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

古代皇帝冕旒上为什么要加垂珠?其作用是什么?,第1张

古代举办大祭祀时,帝王、诸侯和卿大夫都要佩礼冠,其中冕旒最为尊贵,只有帝王才能佩戴。相信大家都有在影视剧中见过这种冕旒,很多人好奇为什么皇帝冕旒上要加垂珠,把自己的脸给遮住一些。实际上这里面也有很多讲究,冕旒前后的玉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每旒长12寸,共有12块五彩玉,每块玉相隔一寸,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臣能看到皇帝的脸。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冕旒的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代中国传说是黄帝制订了冠服礼制,从此之后,中国历代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男性二十岁要行冠礼,由长辈等给带上冠,以示成年古代,为何帝王冠冕都会有一串串的垂珠,很像门帘,为何要加上这东西呢

其实,皇帝冠冕上的这一排排垂珠有个官方名称,叫做“旒”,置于冠冕之上,称为“冕旒”,这种帽子是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皇帝的冕顶部前圆后方的板状叫做“延”,通常是前圆后方,代表着天圆地方,一般为黑色,表示庄重和威严。延板前后垂挂旒,旒的数量也有讲究,帝王为九,加上天地人,为玉珠12串,代表帝王地位。

玉珠的料必须是白玉,板前后各自有垂珠,表示帝王目不斜视,是非分明。而且旒冕左右耳边也各垂一颗**的珠玉,走路时珠玉在后边摇晃,提醒帝王勿信谗言,成语“充耳不闻”也是由此而来。

同时旒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提醒帝王仪容端正,如果帝王左顾右盼,那么旒就会荡来荡去,起到提醒作用,让帝王保持威严,同时臣子们也无法隔着冕旒直视帝王。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

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

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由此可见,冕旒的颗数和旒数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确立并成为了礼法。

天子的垂珠为12串,称十二旒,依次往下诸侯的是九串,上大夫为七串等等。地位越高头上戴的旒的珠子的排数越多,清朝诗人黄遵宪曾在《西乡星歌》里写道:“上有一人戴旒冕,是为日神之子天帝孙。”所以垂旒的玉珠对于皇帝来说非常重要。

1、美肤养颜作用:珍珠粉是如今非常流行的美容养颜的外用口服护肤品。而佩戴珍珠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美容养肤的作用,有喜欢佩戴珍珠项链的朋友反应颈部的手术疤痕因为长时间佩戴珍珠项链的原因竟然慢慢淡化到消失了。早晚用珍珠轻轻地按摩皮肤,可以达到护肤、美容和去斑消皱的作用。

2、佩戴珍珠,不仅可以肃清人体血管的功氧化脂,美容护肤,延缓皮肤老化,提高人体免疫力。还可以防止骨质流失,养肝明目、清热解毒,具有抗衰老、延年益寿的功效。并且还能够有效的治疗咽喉炎和口腔溃疡。

3、镇定安神作用:传闻慈溪太后非常喜欢在谈判和外事活动时候佩戴珍珠或者手握珍珠,可以让他心神安定,思路清晰便于做出正确决策。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职场女性选择珍珠首饰作为谈判桌上镇定气场的最佳配饰了。也有因为怀孕而导致心绪不宁的准妈妈们说佩戴了珍珠项链之后情绪急躁的现象明显缓解了。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注意不要用水冲洗珍珠手链。因为残余的水可能进入珍珠的小孔内,不仅难于抹干,可能还会令里面发酵,珠线也可能转为绿色。

2、如佩戴时出了很多汗,可用细腻柔软的湿绒布小心抹净,切勿用面纸,因为有些面纸的摩擦会将珍珠手链磨损。

3、偶而可用淡碱水清洗,可以维持珍珠手链的润泽(仅限于用尼龙线串的珍珠,不适合丝线串的珍珠手链)。

4、若珍珠手链变黄,可以用稀盐酸浸泡,可溶掉变黄的外壳,使珍珠手链重现晶莹绚丽、光彩迷人的色泽。但如果颜色变黄得厉害,则难以改变。

参考资料:

珍珠

佛珠,是佛教徒在念佛时为了专心一念,而拔动记数的随身法具。现在佛珠也逐渐扩大成为一种佩饰,非佛教徒中,也广为佩戴。

每串佛珠由一个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佛教强调恭敬心诚的目的,是通过恭敬佛菩萨,真诚待人,目的是为了改正我们的傲慢、自以为是的缺点,如果去除了这些缺点,就会变得平和理智。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着重这一点,并强调戒杀护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长寿的结果。佛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时时在提醒自己爱惜物命。

佛珠是弘法最为方便的法器。在使用佛珠时,不要过分地计较它的构造、颗数和质料才好。只要能做到“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也就可以早证菩提、成就涅槃了。

今天给大家带来清朝的御珠有什么意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校易搜。

清朝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最接近考古学的封建帝制社会。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精美的资料,甚至是影像资料,让我们亲眼看到了古代封建皇族的风采。虽然每个朝代在服饰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但是到了清朝,因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所以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民族特色。他们有着独特的服饰标志和独特的服饰风格,这一点从近几年热播的清代影视剧中就可以看出来。

清代男子的衣服多为长袍马褂,女子的衣服则为旗袍。这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展现身材曲线的旗袍,而是宽松的,完全看不出女性的身材。统治阶级的男女穿着更加精致细腻,佩戴的佛珠更是宫廷特有的一部分。只有皇帝、皇后和某一等级的官员,在穿着正装、吉祥服或普通服时,才允许在胸前佩戴佛珠,以区分等级,显示尊严。普通人任何时候都不允许穿。

朝日珠就像挂在和尚胸前的珠子。其实朝日珠是佛教的东西。满清统治者尊崇佛教,但他们所尊崇的佛教却是历代禁锢人们思想的最有力武器。统治阶级在重要场合佩戴念珠,表达对天的信仰和对人民的真诚,从而赢得民心。然而,统治者将念珠“改进和升级”为精美的配饰。有108颗珠子,每颗都很值钱。一般来说,百里香家族,雕瓷等。被选中。比较珍贵的是祖母绿蛋白石或南红玛瑙,打磨成光滑的珠子。其中每27颗珠子有一颗不一样的大珠子,总共有4颗珠子。这四颗珠子比较值钱。同样的四颗珠子可以决定大臣的等级。

清朝原来的统治者并不讲究佩戴佛珠,但是他们信仰的佛教徒有数珠的习惯。珠子在满语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服兵役时经常给部下送佛珠。此外,各级将领还会向皇帝进贡珍贵的佛珠。渐渐地,佩戴念珠成为清朝的传统。清朝入主中原后,考虑到了所有的细节,于是就有了以珠制冠的规矩。

甘二十九年的《清惠堂》记载,皇帝的皇冠是用宫珠装饰的。它还规定了官员如何佩戴珠子。所有朱超、五朝语言、四武直语言、国子监官员、公主、福晋、五官夫人用于杂宝、香火。“而且,珠子的颜色和材质都很精致。皇帝在不同重要场合佩戴的佛珠是不一样的。在皇宫举行的仪式上,人们将佩戴东方的珠子。佛珠在祭祀天、地、日、月时分为青金石、蜜蜡、红珊瑚、绿松石、绿松石珠。它们是珍贵的珠宝。东方佛珠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太后佩戴。慈禧太后也会在肩上挂“红珊瑚珠”。

清朝的统治者用这些完整的着装规则来区别前朝,可见清朝的威严。此外,官员会见皇帝时必须跪拜在地。会念珠的可以额头触地。官员年龄越大,佩戴的佛珠越长,磕头越少。的确,清朝的衣服成了历代最独特的衣服。今天,许多博物馆仍然保存着王室或官员佩戴的珍珠,世界上现存的东方珍珠非常罕见。即使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东方明珠,也是稀世珍宝。

