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结金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结拜?

义结金兰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来历?为什么古人那么喜欢结拜?,第1张

我们常常能在很多电视剧里面看到结拜的场景,类似于桃园结义那样的,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在一快,对着一个神明的雕像,或者对着天地说出某某与某某结拜为异姓兄弟或姐妹,从今以后就是一家人了。很多人管这个叫做义结金兰,但是义结金兰究竟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意思古代人真的有那么喜欢结拜吗

《三国演义》一开篇就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纷纷聚合,时势造英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也因缘际会走到了一起,聚在张飞家的后园中,彼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三人敬告天地,焚香礼拜,山盟海誓,义结金兰,成就三国故事中感人的一幕。

《红楼梦》中林黛玉终于对薛宝钗敞开心扉,两个人互剖心事,是为“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安慰黛玉不必做司马牛之叹,黛玉跟宝钗坦诚以前错怪了她只当她是藏奸。二人虽没有义结金兰,然此情此景,颇类此义。而看过武侠小说或侠义电视剧的人,一定不陌生“义结金兰”的场景,比如《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和紫薇结拜时的场景,是很多80后、90后记忆犹新的场景。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天龙八部》里的三巨头,兄弟(妹)情深。

义结金兰的誓言每个人都很熟悉:“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今天我某某某和某某某在此结为异姓兄弟(姐妹),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歃血为盟——除了江湖好汉可能真的会歃血,一般的人多半都是喝碗酒喝杯茶意思意思。那么,“义结金兰”究竟有什么来历呢

义结金兰是结拜的雅称。源于《世说新语》中的“贤媛”,说是山涛跟嵇康、阮籍会面,“契若金兰”——意思就是情投意合的人为了追求共同利益而结拜成异姓兄弟或姐妹的一种形式。古人义结金兰是大有讲究的。首先结拜的人要互换谱帖,也就是俗话说的“换帖子”,然后在红纸上写下自己的姓名、生辰八字、籍贯,以及自己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姓名,写好后的红纸就叫做“金兰谱”。然后,结拜之人按照年龄长幼顺序,在天地牌位前烧香磕头,并立下结拜誓言,仪式完成后,大家就结成了兄弟姐妹,虽是异姓,感情却胜似亲生。

《易经》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指,只要同心,两个人的合力也足以断开金属;同心同德的人的看法一致,说出的话会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就想闻到芬芳的兰花一般。一旦义结金兰,便成了兄弟姐妹,相互扶持,风雨同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虽然能够做到的人不多,但这样的感情还是最容易打动人心。

“义结金兰”这个词语,但凡看过武侠小说的,应该都见过。但啥叫金兰,怎么样义结金兰,怕是大多数人都不晓得了。

兰花被喻为王者之香。有香祖之称。人们通常透过兰花来展现自己的人格襟抱,兄弟情谊应犹如兰花一样品质,所以习惯说成“金兰之交”、“义结金兰”、“契若金兰”,这样的说法也就合情合理了。

“金兰语出《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金,喻坚;臭,指气味;兰,喻香。)”指友情契合,友谊深厚。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山(山涛)与嵇(嵇康)、阮(阮籍)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义结金兰”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朋友交情深厚,后来,根据这些个典故,朋友间情投意合,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称结金兰(契若金兰)。以前的规矩,义结金兰后,要交换谱贴,叫金兰谱或叫兰谱,因此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换贴”,也是两个人拜把子结金兰的意思。

旧时结拜兄弟时,需各序谱系,彼此交换为证,此谱即称为“金兰谱”或 “兰谱”。之所以如此之称,就在于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而彼此的言语相投,思想感情一致,故其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芳香如兰花一般宜人。

亚洲是日本的,世界是中国的,宇宙是韩国的。"这是日本国民对自己和中国以及邻居的韩国调侃式的评价。

在如今发达的网络世界中,日本年轻一代在评价三国关系时,经常以自嘲和轻蔑的方式发出类似的论调。虽然听起来有些可笑,但也证明日本国民对于自身所处于环境的客观评价。

日本国内有很多的知识分子赞同中国周边的国家,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来自于中华大地的影响,无论是和中国隔海相望的韩国,还是和中国接壤的越南,或是相隔千里海波的日本。

