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己业余写作的乐趣

如何提高自己业余写作的乐趣,第1张

  我觉得长篇小说构思很重要,整体情节事先要仔细掂量……

  推荐两本书短篇小说写作指南和写作这回事

  这是书评 from豆瓣。

  话不多说,还是来谈写作。

  老金把《论写作》分为“工具箱”和“论写作”两个部分。前一个讲写作的工具,也就是“器”;后者讲的是写作原理,也就是“道”。

  无论怎样谈论写作,都是一家之言,老金的话是他自身经验的总结,作为指导原则,不要忘记语境和局限性。

  分别摘录如下:

  工具箱:

  词汇:

  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适宜并且生动即可。 P110

  既然无法确定你用的词是不是最好的,那么干脆就选第一个蹦出来的,至少写的痛快。这是个好主意。

  后面的补充说明,针对的或许并非第一稿。老金讲究第二稿的写作,有时候甚至是大幅的修改。判断这个词适宜和生动与否,或许在第二稿,而第一稿不如性灵地写下去。

  语法:

  一、句子只需要名词和动词。 P114

  某人说,某人做,名词+动词的组合永远正确,而且有简洁的风格。写作中,“少即是多”的道理常被提起。这句和下两句句配合起来使用。

  二、你应该尽量避免被动语态。 P115

  三、副词不是你的朋友。 P117

  界定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某某说”,比如“他说”、“她说” P120

  举例:

  “把它放下!”她叫道。

  “还给我,”他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说。

  “把它放下!”她威胁地叫道。

  “还给我,”他凄惨地哀求,“那是我的。”

  “别傻了,金克尔,”乌特森鄙夷地说。

  老金崇尚简约的语法和语言风格,虽然他的写作常常慢热而有罗嗦之嫌,并且他热爱比喻,不过语言风格一向简单明了。

  名词+动词 减少副词修饰和被动语态,是掌握语言节奏最好的方法,如果需要快节奏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阅读感觉,遵循这种方法最好。而且不拖泥带水的叙述方式,也是比较适合用来讲情节性强的“通俗”小说。

  抛开有诡辩嫌疑的最合适的”这种说辞。

  小说还有文学性、实验性,但我认为本质还是讲故事,这是人听故事的需要。叙述赋予故事以意义,惯以文字的穿透性。而一般而言,倾向于过度叙述的作者要远远多于叙述不够的作者,这源于执笔者的不自信。

  实际上,越多的叙述,反而将表达的途径变得狭窄。没有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不负责任。

  作为叙述者,绝对不能小看读者的想象力,恰恰,在作品脱离了自己的手之后,故事的意义就脱离了掌控。读者用想象力,参与了作品的扩写。沉溺于叙述的作者和读者,就像热衷重口味的垃圾食品的人,自己毁了自己的胃口。

  论写作(其实是工具箱的下层):

  一、多读,多写。据我所知别无捷径,绕不开这两样。 P139

  没什么好多说了,勤奋

  如何写,老金说了很多,如何读呢?老金说过,读烂小说比读好小说“学到的东西更多”,不过时间有限,他觉得还是多读好小说吧,至少读起来开心点。

  二、你需要一个房间,需要房门,需要关上门的决心。你同样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你越是能够长久地坚持这些基本要素,写作就越是来得容易。 P152

  我有房间,也有房门;但后两样呢?我却没有做到,这就和过日子的悖论一样,有时候会发现,物质的条件还比较容易满足,有时候又发现,满足物质需要简直不可能。

  但,要自律就很难。决心取决于现状和期望之间、回报与渴望之间的两对差值。不过依靠在外部原因上的东西都不可靠,最终看自己的自我约束和集中力。

  “关上门”是杜绝诱惑的决心,具体目标是维持写作动力的手段。前一个是降低耗散,后一个是对力量的引导。后面的补充非常好,长久地坚持会让身体习惯,最后变成积习。写作一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就变得容易得多。

  三、故事与构思之间有很大的不同。故事正值体面,可堪信赖;构思与设计却很不靠谱,最好软禁起来再说。 P166

  老金认为故事是“化石”,是小说写作最大的一块。它本身存在那里,能多完整地挖掘出来,看作者的本事;这或许是“灵感”的另一种说法,当然更形象。仅就有限的写作经验而言,事先设想情节很有趣,但会有不安全感,不想好就不敢动笔;事先安排还是边写边想,这是两类不同的写作习惯。

  不过事无巨细地构想应该是个糟糕的习惯,老金将这个步骤放到第二稿,而用快意来主导第一稿,这样更有趣,有利于维持写作的动力,我认为这很正确。

  四、好的描写通常由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这就足以代表其他一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细节都是首先浮上心头的意象。至少这样开始落笔写绝对没问题描写不够和过分描写同样是很容易犯得错误。也许过分描写还更常见。 P172

  好的描写由细节而非辞藻构成。

  是“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常常是首先浮上心头。这几句话似乎有点矛盾,对叙述欲很强的写手而言,浮上心头的东西如果都写下来,大概会很啰嗦。

  用老金式的解决方法,在第一稿的时候,不妨啰嗦点,少数而精选的事情,在第二稿甚至第三稿来做。在后面详细表述。

  如何精心选择细节?这个问题的前提是有足够的细节供选择。细节来自于生活观察和体验,可以说,“首先浮上心头”的细节表明了作者对情景的立场。尽量真实地表现一个故事,乃至挖掘出故事背后的真实和意象,最然可以靠后面的改动,但第一稿的“首先浮上心头”至关重要,作者的高下此处立判。

  缺乏积累和观察的作者,似乎也是在用“首先浮上心头”的细节在写作,但在观察和记忆细节的时候,用的是苍白色的小匣子,挑来挑去就那么几招。用的都是动漫和美剧用懒的招数。

  积累和观察生活,要怎么做?上次看卡佛的话,深受启发,但还不知该怎么化成方法去落实,老金也提出了些建议。

  五、问题不在于你故事里的语言室庄严圣洁还是污秽亵渎;唯一的问题是这些话写出来是不是生动,听起来对劲不对劲。如果你期望它们生动真实,那么你一定得自己怎么说就这么写。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得闭上嘴听别人怎么说。 P187

  闭上嘴听别人怎么说,这个太重要了!!

