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考必考课件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第1张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static/uploads/yc/20211220/53ee7e2e361f247f8ffc07b948b884cajpg"width="484"height="300"/>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运用事例,说明地球的形状;

2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过了解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初步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地球大小的单位。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地球是圆的吗?

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历史过程

1天圆地方

2浑天说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地球卫星照片

5地球是圆的

6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据

1.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历史,主要的理论和人物介绍

2.由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环节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认识地球大小的历史过程及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

麦哲伦环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飞机航行用两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别从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的表面积来回答。

环节三、地球仪

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认识地球仪上的装备。

3、纬线和纬度。

4、经线和精度

5、练习如何利用经纬网定位。

环节四、本节主要知识小节(标题)

附:板书

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仪

3、纬线和经线

4、经纬网定位

环节五、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一节地理填充图册第一节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亚洲的地势特点、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亚洲的河流走向。

教学重难点

亚洲地势特点,地形单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亚洲雄风》的MP3或动画,引出课题:

第二节:自然环境

二、新课讲解:

(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板书)

1、亚洲地形区的分布:

出示PPT,学生先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地形单元,再看地图找出相应的地形单元。

学生上讲台,指出要求的地理单元:(按地势分为三组)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

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问:我们是按什么顺序找的

总结: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

2、亚洲的地形特点:

出示PPT,问:

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位置并依据高度表,说说它们的'大致海拔

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它们的海拔有多高

总结:地势起伏大

点击“亚洲剖面图”

总结: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最后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地势起伏大

中部高、四周低

地形复杂多样

点击幻灯片中的“亚洲地理集锦”,学生看书,出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之最”

3亚洲的主要河流:

学生看书,找出书中提到的河流:

学生上讲台找出河流:分为四组

黄河、长江、湄公河

恒河、印度河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

在找的过程中,总结:

总结:

(1)流向

流向太平洋的有:长江、黄河、湄公河

流向印度洋的有:恒河、印度河。

流向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2)。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向南、向北、向东、向西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亚洲河流由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因为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使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区流。

(4)亚洲河流还有哪些特点

亚洲地域辽阔,中部高、四周低,使许多河流源远而流长。

活动:P9页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西部主要是山地,中部是平原,

东部是山地、高原。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是西部高,中部低,东部较高。总体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低的格局。

综上所述归纳北美洲地形特点是

地形多样,地势东西部高、中部低

活动:P9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因为北美洲东西部为地势较高的山地高原,中部是地势较低的平原,南部地势更低的平原,这使许多河流发源于东西部向中部流,汇集形成密西西比河,最终向南流入海洋。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

2、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3、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

难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谚语导入。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环节二:新课讲授

1、亚洲地形特点

活动一:知地形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②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

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现在老师给大家呈现两幅非常熟悉的地形剖面图,而且他们就是沿着80°E和30°N作的亚洲地形剖面图。

教师总结:亚洲地势特点: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转折:那么现在请大家回忆,老师刚才的那句话“水往低处流”,地形特点已经得出来了,那你此时认为亚洲的地形会对他的河流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2、亚洲河流特点

活动三:识河流

①读“亚洲的地形”图,在图中描画出以下四组河流,观察并总结其流向特点。

a、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龙江,黄河,长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东

c、恒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锡尔河,阿姆河;自东向西

教师总结:亚洲河流特点——呈放射状,从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总结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环节三:巩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我们的思路应该是怎么样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1、读图、文等资料了解自然环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况;

2、能总结该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点;

3、综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亚洲的地形特点、河流特点,老师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既能认识到水往低处流在亚洲的体现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处走,不断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业: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别有什么特点?两者的相互关系又是怎样呢?

四、板书设计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4#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学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2)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2)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与教具准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节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知道一些关于地球的数据。播放动画“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大家能解一下原因吗

学生回忆旧知回答。

“温故而知新”,引入新课。

地球自转有哪些特点呢动画:地球的运动。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动画地球的运动,完成学案“学生自主学习(一)”表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鼓励。

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学习(一)”

让学生展示自我,提高学习兴趣。

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①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②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探究昼夜的形成:借助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边演示边解说。

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分别从北极和南极看,还能简单地说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吗教师动画点拨。

表演者叙述,观察者完成“学生合作学习(一)”。

了解我们是白天看NBA的原因,明白地理对生活是有用的。

师生共同学有关时区的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习时区知识,并完成“师生共同探究(一)”中的空。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意识。

师生共同探究:怎么统一时间呢

和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完成学案“师生共同探究(一)”。

分析问题能力,初步了解时区。

教师以诗的形式小结地球自转。

说说对该诗的理解

活跃气氛,温习知识

播放动画“走过四季”。

观看动画。

缓解气氛,感受四季之美

和学生一起学“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知识。

和老师一起学,并完成学案上“师生共同探究(二)”。

生活体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为后面“学生合作学习(二)”作为知识准备。

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并给予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太阳的公转”。