中国在数千年来一直是东亚的中心,是文化与经济的输出国。日本和韩国则是周边邻国的受益者,至今很多日本人都对中国文化表示着尊重。

而韩国就不一样了,为了将自己国家塑造成一个历经沧桑的国度,再三的攫取着来自于中国的文化,甚至恬不知耻的向全世界宣示对于这些文化的主权。

比如端午节是韩国的、春节是韩国的。就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李白、孔子等这些历史名人韩国也不曾放过,声称他们都是韩国人。然而这些谎言都被中国和日本一一戳破。

的确在二战以后的数十年中韩国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国际关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亚洲为数不得的发达国家之一。这也让大部分韩国民众感到自豪和骄傲,一度瞧不起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然而当中国打开国门吸引外资时,一切都变了。

韩国知名的博士教授金兰都在中国旅行之后就发出过一声特殊的感慨,中国依旧是那个可以影响世界发展的亚洲大国,而中国人的勤奋和努力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理解的。

01三明治夹心理论

从上世纪70年代到如今,在韩国一直有一个关于中、日、韩三国的三明治夹心理论。

在这个三明治中上层的面包片是在亚洲称霸多年的日本、底层的面包则是在日韩两国飞速发展中有些不太显眼的中国,中间的夹层就是韩国。

这种理论其实是比较客观的,也是存在的事实。二战以后日本虽然失去了在战场上对外扩张的能力,但是在美国的协助之下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日本和美国在签署"广场协议"之前,日本人民一度相信他们将会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美国国内一度掀起了"日本威胁论"的论调,日本民众在美国"买、买、买"的举动,引起了美国民众的不满,甚至出现日本将要买下整个美国的论调。

掌握巨大财富的日本在苏联一蹶不振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他们相信早晚有一天通过他们的努力终将会超越美国。然而自私的美国人并没有给日本超越美国的机会,一纸协议将日本彻底击垮,将日本拖入泡沫经济的泥潭。

也就是在此时,美国的另一个小弟大韩民国拿到了发展经济的契机,在国外资本还不太相信中国会彻底打开市场时,全世界的经济转移到中国周边的临近地区。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韩国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从上世纪6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初,仅仅30多年的时间,韩国从人均GDP不足100美元的弹丸小国一跃成为人均GDP达到近2万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日本经济的衰退让韩国民众看到了希望,在自大的韩国民众眼里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成为亚洲最发达的国家。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互联网开始兴起,韩国民众和日本国民掀起了舆论的骂战。韩国看不起经济颓势的日本,日本则嘲笑韩国的妄自尊大。

此时的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没多久,在经济发达的日本和韩国面前还没有什么存在感,加之社会体制的不同,韩国对中国还有些误会。

自以为是的韩国人自然瞧不上这个重新定义世界工厂的古老国度,所以中国也就成为了这片三明治最底层的面包。

02失落的酸味

抛开所有的历史恩怨不说,日本对于中国的评价和认同还是值得称赞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最艰难的日子里,日本给予了我们极大的帮助,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伸出过援助之手。时至今日从网络上还能看到日本对于汉文化的尊崇。

在网络媒介上我们经常看到日本的网民自我调侃的称中国为"爸爸",而称韩国为"哥哥"。其实这是源于对汉文化的认同。

韩国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而日本的大部分文化也是起源于中国,在文化上三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属性。所以当韩国民众在网络上宣传自身文化有多深厚时,总是受到来自日本民众的嘲弄和讽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超越了韩国、欧盟和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面对重新崛起的中国,自视甚高的韩国人总是不愿意相信这一眼见的事实,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来掩盖中国这数十年来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他们总是认为韩国才是东亚唯一的经济奇迹。他们为自己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而自豪和骄傲。

来自韩国的金兰都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眼里韩国人所取得的经济成果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无法超越的,在他们心中那是一段经济发展的奇迹。

然而当他来到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时,金兰都失望了。起先他也不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一切,然而走的越远,待的时间越长,他心中的失落也越大,从不服气的酸味转别为发自肺腑的赞叹。

