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是主观分析问题还是客观分析问题了。
就籽料来说
主观看的话,就目前市面上价格来看,白玉基本能把青玉爆成渣,或者渣都不剩。80分白、细、油、润、完整的。基本上价格就能轻松干过95分的顶级清料,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玩料里,好点的白玉籽料随便七位数,青玉上六位的我见得都比较少。可能是看得少吧。白料受众更广,以和田玉贴吧来说,基本上贴子都是聊白料的,无他因为就是喜欢这东西。
但客观分析的话,我比较推青玉,理由就三个方面:
价格:其实价格方面不用说,如果只是要玩,例如一个原皮把件(80g左右)。1万左右可以弄到一个品质相当不错的青玉独籽。但你拿这个钱去看白玉,基本上看不到什么顺眼的。白度能有70分就算不错。细度润度更别提,价格优势极为明显。而且说穿了,玩玉石,玉质为王。我没听过颜色为王的道理。同样价格买更油润、更细腻、形状更完整的料子不好嘛?
雕工: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感觉,白料真真的需要仔细看才能看见工。青料,哪怕是青白料都能一目了然。这还是雕件,牌子更明显。你想象一下白料牌子雕个波若心经,能看见几个字?就雕刻层面来说,白玉更多的是依托皮色进行巧雕,其立体感、美感较差。而青料来者不拒,管你阴雕、阳雕、镂空、线条,啥都可以招呼。
延伸:从历史文化来说,青玉的曝光率是极高的,如果有兴趣可以查阅。例如:玉玺、玉琮、卮、韘、觽、杯等出土文物,都能经常看见青玉身影。感官层面来说,白玉是更具完美主义者把玩的料。从色来看,白玉的要求就是白。而青玉单从颜色看,你并不能说青白、沙枣、塔青那种更佳。
总结来说,青玉白玉都分等级,玉石乃大地之灵,自然产物。其实是不分高低的,文中我将青玉形容的更好其实只是相对论,即相同价格的比较。相同工法的效果。目前客观来说,青玉确实占据优势。
文玩玉石无贵贱,人心虚荣见高低。千金难买我愿意,自己玩玉自欢喜。
战国 云纹玉璜 玉璜为玉礼器中「 ”六器”(琮、璧、圭、璜、琥、璋)之一。《说文解字》:「 ”璜,半璧也。从玉黄声”。《古玉新诠》做这样的描述「 ”朝时日出,晷景在西,夕时日落,晷景在东,自朝至夕,晷景移动轨迹,略为半圆形,其状颇似璜”。而《太平御览》卷十四玉部引《搜神记》称: 「 ”孔子修《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向北斗星而拜,告备于天。乃有赤气如虹,自上而下,化为玉璜” 从玉璜的用途来看,关于「 ”六器”的描述,在《周礼·大宗伯》中,有这样的记录: 「 ”以玉为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战国镂雕玉璜 郑玄曾注解:「 ”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同时在《释文》中描述:「 ”佩,上有衡,下有二璜,作牙形以其中,以前冲之,使关而相击也。璜为佩下之饰,有穿孔”。同样,《山海经·海外西经》:「 ”夏后启右手操环,佩玉璜”。从史料文献记载来看,玉璜的造型基本形态,为半璧形、半环形。璜的形状很像璧或环的一部分,为弧状玉片,宽度一致,这是一种原始的美学,粗犷却彰显了生命之美,包含了古人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期许。 根据史料对玉璜的文献记载看,如《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转》:「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毛传:「 ”杂佩,珩、璜、琚、禹、冲、牙之类”,可以看出玉璜作为佩饰器物出现。《礼记·明堂位》:「 ”大璜,天子之器”,玉璜更作为政治礼器出现。到了后来国家的出现,宗教礼仪发展成为行政典章,原始歌舞演变成文艺创作,以至最终成为正规的国家典章——《周礼》。由此看见,史前巫术礼仪正是国家行政典章的基础。而作为玉礼器「 ”六器”之一的玉璜赋予了宗教礼器的功能,更是不可替代的。 战国双龙首谷纹玉璜 一、汉代时期玉璜的纹饰发展 (1)早期玉璜纹饰 徐州是两汉王朝的发祥地,秦汉之际,项羽在这里建立都城。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其弟刘交被封楚王,都彭城。