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原石怎么鉴别

钻石原石怎么鉴别,第1张

钻石如何鉴定:

方法一

假钻表面的圆滑磨纹

由于钻石的晶胞为五原子四面体,其晶体结构可以视为以角顶相连接的四面体组合,规则重复和三维排列。由四面体组成的钻石,常见有立方体、八面体、菱形十二面体晶体,其表面光滑平整,成镜状,不会出现圆滑纹理或沟槽。有圆滑纹理或沟 槽者为仿品。

方法二

编辑真钻石硬度极高为10级。可以观察钻石的腰部,若是磨沙状腰围就最适合用此方法,钻石因为比任何冒仿品坚硬,因此不会像冒仿品般出现细条状的纹路,钻石的腰围乃呈颗粒状外观。

方法三

假钻石圆棱

同样因为钻石比冒仿品坚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线往往会比钻石的感觉圆钝,而钻石的刻面稜线必是锐利的。

方法四

基于钻石比冒仿品坚硬的原理,冒仿品的刻面稜线常常出现磨损的情况。

方法五

若钻石留有天然面,天然面上有机会发现到钻石独有的『三角形生长纹』。

方法六

编辑若钻石出现崩断口,外观通常皆为阶梯状,而冒仿品则会截然不同地呈弯弧或贝壳状。(图七,图八)

其它方法

比重测试法

市面上有一种测量宝石比重的比重液;我们可以用332的比重液拿来测试真假钻石。天然钻石的比重为352,所有天然钻石置于比重水中都会下沉,所以凡是浮在比重液上的宝石,都可肯定它不是钻石。

穿透观察法

钻石具有高折光率,而折光率越高的钻石,光线反射力也越强,相对的透视度较低。可准备一张画有直线的纸张,将要测定的两颗不知名的钻石,正面朝下,压盖在直线上,由该钻石的背部直接以肉眼看下去,如能看到压在钻石下的直线,就肯定不是天然钻石。

亲油性法

钻石对油脂有一种「吸油性」,仿冒钻石则无此特性。将钻石在脸上沾些微量的油脂,用拇指磨擦该钻石,拇指会感到一种胶黏性,不易滑动,而仿冒钻石则会让拇指有滑溜的感觉[1]。

呵气试验

天然钻石传热能力佳,热气散得快。将要测试的钻石靠近嘴巴,轻轻呵气,使被测试的钻石蒙上一层轻雾,此时立即注视该钻石雾气挥发的情形,如为天然钻石,雾气将立即散去,反之雾气会在仿冒钻石上维持一阵子, 才会散去。

度量与重量

1克拉的天然钻石,直径尺寸约为650毫米(065公分),大多数的仿冒钻石在相同1克拉的重量下,其直径尺寸与天然钻石总有颇大的差距。

看生长点

在放大镜下观察,真品钻石的晶面上常有沟纹和三角形生长点,而赝品有三类:①加了氧化铝的普通玻璃,因折射率和色散提高, 容易误入,但硬度低。②用化学合成的蓝宝石和无色尖晶石仿制,硬度接近,但折射率低并有双折射现象,在放大镜下可见重影。

人造氧化锆仿制

硬度较高,折射好,但在转动时会反射较多的彩光,与真品在转动时只反射出微弱的黄、蓝色彩光相比,有明显的差别。

硬度检验

钻石是已知最硬的自然生成物质,没有什么东西可在钻石上划上痕迹,若能划上痕迹的则绝非钻石。

导热性试验

在待辩钻石和其它相似物品上同时呼一口气,若是钻石则其表面凝聚的水雾应比其它物品上的水雾蒸发得快,这是因为钻石具有高导热性的原因。

观察反射光

用放大镜可观察到钻石的腰围处呈现一种很细的磨砂状并有亮晶晶的反射光。钻石的这种特征是独一无二的。

有钻石原石特征,实际晶体是基本型或及变形体。

钻石原石大多看起来外表像毛玻璃,一般为完美晶体,极少数透明,大多有蚀刻纹、坑洞等结晶缺陷,颜色也较多,以白色或乳白色较为常见,硬度大。

一,定义不同

1,玉石定义:软玉狭义上是指和田玉,广义上包括岫岩玉,南阳玉,酒泉玉等十多种软玉。很多软玉历史同样悠久,如岫岩玉。硬玉只指翡翠。

2,钻石定义:金刚石俗称“金刚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钻石的原身,它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最坚硬的物质。

二,颜色不同

1,玉石颜色:软玉主要有白玉,青白玉,黄玉,紫玉,墨玉,碧玉,青玉,红玉等等。其中黄玉色如机油的是佳品,紫玉颜色通常为淡粉,墨玉实为碧玉上多黑点的玉,青玉实为暗淡发青的白玉。通常白玉最佳。

硬玉即翡翠,颜色有白,紫,绿。可称为冰地儿(白)或青地儿(绿)。绿色为最佳。三色翡翠的也称为“桃园结义”或者“福禄寿”。

2,钻石颜色:金刚石有各种颜色,从无色到黑色都有,以无色的为特佳。它们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半透明或不透明。许多金刚石带些**,这主要是由于金刚石中含有杂质。 金刚石的折射率非常高,色散性能也很强,这就是金刚石为什么会反射出五彩缤纷闪光的原因。

三,形成不同

1,玉石形成:玉石的形成条件是极其特殊复杂的。它们大多来自地下几十公里深处的高温融化的岩浆,这些高温的浆体从地下沿着裂缝涌到地球表面,冷却后成为坚硬的石头。在此过程中,只有某些元素缓慢地结晶成坚硬的玉石或宝石,且它们的形成时间距离我们非常遥远。

2,钻石形成:金刚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无色正八面体晶体,其成分为纯碳,由碳原子以四价键链接,为目前已知自然存在最硬物质。

-金刚石

-玉石

分辨红宝石好坏有:看颜色、看透明度、看光泽、试硬度、看断口和解理等。

鉴定宝石的方法如下:

1、看颜色:红宝石与尖晶石的肉眼鉴别,表现在红宝石多少带有多色性,置于水里,有时可见六边形的色带,而红色尖晶石颜色绝对均匀;

