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广西梧州市万秀区
梧州中山纪念堂
梧州龙母庙
梧州中山公园
梧州龙母庙
梧州骑楼城
万秀区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
万秀区位于梧州市区东部,东邻广东省封开县、北接蝶山区夏郢镇和苍梧县六堡、梨埠镇,西、南临桂江、西江,与蝶山区隔江相望。西距自治区首府南宁400公里;东近香港、澳门436公里和384公里。地理位置东经110°18’-111°40’,北纬22°37’-24°18’,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万秀区域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万秀区域成为云、贵、川、湘、桂与粤、港、澳等地“士商萃集之地”、“百货出入之枢”的咽喉要道、水上门户和商业中心。孙中山率师北伐时曾3次驻节该地。1925年,中国***在该区先后建立中共梧州支部、中共梧州地委、中共广西地委、中共广西临时省委等,领导广西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周恩来曾亲临城区指导革命工作。解放后,中共梧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武装部等机关、部队长期驻在辖区内。
经济发展
该区是梧州市内外贸易主要集中区域,各种门类的商店遍布大街小巷,饮食、娱乐服务业兴旺发达,酒楼宾馆众多,不少菜肴享誉国内外。文物胜迹有中共广西地委和特委旧址、中山纪念堂、桂江春泛、白云山、龙母庙等。50多年来,万秀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城区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万秀区人民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生活实现小康的总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1年,工业总产值3.3亿元,是1959年89万元的370.78倍;财政收入6905万元,是区设立财政体制当年(1988年)716.7万元的9.63倍。2002年,万秀区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5亿元,工业增加值0.77亿元),财政收入6082万元
建置沿革
万秀区自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即为梧州城廓,是历代郡、州、府、道、县治所在地。1950年6月,市人民政府在该区设立城东、城南、城北和城中4个镇。1951年11月,设立河道办事处。1953年5月,撤镇设立第一、第二区和水上区人民政府。1955年8月,撤销城区政府,改设城中、城北、和平、大河、抚河(桂江)、下关、红楼、石鼓、南堤9个办事处。1958年9月,撤销办事处,建立城南、城北和水上3个区公所。1960年4月,又分别改称为白云、万寿和鸳江3个人民公社。1961年10月,万寿人民公社分为万寿、百花2个人民公社。11月,成立万寿、百花区公所,实行政社合一。同月,白云人民公社分为白云、石鼓2个人民公社。12月,成立白云、石鼓区公所、1962年8月,万寿、百花合并为万寿人民公社(区)。白云、石鼓合并为白云人民公社(区)。1968年9月,撤销区公所,改万寿人民公社为红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白云人民公社为东方红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鸳江人民公社为东风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79年2月,撤销红星、东方红和东风3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万秀、白云和鸳江3个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撤销革委会,成立万秀、白云、鸳江3个区人民政府。1984年9月,撤销鸳江区,并入白云区。1990年8月,撤销白云区,并入万秀区。至此,万秀区管辖范围包括桂江东面、西江北面的全部城区。1992年,万秀区划分为城北、城中、城东、城南街道办事处4个,辖居民委员会61个2002年8月26日,实行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成立中山、大东、云盖、石鼓、贺院、云龙、塘源、五坊、南中、阜民、冰泉、平东、平西、民主、四坊、东正、北山、桂北、百花、钱鉴、白云、华机、桂江等23个社区居委会,撤销原61个街道居委会同年,全区人口1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6‰当地人主要操粤语方言。2003年2月(国务院批复时间为1月),调整梧州市市辖区划,万秀区增辖苍梧县旺甫镇和郊区城东镇2镇,划出塘源社区归蝶山区管辖。全区总面积406.9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02平方公里。辖镇2个,街道办事处4个,村民委员会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个,全区总户数46134户,总人口15.42万人。
自然环境
万秀区地处北回归线上,属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而多雨,冬短无严寒年平均气温21.0℃。年平均日照时数1823.5小时。灾害性天气主要是雷雨大风,多出现在4-9月。万秀区坐落在桂、浔、西三江河岸,背山临水。城区建筑分布在河漫滩、河漫滩阶地、超河漫滩一级阶地、超河漫滩二级阶地和丘陵地上。城区大部分房屋建筑在河漫滩阶地上,城区工业区处超河漫滩一级阶地。
