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缘于一次偶然的相遇。
那天在小街上行走,突然有人的肩膀碰到我的臂膀,我转过头一看,是一位女人,年齢大概是三十多岁,她转过头与我对视一下,但我和她都不想第一个开口说对不起,也不知道是谁的错,可能是各有隐由吧!
但有些事不是你想过就过了,很多事情是我们原先想不到的,真可说是冥冥中上天自有安排。
我刚在一间快餐店坐下,又来一男二女,其中一位女的,就是跟我臂膀相撞的那一位。男的是我的同行,虽不同单位,但早就认识。
真是“恩家路宽”,怎么又走到一起来了!
是时间的捉弄,还是空间过于狭窄?这家快餐店已坐满了人,就剩下一张桌子我一个人坐下,他们三个人本也可以同桌坐下,但那位同行老师说:“我们换个地方吧,这地方也太小了。”
他说了,我也未置可否,这是他们年轻人的事。
怪就怪在那位同行非要我一起去不可:“好久不见了,一起去聚聚。”碍于老相识同行的面子,只好跟着他们三位另去找一家食店。
我跟着那位和我肩膀相撞的女人后面,觉得臂膀还隐隐作疼,两人一句话没吭,只是有点不好意思。
在另一家食店坐下,坐在我对面的又是“恩家”,这下子四目对视,总不能不说一句话了:“真不好意思,刚才是我的不对,是我心太急了,不小心撞到你,可我不是故意的。”我说了这话,但觉得是多余的,五岁的小孩也能这样说。
“没事,‘不打不相识’,世界这么大,能碰在一起的人,也许是先世我欠你的,提醒我偿还你的孽情。”说完还哈哈大笑。
我们几个都被她逗乐了。我问那位同行的朋友:“这位‘乐神’叫什么名字来着?”
“叫馨蕊。”
“‘馨蕊!’好听的名字,是花了多少钱买来的名字?”我也凑乐地说。
“不用钱买,是您送给我的。”她又开玩笑了,想必是要缓解一下紧张的气氛。
食店老板把菜码在桌上,我和那位同行的喝了点酒,女士们吃饭,最后算账时是那位逗我的女士买单,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男人的社会,为什么让一个女子买单?但我的同行要买单,被那位女士拦住:“你的钱比我的多吗?我们比一比,你的多,你买单,我的多,理应我买单。”说罢,拿出一大叠“大红牛”,我那同行的无语了。我更不敢吭声。
吃好饭,那两位女士要回去,同行的叫我开摩托车载其中一位去车站搭车。我不好拒绝同行的“重托”,载了那位叫“馨蕊”的女客人,一路扬长直抵车站。到站一问,没有去目的地的班车了。
这下可懊恼了,两位女士执意要回去,“有心难留无心人”。我那同行的招来一辆的士,叫两位女士坐上,把两佰元钱付给司机。料不到的是,那位不服男的叫“韾蕊”的女士又横刀一喝:“这钱我来付,你们谁也别逞强。”
我又静溜溜的躲在后面,毕竟大话也不能当钱花!
送走了两位女客,我回了家,我那同行也回去了。我以为故事没有了后继,忙我自己的事。
但世间的事说有未必有,说没有未必没有。熟悉的手机铃声响起,一看,是那位同行的打来,说那两位女朋友,搭乘的的士车在半路没油搁浅了,叫我去接那两位女的,送到高速公路路口搭顺风车。
我吃了人家的饭,不好推辞,只好另叫我邻近的一位朋友和我一起,用摩托车送两位女客人去石梅高速公路路口搭顺风车。幸好我那位朋友也乐于助人,招之即来,一个人载一个“免费客人”,送到高速公路路口。
到了路口,没有顺风车,有几部拉客小汽车,其中有一个司机认识我。我好说歹说,等凑足满车位的人,他才答应把两位女客人送到目的地。
两位女客人上了车,互道告别,目送小汽车渐渐远去,直到消失,我的心也随风而去。
撑着一把灰色的伞,独自行走在一条狭长的古巷子里。雨滴落在伞面,再顺着伞沿滑落,滴在古老的青石板上,一股凉意,从脚底直窜上心里。冰冷的风直拍打着我的脸颊。
巷子两旁的建筑在风雨的衬托下更显得败落。
我抬头望t望还看不到尽头的古巷,心里的烦闷更加浓烈,脚步在微风的阻止下越来越慢。
突然,一抹新绿映入我的眼帘。哦!原来,是颗在风雨的洗礼下顽强成长的小草。它已长出几片青绿色的叶,叶上挂满露珠,仿佛是因它的勇敢坚强而获得的奖章。哟!有一片叶子还因奖章太多而垂下了头呢!