2、透明度可用于了解宝石的优劣。一般来讲,同一种宝石,透明度越高就越珍贵。透明度还可用于辨别颜色相似但种类不同的宝石;

3、看光泽:宝石的光泽是重要的肉眼鉴定依据,可以大致判断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折射范围。光泽由折射率的高低和抛光面的平滑程度决定;

4、试硬度:一些外观相似的宝石,只要测试它们的硬度就可以分辨清楚。钻石能划伤锆石、水晶、而水晶却不能划伤锆石;

5、看断口和解理:断口和断口表面为何种光泽,对鉴定某些宝石是特别重要的。具玻璃光泽的大部分宝石为贝壳状断口,半透明和不透明玉石多为粒状、参差状断口。

鉴定石头为宝石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宝石泛指一切美丽而珍贵的石料,我国学者用“贵美石”一词替代。狭义的宝石则专指可用于制作贵重首饰的石料。一般认为它应具有瑰丽、稀罕和耐久三个特性。当今首饰市场上使用的宝石材料可按人工介入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六种:真正的天然宝石,经人工改良的天然宝石,合成宝石,人造宝石,模拟宝石和粘合宝石。

经过琢磨和抛光后,可以达到珠宝要求的石料或矿物 色泽美丽、硬度高、在大气和化学品作用下不起变化的贵重矿石。可作仪表轴承、研磨剂、装饰品等。亦泛指珍贵的石头。

宝石[1]是岩石中最美丽而贵重的一类。它们颜色鲜艳,质地晶莹,光泽灿烂,坚硬耐久,同时赋存稀少,是可以制作首饰等用途的天然矿物晶体,如钻石、水晶、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和金绿宝石(变石、猫眼)等;也有少数是天然单矿物集合体,如玛瑙、欧泊。还有少数几种有机质材料,如琥珀、珍珠、珊瑚、煤精和象牙,也包括在广义的宝石之内。 玉石也是石之美者。但它也具有鲜艳色彩,坚硬而细腻的质地,抛光后具有美丽的光泽等特性。 从目前的宝石学看,宝石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宝石和玉石不分,泛指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也包括部分有机材料。 狭义的概念有宝石和玉石之分,宝石指的是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成宝石首饰的单矿物晶体,包括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如钻石、蓝宝石等;而玉石是指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集合体或岩石,如翡翠、软玉、独山玉、岫玉等,同样既包括天然的,又包括人工合成的。 玉石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硬玉[2](以缅甸翡翠为代表)和软玉(以和田玉为代表);广义则包括许多种用于工艺美术雕琢的矿物和岩石。至于彩石,则是指大理石等颜色和质地较美观细腻而硬度较低、光泽不强但能符合加工工艺要求的低档工艺美术石材。有的学者主张将彩石包括在广义的玉石之中,或将彩石暂时作为玉石的同义语。

现代宝石学最新根据宝石的用途将宝石分为三个类别,它们分别是:彩色宝石[3]、钻石和玉石。

钻石:

无色的宝石,由于钻石的产量很大,而且本身又是无色的,所以将钻石单独拿出来归为一个类别。

彩色宝石:

指那些有颜色的宝石,比如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海蓝宝石、猫眼宝石、变色宝石、黄晶宝石、欧泊、碧玺、尖晶宝石、石榴石宝石、锆石宝石、橄榄绿宝石、翡翠绿宝石、石英猫眼、绿松石、青金石、珍珠等。

玉石:

这一类别是专门针对中国人划分的,指翡翠和白玉等多晶体集合体矿物。而钻石和彩色宝石都是单晶体。 玉从色彩上分有:白玉、碧玉、青玉、墨玉、黄玉、黄岫玉、绿玉、京白玉等。 从地域上分有:新疆玉、河南玉、岫岩玉(又名新山玉)、澳洲玉、独山玉、南方玉、加拿大玉等,而其中新疆和阗玉是我国的名特产。

玛瑙:

从色彩上分有:白、灰、红、兰、绿、黄、羊肝、胆青、鸡血、黑玛瑙等。 从花纹上分有:灯草、藻草、缠丝、玳瑁玛瑙等。在我国的东北、内蒙、云南、广西均有出产。且有含水玛瑙,称为水胆玛瑙。

石:

寿山石、绿松石、青金石、芙蓉石、木变石(又名虎皮石)、桃花石(又称京粉翠)孔雀石、兰纹石、羊肝石、虎睛石、东陵石等,其中绿松石是我国湖北郧阳一带的名产。

晶:

白水晶、紫水晶、黄水晶、紫黄晶、红水晶、粉晶、蓝水晶、钛晶、墨晶、幽灵晶、茶晶(又名烟晶)、软水晶、鬃晶、发晶。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出产,其中江苏东海县盛产天然水晶。

翡翠:

具有紫、红、灰、黄、白等色,但以绿色为贵,它是我国近邻缅甸的名特产。

珊瑚:

分红、白两色,是一种海底腔肠动物化石,我国台湾省出产的质量很好。

珠:

珍珠(海水珍珠、淡水珍珠)、养珠(海水养珠、淡水养珠)。

鉴定

红宝石手链

宝石的鉴定一般可以分为原石和成品两大类。 对于原石的鉴定,又可以分为野外鉴定和室内鉴定。野外鉴定多数采用放大镜和小刀等简单工具,用以初步对宝石矿物进行定名。室内鉴定主要是利用各种手段和仪器,进一步测定宝石矿物的数据,为鉴别宝石提供重要依据。 对于宝石成品的鉴定,必须是在不破坏宝石完整性的前提下去鉴别所测定的宝石。 目前常用的、易于掌握的宝石鉴定仪器有以下几种: 1.笔式聚光手电:用来观察浓色宝石的透明度。聚光手电的电珠应凹于笔头面,不能凸出笔头面,否则不便于观察。 2.放大镜:是宝石放大观察的仪器之一。最常用的是10倍放大镜,还有20、30倍的几种。放大镜是宝石专家的关键工具和必备之物,便于携带。可用它来鉴定宝石的品种和真伪。用放大镜可以观察:(1)宝石的表面损伤、划痕、缺陷。(2)琢型质量。(3)抛光的质量。(4)宝石内部的缺陷、包裹体。(5)颜色的分布和生长线等。鉴定时,应将宝石置于离10倍放大镜约25厘米的强光之下,慢慢调节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选择放大镜的质量也很重要,质量差者在放大时将产生图形畸变。 3.二色镜:有的宝石具有多色性,观察宝石多色性最好的仪器是二色镜。二色镜是一种结构合理、价格便宜、小巧简单的光学仪器。二色镜使用的是一块合适的透明的无色方解石(冰洲石)菱面体,由于冰洲石的双折射率较高,该仪器可以将穿过宝石的两条平面偏振光线分离开来。要求必须是有颜色透明的单晶体宝石才能够检测出多色性,玉石不能检测多色性。二色镜主要用于区别红宝石和红色尖晶石、红色紫牙乌;区别蓝色尖晶石和细小的蓝碧玺;区别蓝宝石和蓝色人工合成尖晶石等。用二色镜检测宝石时必须不断转动宝石,直到两个差异最大的颜色出现在窗口上为止。对于宝石的三色性的确定,必须认真地反复检测,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测,出现三种颜色才是三色性。检测时注意:眼睛、二色镜和宝石样品,其间距应不超过2-5毫米。 4.折光仪:折光率是透明宝石重要的光学常数,是鉴定宝石品种的主要依据。测折光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测量法,用折光仪测量;另一种是相对测量法,用液体浸没法。折光仪是根据光的全反射的原理制造的。目前常用的折光仪只适用于折光率为136-181范围内的宝石。宝玉石的折光率(N)的计算方法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1)与在宝石中的传播速度(V2)之比为一个常数,即N=V1 /V2 。均质体宝石,光在其中传播,传播速度不变,折光率相等,称之为单折光率。非均质体宝石,在折光仪中有两个读数,最大、最小折光率值之间的差值,称之为双折光率。折光仪是宝石学家最常使用的仪器之一,它的体积小,使用方便。他既可以测试刻面宝石的折光率,还可以用点测法测出弧面宝石的折光率。 5.查尔斯滤色镜:滤色镜是利用吸收光的特定波长这一特征而设计的。它由两片仅让深红色和黄绿色光通过的明胶滤色镜组成的宝石鉴定仪器。滤色镜小巧轻便,便于携带,对识别一些染色宝石和人造宝石特别有效,对识别炝色翡翠非常有效。它可以鉴别祖母绿和其它仿造品,而要准确地确定,还要借助于其它方法综合考虑。在滤色镜下祖母绿呈现红色或粉红色,而其它和祖母绿相似的天然绿色宝石,在滤色镜下观察不显红色。 6.宝石显微镜:宝石放大观察的一种重要的仪器。它能够检测10倍放大镜不能清晰地确认或观测到宝石外部和内部特征。宝石显微镜可以观察宝石内部的包裹体、解理、双晶纹、生长线、色带;观察宝石的磨工、抛光度和意外损伤;鉴别拼合宝石二层石、三层石。宝石显微镜的结构合理,辅助设备齐全,放大倍数可变幅度较大,一般是10至70倍。宝石显微镜有两种光源,一般用底灯观察宝石的内部缺陷,如包裹体、裂隙等;用反射灯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如断口、色带、解理面等。宝石显微镜是精密仪器,要严格按操作规则使用。 7.热导仪:热导仪是根据钻石具有良好的传热性而设计制作的。绝大多数宝石不具备热导性或热导率极低,所以一般热导仪均为区别钻石与人造仿钻制品而设计的,是鉴别钻石与其它仿钻制品的专用仪器。钻石热导仪由金属针状测头与控制盒组成,当测头尖端触及钻石表面时,温度明显降低,由仪器表头信号灯或鸣叫声显示测定结果。热导仪长十多厘米,便于携带,使用极为方便。 8.偏光器:是使平面偏振光垂直相交,光线通不过的原理制造的一种简单的光学仪器。偏振器是由两个震动方向垂直的偏光片、支架和底部照明灯组成。用以检测宝石的光性(是均质体还是非均质体)和多色性。在打开照明灯的偏光器中,转动观察宝石样品的明暗变化情况。(1)如果样品明亮,没有明暗变化,可能是隐晶质或微晶集合体,如玉髓、翡翠等。(2)如果样品全黑,没有明暗变化,将样品变换一个角度继续观察,如果仍然无明暗变化,样品属均质体。属均质体的宝石有等轴晶系和非晶质宝石。(3)如果转动宝石360°时,宝石样品发生四次明暗变化,这表明样品为非均质体。属非均质体的宝石有四方、六方、三方、斜方、单斜、三斜晶系中的宝石。(4)如果样品在正交偏光下转动时,可看到灰暗的蛇纹状、网格状或不规则的现象,则可能是均质体宝石所呈现的异常干涉色,此时应十分注意。利用偏光器,还可以检测宝石的多色性,能够验证宝石的非均质性和均质性。 此外,常用的宝石鉴定仪器还有吸收光谱摄谱仪、荧光灯、X射线衍射仪、电子探针等。

钻石的定义

钻石是指经过琢磨的金刚石,金刚石是一种天然矿物,是钻石的原石。简单地讲,钻石是在地球深部高压、高温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晶体。钻石美丽、稀有,是爱情和忠贞的象征,代表永恒不破的爱情。

钻石的形成原理

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成份最简单的宝石,它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具立方结构的天然晶体。其成份与我们常见的煤、铅笔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较高的温度、压力下,结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温、极高气压及还原环境(通常来说就是一种缺氧的环境)中则结晶为珍贵的钻石(无色)。

钻石的颜色等级分类

D 100 极白

E 99

F 98 优白

G 97

H 96 白

I 95 微黄白(褐、灰)

J 94

K 93 浅黄(褐、灰)白

L 92

M 91 浅黄(褐、灰)

N 90

<N <90 黄(褐、灰)

