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银锭的收藏价值

明清银锭的收藏价值,第1张

明清时期是我国银锭铸造、使用、流通的鼎盛时期,其品种颇多,有五十两、十两、五两、四两、三两、二两和一两等各种规格。一般的银锭内都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成色、炉名或银匠姓名等内容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通过研读铭文,可以鉴定银锭属于哪个历史时期,收藏者只需了解银锭上的铭文知识进行集藏即可。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官铸的银锭一般把重量铭文铸在侧面,而且每锭都有银局名,如“厘金局”、“官钱局”等,清代中后期各省铸造的官锭还要镌上省名,如“湖南厘金局”、“四川官钱局”等;私铸银锭铭文基本是私银钱号名称,如“兴盛昌、震远钱局”、“裕记汇号纹银”等等。两者的地位不同,其收藏价值也是无法相比的。

在收藏市场上,同规格的官铸银锭与私铸银锭的价格相差很大,官铸银锭的标价往往是私铸银锭的数倍甚至十多倍。一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官银数量更少;二是因为官银成色足,制作也更精美;三是因为官银附带的史料价值正统可靠,买进的人也放心。此外,品相好的明清银锭升值速度也较快,史料价值越强的银锭则收藏价值越高,尤其是税银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银锭更是比普通品种升值空间大许多。

如果是真品,非常值钱,据悉,曾在1991年美国加州的一次拍卖会上出现过一枚大明元宝丁丑年四十八两银锭,以35万美元的底价竞拍,终被一位台湾珍藏家以187万美元的高价买入,折合人民币已达百万之多,并创下昔时中国钱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交纪录。

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近年来随着银锭市场的苏醒,特别是在港澳台,明清银锭屡拍高价,以至于大明元宝真品实数稀罕。

元宝的两头呈圆孤形并向上隆起,高翘如船状,整个银锭呈马蹄形,其面有三行楷书铭文:右为“丁丑年”,左为“四十八两”,中央是四个楷书大字“大明元宝”,外貌凹陷,锭面隐约可见浇铸冷却后形成的水波纹,重量达1500克。

扩展资料:

珍藏元宝现实上也是珍藏一种有待掘客的文化。尤其是当人们的注重力还没有集中到它时珍藏,更能增添它的珍藏价值。元宝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人们物质生涯中不行少的工具,犒赏、钱粮、生意等都缺不了它,它是一种财富的象征。

银元宝看上去只是用白银铸成的通俗块状物,着实若是仔细视察,就会觉察它具有很深的文化内在。透过形状、文字以及详细使用,我们不仅可以相识到各个历史时期差异的形制转变、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历史人物等,更可知道它在社会经济生长历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事实上,古代用银子直接交易的场景是非常少的,一般都是在大宗商品交易时才用银子,而对于平民老百姓而言,他们很少用银子,而是用铜钱或者银票进行交易。当然了,有极少数老百姓也会用到碎银子,但是就算用上碎银子,也是要上称量一下,并检查一下成色,而像影视剧中直接将银子扔在桌上的场景,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

实际上,从先秦到宋元年间,白银都只是一种贵重财物,与黄金珠宝等同,没有货币的职能。直到明清年间,由于全世界的白银都在涌入中国,这时候白银才开始成为一种正式的货币,在市场流通。在明清时期,市场上的银子主要是以“银锭”的形式流通,也就是现在说的“元宝”,不过,由于技术的限制,元宝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当然,为了防止假冒伪劣,制作元宝之时,一般都会在元宝上刻上生产时间、地点、重量乃至工匠姓名,以便将来进行追查。

那么,古人是如何称量碎银子的?其实古人一般在称量银子的时候会用到一种叫做“戥子称”的东西,这是一种衡量轻重的精密器具,乃是小型的杆秤,在古代一般都是用来称量金银以及贵重药品和香料的。“戥子称”的分度值一厘,相当于现在的3125毫克。当然,除了称量金银之外,还有一套专门用来切割银子所用的刀子、锤子、剪刀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碎银子也就产生了,并由此诞生了一个叫做“倾银铺”,所谓“倾银铺”,说百了就是交换银子的铺子。

如果真的出现用银子结账不上称的情况,伙计根本就无法准确的判断碎银子的实际价值,所以,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

01

银锭赝品包括在假银锭中掺铅锡,或是在浇铸时将铜块凝在银锭内部,外表鎏银,还有的用新白银铸老银锭。

02

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元宝”有明显突起,符合老百姓对银锭的认识。但事实上历代银锭中间都无突起,反是下凹,是因为方便其叠放和保存。

03

小银锭可能会没有蜂窝,而五十两的大银锭肯定会有明显的蜂窝。蜂窝的形成是因为当把熔化的银水倒入金属模具时,银水遇冷收缩产生气孔。蜂窝是鉴定银锭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形成的气孔一般口大洞小,深浅不一。

04

由于近几年造假者也在假银锭上伪造气孔,因此鉴定者一般还要观察气孔内部是否被自然氧化,有做旧的痕迹。由此也可判断银锭的年代。

05

一般银锭中间的文字是阴文(即下凹文字)而不是阳文(即凸起的文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107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