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古说古珠第三十一篇-汉代的厌胜珠

牧古说古珠第三十一篇-汉代的厌胜珠,第1张

       所谓“厌胜佩”也叫压胜佩,佩戴在身用以驱鬼辟邪保祥福。我们知道汉承楚风,西汉初年这种风气开始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盛行,并影响了后世的民风民俗,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录的那些楚地民风,有些在东汉时就已经被朝廷的祭祀活动采用,比如我们将在“魏晋南北朝的珠子”一章中叙述的“春胜”节,后世皇室至少沿用到宋代,而民间则流传至今。虽然我们大致知道这些厌胜物产生于民间巫风术数流行的文化背景下,却很难了解这种文化是怎样生出这些具体形式的,也不了解这些实物形式与什么样的具体内容关联,比如我们并不清楚作为科学仪器的司南仪何以衍生出辟邪的司南佩来。推测这些实物形式最早可能来自于类似楚国民间那些可以具体操作的巫术和术数仪式中法器的应用,民间的巫术仪式虽不复杂,对于信仰者的心理却十分有效。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和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提供了一些相关资料。

       “厌胜佩”是指刚卯(与严卯合称双卯)、司南佩、翁仲。“刚卯”也就是《后汉书》中所谓的“双印”,是刚卯和严卯的合称,有时候也直接称“刚卯”。《后汉书・与服志》记载得很详细,“佩双印,长す二分,方六分。乘与、诸候王、公、列侯以白玉,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二百石以至私学弟子皆以象牙。上合丝,乘与以贯白珠,赤蕤,诸侯王以下以铩,赤丝蕤,膝各如其印质。刻书文日:“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疾日严卯,帝令要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莫我敢当。”凡六十六字”。尽管佩戴双印是用意辟邪而非身份识别,《奥服志》还是规定了不同阶层所使用的材质,乘与(天子的代称)、诸候王、公卿、列侯可佩戴白玉双印,普通官员佩戴黑犀(犀牛角),官员弟子佩戴象牙,而根据《风俗通义》的说法,民间则使用桃木(图140)。

      出土的玉刚卯呈柱形四方体,方柱中心有纵向的孔贯穿,可穿绳或丝,四面皆刻有文字,为驱鬼愕疫之辞,与《后汉书》的记载相符(图141)。刚卯与严卯的得名源于各自开首铭文的不同,是“正月刚卯”,一是“疾日严卯”,此外还有铭文内容的区别,形制则完全一致。文献中记载的皇帝和公卿列侯使用的白玉刚卯有考古资料可见,而普通官员和私学弟子使用的犀牛角质和象牙刚卯至今没有出土资料,原因可能是后两者为有机物,在酸性环境中容易分解,因故没有实物流传或出土。据称居延考古”中出土过桃木刚卯,未见详细资料,但这是可能的,因居延地处大漠,气候干燥,能够保存200枚汉代木简也就能保存桃木刚卯。居延汉简大部分是西汉的边塞电垦档案,桃木刚卯很可能是来自中原的电垦驻地士兵的随身物。

       刚卯虽然朝野风行,王莽曾一度禁止。《汉书・王莽传》:“今百姓成言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夫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博谋卿士,金日天人同应,昭然著明。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承顺天心,快百姓意。”王莽废除刚卯的理由是“刘”这个姓氏的过错,因为刘字带有卯、金、刀,属凶器,不应该通行民间,因而废除,实际上是为自己废刘姓而代天下找一个符合当时盛行的五行之说的解释。王莽新朝灭亡,东汉刚卯又兴;至魏晋,又因为“桃印本汉制,所以辅卵金(刘姓)”再度废除,从此再也没有作为制度通行。但两晋南朝时期的辟邪风气更盛,刚卯虽然废止,其他形式的厌胜佩兴起。明代复古风气起,制作了大量刚卯仿品,其玉质一般都细腻致密,用料上乘,但整体风格与汉刚卯有别。清代甚至有多棱体的仿品传世,形制类似佛家经幢,大概是迎合当下审美;特别是铭文字体,汉代刚卯的字体为古代殳书,减笔假借,非常难认,一般认为字体清朗可读者为后人伪刻。

        刚卯铭文是它辟邪的法力所在,甚至刻文都应该在新年正月出卯时动刀,故曰“正月刚卯”。唐代颜师古引用东汉经学家服度的话,“刚卯,以正月卯日作佩之,长三す,广ー寸,四方,或用玉,或用金,或用桃,著革带佩之”。但颜师古所说的刚卯的尺寸显然是错的,唐代的一寸略等于31厘米,颜师古的刚卯几乎是长度10厘米、宽度3厘米的方柱,用于佩戴既不可行也不合理。铭文“灵殳四方”是指刚卯四面各刻殳书,殳书本是先秦的兵器铭文所使用的字体,用于刚卯也是辟邪的寓意。铭文还告诉佩戴者,天帝已让火神祝融警告夔龙不可作恶,而百病因有刚卯也不可近身。刚卯有如此“神效”,难怪汉代朝野流行,直至元代,文学家方回还在病中写诗《五月初三日雨寒痰嗽》感叹,“佩符岂有玉刚卯,挑药久无金错刀”。