钻石的简易鉴别方法

观察钻石的腰部,若是磨沙状腰围就最适合用此方法,钻石因为比任何冒仿品坚硬,因此不会像冒仿品般出现细条状的纹路,钻石的腰围乃呈颗粒状外观。

钻石比冒仿品坚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线往往会比钻石的感觉圆钝,而钻石的刻面稜线必是锐利的。

基于钻石比冒仿品坚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线常常出现磨损的情况。

若钻石留有天然面,天然面上有机会发现到钻石独有的『三角形生长纹』。

若钻石出现崩断口,外观通常皆为阶梯状,而冒仿品则会截然不同地呈弯弧或贝壳状。

  第一步:标志(证书也要看标志)

  我们可以通过证书上的标志确认出具证书的检测机构获准的是那些专门的资质认证,一般证书上会出现的标志有:“CMA” 。

  “CMA” 是中国计量认证/认可(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的英文缩写。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及可靠性进行的一种全面的认证及评价。该标志仅指该机构是通过计量认证评审的单位,是任何出具珠宝鉴定证书的单位都必须具备的资质。有“CMA”标记的检验报告可用于产品质量评价、成果及司法鉴定,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步:外观描述(查模观样)

  接下来是确认选购的珠宝玉石是否和证书所描述的样品一致,包括:样品的照片、标签上的重量和证书上的重量、饰品的外观与描述是否一一对应。

  照片是区分不同珠宝玉石的直接证据,鉴定证书照片清晰准确,会大大增加伪造的难度。但是有些情况下,由于珠宝首饰款式雷同,照片特征相似,难以区分。这种时候,精确的重量就是另外一个可以验证的有效数据。除了照片和重量,鉴定证书还会提供一些有特色的外观特点,例如玉器的糖色,手镯的手寸等等。

  第三步:检测内容(最重要的内容)

  这一步应该是我们最关心的检测内容,并且要知道证书上哪些内容最重要。

  镶嵌钻石分级证书:最应关注的是钻石的颜色级别和净度级别,有些证书上还有钻石切工比例。

  贵金属饰品纯度检验证书:最重要的当然是贵金属的种类及其含量。

  珠宝玉石鉴定证书:检验结论最重要。根据国家标准规定,天然珠宝玉石不再标明“天然”二字,而经过人工处理或是人工合成的宝石必须明示,如:结论为“红宝石”,说明这颗红宝石为纯天然产出;“红宝石(处理)”是注明了具体的处理方法,表明这颗红宝石为天然宝石,但为改善其外观经过了某种方法的人工处理;“合成红宝石”则表示非天然产出红宝石,而是纯人工的实验室合成品了。

  “备注”栏:一般检测过程中碰到一些相对特殊状态的样品,都会在备注上加以解释注明。例如和田玉的鉴定证书中,一旦涉及到表面处理的情况,则会在备注中注明具体的处理方式。

  第四步:公章或检验标识

  为防止鉴定机构证书被假冒,鉴定证书上须盖有单位公章,红色公章作为检验标识,往往不是与证书一体印刷的,是检验后加盖的印章。

  现今一些大的鉴定机更是进行重重防伪,比如新疆岩矿宝玉石质检站在2007年启用的新版证书中,还新增上网查询功能。查询时需要输入批量验证码和企业验证码,让消费者可用便捷的方式进行核实,在网上查询了解所购珠宝玉石的相关信息。

  第五步:了解标准

  一般鉴定证书上还会标注珠宝玉石鉴定判别的依据标准,现行国家标准具体有:

  GB/T 16552 珠宝玉石名称;GB/T 16553 珠宝玉石鉴定 ;GB/T 16554 钻石分级; GB/T 18043 贵金属首饰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GB 11887 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如果看到证书有这些标准的一个或者两个,就可以知道珠宝玉石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做的检测了。另外,证书上还应该有两个以上的鉴定师签名以及证书的鉴定日期。 了解了这五部分之后,您心仪的宝贝是真是假,证书是否相符也就水落石出了。

  第六步:了解基本知识

  以下是珠宝鉴定证书上经常见到的检验项目的名词解释:

  颜色 colour

  颜色是眼底视神经对光波(可见光390nm至780nm)的感应而在大脑中产生的感觉。可见光经物体选择性吸收后,其剩余光波的混合而产生的颜色即为该物体的颜色。

  光性特征 optical character

  指材料对入射光的方向和传播方向发生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包括材料的均质性、非均质性、非均质体的轴性和正负光性等特征。

  光性均质体 isotropic material

  指光学性质在各个方面上均相同的物质,简称均质体。等轴晶系和非晶质的材料为光性均质体。

  光性非均质体 anisotropic material

  指光学性质在各个方向不同的物质,简称非均质体。除等轴晶系和非晶质的材料外,均为光性非均质体。

  指具有两个特殊方向(二个光轴),当光平行该二个方向入射时不发生双折射的晶体。斜方晶系、单斜晶系、三斜晶系的晶体为二轴晶。

  折射率 双折射率 refractive index, birefringence

  光在空气(或真空)中与在宝石材料中传播速度的比值为折射率,也称折光率。

  非均质体中两个或三个主折射率之间的最大差值为双折射率,也称重折射率(或重折光率)。

  吸收光谱 absorption spectrum

  指连续光谱的光照射珠宝玉石材料时,被选择吸收而产生的光谱。狭义的是指在可见光(700-400nm)范围内由于选择性吸收而产生的光谱,在光谱图上表现为黑带或黑线的现象。

  光泽 luster

  材料表面反射光的能力和特征。按光泽的强弱分为:金属光泽(metallic luster)、半金属光泽(submetallic luster)、金刚光泽(adamantine)和玻璃光泽(vitreous luster);由集合体或表面特征所引起的特殊光泽有:油脂光泽(greasy luster)、蜡状光泽(waxy luster)、珍珠光泽(pearly luster)、丝绢光泽(silky luster)等。

  透明度 transparency

  指珠宝玉石材料透光的程度。可依次分为:透明(transparent)、亚透明(semitransparent)、半透明(translucent)、微透明(semitranslucent)和不透明(opaque)。

