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

汉代玉器的特点 汉朝玉器有什么用途,第1张

汉时期及其以前的玉器称为高古玉,业内有专家认为,高古玉是艺术收藏品中的顶级奢侈品。而充满浪漫、神秘、张扬、大气、精美、珍贵的汉代玉器又是这类顶级奢侈品中的极品。汉代,因为儒家道德学说从礼制上维护封建国家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以礼器、佩饰为主的儒家玉器体系应运而生。而当时国势强盛,中原同西域的交通来往方便,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新疆和田玉材源源进入中原,汉代玉器便在继承前朝琢玉精华的基础上把中国古代玉器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峰,并由此确立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汉代玉器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材质上: 新疆和田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而汉代以前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的使用是不多见的。

2:器型上:在春秋战国玉器器型上,演化出现了大量新器型。如葬玉中的金缕玉衣、九窍塞、玉含蝉、玉猪握等。玉印、辟邪、刚卯、严卯、司南佩、翁仲、玉舞人、玉乐舞俑、玉祭祀人、玉铺首、玉剑具、高足杯、角形杯、鸡心佩等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影响深远。3:线条及雕工上:

a:千古卓绝的“汉八刀”。“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线条简洁明快,所琢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琢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二分的严格。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型上多见。b:叹为观止的“游丝描”。“游丝描”又叫“游丝毛雕”或双沟碾法。这种游丝毛雕,是用传说中的“昆吾刀”(刀头类似于现代的金刚钻。钻石的摩氏硬度为10,而和田玉的摩氏硬度在6~65)一刀一刀的刻划而为,故在放大镜下观察,进刀深、出刀浅,呈似断似续状。明代高濂《燕闲清赏笺》中所说:“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宛转流动,细人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在放大镜下观察应是似断似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 游丝毛雕起源于春秋,流行于战国,盛行于汉代。汉代的比战国的更纤细、匀称、浅显。及至明清,则是用砣具拉出的, 线条深、粗、呆滞。c:拍案叫绝的“琢磨工艺”。好的古玉器通常琢工精湛,转折有序、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地子平滑。具有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艺术美,绝不会给人以粗制滥造的感觉。例如汉代圆雕玉器中动物的眼睛通常圆而突起(那一突起要剔除很多玉料,且工艺要求极高、费时费力),几与真实的无异,因而炯炯有神,而赝品通常是寥寥几笔阴线草草而为,不突起圆鼓。汉代玉器的地子处理技术也是令人拍案的绝技,例如整齐划一、平滑如镜的“阳纹地平”,不仅在汉代以前没有发现,汉代以后也难得一见。汉代玉剑首的中心部位多有这种工艺。d:出神入化的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汉代玉器中经常运用弧线与直线的组合来装饰或表现动物肢体的动作力度和羽翼毛发的油光闪亮。如神马的飞翅纹,辟邪的飞毛纹、螭龙的肌肉纹,熊的密毛纹,凤、鹰的翼、尾羽纹等。这些线条有阴刻、阳凸、有宽一面坡、也有减地起凸等…因而充满活力与动感;充满艺术的美感。而赝品,线条通常多用粗糙的阴线,呆滞刻板、毫无神韵。e:巧夺天工的高浮雕、浅浮雕、镂雕。汉代的陈设性玉器,大多为高浮雕、镂雕作品。也在佩饰玉上大量应用。4:纹饰上:在春秋战国螭纹上发展为汉螭五式,成为汉代的特征纹饰之一。在儒、道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创新出四灵纹,所谓四灵是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汉代玉器通常纹饰较多,如很多的玉璧出廓,在谷纹璧、蒲纹璧的外边添加螭龙、螭凤、龙、凤、神纹等装饰,且优美异常、神秘莫测。玉璧除了出廓的特点外,还出现了吉祥语,如“长宜子孙”、“延年宜寿”、“长乐”、“益寿”等,这是玉璧雕刻技法上具有语言内涵的装饰内容,在东汉顶级玉器中较为多见。另有许多纹饰是继承前代,如卷云新纹,又称为“括弧云”,不同于春秋的内卷和战国的隆卷。

古玉器鉴定方法:

工艺痕迹鉴定

谈古玉工艺,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艺。其无外有两大方面,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工具工艺及砂袋、沙箱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轮砣、棉、麻布轮砣等,其特点为钻孔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机械孔壁则较规整,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另外,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这是穿孔鉴定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还不同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解玉砂、兽皮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粗细不均,但较为顺畅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细凹线,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较为平行的细凹线。这种工艺是鉴定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鉴定方法,望大家多观察实物,多比较,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氧化鉴定

氧化是指玉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三种现象:一是钙化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蚀孔、蚀斑现象;三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侵蚀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的化学变化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再一种有氧化情况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程度轻重不一,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侵蚀成粉末。重要一点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火烧假玉器就不这样。

目前用酸类物质侵蚀伪造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侵蚀,蚀孔、蚀斑明显,这样处理的古玉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此种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作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凝结物鉴定

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附在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有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多年的对实物观察所得。

出土品的包浆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溶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刷洗也仍然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

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现流行一种把古玉用细铁丝缠上,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红褐土锈可固结在玉上。但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一类玉剑具是如此。

艺术水平鉴定

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都有特点鲜明的艺术风格,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

在古代玉器艺术水平中,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具体体现为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鉴定起来也相对容易,正所谓有形无神。譬如汉代玉人物、马、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愈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愈容易鉴定。原因是制作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沁色鉴定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之间的颜色变化,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黑漆则可能产生黑色沁,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火烧伪沁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进行的。通过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这一点。但有用高科技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的。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可以无沁。

气味鉴定

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味。一般玉器气味以新近出土最为浓烈,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气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早晚出土,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必假。

1、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玩古玉必先学会鉴定,而要懂鉴定就必须学会对古玉的“望、闻、问、切”。今天我们就来主要讲一下“望”中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判断古玉的沁色。

汉代 螭龙佩

古玉的沁色亦称之为沁蚀。关于古玉的沁色是如何形成的,在古玩界已经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简单概括沁色的形成原因如下,出土玉器因为长期埋藏在土层之中,在这样环境中玉器,会因为长期受到地压、地温、土壤水分的浸泡,以及有机物、无机物甚至微生物的影响,于是在玉器的自然本色之外产生一种由外而内的次生色泽。这种色泽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越沁越深,形成一种收藏界常说的“沁色”和“熟度”。当然沁色的形成也会跟玉器材质的坚硬程度、制作时的抛光程度、埋藏环境中的土质酸碱性、土壤温度偏热还是偏凉、土壤潮湿还是干燥、相邻物是否会颜色扩散、埋藏前墓主人把玩的程度或出土后把玩的时间不同,产生不同的沁色。

带有绺裂的商代玉人

古玉的受沁,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够形成的,它的形成需要天时、地理、人和的相互匹配。古玉的真沁大多因为埋藏地下的时间太过久远而沁入肌理,其颜色光泽柔和自然,整体来看会给人一种协调而又古朴的沧桑美感,沁色与玉本色会浑然一体,相互点缀。沁色通常由表及里逐渐渗透晕散,它会根据玉器不同位置玉质的松软或坚硬程度而产生有层次变化,如下图一些玉质松软或者雕刻镂空比较多的地方沁色会比较明显。当然就古玉而言,沁色与本色之间的过渡会很自然,呈现出一种深浅各异,浓淡不一的状况。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了玉受沁过程的渐变。以一言蔽之,真沁是“活”的。

汉代带有雾化沁的玉韘形佩

此外,古玉的沁色分布是非常符合物理、化学上分子转移的逻辑的。玉石的受沁过程是根据玉料自带风化皮(在此需要提醒各位,很多玉料自带的风化皮与水沁有很大的相似性,在鉴定古玉是这种皮子极具迷惑性,需要注意!),玉石质地疏松处、表层绺裂处、玉石原有的老断茬处以及玉器工痕处等比较薄弱的地方提前进行渗透,故而古玉尤其是高古玉在以上这几处的沁蚀是玉器表面最为明显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收藏家口中所说的:“有裂必有沁,有皮必变色,工痕多白化。”我们常听到见到的沁色有“白化”、“铜沁”、“铁沁”、“水沁”、“朱砂沁”、“土沁”等等,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下“白化(亦称水沁、雾化沁)”、“金属沁”和“朱砂沁”。