哇!这可是我这个春天见到的第一抹新绿呢!亮眼的绿,青春的绿,活力的绿在不经意间赶走了我心中的阴霾。
笑容悄悄向上勾住了我的嘴角。
轻风调皮的亲吻着我的脸颊,并卷起我的发梢。嗯?难道想要我的发丝和你一起去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呀?我也想呢!不过,我的未来正在不远处等着我。
古巷在风雨的洗礼下,显得更加古典与朦胧。
一阵集市的喧闹声传入我的耳里。哦,走到古巷的尽头了。回头望t望身后略带些神秘的古巷,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远了……
奖章风雨巷子
邂逅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这一份缘把两个原本陌生的人相连在一起。邂逅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始,也是一个友情与缘分交织的过程。有了这平常的邂逅,让我们平静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好而感动的情愫,点缀着淡淡的岁月。
我们相识在博客,邂逅在诗园。一次无意进到她的博客,被她充满灵性与美妙的诗情吸引。于是,常常彷徉在她蔓妙的诗句里,久久不忍离去。她的诗是能播撒爱的种子,能启迪人的心智,能感化人的灵魂。常在静寂的夜晚,缱绻在她的诗行里寻求一种写作的灵感。诗园的邂逅,我们成了好朋友,成了虽末谋面,但彼此相牵着的好姐妹。从此心里多了一层牵伴;多了一种美妙的情愫;多了一个让我倍感珍惜的影子。
感动着她的热情与细致,品味着她的知性与智慧。她宛如一个美丽的精灵,畅游在爱与美的诗园。情真意切的情感尽在字里行间,曼妙的诗情打动着人们心里最柔软的那根弦,让心灵得到净化,让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从她的诗里,读出了她深深脉脉眼神里的情寐,她圣洁空灵的心,旋着深深的情,那凄美柔婉的诗意,已深入人心。
因为牵挂,让彼此的思念缠绵。在第一次的QQ聊天中,当同时打出那句“我好想你”时,俩人不禁失笑:“哈哈,我们不会是同性恋吧。”幽默的笑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心有灵犀的默契加深了我们的友谊,于是,温馨的情丝迷漫在彼此心里。人世间有男女之恋,有亲情之恋,还有同性恋。我的好友:我们不妨来场姐妹恋吧,其实一直在恋着你,恋着你的真诚与热情,恋着你的智慧与灵性,恋着你曼妙的诗情。你宛若一朵开放在春天的花,一缕夏天的风,一片秋天的叶,一阵寒冬的雪,盈满四季!
虽然相隔遥远,但我们心心相通,我们彼此关爱,我们是永远的姐妹。我们的友情像不凋的花,永远美丽芬芳,似永恒的烛光,永远温暖明亮。那弯弯的弘月,是我深深的思念。期待着相聚欢畅的日子,我们相约,在枫叶红了的时候,我们再倾叙相思之情。
列车蜿蜒地穿行在天山山脉之中,耳边伴随着列车撞击铁轨发出的规律地嗒嗒声,望着窗外时远时所,绵延不断的山脉,思绪终于宁静下来,原本的人性,远离了都市嘈杂的心灵,又回到了麻木的躯壳之中。这里手机已经摆脱了都市中网络的环抱,但是它还在努力地寻找着沟通世界的网络,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喧哮,这里没有了都市的匆忙,这里没有了都市的零乱,这里没有都市的欲望。来到这里,整个心灵静寂了,整个躯壳涅盘了,呼吸变得舒缓起来,麻木、杂乱的大脑细胞活跃起来,仿佛甩掉了捆在上面的一层枷锁似的,思绪飞了起来,胸口开阔起来。。。。。
车窗外,落日的余辉均匀地撒在山坡上,照得整个山麓金灿灿的,山坡上每一道沟,每一道坎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切地一切,没有任何人工雕凿地痕迹,全为天然形成,每一道沟,每一道坎都似无理,但他们都有千万年的历史可以讲述,千百年来她们静静地扎根在这里,如果真得了少任何一道沟、一道坎,那都将失去自然的雄浑天成之美,她们的存在盛载着整个天山山脉的历史。
列车缓缓前行,穿过天山山脉,展现在面前的是一望无际地戈壁,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花草成荫的人们被这里的空旷震憾着,没有了障目的高楼,没有吵杂的汽车喇叭,天地之间原来有如此之宽阔,世界原来有如此之大。在视野的尽头,天与地浑然为一体,在这里,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天空如同一个硕大无比的蓝色锅盖盖在一望无际、平坦的大地之上,而你就站在大地的中心。在这里,你可以感受空况之美,一切浑然天成,未有斧凿的痕迹,一切都是大自然呈现给你的美。
美呀!自然之美!震憾之美!宁静之美!空旷之美!
