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许志摩)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重要的女性:林徽因、陆小曼和张幼怡。他在诗歌和散文中表达了对林徽因的深深爱慕,但与陆小曼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至于张幼怡,虽然他们有过一段感情,但并不被徐志摩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关于徐志摩最爱的是林徽因还是陆小曼,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不同的历史学家和评论家有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感情更为深刻,因为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经常提到她,而且他们的感情是在徐志摩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开始的,具有纯真和浪漫的色彩。但是,另一些人认为徐志摩对陆小曼的感情更为深厚,因为他们共同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陆小曼也是他最终的妻子。
至于徐志摩是否喜欢张幼怡,答案是肯定的,但他们的感情并不被徐志摩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徐志摩对张幼怡的评价是“温文尔雅,但缺乏激情”,因此他们的感情比较平淡。
总的来说,徐志摩一生中的爱情经历是复杂而多变的,他与不同女性的感情也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虽然他对每个女性都有不同的感情,但是他的诗歌和散文中经常提到林徽因,这也表明了他在心中对林徽因有着特别的地位。
徐志摩《偶然》诗歌鉴赏:
徐志摩的《偶然》这首诗作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
诗人运用多种意像将自己的人生历程融入于此,表明诗人人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偶然,将偶然形象化,不仅充满情趣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
无数次偶然,无数次坎坷,无数次邂逅,似乎都显得如此平常,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记得也好,你忘掉构成诗人的态度。他与张幼仪的结合是偶然,与林徽因的恋情是偶然,与陆小曼的风波也是偶然;他学习金融是偶然,倾心康桥是偶然,飞机失事更是偶然。这些偶然就像一根穿线的珠子。
诗句开始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比喻自己,表明诗人在天涯海角肆意飘忽却高洁不俗,直喻自己为下文作了铺垫,突然一转意“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给人一种舒缓气势却又耐人寻味,两人偶然的相遇就好比云与水的相遇,但都是虚幻的,短暂的相遇更能使其产生了距离的美感,却最终还是昙花一现。特别是“波心”的“心”字的用得恰到好处,意在表明及时再多么的投入和缘分或许也只是一个偶然罢了。
虽然人生中充满着偶然,但我们却不能停止自己的脚步继续等待,唯有追求的永恒。正因为这次相遇只是一个偶然,所以接着说明对方应该持有的态度:你不必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这就借景抒情,充满着人生哲理,是人生中很平常的事了,更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同时也表明诗人的坦诚,这也只是在转瞬间消灭的踪影。
通过诗歌的全文不难读出所描述出的两个情景,语言生动,形式完美,情节波浪起伏,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空间。诗歌前后两节相互对应,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从表面上去看是一首爱情诗歌,仔细去品读,却更加有味,给人越读越有味的感觉,蕴涵了深层的人生哲理和人生感悟,不乏一篇经典名作。
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同时将平常熟悉的意象穿插于整首诗歌中并将诗歌的两个主人公融入到意境中,仿佛一部戏剧片,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诗人采用两两对的事物将其矛盾化,可谓匠心独运的写作手法将其动静结合。偶然的相遇或不再来临,但我们是否应该懂得更加珍惜美好的时光,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无不表现和谐之美。随着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感悟也会随着逐渐加深,因为人总是在不断认识实践中前进的。
仰望星空,天空还是原来的天空,但是因为我们的命运不完全由自己掌握,在充满挫折中总是遇到或多或少的偶然,既然是偶然,但我们必须得意识到最终的结果,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不管是天空的一片云还是黑夜的海上,在不伤害对方的同时还要奉劝自己,在奉劝对方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方向,何不在得不到的情况下忘掉呢,毕竟彼此的交会也留下过光亮。