先秦时期的带有雾化沁的玉驯鹿

玉器的“白化”也被称之为“水沁”、“雾化”。主要是指玉器在埋藏环境中,会因为土壤的温度、酸碱度、湿度而产生的质地变白,结构变松软,变干燥,透明度消失的现象。一般而言酸性潮湿型土壤容易形成白度较高的水沁,例如:良渚文化的玉器形成的象牙白水沁。水沁现象很是独特,它会在比较水润的环境中逐渐还原到本色,待环境干燥之后又会恢复其白蒙蒙似雨雾般的沁色,相信这一点玩古玉之人都肯定看到过。可能正是因为会发生这种颜色方面的变化,所以大部分藏家都将其称之为“钙化”、“鸡骨白”、“风化”、“象牙白”。但究其本质而言“白化”属于物理变化,根据科学测定玉器本身的含钙量并没有增加,故“钙化”之称谓不妥,应当称之为“白化”或者“雾化”。

先秦时期的雾化沁玉人

先秦时期的雾化沁玉鱼

金属沁是指,玉与金属接触时间长了之后金属锈蚀给玉器颜色带来的影响。玉器在春秋战国以来,很多时候是被用作剑饰或者与金属器物来配合使用。玉与金属配套千百年之后,因为相邻金属器中的金属元素尤其是容易锈蚀的铜、铁会沿玉质裂隙渗入,或沁入玉质,形成次生色泽,这种色泽会根据锈蚀产生的颜色的不同而不同。配饰在铜器上的玉通常跟铜锈的颜色相似大多为淡绿色,偶尔也会出现蓝色,配饰在铁器上的玉通常跟铁锈的颜色相似为赭红色。金银器因为不易锈蚀所以对玉器颜色的沁蚀不是很明显,并且目前尚未发现有金银锈蚀沁色的玉器。

铁剑上的玉剑饰 含有金属沁 呈红色

铁剑上的玉剑饰 含有金属沁 呈红色

朱砂沁是指,玉与朱砂长埋于地下后形成的红褐色沁。为何大多数葬玉都有的朱砂沁?这与古人的丧葬习惯有着莫大的联系,丧葬用朱砂是一个很古老的习惯,朱砂在墓葬中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在华夏文化尚处于朦胧状态时先民们就已经将朱砂作为辟邪驱鬼的“神物”,于是它便屡次出现在丧葬和祭祀的场合之中,并且根据考古学者的推理朱砂的使用与中华文化中喜欢红色有莫大的关联。言归正传,关于朱砂沁玩古玉的人大多很是了解,它与金属沁不同的是,朱砂沁几乎与“白化”或者“水沁”、“雾化沁”是共生的,即有朱砂沁的玉都会有水沁,但有水沁的玉不一定有朱砂沁,因为有的墓穴中不会有朱砂,所以就没有了形成朱砂沁的必要条件。

朱砂沁与水沁共存的商代玉鸮

有星星点点朱砂沁的先秦 玉牛

当然古玉沁色鉴定光知道这些沁色的颜色和表现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知道造假者是如何造假的。在收藏界中有很多东西因为获利太过丰厚的原因,就会有很多人为之“钻研”,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钻研”才使得古玉收藏变得如此的扑朔迷离,精彩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古人有一句话很贴切古今做伪这件事,这句话就是“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所以,作为一个好古、懂古的人我很理解为何会有造伪,有些人为利所趋,有的人实属糊口所迫。总之,说一千道一万造伪虽然不对,但从人性趋利方面讲倒也合理。

西周雾化沁玉玦

说完为何有人造假之后,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造假的沁色,人为造沁的方法主要有:酸碱咬噬、茶泡尿煮、火烧烟熏、原皮伪装、油炸粘锈、颜料浸染等。因为造伪者需要降低成本,所以他们必须在较短的时间里给玉器上沁,因此伪造的沁通常为短期强加在玉器表面,沁色、沁痕常常是浮泛于玉器表面,其染色鲜艳扎眼,与玉色结合不自然,较突兀,如若将造假玉器投入沸水中煮,水的颜色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其次,就是伪造的沁色,色泽单一,没有像真沁色那样的层次过渡。最后就是伪造的沁色的分布通常违反物理学密度上的逻辑,如玉皮、绺裂、质地差或被加工过的部位沁色与玉质良好坚硬地方的沁色一致,无显著差距。