看过好友非言非语的MSN'SPACE,觉得挺好的,同时好友劝我也做一个,可是拿什么开篇呢?倒是让我犯愁了,突然想起去新疆返途中,在火车突然有感而发而写的东西,姑且拿来用之,全当开篇之作。
邂逅东山魁夷是在子夜时分。春雷滚过,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屋内青灯黄卷,音乐低回,我独坐窗前。如东山魁夷邂逅他心中的风景一般,我邂逅了东山的美文。捧读东山的《美的情愫》,给我带来生命的感动,正如刘白羽所说:我像把美的世界拥抱在自己怀中了。我真想能有更多的人与我一同去体验这种感动,去感受东山笔下的风景,去欣赏风景之美。
东山魁夷是日本当代著名的风景画家。也惟有高超的风景画家才有这样一双如此敏锐的眼睛:于凡常之中见出不凡,于自然之中发现真谛。然而,更重要的却是东山有一颗挚爱的心和美丽的灵魂。他说过,“别开生面的风景是自己内在的东西与外在的世界相呼应而产生的印象”,“倘使没有心灵的感动为基础,就不可能看到风景是美好的”。于是,东山魁夷这颗“与大自然和谐而发出的朴素的心”和眼中见到的风景浑然一体、融合无间,东山笔下的风景也就展现出动人的情致。
与风景邂逅只有一次机会,因为大自然是活生生的,甚至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佛家所言的“瞬间三世”或许也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观赏风景的我们自身每天也都在成长变化。而东山却用他那饱蘸生命对风景之美的领受和感动的笔,把风景摆在我们面前,使这难得的瞬间偶然的邂逅成为永恒。
作为出色的散文家,东山魁夷写下了《探索日本的美》、《与风景对话》、《听泉》、《我遍历的山河》和《我的窗》等散文集。《美的情愫》一书是由唐月梅女士从东山散文集中选译部分表现日本风景之美和书写日本艺术之美的文章汇编而成的。在这些篇章中,大多都是以一个画家的视角来摹写自然之美、风景之美,尤其是最能代表日本岛国的山和海。
而更能集中显现东山魁夷的生命之思和心灵之美的就是内中的《听泉》和《一片叶子》。《一片叶子》第三节以对生长于庭院树木枝桠上的一片叶子的凝望作为切入角度,让我感觉熟悉而亲切。因为川端康成那个萦绕着淡淡忧伤的的小说《古都》,也正是以千重子对老枫树树干上的紫花地丁的注视作为起笔。也不奇怪吧,川端和东山本来就是为美而跋涉的一对难得的知心朋友,他们的灵魂或许是可以相通的。
通过细致观察庭院树木中这片叶子的生荣死枯,从萌生发芽到回归大地,东山发现,“一片叶的凋零,绝不是无意义的,它与整株树的生是密切相关的”。万物生息,四季流转,人作为自然之子,也得欣然接受同样的命运。返观自身,东山说:“一个人的死,也与整个人类的生相关。毫无疑问,谁也不喜欢死,但是因此应想到的是要珍惜自然给予的生,同时也要珍惜他人的生。生命终结之时,回归大地,这就是幸福。”
《听泉》是一篇散文诗式的文字,也是我所读到的东山魁夷散文中最美最纯粹的一篇。在《听泉》一文中,通过描写群鸟飞过原野和丛林,然后在林间的一泓清泉旁休憩歇息,临水照影,听泉水叮咚,进而返躬自身,关照人类大生命。他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清泉。但这泉声却往往在日常烦忧中消息了。倘使夜半醒来,从内心深处响起轻幽的声音,这无疑是清泉的窃窃私语吧。”东山经常从这心灵的清泉领受到点教:“要谦虚,要朴素,要抛弃孤傲和偏执”,“只有舍掉自我,才能发现真实”……
舍掉自我,才能发现真实,抵达至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体现的“无我之境”是不是近似于此?然而“要达到无我的境界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于是,一生便前行在向善向美的路上,永无止境。而这本身又未尝不是一种美,一种壮怀激烈的美!