       司南佩,其形来源于司南仪(图142)。司南仪的原生状态目前的资料并不十分清楚,东汉王充(公元27约97年)在他的《论衡》“是应篇”中说,“司南之构(构,古代指北斗柄部的三颗星,也指勺子),投之于地,其柢(根部)指南”,他解释这种原理是“亦天性也”,即自然现象。根据这个记载,司南仪是指示方向的装置应无异议,但具体形状却有争论。早期研究者认为是天然磁石为勺,配合地盘,这种想象有出土的汉代地盘和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的石刻司南勺图佐证,但并无完整配合的装置出土。也许司南佩的出土实物可以作为复原古代司南仪最直观的资料,但考虑到手工艺品的装饰性,司南佩是否就是准确的司南仪的拷贝还有待证实。

       现在可见的司南佩实物多为玉制,也有青金石、绿松石和煤精等材料制作的。司南佩的整体形制是在“エ”字两端另雕琢出一把小勺和一个小盘,“字中间凹细处有一横向穿孔,为穿绳用。有人认为这个“工”字实际上是叠胜,也就是玉双胜和后来两晋流行的“金胜”的原型,“胜”的出处和形制将在“魏晋南北朝的珠子”一章中专门讨论。司南佩两端的小句、小盘各自代表文献中记载的磁石勺(构)和地盘,玉匠临摹其状而琢成佩饰。但我们并不清楚介于磁石勺和地盘之间的“工”字为何物如果司南佩是汉代司南仪的缩小版拷贝的话,这个“工”字在司南仪中作为构件又是什么功用更不清楚汉代人为什么选择司南仪作为创作原型和这种形制的寓意为何也许是借司南仪能办方向、不会迷途的作用表示趋利避害的寓意,在现代人眼里的科学仪器对古人而言却是超自然的力量。司南佩还衍化出一种被称为“工字佩”的厌胜佩(图143),即去掉司南佩两端的小句和小盘,截面就是“工”字形,“工”字腰部凹细处横向穿孔,用于穿系佩戴。工字佩整体器型扁平状,是平面化了的司南佩,形制比司南佩更加简练硬朗,制作工艺也简单一些,因而有不少实物流传。现在可见的出土资料是作为小配件跟其他珠子、坠子一起穿系在腕饰和项饰中,推测当时也可由丝藤单独穿系起来佩戴。除了玉质,工字佩还有用玛瑙、骨质、煤精、琥珀等多种半宝石材料制作,比其他厌胜佩的材质丰富,这些材质在汉代也经常用于制作各种有祥福寓意的小兽和坠饰。明代曾大量制作工字佩的仿品,但用意并非刻意仿古辟邪,而是取其祥福意义,表面加饰各种吉祥题材的浅浮雕纹样图案,精致美好,风格更加世俗化。

       另一种在形制上与司南佩相关的厌胜佩是双胜(图144),双胜佩的出土资料早可到西汉,胜”的意义多与文献中记载的西王母有关。由于在两晋南朝大为流行的金胜是由玉双胜行生出来,我们把双胜佩放在“魏晋南北朝的珠子”一章中专门讨论。

        翁仲是厌胜佩中唯一的人物造型(图145),故事和身世演绎却最为丰富多变。“翁仲”其名最早见于《晋书・五行志》,“景初元年(曹魏明帝年号即公元237年),发铜铸为巨人二,号日翁仲,置之司马门外。案古长人见,为国亡。长狄见临洮,为秦亡之祸。始皇不悟,反以为嘉祥铸铜人以象之。魏法亡国之器,而于义竟无取焉。盖服妖也”。这段文字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晋人对翁仲的看法与前朝相反,认为翁仲并非祥瑞而为服妖,认为长狄(西方胡人)现身临洮(现甘肃省临洮县)本是亡国之祸,始皇帝不仅不悟,反而以为祥兆,铸造胡人铜像守护宫门,魏明帝效法始皇帝将这种亡国之器立于司马门外,显然是服妖之灾。遭晋人遗责的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的事迹见于《汉书・五行志》,但文献并没有提到十二铜人中有叫“翁仲”的。至北魏时,地理学家道元在他著名的《水经注》中将翁仲的故事演绎完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秋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铸金人十ニ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这时的铜人叫“金狄”意即“铜铸的胡人”,而不叫“翁伸”,然后由李斯题字,刻于十二个铜人的胸前:“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汉代刘姓入主长安,将这十个铜人从秦始皇的阿房宫搬迁至未央宫前作为守护者,并正式取名“翁仲”。大概汉代也是在这时开始制作玉翁仲的。三国战乱,董卓销毁其中九个用来铸钱,剩下三个曹操的孙子魏明帝想搬去洛阳,但搬到临潼就再也搬不动了(这个故事与《晋书》的说法不同),临潼今天还叫铜人塬的地名。百年之后,十六国的后赵皇帝石虎迁都至邺(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从陕西的铜人塬上把剩下的三个铜人搬运到邺宫作装饰。不久,前秦皇帝苻坚攻占了邺,又把三个铜人运回陕西,并销毁其中先行抵达的两个铸了钱,剩下最后一个ー直停留在路上。公元383年11月,淝水之战苻坚战败搬运铜人的苦力们得知消息后便把停在半路的铜人推落在“陕北河中”即黄河中,于是秦始皇的十二个“金狄”(翁仲)全部消失。