仿品 酸碱咬噬所形成的“雾化沁”

同时还需要指出,部分高古玉器的边沿常会有少量的风化皮层,部分玉器的玉质内还会有糖色分布。坊间将这些现象谬传为后天沁蚀所致,这是不对的。因为风化皮层属于那种距离地表很近或裸露于地表的山料,这些山料因为常年受到辐射,风吹日晒雨淋所以会形成类似于沁噬的风化层。而古人因为玉料难得,所以不忍将这部分丢弃,会将其在制作时加以利用。所以说某些玉器出于古人珍惜玉料的原因,会将玉料先天自带的皮层加以利用,而这些自带的皮层自身的形成与次生沁蚀没有必然的关系。

仿品 酸碱咬噬所形成的“雾化沁”

总之,沁色对古玉鉴定具有很重要作用。是古玉收藏者必须要掌握的。熟悉古玉的沁色的成因以及伪沁的做法与表现形式对于古玉收藏大有裨益。同时我们也要对坊间诸多有关沁色的玄而又玄,毫无科学依据的相关观点予以甄别。此外,告诫各位古玉收藏者“唯沁色论”也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古玉的鉴定除过沁色外还要从古玉的神韵、玉料、工痕、形状、纹饰、雕刻题材和包浆等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考量,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古玉鉴定结论。

汉代玉蝉

  一、看玉质:战汉时期玉器以皇玉为主,选材考究玉质要求严格,以和田玉为主因此,了解各种玉材的特征很重要,尤其是常见的和田玉、岫岩玉、独山玉、蓝田玉以及九十年代后出现的青海昆仑玉、俄罗斯玉、阿富汗玉等之间的差异。玉材专著中有相关介绍,有条件到玉材产地或玉器厂走走则更好。手中如有各种玉料小块,相互对比,时间久了就易于识别。

  看玉质,要从玉的颜色、温润度、密度、透明度、及糖色、绺裂、斑点、絮状物等进行综合评价。好玉似有油脂含于内,一种内敛的温润。致密度好、比重大、半透明。太透则欠稳重(太灵)、不透则类石质。

  排序为:羊脂白玉、黄玉、青白玉、墨玉、碧玉。白玉在明清以后才被推崇,战汉时重黄玉,很稀少。现在黄玉籽料已很难见到。

  市场上大量的龙山文化玉器赝品,多用地方杂玉或大理岩、透闪石的围岩,量大而价廉。用硫化汞染成黑色或用高锰酸钾,碱性橙染成红色作旧。而仿明清大件玉器则多用白中偏灰的青海玉料。在俄料、青海料价位提升后,不少新疆人在各地摆摊把阿富汗玉当做和田玉卖,蒙骗购买者。阿富汗玉质地疏松,透明度高,价低廉。

  市场上几十元的小挂件,多数是石粉加树脂模压成形,用放大镜观察是模糊的模压痕,看不到清晰琢痕。

  二、看光泽:战汉玉器表面泛有光泽。即使出土时有厚厚的包浆(结晶物),也多有开窗处可看到玉质。深埋几千年,盘过后仍然泛着迷人的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严重受沁,钙化成鸡骨白,表面光泽依旧。

  赝品为了作旧会用强酸、强碱及染色,使玉面失去原有光泽,并出现斑痕。地摊上用脏物涂抹玉面的是赝品无异。

  三、看沁色:战汉玉器多数会有沁色。“白玉五百年始沁”。沁色是鉴别战汉玉器真赝的主要依据,沁色也就成为造假的重要手段。深埋几千年,不同的地温地压下,会形成五彩斑斓的沁色。有渗出说和沁入说,是墓里随葬物质与玉质相互间的一种物质变换。沁成黄褐色称土沁,是土中氧化铁的沁人;黑色沁俗称水银沁,是棺木、衣被类碳的沁入;常见的还有绿色沁,是接触铜器,氧化铜的沁入;鸡骨白是玉质的钙化变性。真沁都会有深浅、厚薄的过渡。沁色入骨,深沁到玉质内部,分层次贯穿玉器两面。水银沁如水滴状悬于玉内。一般是土沁、水银沁、鸡骨白杂陈玉内,也有单色沁。玉器上出现黑、绿、白、红多色沁,称五色沁。古有“玉有五色沁,胜抵十万金”的说法,极珍贵。

