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医生表达了: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
《日瓦戈医生》(俄语: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7年。该作品描述俄国医生尤利·安得列耶维奇·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Tonya)以及美丽的女护士拉拉(Lara)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一部带有自传体裁的作品。
小说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的个人际遇,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表现了俄国两次革命和两次战争期间宏大历史的另一侧面战争的残酷、毁灭的无情、个人的消极。该作品为作者赢得了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的主人公尤利·安得列维奇·日瓦戈是一个可怜的孤儿。他出生在西伯利亚一个相当有钱的实业家庭,父亲是个纨绔子弟。在日瓦戈很小的时候,他遗弃了妻子,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据说,他在国笑粗外把钱财花得精光,从一列奔驰的火车上跳下自杀了。
幼年的日瓦戈在叔父和舅父的庇护下成长,日瓦戈受到舅父的影响,后来成为了杰出的作家。在他死后,安格拉夫收集了日瓦戈生前的诗作,并把它结集出版。安格拉夫设法找到了日瓦戈和拉拉所生的女儿,负起了培养和教育这个孤苦伶仃的侄女的责任。
创作背景:
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日瓦戈医生》时曾说过:“我想在其中提供出最近45年间俄罗斯的历史映像,……作品将表达对于艺术、对于福音书、对于在历史之中的人的生活以碰轮镇及许多其他问题的看法。”作品开篇从1902年写起。
“结局”写到1929年,“尾声”则已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年月,时间跨度前后约半个世纪。活动于上述历史时空中的,是俄罗斯社会各阶层的60多个人物,其中最主要的是一批知识分子。作品表现了他们在这一历史变动年代的桐带复杂情绪感受,他们对时代所进行的思考。
现年39岁的阿布拉莫维奇是俄罗斯最富有的人,拥有在俄排名三甲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英超著名的切尔西俱乐部,在2004年公布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榜上,他以106亿美元的身家位列第25位。
除了商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之外,阿布拉莫维奇的爱情生活同样富有“传奇”色彩。不久前,俄罗斯《快报》披露了这位俄罗斯首富和四个女人鲜为人知的“浪漫”故事。
初恋 囊中羞涩苦涩结束
阿布的童年在小城乌赫塔度过,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乌赫塔工业学院学习。在1983年,阿布只有17岁,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的亲密女友名叫维卡扎博罗夫斯卡娅,也是乌赫塔工业大学的学生。维卡比阿布大一岁,谈情说爱需要金钱投入,但是阿布当时还是个穷光蛋,手头总是紧巴巴的。阿布非常想娶维卡为妻,但是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为此,他和家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半年之后,他被学校开除,随后参军入伍。
1985年,阿布复员回到乌赫塔,得知初恋情人已背叛消息后,内心感到极度痛苦。从那时起,他把对女人的怨恨化作对金钱的渴望。