因此,徐州留下了大量的楚王宗室陵墓以及两汉文化古迹,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代表了两汉时期的艺术水准,也代表了国内有关两汉文物典藏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丰富的汉代玉器。徐州出土的汉代玉器不但数量多,而且品质极佳,设计造型纹饰精美,在国内享受盛誉。尤其是「 ”六礼器”之一的玉璜,仅在西汉早期的狮子山楚王墓中就出土了九十七件,其中龙凤纹玉璜以其精美的程度,成为目前已出土的汉代玉璜的代表。 战国属于一个大变革历史时期,此时产生的玉璜造型有以下几种:通器镂雕形,边缘出戟型,凸弧一侧穿孔形,出廓形,多件玉饰组合形,合璧形。而这一时期的玉璜造型主要有龙形和虎形,纹饰上出现了一些蛇纹、凤纹、云纹、谷纹、蒲纹等,体现了战国时期玉璜纹饰类型丰富和多变的特点。在汉代早期,玉璜的纹饰对前朝是延续的,其外观形制、雕刻手法、纹饰图案,基本上都是从战国时期玉璜中演变而来的。 西汉早期谷纹璜 以最具代表性的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璜为例,这也是已发现的两汉墓葬中出土玉璜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批玉璜。按照外观形制、雕刻手法、纹饰图案等,明显具有战国玉璜纹饰特点,西汉初期玉璜形制延续了一些战国玉璜形制,有出廓形、合璧形、通器镂雕形等,纹饰上也是以战国常见的谷纹、龙凤纹、云纹等为主。由此可见,西汉早期玉璜纹饰中,龙形玉璜、蒲纹玉璜、谷纹玉璜、素面玉璜、镂空浮雕玉璜均有出现,其外观外形、装饰纹饰基本上都是战国时期玉璜装饰风格的延续。 (2)中期玉璜纹饰 西汉中期,社会稳定,经济富足,科学技术又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和制作业的发展,也直接促进了雕琢玉器技术的提升。从汉代中期玉璜来看,汉代玉器乃至玉璜制作与使用又到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从出土玉璜的相关材料可以得知,这一时间的玉璜在全国范围内都有流行,而且在这一阶段,逐渐形成了新风格。 以徐州铜山小龟山汉墓出土的玉璜为例,其中从双首合体龙形可以得知,是对西汉早期的双首合体龙形玉璜的延续,该玉璜体扁平弧形,两端龙首末端平齐,龙嘴微张,舌内卷,上、下吻宽度相同,杏仁眼,眼睑向左右两侧外出细阴线眼尾纹,耳后竖,耳下部雕刻一束细阴刻绞丝弦纹鬃毛,龙身雕琢精整疏朗的谷纹,外有凸弦纹边阑。 西汉中期双首合体龙形谷纹玉璜 从其他地区出土的汉代中期玉璜可以看出与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相比,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减少,外观形制、雕刻手法、纹饰图案都趋向简化,相比较战国和西汉早期的玉璜装饰纹饰,显现出自己的风格,没有华丽精致的细节勾画,反而以简单外形刻廓和粗约简单的风格显现。中期玉璜装饰纹饰体现了汉代玉璜形成了简洁明快的时代风格。 (3)晚期玉璜纹饰 从出土的汉代晚期玉璜来看,如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中,了解到出土的玉器中有玉璜三件,共三种式样,第一件,青玉质谷纹玉璜。一端透雕兽头,另一端残,饰阴线纹;中部饰减地谷纹;第二件玉璜完好,青云质,润滑光洁。两端透雕兽首,中段阴刻流云纹,两侧纹饰略有变化;第三件玉璜,已残,青玉质。一端透雕兽首,另一端已残,以阴线饰细部,中段饰云雷纹,有对称二小孔。可以推论出这三件玉璜的纹饰分别为:谷纹和云纹。 西汉晚期双首合体龙形玉璜 从玉器质量,外观形制,装饰纹饰及数量上看,可以推出各个方面都在下降,与西汉早期精致精美的浮雕装饰都有着鲜明的对比,说明这一时期,乃至整个东汉时期,玉璜的传播与制作都进入了一个衰弱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玉璜作为「 ”王侯”象征的重要礼器,「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由西汉初期和中期的鼎盛时期,到西汉晚期和东汉的衰落时期,可以反映整个汉代时期社会发生的阶段性变化,也反映出玉璜装饰纹饰由精致精美走向简化朴实,经过了一个社会思潮的转变。 