万秀区东北部的白云山,是市区内最高峰,海拔367米。流经城区的河流有桂江、浔江与西江。桂江北自苍梧县入境,流经城区境域18公里,在三角嘴与浔江汇合而称西江,流经城区境域13公里,东流入广东封开县。主汛期在每年的6-8月据载最高水位为27.07米(1915年7月10日),最低水位1.90米(1902年4月1日)汛期最早是1906年4月23日,洪峰21.64米,最迟为1907年10月10日,水位16.01米
工业发展
万秀区工业历史悠久,西汉时期,盛产陶瓷宋元两代,出现个体缝纫店和铸铁、铸铜手工业作坊,今钱鉴便是北宋时期梧州元丰(1071-1085年)铸钱作坊之地。明清期间,纺织、印染、鞋帽、皮革及皮革制品等行业已十分流行。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辖区桂江东岸开设有福安、天和等造船、修船企业。其时,城区蛇酒、酱油、腊味、冰泉豆浆、霉豆腐渣等特色食品颇具风味。民国4年(1915年),商人余瑞初等成立电力公司,设厂于桂林路龙母庙左侧山拗处。
解放后,50年代初,万秀区工业主要是街道工业,以集体所有制为主,组织街道失业人员成立生产加工组,开展生产自救,生产一些日用品及一些小型的农具。1953年后,街道工业经过工商改造和走合作化的变革,逐步实现了由小规模生产向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的转变。1958年,在开展全民办工业的群众运动中,自筹资金7000元办起街道工业厂15家,有职工541人,坚持“六主”(以本身积累为主、以现有条件为主、以综合利用为主、以现有技术为主、以自制设备为主、以小型为主)“四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为农业服务、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为外贸出口服务)方针发展生产。1959年,工业总产值89万元,到1965年,城区有工厂企业36家,职工1790人。工业总产值711万元。包括金属品制造、建材、纺织、缝纫、木材、文教用品、化学、玻璃、食品等工业9大类600多种产品。
1970年8月,城区有30家工厂划给市管理,只剩下街道自办生产组,当年工业总产值135万元,不及1969年的1/6。1971年以后,城区重新开办工厂企业,街道工业逐步恢复生机。1976年,城区工业生产总值80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区经济工作发展迅速1992年,工业总产值l002亿元,名列广西各城区第二名。1993年,工业总产值2004亿元,财政收入3320万元,区属企业实现税利1513万元城区工业总产值净增1亿元,占全市当年净增的10%。至2001年,城区工业发展初具规模,有工业企业98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规模以下92家),工业总产值(不变价)3.36亿元,比1978年增加35.90倍。门类有机械、电器、食品、铸造、化工、印刷等。开发有五里冲工业区、钱鉴工业小区、旺步工业区、鲤鱼冲工业区和东出口工业走廊。主要产品有汽车发电机、食品、保健品、厨具、锅炉、保险柜、弹簧、复合肥、家具、减肥皂、洗发露等多种系列产品。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3.64亿元。
辖区内坐落的重点企业:造船企业有广西桂江造船厂和梧州华南船舶机械厂,食品企业有全国第一家梧州蛋白肠衣厂和全国最大的豆浆晶生产企业梧州市冰泉食品工业公司,建材业有梧州市五一塑料厂等大中型企业。
对外贸易
三国时期,辖区内便有对外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是金银翡翠、奇物异果。唐宋以后,陶瓷、食盐、谷米、布匹、生丝和茶叶为主要出口商品。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辖区域成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商品贸易集散地。其时,出口大宗商品主要有谷米、柴炭、桐油、生丝、中药材、牲口等农副土特产品;进口商品主要有棉纱、布匹、五金机电产品。火柴、西药、煤油和染料等。自清光绪三十年至民国17年(1905-1928年),梧州海关最低年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74万两其出口总值占广西的80%。广西财政收入70%以上来自梧州。随后,受日本军队入侵和国民党发动内战影响,城区贸易市场一度窒息,至1949年,出口商行仅剩百余家。
解放后,城区境内对外贸易日益兴旺,先后成立11家专业进出口公司和2家对外运输公司,经营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400多个品种,2000多个商品,与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从1950-2001年的52年间,出口总值占同期广西出口创汇总额近1/4。