21岁 第一次婚姻当继父
和初恋情人分手之后,痛苦的阿布经常出没于当地酒吧,借酒浇愁。在那里,20岁的阿布遇到了比自己大三岁的奥丽佳。奥丽佳是个皮肤微黑的姑娘,当时她已有了一个女儿娜斯佳。
浪漫的爱情生活持续了八个星期,随后阿布在自家阳台上向美丽的奥丽佳求婚。1987年12月,阿布和奥丽佳正式办理了结婚手续。
在岳父岳母的帮助下,他开办了一家玩具加工厂。工厂的产品卖得非常好,阿布的家庭收入也直线上升。
阿布从小父母双亡,作为家中唯一的男性继承人,他也渴望拥有亲生儿女。遗憾的是,奥丽佳在生下女儿之后丧失了生育能力。时间一天天过去,阿布变得越来越神经质,曾经幸福的三口之家冲突渐渐多起来。
结局不言而明:阿布遇到了漂亮的空姐伊琳娜玛兰季娜,立即就抛弃了第一个家。
第二次婚姻 迎娶美丽空姐
伊琳娜当时在舍列梅季耶沃二号机场工作,是国际航班上的空姐。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业务需要,阿布经常坐着飞机穿梭于德国与俄罗斯之间,国际航班上的空姐们很快就记住了那张“憨憨”的面孔。阿布希望引起空姐的注意,几乎给所有姑娘递过名片。有一次,他把名片送给伊琳娜。起初,伊琳娜没有任何反应,可是几个月过后突然宣布要嫁给他。
同事们相信,伊琳娜不是因为爱才嫁给阿布,她喜欢的只是他的钱袋。在和大家告别时,伊琳娜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再不用在发工资前数身上剩多少钱了。
冒出来“第一个女人”盼援助
当一个男人成为名人的时候,总免不了会传出绯闻。作为俄罗斯首富,阿布面临同样的窘境。《快报》记者本以为维卡扎博罗夫斯卡娅是阿布的第一个女人,突然又有一位女士奥莉娅出来宣布:阿布15岁时就夺去了我的贞操,我才是他的第一个女人。
按照奥莉娅的话说,她与阿布是青梅竹马的朋友,小学二年级起,阿布已经开始帮她拿书包了。奥莉娅说:“当我们只有15岁的时候,我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了他。有生以来,我们第一次体验到这种崇高的幸福。”奥莉娅的母亲娜杰日达相信,现在的阿布仍然和从前一样善良:“如果他知道我们生活艰难,肯定会再次伸出援手。”如今,奥莉娅一家仍然住在狭窄的公用住房里,她们不得不自己面对生活的艰辛。
晚年托翁三次从庄园出走
进入老年后,他过去无数次打算出走,他想挨门乞讨,不珍视生活中的任何东西,蔑视一切,只为那「自由的狂喜」。
1884年是第一次,但走到半路上,他突然感到自个缺乏力量了——他不得不回到家里,妻子正在临产,当天晚上为他生下了一个孩子,也就是他的小女儿亚历山德拉。13年以后,1897年,他第二次出走。他给妻子留下一封信,阐述出走的原因:「我决定逃走,因为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生活越来越使我感到压抑而且我越来越强烈地期望孤单,其次,孩子们现今成长起来了,而我在家中的存在不再必要……印度人快满六十岁时就离开家庭到森林中去,任何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到了晚年都想一心一意地侍奉上帝,而不再去嬉闹、搬弄是非,或是打网球,我也一样。我就要满七十岁了,一心期望安宁、单独相处、和谐——纵然是不彻底的成功,也不愿再与自个的信念、自个的良知如此惊人的不一致。」果然没有「彻底成功」。因为抛下家庭就意味着只顾自个,而这样对家庭,对妻子会是一个多么大的打击!
又是一个13年。1910年10月27日深夜,索菲娅悄悄走进丈夫的书房,寻找丈夫留下来的遗嘱。这让托尔斯泰决定第三次出走。他在28日的日记记录道:「不晓得为什么,这引起我无法抑制的憎恶和愤怒。想睡,睡不着,翻来覆去约一个钟头。索菲娅开门进来,问我身体如何,憎恶和愤怒越来越强烈,使我喘不过起来。我数了数脉搏,97下。不可以再睡,我突然做出了出走的最后决定。」临走前,他将一封信交给小女儿,让她转给妻子。其中有一段话,「请你理解我、相信我:我没有别的办法。我在家里的处境正变得、或者说已变得令人无法忍受了。除了其他种种原因,我不可以继续生活在过去生活过的奢侈的环境里。我现今所做的,是在我这个岁数的老年人往往所做的——离开尘世生活,在孤单、宁静中度过余生……」
究竟无法忍受什么?