       奇怪的是,晋人之后却没有人受到晋人指责翁仲为“服妖”的影响,仍旧把翁仲看成守护者,并最终成为“墓前石人”,所谓“稼间石人日翁仲”。翁仲什么时候开始作为石人守护陵基的并不清楚,至少汉代和南朝没有实物资料可见,这一时期的基前守护者是辟邪一类的神兽而非石雕人物。“翁仲”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房玄龄编纂的《晋书》,至少到唐代,建陵的守护石人已经被称为“翁仲”,柳宗元有诗“翁仲遗墟草树平”。明代孝陵的守护石人也都有翁仲,同样是在明代,翁仲被演绎成了孔武有力的英雄形象,《大明一统志》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现甘肃酒泉地区)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不仅赋予翁仲以“阮”姓和具体的出生地,还说始皇帝曾用翁仲为将。明代的启蒙读本《幼学琼林》还有“墓前石人,原名翁仲”的句子。最有趣的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故事,说乾隆有个翰林学士,把“翁仲”误写成“仲翁”,于是乾隆批打油诗一首:“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通判”本是官名,清代设于各府辅佐知府处理政事地位当然不及翰林清贵,乾隆故意把“翁仲”、“功夫”、“输林”、“通判”倒写,嘲讽那位时笔误的翰林,并革了他的翰林,将他贬作通判。

       与翁仲有关的故事着实不少,但汉代玉翁仲的出土资料却很少,使用的材质也仅见玉质,还没有其他材料制作的实物资料被发现。现在可见的玉翁仲是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东汉实物,江苏扬州市邗江甘泉山广陵王刘荆墓出土,造型简练,工法利落,寥寥数刀即是人形,腰部横向穿孔用于穿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藏有玉翁仲2枚。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据称出自汉代的玉翁仲,造型与汉代的典型风格不同。清代有翁仲仿品,穿孔为从头至足的通天孔或从头到胸腹间分穿的“人”字孔,造型有刻意仿古的,也有迎合当下审美的,做工一般都很细致,明显的清代工艺。

       厌胜佩中的冈卯、司南佩(包括工字佩)和翁仲大致只在汉代盛行过,而双胜佩直到两晋南朝仍旧延续,并行生出在两晋时期风行的“金胜”,我们将在下一章专门讨论金胜及相关的民风民俗。两晋南朝虽然放弃了汉代厌胜佩中的大部分实物形式,但佩戴其他形制的厌胜佩的风气更盛,而这些形制大多是汉代厌胜佩的衍生物,晋人则多采用其他半宝石材料和贵重金属制作。无论这些厌胜佩如何演变,其中汉代的司南佩、工字佩、双胜佩和后来的金胜在形制上的联系都显而易见。

是《古剑奇谭》中的一个故事:

缘之一字,从何说起。

知了不停聒噪的夏天,身边温柔细心的师妹,一切的一切,本都是那么平静。

很老套的青梅竹马,很老套的开端,就像所有言情故事一样, 那个爽朗温和的大师兄在师傅面前对天起誓,此生定不负师妹。

只是命运二字,又有谁能明了,命前运后,或许之前的所有运气也抵不了那一剑的命运。

他心有不甘,亦有怨恨。不甘自己没能保护师傅,怨恨叶家毁他幸福。

于是,他要报仇,不听的师妹的劝告,一心复仇。

可,那叶家女儿,又何错之有,也许最大的错误,便是爱上了他。

她一定以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夫妻百年,相敬如宾。

贺文君,叶沉香。如果定要将这两人比较,竟不知到底谁更凄惨一些……

一个体弱多病,自己的爱人却一心复仇,不在身边。 自己大限将至,她爱的人却在和另一个女人准备婚事。 那漫天的锣鼓与喜庆的鞭炮,宣告着一对新婚夫妇的诞生,却也宣告着一个女子生命的终结。

