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行路难(其一)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第1张

《行路难》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的感慨。作者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且有着坚定的信念,将来一定可以成功。同时也激励着人们,人的一生碰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只要坚信,一定会达到最终的目的。

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

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

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

李白诗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个是豪放,一个是飘逸。这两个特征许多时候是浑然一体的。我们把它独立开来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毫无疑义,《蜀道难》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豪放。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说:“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因此,从李白的代表作入手,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倾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一、李白生平及《蜀道难》创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2年,终年62岁。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隋末时曾因获罪迁居中亚,他诞生在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城。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彰明县青莲乡。他幼时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二十岁后,开始在蜀中漫游。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踪所及,几达半个中国。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所荐,被征召入长安。玄宗召见时,“降辇步迎,如见园绮”。实际上,玄宗赏识的是他的文学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这使李白感到政治理想的破灭,加上他那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使他遭到权臣的诽谤。在长安,他感到不可久留,上书请还。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又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涯。他的心情极端郁闷,写了许多揭露黑暗和抨击现实的诗篇。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他避地剡中,后隐居庐山。第二年冬,被招募入李璘幕府。李璘被其兄肃宗所灭,李白获罪长流夜郎(今贵州西部)。乾元二年(759年),李白遇赦放还。上元二年(761年),李白61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叛军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行至金陵,因病折回。宝应元年(762年),李白病逝于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中。

李白主要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这是唐朝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他的诗歌既有对盛唐社会的歌颂,又反映了社会由盛而衰的各种矛盾和现象。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由于在地方上找不到出路,他第一次来到长安。他以为朝廷既然“广开才路”,他以凌驾相如之才,到了京师绝不会无路可走,说不定王公大人们还会待他如上宾。他在长安拜访了当朝宰相张说及其子卫尉卿张垍,结果被张垍愚弄了一番。妒才害能的张垍把他安顿在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这是一座久无人居的荒园,离城既远,又值秋雨连绵,李白住在那里,实同幽囚。后来,李白多次奔走于王公大人之门,均无结果。李白干谒不遂,心中苦闷,便与长安市井少年斗鸡走狗,还几乎误入歧途,遭人毒手,幸得友人陆调借宪府之力把他救出来(见此期所写《白马篇》及后来所写《叙旧游赠江夏宰陆调》)。正当他大触霉头的同时,宦官们却“连云开甲宅”,斗鸡小儿们亦“鼻息于虹霓”(《古风》其二十四),权贵家的子孙们借着祖荫青云直上。只有他虽然怀才抱玉,以身许国,却无路可走,终于败兴而归。以上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即是《蜀道难》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开篇已经说过,这首诗代表了李白诗歌的主体特征,这就是豪放。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豪放特征的具体表现:

1、比兴言志,大气磅礴。

李白诗歌中,比兴手法,俯拾皆是。他早年写的《大鹏赋》即是托物寄兴的名篇。“太白古风,其篇富于子昂之感遇,俭于嗣宗之咏怀。其抒发灵性,寄托规讽,实相源流也。”(胡震亨《李诗通》)

那么,我们怎样来看待李白《蜀道难》中的比兴问题呢?“微子悲殷,实寄兴于黍离;屈平哀郢,亦假助于江山。”(黄叔琳《文心雕龙札记》)李白的《蜀道难》肯定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之作。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前人早已从它那激越的商声和悲沧的旋律,联想到它必有深意在焉。如果我们从李白的人生经历来考察,不难发现这是一篇“比兴言志”的杰作。

我们知道,少年时代的李白就“已将书剑许明时”了。他“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他来到长安,满心希望将他的文才武艺献给“开元盛世”。甚至梦想“济苍生”(《梁园吟》)“安黎元”(《留别于十一逖、裴十三游塞垣》),结果如中唐姚合《送李馀及第归蜀》中所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这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蜀道难》中留下了深刻的思想印迹。“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递折之回川”,表面上是写蜀道的艰难万状,实际上是喻指他“遍干诸侯”、“历抵卿相”只落得书剑飘零的人生旅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这“一夫当关”中的“关”仅仅是指剑门关么?“岂不郁陶而思君兮,君之门以九重。猛犬狺狺而迎吠兮,关梁闭而不通。”(宋玉《九辩》)古人早已用“关”喻“君之门”,“诗宗风骚”的李白焉能不知?“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亦即此意。李白在长安的遭遇告诉我们,正是在长安有那些“连云开甲宅”“鼻息于虹霓”的宦官和斗鸡小儿们把持了一定的权力,才使得诗人“南徙莫从,北游失路”。看来这崔嵬的剑阁实际上正指朝廷要津。“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这虎蛇横行,正是恶势力的猖厥。“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锦城”就是长安。通观全篇,我们发现,这艰险万状的蜀道,原来正是诗人仕进之路的翻版;诗中三致其意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姚合另有一道诗《送任畹及第归蜀》写道:“子规啼欲死,君听固无愁,阙下声名出,乡中意气游”则是李白《蜀道难》仕途失意的反衬。看来李白《蜀道难》的喻意在唐人心目中是很清楚的。当然,以蜀道而喻仕途,并把它写得波谲云诡,惊心动魄。这只有李白这样的大手笔才能写得出来。

2、新奇的比喻,奇特的夸张。

李白是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称于世的。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在艺术手法上喜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

在《蜀道难》中,李白运喻了许多新奇的比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当然是夸张。在《行路难》(其二)中,诗人写道:“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比喻与前面的夸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天”喻“路”,新奇而独特。在如青天一样宽阔平坦的大道上,“骅骝(骏马)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这一连串的比喻,折射出一个怀着高远理想的人,难酬蹈海的艰难人生。“西当太白有鸟道”,那山路,陡峻狭窄得只有鸟儿才能飞过。“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那瀑布冲击岩石的声音,如万壑雷鸣。“朝避猛虎,夕避长蛇”,那“猛虎”,那“长蛇”,当然是喻轩臣当道。这些比喻,均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豪放特点。

