山东加祥县后中庄举行。

死者申春玲是一 位年仅16岁小姑娘,但她却享受了这个村最高的葬礼规格, 她的三个哥哥穿上了为父母送葬才能穿上的孝衣。在灵柩前长跪不起,全村老少自发地佩带黑纱哭着为她送行----

然而有谁知道

这位早逝的姑娘其实与这个家庭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只是一个连户口都没有的继女;在继父瘫痪,亲母亲离家出走后, 她却勇敢地留了下来,用柔弱的双肩托起了四个大学生哥哥!

[我就是这个家的亲生女儿]

1994年 6月,失去丈夫的春玲的母亲带着申春玲姐弟从山东范泽龙周集来到加祥县后申庄。春玲的继父申树平是一个木匠,为人忠老实。继父上有70多岁的二老,下有四个正在读书的儿子。其中大儿子申建国在西安交大读书,其它三个儿子在县里读高中。 尽管家庭负担很重,但继父有一门高超的木工手艺,再加上一家人勤俭节约, 生活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于春玲母子三人的到来,继父全家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或许因为家中没有女孩的缘故,爷爷、奶奶、继父都对小春玲疼爱有加, 哥哥们更是亲热地叫她小玲铛。 小春玲到继父家时,早已经过了上学的年龄,可是由于父亲去世,她只能失学在家。继父知道后二话不说,拿钱给她上了学。家里本来就有四个孩子上学,再加上小春玲,继父的肩上又增添了一莞旱!好在继父勤快,农闲时间常跟镇上的建筑队外出施工赚些外快,总算能对付家里的支出。

小春玲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第一学期就考了个全年级第三名。 除了学习,她还包下了部分家务活,一有空闲,就帮几个哥哥洗脏衣服, 帮继父抬木头、拉锯,继父逢人就夸:我这辈子有福气,天上掉下个好女儿!

然而,快乐的时光转眼即逝,一场横祸从天而降。

1995外初夏,继父在一次施工队中从三楼摔了下来,瘫痪在床。

一根大梁倒下了,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断绝了,而且为给继父治病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看着瘫在床上的病父,二哥申建军率先提出辍学,父亲坚决不同意,

因为他和老三马上就要高考了,他的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老三、老四也要求辍学,好挑起家庭的重担。

正在哥哥们相争不让、继父左右为难之时, 小春玲却提出由自己辍学,帮妈妈支撑起这个家。 继父流泪了,爷爷、奶奶也不停地抹泪。继父沉痛说:玲儿,爹对不住你, 你的几个哥哥读了这么多年书,现在放弃可惜了,只能委屈你了---

三个哥哥也紧紧握住小妹的手,并在父亲床前共同许下诺言: 不论以后谁考上大学小妹的这份恩情要加倍偿还。

可刚刚走出磨难的春玲母亲却承不住再一次的灾难打击。 她从医生口中得知,丈夫很可能终身瘫痪在床, 她对这个家彻底失去了信心,更惧怕自已挑起这副沉重的担子,决定带着小儿离家出走。 任春玲如何哀求,如何劝止,母亲还是在继父受伤三个月后离开了危难的家。 母亲走了,家里的支柱又断了一根,爷爷、奶奶成天抹泪, 继父唉声叹气,哥哥们心中更是怕恐不安。家里又陷入一片泪雨纷飞中。村里的人们也好心地劝慰春玲:

「这里没有你任何亲人了,你也回范泽你姥姥家吧,要不,你会受一辈子苦的!」 小春玲坚定地摇摇头:「不,我不能走,俺娘走了俺不能再丢下这个家。」小春玲把哥哥们叫到继父的床前,一字一句地保证道: 「爹,娘走了,是娘没良心;我不会走,我要留下来陪你们共渡难关, 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亲生女儿。」这一年,申春玲年仅12岁。

[只要哥哥们有出息了,就是小妹有出息了]

小春玲说到做到,她包揽了家里所有的农活和家务,和真正的家庭妇女一样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为整个家庭精打细算地过日了。小春玲知道,这个家要想好起来,首先得让继父好起来,所以,在繁忙的农活之余,她一刻也没有停止为继父治病。