他和妻子多年来为了朋友切尔特科夫,为了财产不停地争吵,已到了使他无法忍受的地步。切尔特科夫是个狂热的托尔斯泰信徒,控制欲极强,经常严厉责备托尔斯泰口是心非,不肯放弃全部著作的版权和收入……这令索菲娅很愤怒,「切尔特科夫从我这里夺走了丈夫的心和爱,还要从孩子和孙子嘴里夺走面包。」索菲娅不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小说家通过脑力劳动获得报酬和地位有什么可耻,为全家人着想,她坚决反对放弃托尔斯泰的版权。两边都对托尔斯泰施压,「我在这疯人院里难过极了。」他在日记中写道。
辞世与归乡
跟他一起离开的医生记忆了离开庄园后的情景。马车走向莫斯科往库尔斯克方向的铁路小站谢基诺,到站后他们上了一辆从图拉开往奥廖尔的车,到了戈尔巴乔沃换乘,下午抵达科泽里斯科。他在那里停留下来,在那里给小女儿写信。第二天小女儿就来了,说托尔斯泰夫人晓得他出走后过去两次企图自杀,整天嚎啕大哭,有时用小锤刀子剪刀扎自个。她还带来妈妈写的一封信,也疯狂得吓人,这让托尔斯泰心惊胆战,他不可以停留,只能继续向前走。10月31日,到达阿斯塔波沃他病情加重,他意识到了死亡。看着别人为他忙碌,他又难过起来:「世上有千千万万的人,你们却只想到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11月1日,他给长子长女写遗嘱。6日,莫斯科的医生到。在托尔斯泰弥留之际,索菲娅赶到了,但被拒绝与他相见,最终她见到他时,他已几乎没了呼吸。7日凌晨,托尔斯泰悄然辞世。
托尔斯泰下葬以后,庄园的白房子就开始像博物馆了。托尔斯泰夫人说:「三天以后这屋子就像死了一样……都要走……」他的出走实际上不但让自个破产,也使整个家族破产。托尔斯泰在遗嘱中将著作版权交给了赞同他主张的小女儿亚历山德拉而不是妻子,他甚至还口授了另一个遗嘱:「最好从你妈咪和哥哥手中将亚斯纳亚·波良纳买下来分给农民。」几年后,亚历山德拉果然将哥哥的土地买过来分给了农民。十月革命后,托尔斯泰的著作权被「收归国有」,他的后人漂向世界各地。他的次子伊利亚后来在美国病死,知情人说他差不多是穷死的。 托尔斯泰被安葬在庄园,长眠于幽静的绿荫丛中。依照遗嘱,这块墓地没有墓碑、没有碑文、也没有十字架。我从白房子里出来,已快到四点了。当天还要赶回莫斯科,时间有些紧迫,但还是不想放弃寻找坟墓。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我怎么走,我记了个可能,向她指的方向连走带跑曾经。跑了有一公里的样子,气喘吁吁,还是没找到坟墓。前面有几条小路,周围没有一个人,只有小松鼠跳来跳去。我向雾濛濛的树林深处望去,希望能和托尔斯泰洞悉一切秘密的目光相遇。周围那么安宁,雨声沙沙,草木芬芳,如童话世界。还有什么不满足呢?我停住脚步。托尔斯泰埋在哪里已不重要,他不希望被打扰,就像我现今不愿意被任何人、任何事情打扰一样,只想专注地感受一点一滴流逝的时光。
据朋友们记忆,索菲娅最后几年瘦了,体弱而少言语。但她每日都要走一俄里路去托尔斯泰长眠的地方。夏秋两季她每日都带着鲜花去上坟,在那里的一张长凳上久坐,陷入记忆。不少人谴责索菲娅,以为是她逼走了托尔斯泰。她不可以理解他,有时会歇斯底里大发作,与他对着干。他想过简朴的生活,她以为是自虐,他倡导禁欲,她就讽刺「那你为什么要结婚,还生了这么多孩子呢?」。当他把所有财产、包括大量的农民转到妻子的手中时,她却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农民的处境比原来还要糟糕了,这让攻击托尔斯泰的敌人迅速抓到把柄。
他们也曾幸福过,如同《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和吉媞。「百万人当中只有一个像我这样幸福。」索菲娅说,她有一种奇特的广博无垠的感觉,这正是与另外一个人融合的真实感受。两人初识时索菲娅才12岁,刚刚退役的托尔斯泰则小有名气,对于这个童年挚友的女儿他没有太深刻印象。再相逢,索菲娅已是亭亭少女,令托尔斯泰十分钟情。托尔斯泰求爱过程是《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求婚的现实版本,当时他用一点铅粉在桌子上撒出了他不敢启齿的词的第一个字母,索菲娅毫不费力地猜出他要说的话:「您的青春和对幸福的需求十分清楚地提醒我,我已老了,不大概得到幸福。」托尔斯泰震惊了,他认定与自个共度终生的那位姑娘只大概是她。