诗中的夸张更是奇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突击了蜀道的险峻难攀。“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极言蜀国与外界隔绝时间之长。“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从感觉方面写蜀道的高险。“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峰峦之高。“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那更是对唐朝当时的社会矛盾所作的一个夸张预示。清代评论家陈沆在《诗比兴笺》中,称此诗为“失声横涕之什”,说明诗人在蜀道的描绘中,寄寓了人生旅途的唏嘘感慨。

其他篇什中的夸张俯拾即是:“白发三千太,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白发之长言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写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写出了黄河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则是豪饮者的一曲赞歌。

3、寓神话传说于铺叙之中,三者融为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在对蜀道的描绘中,融进了神话和传说,大大丰富了诗的意境。开篇出语不凡,连用三个感汉,两个惊呼,一个夸张,在十分强烈地抒发了诗人面对高险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喟叹之后,即转入对蜀道的神话和传说铺叙:“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把笔触伸向远古,叙述了蜀国开国、与世隔绝及与秦地沟通的历史。然而,入蜀之路依然艰险:“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以空间为序,铺叙了北段的曲折盘旋,中段的高险及种种愁惨之状。最后集中笔墨于天下雄关——剑阁,描绘了剑阁的峥嵘恐怖。至此,蜀道的艰难万状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神话、传说、铺叙融为一炉,既纵横交错,又经纬分明,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纵深感。这个特点在其他诗篇中也很突出。如《梁甫吟》、《鸣皋歌送岑征君》、《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它们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豪放风格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4、强烈的抒情色彩。

主观性和抒情性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浪漫主义诗人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非凡的想象力。他们总是用理想的尺子来衡量现实生活。因此,他们的悲喜异常强烈鲜明。在《蜀道难》中,你看,“噫吁口 戏 !危手高哉!”开篇发唱,情感犹如火山爆发。“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篇之中,三致其意,强烈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嗟叹。诗人带着追求、向往、愁怨、悲愤的感谢色彩描绘了蜀道的艰难曲折。不管是叙述远古的神话,还是描绘现实的景观,诗人赋予蜀道以高不可攀的雄姿。诗中,一方面是诗人为了理想而“西游”,一方面却是“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种矛盾冲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明暗交错,寄寓着诗人对前途理想的无限感慨!在蜀道之上,鸟“悲”,猿“愁”,人“畏途”,呈现出蜀道的峥嵘峭拔。从离开长安后的《梁甫吟》中“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我们可以看出,李白是在抒发人生的失意。中唐雍陶《蜀道倦行因有所感》诗末句云:“蹇步不唯伤旅恩,此中兼见宦途情。”可见,“蜀道”是人生宦海失意的见证。

5、和谐的韵律、灵活的句式、一咏三叹的节奏。

这首诗,音韵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在韵脚上,从开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双句押“ian”韵。诗的后半段,出于内容表达的需要,韵脚具有变化,读来依然和谐自然。整首诗的音韵是雄壮的,动人的,极具诗歌的音韵美。在句式上,以七言为基本句。少自“噫吁口 戏 ”三字,多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十一字。“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近于骈体;“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则是散文笔意;“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数句又属赋体。各种句式的灵活运用,很好地起到了为表达主题服务的作用。另外,诗人为了突出蜀道之难,于诗首、诗中、诗末三次赞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言有尽而意无穷,寄寓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无限感慨,读之令人哀婉低回,荡气回肠。

以上我们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其实我们在分析这些特色的时候,已经感受到李白诗歌的总体特色,这就是豪放飘逸。当然,主要是以豪放为主。飘逸者如“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其实在豪放中有飘逸,在飘逸中有豪放。这种“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风是李白所独有的。它通过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所表现出来。同时,它又是李白式的比兴、夸张、强烈的抒情,代表着李白所独有的特征。

二、从《蜀道难》看李白诗歌的思想倾向

1、“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远大理想。

作为诗人的李白,是非凡的。他以英姿卓伟而从少年时代起,就强烈地向往政治。如日中天的盛唐孕育了他的远大理想。他在许多篇章中反复吟咏的大鹏,就是他远大理想的化身。大鹏精神就是李白精神。

前面已经说过,《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后的作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实指望在长安一展羽翼,实现夙愿的;没想到遭遇种种磨难。天宝元年,唐玄宗征召他入京时,那种得意就不同了:“游说万乘苦不早,扬鞭跨马涉远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那么,《蜀道难》的什么地方暗含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呢?

我们知道,浪漫主义作家是以内心的感受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不管实际的蜀道如何,事实上,诗人是以象征的手法,把“蜀道”作为“仕途”的形象再现的。尽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登上青天的。这个青天当然是政治权力的最高峰。因为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但是,他看到了“剑阁峥嵘而崔嵬”。如果“所守或非亲”,那么,必将“化为狼与豺”。这即涉及到最高统治者的选贤任能问题。尽管“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但当他不得不离开时,依然“侧身西望”着。他曾问过自己:“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他后悔过吗?没有。即使第二次被征召入长安,玄宗以其“非廊庙器”,赐金放还之后,他在《梁园吟》中依然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看来,崇高的理想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心灵,他每时每刻都想着“东山再起”。

2、对黑暗政治的猛烈抨击。

一个伟大的诗人不可能不干预社会、干预政治。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当然应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李白生活在唐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是光明繁盛的社会景象诞生和鼓舞了他的理想。少年时代,就曾在《别匡山》中写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他要把自己的才能献给大唐王朝,甚至梦想辅佐皇帝济苍生,安社稷,建立不朽的功勋。李白为这一理想奋斗了一生,虽然历尽坎坷,然雄心不改。正是在对伟大理想的追求中,李白写下了许多豪情逸兴的和悲歌慷慨的诗篇,而成为伟大的诗人。

