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意是啥形状?

玉如意是啥形状?,第1张

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全国大部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俗称谓不同。目前所见的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此时的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玉如意

如意的来历。什么叫如意?它的由来和用途是什么呢?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全国大部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俗称谓不同。目前所见的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此时的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形状特点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摸起来手感光滑,很像在摸绸缎。看起来晶莹剔透,有光泽。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意义

说到“如意”,人们都不会陌生。现如今的会面、通信也会相互祝愿对方“万事如意”、“吉祥如意”等用语,即随人意。从字面上讲,如意无非是符合自己的意愿。寓意的抽象,是极易能让人理解的。其实如意不光是抽象,还是具象的“如意”。如意在民间有种种的说法,如事事如意、平安如意等,祝颂吉祥者也。

趋吉避凶,源于动物的本能。人们祈求吉祥、幸福的心理活动,常常表现在行动上,即有意去营造吉利的环境。有的用图画表现出来,称之为“吉祥图案”,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耐人寻味的寓意,象征着美好、幸福,寄托了人们的精神和愿望。

如意,柄微曲,首端曲起作椭圆形、花形、云头形、灵芝形等,一般作为馈赠、玩赏之物。清代如意尤为盛行。

如意是由古代的搔痒杖演变而来的,因为骚痒时能恰如人意,故名“如意”。早在晋代如意就产生了。《晋书·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世说新语·汰侈》记载,晋时丰恺以珊瑚树示石崇,崇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向壁悬如意,当窗阅角巾。”由此可知,当时如意还作为一种用具使用。

最初的如意柄端作手指形,以示手所不及,挠之可如意;也有作“心”字形者。“如意表人心意”,这种功用为世人逐渐接受且日益深入人心。因其形状颇似灵芝,而灵芝是祥瑞的仙草,福寿的象征,所以历代如意多仿灵芝形状。至宋代,如意已成为吉祥物。宋人《果老仙踪图》中,有如意执于仙女手中的画面。而到了清代,它更成了一种极为贵重的礼物,每逢吉庆佳日,王公大臣们以如意作为礼物互赠;皇帝选妃以如意作定情之物;皇帝皇后常以如意赐大臣,祝其事事如意,岁岁如意,吉祥如意。日常起居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如意。

如意质地有金、银、铜、玉、瓷、珊瑚、犀角、竹根、紫檀等。大者长达1米,小者只有3厘米左右。有的如意是用一块材料制成的,也有的是用木料或金属制成,而在其头尾或柄中间镶上玉或宝石,做成二镶、三镶或五镶如意。如意多雕琢纹饰,多姿多彩,斑斓华贵。如雕饰凤凰、鸳鸯、鹿、蝙蝠等,分别寓意大吉大利、夫妻恩爱、功名利禄、洪福齐天等;如雕饰石榴、佛手、牡丹、月季等,寓意多子多福、宝贵在握、雍容华贵、青春常在等。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如意,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如意又名握君、执友,它是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笏或称手版,民间又称朝板,大臣朝见君主时,持笏于双手,可记事其上,以备遗忘;搔杖,又叫做“不求人”,以搔杖搔痒,可如人意,如意由此得名。

宋代以来,如意的作用起了变化,已由实用器向陈设器过渡,并和吉祥图案联系起来。到了明清两代,社会上盛行说吉利话的习俗,如意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制作如意的材料有金银、瓷器、各色玉石器和竹木器等。

如意的穗带上常常系着一个玉件头,有时琢两个柿子,有时琢一只羊。汉字有许多同音字,将自然界的生物和日常语言中的同音吉祥字互相结合,就成了一种有趣的语言艺术。

如“柿”和“事”同音,两个柿,便是“事事”,附在如意上,就合成“事事如意”;“羊”通“祥”,如意上的羊,就是表示吉祥如意。

扩展资料

艺术价值

虽说如意出于各自不同的用途,但最初的如意无疑都是摹仿人的手形,这种创造的构思,也可以说是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并用金玉珠宝制作,不仅使其成为一种艺术品,而且还增加几分仙气与祥和的神韵。

至清代,如意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它的功能也达到空前的高贵,凡值年节,王公大臣督抚,必进如意于朝,以取兆吉祥。

现今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可欣赏到清代皇家的如意。在民间,大型如意为厅堂的一种陈设,小型如意成馈赠之物,以示吉祥的祝愿。常见材质有金、银、玉、角、牙、翡翠、珊瑚、铜、竹、木等。

中国传统吉祥物中有不少与年节相关,如意即为家喻户晓的吉祥物。

-如意

如意的寓意和象征是万事顺心以及富贵吉祥。

1、如意的寓意和象征是万事顺心

如意摆件最主要的寓意就是万事顺心如意,所以在一些吉祥送喜的神仙图画中,都会将如意的花纹作为其中一种素材绘画进去,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喜庆程度,从而兴旺人们的运势。故而在家中摆放如意摆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我们的好运气,让我们在工作和婚恋中更加顺心如意。

2、如意的寓意和象征富贵吉祥

如意摆件有的时候也寓意着富贵吉祥,因为如意的花纹就是一种十分华贵富贵的花纹,如果我们在家中摆放如意摆件,或者将如意摆件放置在办公室或店铺中,那么就可以提升个人的财运,让您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加容易发财走运,对丰厚家中产业是很有帮助的。

如意的来历

如意以独特的形态而闻名,经常被人们绘画进一些吉祥画作之中。而如意的整体形态如同手指形状,这是因为在最早的时候如意是用来挠痒痒的一种工具,古人没有痒痒挠,所以就研究出了如意这种既美观又实用的东西。

现今很少有人用如意搔痒,大部分人都将如意当做摆件摆放,一方面是因为它观赏价值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风水寓意吉利。

如意的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是供玩赏的吉利器物。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古有手持如意的菩萨像。我国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痒痒挠),又有记事于上的“笏”(亦称“朝笏”、“手板”),如意则兼二者之用。 如意是何时从印度传到我国的,无据可考。《晋书·王敦传》记载:孙权曾得如意柄,“每酒后,辄味魏武帝乐府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边尽缺。”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段故事:“梵僧不空,得总持门,能役百神,玄宗敬之。……又与罗公远同在便殿,罗时反手搔背,不空曰:‘借尊师如意。’殿上花石莹滑,遂激窣至其前,罗再三取之不得。上欲取之,不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因举手示罗如意。”唐代诗人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诗中有:“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之句。可见晋唐时代,我国已有如意,是用来搔痒的。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亦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代的皇帝、皇后用如意作为赏赐王公大臣之物;民国时代,如意成为贵重礼品,富有之家相互馈赠,祝“如意”为清宫珍宝之一。此在东汉时就已有之。它是云纹、灵芝样式做如意头,衔接一长柄而成,据有关文献记载,“如意”是由古代的笏和骚仗演变而来。因时人用它搔人手到的痒处,可如人之意,故名“如意”。 “如意”的主要用途? 我国古代的“如意”用作广泛。它曾是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一代麾作指挥,及佛僧讲经是备忘的工具,但更多的是被古人视为吉祥之物。延至清代,“如意”已在宫廷广泛应用。如皇帝登极大典上,臣下必敬献一柄“如意”,以祝新政顺利。在皇帝会见外国使节时,也要馈赠“如意”,表示缔结两国友好。平时在帝后、妃嫔的寝室中均有“如意”,以颐神养性,尤其是帝后大婚乃至宫中万寿、千秋元旦时节,都需臣下进贡数量可观的“如意”,以寓意帝后福量高照,平安大吉。可见,这小小的“如意”已是集清宫礼仪,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奇用物。 愿称心如意。

记得采纳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951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