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拿美玉形容君子?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拿美玉形容君子?,第1张

经常会听说一句话“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人们会把玉和君子联系在一起,但是这样的句子却很难追寻出处,基本上四书五经都没有涉及,那这句话到底哪里来的,为什么要拿美玉去形容君子呢?

经过人们的研究发现《国风秦风小戎》里曾经描写过一位女子很想念自己的丈夫,而且自己丈夫的性格比较温和,待人淳朴,所以就用玉来形容他,这个可能是最接近的一个内容吧,慢慢的经过后来人们的演绎才有了现在“温润如玉”这句话。

我们平时观察玉也能发现,它不同于金子,或者其他的首饰,没有那么耀眼,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很耐看的东西,低调奢华有内涵,慢慢地人们觉得这跟君子一样的品行,所以就会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后期就有了人们说的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表述。

在古人的心中君子和玉一直脱不开关系,甚至于把玉和儒家一种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用比喻自己的同时也会拿自身有没有符合儒家规定的道德去反思,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也能看到,会有很多人出来的时候身上都带着玉佩,因为他们觉得玉佩能够体现他们自己的身份和性格,同时也会用玉佩来告诉自己,一定要像玉一样去做人,要时刻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才能符合所谓的“温润如玉”的特质,所以古人说的这句话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中国人经常用玉石来类比君子的品德。

相对于君子的五德:仁,义,智,勇,洁。

那么,中国历史上,君子佩玉是开始于何时呢? 答案是周朝。

那么君子为什么要开始佩戴玉呢? 答案是:为了礼仪。

大家都知道有一个成语叫做“充耳不闻”,其中的“充耳”就是挂在“大人”耳朵边上的两块玉,如果有些话连“充耳”都没听到,那么人也一定没听到了。再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大人耳朵边上一直挂着两块玉,那么他做起动作来一定要缓慢优雅,绝对不可能像平民一样做出摇头晃脑的动作,否则“充耳”就会把他的脸给打肿了。

大人们身上的玉石饰品当然不止一对充耳,还有各种各样玉佩,据说还能分出宫商角徵羽的音调,大人们走起来宛如一个个行走的风铃,如果走的很有节奏很有节制,那么声音肯定叮叮当当的非常好听。这对贵族是一种行为上的约束, 也是一种道德上的修养,《礼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

在重大的礼仪场合,更需要注意仪态与行动,国君的步子叫做“接武”,每一步只能迈出半只脚,大夫叫做“继武”,长度加倍,士叫“中武”,长度还可以加倍,这里的“武”就是一个象形字, 后来没文化的楚庄王才可能误认为是会意字,以为是“止戈”为武。

当然,带着满身的玉,连快一点的动作都不可能做,更别说干活劳动了,所以,当时平民是不可能佩玉的,也根本没有佩玉的自由;而贵族,则没有不佩玉的自由。

玉礼器是王权和等级的象征,用玉敛葬,是祈求永生的手段,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则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如此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玉中凝结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品格,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长经历,陶冶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操,抚育了一个民族的君子风范,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有对中华文明的真正了解。

君子谓之以玉,而在古代,玉以白为尊,所以古代是玉越白,他的代表身份越高贵。在猫 小 帅学 汉字中就有详细介绍这个玉字。所以在汉代的时候,汉白玉特别的出名,而孔子所言”君子比德于玉“其中所说的玉就是羊脂白玉。

释义: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 。

原文节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言念君子,其温如玉。

白话译文:古代君子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必定佩戴玉,玉不离身,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

春秋时期,人们对玉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一些思想家给玉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管仲认为玉具九德,孔子认为玉具十一德,因“君子比德于玉”的观点深入人心,君子佩玉成为一种时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除了商纣暴虐无道,主要与其实行奴隶制经济制度有关。西周建立以后,为缓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锐矛盾,缓和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

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变革,自其表而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西周较之殷商,由于经济制度的巨大变革,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而它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006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