第一次来到长安,虽然还不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即使天宝元年征召后,他也充其量只是一个帮闲文人),但是,敏锐的诗人看到了社会的阴影。在繁盛的外表下,一股巨大的暗流汹涌着。你看那“剑阁”显露着狰狞的面目;在重要的“关口”,把持着“非亲”。他们一旦生出外心,就会像豺狼虎豹一样,“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我们再来看《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灰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于虹霓,行人皆怵惕。”宦官和斗鸡小儿的气焰如此器张,这个社会还正常吗?在《古风》(其十五)中,诗人在回顾了燕昭王的礼贤下士之后,指斥当今“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鸣皋歌送岑征君》这首诗进一步抨击了社会的是非颠倒:“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这种种丑恶现象,正是黑暗政治的产物。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对李邕、裴敦复的被杀,感到愤激;对屠城邀功的哥舒翰投以嘲讽;对自己的遭谗被逐表示悲愤。这种对于黑暗政治的抨击是与诗人对于光明美好社会的追求紧紧相连的。事实上,繁盛兴旺的唐王朝,这朵艳丽之花只开过二十几个春秋之后,就为深刻的社会矛盾所摧折。诗人的思想,是有着它的现实基础的。并且,他像一个天才的预言家,预示了社会风暴的来临。我们说,李白的诗歌是浪漫的,同时我们又说,李白的思想是现实的。浪漫和现实的矛盾在李白的身上获得了奇妙的统一。

后 记

这是我的一篇毕业论文,写于1993年。我在检视自己的旧作时,意外地发现了它。当然,这还不能算毕业论文的原稿。因为原稿早已存入我的学籍档案中去了。我的这篇文章是根据初稿略微加工而成的。起初,我想对其包装。但是,我失败了。一者,我并不比二十年前更了解李白,因为那时我沉浸在李白诗歌的天地之中(虽然后来因为碰壁而开始了新的人生探索)。二者,历史的东西总有它的完整和不可拆散性。它是一个闭合的整体。但是,我还是在个别地方进行了订正。

我在重读这篇论文的时候,想起了我的指导老师——华师大王欣老师(教授)。我的老师是我所见到的为数极少的一位光艳照人的美男子。在老师的家里,我受到了最人文的招待。老教授(王欣老师的父亲)沏给我一杯茶。那茶的味道纯正清香,给了我记忆中最美的享受。谈到论文时,老师说:“你的文章读着挺舒服的。”我说:“这是老师的褒扬。”“不,”老师说,“我说的是真心话。”老师还问了我今后的一些打算。没作过多的交谈我就告辞出来。

十八年来,因为生活并不太如意,我也没和老师联系——这应当算是我的一个欠缺。

中国的现代诗为何如此沉寂?也曾引起过我的思考。在我们这个伟大而自由的时代,为什么没有产生与之匹敌的歌手?我想不外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的丧失。没有人真正献身于我们这个时代,为崇高的理想而上下求索,甚至“九死犹未悔”也!二是缺少熟悉我们现代政治、经济、文化而又献身诗歌创作的巨子。三是现代诗仅仅在形式上都没有完成它的革命。如果真有李白的诞生,那么必须首先诞生陈子昂这样的人物作为基础。我们的诗人还没有真正走出个人的巢穴,还只在幽暗的角落为个人的休戚自恋不已!什么时候,诗歌真正传唱到民间,那才是繁荣的开始!

身微贱而唏嘘兮,倩白日照吾之精诚!

  导语:杜甫和李白是一对非常著名的忘年交,以致分别多年还十分挂念对方,杜甫还是李白的小粉丝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情圣杜甫》,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场以此为题的演讲,他认为,杜甫是中国文人中第一抒情圣手——咦,杜甫不是那位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抑郁症大叔么哎,所以说很烦你们这些文盲,亲自细读杜甫诗,就会发现,杜甫这家伙就是个李白控。

 自从和李白鬼混了一年多,发生了“酒后同睡一张床、盖同一个被子,白天手拉着手,四处招摇”(“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纯洁的男男关系,之后二十多年,他的人生就像一部难民生活宣传片。持续的愁云惨雾中,他是靠着对诗仙哥哥的思念撑下来的。

 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

 他写给李白的情书,可考证的就有15首,题目够露骨:《冬日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当李白入狱、被流放,所有人都对他喊打喊杀,杜甫站出来,为李白辩驳。

 为了你,我愿意背叛全世界。

 李白于杜甫,就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里雪穗之于亮司,在冗长的黑暗中,你是我唯一的光。

 1、醉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酒后乱性

 杜甫与李白相遇在初夏的洛阳。

 李白44岁,杜甫33岁。11岁是个很微妙的年龄差,貌似感情难得善终,比如王菲与谢霆锋、麦当娜与盖里奇、巩俐与黄和祥、张惠妹与何守正。

 此前,李白贵为国民偶像,在文坛、朝廷、黑社会、道教界、隐士圈都是大红人,宛如会写诗的韦小宝。而杜甫,出身于主旋律公务员世家,小时候是五道杠,看《新闻联播》都会佩戴红领巾,觉得是国家大事。

 24岁时考科举,落榜,索性来了个全国自助游——当时很流行这种gap year,青年人先不找工作,四处晃荡,顺便结交权贵,混个脸熟,以便将来顺利步入仕途。杜甫很聪明,他抓紧时间过了一段裘马轻狂的放纵生活,因为不久后他就要连续倒霉。

 那时李白刚刚遭遇重大的仕途挫折。拿着唐玄宗给的遣散费(《新唐书》本传称“赐金放还”,也有人调侃说这是唐玄宗不堪杨贵妃的强烈妒意和胡搅蛮缠,被迫给李白一大笔分手费),离开朝廷,携带着被摔碎的治国梦,内心极度失落。

 治疗失意者的最好方案,就是给他一个忠犬牌爱人。

 杜甫在父亲杜闲的官邸,见到了传说中的谪仙人李白,一见倾心。

 学者闻一多盛情讴歌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闻一多好流氓哦,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不就是日全食么众所周知,日全食就是太阳和月亮乱搞啊!不过相比牛郎织女每年可以在鹊桥上做一次,太阳和月亮这对痴人更可怜,上个床得等三百多年。人家好不容易合体,地球人还不懂事,动用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多种偷窥工具,悍然围观。

 悄悄说,其实,闻一多的身体里,住了一个腐女。曾经,作为权威的楚辞专家,他亲自论证,屈原是gay。把保守派统统吓哭。

 李白花了三秒钟,给杜甫这个冒着星星眼的崇拜者打分:长得正派,扣3分;诗写得还行,加5分;酒量不错,加100分!于是,这段送货上门的感情,他就很随和地笑纳了。反正李白也不是第一次泡粉丝了,几位铁杆粉丝,汪伦、岑勋、魏颢都跟他传过男男绯闻。