要使托尔斯泰幸福可没那么容易,他很善变,念头飘忽不定。孩子病重,妻子分娩,都不可以让托尔斯泰受干扰,即便如此,索菲娅还在手足无措地检讨:「是我的过错,直至今还不晓得丈夫喜欢什么,不可以忍受什么。」诗人费定说过:「索菲娅是在刀刃上走路」,托尔斯泰最后的诀别信则将刀子彻底扎进她心里。而就在三个月之前,他还声泪俱下地对她说:「我觉得,没有你,我简直无法活下去。」
托尔斯泰过世后,有人去拜访索菲娅。她像换了个人似的,满面倦容,但是从容大方,说话的时候不笑,也不提高嗓门。就是在那个时候她说了下面的话:「我和他生活了48年,也不清楚他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她也自以为对托尔斯泰出走负有责任后,但临终之时仍然对孩子们说:「我要告诉你们……我爱他,整整爱了他一辈子,我始终是他忠实的妻子。」
托尔斯泰毕竟有多复杂?他用人类精神中一切最精致最丰富的东西充实著自个,也把最矛盾冲突的东西集中在自个身上。正如他自个说的:
「我是什么?理性对这些心灵的问题不作任何解答,只有意识深处的某种感觉在解答。自从有人类以来,他们解答这个问题不是用语言即理性的工具,不分生命的表象,而是用整个生命。」
站在树林里,我望向外面的天空,已比刚来时晴朗了。托尔斯泰过去说过:「我的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真。在生活中也好,艺术中也好,只需要做到一点:不说谎。」这样一个用全部生命来追求真我的人,告诉自个「要时刻准备死,学习更好地死」的人,还会继续感动着世界上向生活的荒原大呼「我不可以沉默」的人。
传统婚俗:古罗斯和封建时代,俄罗斯人的婚姻严格受社会等级门第的限制,主张门当户对,贵族不与平民、农奴通婚。男女婚姻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子女没有婚姻自由。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发展后,婚姻自主的风气逐渐流传,但传统的婚俗影响仍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农村。
古老的俄罗斯婚俗很具民族特色,但结婚仪式十分复杂隆重,其过程大致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是说媒。十月革命前,每个村庄和城镇都有职业媒婆,以说媒为生,多是能说会道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对周围各家未婚男女的情况及其家庭财产情况了如指掌,专为男方出主意,举荐未婚妻,并受男方的委托,到女方家庭去提亲。媒婆去的时间一般是逢单的日子(决不能在每月13号或星期三)的晚上。媒人进房后不能说出自己的身份和来访目的,而是称自己是猎人、朝圣者或商人等等,过一会才花言巧语地说明来意:"你家有个小鸽,我家有只小鹰,你家有只小貂,我家有个猎人,你家有个姑娘,我家有个小伙,咱们来结个亲。姑娘是支花,为何耽误在家。"一番说服后,若女方父母同意考虑这门亲事,他们便与媒人绕桌三圈,然后商定相亲日期。相亲之日,未婚夫与父母、媒人来到女方中,与女方见面。男方父母出面提出婚姻要求。女方父母在相看了未婚夫之后,如初步同意,就把男方带来的面包切成相等的两块或四块与男方家人吃掉。随后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边喝酒一边商谈双方各自应该付的聘礼和嫁妆及婚期等问题。俄罗斯人很看重聘礼,也看重嫁妆。聘礼少或者嫁妆不够就难以缔结良缘。