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生来就是掌上明珠的叶大**,却又怎知自己即将相伴终身之人,竟是亲手毁掉自己幸福的人。 看着心爱的人将家人全部杀光,她疑惑,她悲愤,她怨恨,于是在被他亲手杀害后,不愿投胎,她不甘,她要等他做个了断,所以,她不入轮回。 而那个复仇成功,失去师妹的人,却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疯癫。 一切的一切,都在一个轮回里静静销声匿迹。

再度相逢,那个体弱多病的师妹,已是同城的孙家**,只是依旧体弱多病。 有时两人的缘分真的如丝结般纠缠。 她在年幼时看见他救起小狗,从此心怀好感。 他则在店中看到青玉司南佩喧闹不已,一定要将它买回,随身携带。 她的绣球砸中他,可他却选择逃婚。

也是,上辈子的事情,为何要牵连到这一世。

然后他遇见了襄铃,他以为和孙家**再也不会有交集。 因为他对襄铃一见钟情,那个金色小狐狸,才是方兰生今世心之所系。

自闲山庄,他遇到了那个为了他不入轮回的结发妻子,他恢复前世记忆。

可那又怎样,他是方兰生,潜心向佛,一心向善的方兰生。 不是那个一心复仇,欺骗别人感情的晋磊。 但他同时也知道了,有一个女子,一魂一魄不愿投胎,而是要生生世世的守护他, 而她的魂魄,就在他佩戴的青玉司南佩中。

如果说自闲山庄,秦始皇陵为叶沉香超度只是老天对他开的第一个玩笑。 那么,回到秦川,见到孙家**,就是老天对他开的更大的玩笑。

孙家**竟然就是贺文君的转世,她体弱多病,是因为一魂一魄未去投胎。 是为了…… 生生世世保护他,保护上辈子的晋磊,保护这辈子的方兰生。

原来,从一开始,他就被命运扼住咽喉,永远无法解脱。

前世今生的纠缠,那一魂一魄的永世相随,让他不得不放弃那只金色小狐狸。

只要襄铃的一句话,我就会,背弃自己所有决定。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愿意背负一切的骂名。

很想说一句,方兰生你真是懦弱,真是胆小,上辈子的债这辈子偿,那么你是不是要用下辈来偿还襄铃的这辈子呢。

但对于恢复了记忆的兰生来说,却只想着弥补那一魂一魄的永世相随。

在晴雪努力为苏苏找复活之法时,他和孙**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小女儿。 而襄铃,独自前往青丘国。

有时,天涯海角,再不相见,或许比天人永隔更让人无奈。

晴雪和苏苏,还有他们的桃花谷,还有与子偕老的约定。 但是兰生和襄铃呢?

一魂一魄永相随,换来的,却是,一生一世终分离。

银缕玉衣 由2400多片玉片用银丝编缀而成,出土于曹操家族墓中的董园2号墓。墓主可能为曹操祖父曹腾。该墓是一座大型石室墓,出土银缕玉衣和铜猪等珍贵文物。

象牙尺 出土于曹操家族墓元宝坑1号汉墓。牙尺周围有微雕,正面为奔鹿,反面为翔鸟,每寸一格,格上两星,十寸一尺,全长235厘米。

字砖 曹操家族墓出土了大量字砖,字体有篆、隶、行、草等。这批字砖对于研究中国书体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玉刚卯 凤凰台一号墓出土,一对,玉质青白,微透明,长方体,高22厘米,上下面1厘米见方,中间有穿,四面刻辞,共66字。 司南佩(国家一级文物):1972年凤凰台一号墓(丁崇墓)出土。羊脂玉质地,“亚”字形,中间两个长方体,下部喇叭司南玉佩是汉代辟邪玉之一,数量不多却很重要。司南佩形若工字形,扁长方体,分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一小勺,下端琢一个小盘,全器光素无纹。在中间凹细处或小勺柄处,有一个横穿或竖穿的孔,可穿系佩挂。 司南本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场指南性制成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如勺,也像瓢或北斗星形,其构造上有勺,下有地盘。无论地盘如何防止,勺如何转动,最后勺的定向始终指向南方。在汉代占卜之风大盛时,又成为测算凶吉的工具。在放置的底盘上刻画天干、地支、八卦等占卦图案,算卦人根据勺的指向,作出测定。以司南卜筮之风尤以新莽时期最盛,赴任之官挟木式以治,身后以木式择茔,以司南定乾坤。玉有辟邪压

胜之效,人们遂仿司南之形,将实用器转变为佩饰器,琢成顶部有司南形状的小玉佩,随身佩戴,用于辟邪压胜,为司南佩。从司南佩其主体呈现的独特的凹缺形外轮廓和佩带者的角色上,判断出这可能是后人为达到从良渚玉琮上取得某种宗教意义,而刻意扁化、小化玉琮所得到的衍变形体。司南佩除了辟邪压胜的意义外,还有指导之意,引申为广闻博学。扬齐宣的《晋书音义序》记载:“由是博考诸传,综览群言,研核异同,撰成《音义》,亦足以畅先皇旨趣,为学者司南”。从目前考古资料看,司南佩有简化型和完整型两种,有一个系列,其中可能存在着时代先后关系。 五彩人物头像,国保单位古地下道出土,头像为男性,面部丰满,国字脸形,卧蚕眉、凤眼,通关鼻梁,双唇紧闭,头戴皂色官帽。造型优美,画工细腻,施釉均匀。