 杜甫斗胆向李白要了手机号码,二人相约,秋天去开封、商丘一带游玩。唯一不和谐的是,杜甫的好友高适本来在老家搞现实版开心农场,种种田、钓钓鱼,一听说杜甫要跟李白同游,非要加入(是不是高适暗恋杜甫,不放心他们二人独处呢哎,文艺圈实在太复杂了)。于是,三个人cosplay《笑傲江湖》,过起了游山玩水、骑马狩猎、狎妓饮酒、打打杀杀的快意人生。

 镜头中,只要有了白衣飘飘仙气过剩的李白,就完全是偶像剧画质。杜甫晚年回忆了这段经历,饱含深情: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遣怀》

 杜甫嗔怪到,李白和高适两个都喝高了,留我一个人拍照片,发微博,好讨厌。

 他们骑着马、唱着歌,登吹台、琴台,共渡黄河,游王屋山。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还有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弱弱地问,三贤的意思是,他们玩3P的时候,互相谦让,显得特别贤惠么

 第二年春夏,3P地点改为儒家圣地——齐鲁,先去济南旅游,文学家、书法家李邕很上道,负责接待,带他们游遍大明湖、千佛山、鹊山湖、华山、临清河……实在忍不住了,问一下,为什么古今中外每一段奸情都跟大明湖有关这湖三观不正啊。

 此次分别,杜甫对李白,已是情根深种,以至于刚到秋天,已相思难耐,赶去兖州,找诗仙哥哥玩。这一次,两人只相处了十几天——多么高质量的十几天啊。杜甫按捺不住激动,把此次甜蜜约会写进诗句,让这段奸情,永垂不朽。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醉眠,翻译成白话文,不就是酒后乱性嘛。你们睡同一张床,我们假装没看见,学习专家好榜样,自欺欺人。你们还盖同一张被子,我们,我们……好吧,既然圆了房,去度个蜜月,也是应该的。不顾世俗眼光,手牵手招摇过市,就差没参加同性恋流行。

 其实,你们以寻访范隐士为名,行幽会之实吧。诗的最后,杜甫大胆表白,为了你,我可以放弃功名,与我的深情相比,悠悠沧海算个屁——杜同学啊,吃醋不要这么赤裸裸哦。也是,谁叫李白那个没良心的,说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桃花潭水,我悠悠沧海,诗仙哥哥啊,你几何学得有多不好,看不出谁对你更痴情吗

 李白如何回应呢他写了一首《戏赠杜甫》: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饭颗山就是兖州的甑山,李白不直接谈感情,而是借写作这件事来表态。 哎呀,子美弟弟啊,别那么较真嘛,写诗而已,又不是什么人生大事。看看你,成天皱着眉头秀沉重,把自己搞得瘦啦吧唧的,太骨感了——我抱着都没感觉了。

 对于情场浪子来说,最讨厌的,就是杜甫这种玩不起的,李白喜欢上一秒你侬我侬,下一秒相忘于江湖,所以忍不住调戏杜甫,放松点,玩玩而已,难道还真让我负责,去荷兰领证结婚

 有史家称《戏赠杜甫》是好事者写的,冒充李白,而郭沫若、安旗、郁贤皓等很多专家都指出,这首诗绝对不是伪作。本来嘛,还有谁能如此精准地写出李白那种玩世不恭的调调,又有哪首诗,能在两句话之内,传神地表达李杜之关系呢

 两个人之间,爱得深的那个,就是弱者。

 2、这就是传说中的患难见奸情

 兖州石门一别,杜甫回到洛阳,又去了长安;李白不久也离开山东,去了江东。历代绝大多数史家都认同,这是二人的最后一别。

 对于李白,杜甫已成过往。

 对于杜甫,李白却是整个世界。

 杜甫以一字一句,诠释对李白的深情讴歌和刻骨想念。

 他做《饮中八仙歌》,假装夸了八个人,可倾心描绘的,却是李白的醉态: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看我家李白多拽,皇帝邀请他,他都不甩。

 他写《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不少专家说,这首诗是杜甫对李白的规劝之作,谬矣。又有人说,这是杜甫为李白画的一生肖像,亦谬矣。诗的主语明明是“我们”,“相顾”啊,没看见么,杜甫是在追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光,那样的率性嚣张,那样的痛饮狂歌,都回不去了。

 这不是李白的单人照,而是情侣合影。

 如果你在乎一个人,看到一草一木,都会拐着弯,想到他。春天,他想念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

 前四句,以南北朝文学两大泰斗庾信和鲍照两人最精华之处,来夸李白。李白啊,就是天下第一,卓尔不群。所谓文人相轻,而一个文人,可以对另一个文人给予至高无上的肯定和歌颂——如此违背常理,如果没拿钱,那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睡过了。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喜欢一个人,就会主观的放大他与旁人的差距。

 杜甫不过是真情流露,他忠于自己的感情,忠于自己的判断。

 如果说,爱情是一种病,忍不住夸自己的心上人,只是症状之一。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他借景写情。

 李白依然是那个白衣翩跹美男子,站在杜甫的回忆里,永不老去。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一个“重”字,道尽杜甫的不舍和期盼。什么时候,我们才能饮酒论文,鸳梦重温

 最后两句,简直有些惆怅。

 如此渴求与李白重逢,又为何不干脆主动去找他

 杜甫并非没有想过。他写《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铺垫了半天,不过是为了讲最后两句话,“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孔巢父啊,你见到李白,一定帮我问一下,他过得怎么样

 其实,他更想问的,是对方愿意见我吗

 李白也给杜甫回过一次信,“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在战乱中逃难时,或许都把这封信随身携带着,可是,关于李白的绯闻能少点吗“李白作《梁园吟》,钓到宰前相孙女”、“三陪女微博晒与李白艳照”、“谪仙人亲赴会稽,凭吊老相好贺知章”、“滞留石门山,李白与元丹丘秘密同居”……每个新闻标题,都像锋利的刺,准确扎进心脏。