接下来就是订婚。男方父母和未婚夫在媒人的陪同下择日再次来到女方家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表示正式同意,并接过男方父母献上的面包和盐。双手接过后要吻一下面包,表示感谢,然后把它放在摆满佳肴的宴席上。双方父母祝福未婚夫妇,未婚夫妇交换礼物。一般未婚夫送给心上人订婚戒指或珠宝首饰,有的还在礼盒里装一根短鞭以示丈夫的权利。未婚妻回赠情郎的则是她亲手绣制的围巾、手套等女红。仪式之后,宴会开始,未婚妻给客人们敬酒并回赠每人一块丝绸手帕。
婚礼前夕或当天早晨,待嫁的准新娘把闺中好友请来举行"哭嫁"仪式,向少女时代告别。她解开发辫,把发带分赠给女友,跟她们一起唱有关出嫁后悲惨命运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描写新娘婚后的不幸生活: 啊呀,水是那么凉,又是那么黄/ 他们打发我这姑娘去挑水/ 我光着两只脚,没有鞋穿/ 我赤身露体,没有衣衫……。
接着是洗澡和与家神告别。未婚夫妇在婚礼前都要进行沐浴净身,在传统的浴室里洗个蒸汽浴。结婚时新婚夫妇还要交换桦树枝制成的浴帚。
婚前的一项重要活动是送嫁妆。送嫁妆的车队通常由五辆马车组成,第一辆上装着神像和茶炊,载着一个捧着茶叶和方糖的男孩;第二辆坐着新娘的教母,捧着瓷器和银盐碟;第三辆马车上放着厚薄被各2床,大小枕头各2对,床单床罩各6条,床帏2条,鹅毛褥子1个,还有新娘的衣服什物;第四辆载家具地毯;第五辆上坐着新娘的姨母和抱着一只母火鸡的媒人。新娘家如果富裕,嫁妆多,车队就更长。
高潮是结婚的日子。当天早晨,新娘换上白纱做的结婚礼服,梳上已婚妇女的发型,戴上基奇加帽(已婚妇女才戴的帽子),坐在神像下等待迎亲车队。这时,新郎、伴郎、媒人及亲朋好友分坐四辆马车而来,马车都用彩带、鲜花、树枝装饰得格外华丽。迎亲队伍要经过一番周折(用钱买路、寻新娘等)和逗趣哄闹之后方能进入新娘房内。伴郎向女方家人敬酒三杯,然后把一条手帕塞到新郎手里,把他领到新娘跟前,让新娘握住手帕的另一端。然后,新郎新娘坐在一起接受新娘父母的祝福。此后,新娘与伴娘及女方媒人随迎亲队伍去教堂。动身之前新娘及其家属照例要痛哭一场,这时为整个婚礼的转折点。按照风俗,新娘离家后不应再哭泣。
宗教结婚仪式由神甫主持。神甫给新婚夫妇戴上婚冠,询问双方是否愿意与对方结合,为新人祈福。然后,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按照习俗,只有在教堂举行过婚礼仪式、接受过上帝祝福的婚姻才是幸福的、牢固的。
教堂婚礼后,新婚夫妇到新郎家。宾客们在门前用面包和盐迎接新人,往他们身上撒麦粒、啤酒花、花瓣等,祝福新人婚后生活富裕、幸福。随后,盛大的婚宴开始了。婚宴上除了各种美味佳肴以外,特制的大圆面包是必备食品。上面饰有太阳、月亮、星星、鸽子,表示新人如日月相随,相亲相爱。按照传统习俗,婚宴中有一位扮作农家厨娘的妇女端上一瓦罐麦粥,请新人将粥喝尽,并且口中念念有词:"要是树林里的树墩多,你们就多生几个儿子,要是草地上的树墩多,你们就多生几个闺女"。席间,宾客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并高喊"苦哇,苦哇",让新人接吻。在这喜庆的宴会上,坐在最显著位置的新人却不能走动,也不能随意吃喝。
狂欢至深夜,新人入洞房。洞房的墙角或床上一定悬挂着箭,箭象征爱情。在俄罗斯的传说中,婚姻是由铁匠锤定的,而铁匠和箭都代表雷神。有雷才能下雨,有雨才能丰收,因而箭也象征多子多福。箭还象征威力,守护新人的幸福。洞房花烛夜,新娘必须为新郎脱鞋,以示顺从。
婚礼的最后一步是回娘家。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中去。岳母请女婿吃的头道菜是煎蛋,吃后女婿要把一枚硬币投入盛着葡萄酒的高脚杯里,并递给岳母,表示承认新娘的贞洁。
这是传统的结婚礼仪,礼节繁琐,以前通常只有富裕家庭才能做到。