城区经营对外贸易始于1993年,当年利用外资38.75万美元1995年,出口贸易额660.23万美元。对外贸易方式由过去传统的自营出口,逐步发展到兼有自营、联营、代理出口、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租赁贸易、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主要出口商品有食品、中成药、有色金属、宝石、玩具、服装、工艺、家具、松香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城区推出发展经济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房地产开发、内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加工和投资保护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1993年以来,国内外投资者来城区投资开办企业1000多家,其中成功引进了国际知名品牌跨国企业、全球最大的快餐连锁企业“麦当劳餐厅梧州第一分店”和宝怡化建、环球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至2001年,城区个体企业有4172户,从业人员5230人;私营企业200多户,从业人员400多人。1993-2001年,累计出口贸易总额3140.54万美元,累计引进外资2632.75万美元。城区被市人民政府授予2000、2001年度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城区新办各种企业107家,外贸出口总额15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95万美元。
商业经济
万秀区是梧州商业的老城区。宋代,便设坊进行贸易。明代,城区内有11坊市。其中以城南市和府东市最为热闹。此外,还有水上夜市。其时,饮食业相当兴旺,闹市都开设有粤式茶楼酒馆。梧州辟为商埠后,广东商人纷纷到梧州,在城区的沙街、四坊井、西门口一带设店经商,平码行、花纱行、特货行(指鸦片业)等经纪行业应运而生。英、葡、法、美等国商人也开设洋行、公司,倾销外国商品。至民国22年(1933年)城区有商行1000多家。商业税收,占广西财政收入30%。抗日战争前,从事商业的人员1万多人;萧条时,也有六七千人,为广西之冠。
解放后,辖区内设立有国营百货、纺织、烟酒、食品、五金交电、化工、盐业、石油等二级批发站和公司。至1956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2000多个,其中集体、私营和个体居多。随后,向国营、集体过渡,网点撤并,到1965年,减少至26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间,网点继续减少。1978年后,在发挥国营商业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发展集体、私营和个体商业,恢复农副产品市场,开放日用品集市。室内市场逐步取代露天市场,较大型的市场有南中、钱鉴、桂北、大东、孔庙里、万寿宫市场。新落成上档次的酒家、饭店和市场有白云、北山、新世界、五丰、梧州、中环、国泰、电信、东盛、中山、南方、新洞天等10多家。建成服装、家电、家具、珠宝、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建材等10大专业批发市场和五金家电、日用百货、糖烟副食等18条商品批零专业街。利用沿江一带开设夜间饮食一条街。在民主路、西江路开发总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的购物城和美食城。2001年,投资1000万元,在大东上路建成一条600多米长具有岭南骑楼特色,集旅游、观光、购物、饮食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首条商业步行街,自当年6月开业一年,已有100多万游客到此观光购物2002年10月20日,地处中山路的恒业国泰广场开业,场内共有店铺499间,知名品牌店有麦当劳、机车沙龙、茶庄、咖啡堡、书店、珠宝等近30个,为培育和发展梧州商业市场、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和建设东大门,打开东通道创造更有利条件。
财政税收
1987年前,城区财政由市财政局管理。1988年成立万秀区财政局当年财政收入716.70万元。1993年,市场税收实行“谁投入,谁收益”的管理办法,当年完成2915.70万元。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推进了财税收入增长,同年税收2226.50万元。1995年,税收4149万元,比上年增加1.86倍。1996年以后,受经济环境影响,财政收入逐年减少。1999年以后,城区经济有序发展,财政收入逐步回升。2001年,财政收入6905万元,比1995年增加1.66倍;比1988年增加9.63倍2002年,财政总收入6082万元。
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商税收、企业所得税和专项收入。主要支出用于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文教卫生、部门事业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城维费用、抚恤、社会福利救济、民兵事业费用等项目。
人民生活
民国时期,民众收入微薄,度日艰难。解放后,1950-1957年,组织居民开展生产自救,就业机会增大,生活较为稳定1958-196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居民节衣缩食。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维持温饱,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缓慢增长80年代后,尤其1989-2000年,居民生活收入大幅度提高。截至200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1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04元。