金兰都来到中国之后看到的不是他脑海里所沉寂的那幅破烂不堪、穷困潦倒的画面。在他的记忆深处中国应该是一个落后、贫穷、人民还吃不上一顿饱饭的封闭式的国家。

然而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到处高楼林立的商业大厦,处处充满着商业气息的商务洽谈活动和行色匆匆忙碌着各自事业的中国人。

当他再次回到韩国走上演讲台的时候 ,他发出了这样的一声感叹"眼前的中国,彻底击碎了他作为韩国人在中国人面前的骄傲"。

在他看来这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东方大国能够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奋斗来当下的世界地位和经济实力那是从未有过的世界奇迹。

如今还有很多韩国人对于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还是充满了各种失落的酸味。

然而对于韩国的这种态度,怒喷他们最多的并不是中国人,反而是对面的日本,说起来也是一种乐趣。

当然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并不会在成绩面前止步,而是继续奋斗,实现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中心的梦想!

在白色恐怖年代,地下党活动都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执行联络任务时,她一次次冒着危险,不辞辛苦,昼伏夜行,爬山过岭,把工作做好,她一次次想出各种办法,勇敢机智地同敌人周旋,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1938到1940年,她曾以挑卖花生油为掩护到忠门、下塘、东峤、珠江等地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组织抗日农会、妇女会,开展三抗(抗丁、抗征、抗税),并筹粮筹款支持游击队抗日。1941年,她又以卖甘蔗为名到江口、桥头建立地下秘密联络站。1943年至1945年曾多次乔装孕妇、乞丐等躲过敌人一个又一个关卡到平海、湄洲、乌丘等岛屿把情报送给由张伯庭、翁鸿堂、张坤率领的埋伏在伪军中,隐蔽在敌人心脏坚持在海上斗争的闽中抗日游击队。她与陈吓兰(平海人)、方吓玉、方清治姐妹(常太人)等一批女地下交通员建立了一条自陆地至海岛的秘密地下航线,为海上游击队在抗日反顽的艰苦斗争中多次获胜作了贡献。

抗战时期,闽中地下党与日、伪、顽斗争更激烈,活动经费也更困难,金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与张坤商量于1938年11月把家中赖以生存的田地卖掉2亩,换来240元银元,全交给地下党使用;1944年,金兰夫妇又毅然再次卖掉家里仅有的2亩田地,支持地下党。又不多久,当她得知山里游击队在与日本鬼子打仗,严重缺粮时,又毫不犹豫地把租进的5分公田转租给别人耕耘,换来10担谷子全交给游击队。金兰为支持革命,不顾全家忍饥挨饿竟三次出卖田地的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

1944年2月28日,黄国璋奉命率领康金树、张作舟等15位智勇双全的老游击健儿从永泰县青溪省委机关下山,到达离涵江不远的西天尾溪安村张坤家隐蔽待命。经两天准备,于第二天下午四时许出发至涵江保尾,仅用半小时奇袭了交通银行,缴获了钞票470多万元,黄金20两。这次行动所得,解决了省委、特委机关生存的大问题,为发展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战斗,李金兰夫妇虽没有直接参加,但也出了大力。在她家隐蔽两天,一边要站岗放哨,保证安全,一边要负责膳宿,保证吃饱睡足。当队员奇袭回来时,金兰不顾危险至埭里村迎接他们,连夜带到附近垞兜村黄阿柏革命群众家,由吓柏带游击队乘天黑走山间小路平安到达省委机关驻地。

1945年初,由于斗争形势紧张,金兰夫妇日夜为革命奔波,家里三个幼儿没人照顾,金兰不得不忍痛把第2个幼儿张国荣送给邻村顾某当养子。不久,即农历3月23日,金兰回家看望孩子,一伪甲长告密,被捕坐牢。顾家怕受株连,就起毒心,把幼儿活活捏死在摇篮里。8月份,日本投降。经地下党营救,金兰等一批地下工作者9月5日被释放回家。她到家方知幼儿国荣被害,悲痛不已。同时又看到才3岁的第一个男孩张文斌因病饿交加,无人照顾,死在家里。接连失去两个心爱宝贝,她万分悲痛,加上小女儿金英和丈夫张坤也不知下落。面对残酷现实,她更加痛恨敌人。她忍着失去2个幼子的莫大悲痛,擦干了眼泪,外出寻找张坤和小女,寻找党组织。她下更大决心,不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不推翻旧社会决不罢休。