  紫外荧光 ultraviolet fluorescence

  指用紫外光照射珠宝玉石时产生的可见光波。按发光的强弱分为:强、中、弱、无。

  火彩 色散值 fire, dispersion value

  当白光照射到透明刻面宝石时,因色散而使宝石呈现光谱色闪烁的现象,称为火彩。

  色散值是反射材料色散强度(即火彩强弱)的物理量。理论上用该材料相对于红光(B=6867nm)的折射率与紫光(G=4308nm)的折射率的差值来表示,差值越大,色散强度越大(火彩越强)。

  密度 density

  宝石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g/cm3。

  硬度 hardness

  硬度是指宝石材料抵抗外来刻划、压入或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宝石硬度采用矿物学中的摩氏硬度表示。

  解理 断口 裂理 cleavage, fracture, parting

  解理是指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结晶方向裂开呈光滑平面的性质。解理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不完全。

  断口是指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不规则破裂面的性质。常见断口类型有:不平坦状、锯齿状、贝壳状等。

  裂理是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如双晶结合面)产生破裂的性质。

  内部特征 internal character

  是指宝石材料中所含的固相、液相、气相包裹体,特殊类型的包裹体(如:负晶)及与宝石的晶体结构有关的现象。如:生长纹、色带、双晶纹、解理、裂理等。

  外部特征 external character

  外部特征分为晶体的外部特征和切磨宝石的外部特征。

  晶体的外部特征是指除晶形、颜色、透明度和光泽外,与晶体结构有关的特殊现象,如晶面横纹、纵纹、双晶纹、生长凹坑及蚀象、溶丘等现象。

  切磨宝石的外部特征是指在切磨抛光过程中留下的现象,如:刮痕、抛光纹(痕)、微缺口、空洞、损伤、烧痕、撞击痕、须状腰棱、额外刻面、棱线尖锐或圆滑等现象。

  优化处理 enhancement

  除切磨和抛光以外,用于改善珠宝玉石的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光学效应)、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分为优化和处理两类。

  优化 enhancing

  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优化处理方法。

  处理 treating

  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优化处理方法。

  常见优化处理方法

  优化方法:热处理、漂白、浸蜡、浸无色油、染色(玉髓、玛瑙类)。

  处理方法:浸有色油、充填(玻璃充填、塑料充填或其他聚合物等硬质材料充填)、浸蜡(绿松石)、染色、辐照、激光钻孔、覆膜、扩散、高温高压处理。

放大检查(Magnification)是人眼的进一步扩展,可以观察到肉眼无法看到的宝石内外部的某些细微特征。宝石学上使用的放大仪器为各种类型的显微镜。在实践中,“显微镜”被用来专指组合显微镜,而放大镜则指简单显微镜。放大镜和宝石显微镜是宝石鉴定工作中最常用的鉴定仪器。

一、放大镜(Loupe)

1工作原理

由一个或一组凸透镜构成放大系统。

图1-4-1310 倍放大镜中透镜的结构

2放大镜的结构

宝石鉴定中使用的放大镜由1个、2个或3个凸透镜加塑料或不锈钢套组成。可分为:

1)单个的双凸透镜:由一片凸透镜组成,放大倍数一般小于3倍。

2)二合镜:由两块平凸透镜组成。

3)三合镜:由两块铅玻璃凸凹透镜粘接到中央一块无铅玻璃双凸透镜上而成(图1-4-13)。

通常,增大曲率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但随着曲率的增大,会出现球面像差(也叫图像畸变)和色像差(彩色边缘效应),二合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纠正畸变,三合镜可以消除彩色边缘效应并防止畸变。

选购放大镜时,一般要求工作距离大、景深大(看清的范围大)、无图像畸变和无色像差。

目前宝石学上所用的放大镜倍数有10倍和20倍,其工作距离分别为25mm和125mm。放大倍数越大,工作距离越短。因宝石放大镜观察的对象常为首饰,如戒指要隔着戒圈观察,所以放大镜前工作距离应不小于25mm。国际上规定钻石净度分级以10倍放大镜为准,所以通常要求放大镜为10倍。

放大镜中央聚焦后,放大镜边部同时也聚焦,不会出现变形的现象,称为无像差(图1-4-14)。所谓无色差就是说通过放大镜观察宝石的颜色,不会因为放大镜有色散或涂膜而影响宝石颜色的观察。

图1-4-14 图像畸变现象

3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1)清洁样品:用不起毛的布彻底地擦净样品和放大镜镜片。

2)双眼睁开,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放大镜,将放大镜靠近眼睛(若戴眼镜,可挨着眼镜)。

3)用手或宝石镊子(爪子)握持宝石,慢慢移近放大镜(大约25mm)。拿放大镜的手的小手指作为支撑抵在握持样品的手上,调节宝石与放大镜的距离和观察位置。

4)将光线射到样品上(放大镜上不能有光),用旁侧光并在无反射的暗背景下观察。

5)首先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然后观察宝石的内部特征。

4注意事项

放大镜要贴近眼睛观察;手和头要保持平稳,以利聚焦。两手可靠在一起,坐桌边撑住桌面,以避免晃动;照明要恰当,宝石应置于光源适当位置,以免光线直射而目眩;不透明宝石仅能观察其表面。

5放大镜在宝石鉴定中的作用

放大镜主要用于观察宝石的内外部特征,从而获得宝石的各种鉴定信息,并可进行宝石的综合评价。

(1)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

1)拼合现象:表面光泽的差异、组成部分的接合面界限、扁平气泡的层面等。

2)刻面棱的尖锐程度:可判断硬度高低。

3)宝石表面的光滑程度:是否经过优化处理,如天然翡翠表面光滑,而B货翡翠表面不光滑等。有些宝石硬度低,在空气中较容易被划伤,表面可见很多划痕。

4)原始晶面:在钻石腰围上审慎留下的三角座原始晶面是判断钻石为天然成因的证据。

5)解理和断口:观察宝石表面的解理特征,也可根据宝石断口的类型判断宝石是集合体还是单晶。

6)观察宝石表面损伤:刻痕、凿痕、表面瑕疵。

7)观察宝石的切磨质量和抛光质量。

(2)观察宝石的内部特征

主要观察宝石的色带、生长纹,气、液、固态包裹体,有无内部瑕疵,后刻面棱的双影现象以及宝石拼合面上现象等。

二、宝石显微镜(Microscope)