在东山魁夷的美文中,我遭遇了一种古老而熟悉的东方美——融禅意、诗意于一体的古典的东方美。在中国的古典诗文中可以见出,在川端康成及东山魁夷的文中可以见出。读东山魁夷,我欣赏一个风景画家眼中的风景,更是一个全新的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那就跟上东山吧,翻开《美的情愫》,一如踏上异邦的土地,感受异域的风景之美,感受东山魁夷纯洁本真的心,开始美的历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贞福 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判别与择取,如果从不同的阅读视角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山中访友》这篇散文篇幅短小而述事简略,记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因为带着动情的眼光,所见之景都有许多新奇的色彩。作者究竟带着怎样的眼光?作品究竟带着怎样的奇异色彩?我们试着从不同的角度作些揣摩、探析,会有不同的鉴赏景况。 一、孤独与欢欣 孤独是每一生命物种和每一生命的生存情态,孤独感是每一智慧生命生存的基本感受。人类心往和走往大自然的动力,或许就是摆脱孤独感的欲望。所谓“山中访友”,首先是作者的孤独之旅,他说:“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苏东坡词“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人在孤独无侣时的普遍心态。这是出发时的孤独。接下来的描写让人感到意外:所谓“朋友”竟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白云……一些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也许更增添与尘世的隔离感、心灵深处的荒凉感。这是到访时的孤独。至少客观上有一种孤独的氛围和情境。 然而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人的感觉对客观环境的反应,常常依凭人的心理定向而产生,而变化。作者感觉的欢欣,表现在对周遭景物的喜爱上;这种喜爱又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神奇而自由的联想、想像来实现的。最为奇特的想像是作者走进树林的一段:“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人在观景时,常用的想像是我是旁观者,以我观物,此物依然此物,而我依然故我,正如辛弃疾词“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还是很分明的;这里的想像之奇特在于,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不光是此物彼物相变,而且我也变为此物或彼物,此物或此物亦变为我,正如“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物化”是以欢喜欢乐欢悦为动力的,或者说“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 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 二、回归与同化 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邻居、伙伴,这便是“山中访友”有别于上文“孤独与欢欣”的又一层含义。“访”的行为既是虚拟的又是真实的。人与自然之物本无同质同性可言,物理性的对话交流不可能在人与物之间进行,因而“访”是虚拟的;人却可以虚拟对话情境,在内心与自然对话,形成一种心理场,创造一种自身精神激荡、飞升、远游的自由活动,“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这种心理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因而“访”又是真实的。 从这意义上说,《山中访友》写的是一次精神回归之旅,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 老桥——老朋友 树——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这么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真像是一个大家庭、一个大宅院、一个村落墟里,作者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员。哲人们在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曾作过最高意义上的概括:“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这种哲理性的话也不难理解,人这所至,无不打上人的印记;人的发展理应符合人的自然本性。从自然景物幻化成亲朋好友来看,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人化;从作者身心彻底放松,对自然景物的亲近与赏识,我们看到了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就是与自然同化,即通过回归的方式进入同化的境地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该是多么的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是珍贵。在自然野地里筑起围墙、栅栏,树起表示“文明”“文化”的各种标牌,由导游引来成百上千人践踏、污染,这种地方不再是自然之地;在柏油马路旁边或在水泥地中间种上一片红绿花树,这种“保留地”也不是自然之地;带着各种欲念进入自然场地,拍张照片表示到此一游,这不是回归;即使带着画家、诗人的眼光,心想“作品”,却只是像旁观者似的张望一下便回家“创作”起来,也不是真正的回归。最重要的是端正或净化心态与意向。人们啊,不妨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面对山水林木飞禽走兽呼唤一回亲朋好友,放下红尘负载轻松自然地进入精神涅 境界,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不知我之为物抑或物之为我,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或曰与自然同化。人生有一次这样的回归与同化,足以永铭心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