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的形成过程如下:
蚌的外套膜受到异物(砂粒、寄生虫)侵入的刺激,受刺激处的表皮细胞以异物为核,陷入外套膜的结缔组织中,陷入的部分外套膜表皮细胞自行分裂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细胞分泌珍珠质,层复一层把核包被起来即成珍珠。以异物为核称为“有核珍珠”。珍珠就是这样形成了。
蚌在生病期间,外套膜外表皮受到病理刺激后,一部分进行细胞分裂而后发生分离,随即包被了自己分泌的有机物质,同时逐渐陷入外套膜结缔组织中,形成珍珠囊而后形成珍珠。由于没有异物为核,称为“无核珍珠”。
珍珠简介
天然珍珠呈圆球形、椭圆形、不规则的球形或长圆形,直径1~6毫米。表面类白色、黄白色、浅粉红色、浅蓝色等,具美丽的彩色光泽,平滑。作过装饰品的珍珠,中央多数有穿孔。质坚硬,难破碎,断面呈层状。用火烧之有爆裂声。气无,味微咸。
养珠形状与天然珍珠相似,但表面光泽较弱,断面中央有圆形的砂粒或石决明碎粒,表面有一簿的真珠层。不过合浦生态珍珠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养珠的质量。
人工养殖珍珠贝,一年到2年半可以采收珍珠。人工养殖珍珠贝,一般养殖周期为2-3年。从无核珠形成过程看,以第二至第三年最快,第四年以后生长速度下降,育珠蚌也渐趋衰弱,易于死亡。养殖2--3年的珍珠颗粒大,圆整,富有光泽,质量高。三年以上虽颗粒大,但光泽不好,质量并不高。
1671年,科学家认为珍珠的形成是由沙子走进贝壳类体内而变成珍珠。19世纪中,研究学家将珍珠切成两边作观察实验,发现寄生虫及卵。1904年,法国科学家Boutane发现当一只寄生虫进入贝壳内,外套膜的一部分会分离而变成一颗珍珠。 形成过程:明白软体动物的构造后,便不难了解珍珠如何形成。软体动物的外套膜分两边或两页,将内脏包着。外套膜有能力分泌一种角质物体,叫贝壳底质和碳化钙。这两种物质化为晶体而组成外壳。外壳分为三层,每层的形成都在同一时间进行。这三层分别: 外骨膜:是贝壳最表面的一层角质叫贝壳底质,由外套膜边缘部分生产。 碳化钙层:这层较厚,也由外套膜边缘分泌组成,有方解石及文石在内。 珍珠质:是由无数珠母层构成,由外套膜的其他部分分泌而成,含有碳化钙。 当一些刺激物如沙粒、寄生虫、珍珠核走进软体动物体内,皮膜层细胞便包围该刺激物,并开始围着它分泌贝壳底质,然后分泌珍珠质,很微小的珍珠质一层层地重叠,正如屋檐的瓦片一样,这个构造令它产生变幻色彩及绕射作用,形成我们常见到的珍珠光泽、伴色和天虹色彩。珍珠层的生长速度因气候及水质而变化,也与产珠的软体动物有关。研究发现珍珠质只可以在摄氏15度以上才可生长,日本蚝每天平均可分泌3至4层,所以要约1年才可生出1000层。养珠的珍珠层最少应有035毫米,普遍应有04至05毫米;核子珠的体积是养珠的直径减1毫米的珍珠层,所以一颗6毫米的珍珠层应有一颗5毫米的核子珠。养珠的培殖方法 培殖养珠,并非易事。需要技巧、耐心、时间、金钱,还要靠天后娘娘的庇佑才可,因为一场大风雨,可以杀掉很多蚝。一个红潮也可以令养珠的商人损失惨重,这些不可预料的事,间中都会发生。平均来说,每培殖16只蚝才有一颗有宝石价值的养珠。 繁殖蚝类:要经营出产养珠,只靠潜入海底打蚝是不可能的,一定要自己繁殖,才可肯定供应量。晶核形成:第一步骤是选择体型够大、年纪够的蚝来接受放入核子的手术。手术的过程并不简单,而不同的软体贝壳对手术的反应也不一。蚝最喜爱在深海生长,所以未到手术日期,都不会将它们拿到陆上。在进行手术那天,蚝便会被带去较浅的地方,而在做手术半小时之前便拿出来放在空气中。蚝类在空气中因要呼吸,被逼将壳打开。不张开壳的蚝会被送回水中,等待一天再尝试。通常蚝壳都张开得不够大,技工便强行把壳张开1厘米阔,用夹子固定位置,用利刀在肉部割一个小伤口,再在伤口上放入它牺牲了的同伴的一块外套膜时,要留意将它的外部向出,因为只有外套膜的外面部分才能分泌出珍珠质。接着是将核子放在外套膜上面,喂少许消炎药,放回水中休息一会,再移往笼里入住一个月,一个月过后,再拿出来检查,看看手术是否成功,不成功的蚝便会死掉,平均每3只蚝中只有2只康复。康复也不等于能生产养珠,普通只有25%的蚝会生珠,而4颗珠之中只有1颗具有可以出口的质素,所以说,平均饲养16只蚝才能得到一颗珍珠。 这手术需要一流技术,技工被称为插核者,在日本颇受人尊重。技术熟练的插核者可以在18至30秒内完成一只蚝的手术,手术的速度和技巧对蚝的痊愈有很大的影响,故必须审慎进行。因为蚝不能在陆上逗留太久,手术后要赶快放回水中休养。如将蚝强制张开两小时以上,会令它过度疲劳,导致手术后死亡率高,移植入蚝体内的外套膜几乎立刻生长,约7天后便做成一个珍珠囊将核子包围,立刻开始分泌珍珠质,每天可以分泌3至4层之多,水温愈暖,分泌愈快。大自然协助护理受伤的蚝,整个过程都十分奇妙。 核珠(核子):培殖养珠的人,尝试用不同质地的东西来做核珠。研究发现成功率最高的是用做一种叫猪蹄蛤。猪蹄蛤色白,所以在珍珠质包围之下,不易看到闪光,如果用有色的核珠,在灯光集中照射下,可以看到核珠的反光及颜色,对于珍珠层薄的养珠,尤其不雅。猪蹄蛤的密度与天然珍珠差不多,比重接近。其壳也够厚,可以用来做较大的核珠(8至9厘米)。大部分的蚝对猪蹄蛤做出来的核珠都可以接受,可能是贝壳的质地相似吧!猪蹄蛤的外壳首先被磨滑,成长成条状,再分成四方形小粒,将小粒再磨成圆珠状,才可用来做核珠,核珠大小不一,由2至9毫米不等。美国的俄亥洲、Wabash、田纳西洲是出产猪蹄蛤最多的地方,而政府也立例不能出口或杀害大量的蛤子,因这种贝壳的供应近年一直下降,故现在的情形是供不应求。中国也有出产这种蛤,但产量不多。日本现正研究用其他的人造贝壳来代替愈来愈少的猪蹄蛤。 60年前,日本出产的养珠普遍只有3毫米的直径,现在的日本珠大至10毫米,其中的成功因素是适当地选择核珠。早期日本人用玻璃珠、胶珠、铅珠,都不为蚝类接受,后期才发现它们对贝壳物体的排斥较少。中国出产的淡水天津贝也能用来做核珠。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人才选择猪蹄蛤做主要的核珠材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