扩展资料:
《偶然》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创作的一首诗词。此诗主要是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此诗并非只是一首简单的爱情诗,它更是一首对人生的感叹曲,充满情趣哲理。全诗两段十行,上下节格律对称,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此诗写于1926年5月,乃是诗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昔时徐志摩偶识林徽因,燃起爱情之火、诗作之灵感,一挥而就有此佳作。初载于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偶然
他是民国风流诗人,女诗人林薇因、才女陆小曼都与他有感情交集,他为爱生,为爱亡,诗歌创作都是为爱而产生,他就是民国风流诗人徐志摩。
01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名门望族,徐氏家族出过很多名人,比如民盟主席沈钧儒是徐志摩表叔,作家金庸是徐志摩姑表弟,女作家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徐志摩父亲是海宁当地有名的富商,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家境富裕,又是书香门弟,徐志摩作为家里的长房长孙自然受到很好的教育,从小就在私塾读书,并且成绩非常优秀,每次考试都是全班第一。
1910年,14岁的徐志摩考入杭州府中学堂,由于有很好的文学天赋,读书时就开时发表文章。1915年,徐志摩从浙江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浸信教会学院暨神学院,当年10岁在父母包办下和上海宝山县巨富张润之的女儿张幼仪结婚,当时,徐志摩18岁,张幼仪15岁。
张幼仪也是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出生富商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但相貌一般,让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不是很喜欢,再加上徐志摩受过新式教育,对包办婚姻反感,两人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为徐志摩后来的“出轨”种下了前因。
为了躲避妻子,徐志摩并没安心读完浸信学会的课程,仅一年后就离开上海,来到了天津的北洋大学,第二年,北洋大学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又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大,徐志摩涉猎了日文、法文及政治学、中外文学的研究成为北平知识界和社交界的双料名人。这时,妻子张幼仪来北平跟徐志摩共同生活,不久怀孕,1918年,徐志摩长子徐积锴出生。
也许徐志摩只是尽一个丈夫传宗接代的义务,长子出生后他并没表现出多大的欢喜,反而再次逃离家庭去外美国留学,在那里,他邂逅了一生中最爱的女人:林微因。
02
1918年8月,徐志摩离开中国到美国留学,先是入读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社会学、经济学获得学士学位,随后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文学,获文学硕士学历,之后前往欧洲,进行一次新的游历。
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求学,先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了半年,后来又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正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神:林徽因。
林徽因也是浙江人,跟徐志摩是同乡,17岁,正是花季少女,颜值和学识同时在线,让徐志摩一见钟情,无奈当时的林徽因早已跟梁思成订婚,而梁思成还是徐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儿子,也算是旧相识。
三人很快就熟络了,徐志摩发现自己爱上了林徽因,严格地说,林徽因算是徐志摩的初恋,他对妻子张幼仪并没有感觉,在交往中,徐志摩向林徽因诉说了自己婚姻的不幸。
林徽因以女性独有的温柔和善解人意开解着徐志摩,让徐志摩产生了一种两人在热恋的感觉,以至于他后来回忆英国读书生涯时提笔写下了:我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陷入爱情中的徐志摩灵感大发,写下了许多理想主义的诗句,比如《我所知道的康桥》等,遗憾的是其中大部分流失了,只留下大约三十首左右,他给林徽因的《偶然》中这样写道:
从这首诗来看,林徽因不仅是徐志摩心中的白月光,更是他的心灵伴侣。可惜现实不如人愿,1920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徐志摩被迫同意妻子来英国与他相聚。
张幼仪对徐志摩还是很有感情的,她带着孩子不远万里来到英国心情很激动,但在看到徐志摩那时,满腔喜悦却变成了失望。
不得不感慨,男人跟女人还是不一样,女人会因为一个男人对她好或跟一个男人有了孩子慢慢生了感情,而男人多半是一开始对一个女人没有感情,后面也一直不会有感情,男人要绝情起来比女人更绝情。