瓷雕塑品,首见于晋代,宋代江南地区的吉州窑及宋元明时期德化窑瓷塑尤为著名。瓷塑制作多见于摆设人像,仙佛和动物玩具,如官吏、仕女、菩萨、犬、猫等。 三孔玉饰(国家二级文物),傅庄遗址出土,这是个齿纹三孔玉饰,长条形状,中间等距离三个对钻圆孔,玉的表面已经钙化为了鸡骨白,边缘分别有两组锯齿纹,制作需要相当高的工艺,说明傅庄的先民们已经具备很高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玉佩是什么东西

玉佩是什么东西?我们的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物品,而玉佩就是其中一种,很多人并不清楚玉佩代表的意思。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详细的了解玉佩是什么东西的相关内容。

玉佩是什么东西1

玉佩是古代时期贵族的装饰品之一。

玉在我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而众多玉器之中,能常戴在身上的唯有玉佩。玉佩在我国古代是身份、地位以及个人修养的体现。

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所以古语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玉佩是什么东西2

中国古代玉佩全面收藏知识

一、什么是玉组佩?

玉组佩其实是玉佩的一种,常常是由玉环、玉璜、玉珠、玉觽等组成。一般专指春秋战国时期多件玉器串联组成的饰于身上的佩饰玉。玉组佩最早见于春秋早期,战国时期达到顶峰,而汉代逐渐消亡。玉组佩多表现写实之风,具有浓郁的'中原文化气息。根据考古出土的情况可见,龙形佩(珑)和虎形佩(琥)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具有艺术特色的玉组佩。

二、什么是璜形玉佩?

璜形玉佩,也称之为“佩璜”,是由玉璜发展演变而来。璜形玉佩的造型种类十分丰富,纹饰上既有素面无纹的,也有复杂纹饰的。璜形玉佩最早始于新石器时代,西周时期比较盛行。璜形玉佩不仅仅是作为古人腰间上的饰品,也可以作为颈饰等。

三、什么是玦佩?

玦佩,即环形而有缺口的玉佩。汉·刘向《说苑·贵德》:“郑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佩,妇人舍珠珥,夫妇巷哭三月,不闻竽琴之声。”

四、什么是子辰佩?

子辰佩,即雕刻互有顾盼的一龙和一鼠的玉佩。子代表鼠,辰代表龙。子辰佩是我国古代玉佩的传统题材,寓意吉祥。汉代子辰佩是平安的含义,而明清两代子辰佩有望子成龙的美好含义。

五、什么是司南佩?

司南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指南仪器,用于正方向,定南北。古代的司南形状如勺一般。司南佩的含义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迷失方向,属于玉辟邪之一。古人认为,出门挂司南佩,寓意吉祥。司南佩形状如“工”字形,呈扁长方体,分为上下两层,为两长方柱相连形,横腰环一凹槽。顶部琢有类似小勺之物,底部为盘形,光素无纹。

六、什么是鸡心佩?

鸡心佩,又称之为“心形佩”,因形状似鸡心而得名。鸡心佩也是韘形佩的俗称,韘形佩是由玉韘演变而来。鸡心佩是汉代较为有特色的一种玉佩。魏晋南北朝之后比较少见,宋代之后多有仿制品出现,但是早已不见汉代的古风古韵。

七、什么是圆形玉佩?

圆形玉佩是由玉璧发展演化而来,在古代十分常见。圆形玉佩的纹饰非常丰富,例如,多以龙、凤、麒麟等瑞兽题材出现,兼有各类植物、福寿双全等。

八、什么是牌型玉佩?

牌形玉佩的种类丰富,形状多样化,一般是长方形,有单面浮雕和双面浮雕两种。

宋代牌形玉佩形式比较多样化,大多不做边框,广泛运用镂空技艺。

元代牌形佩多做有边框,其内部纹饰多高于边框,透雕层次分明,有钻砣痕迹。

明代牌形玉佩,比前朝制作方面稍厚,器体较小,用浅地隐起的技术来突出主要纹饰,四周留有较窄的边框。纹饰多是描绘文人山水及诗文词句。明代玉器匠人陆子冈制作的玉牌,技艺超群,可以说出神入化,因此又称之为“子冈牌”。

清代牌形玉佩,尺寸较明代要大,造型一般呈椭圆状或者方形,图案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花朵、虫鸟的细部特征均清晰可见,抛光精良。