1996年盛夏,由于天气炎热,继父的病情加重, 小春玲决定带他去济宁市住院治疗。 安顿好家里的事,她拉着板车上路了。80多公里的路程她足足走了两天一夜,走到目的地时,她的脚磨破了,肩也肿得老高。 在医院为了节省住宿费,春玲住在医院的自行车棚里, 看车的老大爷以为她是讨饭的乞丐,几次往外撵她。

9春

雨已经下了两天了,现在仍然在下。雨并不大,牛毛似的纤柔,打在脸上有一种似站在瀑底被蒙蒙的水汽裹包的感觉。因此,它虽下了两天,但马路上只是一片潮湿,并没有太多的水洼,人们出门近距离是不喜欢打伞的,与这温柔的雨丝肌肤相处,实是一种快乐。若有打伞的,几乎是非在雨中走个把小时的,再或者,便是情侣了。人们对这场雨的情有独钟,想来是从朔风飞雪中走出的一种狂热的欣喜,换句话说,应是一种对春地强烈渴求了。

我是第一次在黑龙江过春天,这的春似乎有意姗姗来迟,四月份了,举目仍是遥不见草色,更别谈近观了。勉强让人有一点感觉的是风。这个时候的风虽仍狂飙,但间或也有几次是轻柔的,大概这几次轻柔便是春的身影了。

我的家乡坐落在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虽也属东北,但与此地相比,春来得便相对的早了许多。现在的家乡该是淡绿中镀着一层鹅黄的世界吧。

高中时,在春季,每逢周末,我便会一身轻装,走出校园,走街穿巷,似个偷儿,向人家院子里窥视,如果谁家的院子里忽然冒出几抹新绿,常会使我留恋不前的。那淡**的绿,一种透着生命活力的暖色调,从春闱深处姗姗而来,把饱满的激情与丰润的情感一并着色成一抹抹柔和的色彩,藏在树的枝牙之间,等待着细草样柔的雨丝以膏脂与温存之手将它抚慰,然后,一簇簇绿油的嫩叶间便忽地钻出了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花。我确实是个偷儿,专偷人家满园的春色。家乡人是忠厚的,没人会计较这个,有的大娘见我痴迷的神情,还常会对我慈爱的一笑。所以,我一直还是喜欢这种偷的方式,而且现在仍在用。一旦大有收获时,偶尔也会从心底迸出几声礼赞,一边轻吟着“孤舟翁老犹执撸,闲饮雨浆胜杜康”或者“飞燕穿林现草舍,村童嬉闹杏出墙”再或者“最是流香韵未绝,闲云深处双飞翼”,一边体会着偷中的个中滋味,做一个悠然自得老偷儿。

树木新绿之时,或之前,几乎是定会下一场春雨的。春雨贵如油,步着布谷声声鸣唱,在博爱的大地上,它与铁锄、犁铧一起开始孕育新的生命了,我总是执拗地认为,自己也曾经是其中的一个,至于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见过春耕时的那种热闹景象,更体验过其中的快慰吧。

小的时候,父亲在外地开车,家里的农事都由母亲承担。那时,我虽是一个小孩子但似乎也明白母亲的艰辛。所以,每次做活时,都挑能做地做一点,替母亲分担一点负担。于是,在春耕时,母亲便带上我,一同步入广袤的大地,种下来年的收获。