合作探究能力。

你学到了哪些地球公转的知识用动画补充或强调。

利用“学生合作学习(二)”展示学习成果。

检验合作学习情况。

了解科学史上的“天转还是地转“之争。

阅读“是天转还是地转”。

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结合动画,和学生一起学习五带的划分。

利用“师生共同学习(三)”。

展示学习成果:五带。

太阳公转知识的延伸。

延伸拓展

思考并回答。

检验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技能有什么感想

总结反思。

培养梳理知识、巩固知识能力。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1自转:自西向东,时间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

2公转:自西向东,时间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地理中考必考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能准确分析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发展的条件。

2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读图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初步形成保护聚落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难点

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展示:乡村与城市景观。人类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应出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这些景观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聚落的形态》。

环节二:新课教学

1聚落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城市与乡村景观图,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问题

(1)什么是聚落

(2)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两种呢

师生归纳聚落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分为城市与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问题

(1)城市和乡村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分布情况,人口分布情况,生产活动类型)

(2)城市与乡村在景观上为什么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观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教师归纳

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高,但是经济实用,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主要从事农业活动。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3城市聚落存在的问题

过渡生活在城市生活在城市存在很多的好处,如娱乐活动丰富、信息流通快、教育条件好,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问题城市存在哪些问题呢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生活体会,思考。

师生总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犯罪率高等。

4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过渡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教师活动PPT展示乡村演变成一般城市示意图

问题简要分析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自主探究。(引导学生从自然条件分析)

师生总结聚落的形成受水、地形、气候、交通等条件影响,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的地区易形成聚落,逐渐发展成城市。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书本上整理出城市形成发展的条件。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查阅资料,搜集南北方聚落的建筑风格差异,并尝试去分析原因

四、板书设计

图书

##

 下面就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北京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八年级地理北京课件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第一课时

 ※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教材分析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每一个中国的公民都应该了解首都的基本状况;另外,北京还是一个特大城市,教材通过对北京的介绍,使学生掌握了解一个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因此说,北京这节在本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从内容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城市职能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第三部分描述了北京的未来发展趋向。本节教材的线索非常明确,即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政治职能;正是由于北京自古就是政治中心,所以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全国的文化中心;正因为北京是首都,所以需要进一步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方向发展,又因为它是历史古都,所以在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传统风貌的保留。从整体上来看,教材始终围绕着“自然环境──城市职能──城市发展建设”三个方面展开的。

 首先,教材通过、文字资料及活动式课文介绍了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在地理位置、对外联系、地形地势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并且通过“北京的国家机关、对外机构等部门数量多、文化机构和设施密度大”的事实,进一步来验证“它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北京的城市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这与古都有着直接的渊源。于是,教材在第二部分介绍了北京的传统文化,包括城市的格局、历史遗迹等,同时还提出了如何保护古城特色的问题,为后面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介绍了古城北京现代化的一面,无论从城市的建设还是从城市的经济发展来看,北京都体现了时代的气息。当学生对北京“传统”与“现代”的层面都有所了解之后,教材又很自然地提出了是“保护”还是“发展”的问题,启发学生辩证、全面地思考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

 自学思考题:

 1、北京位于 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 海。

 2、北京属 带 气候。

 3、北京的气候特点是:冬季 ,夏季 。

 4、北京是全国的 、 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5、 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 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6、 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

 7、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

 8、北京猿人早在 年前就开始在这里生活。

 9、北京最早称为 。

 10、北京旧城形成于 、 两代,建筑排列

 成 状,城市格局成“ ”字轴线形。

 11、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 、 、 、 。

 12、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北京名胜古迹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最高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最高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最大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国家级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位于 平原北部边缘。该平原是我国第 大平原,其他两大平原是 和 。

 (2)北京属典型的 气候,其特点表现为 、 。

 (3)北京的地势表现为 高, 低。 、 、 三面环山,东南方向是 平原。

 (4)北京的地理坐标是 , 。

 2判断

 (1)北京三面被河北省包围,是河北省的一部分。

 (2)北京是个内陆城市,对外联系很不方便。

 (3)流经北京市的河流大多属黄河水系。

 (4)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因此它是我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很高。

 (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

 3选择

 (1)北京西隔 山就到 高原( )

 A太行山 内蒙古高原 B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C太行山 黄土高原D大兴安岭 黄土高原