徐志摩心心念念全是林徽因,对张幼仪非常冷淡,甚至张幼仪有两个月身孕了,徐志摩还坚决地提出离婚,张幼仪是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她早看出徐志摩爱上了林徽因,她也不愿意继续这无爱的婚姻,1921年,两人离婚,张幼仪去了德国,次年生下次子徐德生,后来成为著名女商业家。
智慧的林徽因也看出了徐志摩并非夫婿良选,最后还是选择了跟梁思成结婚,徐志摩变成了孤家寡人。
03
失恋的徐志摩非常失落,再次灵感喷发,写下了不少著名诗句:
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是开始一段新感情,失恋的徐志摩很快就找到了新目标。徐志摩回到北平以后,经常去一个好友王赓家,一来二去就认识了他妻子陆小曼。
陆小曼是民国著名的风流才女,她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年轻貌美,善画油画,还会钢琴,文采也非常不错,并且性格开朗,是个有名的交际花。由于王赓是一名军人,平时经常不在家就请求徐志摩代为照顾。
没想到徐志摩一不小心把朋友妻照顾成了自己的妻子,陆小曼也是个性情中人,发现自己爱上徐志摩就迅速跟王赓离了婚准备跟徐志摩结婚。
亲戚朋友都反对二人的结合,更加坚定了两人要结婚的想法,徐志摩父亲见儿子铁了心要跟陆小曼结婚勉强同意,但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
二、婚礼由胡适担任介绍人
三、婚后必安分守己过日子
这三条徐志摩都答应了,1926年10月,徐志摩跟陆小曼结婚,王赓虽未参加,但大方地送了一份贺礼,也算是大度,梁启超担任了学生徐志摩的证婚人。
闹得轰轰烈的两人终于结婚过上了日子,却发现远不是热恋时那么开心了。陆小曼生活在富贵人家,花钱大手大脚,婚后,陆小曼住在上海的豪华公馆中,每月租金就要100大洋,家里还有众多仆人,她还喜欢购物,且从来不问价钱。
徐志摩只是一名大学老师,收入有限,时间一长,就有点吃不消,为了解决经济问题,他只得到处讲课赚取外快,非常辛苦。陆小曼经常是到处跳舞、打牌、看戏,经常到凌晨三点点才回来,不但跟其他男人传出绯闻,还染上了吸毒的恶习,让徐志摩非常苦恼,只能再次选择了逃避。
1928年,徐志摩回到英国剑桥大学,回忆起了跟林徽因在一起的日子,不禁百感交集,在回中国的轮船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
婚姻出现危机的徐志摩再次想起了林徽因的好,当时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徐志摩也经常去北平,两人有一些接触,被陆小曼知道后关系恶化。
1931年11月17日这天,徐志摩再次见到陆小曼在抽大烟两人又发生争吵,徐志摩心情极,很想找人诉说。11月19日,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决定去北平听她的演讲,于早上8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中途飞机撞上了济南开山,年仅34岁的徐志摩空难身亡。
陆小曼得知徐志摩死讯后悲痛欲绝,她戒了大烟,还著文《哭摩》悼念丈夫,陆小曼随后还整理了徐志摩一生的作品,编成了《志摩日记》、《徐志摩诗选》、《徐志摩全集》等,也算是作为自己的一种补偿和忏悔吧。
而林徽因找到了徐志摩飞机失事的一件残片一直挂在卧室,我想这里面有对徐志摩的怀念和内疚,也有对爱的一种纪念吧。
徐志摩那首回国前的《再别康桥》似乎在预示着他最后的结局,空难身亡,的确是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位民国风流诗人真是为爱生为爱死,终其一生为情所困,而爱情也成了他所有诗歌的灵感来源。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是一本由孙琳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5-10-5,页数:,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一):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书名很喜欢,这个书名很讨巧。首先,徐志摩是个诗人,这个周所周知,浪漫、纯粹、才情非凡。其次,他英年早逝,古人说“过慧易折”,三十多岁正值大好年华,一场空难带走了这颗诗魂。无论从哪方面讲,这个书名都很有它的寓意。
我想作者对徐志摩一定是有极深的理解的,不然,不会把这样一个让很多人烂熟于胸的人写得还这么有意味,有新意。
作者的笔触是诗意的,对江南水乡的描写,诗意盎然;对徐志摩爱情的描写,浪漫又多情;对同时期文人的描写,豁朗而儒雅。总之,民国那段文人的黄金时期,在作者的笔下,是丰富的、立体的、多样的。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风华绝代的人,而是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二):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
有人说徐志摩不给力,往往心血来潮的情多,却命短了。
但我一直觉得,徐志摩是一个值得推崇的人物。他有才情,爱多情,会煽情,也无情。他的人生浸透着诗的心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的确,徐志摩,一个惊世才子,才华横溢,浪漫多情,有“现代诗仙”之美誉!其诗感情充溢,形式优美,韵致妩媚,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具有艺术魅力,他的诗作传世至今,一直风靡。
徐志摩率真,诚挚,良善却不乏孟浪的个性,恋爱自由,毫不畏惧一切羁绊,坚定去追求他的幸福,与张幼仪,与林徽因,与陆小曼……在爱情洪河中,激浪不已。当然,这般饶有趣味的情事是文学史上一大的佳话,定令无数人津津乐道啦!