1工作原理

采用两组或几组凸透镜构成放大效果。

2结构

宝石显微镜的主要类型有单筒显微镜、双筒显微镜、双筒-变焦显微镜、双筒-立体显微镜、双筒立体-变焦显微镜等几种基本类型。以双筒-立体显微镜为例,其结构主要由镜座、镜臂、照明系统、显微镜放大系统、调节螺旋等部分组成(图1-4-15)。

图1-4-15 宝石显微镜的结构

显微镜有两个透镜系统:目镜和物镜。每个系统都由一组透镜组成构成放大效果。目镜中通常有一个能单独调节焦距,以适应观测者不同视力的变化。目镜是可装卸的,其上部的镜筒可装配各种附件,如微米测尺、摄像管等;分光镜、二色镜也可装在目镜镜筒上进行观察。通过转动变焦圈或旋钮使放大倍数可在一定范围内(10~40倍或10~75倍)连续变化。

显微镜中两眼距离、焦距、放大倍数、光源大小和强弱均可调节。光源控制旋钮、锁光圈、挡板的调节,可改变不同的照明方式,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用宝石镊子可方便地转动宝石,在检测过程中为确保宝石的所有部分都可以被观察到,必须不止一次地改变宝石在镊子上的位置。

3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用不起毛的布清洗样品,并固定宝石于载物台上。

2)在低倍下聚焦宝石,寻找宝石的影像,以获得宝石的整体印象。

3)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放大倍数,再聚焦观察。

4)改变照明方式,用反射光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用透射光观察宝石的内部特征。特殊情况下,可附加散射白板、油浸等方法,观察内部生长纹、颜色分布特征等现象。

5)转动宝石,从各个角度观察并记录观察现象,作为判断依据。

4显微镜的照明方式

通常,宝石显微镜观察可使用3种基本的照明方式:亮域照明、暗域照明和顶光照明。亮域照明和暗域照明均用透射光照明;顶光照明则属于反射光照明。为了获得最佳的观察效果,显微镜的照明方式可细分为如下9种(图1-4-16):

图1-4-16 显微镜的9种照明方式

1)亮域照明:打开挡光板,使宝石由底部的溴钨丝灯光源直接从正下方照明,使包体在明亮的背景下呈黑色影像醒目的显示,适合于观察弯曲生长线或低突起的包体。可调节缩小锁光圈,防止光从宝石四周泄漏。

2)暗域照明(最常用):用底光照明,上面加上挡板,使光从显微镜物台下一个碗状反射器内反射的侧光照亮宝石。宝石在其下方暗色屏蔽造成的黑暗背景上观察,包裹体显得明亮而醒目,这种照明方式在宝石学中最常用。观察时,需要经常改换照明方式,交替使用亮域和暗域照明,能揭示某些用单一方式照明时被忽略的细节。

3)垂直照明:采用顶光(反射光)垂直照射宝石表面,可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

4)散射照明:利用底光照明,在光源之上放置散射板、面巾纸或透明材料,适合观察色带和生长纹。

5)水平照明:在宝石的侧面用细光束照射(反射光照射),适合观察宝石的针点状包裹体和气泡。

6)点光照明:打开底光源,用锁光圈使光源缩成小点,透射宝石,适合观察宝石的弯曲条纹和内部结构特征。

7)斜向照明:细光束从顶部某一斜向角度照射宝石,适合观察宝石液态包裹体及小解理面等产生的薄膜效应。

8)偏光照明:在两块偏光片之间观察宝石,用底光照明。适合观察宝石的多色性、干涉图和应变干涉色等现象。

9)遮掩法照明:采用底光照明,但在视域中插入挡板,挡住一半的光线。能增加包裹体的立体感,有助于观察宝石的生长结构,如弯曲条纹和双晶纹等。

5油浸显微镜

如图1-4-17所示,当把宝石浸没在与宝石折射率相近的液体中时,减少了宝石表面的反射和漫反射,因此,宝石的表面特征变得不可见,而内部的细节更清晰。通常用水平显微镜观察,可避免不小心溅出的浸液导致的显微镜损伤,且更易于操纵待测的宝石。通常用于油浸法的浸油见表1-4-5。

图1-4-17 油浸显微镜及其光线示意

表1-4-5 几种常见的浸油折射率

观察用的玻璃浸油槽应为无色、透明、且不含包裹体,否则可能混淆观察结果。观测完毕后,宝石要彻底清洗。如果是镶嵌宝石,清洗将较困难。大多数串珠和底部密闭镶嵌的宝石不应浸没在包括水在内的任何液体中,因为可能导致宝石、金属镶座或串珠的线受损。某些多孔的宝石,如欧泊和绿松石等渗透性材料,不适合浸泡,浸液有可能使宝石受损;有些拼合宝石、经优化处理的宝石以及有机宝石(包括人造树脂和塑料)应在确认不会发生溶解或反应的情况下才能浸泡。另外,某些液体将会危及观察者的健康,因此,应在通风的环境下观察,以防止气体被吸入体内。

6观察宝石时应注意的事项

1)清洗宝石,防止将表面灰尘等误作内部特征。

2)在最低放大倍数下从多个方向观察宝石。高倍放大时虽可看清很多细微特征,但却会出现工作距离短、视域小而短及照明度不够等情况。

3)将感兴趣的内外部特征调至视域中央,不断增加放大倍数,仔细观察。此时要分清哪些是灰尘或油污,哪些是内部包裹体。

4)采用浸油观察时应使宝石全部浸入浸油,可在油槽下放置白色或蓝色半透明塑料板(或面巾纸)使观察环境更为有利(蓝色板有利于观察**宝石)。

5)观察后刻面重影时应采用10×放大条件,视线应穿过同一刻面,以免刻面棱的影像产生虚假双影。不断转动宝石,以避开光轴方向。

6)观察解理、裂理和断口时用顶光源照明,观察宝石表面,检查腰棱底尖等易破损处。分清解理、裂理和断口等不同类型并观察其光泽,如不能确定内部破裂面是解理还是裂理,则称羽状体。