二、汉代玉璜的地域特色 (1)徐州汉代玉璜的地域特征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勘采、修琢、制作玉器最早的国家,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形成「 ”玉文化”并影响至今的国家,「 ”玉文化”与「 ”汉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进程,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标识。如:奥运会奖牌,奖牌背面镶嵌着取自中国古代龙纹玉璧的造型,背面正中的金属图形上镌刻着北京奥运会会徽。 奥运会奖牌采用「 ”金镶玉”式样 「 ”金镶玉”是奖牌设计所采用的式样,喻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金玉良缘”,体现了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礼赞和对运动员的褒奖。奖牌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形象诠释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 ”玉”比「 ”德”的价值观,是中华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在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工程中的「 ”中西合璧”。可见,中国「 ”玉文化”影响远远超过了国界,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深远影响和广泛共识。 在中华玉器发展史上,两汉时期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徐州作为汉代文化发起和形成的策源地,在两汉整个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历史角色,对两汉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推动起着历史性的重要作用。从徐州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玉器品类众多、纹饰精美、品质优良。徐州玉器有助于直观了解两汉发展进程,尤其是文化发展历程。作为玉礼器「 ”六器”之一的玉璜,则是徐州玉器品类中耀眼的「 ”明珠”,徐州玉璜纹饰的演变不仅受汉代治玉技术和玉文化的影响,还受两汉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徐州博物馆馆藏汉代玉璜纹饰正是这一艺术「 ”明珠”最闪亮的聚焦点。 西汉早期双首合体龙形玉璜 汉代徐州玉璜演变经历了西汉初期延续战国以来的发展,西汉中期尤其是汉武帝时期的鼎盛时代,到西汉晚期乃至东汉时期逐渐走向衰弱。在汉代徐州出土的玉璜中,以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玉璜最有代表性,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共出土玉璜九十七件,均由和田白玉制作而成,品质优良,从外观形状、纹饰构图大概可以分成六大类别,尤其是纹饰风格的多变以及细微的精致处理,由此可见汉代徐州玉璜纹饰丰富多样和雕刻工艺精湛。 从玉璜玉制、雕刻手法、装饰纹饰,可以看出,玉璜主体由和田白玉制成,表明徐州地区尤其是楚王贵族已经广泛使用新疆和田白玉,说明汉代初期徐州地区经济实力和贸易交通已经达到了发达水平;浅浮雕技术应用娴熟,说明徐州地区治玉水平先进,尤其是铁制用品的使用推动了雕琢工艺的发展;装饰纹饰中尤以龙纹玉璜为代表,说明汉代徐州楚王的政治地位至高无上,也证明徐州地区在两汉时期所处的重要地位。玉璜纹饰装饰设计精湛优美,说明装饰文化艺术已经有了一定高度。综上所述,徐州出土的玉璜在整个汉代玉璜中最具有代表性,表明了汉代徐州地区是两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之一。 西汉早期廓式涡纹玉璜 (2)南越王墓出土玉璜特征 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文物出土最多、等级最高的一座汉墓,其中出土文物一千多件套,万余件,集中展示了两千多年前南越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岭南地区汉族与岭南当地民族就进行了民族大融合,「 ”汉文化”与「 ”玉文化”在那个时代也潜移默化影响了并主导岭南地区两千余年,南越王墓是广东地区珍贵的历史文物遗产,包含了我国迄今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备的「 ”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出土的珍贵历史文物,通过文物的品类、材质和装饰特征,可以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南越国历史。