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镇的历史文化遗存

沙家浜镇的历史文化遗存,第1张

    文/余光

      沙家浜镇位于阳澄湖与昆承湖之间,钟灵毓秀,文脉绵绵。据旧志记载,仅明清两代就有进士12人,举人28人,有著作的文人138人,著作不下数百种,而书、画、琴、弈之能者也代有其人。在这片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可谓名人辈出,史迹众多。经过上下求索,广征博采,或考旧闻,或访高明,收获颇丰,然而,真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迹不多,现分述如下。

      一、一条老街——唐市石板街。

      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又名河东街,建于明代,是常熟四大古镇之一,有“金唐市”美誉。明清时期,商贸发达,两侧店铺林立,街道全长460米,全部由石板构成,石板每块长130厘米,宽50厘米,总计597块,设下水道,街巷十分完整。镇上保留着400多处清代、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控制保护建筑10个,是江南水乡地区保存较为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风貌的沿河民居群。

      二、一座名园——飘香园。

    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北新街,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里人柏小坡建,又名柏园。园内回廊曲折,夹岸桃李。梅、杏、桂、竹,皆构亭榭为点缀。复筑涌月台、迎雪台,以便远眺,并邃洞以避暑,池中筑八角亭可观游鱼。园中遍植名贵树木、奇花异草,盛极一时。几经战火损毁,至民国初,唐市士绅龚雄才购买后重建。园内叠太湖石和黄石相间的假山一座,建曲廊、亭台、石桥、水池、小径等。小径两侧植丹桂数十株,每逢八月,“丹桂飘香”遂改名“飘香园”至今。现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三棵古银杏树——周神庙银杏和朗城庙银杏。 

    1、周神庙银杏,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中心桥东堍,原周神庙址。树高20米,树龄164年,属雌株。

      2、朗城庙银杏,位于沙家浜镇朗城村原法华寺〔俗称朗城庙〕旧址。有雄株两棵,树高各25米,胸径60厘米,树龄340年。

      四、三座古寺院——崇福寺、福民寺和法华寺。

      1、崇福寺,原名崇福庵,位于沙家浜镇横泾村。建于1201年,明正德八年重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重修崇福庵记》,吴门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刻成石碑立于庵中。1999年10月重建,保持清乾隆年间大修时的原貌。

    2、福民寺,全称福民禅寺,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集镇中心桥东堍。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咸丰七年〔1857年〕毁。2003年重建。

      3、法华寺,位于沙家浜镇朗城村。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寺中有水月阁。明清年间,文人学士都有寄居读书,明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严讷曾留下《朗城秋夜读书》的著名诗篇,流传至今。现仅存一个石龟,一付门簪〔俗称门当〕和两棵银杏树。附近有朗城潭,是唐市十景之一。

    五、三块石刻——重修崇福庵、石氏记略和万安桥铭。

    1、《重修崇福庵殿记》石刻,原物由常熟市文管会收藏。石刻成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邑人工部员外郎钱仁夫撰文,苏州著名书法家祝允明书。石碑高145厘米,宽76厘米,厚175厘米,系历史艺术珍品。

      2、《石氏记略》石刻,现保存在沙家浜镇横泾村新泾桥堍。石刻成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邑人石宏基撰文,平江书法家俞际华书。石碑高133厘米,宽666厘米,厚22厘米,内容主要记述石氏家族的兴衰过程。

      3、《万安桥铭》碑,1976年碑移至飘香园保存至今。石刻成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邑人倪赐撰文,邑庠禀生潘镐书并篆额,董事嵇子玉、吕文、朱云章、李山勒石。

        六、四座古桥——北新桥、华阳桥、钓渚渡桥和八字桥。

    1、北新桥,位于唐市集镇北市稍,横跨尤泾河,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名永安桥;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里人易木为石,至嘉庆五年〔1800年〕竣工,更名万丰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建,更名北新桥至今;2010年,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出资17万元大修,至同年年底竣工。1982年11月,被定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2、华阳桥,位于唐市集镇东市稍,跨金庄泾河。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初名聚福桥;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里人易石成梁,勒石名华阳桥;2004年沙家浜镇人民政府出资194万元大修。1982年11月,被定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3、钓渚渡桥,原址在张桥卫浜村,2008年移建于沙家浜风景区内。它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是常熟市仅有的几座石拱桥之一。1982年11月,被定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4、八字桥,位于沙家浜镇唐北村,横跨张家港航道。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45年〕,一孔石拱桥,未完成。越四十余年,邑人刘玉晋独立捐资完成。1974年,因张家港拓宽,桥向北迁移改建成三孔两墎水泥桥,1983年又改成公路桥,更名南桥至今。

