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俄] 列夫·托尔斯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v2wxRo3IvrU8FF7xa6zYgA
提取码:0nh6
书名: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草婴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7-8
页数:788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罗斯文学大师。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描绘了俄罗斯民众广阔的生活场景,被称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代表作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
草婴,原名盛峻峰,著名学者、翻译家。草婴先生系统地翻译了列夫·托尔斯泰全部小说作品,包括三个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六十多个中短篇和自传体小说。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的生活。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吉提求婚,而当时吉提正迷恋着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但渥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吉提交往。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却使道丽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吉荣在编排舞蹈的时候,因为电视上正在播放荷兰解放纪念日的纪录片,这让他想起了他在1944年的一段少年时的邂逅。当时正处于二战,阿姆斯特丹的食物极度匮乏,吉荣的母亲为了不让吉荣忍饥挨饿而将他送往荷兰乡村的寄养家庭。吉荣被寄养在一个渔夫家庭,虽然食物充足,但是他对自己的母亲却是无比思念。
伴随盟国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行动,一队加拿大士兵进驻到了吉荣所在的村庄。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吉荣邂逅到了20岁出头的加拿大军官沃尔特·库克。在一次舞会上,吉荣认识了沃尔特,并和他成为了朋友。二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终有了更亲密的关系。吉荣的寄养家庭知道吉荣与沃尔特关系亲密,但在片中并没有认为他们的关系超出了友谊的范畴。
后来由于战争的发展,沃尔特所属的军队开拔到其他地区,由于命令紧急,沃尔特来不及与吉荣说再见。等吉荣发现沃尔特已经离开的时候,已经无法再与沃尔特说再见。而吉荣偷偷保留的一张照片因为洗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洗成了纸浆,而保留了他们之间照片的胶卷也因为不小心而完全曝光。
战争结束后,吉荣的母亲将吉荣接回了阿姆斯特丹,而也在那个时候,吉荣决定去美国继续他后来的生活。
影片的最后,成年后的吉荣将他对沃尔特的思念编排成了一只舞蹈。同时由于冲印技术的发展,曝光的胶卷还是洗出了几张照片。其中一张合照上,吉荣通过扩大而找到了沃尔特的身份标牌,他意识到,自己似乎可以再度去追寻沃尔特。
在原著中,沃尔特·库克的名字是沃尔特·P·纳尔布特斯。
**《魂断蓝桥》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导演是美国的梅尔文·勒罗伊。这部影片以一战期间英国伦敦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芭蕾舞演员玛拉和英国军官罗伊的一曲浪漫而又凄凉的爱情悲剧。影片问世后,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在世界**界也有较大的影响。
玛拉是一个天真而又美丽的姑娘,滑铁卢桥上的一次邂逅让她和军官罗伊相识,两人一见钟情,感情迅即上升,就在他们准备结婚的时候,罗伊随军队开赴前线。玛拉由于和罗伊约会影响芭蕾舞剧团的演出,被开除后生活没有着落,不久又从报纸上得知罗伊阵亡,绝望之余沦落风尘。罗伊从前线归来后,玛拉由于不忍因为自己耻辱的经历伤害罗伊,自杀于他们初次相见的滑铁卢桥。
**之所以受到欢迎,主要原因是它的“情”打动了观众。哀婉凄绝的爱情悲剧触动了每一个进入影院的观众,人们无不为影片的主人公捧出一掬同情的泪水。这的确是一部包装极其精致的爱情故事片。
该片导演勒罗伊以及主角罗伯特·泰勒和费雯·丽都是当年好莱坞的风云人物。费雯·丽的美丽以及泰勒的英俊自然是使**增色的一个主要原因。俊男靓女在**中扮演主角历来是**赢得观众的手段之一,犹如中国传统的戏剧中必不可少的才子佳人的配合。影片中人物塑造的成功又是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技巧分不开的,费雯·丽曾经两度登上奥斯卡颁奖台,她在《乱世佳人》和《欲望号街车》中都有让人叹服的表演。在这部影片中,费雯丽也是极尽她的表演天才,把玛拉的初尝爱情的甜蜜时的喜悦和手足无措,失去心上人时的悲痛万分以及在对生活彻底绝望时重逢罗伊的悲喜交集等情节,都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罗伯特·泰勒也不愧是诠释爱情的行家里手,罗伊在面临爱神时,心中充满喜悦,但是却处处不失风度的一举一动被他饰演得出神入化,两位演员都是以其自身的资质和杰出的表演赢得无数观众的认可的。