其中食品2046元,是1989年810.50元的2.52倍;衣着用品233元,是1989年91.36元的2.55倍;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338元;医疗保健248元;交通和通讯314元;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432元;居住841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0台、电冰箱66台、家用电脑12台。此外,彩电、洗衣机、音响、高级照相机、摩托车、汽车、手机等商品,已为众多居民家庭所拥有200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37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16元;每百户拥有空调机29台,电冰箱71台,家用电脑17台翌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2元
社会福利业有所发展。至2001年,开设有老人福利院10家(其中公办2家、民办8家)。人住福利院人数332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432人(其中区属企业职工517人),达100%,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的要求。
市政建设
汉高后五年(公元前183年),城区境内开始建城筑墙,周长424米,面积1.12万平方米。唐武德四年(621年),城墙扩展为周年880米,面积4.84万平方米。宋开宝元年(968年),始建砖墙,周长1120米,面积7.84万平方米。明清年间,城墙几经构筑,扩展到周长2750米,高7.26米,有5门,东、北、南3面环境。民国14年(1925年),折城墙,建马路,在原城墙基及水塘上建成北环路、南环路、西环路、东环路、塘基街等30多条街道。解放前,市政建设比较落后,竹木结构民房居多,马路较狭窄。
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筑了河堤路大渠、中山路大渠、居仁市场和架设桂江浮桥及修建北山公园。到60年代,相继开辟钱鉴、塘源等工业区。修建了百花、北山2条隧道和中山路地下商场,扩大了城区的范围。1978年后,城区建设按照市统一规划,边建设边调整。1992年后,在“拓宽大通道,发展大市场,建设大梧州”的思想指导下,改造旧城区,在沿河边和市商业中心兴建起国泰广场等多栋高层建筑。城区政府投入100多万元,整治小街小巷道路、美化绿化小区。建成和平三期工程,步行街一期工程。东正二期工程正加紧施工。新的住宅楼房遍布城区。2001年2月25日,河东防洪堤开始施工,投资总概算为3.24亿元,到2003年6月,工程已完成总投资2.90亿元,达到总投资计划的89.50%,全长3.71公里的挡水墙已按设计要求完成。2002年8月,梧州骑楼第一城纳入梧州建设广西东大门的第五项大工程。
截至1996年,城区有车行道44条,长3.62万米,面积31.73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长7200米、面积8.60万平方米;沥青路面长1.08万米、面积10.18万平方米;泥石路面长7800米、面积5.08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8.25万平方米小街小巷42条,由1949年长度4.11公里、面积1.18万平方米,发展到1995年长度70.27公里、面积26.90万平方米至2001年,城区道路有48条,道路总长度为25.88公里,面积24.07万平方米。
交通运输
民国17年(1928年)和26年,城区有公共汽车营运,开办不久先后停业。1959年,有公共汽车2辆,营运线路长4.20公里。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相继兴建了桂江一、二桥,沟通河东与河西的交通1995年9月,梧封(广东封开)一级公路通车,与广东省一级公路贯通还建有百花隧道、北山隧道、龙船冲隧道、中山路地下商场(隧道),城区辖境架设有云龙大桥、鸳江大桥。桂江一桥、桂江二桥、莲花大桥和紫竹大桥辖区内的水运,溯江而上623公里,经桂平、贵县,可达首府南宁;顺流东下408公里,可达广州。至香港、澳门等港,终年有300-500吨级船舶行驶。内河航线上常年航行着120-500吨级船舶。陆路的营运路线由50年代的梧(州)八(步)线、梧(州)玉(林)线扩展到桂、粤、湘等省区的地市城镇和乡村。1994年2月,辖境内梧州至广东,封开二级公路动工兴建(至翌年9月建成)。4月,“梧州号”客轮首航香港1996年4月,动工修筑东环路和西江云龙大桥(1998年7月竣工通车)。2002年9月5日,城区东出口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开始施工。全长1.4公里,始于云龙桥头北岸,接于龙泉冲加油站道路按照一级公路标准设计,4车道,水泥混凝土结构。整个工程建设期为12个月,于2003年9月工程竣工。
2019年11月,万秀区上榜广西2019年度自治区级生态县(市、区)名单。
2017年2月21日,万秀区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1年宝石节不放假。
第十八届梧州宝石节以“东融门户 潮涌梧州”为主题,由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将于12月3日至5日在梧州举行,为期3天。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减少大规模人员聚集,经研究,第十八届梧州宝石节不放假。
活动介绍:
第十八届梧州珠宝展将设置珠宝玉石首饰标准展位46个、特装展位13个。由越南语直播间、泰语直播间、英语直播间组成的跨境电商直播间,将会对本次展会以及我市重点参展的龙头企业产品进行线上宣传。
本届宝石节邀请了全国各地50多位网络达人,通过探店视频拍摄、才艺展示等方式开展直播活动。本届宝石节不会继续采用“实体展+云上宝石节”的方式,让市民既可以到毅德城现场逛实体展,也可以足不出户参加云上宝石节。