在《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中,就有这些很精彩的故事讲述。说实话,如今,“徐志摩热”,市面上志摩“元素”的作品不少,且不乏杰作,但能像《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这么诗意的美文却不多。所以我很喜欢读这本书。
一有诗意。
第一眼的感觉: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简约几字,读起来亲切,记忆来美妙。
书名,既是眼睛,又是心灵,且多朦胧美感。
定位精准,徐志摩——一个至真、至性、至情的诗人。
比喻形象,诗人的艺术魅力“零距离”展现给喜欢他的人们。
笔法诗意,可见作者是一个有诗意的人,写作此文的实力。
读诗意的文章,如欣赏画意的风景,陶冶情操,可获得美的享受。
二有真情。
爱情是美好的,是真心实意的,容不得任何虚假、欺辱。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纯真的爱情、个人的自由和至上的美,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他的“个人信仰”。茅盾解析过,“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这就是徐志摩毕生追寻的“单纯信仰”。在这单纯信仰面前,“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写情诗可是徐志摩的拿手活儿。《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哪一篇佳作不是他真情的流露!朱自清说过:“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
此外,文有真情所在,这是《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说明了作者对徐志摩的热爱、理解。那么品读本书,当怀真情,才可以与作者共鸣,与大师同行。
三有意境。
令人唏嘘不已,徐志摩英年早逝,诗魂不再。他与世离别,注定了“一首未完成的诗”。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境啊!
是啊,徐志摩35年短暂的生命历程,是那么潇洒自如、轰轰烈烈,在其“行云流水”的诗文中,尽是“人生如诗,诗如人生”的精彩,亦是“亦真亦幻、充满神秘”的画意。
很想说,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我在他的人生里懵懵懂懂。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三):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而不是一起睡的是徐志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的读书札记。
徐志摩说,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遇到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不管爱与被爱,都要珍惜。特别是真佩服金岳霖先生,爱林徽因却甘心只做邻居守候至终老,而徐志摩只能望尘莫及。
网友说,说话的时候顺序很重要!我想和你一起睡,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是徐志摩。我记得徐志摩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为什么我觉得徐志摩说出这句话时会 丝范儿十足?可见,徐志摩对人们的影响很深刻。
徐志摩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同样地,对于寻找和爱一个人,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张幼仪1915年10月在浙江硖石与徐志摩结婚。早在1920年,徐志摩与林徽因邂逅于伦敦,徐一见钟情。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而林徽因却只是个刚过了豆蔻年华的十六岁少女。1922年11月8日,在《新浙江 新朋友》报刊上赫然刊出一则离婚通告,据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裁决的第一桩离婚案。离婚案的男主角徐志摩写了一首诗,名为《笑解烦恼结》送给被强求离婚的女方张幼仪。可见,徐与张幼仪离婚,是林徽因背后捣鬼。