影片的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每一个变化都紧紧地牵动着观众的心。在整部影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观众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时而跃上喜悦的巅峰,时而又被抛进伤心的谷底,感情世界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冲击,**结束的时候,观众也歆享到最美的感情享受。
本片在创作结构上属于典型的戏剧结构,脉络十分清晰。开头和结尾都是罗伊手执吉祥符的情景,首尾呼应,使整个故事浑然为一体。导演在处理镜头的时候也是独见匠心的。在影片的第一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主人公浪漫的恋情,于是一幕幕温馨迷人的场景让观众也体会到了他们的陶醉和喜悦。在舞会上,灯光幽暗,优美的旋律伴着一对对情意绵绵的情侣的舞步,玛拉和罗尹在这样温情和浪漫的气氛中双双坠入了情网,享受着爱情带给他们的甜蜜。
窗外是绵绵的细雨,罗伊全身已经湿透了。他静静地站在雨中,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透过雨雾迷蒙的窗户,玛拉看到了让她兴奋不已的身影。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场景!爱情的一切浪漫似乎都融会在罗伊在雨中等待的无声的画面之中。
在对持一些消极的东西的处理上,导演采取了虚的手法,都是为了不致破坏整部影片所创造的美的氛围。玛拉落入风尘,但是观众没有看到直接的性场景描绘,玛拉最后自杀身亡,观众也没有看到恐怖的场面,只是从镜头的暗示中知道了事情的结果。因此,在刻意创造全片美的氛围上,导演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
故事发生在战争期间,“可恶的战争”(玛拉的话)也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一个思想,但是这种反战的思想只是用非常隐含的手法体现出来的。无情的战争随时会夺走一切美好的东西。虽然伊和玛拉正在热恋之中,但是战争的号角一旦吹响,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上战场的命运。出发的命令提前下达,正在准备演出的拉匆匆赶到车站时,列车已经启动了,只是透过车窗他们才看到了对方,而再见面,便是物是人非的多年之后。经常从前线传来战士阵亡的消息,虽然罗伊的阵亡并非事实,但是这一在战争中最易发生的事情彻底摧毁了玛拉,以至她在面对罗伊的母亲时语无伦次。虽然这部影片并没有正面反映战争的残酷无情,但是观众都会从情节的发展中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体会到影片的反战思想。这并不是本片的主题,但是有了这一思想,影片也增色不少。
这部影片多年来一直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封建社会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经历的时间最长,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前进到了21世纪,但是一些封建性质的道德思想诸如贞操观念、门第观念在中国人的心中留下的深刻烙印一时无法消除。《魂断蓝桥》所叙述的爱情悲剧极具中国色彩,忠贞纯洁的玛拉正是多数中国人心中完美女性的最好体现,因此她的命运才会引起亿万中国观众的共鸣和同情。另外,影片在叙述罗伊和玛拉的爱情悲剧的时候,情节的展开非常细腻,感人至深的情调贯穿影片的始终,这一点也是符合中国人的口味的地方。因此影片在中国形成了巨大的观众群体,这也许是本片的导演始料未及的意外收获吧。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
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
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扩展资料:
《安娜·卡列尼娜》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 ,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安娜·卡列尼娜》
嫁给上尉军官是否有前景,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双方的价值观、生活目标和相互理解等。
从职业前景角度来看,上尉军官在军队中担任中级军官,其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前途性。军官的职业生涯可以在军队内部得到良好的培训和发展,也可以在退役后获得相关领域的工作机会。然而,嫁给军官也需要适应军队生活的特点和困难,如长时间的分离、频繁的搬迁等。
除了职业前景,婚姻的幸福和稳定也与双方的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密切相关。你需要仔细考虑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目标,以及与上尉军官的个人关系,以判断嫁给上尉军官是否适合自己的生活。
总之,嫁给上尉军官是否有前景,取决于个人的具体情况和选择。如果你与上尉军官有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的关系,并且愿意适应军队生活的特点和困难,那么嫁给上尉军官可能有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