黄国强
作者简介:黄国强,中宝协人工宝石专业委员会第二、三届副主任委员,兼第三届副秘书长,广西梧州市宝石商会会长。
梧州的人工宝石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至2006年交易人工宝石数量已达80亿粒,人工宝石颗粒的年产量已达120亿粒左右,加工人工宝石的品种以合成立方氧化锆为主,其数量占国内合成立方氧化锆市场总量的80%以上,世界合成立方氧化锆市场总量的40%以上(编者按:由于统计方法不同,本文数据与前文有出入),可以说梧州人工宝石从星星之火发展到已遍及世界各地,梧州市也因此被冠以“人工宝石之都”的美誉。
广西梧州生产的人工宝石主要是合成立方氧化锆,是将掺以稳定剂的氧化锆粉经熔化再缓慢结晶而形成的合成立方氧化锆晶体,通过对它的切割、打磨、加工形成各式各样的人工宝石成品,用于珠宝首饰、工艺品以及钟表、服饰等镶嵌的人工宝石系列产品。梧州的人工宝石产业,由原来的来料加工形式发展到人工宝石材料、机械设备、打磨生产以及出口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链,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加工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已经成为各地人工宝石投资商的热土。在梧州及周边地区从事人工宝石产业的人员超过十万人之多,在这里投资的、经营人工宝石的除了广东、福建等内地商家之外,还聚集了港、澳、台地区及意大利、俄罗斯、泰国、印度等地的商人。
为了扩大梧州人工宝石的对外影响,树立梧州人工宝石的品牌,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梧州市在梧州宝石城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梧州国际宝石节,这些都进一步确立了梧州“人工宝石之都”的城市品牌,同时也使梧州的人工宝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梧州人工宝石业再上一个台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梧州人工宝石业的发展过程
从1982年港商崔福明先生在梧州以校办厂的形式开设的第一间宝石加工厂至今,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来料加工阶段。
1982至1995年的十多年间,梧州人工宝石业主要是台商、港商在梧州开办加工厂,进口原料,利用梧州当时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水、电价不高等优势,以来料加工的形式,获取了利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随着市场的需求量增多,这部分企业本身的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采取了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大量地进行原料外发加工,形成了家庭作坊式加工,逐步出现小型加工厂为大企业服务。这个阶段人工宝石业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加工机械设备也在不断地增加、发展、完善,逐渐出现了以原料和加工机械国产化为突破口,带动研磨业不断发展的现象。
第二个阶段,1995年至1999年人工宝石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高峰期。
由于大部分的小企业在来料加工阶段获取了不少利润,使企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带动了加工设备的发展,加工机械设备实现本土化,以销售价格低、磨宝石技术容易传授等特点,影响了梧州市周边的农民,从事人工宝石业的人员迅猛发展,至1999年底,从业人员就达8万人左右;与此同时,人工宝石业出现了原材料紧缺的现象,促成了许多当年的雇工成为企业的老板,为梧州人工宝石业的发展、人工宝石原材料国产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工机械设备也在这一时期逐渐成熟,源源不断地辅助人工宝石业的发展壮大,人工宝石原材料也由完全依赖进口逐渐形成进口与国产化同步的局面。
第三阶段,调整转型阶段。
1999年,梧州人工宝石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恶性竞争阶段,许多企业已经没有办法在梧州竞争,纷纷到贵州、湖南、四川等地开厂,利用那里的廉价劳动力来争取利润。但是,他们的产品绝大部分还是回到梧州进行交易。
梧州市的步埠路,成为自发的人工宝石交易市场,人工宝石店铺遍布大街小巷,出现了许多小商人炒卖人工宝石,把农村加工户加工好的宝石收集起来,在市场上交易,形成了梧州宝石业有市无场的局面。梧州人工宝石加工业走在了十字路口,面临严峻的考验:一方面是人工宝石加工基地有往外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市场分散,不上档次。