当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而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再说张幼仪,她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由于家底殷实,离婚后,她奋发图强,在银行里做到副总裁的位置,事业上已经算是很成功。张幼仪由于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常被后人提及。张幼仪在柏林求学期间,曾有适龄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还不想结婚。”1953年,五十三岁的张幼仪在香港再嫁,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她在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至死都无法原谅徐志摩的放纵风流,她评论说:“文人就是这个德性!”她也不承认林徽因和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达到了爱的程度。“如果她林徽因爱徐志摩,为什么在他离婚后,还任他晃来晃去?那叫 吗?”“人们说陆小曼爱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遗体)后,我不认为那叫爱,爱代表善尽责任,履行义务。”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他一辈子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离婚呢?虽然徐志摩后来的老婆陆小曼本人从未公开发表过意见,但她私下言论却被记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虽属一家之言,且颇多误忆、诋毁,史料价值甚低不妨兼听。 陆小曼说法惊悚:“(徐志摩)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与之离婚了。”并注解道:后张幼仪即居徐父处,认为义父,申如(徐志摩的父亲名徐申如)且出资开上海女子银行,张为经理也。事实是,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国外生活两年后,签字离婚于柏林。记载者曾听陆小曼说,这是徐志摩亲口告诉她的。可见陆小曼这个女人还是个长舌妇。
后来徐志摩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一个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以后,他的同学隔三岔五就来他家里蹭饭,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蹭走了。这个蹭饭的男子叫徐志摩,而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他们的爱情轰动却难容于世人。徐对陆用情专一,可是徐死后,陆却与翁瑞午同居。1953年,翁瑞午的发妻逝世,陆小曼遂正式成为他的续弦。就这样,在徐志摩故世后,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陆小曼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1925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反对他们“第三者”的恋情,但碍于胡适情面最终出席。婚礼上梁说:“徐志摩你性情浮躁,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俩都是过来人,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虽然如此,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合作,常有书信来往。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更多时候她被唾为红颜祸水,但正因为她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使她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心中爱,美,自由的结合体,繁华北京城中不得不看的风景。陆小曼,一个被历史误解了的一代名媛。那么,徐志摩为什么爱上她呢?这本书为你揭示其中原委。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四):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其实,一直有些看不上徐志摩,原因就在于他这个大才子虽而立之年就因事故而逝,却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太过不羁。