 杜甫又有什么资格,冲到宗氏面前,宣布:“宗女士你好,我是你老公的男朋友。”

 单恋一个人,就只配幽幽地抱怨:他除了不属于我之外,什么都很好。

 冬天,他也想念李白(唉,杜甫啊,你娃就直说吧,一年四季思念马不停蹄):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更寻嘉树传,不忘角弓诗。短褐风霜入,还丹日月迟。未因乘兴去,空有鹿门期。《冬日有怀李白》

 前两句,再鲜明不过,身处寂寞书房,想你,是唯一的主题。

 如果说,在这些诗句里,杜甫对李白的爱意,还是有些克制的、隐忍的,那么,到了李白的危难时刻,他彻底失去了对情感的自控力。

 公元756年,李白参与永王起兵与肃宗争夺皇位的军事行动,被朝廷审判。谋反是顶级罪名,大部分人唯恐避之不及,而与李白分别十一年的杜甫,写出240字的长诗,为李白辩驳。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俨然是李白营销团队的首席顾问,为李白拍了一部个人形象宣传片,以作危机公关。前四句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促成了李白在诗坛超然的地位。杜甫下这么重磅的定义,就是要告诉世人,李白没有被高估,反而是被低估了!李白本就是超越时代的存在。

 “处士祢衡后,诸生原宪贫。稻梁求未足,薏苡谤何频”,杜甫用典故来阐释李白的处境,说他下庐山从永王,不是有什么政治野心,仅仅是生活所迫。“苏武元还汉,黄公岂事秦”,就像苏武归汉、夏黄公不事秦始皇一样,李白追随永王,也并非心甘情愿——请不要冤枉我们家李白,他是无辜的!

 这就是传说中的患难见奸情。

 3、最感人处,在于他的“无我”

 事实上,李白被控鼓吹、协从反叛之罪并不算冤枉,虽然事败后他自辩“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假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却忘了自己曾吹嘘“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还豪气地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

 但杜甫的可贵就在于,你爱一个人,就会自带傻逼气质,无条件地相信对方。对他的缺陷,视而不见。

 相信,就是爱的核心元素,就像当年《画皮》最激怒我的,不是陈坤意*与周迅颠鸾倒凤,而是仅凭小三几句谗言,就让他一朝之间,信了相处多年的发妻不是人,是妖怪。

 情感往往凌驾于道德判断之上。不爱一个人,便不再信他(她)了。

 杜甫不安地等待有关李白的消息。得知李白被捕入狱,后来被判长期流放夜郎,竟然连续三夜,频繁地梦见李白。在梦里,二人终于重逢,却经历生离死别的苦痛。他像一个焦灼的妻,担忧丈夫的安危,陷入一种凄惶的情绪里,不能自拔。

 而杜甫的妻,却在半夜,听自己的丈夫,叫着另一个男人的名字,看他披衣下床,记录有关另一个男人的梦境。

 《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这样两封字字泣血的情书,任何一位心理医生看了,也只会给出同样的诊断:单恋症末期。

 哪怕以痴情著称的韩剧男二号,在杜甫的诗句面前,也尽显矫揉造作。

 杜甫想到李白的遭遇,抑郁难解,写着写着,他生出愤慨,这是什么狗屁世界偌大的长安,车水马龙,而我的李白,独自憔悴。这是什么狗屁时代就不怕成为后世笑柄吗

 小道消息说,李白流放途中已经有些神经质,杜甫写了首《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很久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装疯卖傻的地步吗世人都说他该杀,只有我,怜惜他的才华!

 此时的杜甫,已经不是苦闷,而是悲愤了!

 反复读杜甫给李白的15首诗,我以为,最感人处,在于他的“无我”。从头到尾,他写李白,担忧他、维护他、为他感伤,替他叫屈,却丝毫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处境。

 其实,杜甫自己长期分明衰神附体。读他的诗、读研究他的专著,总让人感叹,即使上天为了制造一个被后世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牛逼文人,多拨些倒霉配额给他,刺激他的痛感、激发他的情怀,也不必下手这么狠吧

 跟李白分别之后的二十几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长达百集的灾难苦情剧。在长安奋斗十年,只等来一个卑微职位,没干多久遭遇安史之乱,幼子被饿死,他被叛军抓去,一年之后才逃出来。投奔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没过多久被贬,又碰到饥荒,在陕西同谷县,差点饿死。

 逃难到成都,靠高适、裴冕、严武等好友以及十几位地方官员赞助,一样样要来家具、树种,经营到杜甫草堂,总算过了一点像样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后,离开四川,再次陷入饥寒交迫——逃难、挨饿、衣不蔽体、四处要求接济,夸张点说,想象非洲难民的宣传片,把里面的人物自行PS成黄种人即可。他自己如此颠沛流离衣食不继,还真诚地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深切的爱情,又怎么能让人信服

 他感伤于“斯人独憔悴”,却浑然忘了自己经过多年磨难,更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从骨感版杜甫,早就变成了腊肉版杜甫。

 他心痛于李白的“佯狂”,而忘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风湿、疟疾、风痹,在多种并发症中备受折磨。

 他认为李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坦白说,李白杜甫仕途都不顺,如同罗宗强在《李杜论略》中的分析,两个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阔幼稚、不切实际(《新唐书》说杜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连谄媚权贵又抨击该权贵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刚巴结了某宰相等他一下台就大喊活该,指望继任者赏识自己这些小分裂和小猥琐,都很类似。

 但至少,李白是当朝最红的大诗人,他所获得的名誉上的成就感,经济上的赞助,情感上的崇拜,与他的才气相比,也并不构成太大落差。相反是杜甫,他把诗写成了时评、写成了纪录片,在当时,却并未得到太大重视。这样的他,却忙着为李白鸣不平。

 事实上,杜甫也有偏狭和小气的一面,对他的贵人严武,也经常出言不逊,《旧唐书》评论他“性褊躁,无器度……”他EQ并不太,并非对任何人都大度宽容,正因如此,他坚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见面,哪怕李白对他满不在乎,也照样献出一片赤诚。这样的爱,更令人动容。