针对这种形势和考虑到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的未来出路,“梧州市宝石商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建立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宝石交易场所——梧州宝石城,把分散型变成集约型,利用宝石城这一场所,打响“人工宝石之都”城市品牌,借此吸引更多的外商来梧州投资,逐渐把梧州建设成为中国的人工宝石加工基地和贸易中心。首先,宝石商会在国内的宝石专业媒体上发表了题为《梧州,努力打造宝石城品牌》等文章,介绍了发展中的梧州人工宝石业、梧州人工宝石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以及梧州人工宝石业的发展方向等,为梧州的宝石业做了很好的宣传。商会出版了高质量而且能与国际接轨的会刊,为树立梧州人工宝石城市品牌打响了第一炮。接着宝石商会向蝶山区政府和市政府先后打报告,要求建立梧州宝石城的立项,得到了市政府的批准。
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是正确的,是发展的需要。没有梧州宝石城,梧州宝石产业就没有今天这个格局;没有梧州宝石城,就不会引起梧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不会有2004年的首届梧州国际宝石节。
二、创人工宝石特色,建人工宝石大市
最近几年来,珠宝产业凭借珠宝文化得以繁荣,珠宝市场凭借珠宝文化得以兴旺,已经成为业界人士的共识。作为“人工宝石之都”的梧州,已经成为全国闻名的一张城市名片,但目前宝石文化的建设与产业的规模壮大相比明显滞后。原因是什么?主要是行业对人工宝石饰品软科学领域的漠视,同时也折射出我们对某些国外的珠宝文化的盲目迷信乃至照搬照抄。不少人至今仍认为珠宝是少数高收入人群消费的奢侈品,与我国对珠宝文化的研究落后及推广不力不无关系。
梧州市人工宝石文化的建设滞后的原因还具体地表现在人工宝石大市氛围不够浓厚,人工宝石文化设施匮乏及人工宝石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等诸多方面。
没有充满生机活力和巨大潜力的人工宝石市场,我们就成不了人工宝石特色城市;同样,没有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的珠宝文化作为支柱,我们也成不了人工宝石强市。针对我市人工宝石行业的发展以及人工宝石文化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应当采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收并蓄、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加强对人工宝石文化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充实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工宝石文化,以进一步促进我市和我国人工宝石产业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保证产业与文化的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1建设城市雕塑,营造“人工宝石大市”氛围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城市雕塑,就如折射城市的一面镜子,更是精神的影子、文化的外延。梧州是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人工宝石文化既然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在规划建设城市雕塑时,凸显人工宝石文化的特色,就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梧州数届国际宝石节的成功举办,梧州宝石城和西环路宝石一条街的形成,梧州人工宝石的知名度被进一步扩大。来梧州经商贸易、投资、旅游的中外来宾日益增多,在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人工宝石几乎成了梧州的代名词。所以应从梧州市区内建设几处与人工宝石文化有关的城市雕塑,让国内外客人一进入梧州,马上就有“人工宝石”的概念,营造浓厚的人工宝石文化氛围。可喜的是市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点,在西江桥头南岸已经建成了一座“人工宝石之都”雕塑,西堤路也安装了宝石型路灯等,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还远远不够,还可以在市政广场或利用防洪堤的内墙等场所建设人工宝石文化长廊等。
2围绕“人工宝石之都”,加强梧州市人工宝石文化的收集整理,丰富人工宝石内涵
梧州市人工宝石产业以及人工宝石文化历史不是很长,但是也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人工宝石发展的主动脉之一,人工宝石文化的发展已经初具雏形。大型雕塑的建立,以人工宝石为题材的部分文艺作品的产生,特别是我市音乐家协会的音乐家们创作了不少以人工宝石为题材的歌曲:如《姐妹畅游宝石城》、《宝石一样的故乡》、《宝石之都》、《宝石之歌》等。文艺晚会上演唱过这些歌曲,电台、电视台播放这些歌曲,都在推动着人工宝石文化的发展。在首届梧州国际宝石节期间,梧州市举行的“宝石丽人大赛”,同样为我市的人工宝石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梧州宝石商会”出版的会刊,还有许多在全国报刊上介绍梧州人工宝石发展的论文和报道,对于这些,有关部门应该好好地去收集。是否还有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说等都应该以人工宝石为题材去收集。如何收集?谁负责?谁去推动都应落实到责任单位和个人。梧州市经委成立了宝石科,蝶山区政府成立了宝石发展局,建议这两个部门应该去负责做这项工作。
3宝石专业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成为普及人工宝石文化的重要阵地