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如此才情的女子,却均被徐志摩伤害过。就如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时,梁启超所说:徐志摩性情浮躁,用情不专。因此对于徐志摩所说的追求完美的爱情之说,甚是不喜。当然,所不喜的只是他的为人、为情,不是才气。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才子,他的诗情在他短暂的生涯中璀璨而多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被多少人追捧。
看到这本书是写徐志摩的时候,其实是不打算翻看的,但是“一首未完的诗”这句话,却让我逐渐抛弃了自己对他为人、为情的不喜。这句话,让我只打算关注他的才气。翻开书,文字很出彩,读来仿佛置身诗中,就如蔡元培先生在徐志摩离世后写给他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的才情,全在他的诗中,诗一般的思维,诗一般的人生。
抛却那些对他的不喜,我想,也许我能在此书中读出徐志摩的诗生: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五):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民国四大才子之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上洒下粼粼波光,更让文学的天空星光璀璨。吸引人的不止是他的翩翩风度和飞扬文采,更有他一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坎坷情路。
想当年课本上一首《再别康桥》,先是被那透着纸张都显出风度偏偏的照片吸引了视线,而后更被诗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超脱迷住,至今记忆尤新。之后找了更多他的诗欣赏,实在不得不为那些飘扬芬芳的文字沉醉。
终于有幸深入了解这位传奇诗人的一生,还是读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一书,读罢不禁感慨,正如题中所写,这位诗坛才子的一生,正如他写的诗一般的的浪漫多情偏又透出些许忧伤,只可惜他的人生之诗却又在最是跌宕的地方戛然而止,令人扼腕。
他的人生似乎每一段都有着缺憾,求学之路上,他赴美学习政治经济学,却因哲学和文学的魅力离美赴英;情感之路上,因父母之命结下却并不美满的婚姻,康桥一遇便追寻多年的绝恋,京城相恋而惊天动地的纠葛,情路坎坷,每一篇章都甜蜜又苦涩;文学之路上,他从当初政治经济学家的梦想中走到文学的大道上,“以一骑红尘,创造了诗坛奇迹,把一首新月的诗,写得倾国倾城”,新月社却也逃不脱最终解体的命运。他仅36年的短暂人生,充满了传奇,在纷扰的世俗中,徐志摩用起伏跌宕演绎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短暂的一生,徐志摩燃烧了他的热情和才华,穷其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诚然如此。他用才情与生命谱写下的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未完的诗”,却不妨碍我们一遍一遍研读、一句一句品味,看他执着地追寻理想、追寻爱情,即使被现实的烈火灼伤也不曾停步。他徘徊过,挣扎过,却不曾放弃,用他浪漫而梦幻的诗心、自由而破碎的灵魂,写下一首又一首逐梦的诗,也将他自己诗一般的人生,永远的印在历史的书页上……
今又拿起这本《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把这未写完的千古绝唱,再一次细细品味,正因为是徐志摩,你这“毕生行径都是诗”的一生,读你,值得。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六):有些槽,不吐不快——评《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这么话唠,真是抱歉……
初次知道徐志摩这么个人,跟绝大多部分人一样,是在高学课本上。记得当时我们博(八)学(卦)的语文老师花了大半节课来讲述徐志摩同学的感情历史,具体的我已经不记得了,毕竟我只是一界学渣,但是记得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妻子京城名媛陆小曼和女神民国才女林徽因之间两头奔波,最终在飞去见女神的路上飞机失事扑街了。当然这并不是语文老师的原话,但是意思也差不多了。当时只觉呵呵,果然人作死,就会死……
但是诗还是好诗,徐志摩的诗是让我能够承认“现代诗”这种文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美。毕竟这个世界上是有《对白云的赞美》这种玩意儿存在的……