另外,一根绳子上有108颗珠子。这108颗珠子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有各自的含义。其中12个代表一年中的12个月,24个代表一年中的24个节气,72个代表72个季节,4个大珠代表一年中的4个季节。戴这种念珠的统治者,表示对天的敬畏,对人民的担忧。他们希望这个国家和平,人民在一年之内丰收,衣食无忧。还有一种说法,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可以归纳为一百零八种。所以在古代佛教寺庙里,一个钟敲108下,就叫“醒世108烦恼”。看来统治者也想用佛珠来解忧。

还有一种说法是朱超“有一个乾坤在里面”。其中108个是为风水和国富设计的,和国富有关。

清朝的灭亡和作为统治阶级象征的珠江朝圣的消失,是历史长河中仅存的事件。但是,他们足以见证当年等级森严、奢华无比的封建社会。它们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和心血,见证了清朝的兴衰。历史留下的一切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想了解历史文化,学好这些东西是必不可少的。

一、 名字的意义佛珠,从字面上看,是佛教用品中的珠子。具体地说是佛教徒在念佛时为了专心一念,而拔动计数的工具。当然,现在佛珠也逐渐扩大成为一种佩饰,非佛教徒中,也广为佩戴。佛珠名字的另外一个含义是:弗诛,就是不要诛杀生命的意思。不论在家出家,佛教中的第一大戒是不杀戒。我们每个人都不愿失去生命,推己及人,每一个有生命的有情众生也都是如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佛教更是着重这一点,并强调戒杀护生的人必定有健康长寿的结果。佛珠戴在身上或者拿在手中,也是时时在提醒自己爱惜物命。二、 形状的意义佛珠一般是圆球形的,表示圆满,也就是完美无缺的意思。我们常常抱怨人生的很多缺憾,人的很多缺陷,但我们总是没有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佛教千言万语、苦口婆心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圆满无碍的智慧、功德,只因为自己无谓的烦恼,而将这些本有的圆满智慧覆盖了,不能显现出来。为什么说我们的烦恼是无谓的?我们90%以上的烦恼是建立在虚幻的建筑之上的,比如对过去的事懊悔不已,时时伤感,甚至想不开,寻死寻活。智者看来,过去的已经过去,非要再追回来让自己痛苦,岂非无谓;又比如对未来的事担忧、恐惧,结果呢,实事上事情并不是自己所担心的那样,白白地失眠了几个晚上;即使担心的事真的发生了,也不是件坏事,坏事可以使我们得到经验教训,促使我们进一步提高;其他诸如怀疑、傲慢等等。所谓五盖:贪嗔痴慢疑,盖住了我们本有的智慧光明,只要能化解这些无谓的烦恼,就可以与佛一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一起涌发,圆满无碍。三、 结构的意义每串佛珠由一个主珠、若干其他的珠子和穿绳三部分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绳代表着法,若干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宝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所以,对佛珠要有恭敬心,如对圣容,收拾身心。佛教强调恭敬心诚的目的,不是叫你恭敬佛菩萨,从而佛菩萨来保佑你,这是一种手段,通过恭敬佛菩萨,真诚待人,目的是为了改正我们的傲慢、自以为是的缺点,如果去除了这些缺点,我们就会变得平和理智,就减少了别人对我们的敌对态度,从而办事相对就顺利了,并不是外面的佛菩萨保佑的,是自性中的光明显现出来产生的效果。四、 数目的意义佛珠中,数目较多的是18粒(加上主珠是19粒)和108粒(加上主珠是109粒)。18代表着十八不共法,这是佛的十八中特有的功德,是其他圣贤所不具备,所以说是不共的;18也代表着十八界:内六根界,外六尘界,加上六识界,共十八界,十八界包含的宇宙中所有现象。108代表着百八烦恼,也就是人的一百零八种烦恼。简单来分这一百零八种烦恼不外乎上面提到的五盖:贪、嗔、痴、慢、疑,也就是贪婪、怨恨、蠢痴、傲慢、疑惑。人之所以身心有疾病,之所以本有的无量智慧功德不能显现,就是因为这些烦恼的存在,这些烦恼盖着了本有的智慧功德。如果解了这些烦恼,就同于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11033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