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又到中秋团圆时

随笔:又到中秋团圆时,第1张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当时并不是节日,只表示时序,每当此日帝王们对“月神”行祭拜之礼,文人学士也喜欢在这一天聚会,赏月吟诗,祭拜“月神”。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到了南宋时,月饼开始出现,当时其形状不是圆的,而是象菱花,只用作祭奉月神。

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是在明代,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还有段故事,相传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这样留下来了。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八月十五夜玩月》诗中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中秋月的美景:“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宋人赏月多半是感物伤怀,如宋代大词人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就是以月圆月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诗人的伤感。苏轼在《中秋月》中写道:“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面对遭遇仍宽慰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见诗人胸怀开朗,并不消极悲观。

文人赏月伤怀,而民间拜月则是渴望团聚、祈祷幸福,以月寄情。在那经济落后,商品短缺的年代,中秋晚上,江南水乡就有烙“团圆饼”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中秋玩花灯,在我的家乡芜湖很流行。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有中秋夜习俗: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我童年时就参与过这种游戏,拿一支蜡烛头点着放在一只纸船里,将纸船放到水里,若用别的东西做船,飘得更远,玩得很开心。

我的家乡还有一种名叫“卜状元”的游戏: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据说徽州歙县一带,还有种搞笑兼迷信的习俗,中秋节时,大人们让稚童愉人家的倭瓜或者连娘带子的子母芋,泥水淋漓地放到新婚人家的被子里,弄得床褥极脏。用这种方式表示送子。有诗说:“中秋送子记美谈,瓜丁芋子总宜男,无辜最惜红绫被,带水拖泥那可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秋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如今中秋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人们可利用假日旅游,在名山大川旅游景点观光赏月,成了现代人的雅兴。

泰山南麓的普照寺,隐于松柏翠竹之间,中秋之夜坐在筛月亭里,可见如水的月光透过树枝洒下疏影横斜,如同筛过一般,十分迷人。

九华山翠盖峰下有一泉三潭,相传为“舒姑化鲤”之处,中秋之夜皓月当空,一月印水,三潭皆明,云烟漫起有如仙境。

在黄山玉屏楼前赏月则别有一番意境。面对天都、莲花两峰,脚下深谷幽然,一轮明月从峰间升起,高挂空际,月光洒在群峰之上,山光月色融为一体,秀丽非常,让人心旷神怡。

古代诗人赏月伤怀亦钩起我一丝伤感。那是在四十多年前的一个乌云蔽日的中秋节,我从学校步行五十华里赶回家,已是暮色沉沉,母亲已早早地备好了特制的“月饼”等我回来。那是母亲用煮熟的山芋和些平时节省的一点米粉,精心烙制的一个大圆饼。晚饭从“食堂”领来两分稀糊,三人匀着喝过之后,便开始吃“月饼”了,我拿着刀正要比画着按常规切成三等分,母亲在一旁接过我手中的刀,随手切成对半,将一半递给我,将另一半一分为二。我不肯接,说:“这样不好。”母亲生气似的眼睛一瞪说:“有什么不好?你是我家的状元,我们的希望,应该多吃点嘛!”我只好顺从地接过这半块“月饼”,慈母之爱,刻骨铭心。

如今中秋,亲友馈赠的许多花色各异、质量上乘的月饼,有时竟为吃不完而发愁,可怜的母亲却没能享受到。

今年的中秋,我的三个子女早已谋划好了,晚饭上“状元一家”开了一大圆桌,三个小康之家和我老俩口,十一人欢聚一堂,共度中秋。饭后大家齐登“状元阁”赏月观光。

举头皓月当空,俯瞰万家灯火,新老城区,交相辉映,心旷神怡,思绪万千。想当年,我只身一人,拎着个铺盖卷来到休宁,历经沧桑,如今三代人融融相亲。抚今追昔,由衷之言:盛世中秋月更明,繁荣和谐话升平,平生旧事随流水,清秋明月似我心。

时值中秋,欢聚一堂,清代张潮的一段话在我耳边回荡:“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四季风雨,四季人生。平生流水,岁月沧桑。我生命之秋已过,冬雨临场。然而我不擅饮酒,只有延续秋之检藏——检点岁月的记忆,藏起平生的情感。

忆往昔,春雨淋湿了读书的课堂,夏雨拍打着搏弈的棋盘。我在混沌的春雨中朦胧成长,在炽热的夏雨中扶平创伤。秋风染红了层层枫叶,拂去了夏日的疯狂;秋雨滋润了累累硕果,带来了生命的晴朗。凭栏远眺,秋高气爽。蓝天明月,和谐安康。伤感已成久违的诗意,清秋洗涤浑浊的时光。检点秋之记忆,喜迎暖冬的辉煌。

暖冬还是要进补? 燥热体质应斟酌

冬天里,民众喜欢全家大小一起吃姜母鸭、麻油鸡,团圆兼进补,卫福部彰化医院中医师张炜东提醒民众,进补对于体质虚寒者较为合适,燥热体质者可要斟酌,也建议冬天天气冷时尽量要「早睡晚起」,尤其是老年人及慢性疾病患者! 冬季不冷 进补次数要减少 今年冬天至今的情况不同于往年,没有冷气团来袭时气温颇高,冷气团发威时在1、2天内温度就骤降好几度,所以,进补的次数要减少,甚至进补的中药材份量也要比往年少,以免天气回暖时因为进补过头而有火气大的情况出现。 温热补法适合体质虚寒者 冬季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进补,一般常见的羊肉炉、姜母鸭、麻油鸡、十全大补汤等都属于温热补法,最适合体质虚寒、手脚冰冷、容易感冒的人。但是体质燥热的人就不适合,若硬是要进补就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口唇破、牙龈肿痛、流鼻血及失眠等火气大的症状。 肠胃不好者进补要适量 张炜东医师指出,肠胃功能差的人进补时要适量,因为有些中药较滋腻难消化,而且药膳中含有大量的肉类和油脂,对于肠胃较差的人,可能会胃肠闷胀、难消化。另外,正好感冒或发炎的人也不适宜进补,否则会出现咽喉痛或口干舌燥等让感冒症状加重的状况。 慢性疾病患者不适合进补 患有高血压、痛风、高血脂、肝硬化等慢性病者也不适合进补,若想进补就应避免吃到动物内脏或过多的肉类,并且只能少量进补。尤其是高血压的人,不可吃太温补中药,并要注意盐分的摄取,以免血压升高。在饮食上,可多选用入肾的食材,如羊肉、核桃、黑芝麻等。 冬季生活作息要避寒 根据古人经验,冬天的生活作息要避寒,尤其是老人家或慢性疾病与抵抗力差的人,在户外气温低时,尽量待在室内,室内可以使用电暖器等电器让室内温度维持稳定,气候不稳定时传染疾病多,少去公共场合。 早睡晚起 动动身再下床 冬天早上等到气温较高时再起床,起床也不要马上下床,可以在床边活动,等身体暖和后再下床,即为「早睡晚起」,张炜东医师提醒,穿着也是采取洋葱式穿法,还要记得头部与脚部的保暖,如此可避免受风寒而感冒。 订阅健康爱乐活影音频道,阅读健康知识更轻松 加入,天天关注您健康!LINE@ ID:@ : /supply/article/31301 关键字:冬季进补, 张炜东, 燥热体质, 温补中药, 慢性疾病, 十全大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985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6
下一篇2023-10-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