  玉器表面附着一层半透明薄膜状结晶体称灰皮。擦洗后仍会出现,用油可清除。

  赝品多数做有假灰皮。喷涂染料,或用强碱烧成的假灰皮,成片状,无深浅厚薄变化,边缘整齐,易清洗,有异味。

  传统作伪沁:无论是提油(油炸鬼);氢氟酸浸蚀;边烧边滴蜡油;裹湿棉絮慢烧;涂氢氧化钠、裹石灰后置锯沫内闷烧(成鸡骨白);乌梅水煮;茜草染色;置死狗尸体内埋几年(狗玉);剖放在活羊腿内几年(羊玉);假沁色只能做在玉器表面,深入不到玉质内部,更少有多种假沁在同一玉器上。提油,酸、碱腐蚀多在玉器边缘处,无层次、无深浅变化和过渡。近年作伪者还用高温、高压法等科技手段将颜色染入玉内,有的高仿品染色后呈现无深浅过渡的大片状,边缘整齐生硬。

  真品的土沁、水银沁,强光下观察是悬浮在玉内成云雾状的组合体,深浅变化大,边缘不齐,过渡明显,沁色生动自然。

  白玉入土前涂有油漆,在地压地热作用下会形成非鸡骨白、非沁,玉质腐朽的特殊变化,极为少见。

  绺裂是战汉玉器另一重要的鉴别要点。玉器历经千年才会绺裂,且十玉九裂。因每年几毫米的进度,使绺裂呈现木材裂纹状。有方向,有分支规律,极难作伪。玉硬而脆一摔即碎,用火烧后速冷,会形成走向不一的网状裂纹,这与真品迥异。利用有绺裂的老玉料加工,电动砣具转速快,经过绺裂处必然崩缺,放大镜下容易观察到。利用玉料的皮色、糖色、裂纹仿古,具有迷惑性,要从其它方面综合辨别。(图六:汉代玉壁局部绺裂纹)

  四、看硬度:玉有较高硬度。和田玉在摩氏65度以上,岫玉在5度以上,阿富汗玉、方解石只有2-3度。可用小钢刀刻划,小钢刀一般为55度。熟练了肉眼可看出大致硬度。

  青海玉、俄罗斯玉、蓝田玉、独山玉硬度与和田玉基本相同。青海玉多有透明水线及墨点,质差者色偏灰白、较疏松。

  战汉时有一种特殊的花纹石,硬度高,光泽温润,不透明,不受沁,有绿色、红色条状花纹。现已绝迹。

  五、看砣工:在“神玉”、“皇玉”两个时期,玉材稀缺,古人以玉为宝,直至隋唐才进入“民玉”阶段。虽然琢玉工具简陋,但古人不计工本,精雕细琢,一件玉器要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件件古韵古风,精美异常。现代人造假重成本,急功近利,用电动工具加工出的玉器,绝不会有古玉的神韵。

  手工与电动工具痕迹有极大差别:(1)真品虽然泛着很亮光泽,但纹饰下地子并不平,有明显凹凸感;赝品地子极平,所以泛着贼光。(2)真品玉孔孔经不圆,线钻有绳拉痕,多呈扁圆形。管钻为两面对钻,因工具质地软,越磨越细,玉孔形成喇叭口,外大里小。有时对钻错位,穿绳困难;赝品电动工具一钻成形,孔圆且直。(3)真品阴刻线是慢琢成形,线不很直,无直角,线沟较浅,坡缓,用放大镜观察真品线沟内有细丝状琢痕;赝品线直、深,线尾多出尖角,有电动工具留下的平行纹迹。 (4)谷纹是鉴别重点,古代砣机琢谷纹要7至8砣,出现岐出,经修整也会成锯齿状;赝品多为一细线半环状无凸起的涡纹,易成型。

  古时多用阴刻线、双阴挤阳、沟撤减地等方法形成纹饰,同现代工艺差别大,仔细观察不难区分。

  六、看器形: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每个时期都有典型器。依照仿制或者臆造,因工具的不同,审美观念不同,都不难看出破绽。即或器形相似,也绝达不到古玉特有的神韵。真品纹饰精美,活灵活现,其龙、凤、兽面、舞人是“活”的;赝品则眼无神,线条绵软,比例不当是“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099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