清代中后期,牌形玉佩日益厚重,边框宽阔,而且纹饰杂乱不堪,除继承明代传统外,还出现了戏剧人物、小说故事的画面。

清代晚期的牌形玉佩制作非常粗糙,没有之前的细致感。

玉佩是什么东西3

玉佩有什么寓意

寓意一、吉祥如意:龙凤呈祥一龙一凤和祥云,龙代表鳞兽类动物的图腾部落,凤代表鸟类动物的图腾部落。两部落冲突,龙胜,合并了凤,从此,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也是高贵吉祥的表现。祥云代表有好的预兆,表示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寓意二、喜上眉梢两只喜鹊落在梅枝上。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上,喜鹊被认为是一种报喜的吉祥鸟。“眉”与“梅”同音。喜鹊立在梅梢表示喜鹊报喜,一对双喜。寓指人好事当头,喜形于色,反映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

寓意三、长寿多福:三星高照 三星是传说中的福星、寿星、禄星。他们专管人间祸福、官禄、寿命,象征幸福、富有、长寿,表达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望与祝愿。

寓意四、福在眼前,一个古钱的前面有一只或两只蝙蝠。蝙蝠意“遍福”;古钱中间都有眼,“钱”与“前”同意,“有眼的钱”意为“眼前”,加上蝙蝠,表示福运即将到来。

寓意五、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住中间一个寿字或一个寿桃。五福之意;一日寿、二日福、三日康宁、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终命。也就是一求长命百岁,二求荣华富贵,三求吉祥平安,四求行善积德,五求人老善终。五福是人们对“福”字的最全面理解,一旦拥有了“五福”,自然是“寿比幸福了”!

佩戴玉佩代表的意义

1、佩戴一款与自己生肖相匹配的玉佩,可起到护身、辟邪的作用。一般来说鼠、牛相配,虎、猪相配,兔、狗相配,龙、鸡相配,蛇、猴相配,马、羊相配,玉佩象征着能量的聚集,形成良好的环境磁场。

2、佩戴玉佩在遥远的时代是一种祈福的方式,它们的意义远高于女性普通的配饰,更多的是配置在身上体现一种身份的象征或那魔法般的护身。

3、佩戴荔枝、桂圆、核桃、鲤鱼、竹节等这些图案的玉佩,佩带者比较注重个人成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象征人们对这个人成就和仕途前程的向往与祝愿。

4、佩戴宝瓶、如意等图案的玉佩,对一些常年在外工作或工作、生活漂泊不定的人,以寄托家人对他的平安祝愿,表示现代社会里人们对安定、平和生活的向往。

玉佩戴过后还可以送人吗

玉佩戴过后可以送人吗?你佩戴过的东西,沾了你身上的灵气,有你的气息,保佑着你,就像你的守护天使一样,你把你的挂件送人,另一层意思,就是说你想让你的守护天使去守护你重要的人,也是非常好的,比如,妈妈都喜欢把自己的东西送给自己的孩子,就是希望孩子能像妈妈自己一样得到那个东西的守护,非常好的,没有说法说是自己的福气送给别了。所以只要你想送给你男朋友或女朋友,这个是可以的。

玉雕题材中的翁仲,是玉雕上的最主要的题材,消费带动生产玉翁仲的大量生产这与广大玉雕爱好者和古玉藏友的喜爱离不开。首先我们从历史上来看,玉刚卯、玉翁仲、玉司南佩是汉代人用来辟邪厌胜的流行饰品,被当时的人们统称为辟邪三宝。并且关于玉翁仲的佩戴一直流传至今,所以说玉翁仲是玉器收藏中不可避免的一大课题,因此我们今天救主要来讲解一下玉翁仲这件辟邪玉器!

石家河文化时期玉人

从玉翁仲出现的缘由来讲玉翁仲与秦始皇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当然玉翁仲一经产生之后也随即演变出了石质的更为高大的石翁仲,并且这些翁仲开始划分文武,按文武两种排列在帝王陵墓的甬道两旁。除过玉翁仲的产生缘由之外,玉翁仲在历代还遗留下了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位于甬道两侧的文武石质翁仲

要讲玉翁仲,我们首先要从玉翁仲的造型方面来看,因为玉翁仲最初产生于秦始皇时期,所以玉翁仲就自从秦朝开始在历朝历代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但我们通过观察历代玉翁仲之后,总体来讲玉翁仲大多为:玉人身体为扁平玉片且身躯较长,雕刻手法多为半圆雕,雕刻造型方面采用较为简单的雕刻手法,以写意为主,写实为辅。玉翁仲通常被雕刻成一个站立双手杵宝剑状的成年军士的形象。

秦朝兵马俑双手杵剑状

在玉翁仲的脸部刻画上,其脸型较长,有异于常人,面部表情同兵马俑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神情肃穆,头上带有高冠,衣着方面传承了秦汉时期的风格,宽带博衣,长裙曳地呈鸡笼状,身着裤子实为开裆裤,其衣领为右衽,唯一与兵马俑有区别的是玉翁仲没有胡须。