  不是所有的作家都沉默寡言,有很多甚至表达欲很强。可能对于写作者而言,在生活中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与在写作中加以控制同等重要。每个人天生就有张口诉说的倾向,会耐心聆听的人很少,但这是作家必备的素质。卡佛、老金还有塞林格,都是写对话的高手,我想,“闭嘴”然后仔细“听”,大概是最好的入门方法。

  六、真实生活中没有所谓“坏人”或者“最好的朋友”还有“有一颗金子般真心的妓女”;在真实的生活中,人人都认为我们自己是主角,是主要人物、大块奶酪;如果你能把这种姿态带入你的小说,可能你会觉得这并不能让你更容易地塑造出很出彩的人物,但你也不大容易写出那种单调肤浅的傻瓜人物 P189

  依照真实人性来塑造人物,矛盾性会凸现出来,并且赋予亲切感,读者容易代入。当然,观察,能写的多真实,取决于你“进入”多深。

  有一句话特别正确,谁都认为自己是主角。并非谁都不可一世,但真诚、正义、善良,往往都是“个人”的。小说里的意识形态不能掩盖个人个性的偏颇和矛盾。要能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衡量故事带给每个人物的意义,能够代入,这或许也是作者和读者热爱故事的原因。

  七、实践是无价之宝,而坦诚必不可少。叙事技巧、对话以及人物塑造最终都要落到实处,就是要看得清听得真,然后用同样的清晰和真切把你所听所见记录下来(无须动用不必要的累赘副词)。 P194

  实践、真诚,仔细观察,记录。

  不加藻饰地书写故事和人物,使人物充分地在故事里活动。要用同样真诚的态度记录生活,这是很困难的,因为同样需要自己能够真诚地面对生活。

  八、象征(以及其他修饰手段)确有其用我想,当你重读自己的手稿(以及重新谈起自己的稿子),你就会发现有没有象征或是潜在的象征意象存在于其中。如果没有,不妨事,由它去。但是如果确有象征,那就拿过来为我所用。 P200

  “不妨事”也是很重要的。

  象征不是一开始设想好的,至少不依赖刻意的设计,这是老金的意思。

  九、如果你才入门,我希望你至少要把自己的故事写过两稿;一稿关起门来写给自己,二稿敞开门写给读者。

  关门写稿的时候,把脑子里的想法直接下载到纸上的这个阶段,我能写多快些多快,速度以自己能耐受、不难过为标准。这样我就可以保持住起初的热情,超越那种随时可能袭上心头的自我怀疑之感。

  第一篇的草稿——即纯故事稿——应该是没有别人帮忙(或是干预)独立完成的。要你抗拒这种冲动。让压力继续维持,不要将你的稿子交给外面世界的什么人,不要让他们的疑虑、夸奖,哪怕是善意的疑问,将你的压力减轻。

  

  需要让你的书休停多久——完全由你说了算,但我认为最短应该有六个星期。

  抗拒诱惑。如果没有做到,你很可能会认为自己那一段写得没有自己感觉的那么好。

  当那个正确的时间终于到来,将你的手稿从抽屉里取出。如果它看起来像是件你根本记不得什么时候从哪家旧货铺子或是谁家后院拍卖摊上买回来的古怪遗物,那就说明你准备好了。关上门,坐下来,手里拿枝铅笔,旁边放个笔记本。然后重读你的手稿。

  一口气读完(长篇不算)。

  经过了六个星期的复原,你还可以发现故事或是人物发展中那些巨大的漏洞绝不许为之深感沮丧,责怪自己。

  在我看来,重读过程中最刺眼的错误多半关系到人物动机(与人物发展相关,但不完全是一回事)。

  在阅读中,我头脑的最上一层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本身,以及工具箱里那些物事:把指代不清的代词去掉尽可能把副词全部删除。

  而在比较深层的思维层面,我正在问自己几个大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事:

  这故事连贯吗?

  如果是,那么要怎样才能将这种连贯变得歌曲般顺畅?

  故事中有反复出现的内容吗?

  能不能把这些内容交织在一起作为主题?

  总而言之,我想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什么意义,因为在写第二稿的过程中,我会增加场景和事件以加强这种意义。我还要删去一些旁枝别蔓。

  P209--215

  快写、保持压力、陌生化,这是在第二稿之前要注意的地方。这都是帮助自己保持写作热情的方法,尤其是长篇的写作。很多时候,将一篇小说,一个故事“写完”的意义,要大于将某些部分写到完美的意义。如果同意老金的“故事化石说”,那么就应该在这里达成共识。那么尽最大努力保持写作的动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老金的建议是快,并且不要减轻自己的压力;后者还会造成很多副作用,比如别人的看法,会左右你本身的判断,干扰思路。而陌生化,就是指不要反复重读自己已经写好的部分,因为永远有能够写的更好的空间,但我们写的不是诗。

  第二稿在语法上要删去过分修饰和语义不明的地方,原谅自己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发现故事更深的意义:一个是流畅度,一个是主题。

  流畅度存在于很多个方面,除了语言的节奏感之外,故事的进展是否符合内在和外在逻辑,人物的行动是否符合人物个性和冲突关系,也就是老金提到的“人物动机”。而反复出现的情景、意象、想法,就能成为主题,这或许是在写第一稿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主题”也是“故事”这块大化石的一部分,等待发掘。

  十、敞开门给读者。精心挑选几个理想的读者。他们最好是和你熟识,却又能提出中肯意见的人。

  删除枯燥部分。这就意味着缩减内容以加快速度,最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得不这么干

  公式:第二稿=第一稿-10% P223

  这公式教我的是,每个故事,或是长篇小说,到某个程度都会站不住脚坍塌下来。如果你拿掉百分之十以后就不能保住故事的基本内容和气氛了,那就证明你做的还不够。 P224

  删去10%和上面提到的,增加某些场景和主题并不矛盾,永远有冗繁的部分可以删掉,但并非总有需要加强的地方,而且向来没有定法,这个公式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但“做的还不够”这个说法,有点想不明白。如果说,故事和长篇会“坍塌下来”,是因为长时间的写作,在逻辑和结构上,难以避免出现巨大的漏洞,变得不可靠、牵强;那么删繁就简,紧密逻辑,强化主题等等手段是巩固作品的重要手段。那么,删去10%就丢失了基本内容和气氛,为什么证明做的不够呢?