梧州作为“人工宝石之都”,产业规模宏大,从业人员很多,但普及人工宝石知识,弘扬人工宝石文化的任务,目前基本上由五洲宝石培训学校以及梧州市宝石商会来承担。梧州有不少的人工宝石加工厂和加工户,但工厂毕竟是工厂,生产宝石人员懂得的只是加工、生产宝石,掌握的是宝石的切割、打磨、抛光技术和人工宝石的规格、品种、形状、颜色等。许多人对人工宝石知识了解不多。可喜的是梧州市有关部门已注意到这样的问题,并做了大量的工作。梧州学院也设立了艺术系(设有首饰设计专业),苍梧县、市电大等一些学校或企业,也办起一些有关的培训班。
梧州市蝶山区成立的宝石发展局,也在积极地开展人工宝石文化的普及工作,并出版了具有特色的“宝石人”刊物,宝石商会出版的会刊以及工作简讯都积极地在会员和群众中宣传着人工宝石文化。
蝶山区政府、市科技局、宝石商会也成功地举行了两届全市性的人工宝石技术技能大赛,这些都有力地推动着人工宝石文化的发展。
4提升人工宝石文化内涵,创出梧州人工宝石特色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梧州市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的梧州人工宝石理所当然地成为游客首选的旅游产品。但纵观我市的人工宝石产品,其文化内涵的挖掘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很好地与梧州的历史名人、民间传说、风景名胜、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还没有创造出梧州的特色。
有关梧州人工宝石的轶闻是很多的。如:有人在泰国旅游购买一些饰品回来给我们鉴定,我们告诉他这是梧州的产品,价值大概是购买价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也有人在美国买了最新的饰品“钻中钻”,在我们面前炫耀说在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多少人能买到这产品,只有在美国某某公司有这产品,其实这就是梧州崔氏宝石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
因此,必须要组织、搜集、整理有关梧州人工宝石的传说和轶闻。这些在扩大梧州人工宝石知名度,激发消费者和旅游兴趣及购买欲望,加深对梧州人工宝石的印象方面的作用不可小瞧。
梧州市旺发新工艺品有限公司与旅游局搞了一个小型的公司产品展示厅,打响了第一炮。现在,梧州精彩宝石旅游文化中心将在鸳江丽港五号楼二层开设人工宝石文化推广中心,占地面积近3000多平方米。市政府提出,要“以人工宝石带动旅游产业,以旅游宣传人工宝石品牌”。希望他们把这件事做好,更希望文化、教育、企业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5加强学术研讨力量,提高梧州人工宝石文化研讨的档次和影响
中国的珠宝、玉石、首饰文化研讨会有各种类型,不是很多,有玉石文化研讨会、钻石文化研讨会等,作为人工宝石文化研讨会是梧州市开了先例。
2004年10月31日在梧州市举行了“首届人工宝石发展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工宝石专家、教授参加了这次会议,为全面地了解梧州人工宝石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沟通信息、交流探讨的平台,达到了力量整合、资源共享的良好效果。随后,成功地出台了国内第一批人工宝石地方标准,填补了我国人工宝石标准的空白。但组织宣传力度不够,影响还不够大,也没有针对性地有专题地解决一两个问题,成果互不交流的情况也还存在。梧州的人工宝石科研成果不少,获得国家专利的就有十多项,如雅艺有限公司生产的“宝中宝水晶饰品”,崔氏宝石有限公司崔福明发明的“钻中钻”,张庆华发明的宝石纽扣,陈浦生先生创作的拼石,宋国华先生、陆让先先生、黄翰强先生获得的几项宝石加工机械专利等,都没有在交流会上作交流或公布。
通过多方的努力,全国性的“第二届人工宝石论坛”在 2006年的梧州国际宝石节期间在梧州召开,并且第三届中宝协人工宝石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也同期在梧州举行。梧州市“人工宝石之都”的影响力更加彰显。
目前,梧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宝石城的后面将建造一个33层高的宝石大厦。笔者认为,大厦应以珠宝首饰交易为核心,集人工宝石文化产品展示、交流、交易、研发为一体,是人工宝石文化传播、技术创新、对外交流及产业配套服务的创新工程,这样大型的多功能人工宝石交易和文化平台建成后,将大大提升梧州市人工宝石文化的品位,引导人工宝石文化消费,赋予人工宝石产品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为梧州文化产业增添新的内容,还将成为中国人工宝石文化与国际文化互动的窗口,进一步推动国内人工宝石文化向国际化迈进的步伐,为建设梧州市人工宝石产业集聚基地树立更加鲜明的品牌文化形象。
三、产业聚集基地成就未来
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的发展方向,不少人都认为是拉长产业链加快镶嵌业的发展进度,把上游产品变为终端产品,人工宝石业的发展就有出路,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当然,拉长产业链、多格局的发展是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方向。试问一个从零开始的首饰加工业与已经驰名中外的番禺、东莞等城市首饰加工业相比,起跑线不同,何年何月才能赶上?实力悬殊,如何竞争?所以,我们要认清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亮点是什么?弱点是什么?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我们的优势就是梧州已经是中国人工宝石产业的聚集基地,集群化优势很明显,许多相关企业在地域上处于同一地区,在原材料和半成品、配件、设备制造与维修、人才培养等方面相互配合,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整体效率。亮点就是在梧州,任何品种、规格、形状、款式的人工宝石都可以生产,而且价格最为合理,交货最及时,信誉最高。这些优势和亮点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不能相比的。