汉代玉翁仲

关于“玉翁仲”的缘起,以及其人其事,和将其制作为玉像辟邪的用意,到了明代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记载。据《明一统志》记载,翁仲其实是个人名,姓阮,是秦始皇时的一名猛将。相传是越南人,叫阮翁仲。他身高魁梧,作战勇猛,攻无不克。秦始皇曾命他出征匈奴。死后为纪念他,铸其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镇邪驱恶。此后,大凡的点功名的人死后,都刻石翁仲立于墓前或墓道两侧。他成了镇邪驱魔保平安的象征。通过这段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玉翁仲的原型就是来自于这位秦朝威严而又勇猛的大将军。

杵剑石质翁仲

后人知道这个典故后便纷纷效仿,以玉为材,雕琢翁仲的形象以作佩戴(可能正是因为他是威严而又勇猛的秦朝大将军的缘故,人们认为以他的形象作佩饰,有辟邪之意)。这种玉翁仲辟邪饰物在民间十分普遍,种类也很多,这是一种民俗心理的传承。是古时特别是汉代最为流行的三大辟邪佩饰之一。这种辟邪佩饰,经过千百年的流传沉淀,饱含着人们祈求无病无灾,安康顺利的美好心愿。

汉代玉舞人

在讲解完玉翁仲的缘起之后,我们主要来看一下作为汉代三大辟邪玉器之一的玉翁仲,在汉代主要要那些特征(秦朝的玉翁仲虽制作比较粗糙但是其神情气质非常接近兵马俑,只不过是兵马俑注重写实,秦玉翁仲旨在写意罢了)。汉代玉翁仲的变化比较多样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偏向年轻主要表现军士的勇猛威武,后期则偏向于文人形象(这可能与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有关系)。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汉代玉翁仲五官以及衣服轮廓均以“汉八刀”斜碾技法雕琢出的粗重的阴刻线纹来表示,就整体的风格而言,其刀工简练、犀利。其穿孔为多为“人”字形孔道,这种孔道从头顶延伸直至玉翁仲的腹部,再到腰部后分两路由腰部两侧出来,这种孔道方式类似于现在珠串上常用的“三通”珠子,这种孔道的使用会是玉翁仲在悬挂时处于直立状态。

陶俑

到明清时期,仿古的玉翁仲大多为蓄胡须的老者形态并非最初的军士形态。整体风格比较绵软无力,其阴刻线条也不像汉八刀的工艺,阴刻线条呆滞、细浅、线条纹饰繁多,多为曲线缺乏力度感,且整个玉翁仲的身体由原先的扁平状圆雕变成了直筒状,玉翁仲外表变得比较臃肿和生硬,不在像秦汉时期玉翁仲那样层次分明、勇武自然。且在孔道方面秦汉玉翁仲的穿孔不再采用秦汉时期的“人”字形三通孔道,大多数开始采用一种从上至下呈直孔状,这种孔道我们称之为“通天孔”;还有一些明清玉翁仲可能是鉴于“通天孔”很难使玉翁仲在悬挂时直立的原因,采用了倒“丁”字孔,是从头顶至腰部两侧,总之明清玉翁仲细腻有余而刚武神勇甚欠。

石家河文化玉神人

总而言之,玉翁仲在西汉主要被雕琢成青年男子形象,到了东汉以后因为汉代长期实行了儒教文化政策的影响,玉翁仲开始变成了老学究的形象了;西汉时期的青年男子为武将装束,东汉时期的老学究则主要为文官打扮。

汉代玉舞人

就玉翁仲产量而言,处于中国玉雕史上“黄金时期”的汉朝败给了明清时期。因为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清代的时候,大量的玉翁仲因为乾隆皇帝爱玉,爱古玉的缘故导致市井之间爱玉人士激增,所以人们对仿古玉的需求大增,而玉翁仲作为辟邪三宝之一自然就成为了当时人们的追捧对象,所以仿制玉翁仲玉作坊开始量产玉翁仲,以至于清朝生产的玉翁仲多达数万件之巨。

商周玉人

秦兵马俑

现而今,爱好玉雕挂饰的人越来越多,玉翁仲也逐渐又热了起来,所以玉翁仲也有了较大的量产,现代的艺术家也在原有的玉翁仲的形象上发展演化出不同的样式,使的简单与古朴风格的玉翁仲被设计生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总之,一块小小的玉饰品能够蕴含着如此多的文化故事,这也许这种现象只有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所以笔者想这可能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吧!