你们随意感受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咳、有点跑偏了,机缘巧合看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不得不说确实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对他的认识也有所改观。撇开私生活不谈,他结交认识的那些大咖们就把我吓得虎躯一怔。不说国内这些著名文豪胡适、冰心、陈源、章士钊、梁启超、徐悲鸿、沈从文什么的,国际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也跟他颇有交集,说出来我简直会怕!著名文学家威尔斯,狄更生!!政治学家拉斯基!!哲学家罗素!!!文豪泰戈尔!!!而且真的不只是认识,是能去别人家喝茶聊天、别人办party会邀请他的那种!!!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牛逼的……
再看他和三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情史。大家都知道这三个女人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虽然之前只觉得徐志摩是个滥情的渣男,但是真正了解这背后的故事觉得这样的评价确实有失偏颇。
说他滥情,可能确实不太准确,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感情,真的,十分特别以及极其地投入。真可以说是“飞蛾扑火”、“奋不顾生”。要说他与张幼仪离婚是因为“无爱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冲破“包办婚姻”,去追求真爱,我也觉得可以接受了,毕竟张幼仪也选择了自愿离婚(她真是个很有远见又很有修养的人)。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一路深情表白穷追猛打,情之深、意之切,简直我都有点被感动了,只觉得他只是太过浪漫的性情中人(可惜林徽因在他离婚以后,男未婚女未嫁,也并没有选他,也是有点惨)。但是最后一段情路,他撬朋友的老婆,生生把陆小曼劝离婚了再跟他结婚,总归是有些不太厚道。然而婚后生活还是不幸福,也是可怜可叹,而且在这次婚姻里他好歹还是努力养家赚钱,负起了身为人夫的责任。无奈京城名媛挥金如土,大手大脚惯了,不是凭他一届知识分子的薪水就能满足的。这么说来可能意外失事也是种解脱吧……
总之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也要经历完整的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才知道他当时的选择是心血来潮还是迫不得已。书里还有许多结合徐志摩当时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作的分析,结合情景品读,确实更有感触。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书的语言文艺气息十足,随手摘两句就能完成一次有水准的装逼,有兴趣的务必感受下~
民国十五年(1926年)10月3日,北京北海公园画舫斋,一场婚礼正在热烈进行中。婚礼主人公正是大诗人徐志摩与北京名媛陆小曼,两人年貌才情相当堪称当世佳偶,可证婚人梁启超一番希望这将是两人最后一次婚姻的祝语,却令全场沉默新人羞愧。
徐志摩,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生于浙江硖石首富之家。他天资聪慧曾就读于国内多家知名大学,后又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也许是剑桥浪漫气氛,使他邂逅了今生爱而未得的情人林徽因后,激发了浪漫文艺天赋创作大量优美诗歌。
徐志摩为林徽因热烈燃烧,可他却早已使君有妇,被父母包办娶了巨富之女张幼仪。只是张幼仪未上过多少学堂,在徐志摩眼中就是土包子的小脚女人,因而徐志摩为爱情自由而战,逼迫已怀孕八个月的发妻张幼仪离婚。可当他得偿所愿拿到离婚书时,林徽因却理性放弃徐志摩,转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订婚。徐志摩不得其命只有怏怏归国,可就在其情感空窗期,又邂逅了名媛陆小曼。
陆小曼,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于名门世家。父亲曾留学日本在北洋政府财政司任职多年,也曾办过银行。如此显赫之家富养的陆小曼,养成骨子里万事不由人计较,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
陆小曼