 (2)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

 A钢铁工业中心B经济发展中心

 C政治文化中心D国际交往中心

 答案:1(1)华北 二 东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

 (2)暖温带大陆性季风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炎热多雨

 (3)西北 东南 东北 西北 西南 华北

 (4)40°N 116°E

 2(1)× (2)× (3)× (4)× (5)×

 3(1)C (2)CD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的自然环境特点和城市职能,谁来说说北京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问,学生回答:北京的主要职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讲述:北京的这种城市职能与它的历史文化有直接的渊源,同时也决定着它的未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板书)历史悠久的古城和现代化大都市两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5,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建城有多少年的历史?有哪几个朝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哪两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布局?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1北京建城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为周武王时的蓟城,先后有金、辽、明、清各代在此建都。(板书:建城时间早)

 2至明、清两代,北京旧城的格局基本形成。旧城格局的特色是皇宫外面有皇城,皇城外面有都城。城市的建筑排列成棋盘状。城市中轴线突出,皇宫位于城市中心中轴线上,东西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展开。方城十字街,大小四合院,环环相扣,层次分明。

 北京旧城之所以这样布局,从自然因素考虑,一主要是要利用现在北海和中海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因为城市是人口集聚的大型聚落,每天需要大量的淡水,因此水资源的分布会影响城市的布局;二是因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北京位于我国北方,冬季严寒且常刮西北风,为了有充足的光照,以利于房屋的避寒保暖,坐北朝南成为城市布局的主导方向。

 北京旧城的这种布局特色还体现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将宫城和殿堂放在城市中心体现了“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封建帝王思想;面向南方体现了“面南而王”的传统观念。

 承转:北京旧城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曾不断变化。

 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7,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自辽代以来,北京旧城在空间上是如何变化的?

 2北京旧城城址的变迁与水源有什么关系?

 3现代北京城与北京旧城有什么关系?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自辽代以来北京古城的空间变化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北京旧城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其次,空间分布上从辽南京城原址逐渐向北、向东扩展,至明清时又向南缩,使旧城轮廓由辽代的正方形到金、元的长方形,至明清时期演变为“凸”字形。

 北京旧城城址的不断变化与水源有密切关系。从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无论城址如何变迁,都要始终保证城市附近有丰富的水源,为城市提供充足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因此,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现代北京城是在明清格局基础上的拓展。如北京的二环线就是以北京城墙为基础的,这说明“历史”对“今天”有深刻的影响。

 承转:北京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北京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板书)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北京可以凭借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活动:请大家看图66,说说你所了解的北京的名胜古迹。

 (请一两位同学给大家介绍几个景点,教师可适当介绍代表性景点,如天安门、故宫等。详细资料见备课资料。注意不要上成旅游课)

 承转、提问:每个中国人都有到北京旅游的愿望,都想亲眼目睹首都的风采,加之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增强,人民收入提高,文化品味要求提高,因此这几年到北京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仅“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到北京故宫的日游容量达10万人次,给故宫的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这又出现了一个新矛盾:这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到底如何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又能妥善保护,得以持续利用下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4建议,说说你的看法。

 归纳、承转:大家刚才谈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很好,有些想法还颇有见地。大家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归纳整理以后,寄到北京市有关部门,为北京的建设保护做一份贡献。课本的第四点“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就是一个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利用和保护这一对矛盾的好主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北京也在不断发展。那未来北京应如何发展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25课文及图611,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对城市现代化的理解。

 2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

 3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城市现代化表现在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交通方便快捷、信息通达、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文化、教育、科研水平很高等等。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所在,是中国的象征,因此北京必须朝着现代化大都市方向发展。因为北京是历史文化古城,历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所以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在注意保持旧城格局和原有风貌的同时修建现代化建筑,这使得北京出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殊景观。

 为了北京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北京越来越成为人地协调发展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地烙印在北京的城市布局、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决定了它必须朝现代化大都市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北京一定是功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历史与今天同现、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都市。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京建城的历史已有 年,最早称为 。先后有 、 、 、 各代在此建过都。

 (2)北京旧城的格局形成于 , 两代,成 形。在这之前,旧城城区曾几度变迁,引起变迁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3)未来的北京将成为一个 。

 2判断

 (1)北京是个文化古城,历史遗留建筑很多,严重阻碍了北京的发展,应坚决拆掉。

 (2)今天的北京城已一改过去的旧面貌,历史对北京的今天毫无影响。

 (3)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提高旅游收入,应延长营业时间,扩大游客量。

 (4)为加快北京的发展速度,应加大工业发展的力度。

 答案:1(1)3000 蓟 金 元 明 清

 (2)明 清 凸 水源 (3)现代化大都市

 2(1)× (2)×(3)× (4)×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了解过课件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八年级地理下册课件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分享。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地、气、水、生、土)

(1)气温: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环境差异显著:(衣、食、住、行、言)

农业具有西牧东耕、南稻北麦的分布特点;人口、城市、交通线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东部高,西部低。

二、四大地理区域

⑴1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

⑵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⑶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⑷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⑸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⑹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第六章北方地区