  我猜想,老金的意思大概是初稿的注水。如果故事的核心内容很苍白,靠修饰、比喻、描写和独白撑起来,那么删去10%就破坏了虚伪的表皮。如果如此,我觉得针对的应该是故事还不错,但藻饰过多的作品;如果是极其苍白的稿子,故事就像漂浮在肥皂水上的肥皂盒,放掉50%的水,它还是浮在上面,不会沉下去的。

  十一、关于背景故事,要记住的重要几点就是:

  1人人都有过去;

  2其中大半都很无趣。

  留住有趣的部分,别在其余部分上多费笔墨。 P228

  在倒叙、插叙或者闪回。不论按照什么顺序讲故事,都免不了涉及到人物的过去,避免冗长的絮絮叨叨,只聚焦和当下叙述的故事密切有关的地方。故事人物和普通人一样,都有很多过去,我们设定了一个人物,就可以想象出他的过去,但只需要一点点有趣的就可以,不是写个人史。

前言

微体古生物化石标本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了能有序、准确、有效并安全合法地获取微体古生物化石标本,特制定《微体古生物化石标本资源收集技术规程》。

本技术规程详述了目前微体古生物化石中应用最广的3个门类:有孔虫化石、牙形刺化石及放射虫化石。在采集前需做好与采集相关的一系列准备工作,野外寻找与采集过程中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与方法,微体古生物化石标本资源的收集还涉及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取标本等,本规程详细规定了收集过程中每一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细则。

本规程由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出。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本规程起草人:罗辉。

本规程由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微体古生物化石标本的收集范围及所用术语,标本采集准备工作、仪器设备要求、野外记录本要求、野外记录的内容和标准格式、采集步骤、标本的野外处理、标本的包装材料和包装方法、标本运输方法,以及交换标本、接受赠送标本和索取标本的信息记录、要求和注意事项。

本规程适用于古生物学工作者及地质工作者野外采集微体古生物化石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的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程,然而,鼓励根据本规程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程。

GB/T2260—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96499—200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第9部分:结晶学及矿物学

3 术语和定义

31 放射虫化石(Radiolaria)

放射虫是具有轴伪足的海生单细胞浮游动物,绝大多数具有透明玻璃质骨骼,个体大小从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平均50~300μm)。保存为化石的放射虫骨骼成分,主要是非晶硅质(蛋白石)及少量的硫酸锶(天青石)。一般产于硅质、钙质、泥质岩石中或海洋的松软沉积物中。放射虫化石的时代分布从寒武纪至现代。

32 牙形刺(或牙形石)化石(Conodonts)

一种成分为磷酸钙质、亲缘关系不明的微体化石,个体大小一般小于1mm,具有锥状、耙齿状、片状、台状和片台状等多种形状,主要保存在灰岩、黑色泥页岩、砂岩和硅质岩等岩石中,是寒武纪至三叠纪海相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化石。

33 有孔虫化石(Foraminifera)

有孔虫是微小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其大小一般在1mm以下,最大可达110mm以上。由细胞外质分泌物形成或由分泌物胶结其他外来颗粒构筑成的壳是保存成体有孔虫的主要部分。按壳壁成分可分为假几丁质壳、胶结或砂质壳、硅质壳和钙质壳四大类型。绝大多数有孔虫具钙质壳。有孔虫化石主要保存在碎屑岩(砂岩、泥岩、页岩、黏土岩)、灰岩、硅藻土或海底的松软沉积物中。

4 放射虫化石标本收集步骤

41 准备工作

411 工具

在地表露头上寻找和采集放射虫化石时,根据岩性的不同,应当具备铁锹、十字镐及小手镐、地质锤、丁字镐、小铲子、毛刷等;在海洋上采集放射虫化石,需要专门的船舶、钻孔机械和取样器。

412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在陆地上,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准备护眼罩、手套、安全帽、防晒霜等;在海洋上采样,需要准备另外的防护用品,如救生衣、防晕船的药等。

413 野外记录本

记录工作地点的地名、日期、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工作情况、采样层位、样品详细情况等。

414 标签纸和标本袋

标签纸上应有统一的印刷格式,用于记录放射虫化石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及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化石的野外编号。标本袋有两种,一种为小的纸袋,采集松散的放射虫样品;另一种较大,为布袋,可把装有松散样品的纸袋放进布袋内(注意二者不要混装,以免岩石样品把纸袋戳破)。

415 相关文件

在进行挖掘和采集化石之前,采集者必须了解化石产地的所有权、进入产地采集并带走化石的相关法规及合法性。如果想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准采集化石,预先应准备一些要求获准的信件,向土地所有者解释在该地点要采集的内容和原因,强调科研目的。

416 其他

大范围的进行挖掘工作,要求清除大量的上覆物,可考虑挖掘机的参与,或者采取爆破等手段。上覆岩块的清除还可以用配有电动绞车的四轮驱动汽车或卡车等将其移开。

42 寻找与采集

421 确定并记录化石产地

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采集,新产地的调查和寻找都是放射虫采集野外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1)如果要对某个区域进行评估,最好仔细考察本区内所有已发现的岩性中最有希望的露头,而不要仅停留在一个已发现了化石的地点进行采集。用罗盘或借助卫星定位仪器测出化石点的方位。

2)从不同距离和角度对化石的层位进行拍照,并对化石点再次定位。

422 放射虫样品的采集

4221 概述

采样前必须对目的层的地层层序、地质构造及沉积特点(如有无再沉积和再改造现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采样方向一般垂直于地层走向,采样间距视工作目的而定,数厘米到数米不等。放射虫化石样品的采集主要分在松软沉积物中和在坚硬的岩石中两种类型。