家乡的土地并不多,一般都是人工劳作,但翻地时,便要用牛拉铁犁了。牛拉铁犁常是要两个人的,一人在前面牵着牛,免得它不辨方向,乱走乱踏,影响劳作。另一人在后面支铁犁。支犁的多半是农事经验丰富的人,因为这其中蕴涵了很深的学问,然而对此,我至今依然是不大懂的,只知道,若是没有经验,支得不好,翻浅了或者翻偏了,对下一步的播种有很大的影响,弄不好,还会影响下一年的收成。记得为我家支犁的是前院的刘大爷,他是一个硬把式,一生都围着铁犁打转转。解放前,他跟着父亲为地主家支犁,解放初期,为生产队支犁,如今到老了,又为乡亲们支犁了。记忆中村里人春耕时,多数人都找刘大爷。刘大爷一手支犁,一手执着皮鞭,鞭子一声脆响,打在老黄牛的身上,老牛“哞”的一声深沉的低鸣,带着重重的铁犁枷锁,一步步向前移动。当时,我可是很同情那头老黄牛,刘大爷一举鞭子,我的心便一颤,暗自为老黄牛鸣不平。

铁犁把松软的土地翻成了垄,下一步的工作便是播种了。那个时候,母亲只让我捻种,对于刨土坑,施肥料这样的重活,她是不让我干的。待至我长大了一些,便抢着要刨土坑,施肥料。这时,母亲那疲倦的面容上总会露出几丝欣慰的笑容。她常是摸摸我的头,然后把手中的铁镐交给我,自己换上装着种子的小篮子。接过铁镐,我的心里会有一种兴奋的感觉。铁镐高举过头,下落,刨入土中,向上一挑,挑出一抔蕴涵了丰润汁液的黑土。一股泥土特有的芳醇,随即飘出,融入周围的空气中。母亲用手把种子一粒粒地播入土中,然后用脚把刚刨出的黑土填入土中,于是,一粒粒种子开始在热土之下孕育,也许这春的产儿正在土地下深切的领悟节气的真谛呢。

故乡的春天,山上的色彩亦如秋天般的绚丽。那嫩绿色的是叶、粉红色的是山杏花、黄白色的是山梨花,而深红色的便是映山红花了。童年时,最喜欢做的事,便是等待着大山刚添新绿时,让大姨妈家的表姐带着上山采映山红花。采映山红花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因为它总是生长在峥嵘怪石间,或者陡峭的山壁间,在沃土之中是很难找到它的身影的,即便是找到,也是稀疏的一两株,且花色淡而发白,没有山崖间的惹人喜爱。因此,想采映山红的,绝大多数人是为着山石间的,至于沃土中的,便没几人动它了。大概是由于采映山红比较辛苦,是以,对采到手的映山红便加倍地喜爱。带至家中,取一广口玻璃瓶,注入半瓶清水,把几株刚采到手的映山红插入瓶中,它便可以如在崖壁间般的生长,而且,一样的

人生如茶,清香悠远,朋友圈晒喝茶,是极高雅,极有品位的事情,推荐几条适合发朋友圈的品茶文案,建议收藏。

前世的五百次次回眸,换来今生茶与杯的擦肩而过,一缕清香,一目倾城。香分花上露,水吸石中泉。人生就像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茶等的是一个懂它的人,人等的是一杯倾心的茶,你若愿等茶不负你。好茶不怕细品,好事不怕细论。把茶冷眼看红尘,借茶静心度春秋。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择一处清幽,斟一盏芳茗,看天高云淡,听风声涛声。莺歌蝶舞韶光长,红炉煮茗松花香。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闲暇之余,做个素心的人,温杯烫盏为自己泡上一壶好茶。生活就是春水煮茶,清新悠远,淡雅芬芳。生活有茶香,灵魂有茶气。阳光疏影,伴一杯茶。心素如简,人淡如茶。闲时,饮一杯茶,无关风月,不争名利。俗无俗韵,茗有奇香。用一盏茶的时间,静听风吟,默待花开。苦尽甘来是品茶滋味,亦是人生。茶亦醉人何须酒,香亦四散何求风。把那些无人问津的岁月熬成清茶,等一场芳香四溢。捻一缕茶香,只想守半盏时光。人与人的相遇是久别重逢,人与茶的邂逅是前世今生。雨天听雨,花开赏花,无花无雨品品茶,这就是惬意的生活。一盏清茶便是一段光阴,一方田园便是一份心境。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造万年世界。一帘春欲暮,茶烟细杨落花风。沉时坦然,浮时淡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35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