 也许,正因为他处于那样困顿的人生中,才更为怀念与李白曾经快意潇洒的交往。正因为他是个儒家乖宝宝,悲天悯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关怀(黄庭坚说他“醉里眉攒万国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脱旷达、唯我独尊。

 所以,哪怕最严肃的学者,提及二人,用词极尽严谨和节制,也难免有耽美倾向。林庚说,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但他疑惑的是,为何李白对杜甫如此冷淡无情

 大批学者跟林庚一样,看不下去杜甫单方面对李白一往情深,拼命地证明,杜甫不是单恋,郭沫若经过详细考证,说,“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同样深厚的感情”。

 他们不忍承认,李白的爱情观,就是王尔德式的以滥情为深刻,以花心为崇高。王尔德就公开宣扬,当爱到了终点,软弱者哭泣,精明者马上去发现一个,聪明者早就预备了一个。一生只爱一次,不叫忠贞不渝,而叫肤浅、懒惰、愚蠢、失败。

 李白就是这么没心没肺,而杜甫爱的,也就是他的没心没肺。有S和M,生态才能平衡。

 其实,杜甫也有卖萌的一面。

 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

 杜甫好奸诈哦,假装这是写饥荒。

 杜甫在微博上发了新写的两句诗,低调地@了李白,还特别解释,我写的是朋友来了,主人很happy的故事哦,大家不准展开流氓联想!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李白的故事

  1: 李客没有当过官,是个很有文化修养的大商人,对家里的子弟要求很严。李白是李客第12个儿子,从小聪慧过人,学习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爱他,而且精心培养他。

  李白5岁时,李客就指导他诵读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辞赋,并常对他说:“孩子,你要为我们李门争气,希望你将来也成为司马相如那样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亲的殷切期望铭记在心,立志做一个超过司马相如的文学家。

  李白10岁那年,开始动笔学习辞赋,创作非常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他想到少年时在眉州象耳山读书,有一次逃学回来,经过一条小溪,见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铁杵(舂米的工具)李白问老大娘磨它做什么,老大娘回答说:“磨成针。”李白想,我学习辞赋,只要有这个精神,超过司马相如是不会有问题的。

  李白按照这个意愿,勤学基础练。一天,他经过几次修改,把一篇辞赋写好了,便兴冲冲地送给父亲看。他自认为写得不错,一定会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读了以后,很不满意,对他说:“你这篇赋写得太差了,既无气势,又乏文采。不过你也不要灰心,应当继续努力。”

  李白点了点头:“一定按照父亲的要求办。”回到书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炉中烧了。然后重新构思,重新创作,连续拟作了三次,没有一次感到满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写成比较满意的两篇,即《拟别赋》、《拟恨赋》。《拟别赋》后来散失了,《拟恨赋》还保留着,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编的《李太白集》中。

  2: 历史故事·李白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是唐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说法不一。有说他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在现在苏联境内,唐时属中国管辖),五岁时随全家迁居到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在现在四川省)。也有说他出生在四川。李白热爱祖国,对大好河山感情很深。他盼望为国出力,却遭到统治者的排斥。但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语言清新,风格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的喜爱。他也被尊称为“诗仙”。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是讲李白小时候的事。他曾经在昌隆县的象耳山中读书,有一天,读书遇到了难处时,屋外传来一阵欢笑声。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小伙伴在做游戏。他立刻丢下书,奔了出去。

  春天里,野花满山,蜂飞蝶舞。李白一边采野花一边扑蝴蝶,来到一条小溪旁,看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正在溪边的石头上磨一根铁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问:“您磨这个做什么呀?”

  老奶奶头也不抬地回答说:“做针呐。”

  “做针?这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李白惊讶地问。

  “孩子,这铁棒虽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总有一天能磨成针的。”老奶奶说完,又埋头磨起来。

  李白摸了摸脑袋想,老奶奶说得对啊!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不下功夫,怎么能学到丰富的知识呢?于是,他立刻跑回家,读起书来。

  离家远游

  二十五岁的时候,李白已经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能诗善文,而且会击剑骑马,还喜欢弹琴唱歌。他决心为国家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就对父亲说:“孩儿打算离家到外面去长长见识。”

  “还是在家读读书,有机会找个事做吧,何必远离家乡外出呢?”父亲说。

  李白满怀豪情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应该志在四方,胸怀天下。待在家乡怕是没法施展我的才能。出去以后,一来可以游历各地,结交名士;二来也可以寻找机会,辅助皇上。”

  父亲听了,乐呵呵地笑着说:“好,你既然有这样的抱负,那就出去闯闯吧!”

  过了几天,李白告别父母,身佩宝剑,上路了。乘船沿着长江东下,过三峡的时候,江水湍急,船行如箭,李白站立船头,望着两岸的青山,心中非常激动。后来他写过好几首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有一首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在漫游途中,李白还登上庐山,观望瀑布,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二首。其中一首是: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在李白的诗里,祖国山河多么壮美呀!他的诗自然又流畅,毫不造作,不愧是大诗人的手笔。

  天上谪仙人

  李白先后游历了长江中下游的一些地方,结识了不少知名人物,写下很多动人的诗篇。三十岁的时候,他到了京城长安。

  长安是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十分繁华。李白在长安拜访了一些大官和名人,希望通过他们的推荐,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他受到了冷遇,没有得到任用。李白的才能无法施展,心里很苦闷。

  有一天,李白同一位朋友到紫极宫去游玩。刚进门,迎面碰到一位白胡子老人。朋友连忙给李白介绍说,这就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贺知章,当今太子的老师。

  “后生李白,久闻大名,景仰得很!”李白兴奋地说。

  贺知章也听说过李白的诗名,现在见这位年轻人仪表不凡,也十分欢喜,忙把李白带到一座酒楼上,打算和他饮酒畅谈,可当掏钱买酒的时候,才发现身上一文钱也没带。

  于是,贺知章把衣带上的金龟解下来,交给侍者说:“就用它换酒吧。”

  “贺老,这是皇家按官级大小给的装饰品,怎么好去换酒呢?”李白劝阻说。

  贺知章爽朗地大笑起来,说:“这有何妨!老夫今天忘了带钱,没酒喝,哪能谈个痛快呢?”