4222 在松软沉积物中收集

1)在海洋沉积物中,可通过各种各样的沉积物钻孔和岩心取心器在海洋沉积物中采取放射虫化石样品:重力盒式(箱式)岩心取心器是最简单的设计,可以一次在任何深度回收几米长的沉积物;活塞岩心取心器具有恢复一定厚度海洋沉积物的沉积序列的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以上的设计都会扰动对现代放射虫组合的生物地理分析研究具有特别意义的最顶层沉积物。箱式岩心取心器设计避免了这一缺点。复式岩心取心器(几根短的钻孔管安装在一个刚性的格架上)可以采集到比箱式岩心取心器更多的生物碎屑和底栖生物样品,更好地保留沉积物/海洋界面的沉积特征。

2)在陆上地层中,可在地层剖面中的松软泥质沉积物和风化砂质及其他沉积物中采集放射虫样品,在采集时,要注意清除掉表层受到污染和混杂的沉积物,用铁锤尖、小铲子或刷子小心地收集原生新鲜的放射虫样品,把它们放进准备好的采样小纸袋中(每一个样品一般采集50~100g左右),在小纸袋上标上样品的野外编号、层位,采样日期和地点、采样人等。

4223 在坚硬的岩石中收集

有时候,放射虫化石在薄层中保存比较好或成“窝”状富集,在一小块岩石中往往可采集到比大块岩石中更好的化石,因此最好对一个剖面的所有层位进行系统采集。

1)直接采样,如果没有可能用化学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挑选而进行直接采样的话,应选择暗色或深色富含泥质的岩石,最好不要选玻璃状的燧石(即使富含放射虫化石的残体),这一标准同样适合灰岩和粉砂岩。硅质灰岩(具有分散的二氧化硅碎片)或含有分散的碳酸盐碎片的燧石比较少见,但它们常常含有保存最好的放射虫化石样品。放射虫化石有时可以在自然风化的灰岩或硅质灰岩的表面用8倍或10倍放大镜直接看到。

2)野外用腐蚀法对样品进行初选,如果在野外用腐蚀法对样品进行初选,可以提高采样的成功率约5倍,但这种方法也有耗时和危险的缺点。这种技术大多数用于岩石组的详细研究,根据不同的岩性,采用不同的技术:

a)钙质岩石:①用20%稀释的盐酸腐蚀样品的表面2~10min,使具有硅质或黄铁矿质的放射虫骨粒在岩石表面显现出来,这样我们便可以估计动物群的丰度和保存状态,但需彻底清洗样品;②用浓的氢氟酸腐蚀岩石的另一面2~7min,为了看到组合腐蚀的作用,表面的一部分同时加用盐酸进行腐蚀,可使钙化的放射虫转变成氟石凸现在岩石表面,但需彻底清洗样品。

b)硅质岩石(燧石,硅质页岩和硅质灰岩):腐蚀的程序与上相同,不过用50%的氢氟酸代替盐酸,仔细操作,彻底清洗;放射虫应该出现在浮雕面上;对中空的放射虫壳(没有次生成二氧化硅)可以产生最好的效果;要详细测试结核状的样品(从核心到表面),因为保存最好的骨粒可以在结核的任何部分(结核的核心由于结晶度太高,骨粒的保存通常不会太好)。

c)页岩和泥岩:通过腐蚀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可以不用对岩石样品进行前期的挑选。

3)与大化石采样不同,每一个放射虫样品的需要量不是很多,而且不需要整块的岩石样品,一般用地质锤采样即可,每块样品的采样量根据采样目的和放射虫化石的丰富程度可以不同,一般在100g左右。

423 包装

1)松散放射虫样品的包装,陆上采集的松散放射虫化石样品放在样品小纸袋中,放进标签,封紧袋口,不让袋内的样品逸出和其他的样品混入;把装有样品的标本小纸袋紧密地放在布袋里,扎紧布袋袋口,在布袋上标上采样编号、层位,并记在记录本上。

2)放射虫岩石样品的包装,在岩石样品上用记号笔标上样品编号,放上标签,然后用柔韧性较好的棉纸包好,并在棉纸上标上样品编号、层位,紧密地放在布袋里,扎紧布袋袋口,在布袋上标上采样编号、层位,并记在记录本上。

424 野外记录的内容

野外采集并包装好的化石,应做好编录并附上标签,同时,在野外记录本上详细记录采样的有关信息:

——准确的发现地,最好指出最近的居民点、火车站、区域、省份及其与河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地物、地貌等。

——标明采集日期。

——写出采集人的姓名。

——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

——露头或人工点的号码,同一岩层中的全部标本必须用同一号码标出,如+++号露头,++号标本;采自同一岩层的标本不必每块都单独进行特殊的编号,但如标本是在同一露头上或剖面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岩层中采集的,就应当用特殊的号码标明岩层的上、下关系;标本数量较少时可直接在标签上注明,很多时候应另备纸张写出含化石的标本是在什么条件下(山谷、采石场、泥塘、探槽、铁路路堑)采集的,并标明岩层的垂直方向距地表的深度及产有标本的岩石名称和位于该岩石上下岩层的名称(如在砂岩中的页岩夹层);从同一剖面的不同岩层上采集的数块标本应当按顺序进行编号,并指明标本之间的距离(++露头,第++号岩层),有时候,为了清楚地表明各个样品及样品之间的上下关系,可画一个信手剖面示意图,在图上标上剖面方向、明显的地形地物标志、简单的地质背景(褶皱、断层、岩性等)、样品编号等。

——化石的野外编号。

425 运送或邮寄标本

为确保安全,运送标本时,应将标本放置在不易弯曲变形、牢固的木质或铁质箱子里,空隙处可以塞上刨花、纸或稻草、干草等,以免样品袋在震动时破损。

43 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

主要是正模标本。标本的交换、捐赠和索取应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签署一个“转交项目”合同,将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的合法所有权转给收藏单位(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标本进行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和标本数据。人工记录这些信息或把它们输入数据库中。

——向捐赠者发一份正式的感谢信。

——对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这些信息包括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是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图版等。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该登记号在数据库中是唯一的。