7显微镜的保养

宝石显微镜是十分精密的光学仪器,影像的清晰程度与镜头的状况有关,因此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不能用手触摸镜头,若需清洁镜头,则用镜头纸或特制的镜头布擦拭。

2)下降镜头时不可用力太猛,防止物镜碰着样品,损坏镜头。

3)不用时应将显微镜灯光亮度调至最低,立即关掉显微镜灯,以延长照明灯使用寿命。

4)使用完毕,将物镜调至最低点,以延长调焦旋钮的使用寿命。

5)显微镜要注意防尘、防震、防止污染,不用时要用塑料盖或显微镜罩盖住显微镜。

8显微镜的用途

1)观察宝石的表面特征:宝石原石的表面特征包括表面擦痕、蚀痕、三角座、双晶,成品宝石则观察其切磨质量、抛光质量、快速抛光留下的“颤痕”、小面的状态、解理、裂理和断口特征等,并要注意是否是拼合宝石。

2)观察宝石内部特征:包括宝石内部的气、液、固相包裹体,生长线,颜色分布特征,刻面棱重影现象等。

3)其他用途:在显微镜上配上偏振二色镜,可观察多色性;将偏光片一个放在物台下,另一个放在宝石或目镜上方,调节至正交位置,可作偏光镜使用,检测宝石的偏光效应,观察宝石的干涉图;在目镜处加上分光镜可检测宝石的吸收光谱;用显微镜上的微标尺附件可直接测量宝石的视高度和实际高度,测宝石的近似折射率;可用目镜分度镜(十字线)测宝石的比例和内部角度,还可在目镜上加上照相机进行显微照相。

三、宝石中的包裹体(Inclusions)

(一)包裹体的概念

包裹体,简称为包体。宝石学中包裹体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概念的包裹体来源于矿物学,指宝石矿物中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并与主晶宝石矿物具有相的界限的封闭系统。包裹体的物质来源可以是与主晶矿物无关的外来物质或是相同于主晶矿物的成岩、成矿介质。包裹体的成分多样,形状和大小各异,既有固相,也有液相和气相,还有这3种相态的不同组合。

广义概念的包裹体是:在宝石中与主体宝石存在成分、结构、光性方位和物性差异的内含物、生长现象及与内部结构有关的表面特征,统称为包裹体。

(二)包裹体的分类

1成因分类

(1)原生包裹体(Protogenetic Inclusions)

指先于主晶宝石形成而后被主晶宝石包裹的矿物颗粒。原生包裹体总是固相的,如红宝石中的锆石、磷灰石、尖晶石等,在榴辉岩成因的石榴石中常见金刚石、阳起石、透闪石包裹体。

(2)同生包裹体(Syngenetic Inclusions)

在主晶宝石矿物结晶过程中与主晶宝石同时生长形成的包裹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宝石生成时环境的变化使宝石内部形成晶体缺陷,熔体或流体在缺陷中被捕获,其后随着宝石的结晶和冷却,它们也结晶和冷凝成各种相态。包括同生固态包裹体、含有呈各种组合关系的固态、液态和气体的孔洞和裂隙(流体包裹体)以及双晶(如刚玉和长石)、色带(常见于某些产地的蓝宝石和紫晶)等。合成宝石中的包裹体大多数都是同生包裹体。

(3)后生包裹体(Epigenetic Inclusions)

指宝石形成以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如受应力产生裂隙,宝石周围的一些物质沿裂隙“灌入”到宝石中形成的包裹体。后生包裹体形成的原因有裂隙结晶化、出溶作用及放射性元素的破坏作用等。

2宝石鉴定中分类

在宝石鉴定中,常常并不可能总是能够确定包裹体是原生的、同生的还是次生的,因此更具有实践意义的描述性分类如下:

(1)固相包裹体(Solid Inclusions)

指宝石中呈固态相存在的包裹体。天然宝石中最常见结晶质包裹体。岩浆、热液、变质反应等形成的早期结晶物被宝石捕获,这类物质一般为自形晶,晶形完好,也有被熔蚀的,其形状为纤维状、针状、长柱状、柱状、板状、片状、球状及规则晶体形状等,如锆石、磷灰石、金红石、角闪石等(图1-4-18,图1-4-19)。包裹体成分可以与主晶相同也可以不同。同一结晶包裹体在不同宝石中的表现不同,同种宝石不同成因、不同产状包裹体也可以不同。

图1-4-18 水晶中的固态金红石包裹体

图1-4-19 莫桑比克含铜电气石中罕见的斜长石包裹体

在合成宝石中也可见到固态包裹体,但与天然宝石具有明显的差异,合成宝石中的包裹体与其合成的方法密切相关。如焰熔法合成宝石中未融化的原料粉末,助熔剂合成宝石中的助熔剂残余、Pt晶片等,水热法合成祖母绿中的硅铍石晶体包裹体等,都是固态包裹体。

(2)流体包裹体(Fluid Inclusions)

流体包裹体是指包裹体以流体为主的单相、二相或多相包裹体。其形态多种多样,部分地受主晶宝石矿物结晶习性的控制。通常设气液比为(V):V=[V气/(V气+V液)]×100%,若V>50%为气态包裹体;V=30%~50%为气液包裹体;V<30%为液态包裹体;液体一般为含盐或碳酸的水或碳氢化合物;气体由水蒸气、二氧化碳或甲烷组成;固体主要是Na/K/Ca/Mg的氟化物、氯化物、碳酸盐或硫酸盐等。图1-4-20为哥伦比亚祖母绿中常见的三相流体包裹体示意图。

有时因受晶体结构的影响,晶体生长时晶格缺陷产生的空洞被高温溶液充填后又继续按原晶格方向生长,形成与主晶宝石晶形相似的空洞,这种由气液充填的形态与主晶宝石晶形相似的空洞称为负晶。如尖晶石中的负晶一般都是八面体,图1-4-21为石英中的负晶包裹体并伴有气泡。