苏维埃时候婚俗:十月革命后,城市居民的订婚仪式很简单。通常是由女方在家中设茶点款待客人,时间一般选在婚前三个月内的某一天。这天未婚夫妇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首先由女方父亲宣布为女儿订婚,然后未婚夫向未婚妻赠送订婚戒指。未来的女主人给客人们斟上香茶,端出覆盆子果酱,请客人们品尝自己亲手烤制的甜点。而客人们照例一边品尝,一边对未婚妻的手艺给予评价。
城市里婚礼也很简单:未婚夫妇先到市、区的民政机关登记,然后在亲友的陪同下分乘两辆汽车来到专为新婚夫妇举行婚礼而设的"幸福宫"。,新郎携新娘在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中走进大厅。新郎一般身着深色礼服,白色衬衫,站在新娘的右侧。新娘则一般穿白色婚纱,头带花环,手持花束。传统的花环由香橙花编成,或为蓓蕾,或半开。花束通常用玫瑰、郁金香、康乃馨和牡丹编成,或是白色,或是玫瑰色。白色象征纯洁、温柔;玫瑰色象征青春。
婚礼主持人先询问未婚夫妇是否自愿结合,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请新郎新娘和证婚人在结婚证书上签字。接着新人交换戒指,接受双方父母的祝福。婚礼仪式结束后,新人会去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如初次见面的地方、经常同游的地方,或者去烈士墓、纪念碑等地方献花,或在结婚林中植树。然后再回家或到餐厅举行婚宴和晚会与来宾欢庆。整个过程一般一天就结束了。农村婚礼保留了较多的传统礼节形式。
当代东正教婚礼:苏联解体后,宗教的地位在俄国逐渐上升,教堂婚礼也增多了。正教会禁止与不同信仰的人结婚,因此来教堂举行婚礼的人必须是经洗礼入教者,而且必须持有公民证和在官方民政部门办理的结婚证件。
未婚夫妇在婚礼前须斋戒7-10天。新娘须穿着白色婚纱,也可着兰色、玫瑰红或淡褐**婚纱,但忌穿紫色或深色服装。头上要有帽、盖头等物。新郎穿深色西装,不能戴帽。
新郎新娘由男女傧相陪同走进教堂。进入教堂后,新郎立于右侧,新娘立于左侧。神父问明他们确实同意结合之后,向新郎新娘各祝福三次,祈祷上帝赐福,把点燃的蜡烛递到他们手中,把置于圣坛上的戒指戴在他们手上,之后新人相互三次交换戒指,各喝三小口红酒。然后新人亲吻耶酥和圣母像,接受在场者的祝福。仪式结束后,新人男右女左携手走出教堂。
按照东正教的习俗,在斋戒期间、某些宗教节日、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不举行婚礼。
俄罗斯的酒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考证,酿酒业的出现归功于制蜜业的发展。在公元 880-890年,“蜜酒” медовуха开始在民间出售,其酿制工艺与葡萄酒极其类似,产生于921年的桦汁酒香气四溢,同时,人们开始在蜂蜜中加入啤酒花。
早在996年,民间就习惯对蜂蜜进行蒸煮。1284年,俄罗斯拥有了自己的啤酒。15世纪40-70年代,伏特加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被称为国酒的伏特加甚至被一些西方人当作了俄罗斯的代名词。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历史像俄罗斯这样——因对酒精的依赖而受到伤害,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战争。对于真正的俄罗斯人来说,当伏特加摆在面前,总有道理来上一杯。
因此你可以讲,是俄罗斯人酿造了伏特加,但是伏特加却造就了俄罗斯历史。1876年,陀斯托耶夫斯基在《一个作家的日记》中抱怨道,伏特加把人们都变成了“畜生和动物”。但令人困扰的是,俄国得以维持强大国力的预算,接近一半来自于烧酒的税收。长此以往,“人民的未来将是一群道德败坏而且酩酊大醉的人”。
但是在今天的俄罗斯,少饮或不饮正在成为时尚,旧的饮酒文化在悄悄地发生转变。在私营企业里,在年轻人中间,人们为了保持清醒的头脑而放弃了豪饮的做法。
