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物的优秀散文:一千多岁的“游埠市”(2)

写物的优秀散文:一千多岁的“游埠市”(2),第1张

 自晋到唐,和安寺存在了四百多年。到唐文宗开成四年(839)之后,更是因为出了一位贯休法师而屡见史册。繁华的和安寺,必定不是一个单独的存在。在唐会昌五年(845)的“会昌法难”中被拆的和安寺能在唐宣宗大中六年(852)重建;而唐懿宗咸通年间,贯休能在于游埠衢江边石壁上募捐建成石壁寺,这前后只不过二十来年的事情。如若地方上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为石壁寺的缘故,好多诗人来到过游埠。唐代的杜荀鹤就是一位,他还留下了“有山有水堪吟处,无雨无风见景时”的佳句。

 宋代的游埠也是足够繁华的,这可以从现如今发现的古墓葬看出一点端倪。在游埠花坟头附近曾出土一方《有宋孺人陈氏圹志》,据志中所述,陈氏原籍开封,上世是跟随宋皇室南渡的医官。其丈夫是嘉兴通判。有这样大户人家的坟地,我们可以推想这片土地繁华的过往。只是,关于游埠在唐宋之际的资料实在太少。

 到明代,出现了兰溪历史上的第一部志书《正德兰溪县志》。书里对“市镇”有这样一段说明:“兰溪为浙水东都会之地,亦商贾之所聚,故市镇不可以不志。”但在此书中没有发现有游埠市的记载,倒是河西市(溪西)、杨塘市、厚仁市、香溪镇、平渡镇(即女埠)等市镇的记载却清楚明白地记载在上面。是游埠作为一个集市消失了吗显然不是。

 游埠裘家村《裘氏宗谱》录有明成化乙丑年(1469)衢江边裘家堰碑记:“瀫溪之双湖今曰裘家堰也。为九省通衢水运之要冲,官舫之来往,客舸之下上、日以数千,迨晚也,舟泊潇江,灯光闪烁,鼓声续作、笙歌迭奏。”可见,在明代,裘家堰作为靠衢港边的码头,还是相当兴旺的。而之所以如此,游埠集镇作用显而易见,毕竟裘家堰到游埠路程仅为3公里左右,且有游埠溪相通。据民国《汤溪县志》:游埠溪到游埠双溪口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经游埠折而东,由衢港故道经县境滕家圩北至裘家埠南入瀫,可通小舟。又:“衢江故道由茆头北流经石壁寺下,洋港村北至游埠镇南汇游埠溪,又东经滕家圩北,裘家埠南,又东至三港口。”从镇南两水相汇处沿游埠溪溯流而上,分布着众多的码头,至今犹存。如若不是明代衢港改道,从古时仅有小溪的洋港村南流过,裘家堰碑记中的记述就应该是游埠集镇可以见到的景观了。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徐霞客游记•浙游日记》中记述:“十二日,平明发舟。二十里,溪之南为青草坑。其地属汤溪。时日已中,水涸舟重,咫尺不前。又十五里,至裘家堰,舟人觅剥舟卸货,船同泊焉。是夜微雨,东风颇厉。十三日,天明,云气复开。舟人起布一舱付剥舟,风已转利。二十里至胡镇,又二十里于龙游,日才下午。候换剥舟,遂泊。”

 按《徐霞客游记》中所述,到了裘家堰,舟人卸了一舱布到剥舟上。剥舟即为小舟,在裘家堰卸货,显然是要转运到游埠的。可见就在明末,游埠还是直发挥着一个集镇的作用。看了众多方志中的记述,发现明代在如今游埠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或属汤溪,或属龙游,游埠集镇只剩狭长的一块,这或许为明代缺少记载的原因之一吧。

 据《康熙兰溪县志•市镇》载,“游埠市”在“县西南五十里”,只不过这个“游埠市”名列倒数第二。“市镇”后的说明是这样写的:“兰诸市镇,惟县市及河西、平渡、永昌为盛,而余寄空名,然亦足以贸易类族,岂可废乎”很明显,当时游埠集市的繁华程度或许赶不上女埠、永昌。而到《光绪兰溪县志•乡镇》中,游埠市在所有的市镇中排在第一位,其下是平渡镇、永昌市、厚仁市等等,可见经过清代两百五十多年的发展,游埠市又发展成了兰溪境内集市的大哥大。到清末,由于湘军和太平军在游埠展开激战,使得游埠的发展一度停滞。不少村庄都消失了,现在游埠郎家村里有一个叶家井,还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一个村子叫“叶家”。

 文章写到这里,作为一个游埠人心里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历史上的游埠,因为衢港改道和战乱的影响,几经兴衰,让人唏嘘;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了贯休、郎静山、曹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曾上演了古镇发展的辉煌。当下,古镇游埠迎来了一个历史上少有的发展机遇,凭着一千四百多年积淀的底气,游埠必将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本文作者:朱之辉。(公众号:和安精舍)】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217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4
下一篇2023-10-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