  李白一摸身上,也没带钱,只好听从。酒过三杯。贺知章问:“太白君,近来不知有何诗作,可以让我看看吗?”

  李白从怀里掏出一卷诗稿,说:“这是我最近写的诗,请多指教。”

  贺知章打开诗稿,抑扬顿挫地念道:《蜀道难》。他边念,边不住点头称好。等到念完全篇,他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夸奖说:“这诗气魄雄伟,真能惊天动地了。”

  这时候,那位朋友对李白说:“把你的那一首《乌栖曲》也念给贺老听听吧。”

  “快念给我听听。”贺知章忙催促说。

  李白站起身,从容地吟诵起来。等到李白念完了全诗,贺知章老泪纵横地说:“这诗太凄惨了,鬼神听了也会哭啊!”

  他仔细端详着李白,突然说道:“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谪仙人(意思是受到责罚降到人间来的仙人)吧,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感人的诗呢?”

  “谪仙人”是贺知章对李白的极高评价。人们读了李白的诗篇以后,都感到这个称赞非常确切,不少人也就把李白称做“李谪仙”了。

  有景道不得

  李白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就离开了长安,继续到各地漫游。一天,他和几个朋友来到武昌郊外的黄鹤楼。这座楼耸立在长江边的黄鹄矶上,结构精巧,气势雄伟,是有名的古迹。传说过去有位仙人曾经骑黄鹤从这儿经过,因此这座楼就被人们称为“黄鹤楼”。

  李白他们登上黄鹤楼远眺,只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晴空下面,对岸的汉阳城历历在目;江中的鹦鹉洲,绿草如茵。大家望着这江山胜景,都觉得心旷神怡。

  那时候,文人到名胜古迹游览,总喜欢在墙上题诗;如果这诗写得好,那地方就会更加出名。于是,有人就请李白也写首诗留个纪念。

  李白面对无限风光,诗兴大发,毫不推辞地拿起毛笔,走到墙壁前面。忽然,墙上有一首诗吸引了他: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下面的署名是崔颢。李白看完了这首诗,就放下了手中的笔。

  “咦,李谪仙平时作诗,总是一挥而就,今天是怎么了?”大家都奇怪地问。

  李白沉吟了一会儿,虽然也想到了不少好诗句,可总觉得没有崔颢的诗句好,于是对朋友们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这事一传开,大伙儿都称赞说:“想不到李谪仙还是那么谦虚呢!”

  起草《答蕃书》

  李白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连皇上唐玄宗也知道了。在他四十二岁那年,朝廷连下三道诏书,叫他到长安来。李白到了长安,就在贺知章的陪同下,去朝见唐玄宗。

  唐玄宗叫李白坐在身边,问他诗文写作,又问他朝廷大事,李白都对答如流。唐玄宗见李白学识渊博,连声称赞。忽然,一直在旁边的宦官高力士开了腔:

  “陛下,李太白的确才学超群。前日吐蕃(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使者送来的国书,不如就请他辨认一下吧。”

  贺知章听了,暗暗替李白捏了一把汗,心想,这吐蕃国书上的文字像鸟走虫爬,朝廷上下没人认得。为了这件事,唐玄宗一直生气。高力士这不是明明想刁难李白吗?

  唐玄宗马上问李白懂不懂吐蕃文,李白不慌不忙地回答说:

  “臣在西域的时候,父亲经商,同西域商人有些来往,因此懂得一点。”

  唐玄宗听了,脸上露出笑容,立刻叫高力士拿来吐蕃国书。李白接过来,很快看了一遍,接着就用汉语流利地翻译出来。原来,吐蕃要唐朝割让大片土地给它,不然就要派兵来攻打。

  唐玄宗听完,板起了面孔。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一时都没了主意。唐玄宗就问李白怎么办才好。李白很自信地说:

  “臣愿起草《答蕃书》,明天召吐蕃使者前来,臣当面答复,定可平息此事。”

  “那你就马上起草吧!”唐玄宗说。

  李白拿起笔,想了一下就写起来。不多会儿就把《答蕃书》送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看完以后,很满意。李白又用吐蕃文写了一份。大家见李白这样博学多才,都很佩服。

  第二天,唐玄宗召见了吐蕃使者。李白先用汉语后用吐蕃语把《答蕃书》宣读了一遍。吐蕃使者连忙答应把《答蕃书》带给吐蕃首领。后来,吐蕃也没有来找麻烦。

  蔑视权贵

  唐玄宗叫李白当了翰林供奉,是个没什么实权的官。所以,李白辅助皇上治理国家的理想仍然不能实现。

  当时,朝廷大权把持在宰相李林甫和宦官高力士等人手里。一些想升官发财的人,都变着法儿巴结他们。李白却打心眼里蔑视他们。

  这天,李白心中烦闷,来到酒楼喝酒,喝得七八分醉了,忽然,宫中的梨园长(歌舞班子的负责人)李龟年跑进来说:

  “李学士,皇上召你立刻进宫!”

  原来,唐玄宗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里观赏牡丹花,叫李龟年率领一群梨园子弟唱歌助兴。他们唱的是老词,唐玄宗听腻了,想起李白会作诗,就派人来叫他去写新歌词。李白听了,满不在乎地说:

  “几首歌词算什么!来,喝几杯再去!”