西汉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出土了240余件玉器,南越王墓出土各种玉璧56件,仅主棺室就有47件,说明墓主对玉璧的喜爱。其中多数玉器造型独特,琢刻工艺精湛,是研究当时玉器使用制度、时代风格的珍贵实物资料。该墓中墓主和殉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玉器,属于墓主的是葬玉,用玉的目的除了彰显权贵更重视护尸升仙;属于殉人的是装饰玉,注重身份而忽略了升仙功能,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墓葬等级。 西汉中期镂空式双首合体龙形璜 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玉璜33件,从外观形状和纹饰构图大概可以分成五大类别:蒲纹玉璜、龙纹玉璜、谷纹玉璜、涡纹玉璜、云雷纹青玉璜。纹饰风格多变、整体勾勒细腻。在玉器中,出土的玉璜大多以玉组佩形式呈现。虽然南越国地理位置远离中原,其文化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中原,但是随着 不断融入南越国地区,汉文化也随之不断的渗透,最终汉文化在南越国引为主导文化,所以南越国出土玉璜的装饰纹饰风格与徐州汉代玉璜装饰风格有类似之处。 玉璜在西汉早期仍沿袭战国时期玉组佩中多璜的传统,这点在徐州汉代玉璜与南越王墓出土玉璜都有体现,表明西汉早期乃至在岭南地区的西汉中期,玉璜风格皆为类似,也都是来自战国时期玉璜风格的延续,是汉代玉璜发展的过度时期。 西汉中期出廓式双首合体龙形蒲纹玉 (3)满城汉墓出土玉璜特征 在西汉中山王陵满城汉墓中发现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这是我国出土年代最早的完整玉衣。被发掘文物中错金博山炉、鎏金长信宫灯都是世界文明的国宝。墓葬出土了大量巧夺天工的珍贵文物,为了解和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冶炼、铸造的技术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夏鼐曾经论述道:「 ”我国汉代文物考古成就主要有三: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二、河北满城汉墓;三、广东南越王墓。而尤以满城汉墓出土精美文物最多而著称。在数以千计的汉墓中,唯满城为岩墓”。可见满城汉墓在中国考古学界处于的历史地位,而满城汉墓出土的玉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西汉时期玉器应用的最高水平,刘胜和窦绾的金缕玉衣就是其代表作品。 西汉晚期半璧形蒲纹涡纹玉璜 满城中山王刘胜墓只出土了1件双龙首玉璜,且已残断,另外两件璜形玉器,是玉璧改制而成的握玉,属于葬玉范畴,不是装饰用玉;王后窦绾只出两件璜形握玉,而未见玉璜。满城汉墓建于汉武帝时期,属于西汉中期,玉璜数量稀少,可以推断,汉代中期以后,玉璜数量已经急剧减少:汉代中期以后,玉璜增加了新的功能并且玉璜除了装饰和礼器以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替代玉握使用,如满城汉墓王后窦绾发掘出的两个璜形握玉,就是佐证;徐州出土玉璜与满城汉墓出土玉璜装饰纹饰类别不同:徐州汉代玉璜纹饰类别多达六类,满城汉墓出土玉璜只有一种龙首玉璜。 西汉晚期龙形夔龙纹玉璜 结语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玉器史的发展历程,汉代玉器发展史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两汉400余年,留下了大量的汉代玉器和珍贵文物。通过汉代玉璜的装饰特征,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两汉社会文化背景,帮助我们解析玉璜在汉代社会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价值。