    七、四座名楼——黄泥楼、目耕楼、凤基楼和望贤楼。

  1、黄泥楼,明代谭照、谭晓兄弟所建,址在湖乡。湖乡,即今沙家浜镇,东起儒浜,西至张泾。因为这里河道纵横,湖塘众多,地势低洼,明代嘉靖年间,十年九灾,乡民多弃田从事捕鱼。谭氏兄弟用低价买进弃田,累计达数万亩。他们把土地围起来,根据地势分别利用,洼地挖深为池养鱼,泽地改种茭白、莲藕、芡实、红菱,田地种稻麦,高地广种果树,地尽其利,因而发了家,成为常熟首富。后来捐献白银四万余两,加固常熟城墙,确保城区人民的安全,所以人们称谭氏兄弟为“谭半城”。黄泥楼是值班防夜的更楼,址在沙家浜镇西片昆承湖村,如今房屋全无,只留下地名。

    2、目耕楼,位于常熟七星桥〔现沙家浜镇西片曹家浜村〕,是明末清初国内著名藏书家毛晋的藏书楼,其中珍藏善本84000余册。藏书楼已经不存在,至今留下的唯一建筑物是一件“大石盆”和一幅“虞山汲古阁图”。

    3、凤基楼,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尤泾河之东、凤基桥畔,是“应社”和“唐市学派”创始人杨彝的藏书楼。原有建筑已废,现在唐市石板街上建“杨彝纪念馆”。

    4、望贤楼, 位于唐市河东街钮家弄,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一幢两层小楼及左右两侧厢楼,成三合院式,占地面积约198平方米。面阔3间1495米,进深7架1324米,扁作梁、花岗石柱、方砖铺地。因附近筑有杨彝的“衣冠墓”,后人尊为先贤,登楼可观望此墓,故名“望贤楼”。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江抗东路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蔡悲鸿、沈云康时常在此与有关干部会面, 谭震林曾在此出席会议。2009年5月21日,望贤楼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此址为居民住宅。

      八、四处旧址——汲古阁、东土地堂、毕泽、市泽潭。

      1、汲古阁旧址,是明清之际中国著名藏书、刻书家毛晋藏书处,址在沙家浜七星桥西岸毛家宅基,距市镇约15公里。据钱大成《毛子晋年谱》载:“先生家昆承湖南,诸水环抱,东折一曲,俗呼曹家浜。”据此,七星桥于今曹家浜村之北,1962年曾发现“目耕楼”石碑,不久毁于水利建设。有室名“绿君亭”“汲古阁”“目耕楼”“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续古草庐”等,其中以“汲古阁”最著 。

    2、东土地堂, 位于沙家浜镇华阳村金桩浜街东端。1939年11月6日,留在常熟的江抗部队伤病员伤愈后在此成立了“江抗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由夏光任司令,杨浩庐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该建筑为江抗东路的活动点之一。旧址为房屋二进,门房、厅堂加两侧厢房。2000年大修,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系清代建筑。该建筑于2011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毕泽旧址 ,古代属双凤乡的一个小村庄,地处唐市、湘城、石牌交界处。横泾、金保泾河流经此处。西有毕泽潭,东临横泾塘,现属沙家浜镇芦荡村。宋代已有人聚居于此。明洪武年间,有人口百余户。明末清初,崇祯举人,长洲教谕、署崇明县事,以清廉名世的刘永锡,从湘城移居于此,并卒于此。他在毕泽期间,与杨彝、顾炎武、黄卷、陆元泓等交往甚密。毕泽历史上出过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文学家陆元泓、陆曜、彝陵知州陆枝、征士郎陆柱、光禄寺署丞陆泰启、书画家陆昞,以及德高望重的陆金等。该村现有20余户,以陆姓为多。

    4、市泽潭旧址, 在唐市东南,距镇3里。是宋时孝子周容的故居,旧有大村庄,相传南宋后地陷下沉,周围达千亩。潭中有养鸡墩仍矗立水面,以后逐渐湮没。1949年时潭约200亩。1958年干河积肥,发现潭底有街道、花坛、水井、南北通向的老河道等。经有关单位收集陶瓶、瓷碗等古物甚多,由省博物馆征集保管。潭底有古井12口,井旁木桩千年未朽。余下陶瓷器全部破碎,无一完整。花坛仍保持旧状,街道铺有碎石。

文/余光

一、黄泥楼,明代谭照、谭晓兄弟所建,址在湖乡。湖乡,即今沙家浜镇,东起儒浜,西至张泾。因为这里河道纵横,湖塘众多,地势低洼,明代嘉靖年间,十年九灾,乡民多弃田从事捕鱼。谭氏兄弟用低价买进弃田,累计达数万亩。他们把土地围起来,根据地势分别利用,洼地挖深为池养鱼,泽地改种茭白、莲藕、芡实、红菱,田地种稻麦,高地广种果树,地尽其利,因而发了家,成为常熟首富。后来捐献白银四万余两,加固常熟城墙,确保城区人民的安全,所以人们称谭氏兄弟为“谭半城”。黄泥楼是值班防夜的更楼,址在沙家浜镇西片昆承湖村,如今房屋全无,只留下地名。

二、目耕楼,位于常熟七星桥〔现沙家浜镇西片尤介湖圩〕,是明末清初国内著名藏书家毛晋的藏书楼,其中珍藏善本84000余册。藏书楼已经不存在,至今留下的唯一建筑物是一件“大石盆”和一幅“虞山汲古阁图”。