  “不行不行!皇上和贵妃娘娘已经等候半天了!”李龟年急得满脸通红。

  “皇上?我……我李白可是酒中仙人呐,我……我酒还没喝够哩!哈哈哈……”李白大笑着说。

  李龟年看李白醉了,不由分说,命令同来的人架起李白就往外走。来到沉香亭,李白酒还没醒。唐玄宗见了李白这个样子,倒也没怪罪他,让人给李白喝了醒酒汤,扶他躺在了床上。

  据说这时候,李白已经清醒了。他见高力士正在身边,想起他平时作威作福的样子,有意要杀杀他的威风。

  “脱靴!”李白装作醉醺醺的神态,突然把脚朝高力士一伸。

  高力士一听,差点气歪了鼻子,正要发火,看见皇帝朝自己连连递眼色,只得忍气吞声地替李白脱下了靴子。

  过了一会儿,李白爬起身来,向唐玄宗行礼请罪。唐玄宗没有生气,只是叫李白马上写出三章《清平调》的新歌词来。

  李白想了一会儿,很快就写好了。李龟年谱上曲,演唱起来。唐玄宗亲自在一旁吹笛子伴奏。杨贵妃陶醉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高兴得眉飞色舞。从此,唐玄宗就更加器重李白了。

  可是,一帮权贵却恨死了李白。他们造谣诽谤,故意中伤李白。高力士还挑唆杨贵妃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唐玄宗听信了他们的话,渐渐疏远了李白。

  李白目睹朝廷如此腐败,也不愿在这儿再待下去,就上了一份奏章,请求辞去翰林供奉的职务。唐玄宗立刻批准了。李白身穿锦袍,骑着五花马,一会儿高声歌唱,一会儿纵情大笑,出了长安城门。

  后来,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了他宁愿过穷困生活,也不愿去巴结权贵的志气。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报国未成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洛阳以后,又西进长安。唐军抵挡不住叛军,唐玄宗只好逃出了京城。

  叛军一路烧杀抢掠,害得百姓四处逃难。李白也避难到了南方。逃难途中,他见到处都是荒凉凄惨的景象,心中十分难过,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在诗里,李白表示自己为国平叛的愿望。不久,永王李ln奉唐玄宗的命令,率领军队东下,保卫长江。经过浔阳(在现在江西省)的时候,听说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特地三次派人请他出山。李白来到了李ln军中,做了一名谋士。他看到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深受鼓舞。在一次宴会上,李白激动地对众人说:

  “四十年来,我一直没有机会报效国家,如今是我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了。我要手执宝剑,亲斩叛贼。”

  谁知道没过多久,李ln的哥哥李亨做了皇帝,就是唐肃宗。他传令,要李ln带兵回蜀地去。李ln不肯听从,兄弟俩闹翻了,唐肃宗就调军队来攻打。

  李白见平叛变成了兄弟相争,急忙离开了永王的军队。紧接着,李ln战败而死。所有在永王军中做过事的人,都被以谋反的罪名抓起来。李白也被关进了监狱,后来又被定成死罪。他本来一心报国,不想被卷进残酷的权力之争,只好自认倒霉。

  大将郭子仪(他的故事,请看本全书第13集)听说了这件事,赶快求见唐肃宗说:

  “臣请求赦免李白。他确实无心谋反,实在是受了欺骗。”

  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眼下正是唐肃宗用得着的人。听郭子仪这样说,唐肃宗心中虽然不乐意,可也没反对。

  “李白才华出众,留下来对国家有用。”郭子仪继续说。

  唐肃宗这才开口道:

  “既然老帅这样求情,可免他一死,就改判流放夜郎(在现在贵州省)吧!”

  这样,已经五十多岁的李白,又开始了流放的生活。一路上,他心情悲伤,很少写诗。还没到达夜郎,又传来皇帝大赦的消息,李白可以不去夜郎了。他虽然获得了自由,可是须发已经变白了。

  投宿五松山下

  到了晚年,李白的生活更加穷困潦倒,不得不靠朋友帮助度日。这样,他同劳动人民有了较多的接触,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写下了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有一天傍晚,李白赶路来到五松山(在现在安徽省)下,又累又饿,再也走不动了。他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问了几个大户人家,都不肯收留。

  李白无可奈何地往前走去,在一座茅屋前面,他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洗野菜,就问道:

  “大嫂,能在您家借住一夜吗?”

  老妇人见李白是个穷苦的读书人,又看天已经快黑了,就点了点头。

  茅屋不大,只有两个房间。老妇人腾出一间,铺好床,又给李白打来洗脸水,就忙着做饭去了。

  过了一会儿,老妇人端来一盘饭,说:

  “先生,山里人家本来就苦,今年大旱,又颗粒无收,东家还来催租。实在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就请尝尝这菰(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米饭,压压饥吧!”

  李白刚才看见老妇人在洗野菜,知道这就是她家最好的吃食了。他心里非常感动,接过盘子,再三道谢。

  夜深了,李白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看到农家劳苦的生活,受到他们热情真诚的接待,回想起官场的勾心斗角,人情淡薄,不由得感慨万分。

  后来,李白写了《宿五松山下荀媪(年老的妇女)家》这首诗。他在诗中记述了这次借宿的情况,并且倾注了对这位老妇人的一片感激之情。

  在安徽泾县有一个桃花潭,风景优美。李白在那儿游览的时候,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农民,叫汪伦。汪伦性格豪爽,热情好客,他知道李白爱喝酒,就经常拿自己酿造的美酒来招待李白。李白在那里停留了不少日子。两个人一起喝酒,促膝长谈,很合得来。

  这天,李白坐船要走了。刚要开船,忽然岸上传来一阵脚踏拍子唱歌的声音。李白抬头一看,原来是汪伦赶来送行。李白被汪伦的一片真情感动了,当即吟了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千秋万岁名

  因为长期的飘流生活和过量饮酒,李白成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当涂(在现在安徽省)的亲友李阳冰。

  秋天的一个早晨,李白起床以后,无意中瞧了镜子一眼,不禁大吃一惊,拿起镜子细照,只见镜中人非常憔悴衰老。

  “唉!”李白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有些悲伤地吟起诗来: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扣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个登高的节日。李白带病登上高坡,采来菊花饮酒。第二天,他又去采摘菊花,准备饮酒。只见菊花枝叶零落,不由见景生情,联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击,又作了一首感伤的诗。

  李白终于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让人扶他坐起来,拿过纸笔,用颤抖的手写下了《临终歌》三个字,又歇息了一会儿,才慢慢写起来。

  不久,一代大诗人李白辞别了人世。

  关于李白的死,民间流传着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醉酒去捞江中月而死,有人说他是在月下乘鲸上了青天。这些传说,表达了人民对李白的热爱。李白的诗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赢得了“千秋万岁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78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