1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提高聚集基地凝聚力
梧州市宝石商会成立以来,特别是自 2004年举办了“首届梧州国际宝石节”以来,梧州市成立了宝石节组委会办公室、市经委宝石发展科、蝶山区政府也成立了宝石发展局。自此,梧州市人工宝石产业的发展,由过去的自发状态转化为有组织的有序发展状态,为梧州人工宝石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更进一步带动了我市经济的全面发展:以人工宝石产业为核心,造就了房地产、物流、餐饮、酒店、购物、广告、印刷、客运等各行业的迅猛发展。同时也由于强大的宣传推广力度,梧州宝石城宝石市场的形成和梧州的固有优势,使梧州的人工宝石名声大振。人工宝石产业聚集基地核心凝聚力不断增强与人工宝石企业发展迅速的态势,对国内、外珠宝企业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看准了梧州的发展潜力,纷纷前来办厂,开设分公司,更有一些企业乃至个体户把创业之地选在梧州,从而使梧州迅速成为全国乃至海外的人工宝石采购中心。梧州宝石城从2003年开业时的30多家企业进“城”经营,发展到今天的数百家企业,这样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外都是十分罕见的,梧州宝石城已经是中国人工宝石产业的聚集基地,它对中国的人工宝石产业发展的推动贡献巨大。
现在的梧州宝石城,采购商络绎不绝,热闹非凡,不仅聚集了国内来梧的珠宝采购商,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外采购商。在梧州宝石城,随时都可以见到各种肤色的外国人,特别是吸引了大批的印度商人。有的国外采购商,由于来梧州的次数多了,也学会了讲粤语。在梧州出现的外国人,十有八九是和人工宝石有关系的。
目前,由于销售量的增加,梧州人工宝石合成立方氧化锆总量占有率,由原来的国内80%增加到90%左右,世界占有率由原来的40%增加到50%左右。
2走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国际化经营模式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梧州的人工宝石产业应该看到国际化经营模式的先进性,应该对行业资源及企业资源进行全面整合,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目标、锁定市场、创建品牌,从过去简单的价格竞争迅速进入到多层次的品牌竞争之中。
以品牌带动行业的发展,用品牌敲响世界大门,是我国品牌战略基点。梧州的人工宝石必须积极推动名牌战略的实施,立梧州人志气,立民族志气,创世界名牌。
但梧州有不少企业在经营理念上仍比较落后,企业规模有限,生产和研发能力较低,企业之间缺乏相互交流,难以取长补短,制约着企业整体的发展。有十万人从事人工宝石产业,已经不再是值得荣耀的事情了,因为我们的劳动力太便宜了。观念落后了,正是缺乏品牌意识的结果。
但是也有部分企业从松散型经营迈向专业化经营,有的开展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工艺的革新、品牌与文化的经营以及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等。
作为龙头地位的“人工宝石之都”梧州,如果没有自身的品牌,要走向世界舞台,仅靠企业自身努力,是无力与世界品牌角逐的。政府应担负起这一使命,和企业一道成为培育品牌的重要角色,应在实施品牌战略方面充分发挥积极引导和调控的作用,为品牌的孕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增加对品牌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引导和帮助建立以品牌为纽带的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没有品牌的经济是没有竞争力的经济,品牌的确立,可改变一个企业的面貌,更能带动地区和行业的发展。
目前,梧州市宝石商会已经与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以及中宝协人工宝石专业委员会取得了共识,计划建立以梧州为基地,以梧州人工宝石企业为核心的人工宝石行业的中国名牌和国际名牌。人工宝石品牌战略已经进入梧州,品牌建设将成为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以及整个社会的事情,相信在未来,梧州会有更多的企业注重并加强品牌建设,创造出更多的中国名牌,世界名牌。梧州乃至世界人工宝石产业的发展,将有一个质的变化。
泰国等东盟国家。根据查询梧州市外贸部门官网得知,梧州市400多名宝石商与泰国等东盟国家的珠宝市场建立了固定联系,泰国等东盟国家是梧州人工宝石贸易的主要贸易伙伴。人造宝石的定义是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无已知对应物的晶质体、非晶质体或结合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