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绿宝石的主要鉴定特征

(三)金绿宝石的主要鉴定特征,第1张

金绿宝石、猫眼石以颜色、折射率、相对密度、吸收光谱为鉴定特征。

猫眼石褐**清晰的猫眼是主要鉴定特征。绢丝状包裹体有的是金红石,有的是空管,由于管状包裹体细长且密集,猫眼效应特别明显,在漫射光源下也特别清晰,是其他具猫眼效应的宝石不能比的。用单光源从猫眼石侧面照射,其两侧颜色不同:从左侧照射蜜**的猫眼石,左侧为蜜**,右侧为乳白色;从右侧照射,左侧为乳白色,右侧为蜜**。自然界产出的具猫眼效应的宝石较多,应注意区别。

变石以其三色性、不规则分布的气液包裹体、相对密度、折光率为特征。日光照射下呈绿色,灯光照射下呈红色。

祖母绿相似的绿色宝石主要鉴定特征见表4-4。绿色碧玺具强二色性(蓝绿/黄绿—深褐绿色),沿c轴(Ne方向)为强吸收,表现为暗绿色,以此区别于祖母绿。碧玺放大检查可见重影。

铬透辉石的折射率和双折射率均较大,放大观察可见小面棱重影,祖母绿几乎不见重影。铬透辉石内部包裹体和裂隙常较少,祖母绿多裂隙,并具特征的包裹体。

翠榴石(钙铁榴石)为均质体,常具异常双折射。与祖母绿的区别,除石榴子石的折射率值和相对密度值均高于祖母绿且内部包裹体不同外,还应注意石榴子石的光泽及“火彩”均强于祖母绿。

橄榄石双折射率值较高,放大观察可见到明显的小面棱重影。橄榄石内部有时可见睡莲状及暗色固体矿物包裹体。

绿色磷灰石与祖母绿颜色相似,但祖母绿的颜色较磷灰石鲜艳。磷灰石的折射率值高于祖母绿(表4-4),可见吸收光谱中黄绿区的稀土谱易与祖母绿的红区铬吸收谱相区别。

高折射率的金绿宝石光泽强于祖母绿,折射率值明显高于祖母绿。金绿宝石蓝紫区可见440 nm的铁吸收线。

玻璃种翡翠和祖母绿外观上很相似。但翡翠为多晶质集合体,正交偏光镜下不消光,相对密度值明显高于祖母绿,查尔斯镜下不变色,可与祖母绿区别。

祖母绿与其他相似的绿色宝石的鉴别,可据宝石的折射率值、相对密度、吸收光谱以及其他性质和特征进行区别。

放大检查:祖母绿内部包裹体较为丰富,常见固态、气液两相或气、液、固三相包裹体及负晶。祖母绿中典型的包裹体有黄铁矿、透闪石 阳起石、方解石、云母、赤铁矿、氟碳钙铈矿等。除包裹体外,祖母绿还可能有愈合或部分愈合的裂隙及色带、生长线等。不同产地的祖母绿有不同矿物及相态组合的包裹体,可作为确定宝石产地的有效证据,感兴趣者可通过阅读相关参考文献获得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1、助溶剂法合成金绿宝石的鉴定方法

  对于助溶剂法合成变石,经常见到脉状包体,助溶剂包体可呈云雾状外挂,具有细薄的、模糊的外形,也可以是粗粒的冰含有助溶剂的小水滴。在大约70倍放大镜下,熔剂小滴趋于拉长状,一群小滴大致在同一方向上拉长。在反射光中,具有粒状表面,并具淡黄橙色。助溶剂法合成变石另一常见的特征包体是微小的六边形或三角形铂金属片。铂金属片来源于铂坩埚。铂金属片在某些方向看起来黑色不透明,转动一定方向,铂金属片可发出亮白反射光。平行于晶面的生长线呈直线状,互相间并以一定角度交汇,生长线非常清晰,往往相似于助溶剂法合成祖母绿所显示的“威尼斯百叶窗”效应。成层的包体平行于种晶面也常见到。

  2、晶体提拉法生长的合成变石鉴定方法

  晶体提拉法生长的合成变石具有针状包体及弧形生长纹,是鉴定其为合成品的证据。合成变石猫眼显示出极其细小的白色粒状包体,也发现有波浪状纤维包体。短波紫外线下宝石表现出弱的白至**荧光,而内部呈弱的红橙色荧光。在天然变石中还从没有见过这种荧光。

  3、区域熔炼法生长的合成变石鉴定方法

  区域熔炼法生长的合成变石内部有时可见小的球形气泡,无规则颜色呈旋涡状结构也作为鉴定特征。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合成变石的内部非常结晶,包体特征不是十分明显,因此这时依靠常规的宝石学鉴定方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

  助溶剂法、晶体提拉法及区域熔炼法均属高温熔融法。在应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的加入,因此在合成变石的内部晶体结构中不含有水分子。天然变石形成于不同于合成变石的自然环境中,形成晶体的内部总是有微量水分子。应用红外光谱仪可以检测变石中是否含有水分子。对于水分子的天然变石在红外光谱上将产生水分子的特征吸收峰,而合成变石没有这种吸收峰的存在。由此可见,对于合成变石的鉴定,是一个较困难、较复杂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245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