——除了模式标本以外,下列情况的标本也在收集之列:①馆藏中未曾描述,或只是粗略描述的标本;②来自与馆藏已有但层位不清的标本是同一产地且有着准确层位的标本;③馆藏中已有的,但保存特别好的标本;④新采集标本;⑤特殊保存的标本;⑥曾在出版物中发表的标本;⑦在即将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被描述的标本。

5 牙形刺化石标本收集步骤

51 准备工作

511 工具

在地表露头上寻找和采集牙形刺化石时,应当具备大锤、地质锤、丁字镐等工具。

512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准备护眼罩、手套、安全帽、防晒霜等。

513 野外记录本

记录工作剖面的地名、日期、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工作情况、采样层位、样品详细情况等。

514 标签纸和标本袋

标签纸上应有统一的印刷格式,用于记录牙形刺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化石的野外编号。标本袋最好用布袋,用于装岩石样品。

515 相关文件

在进行挖掘和采集化石之前,采集者必须了解化石产地的所有权,进入产地采集并收集化石的相关法规及合法性资料。如果想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准采集化石,预先须准备一些要求获准的信件,向土地所有者解释在该地点要采集的内容和原因,强调科研目的。

516 其他

大范围地进行挖掘工作,要求清除大量的上覆物,可考虑挖掘机的参与,或者采取爆破等手段。上覆岩块的清除还可以用配有电动绞车的四轮驱动汽车或卡车等将其移开。

52 寻找与采集

521 确定并记录化石产地

1)对新产地进行调查和研究,进行区域评估,仔细考察本区内所有已发现的岩性中最有希望的露头,而不要仅停留在一个已发现了化石的地点进行采集。

2)用罗盘或借助卫星定位仪器测出化石点的方位,从不同距离和角度对化石的层位进行拍照或摄像。

522 牙形刺化石样品的采集

5221 采样前的准备工作

采样前必须对目的层的地层层序、地质构造及沉积特点(如有无再沉积和再改造现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5222 剖面的选择

最好选择出露好、厚度小、顶底界线清楚的标准剖面。

5223 岩相的选择

首先选择牙形刺富集的岩相,牙形刺在灰岩中分布最多(特别是含深水相化石的灰岩),其次是页岩,再次是砂岩。在出露最好的剖面上系统取样,建立化石动物群的层序。必要时增加辅助剖面,以便增加和补充在标准剖面上缺少的牙形刺层位。

5224 采样间距的选择

采样间距根据工作目的和岩性特点,特别是地层的厚度而定。通常,相当于一个统的地层,取100~200个样为宜。地层薄,间距小,混合挖槽取样,样品的间距为2~3cm。在地层厚的地方,特别是连续的灰岩地层,间距可放大为1~5m,甚至可大于10m。由于工作条件和工作目的不同,采样的要求也不同。为建立某一地区的地层层序或系统的古生物学研究,则要系统地全面取样,若仅为解决某一层段的时代,则有选择地取几个样就可以了,若为解决某一“哑”地层的时代,则要取大样。

5225 采样方向

一般垂直于地层走向。

5226 样品的质量

一般2000g左右,如牙形刺丰富,则100~200g就够了。

5227 选择性再采样

在标准剖面或辅助剖面的样品处理之后,对牙形刺化石在剖面上的产出情况就有了大致了解。通常对牙形刺的富集带要重新取样,以便研究整个动物群,确定各属种的比率和种间的变率。

5228 重新取样

每个样品同样为2000g。在富集带的间距为15cm或更短些。在动物群序列基本清楚以后,仍然存在一些地层和门类问题,有时要重点检查化石很少的层段,需要采集大量的样品,有时需要从单一层位中采集和处理几千克、几十千克甚至200kg的样品。

5229 井样

处理牙形刺化石所粉碎的样品比钻井岩屑细得多,因此需在井位上做专门采集。在某一地层单位上采的钻井样品要比同样地表露头的采样多两倍。在井上取样,实际限度为4000g(实际上岩心库中岩屑样品每1m只保留1000g左右),处理之前,所有细粒物质都要冲洗掉。实际处理时,每个样品可先处理250g。

523 包装

在岩石样品上用记号笔写上样品的野外编号,放上标签纸(标有样品的野外编号、层位、采样日期和地点、采样人等内容),然后用柔韧性较好的棉纸包好,并在棉纸上标上样品编号、层位,紧密地放在布袋里,扎紧布袋袋口,在布袋上标上采样编号、层位,并记在记录本上。

524 野外记录的内容

野外采集并包装好的化石,在野外记录本上要详细地记录采样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准确的发现地,最好指出最近的居民点、火车站、区域、省份及其与河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地物、地貌等信息;采集日期;采集人的姓名;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露头或人工点的号码,以及化石的野外编号。同一岩层中的全部标本必须用同一号码标出:如+++号露头,++号标本。采自同一岩层的标本不必每块都单独进行特殊的编号,但如标本是在同一露头或剖面上两个或以上的岩层中采集的,就应当用特殊的号码标明岩层的上、下关系。标本数量较少时可直接在标签上注明;很多时候应另备纸张写出含化石的标本是在什么条件下(山谷、采石场、泥塘、探槽、铁路路堑)采集的,并标明岩层的垂直方向距地表的深度及产有标本的岩石名称和位于该岩石上下岩层的名称(如在砂岩中的页岩夹层)。从同一剖面的不同岩层上采集的数块标本应当按顺序进行编号,并指明标本之间的距离(++露头,第++号岩层)。有时候,为了清楚地表明各个样品及样品之间的上下关系,可画一个信手剖面示意图,在图上标上剖面方向、明显的地形地物标志、简单的地质背景(褶皱构造、断层、岩性等)、样品编号等。

525 运送或邮寄标本

为确保安全,运送标本时,应将标本放置在不易弯曲变形、牢固的木质或铁质箱子里,空隙处可以塞上刨花、纸,或稻草、干草等。

53 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

主要是正模标本。标本的交换、捐赠和索取应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签署一个“转交项目”合同,将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的合法所有权转给收藏单位(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标本进行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和标本数据。人工记录这些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输入数据库中。