现代工艺品玉翁仲

不可胜数

简单介绍几类

礼仪玉器

礼器的产生根源于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礼制:等级差别。主要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

1、六器

按《周礼·大宗伯》的说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即:

"以苍璧礼天": 用青色玉璧来祭天--天神;

"以黄琮礼地": 用**玉琮来祭地--地祗;

"以青圭礼东方":用青色玉圭来祭东方之神--青龙;

"以赤璋礼南方":用红色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

"以白琥礼西方":用白色玉琥来祭西方之神--白琥;

"以玄璜礼北方":用黑色玉璜来祭北方之神--玄武;

即六器为:璧、琮、圭、璋、琥、璜

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 边宽孔小。《尔雅》:“肉倍好,谓之璧”。古人认为天是圆 的、青色的,故用苍璧来祭天。 璧:产生最早,使用年代最长。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都有。

也是中间有圆孔的 圆形板状体,但边与孔的直径近等。即“好肉若一,谓之环”古人用作信物、佩饰。 “环”意“还” “玦”意

玉瑗

也是中间有圆孔的圆形板状体,但边窄孔大,即 “好倍肉,谓之瑗” 。古代用作请召信物,引导君王上阶之物。也作佩饰、绳带的枢纽。

玉琮

是外方内圆中空的柱状玉器圆柱在两头突出,称为射上大下小,有长有短有纹饰。玉琮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汉初。有3000年历史。 用作礼器: 祭地

由戈或石斧演化而来,尖首圭由戈演化而来。戈在商代已有,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礼器,不同爵位的人所执圭的形状不同,以示等级。圭用作朝拜、祭东方之神

在商代已出现。大小可不同,底平顶斜,顶部可平直、可呈弧线状,一般有眼。分为五种: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作用:"赤璋礼南方"(礼器);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中璋、牙璋是朝廷给驻外军官传令的凭信。

完整虎形玉器, 或立体圆雕,或扁平板状。常有纹饰,谷纹、雷云纹。琥作礼器或佩饰“以白琥礼西方”

半璧形或小于半环的弧形,两端有眼或中间靠上有眼。可为龙首、虎首,常有纹饰。

璜是最早出现的佩饰,出土分布遍布全国。周代演变为礼器:"以玄璜礼北方"

2、六瑞

六种不同尺寸的玉器,作为权力等级的区别。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

3、其他礼乐器

1)珽、荼、笏:依身份地位不同而佩执,多为素面。

2)瑁:竖长方形,有洞。天子执,诸侯持圭上朝时,敲一下圭头部。

3)磬:一种标准形制,如矩尺状器物。宫廷乐器

4、仪仗器:

玉制兵器。 出土的玉制兵器,均没有使用痕迹,实为仪仗用器。

如:戈、刀、戚、钺、牙璋等。

佩饰玉器(饰玉)

1、项饰

系璧:直径小于5cm的璧、环、瑗。

佩璜:小型的璜,有1-3个洞。

子辰佩:龙和鼠玉佩。

玉全佩:由珩、牙、冲等组成的组佩。

项链:珠形、管形,有坠或无坠。

蝉:分为佩蝉、冠蝉、含蝉。

勒:分圆勒、方勒、扁勒、枣核形勒。

刚卯:雕有8×4个字的长方形玉器。用于避邪。

翁仲:宽衣博袖、双手合十的人。用于璧邪。

司南佩:亚玲状。象征吉祥。

2、手饰

手镯:较璧、瑗"肉"部窄而厚。

搬指:套在拇指或食指上。

3、耳饰

玦: 有缺口的环形玉器,

珥珰:中部内凹的锥柱体。

4、头饰

笄:针状玉器,约10cm长,束发用。

玉梳:玉制梳子。

翎管:帽子上插翎毛之管。

5、剑饰、服饰

丧葬玉器(葬玉)

从战国开始,渐渐发展成一套丧葬用玉制度。葬玉专指用于保护尸体的随葬玉器。古人认为玉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主要品种有:

玉衣:用金丝或银丝将上千块小玉片串连而成的衣服。

玉含:放入死者口中的小型玉器,玉含有蝉形,也有鱼、珠、方 片、贝形等,汉代盛行含蝉。

玉塞:堵住死者九窍的玉器。

玉握:执在死者手中的玉器。有贝、猪等形,汉代用玉猪。

还有玉枕、玉鞋、压脐、压眉等。

实用和玩赏玉器

1、实用玉器:主要指具有实用价值的玉制器物。最早的玉制器皿出现在商代,如玉簋。战国秦汉时期,常见的玉器皿有:玉角杯、玉卮、玉羽觞、玉奁、玉灯等。其形制与同期的陶、铜、漆器相同。唐宋以后,玉器皿品种更多,工艺更精,有玉碗、碟、杯、瓶、酒具等,还有文具,而且出现仿古玉器。

2、玩赏玉器:指用于陈设、观赏和把玩的玉器。多见于清代。主要品种有玉山子、玉屏风、玉香炉、玉花瓶、玉花插、玉佛、玉观音、玉兽、玉人、鼻烟壶等。商周时期:无孔小件圆雕玉器可能是玩赏玉器,主要是玉兽。

第三章 古玉器上的纹饰与工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619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