图1-4-20 天然宝石中的三相流体包裹体

图1-4-21 石英中的负晶包裹体

很多气液包裹体混合在一起并充填裂隙或愈合裂隙时被称为“指纹状包裹体”。

有时宝石中的空洞和裂隙的形状在愈合过程中可能有改变。一些地方发生溶解,另一些地方又在生长并使通道缩小,出现“颈缩”或“卡脖子”现象。图1-4-22为石英中的卡脖子包裹体,一个空洞中为气泡,另一个空洞中为石盐晶体。

合成宝石中也可见到两相或三相流体包裹体,如水热法合成祖母绿由于在生长过程中有水的参与,内部可见到由硅铍石和空洞组成的二相和三相特征的钉状包裹体,较大的钉状包体中心存在深色的液态充填物(图1-4-23)。

图1-4-22 石英中的卡脖子包裹体

图1-4-23 水热法合成祖母绿中的流体“钉状”包裹体

(3)气态包裹体(Gaseous Inclusions)

指主要由气体组成的包裹体。合成宝石中常见单相的气态包裹体(即气泡),在天然宝石中也可出现,如天然玻璃及琥珀中有大量气泡。合成宝石中的气泡常呈圆形、椭圆、异形,突起极高,与主晶界线非常明显。在从熔体结晶的合成宝石中最常见。从熔体中结晶的合成宝石生长方法有3种:焰熔法、晶体提拉法和壳熔法。这3种方法合成的宝石中都可出现气泡。玻璃和塑料等也常常见到气泡。

(4)结构特征(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各种结构特征包括生长纹、色带、双晶、解理、应力裂隙、与内部结构有关的表面特征等。

A生长纹和色带(Growth Structures and Color Zoning)

图1-4-24 天然蓝宝石中的色带

晶体生长过程中生长环境如压力、温度、流体化学成分的变化(包括杂质和致色离子浓度)可导致宽窄不等的生长带和生长条纹。若为颜色深浅的变化,则称为色带或颜色条纹。色带表现为与主体宝石颜色有明显差异的色带及色团、色晕。如直线状或角状的分带对水晶、蓝宝石是典型的(图1-4-24)。颜色分带也可呈斑状,如在钙铝榴石、红宝石中可见。如果均匀分布,很可能是合成品或处理品。

合成宝石中也可见到特征的生长色带,如焰熔法合成蓝宝石中常见到弧形生长纹。平直的色带过去曾认为是天然宝石成因的证据,但现在在助熔剂合成宝石中也可见到。

某些人工改色的宝石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分带,如染色宝石的颜色多集中在裂隙和晶粒的边界处;加热处理的刚玉可显示明显的十字交叉的色带;扩散处理的蓝宝石的颜色仅在表层。用回旋加速器处理的钻石由亭部轰击的,可见到围绕底面呈伞状分布的颜色标志。

合成宝石中还可见到一些特殊的生长纹。如水热法合成祖母绿中常见到水波纹等生长现象。玻璃和塑料仿制品中可见漩涡纹。

生长纹还可表现为包裹体分带。包裹体分带是因为主晶生长的暂时停顿,使外来物质集结在主晶表面,若主晶重新生长,便可形成呈面状分布的薄层包裹体。

图1-4-25 月光石中的“蜈蚣状”包裹体

在水热法合成水晶中可见到“面包渣”状的包裹体,可作为合成水晶的证据。

B双晶结构(TwinningStructures)

早期双晶被认为是天然成因的证据,但目前在合成宝石中也可见。通常天然水晶中可见复杂的双晶,而合成水晶中无双晶或双晶很简单。

C解理结构(CleavageStructures)

解理在宝石内部出现,一般为平直的裂隙,可以观察其解理特征,对宝石进行鉴定。如月光石中常见“蜈蚣状”包体(图1-4-25),就是因为两组解理垂直相交显示的特殊结构。

D与内部结构有关的表面特征(Surface Characteristics)

与内部结构有关的一些表面特征,如天河石中的条带状或斑状结构、钙质珊瑚表面平行排列的具蜡状光泽的生长纹,可作为宝石的鉴定特征。天然欧泊和合成欧泊均可见到变彩效应,但天然欧泊的色斑为二维,合成欧泊为三维,两者有明显的区别。玻璃猫眼还可见到“蜂窝状”结构(图1-4-26)。

图1-4-26 玻璃猫眼中的“蜂窝状”结构

(三)包裹体研究的意义

1指示宝石的晶系所属

宝石包裹体的形态特点与宝石晶体结构有密切关系。宝石中的负晶形态与宝石的形态是一致的,如石英、蓝宝石中的负晶形态为六方柱状,尖晶石中的负晶呈八面体形态。

2确定宝石的种属

不同宝石有不同的包裹体,某些包裹体只在特殊的宝石中出现。如电气石中复杂的头发样包裹体俗称“蝉翼”,钙铁榴石中“马尾状包裹体”等,都可有助于鉴定宝石品种。

3区别天然和合成宝石,并能确定具体的合成方法

天然宝石形成时间漫长、地质环境复杂,其包裹体与生长环境有关;合成宝石由于生产条件的局限性,与天然宝石在包裹体方面有差异,因此天然宝石和合成宝石中包裹体的差异为鉴定提供了依据。

4检测宝石是否经过人工处理

天然宝石经过人工改善后,其物理常数往往变化不大,但包裹体会有明显的变化,为判断宝石是否经人工优化处理提供了证据。

5了解宝石的成因、生成环境,确定宝石的产地

宝石中的包裹体和组合特征能提供宝石生成环境的成因信息。如火成岩中一般为固相包裹体;伟晶岩、热液作用形成的宝石,气液包裹体比较多;某些宝石的包裹体仅在特定的产地出现,如氟碳钙铈矿包裹体为哥伦比亚木佐矿区产出的祖母绿所独有等。

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靠单一的包裹体矿物种的存在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必须掌握特征包裹体的组合特征及丰富的知识,从而进行综合判断。

6确定宝石的质量和分级

宝石中的包裹体是宝石鉴定、分级的重要证据。评价宝石的净度时要考虑包裹体的大小、数量、位置、颜色以及包裹体成像的数量等对宝石质量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098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