——向捐赠者发一份正式的感谢信。

——对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在某文献中已描述的标本,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图版等。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该登记号在数据库中是唯一的。

——除了模式标本外,下列情况的标本也在收集之列:①馆藏中未曾描述,或只是粗略描述的标本;②来自与馆藏已有但层位不清的标本是同一产地且有着准确层位的标本;③馆藏中已有的,但保存特别好的标本;④新采集标本;⑤特殊保存的标本;⑥曾在出版物中描述过的标本;⑦在即将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被描述的标本。

6 有孔虫化石标本收集步骤

61 准备工作

611 工具

在陆地上寻找和采集有孔虫化石时,根据岩性的不同,应当具备铁锹、十字镐及小手镐、地质锤、丁字镐、小铲子、毛刷等,在海洋上采集有孔虫化石,需要专门的船舶、钻孔机械和取样器。

612 防护用品

根据工作环境和性质,应适当准备一些劳保用品,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准备护眼罩、手套、安全帽、防晒霜等;在海洋上采样,需要准备另外的防护用品,如救生衣、防晕船的药等。

613 野外记录本

记录工作剖面的地名、日期、地形地貌、地质背景、工作情况、采样层位、样品详细情况等。

614 标签纸和标本袋

标签纸上应有统一的印刷格式,用于记录有孔虫化石采集的时间、地点、采集人、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化石的野外编号。标本袋有两种,一种为纸袋,采集松散的有孔虫样品;另一种较大,为布袋,可把装有松散样品的纸袋或岩石样品放在标本布袋内(注意二者不要混装,以免岩石样品把纸袋戳破)。

615 相关文件

在进行挖掘和采集化石之前,采集者必须了解化石产地的所有权、进入产地采集并收集化石的相关法规及合法性资料、经验性意见。如果想从土地所有者那里获准采集化石,须预先准备一些要求获准的信件,向土地所有者解释在该地点要采集的内容和原因,强调科研目的。

616 其他

大范围地进行挖掘工作,要求清除大量的上覆物,可考虑挖掘机的参与,或者采取爆破等手段。上覆岩块的清除还可以用配有电动绞车的四轮驱动汽车或卡车等将其移开。

62 寻找与采集

621 确定并记录化石产地

无论从事何种类型有孔虫化石的采集,新产地的调查和寻找都是有孔虫野外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1)如果要对某个区域进行评估,最好仔细考察本区内所有已发现的岩性中最有希望的露头,而不要仅停留在一个已发现了化石的地点进行采集。用罗盘或借助卫星定位仪器测出化石点的方位。

2)从不同距离和角度对化石的层位进行拍照或摄像,对化石点再次定位。

622 有孔虫样品的采集

采样前必须对目的层的地层层序、地质构造及沉积特点(如有无再沉积和再改造现象)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采样方向一般垂直于地层走向,间距根据工作的目的和岩性特点而定,从几厘米到数米甚至数十米不等,最好对一个剖面的所有层位进行系统采集。有孔虫化石样品的采集主要分在松软沉积物中和在坚硬的岩石中两种类型。

6221 在松软沉积物中收集

1)在海洋沉积物中,可通过各种各样沉积物钻孔和岩心取心器在海洋沉积物中采取有孔虫化石样品:重力岩心取心器是最简单的设计,可以一次在任何深度回收几米长的沉积物;活塞岩心取心器具有恢复一定厚度海洋沉积物的沉积序列的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以上的设计都会扰动对于研究现代有孔虫组合生物地理具有重要意义的最顶层沉积物,箱式岩心取心器设计避免了这一缺点。复式岩心取心器(几根短的钻孔管安装在一个刚性的格架上)可以采集到比箱式岩心取心器更多的生物碎屑和底栖生物样品,更好地保留沉积物/海洋界面的沉积特征。

2)在陆上地层中,可在地层剖面中的松软泥砂质沉积物和其他沉积物中采集有孔虫样品,在采集时,要注意清除掉表层受到污染和混杂的沉积物,用铁锤、小铲子或刷子小心地收集原生新鲜的有孔虫岩石样品和沉积物样品,把它们放进准备好的采样纸袋中(每一个样品一般采集500g左右),在纸袋上标上样品的野外编号、层位、采样日期和地点、采样人等,采样间距根据工作目的而定。

6222 在坚硬的岩石中收集

用于磨片的样品要大些,大小一般为10cm×10cm×6cm,但有时候,为了特定的目的(如研究有孔虫的群落生态或埋葬学),样品可采大一点;而用于个体有孔虫研究的样品则可小些。

623 包装

6231松散有孔虫样品的包装

陆上采集的松散有孔虫化石样品可放在样品纸袋中,放进标签,封紧袋口,不让袋内的样品逸出和防止其他的样品混入;把装有样品的标本小纸袋紧密地放在布袋里,扎紧布袋袋口,在布袋上标上采样编号、层位,并记在记录本上。

6232 有孔虫岩石样品的包装

在岩石样品上用记号笔标上样品编号,放上标签纸(标有样品的野外编号、层位,采样日期和地点、采样人等内容),然后用柔韧性较好的棉纸包好,并在棉纸上标上样品编号、层位,紧密地放在布袋里,扎紧布袋袋口,在布袋上标上采样编号、层位,并记在记录本上。

624 野外记录的内容

野外采集并包装好的化石,在野外记录本上要详细地记录采样的有关信息:

——准确的发现地,最好指出最近的居民点、火车站、区域、省份及其与河流的关系以及有关的地物地貌等。

——标明采集日期。

——写出采集人的姓名。

——化石产出的时代、层位、露头或人工点的号码。同一岩层中的全部标本必须用同一号码标出,如+++号露头,++号标本。采自同一岩层的标本不必每块都单独进行特殊的编号,但如标本是在同一露头上或剖面上的两个或以上的岩层中采集的,就应当用特殊的号码标明岩层的上、下关系。标本数量较少时可直接在标签上注明;很多时候应另备纸张写出含化石的标本是在什么条件下(山谷、采石场、泥塘、探槽、铁路路堑)采集的,并标明岩层的垂直方向、距地表的深度及产有标本的岩石名称和位于该岩石上下岩层的名称(如在砂岩中的页岩夹层)。从同一剖面的不同岩层上采集的数块标本应当按顺序进行编号,并指明标本之间的距离(++露头,第++号岩层)。有时候,为了清楚地表明各个样品及样品之间的上下关系,可画一个信手剖面示意图,在图上标上剖面方向、明显的地形地物标志、简单的地质背景(褶皱构造、断层、岩性等)、样品编号等。

