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博物馆何以适合少年游

数智时代,博物馆何以适合少年游,第1张

数智时代,博物馆何以适合少年游

忆言忆语

社会教育是博物馆的核心职能之一,是博物馆服务公众、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当博物馆热成为一种潮流,当青少年成为文博铁粉,更好地履行社会教育职能成为博物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数智生活要求博物馆拥抱科技

当代的青少年生活在高速发展的数智化环境里,具有极强的探索性心理,青睐高科技产物,偏爱个性化表达。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如梦似幻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一眼入画的《只此青绿》,在科技美学的加持下,青少年看到了教科书中难以呈现的奇幻文博,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这种跨界出圈是博物馆传播模式创新的成功案例。其实,从云游展览,到智慧博物馆的建设,现代博物馆不断尝试利用前沿科技,努力为公众创造多元互动的全新体验。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5G通信技术,在疫情期间开展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让全球2亿观众能够足不出户在线追剧;借助3D光雕数字技术,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全球首展对敦煌壁画进行了全新演绎,打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宜的全沉浸式光影世界;依托扩展现实制作系统、物体跟随空间定位技术和AI动作捕捉等技术,大型考古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的主舞台和XR空间副舞台完美契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考古发掘现场、走进博物馆藏品曾经的居所;区块链技术为数字产品提供真实可信的交易保障,使人们对博物馆的数字藏品市场充满期待。这些有益尝试打破了文博对观众有限触达的边界,鼓励博物馆尽情拥抱科技。

更智慧的博物馆能带来什么

更普惠的云端服务,更深层次的大数据运用,更智能化的生态融合迈向数智时代,人们对未来科技社会充满无限想象。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信息通信、扩展现实、数字孪生、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运用和集成创新,不断让人们看到数字虚拟世界带来的惊喜,高智能、高质量的发展也逐渐成为各个领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

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融共创的数智化进程中,人类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现代逻辑、当代艺术与先进科技高度融合,让博物馆可以拥有前所未有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同时,现实中的博物馆也将迎来一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变革。

未来,更智慧的博物馆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和教育资源的限制,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社会教育模式。通过构建虚拟空间,博物馆将营造高沉浸感的学习氛围:历史人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孪生体在虚拟世界中与学生们邂逅,那些课堂上触不可及的历史事件被具象化地表达出来。在AI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可以充当不同角色,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中。这种高度智慧的网络虚拟教学环境,实时互动,没有距离感,能够有效扩大学生交际范围。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还可以精准记录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生成分众化的授课模式,为青少年认知藏品保护、学习历史文化、模拟传统技能、参与展览策展、取得成果认证提供有效支撑。

变智慧的博物馆要注意什么

高度智慧的博物馆,将给人们带来震撼的感官体验,让历史文化更加可知可感可观,前景可期,大有可为。而在热血沸腾的同时,博物馆还需保持一份冷静。创造、娱乐、展示、社交和交易,始终是数智时代必须面对的双刃剑,它们具有改变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潜力。因此,博物馆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探索发展中,必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

一是要引领价值观念。数智化的博物馆,依然要以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为导向,依托馆藏文物和文化资源,把承载的文化价值全方位融入博物馆公共教育中,分学段、多元化地贯穿于青少年教育领域。特别是注重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贯穿。

二是警惕技术主义。尽管现代高新技术可以赋予博物馆文化传播和公共教育旺盛的生命力,让历史文化活起来、酷起来、火起来,但博物馆的文化精髓和底蕴不应在炫技中被替代、消磨和扭曲。在真假难辨、虚实混同数字创造中,只有寻根铸魂,做到不停留于表面的体验,保持审美距离与留白,更注重带给青少年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打造兼具内涵、创意和特色的智能博物馆教育方式。

三是坚持社会效益放首位。数智时代的博物馆,既要有对文化消费进行分层设置的探索意识,更要坚守文化惠民的初心。在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始终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能,满足广大青少年的学习需求,让每一位受教育主体的学习成果公平地获得标准认证,让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地走近千家万户。

四是要倡导回归真实世界。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技术不断被突破,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将深度融合,为人们带来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博物馆有责任对青少年进行引导,不要将博物馆定义为单纯的娱乐化场所,同时要鼓励他们回归真实世界获得情感体验,避免在虚拟镜像中迷失自我。

当博物馆遇见科技,获得智慧,犹如打通一股源头活水,为自身公共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充分融合前沿技术和艺术表现手法,如何在不断传递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价值理念的同时,让青少年遨游在云端之际,源源不断地汲取文化养分、滋养精神世界,是博物馆界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作者:陈玲,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1、山[唐代] 李峤

地镇标神秀,峨峨上翠氛。

泉飞一道带,峰出半天云。

古壁丹青色,新花绮绣纹。

已开封禅所,希谒圣明君。

2、题慧山[宋代] 蒋重珍

龙山慧山两山云,出能为雨入为晴。

云山之气有敛散,敛散之理斯为神。

我庐山下为小隐,云为动兮山为静。

悠然而出物之泽,屹然而峙地之镇。

我见云山善与俱,云山无情不见余。

我比云山多此见,不如一似云山无。

3、月山[清代] 吴保初

朝看月山来,暮看山月出。

得月已忘山,岚翠沾衣湿。

4、山夜[清代] 许印芳

月照西山山气深,深山松柏阴森森。

湖光百里蹴山起,山中明月浸湖水。

游人不寐登山楼,落叶哀蝉鸣素秋。

一夜霜风吹白草,高堂白发知多少。

5、华藏山[清代] 侯凤芝

山色半天青,入山忽已失。

惟见水中山,苍润岚可悦。

6、东山[宋代] 谢黻

东山一何高,他山不足论。

其间有玖石,乃是世人珍。

时与我数友,登高看嶙峋。

悠然叹黄鹄,飞及下山云。

我友今年归,寂绝车马尘。

问言家何许,正与此山邻。

想为携蜡屐,自往穷朝昕。

斯游孰可陪,有意徒殷勤。

门前一溪水,清彻多游鳞。

安得尺素书,问讯情所亲。

四时且终穷,明日是青春。

便作隔岁别,感怀意未伸。

郊原共游地,我独行逡巡。

重来望东山,晤语焉可闻。

7、灵山[明代] 储巏

灵山慕名胜,曦午停征轺。

倒装换冠帻,径往凌岧峣。

手披茂草开,思逐浮云飘。

迢迢诣白塔,独立吹清飙。

回旋休缁庐,老屋依山椒。

野僧三四辈,衲破形容憔。

共言山中贫,菽水聊今朝。

问渠何所恋,且得避征徭。

8、灵山[元代] 潘伯脩

玉环诸山灵山深,环以大海根太阴。

空青水碧澹相映,散为风露来萧森。

嗟予赋命落台雁,调笑鱼鸟成滞*。

南游华盖动连月,胜地在近徒歆歆。

风帆径渡不再宿,绶里长剑携青琴。

种榆琼田中,吹笙玉山岑。

吾将于兹养年命,岐路四断谁能寻。

9、冈山[清代] 陈圣彪

车行十里见冈山,山接云连万仞间。

高阜野花红灼灼,平畴春水绿闲闲。

雄分壁垒龟蛇合,势奠波涛竹木环。

声教渐随新位置,一犁膏雨润沙湾。

10、南山[宋代] 许广渊

路入青山几万重,前山行尽路还通。

小舟棹急岩溪水,高柳絮飞堤岸风。

春物老时林遍绿,晚烟收处日垂红。

民居稀阔兼穷僻,多使顽夫气自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886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3
下一篇2023-10-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