大城市里的“新俄罗斯人”认为,传统的烂醉如泥等同于将酒精直接注射在血管里,而失去了对酒原本价值的体味。而更多的各种各样酒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下面对几种常见的酒略加介绍。
1 водка--伏特加。伏特加酒以谷物或马铃薯为原料,经过蒸馏制成高达95°的酒精,再用蒸馏水淡化至40°-60°,并经过活性炭过滤,使酒质更加晶莹澄澈,无色且清淡爽口,使人感到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形成伏特加酒独具一格的特色。尤其是伏特加生产大国——俄罗斯生产的伏特加酒,除酒香外,几乎没有其它香味,口味凶烈,劲大冲鼻,火一般地刺激。
2 виски--威士忌。威士忌酒是以大麦、黑麦、燕麦、小麦、玉米等谷物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后放入橡木桶中陈酿、勾兑而成的一种酒精饮料。主要生产国为英语国家。酒精度数大概在40—60度之间。
3 вино--葡萄酒。指用新鲜的葡萄或葡萄汁经全部发酵或者部分发酵得到的酒精度在7到22度之间的酒精饮料。通常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两种。前者以带皮的红葡萄为原料酿制而成;后者以不含色素的葡萄汁为原料酿制而成。
4 шампанское香槟酒。香槟可以称是葡萄酒中之王,只有来自法国香槟产区的起泡葡萄酒才能配得起香槟这个名字!早期的香槟是无泡的,现在仍有无泡的香槟酒。不过全世界的人还是对有泡的香槟是比较熟悉。
5 анисовка--茴香苹果酒
6 аперитив--低度数的开胃酒。
7 бенедиктин--本尼迪克丁酒(法国蜜酒)
8 бормотуха--浆果酒
9 брага--家酿啤酒
10 буза--布扎
11 вермут--苦艾酒
12 вишнёвка--樱桃甜酒
13 возлияние--祭酒
14 глинтвейн--热红酒
15 грог--格罗格酒
16 десертный--甜酒
17 джин--杜松子酒,因其含有特殊的杜松子味道,所以被称为杜松子酒。在中国又被称为金酒、毡酒或琴酒。最初是作为利尿、清热的药剂使用,不久人们发现这种利尿剂香气和谐、口味协调、醇和温雅、酒体洁净,具有净、爽的自然风格,很快就被人们作为正式的酒精饮料饮用。杜松子酒的度数一般在35一55之间,酒度越高,其质量就越好。
18 ёрш--约尔什酒
19 жжёнка--热糖酒
20 запеканка—烧制的露酒
21 зубровка—茅香露酒
22 имбирное пиво—姜汁啤酒
23 кагор—卡格尔酒
24 коктейль—鸡尾酒。鸡尾酒是用几种酒加果汁、香料等混合起来的酒,多在饮用时临时调制。它是以朗姆酒,金酒、伏特加、威士忌等烈酒或是葡萄酒作为基酒,再配以果汁、蛋清、苦精、牛奶、咖啡、可可、糖等其他辅助材料,加以搅拌或摇晃而成的一种饮料,最后还可用柠檬片、水果或薄荷叶作为装饰物。
25 лафит—拉斐特酒
26 медовуха—蜜酒
27 молдавское вино--摩尔达维业果酒
28 мускат--麝香葡萄酒
29 наливка--果子酒,甜酒
30 перцовка--胡椒浸泡的酒
31 пиво--啤酒。啤酒是以大麦芽﹑酒花﹑水为主要原料﹐经酵母发酵作用酿制而成的饱含二氧化碳的低酒精度酒。其具有独特的苦味和香味﹐营养成分丰富﹐含有各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及多量维生素如维生素B、菸酸、泛酸以及矿物质等。
32 лекарственное питьё--药酒
33 померанцевая водка--酸橙酒
34 рейнвейн--莱茵葡萄酒
35 рислинг--李斯陵白葡萄酒
36 ром糖酒、罗姆酒
37 рябиновка花楸露酒