1947年,闽中党组织决定紧急动员发动游击战争,因此革命经费更加困难,金兰得悉后即与张坤商量,毅然决定卖女儿支持革命。7月,把才10岁心爱的大女儿张金英交给黄国璋带至安溪,卖给一家地主当丫头,换来300元现钞,全交给地下党使用。不久,她又把才生下不久的第三个儿子张金庭交给康金树、林汝梁抱送给仙游一户人家,换了3百斤谷子营救正在敌人监牢里受尽摧残的地下党党员杨国粘同志。1948年11月,她正在分娩,得知地下党需一笔款营救正在敌人牢狱里受严刑酷打的莆田县县委委员时,就再次痛下决心,把还没有看够亲够的婴儿张俊仁卖给黄石镇横塘村,把所得的650元现金全交给康金树,在她的极力支持下,文善同志被营救出狱。金兰同志三次卖掉亲生骨肉,支持革命,拯救同志,她忠于党忠于革命的崇高品质,可歌可泣,值得歌颂。

为了进一步鼓舞斗争士气,消除群众对地方恶霸和国民党特务的恐惧心理,莆田县工委决定成立“人民除暴队”,开展除恶斗争。金兰不顾自己怀孕在身,坚决要求参加。当时共除暴十多次,她大都参加。每次她都勇敢地背着枪,冒着生命危险,同队员们一道冲锋陷阵,跟丈夫张坤一起并肩作战,捣毁敌据点,镇压恶魔,从不退缩,表现了莆田革命妇女的英豪气概,博得众人赞扬,称她是“莆田的花木兰”。现略举数例。

1948年9月,金兰参加了康金树、林汝梁、张坤带领的除暴队到莆田县萩芦镇压杀害前中共莆田县委书记杨杞松的凶犯之一、梅洋乡乡长曾喜盛;1949年1月,到涵江镇压叛徒特务傅韵簧(傅中弹后逃脱,至解放后伏法);1949年3月6日,参加奇袭闽中重镇———涵江镇公所,一举缴枪25支。此举给国民党地方政权以沉重打击,同时受到闽浙赣省委的表彰,赞是“创造性的胜利典型”;1949年5月15日,她又参加了张坤率领的除暴队,化装袭击设在城内中山堂的莆田县伪团部,夺取哨兵步枪;第二天即5月16日又参加了智袭常太乡公所,缴获步枪15支、短枪2支、子弹数百发,并捣毁敌碉堡2座,大快人心;第4天,即5月19日,再次参加智取攻打江口伪镇公所,缴枪9支;6月,她还和游击队员一道,到仙游县郭溪重岭开展经济斗争,缴获了一大批物资,及时有力地支持了在山区坚持作战的游击队。

金兰同志,大家都亲切地称她“张坤兰”,很少叫她原名。由于她和丈夫张坤一起参加地下革命,跟张坤一样勇敢、坚强、无私、无畏而获得此名。她丈夫张坤(1917—1977)是闽中著名的地下革命者,1935年就由其叔张霖(又名张作舟,早期***员,夫妻均在解放前牺牲)介绍参加革命。曾任中共莆田县工委委员、莆田县人民游击队队长、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莆田大队长,率队转战在莆阳大地上,队伍发展到5百多人。1949年8月21日,带部队进荔城接收县政府。建国后,历任莆田县公安局长、中共莆田县委委员、副县长等职。

建国后,李金兰仍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曾历任区妇联主任、梧塘、黄石、城关供电所党支部正副书记等职。1969年她光荣离休,1989年,她离开了人间,终年75岁。她是一位令后人永远怀念可歌可泣的巾帼英雄。

旧时中国社会交际习俗,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结为兄弟姐妹,因为志趣相投以示亲近的一种方式,也有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姐妹,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及张飞在涿郡张飞庄后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

扩展资料:

它源于三国时代的“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为生死与共兄弟的故事。后来,人们崇拜之、继而仿效之,即志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姐妹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

久而久之,遂演变成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这是友情的升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定格,贯穿着儒家“义”的思想,填充于亲情与友情之间,其是一种友情升华为亲情的特殊社会人际关系。

结义有规范性的礼仪程序

即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同意,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三牲祭品,即猪肉、鱼、蛋(按人数计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鸡(男结拜为公鸡,女结拜为雌鸡),一碗红酒和“金兰谱”(也称立誓言,内容附后)。

“金兰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

然后,把鸡宰 了,鸡血滴入红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红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最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如今一般不提倡这种关系结拜。

结义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无限定,可古代必须是奇数,同年人同性结拜,男的称兄弟,女的称姐妹,一般青少年时期进行,多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是各有所求。

旧社会结拜礼节习俗较多:一是宗亲者不结拜;二是姻亲者不结拜;三是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结拜;五是破族规者不结拜(以前族内如与别宗族结怨,立誓定规不与某族结好、婚娶等的族规。)等。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认为只要彼此好相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古代结拜仪式后,参与结拜人之间即以兄弟姐妹称呼,有的在称呼前加“契”、“兰”、“谊”等字,也有俗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着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等,均以兄弟姐妹关系来往。

这种为互相关爱、支持、帮助的结义形式,随着时间、社会环境和人们思想等因素的变化,其形式、内容、作用也大为不同,构成人与人之间密切而复杂的社会关系。行善者,则可成为一个团结向上、对社会进步有益的团体。

(如:1944年中共福建省委隐蔽驻扎在水口坂里时,党和游击队***与坂里的革命群众歃血为盟。在特殊年代通过这种结义形式,密切党及其游击队同群众的关系,达到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共同抗击日寇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目的,其意义显而易见。)

结义的盟誓是人们实现人生理想的良好初衷,其最后的结果不是都能预期得到的,人的感情也会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或淡若平常,甚至反目为仇。一旦到了这种地步,结拜的盟誓也就受到破坏,结盟者常常不欢而散。一般情况要终结当时结义之盟,需要以结义时的形式了结。

—义结金兰

三国演义的第一章是东汉末年的混乱和黄巾起义,各行各业的英雄们一个个聚集在一起,刘备、关羽、张飞他们也遇到了,然后他们三个人朝天拜土、烧香、结成同盟,在三国的故事中形成了感人的一幕。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终于对薛宝钗放下了戒备心,这两个人对彼此的感情有很深的了解,宝钗安慰黛玉,不用对司马牛叹息,黛虽然他们没有结拜,但这种情况就是这个意思,看过武侠小说的人,一定知道结拜的故事场景。

想到还珠格格中紫薇和小燕子结拜时候的场景,古代结拜的故事有很多,比如天龙八部里的三个,兄弟情深,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江南七怪,他们都是结拜的兄弟,每当看到这种情节,心里就不由得感慨万千。

义结金兰是结拜兄弟比较文雅的一种说法,意思是指情感相近的人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会结拜成不同姓氏的兄弟姐妹。

古人非常重视结拜,首先发过誓的人要互相交换家谱,然后在准备好的红纸上面写好自己的名字,出生年月日,还有籍贯,还要写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名字,然后按照年龄顺序,在天地面前烧香磕头,义结金兰,这一系列仪式完成后,大家就成了兄弟姐妹,虽然他们姓氏不同,但他们的感情比自己的亲兄弟姐妹还要好。

志同道合的人有相同的看法,所以他们说的话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就像兰花的香味一样,沁人心脾,他们一旦结拜后,就成了兄弟姐妹,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虽然不是在同一天生的,但是遇到危险可以在同一年的同一天死去,虽然能做到的人不多,但这样的感情还是能让许多人感动。

沈金兰是**《一双绣花鞋》里的人物。《一双绣花鞋》讲述了一九四九年秋,国民党兵败山城。叶大龙率领解放军小分队秘密进入重庆侦察。国民党国防部二厅中将林南轩暴病身亡,军统特务计雨棠、宪兵队长沈超等一干人等各怀心事地前来吊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01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