陆小曼不但容貌秀丽而且擅书画精通英法文,尤喜昆曲,时不时票上一把。如此才貌双绝的她在京城上流社会交际圈名动一时,被称为京城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陆小曼崇尚自由,却于19岁时被父母包办嫁于青年才俊王赓为妻。王赓亦出身名门,又是清华大学以及美国西点军校高材生,堪称当时军界翘楚。如此文武双全的高富帅却性情古板,每日忙于事业无暇陪伴娇妻。这令热衷于社交的陆小曼大为不满,王赓无法满足妻子欲望,只得让刚刚归国的师兄弟徐志摩陪伴娇妻游玩。
一个情感受挫的浪漫诗人,一个是闺房寂寞的社交名媛,干柴遇烈火很快燃起爱情火焰。王赓闻讯后选择大度成全与爱妻离婚,后徐陆二人又冲破父母阻力终于走到一起。虽然亦有人赞其为爱敢于抗争的斗士,但主流舆论还是视其婚姻有违礼教道德。
如此不被祝福的婚姻,徐志摩与陆小曼婚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且听有书君为你娓娓道来。
夫妻新婚甜蜜却逼得公婆离家出走断绝经济援助
徐家父母不喜儿子娶一交际花式的女子为妻,更何况陆小曼还是有夫之妇,更为徐家父母不容。可是父母终拗不过儿子执着,只得提出婚礼费用由儿子自付,婚后小夫妻必须南归安稳度日等条件。
徐志摩为能与小曼相守,遂答应父亲所有条件,婚礼结束就携小曼返回故乡硖石。陆小曼自幼就是场面人物,素来爱颜面本想乘大红花轿进徐家,可是徐母以其是二婚女之由,只许其乘彩轿进门。
张幼仪
小曼进门就被扫了颜面,更令其着恼的是徐家竟然还为前儿媳张幼仪留了房间。徐家父母甚喜温柔贤惠的张幼仪,深觉徐志摩抛妻弃子对不起幼仪,遂将幼仪认为干女儿,并为其预留房间以便照顾幼子。
试想陆小曼岂能容忍丈夫前妻在眼前晃悠,尤其是公婆对幼仪宠爱有加更令其心绪难平。幸好幼仪颇识大体,很快就携子赴北平发展事业离开了是非之地。陆小曼烦恼顿失,望着徐家豪宅犹如进入天国,与徐志摩新婚燕尔度过了一段神仙眷侣生活。
两人或吟诗作对、或出外游玩,一切皆甚合小曼脾性。可是小曼的公主病却引起公婆的极大不满,小曼自幼娇生惯养,本不是幼仪那样精于家务的贤妻良母,她只想追求自我吃好玩好,从不顾虑他人感受。最令公婆接受不了的是小曼竟然当众小鸟依人般与丈夫撒娇调情,甚至有时还故意卖萌让丈夫抱其上楼。
王赓
要说这些闺房之乐本无可厚非,可是小曼不顾场合如此秀恩爱,怎不令固守礼教的公婆着恼?而小曼还有更大缺失,当日她为和王赓离婚,竟然将其与王赓的孩子流产,却因此染上严重妇科疾病无法生育了。由此其在公婆心中地位,更无法与生有儿子的幼仪相比。
徐家父母左右掂量,实在不想忍受陆小曼行为,遂决定弃家北上与幼仪及孙子一起生活,同时切断徐志摩的经济援助。
陆小曼追求真性情不喜装,可是她却不知有时在公婆长辈面前,不得不装才能融洽弥补婆媳关系,而她的太过自我的不装亦为其日后婚姻不幸打下伏笔。
陆小曼豪奢成性,徐志摩疲于奔命仍入不敷出
陆小曼离婚再婚皆未得父母同意,而失去了娘家援助,现在又逼得公婆离家出走再失经济来源。
徐志摩无奈携小曼赴上海求职,本想先租小房子落脚。可小曼自幼奢侈惯了,岂能忍受狭小空间?尤其没了公婆管控更想自由生活,于是花高价租下豪华别墅,身边雇佣的司机仆人侍女如云,可这些光鲜亮丽的陆小曼式的范,需要大量金钱支撑。
不过这还只是陆小曼豪奢生活冰山一角,她还想如昔日那般穿华服开Party,其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势必逼着徐志摩多处大学兼职,甚至逼得徐志摩全然不顾文人形象,做起房屋中介掮客。当时普通人年薪只有几块大洋,而徐志摩已挣到近千块大洋,既便如此徐志摩亦无法满足妻子物质欲望。
徐志摩
徐志摩爱小曼竭尽所能满足其愿望,而小曼只随自己天性不懂夫妻经营之道,又岂是徐志摩能兜起的,两人婚姻逐渐由缱绻缠绵走向矛盾丛生。
小曼遇蓝颜知己染烟瘾,夫妻矛盾激化终至志摩殒命长空
小曼因妇科旧疾时常疼痛难忍,徐志摩无奈为其找来精通推拿按摩的上海花花公子翁瑞午。谁料翁瑞午一番推拿确实缓解了小曼病痛,却又以缓解病痛为由使其染鸦片烟瘾,陆翁两人趣味相投引为知己,经常对卧吞云吐雾。
徐志摩眼见昔日热爱丹青的小曼,今日留恋烟榻怎不痛心?可苦口婆心相劝怎敌得鸦片诱惑?徐志摩急切之下扬言要为翁瑞午让位,竟被小曼用烟枪砸伤。盛怒之下的徐志摩踏上了北上的邮政运输机,却因途中遇大雾飞机撞山殒命,享年只有34岁。
胡适
其实徐志摩北上皆为支撑小曼烟资,接受胡适邀请任北京大学教授,他多次往返京沪之间,只为省钱才乘坐免费运输机。
徐志摩与陆小曼爱得轰轰烈烈,五年婚姻却以悲剧结束。小曼自志摩逝后才知留恋其所有的好,痛悔自己昔日举动,其面对所有舆论指责未做一丝辩解,只是余生素服闭门不出只潜心整理出版志摩遗作。
小曼不是不爱志摩,只是她只追逐自由,不懂得为挚爱退让一步。如果当日她能心疼志摩疲于奔命的付出,是否就会有不同结局呢?从来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其婚姻中借鉴,女人一味公主病没有多少男人能承受,唯有互相懂得宽容退让,共同承担岁月静好才是婚姻长久之道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