38 самогон家酿酒
39 коньяк白兰地酒
40 сидр西得尔酒
41 слащёная наливка加糖甜酒
42 сливянка李子露酒
43 херес核列斯酒
44 чихирь契希尔葡萄酒
45 ханжа中国烧酒
俄罗斯饮茶的记载始于1567年,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宠爱,17世纪后期迅速普及到各个阶层。到19世纪,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连给小费也叫“给茶钱”。
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早餐时喝茶,一般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他们把喝茶作为饮食的补充,喝茶时一定要品尝糖果、糕点、面包圈、蜂蜜和各种果酱。俄罗斯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许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习惯,当你到家中做客时,主人通常会问:“您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假如你选择喝茶,主人就会说:“我这就把茶煮上。”喝茶可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连只有1600多人的乌德赫人也请一般客人及所有旅行者喝茶。来客时喝茶,主人往往端上甜点心、大蛋糕、大馅饼等,一直喝到宾主满意为止。
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特别是格鲁吉亚红茶。他们对中国的茉莉花茶很感兴趣,认为这种茶香飘四溢、沁人心脾。各地还有不同风俗的茶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俄罗斯饮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茶具有的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喜欢玻璃杯的。但最习惯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长期以来,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厂才大批生产茶炊。起初,茶炊的形状各式各样,有圆形的、筒形的、锥形的、扇形的,还有两头尖中间大的酷似橄榄状的大桶。驰名全国的图拉市茶炊,是用银、铜、铁等各种金属原料和陶瓷制成的。稍后,出现了暖水瓶似的保温茶炊,内部为三格,第一格盛茶,第二格盛汤,第三格还可盛粥。现在使用的电茶炊,形状近似金银质的奖杯。俄罗斯的能工巧匠们常将茶炊的把手、支脚和龙头雕铸成金鱼、公鸡、海豚和狮子等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茶炊上还常镌刻着隽永的词句,“火旺茶炊开,茶香客人尝”;“茶炊香飘风行客,云杉树下有天堂”。当主人将茶炊端到桌上,香飘居室满屋生辉。特别是冬季,窗外大雪纷飞,屋里炉火正红,坐上铜茶炊。一会儿便喷出蒸气,吱吱作响,桌上放着面包、方糖、果酱及各种甜食。俄罗斯人喝茶通常是用茶炊煮好茶,然后往杯中注入浓茶汁,再加开水,调到适当的浓度,饮茶的茶具一般很小,如同小酒杯一样,边倒边品尝边聊天,真是甜意浓浓,无话不谈。如果你想谈生意,此时正是大好时机。
倘若去俄罗斯人家做客,正赶上主人用茶,他们会热情地向客人让茶。此时,客人也应向主人打招呼:“茶加糖,祝喝茶愉快!”喝完茶后,客人应向主人致谢,可以说:“谢谢您的茶!谢谢您的款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