  三、凤基楼,位于沙家浜镇东片唐市尤泾河之东、凤基桥畔,是“应社”和“唐市学派”创始人杨彝的藏书楼。当年杨彝回到家乡后建凤基楼,不但广集图书,(凤基楼与当时的毛晋汲古楼、钱谦益绛云楼齐名)而且广集文人学士结社吟诗,创立“唐市学派”,建筑已废,现在唐市石板街上建“杨彝纪念馆”。

  四、望贤楼, 位于唐市河东街钮家弄,系清代建筑,坐北朝南,硬山顶,砖木结构。现存一幢两层小楼及左右两侧厢楼,成三合院式,占地面积约198平方米。面阔3间1495米,进深7架1324米,扁作梁、花岗石柱、方砖铺地。杨彝卒后墓葬河东街杨园内,并筑有杨彝的“衣冠墓”,后人尊为先贤,登楼可观望此墓,故名“望贤楼”。旧志中记载:“望”指的是明万历年间仕途失意回乡的杨彝,后人为纪念这位先贤而建的。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江抗东路办事处。办事处主任蔡悲鸿、沈云康时常在此与有关干部会面, 谭震林曾在此出席会议。2009年5月21日,望贤楼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现此址为居民住宅。

2004年底 常熟市辖11个镇。

虞山镇 面积21476平方千米,人口373094人。

梅李镇 面积 7860平方千米,人口 78615人。

海虞镇 面积10866平方千米,人口123553人。

新港镇 面积11379平方千米,人口127302人。

古里镇 面积11666平方千米,人口 96311人。

沙家浜 面积 8040平方千米,人口 52716人。

支塘镇 面积12896平方千米,人口 81956人。

董浜镇 面积 6261平方千米,人口 53788人。

练塘镇 面积 7990平方千米,人口 57761人。

王庄镇 面积 6740平方千米,人口 55300人。

辛庄镇 面积 6989平方千米,人口 48706人。 此处乡镇面积人口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2004年统计数据 常熟市现有12个建制镇、1个林场、2个省级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市人民 驻地为虞山镇。 常熟地域内行政区域划分始于唐代。《吴地记》称:常熟“管乡二十四”,其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宋代,常熟境内设9乡,乡下设都、里、村。元代改里为图。清代中期,易乡为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境内划为4市31乡。民国18年(1929年),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统乡。民国23年,乡以下推行保甲制。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新调整区划。1957年撤区,由县直辖各乡。1958年各乡建办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年划出14个公社和常阴沙农场,归属新成立的沙洲县(即现张家港市)。1983年政社分离,仍为乡建制,乡以下为行政村。是年常熟撤县建市,设一个市属镇、33个乡、3个场。1985年10月继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陆续改建为镇。继1992年12月城郊、琴南两乡并入虞山镇后,1999年6月以来,先后又有梅李镇、赵市镇、珍门镇合并为梅李镇,王市镇、福山镇、周行镇以及市棉花原种场合并为海虞镇,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合并为新港镇,辛庄镇、杨园镇合并为辛庄镇,董浜镇、徐市镇合并为董浜镇,支塘镇、任阳镇、何市镇合并为支塘镇,沙家浜镇、唐市镇合并为沙家浜镇,王庄镇、冶塘镇合并为王庄镇,练塘镇、张桥镇合并为练塘镇,古里镇、淼泉镇、白茆镇合并为古里镇,虞山镇、藕渠镇、兴隆镇、谢桥镇、莫城镇合并为虞山镇,虞山镇现设琴湖、方塔、兴福、虹桥、谢桥、莫城6个管理区。常熟市现有12个建制镇、1个林场、2个省级开发区、1个招商城。常熟市人民 驻地为虞山镇。

有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凡城市街道有名人出生或被名人光顾才英名远扬。偏僻的唐市镇和小小石板街,却孕育了众多大家名士、达官贵人。明代大清官严讷,就是唐市坞丘山人。他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考取辛丑科二甲第8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由于饱读诗书,诗文功底扎实,被嘉靖皇帝赏识,曾先后任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和吏部尚书。

这位被三吴地区百姓呼为“严老佛”的严讷,重德重才,海瑞就是他一手提拔为户部主事的。就是这位海瑞,上疏嘉靖皇帝,指责皇帝久不视朝、迷信道教、搜刮民财而被下狱论死。此时的严讷虽已离开朝廷,但他敬佩海瑞的忠君、耿直,与首辅徐阶设法营救,海瑞才免于一死。

石板街上有座望贤楼,“望”的就是明万历年间仕途失意回乡的杨彝。当年杨彝回到家乡后建凤基楼,不仅广集图书,其楼与当时的毛晋汲古楼、钱谦益绛云楼齐名,而且广集文人学士结社吟诗,创立“唐市学派”,卒后墓葬河东街杨园内。位于河东街钮家弄的望贤楼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位名人而建的。

抗战时期,这座望贤楼成了藏“贤”楼,是新四军的一个据点,时常是楼下茶客熙熙攘攘,楼上小阁楼“江抗”正在紧张聚会。叶飞、谭震林、夏光、任天石等都曾光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611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