一、自然特征

1黑土地、黄土地:

(1)位置: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被称为“黄土地”。

(3)气候:地跨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半湿润区。

2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1)发展优势: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农作物,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

(3)黄土地农业发展

制约条件措施发展方向

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节水农业

华北地区春旱的主要原因(1)春季少雨;(2)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3)春季正值华北地区冬小麦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农业用水量较大。

二、“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1自然环境

(1)位置、范围: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

(2)地形:以山地和平原为主。“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3)气候:冷湿。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2农业发展——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发展条件

有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的气候

不利:春秋季节易发生低温冻害

(2)作物熟制:一年一熟。

(3)主要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4)问题与措施:垦荒扩大耕地,造成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为此停止开荒、建立自然保护区。

3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三、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1文明的摇篮:(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主要包括山西省和陕西省的大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南部,甘肃省的东南部。

(2)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

2风吹来的黄土地貌景观: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川地(见图)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原因

(2)危害:土壤肥力下降,破坏了农田和村庄,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困难。

4水土保持:

(1)生物措施:植树种草(2)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3)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四、祖国的首都——北京

1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3)城市职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2历史悠久的古城:

旅游名胜: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还有四合院、胡同、牌楼等。

3现代化的大都市:

(1)重点功能区:中央商务区(CBD)、中关村、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

(2)现代化交通网: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3)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第七章南方地区

1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位置:南方地区位于_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1)发展条件:气候湿热,发展农业的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良好

(2)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胶

水果:柑橘、香蕉、菠萝

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1江海交汇之地:

(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区。

(2)位置的重要性:地处江海交汇之地;同时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独厚的江海之利。

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①特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国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如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杭州西湖等;

②别具特色的水乡风貌,如江苏的周庄、同里,浙江的乌镇、西塘等;

③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

(2)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②便捷的交通;③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

三、“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2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经济发展条件:

①不利条件: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

②有利条件:发挥地理位置优势,依托祖国内地强有力的支持。

(2)经济特点——经济繁荣,被誉为“东方明珠”。

①香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

(1)“上天”——建设高层建筑;

(2)“下海”——填海造地 香港地狭人稠,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方式:

四、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

1自然地理概况:

(1)范围:包括A台湾岛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岛、C钓鱼岛等许多小岛。

(2)地理位置:

①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南部,地跨亚热带和热带。

②海陆: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中部高,东西低。

气候: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多台风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丰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区。

(2)主要城市:①台北②台中③高雄。

3外向型经济:

(1)发展过程:

初级——普通工业——高附加值

(2)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大量受过教育和培训的劳动力;②海岛多港口;③吸收外资;

④大力建设出口加工区。

 导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课件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八年级地理湘教版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一、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1、气温:

 (1)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南北普遍高温。主要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冬季风。

 (2)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

 冬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南海诸岛,气温最低的地方是漠河。

 (3)温度带(自南向北):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2、降水

 (1)分布:(空间上)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时间上)降水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际变化大(南小北大)

 3、我国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类型: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夏季风盛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的西北风

 夏季风的进退:推进迟缓,徘徊在南方——“南涝北旱”;

 推进迅速,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北涝南旱”

 5、我国的气候灾害

 寒潮:急剧降温、霜冻、大风和雨雪天气;

 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地区(即长江中下游地区),时间为6月初

 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集中分布在西北、北方地区

 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7、8月),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

 洪涝:主要发生在夏季季节,此时降水多。

 干旱: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西北和华北地区最为严重

 洪涝和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

 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外流河: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珠江、辽河、黑龙江、淮河等。

 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湖泊:洞庭湖、鄱阳湖(最大的淡水湖泊)、太湖、青海湖等。

 2、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流经11个省,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最丰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3、长江干流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其中自源头至宜宾是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

 4、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平原地区危害最为严重(“九曲回肠”——荆江河段),因此,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横贯东西,江阔水深,终年不冻,宜昌以下四季通航,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被称为“黄金水道”。

 5、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湖北宜昌和江西湖口。

 水电:长江三峡工程和葛洲坝。

 长江主要支流: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和赣江

 6、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流经9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7、黄河的综合治理:一方面在上、中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水土流失,减少泥沙下泄;另一方面在下游(地上河)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

 8、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地点:内蒙古河口和河南旧孟津

 水电:小浪底、龙羊峡黄河主要支流:湟水、汾河、渭河

  中国的自然资源

 1、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不足。

 2、水资源:河流水和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其中农业耗水量最大。

 分布:南多北少。(而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

 ①解决这种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中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

 ②解决水资源的季节差异大,我们可以加大兴修水利工程(如修水库等)。

 ③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

 3、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因此“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A、耕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

 B、草地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C、林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和东南部的山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375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2
下一篇2023-10-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