——化石的野外编号。

625 运送或邮寄标本

为确保安全,运送标本时,应将标本放置在不易弯曲变形、牢固的木质或铁质箱子里,空隙处可以塞上刨花、纸,或稻草、干草等,以免样品袋在震动时破损。

63 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

主要是正模标本。标本的交换、捐赠和索取应符合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签署一个“转交项目”合同,将交换标本、捐赠标本和索取标本的合法所有权转给收藏单位(博物馆或研究机构)。

——标本进行登记并建立交换、捐赠和索取标本的目录,其中包括标本来源的个人(或单位)资料和标本数据。人工记录这些信息或输入数据库中。

——向捐赠者发一份正式的感谢信。

——对标本进行检查,确定是否要求特殊保存,如必要便立即实施。

——将标本的详细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入数据库,这些信息包括采集人/捐赠人、标本学名、地层细节、产地信息、岩性、保存形式以及所采用的特殊保存措施,如果标本在某文献中已被描述,还应记录作者姓名、文章题目、书刊名称、出版年份、页码、图版等。每个标本都应编有登记号,该登记号在数据库中是唯一的。

——除了模式标本以外,下列情况的标本也在收集之列:①馆藏中未曾描述,或只是粗略描述的标本;②来自与馆藏已有但层位不清的标本是同一产地且有着准确层位的标本;③馆藏中已有的,但保存特别好的标本;④新采集标本;⑤特殊保存的标本;⑥曾在出版物中被描述过的标本;⑦在即将发表的文章或专著中被描述的标本。

水养、蜡养、油养。

1、水养:大型石中,没有石皮的山石,就只能采用水养的方式。如太湖石、灵璧石、英石的表皮都较为粗糙,石质疏松,石面上分布的细孔较为粗大,吸附性强,若是用油养护,会吸附大量的养护油,氧化后颜色易变深变黑。

2、蜡养:方解石和白云石适合蜡养(石蜡)。可以用绒布蘸腊、油轻抹轻拭,也将石腊化成液体后涂刷。涂抹方法:先将石头清洗干净,再把石头加热。加热方法是,体量小的可放在锅里煮沸,体量大的可放在蒸汽锅里蒸,也可放在铁板上用火烤,夏天可放在烈日下暴晒。

3、油养:硬度较高的石头则适合油养。如大化石、九龙璧、寿山石、黄蜡石。用油涂抹养护,可以令石头的质地、光泽、色感更为突出。油养之前,须将石头清洗干净,晾干,然后用柔软的绒布蘸上油蜡轻轻擦拭,涂抹均匀后置于一旁,让石头慢慢吸收。有些石头比较“吃油”,可等油干后再涂一遍。但每天上油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石质。条件允许,可以使用茶油或者是橄榄油。养石,就是指将自己精心挑选的石头经过长时间的养护,使其光润沉稳,产生出肌肤之美。养石首先得寻觅品质优异的石头,没有一定的硬度和密度的石玩本身的价值也是不可恭维的。石品如人品。于人而言,人格之重要自是不言而喻的,人格高尚,众口皆碑,人格卑劣,众口诛之。石头亦然,如果石格不高,人皆弃之。