西汉早期玉璜纹饰形态创作风格上,其精雕细琢的工匠艺术,是对战国玉璜纹饰形态的继承和发展。而西汉后期汉代玉璜装饰特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我们现代设计追求的简约审美一致,它的形式美和装饰美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中国美术全集:玉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汉代史学思想史》、《中国玉文化玉学》等。
玉钺是由石斧或玉斧演变而来的,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西周。钺的形状像大石斧,多有大穿孔。商代玉钺多琢有兽面纹。
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
玉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
上述几类是战国时期玉璜的创新形制,此外春秋时期各种形制的玉璜这一时期仍然继续流行,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双首龙式玉璜
发现的战国时期双龙首形璜的数量甚丰,表明这一时期此类璜十分流行。例证见于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器,两端龙首张口露齿,杏仁眼,上吻宽大而前端尖细,下吻窄细,角弧形后竖,颌下有须,头部五官均有阴刻轮廓线,龙首与躯体间雕刻弧形绞丝纹分隔。龙体表面浅浮雕规则的三联谷纹,谷纹区外侧有弦纹边阑,两面纹饰相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双首龙形璜等与上述器形制雷同,仅器表饰有谷纹、卷云纹、圆穿位置与数量多少略异。此外国家博物馆藏龙形璜河北平山七汲村中山王墓出土器,体较长丰杨公战国器略宽扁,龙眼菱形或椭圆形,器表饰涡纹、蒲纹或卷云纹,雕琢简约。
缘出扉牙式玉璜
本式璜的特征是在璜体外廓切割出多种外凸或内凹的扉牙形状,形成一类所谓凸凹起伏变幻的装饰性“花边”,此类装饰在战国以前的玉璜中也有少量出现,多为左右不对称的装饰形构,到战国时期数量剧增,成为璜体外缘装饰的一种常见形式。典型例证见于国家博物馆藏卧蚕纹璜,体扁宽,中间部分弧背,弧腹外缘光平无扉牙,两端部分的外缘雕琢有方折状牙脊,器表饰浅浮雕卧蚕纹、谷纹。类似的标本还见于北京延庆出土双兽首形璜。
纹饰分区式玉璜
战国时期的此类璜,溯其源出,多系直接从春秋楚地纹饰“分段式”璜承袭或演变而来,亦有藏家据其纹饰分区状况称其为“两段式”、“三段式”璜等。河北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墓地出土的战国夔龙纹璜,璜体中部刻有窄细的凹槽将纹饰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本式璜图式的分区方法、繁缛的不减地浮雕夔龙纹与填衬细阴刻线绞丝纹的工艺技法,与春秋时期楚玉“两段式”璜的形构纹饰同出一辙,是直接对春秋楚玉璜传统形制的沿袭。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扁平体玉璜,扁平体略厚,器表纹饰以浅浮雕谷纹杂以云纹为主,有两条纵向绞丝弦纹条状带将谷纹平均分作三区,中间部分纹饰区的中部填饰有方形细网格纹,弧背、弧腹缘部有弯弧状绞丝弦纹边阑,两侧区域均作变体龙首形,外缘微起牙脊,器表谷纹中间饰云纹、方形细网格纹。曾侯乙墓出土的另一件拼接玉珩,器表纹饰亦有条状或弧形绞丝弦纹带隔离均分作三区,与上述三区纹饰璜形构的细微差别在于器表铺满繁缛的夔龙纹,整器外缘均有扉牙。
阴线刻式玉璜
战国玉璜中,还有一类雕琢纹饰不使用浅浮雕技法、而仅用阴线刻绘图式的标本,例证见于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璜,体薄而宽扁,器表用双阴线刻绘流畅卷云纹,纹饰区外有直线形、弯弧形阴线刻边阑。器表另一面雕琢兽面纹。
此外,战国时期还偶见体扁宽、呈半圆形或扇面状的“传统型”素面璜出现,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器、甘肃宁静双岘乡尤付村出土器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