今天,我们无法通过实验去人工制造出严格意义上的化石,但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或对地层的研究去揭示化石形成的过程。那种专门以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的埋藏、石化等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地质地史学分支中称为埋藏学。 埋藏学告诉我们,因种种原因在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进程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因与地质环境相适应而保留下来形成了化石,绝大多数已经无法知道它们的存在。形成化石大致上有如下几个必要条件: 1生物的身体 生物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包括诸如骨骼、牙齿、外壳、干茎、叶脉、孢子及花粉等。当然也有极例外的情况,如某个水母的印痕。 2迅速地埋藏 生物死亡后甚至是活着的时候因特殊的原因它们被迅速地埋藏,这样一来,由于较好地避免了分解者、机械的和化学的作用或破坏,使之较好地得以保存下来。 3漫长的岁月 石化作用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有:原地埋藏且地壳活动相对稳定,这种情况下的化石一般会比较丰富,化石形体也比较完整,如着名的北美沥青坑化石群;异地埋藏,生物死亡后经历了因多种原因从甲地到乙地的搬运,这类化石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石化过程详解 生物因物种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及保存过程的不同使得化石有很多种类型,但从总的方面看无非是以下四种: 1实体化石 这是指生物体本身部分或全部被保存下来的化石。 按保存方式有这样一些类型,一是树脂保存,这主要是琥珀一类的化石,被保存的对象主要是古节肢动物;二是坑沼保存,如陷入泥炭沼和沥青坑的动物,被保存的对象主要是古陆生脊椎动物;三是冰冻保存,这类化石相对比较年轻,如西伯利亚冻土中的一些第四纪大型古脊椎动物;四是石化作用(详见"化石的形成"说明); 按化石质地则有这样一些类型,一是"未变实体化石",这类化石软体部分得到很好或较好的保存,如猛犸、一些琥珀、一些木乃伊化的化石。这类化石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二是"微变硬化石",这类化石软组织已经丧失,但留下了一些稍变性的硬组织部分(牙、甲壳、外骨骼等),另外生物体内原矿物质成分得以保留,虽经较弱的石化,但一些生物结构仍保存得比较完好。这类化石多是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贝类等。三是"石化化石"(详细参见石化作用) 2模铸化石 这是指生物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细分起来又有这样一些类型,一是印痕化石,二是印模化石,三是铸型化石,四是复型化石,究竟属于哪一种主要看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 3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因古生物活动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动物的足迹、抓痕、爬痕、挖掘的洞穴,也包括诸如卵、动物的粪便、胃石等化石。从更为广泛的角度看,这类化石还应当包括古人类活动的劳动工具和文化遗物等。 4化学化石 这是指古生物体虽没保存下来,但那些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氨基酸、脂肪酸等)却被保留在岩层中,从而可根据这个判断某古生物的存在。 其次,根据化石的尺寸可将化石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一般情况下人们将那些不需要利用显微镜即能进行研究的化石称为大化石,这也是人们知道得最多的一类。微体化石则是指那些需要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化石,这类化石一般人知道得并不多,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硅藻,当然也包括一些史前生物身体构造中某一微小的部分,如牙形石、细小鱼鳞等,还有植物的孢子、花粉也属于这一类。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学者那里可能把另一些学者看成是大化石的也当做是微体化石,这个并没有严格的原则上的限制,如苔藓虫、层孔虫、软舌螺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设备的日益先进,现代生产要求人们去观察更加微小的生物体化石,这在地质调查和勘探中的应用是非常突出的,因此人们将那些只能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和研究的极微小化石称为超微化石,这类化石的尺寸通常在30到10微米以下,如颗石、盘星石、微锥等。对于上述化石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再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亚化石和假化石 有时,我们从媒体那儿听到在某地发现了六千年以前的人类化石这类的报导,业内专家也如此称呼。但只要细致地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化石并未完全石化甚至是根本就没有石化,因此从古生物学化石的标准来看,这类东西应当不能算做是化石,人们为了将它们与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化石区分开来,将它们称为亚化石、假化石、可疑化石等。 1亚化石 这是指生物体骨骼中的有机质因年代久远均已散失或挥发但却没有石化摹盎薄R话愕厮担腔窃诘谒募腿率酪院蟛判纬傻摹br> 2假化石 顾名思义,这类所谓化石根本就不是什么化石,一般是因人们的错觉误成的,如一些矿物在某种非常特殊的环境中形成奇特形状的结晶,或者一些岩石极巧合的纹理,或者由于侵蚀作用形成的"酷似"形等。假化石最大的特点是它们经研究后根本不具有任何生命体的痕迹,完全是自然界的无机物。(右上为亚化石,右下为假化石) 3可疑化石 对于那些经研究仍无法确定其真假的"形似"物人们暂时将它们归成一类,称之为可疑化石,这类东西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拓宽和研究的深入最终得到确认,或是真化石,或是假化石。 点击请看活化石和孑遗 化石的研究涉及到两大类不同的学科,即地质学和生物学。在地质学中,化石的研究是历史地质学、古生物学、古地理学(历史构造学、断代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环境,还能对地层层序进行时间上的定位;在生物学中,古生物学是类群生物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中的化石研究是其唯一的对象,通过研究(包括传统的古生物化石分类描述和现代的电镜超微化石研究),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分类系统榷加凶攀种卮蟮囊庖澹ū菊舅婕暗幕难芯糠矫嬷饕俏粕镅У模br> 需要强调的是,在一万年以前有些就是现生种的化石,对于这一类化石将不纳入到隶属于古生物学的范畴。事实上我们这里所说的一万年的划分界限完全是人为的,我们还可以做其它的划分,比方说五千年,但目前世界上约定俗成的做法是以全新世(约开始于一万年前)以前的生物才可算史前生物。 1标准化石 这是指特征显着、延续时间较短但分布较广、且数量多且比较容易发现的化石,人们通常用它们来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2指相化石 在不同的生物或生物组合中,有些对生活环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这类生物形成的化石就是指相化石,人们通常以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来推断出当时各地的环境条件,而且数据相当准确。属于标志性化石之一。 3带化石 这是指在地层学中可以用来作为划分最小地层单位的生物带的依据的化石。 4持久化石 有些进化极缓慢的生物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其化石延续时间很长,人们将这类化石称为持久化石。 5化石钟(古生物钟) 我国学者马廷英在研究现代珊瑚时于1933年首次提出古生代四射珊瑚外壁上有反映气候季节变化的生长线,三十年后美国古生物学家研究古珊瑚时计算出当时一年的月数数和每天的小时数。人们将这些能推算出古地球公转速度和自转速度的化石称为古生物钟或化石钟。 生物的分类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古今中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一些还存在着激烈的争议。在现代生物分类系统上,本站采用了我国着名生物学家陈世骧先生的六界分类系统,而在化石分类方面,由于资料来源原因,本站采用的是五界分类系统,即将其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按国际上一般的分类标准,界下依次分门、纲、目、科、属、种等。科学家为研究的方便,在以上这些基本划分之中还加入了一些辅助单位,本站约定,按现代生物学这些分类单位称"总"的(如总科、总目)在古生物学中称"超",如超门、超纲、超目、超科等,另外还有"亚"的分类单位则古今相同。 又因从化石来看我们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分类着重以下特征: 1共同的形态特征; 2构成一定的居群; 3居群有一定地理范围的分布。 在没有更进一步的细节可供说明或解释,根据以上三种特征判明的化石种,可视为古生物的自然分类单元,并具有相对可靠的客观性。 在分类中还有一种被称为"形态种"的,它和自然单元存在着区别,具体地说就是某些化石种仅根据生物体的某些部分的形态来确定,或经详细研究发现在同一种名下记述了分属于不同分类单位的部分生物体,或同一分类单位具有几种形态但被分别给予了独立的种名。补充说明一下,在"属"中也有相似的情况。 化石分类与现代生物学分类不同的地方还有,在现代生物学分类中,最低的分类单位仅为地理亚种,而化石分类(或古生物学分类)中还有年代亚种,这是指同一种内,在不同时代分布上其形态特征不同的种,在此基础上由年代亚种进一步发展可产生年代种。

1、首先准备好材料和工具:精心挑选好的奇石、盐酸、容器,如图所示。

2、然后将奇石放入容器里,慢慢将盐酸倒在石头上,石头一遇到盐酸表面就会起泡沫,用盐酸最少要泡20分钟。

3、然后将石头捞出,加清水稀释,等泡泡木有了,就可以把石头拿出来了。

4、接着用刷子清洗,使劲刷石头的表面,精准到细缝。

6、最后就完成了,看一下纹理清晰的奇石,如图所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6924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