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珠有哪些佩戴讲究

古代朝珠有哪些佩戴讲究,第1张

规定讲究

清朝统治者规定东珠朝珠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才能佩戴,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其他人等佩戴或拥有东珠朝珠均属僭越犯上,这也是为何存世东珠朝珠稀少珍贵的原因。

除东珠质料的朝珠外,还有其他宝石用于皇帝佩戴的朝珠。按场合不同,皇帝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清代规定皇帝在祭圜丘(天坛)时,穿蓝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

祭方泽(地坛)时,穿明**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腊朝珠。在日坛举行朝日礼时,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在月坛举行夕月礼时,穿白色朝服,佩戴绿松石朝珠。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地、日、月。

清代对朝珠的佩戴方式有严格规定。佩戴时,须将“背云”垂于背部,紧靠后背心,背云长度大约在65至70厘米之间,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度相当。“佛头”在颈后,前胸的珠子以三个结珠作中心对称,“纪念”随朝珠垂于胸前。

对于命妇,如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古礼时,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必须穿着朝服并佩挂三盘朝珠,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朝珠从左右肩斜挂交叉于胸前。而男子在任何场合只佩挂一盘朝珠。

官员们所佩戴的朝珠,除了皇帝赏赐外,通常自己置备。置办不起的,只能用旧货或替代品。当时也确有置办不起朝珠的,只好买一挂瓷珠充数。

扩展资料:

朝珠据说象征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于清朝皇帝笃信藏传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朝珠有多种质料,主要以东珠、翡翠、玛瑙、红蓝宝石、水晶、白绿玉、青金石、珊瑚、松石、琥珀、蜜腊、菩提、碧玺、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刚子等为主。根据地位的不同,清代达官贵人佩戴不同质料的朝珠。所有质料中,以东珠串结而成的朝珠最为珍贵。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朝珠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挂于颈上,垂在胸前。朝珠的质料有东珠、翡翠、玛瑙、蓝晶石、珊瑚等。每盘朝珠有四个大珠,垂在胸前的叫“佛头”,在背后还有一个下垂的“背云”,在朝珠两侧,有三串小珠,左二右一,各10粒,名为“记捻”。

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皆可配挂朝珠,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百姓不能随意佩带。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也有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从官员胸前所佩带朝珠质地的好坏,可以看出官员的品级高低来。

-朝珠

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戴朝珠是区别各级官员的官阶,跟头上戴的乌纱帽,朝服一样,是区别官阶的三大象征。

朝珠,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朝珠共108颗,每27颗间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颗,称分珠,挂在颈项垂於胸前。朝珠 据说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质料也不尽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笃信佛教,凡皇帝、后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卫和京官等,均可佩挂朝珠,并且可作为皇帝所赏赐的物品。

朝珠两旁共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另一边两串,名为"纪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一串在右为男,两串在右一串在左为女。另外有一串珠垂於背,称背云。

 中国的珠子文化源远流长,清朝的朝珠更是特别的讲究,这里面有官家的体面,有森严的等级制度,代表着大清王朝的礼制,丝毫乱不得。

  皇帝,宫中的朝会大典,明**朝袍佩挂东珠朝珠;天坛祭天,蓝色朝袍佩挂青金石朝珠;地坛祀地,明**朝袍挂蜜珀朝珠;日坛朝日,红色朝袍挂佩红珊瑚朝珠;月坛夕月,越白色朝袍佩挂绿松石朝珠。

朝臣,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文、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

对于有些文吏,如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承、助教、学正等人,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也可以悬挂朝珠,但礼毕即不准使用。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使用朝珠。

朝珠也是表现大清皇室对于上天的信奉。众所周知,清朝佛教盛行。而皇室又是借着上天的威严来治理黎民百姓,所以必须要依靠一个信仰。

如此一来,"佛教"便成为了统治者的一个"统治工具",借用佛教来稳固朝政。既然佛教有利于朝政的统治,那么统治者自然是要以身作则的,所以这朝珠也是经佛珠改良而来,也可以看做是对"佛教"的虔诚以及对上天的敬重了。

朝珠非常的美观,清朝的朝珠用材选料都是很讲究的,通常可能会用到沉香木,雕瓷,翠玉猫眼石,南红玛瑙等较为名贵的玉石,再经过一些大师的加工,自然显得无比美观。朝珠并不仅仅好看,它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属于清朝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清代,皇帝及官员后宫的衣饰多由水晶及珍珠宝石装饰,下面是具体的佩戴规定: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 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

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官员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王公百官补服均为石青色,朝服、蟒袍为石青色或蓝色。风宪官(御史)补服绣獬豸。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清朝的官服中,还有下雨天穿的一种“雨冠服”。其制度为,非皇室的公侯伯子男爵和一二三品文武官员,以及御前侍卫、乾清门的侍卫,上书房和南书房的翰林、批本处的行走人员,都用红色雨冠;四、五、六品的文武官员,用红色青边雨冠;七、八、九品的文武官员用青色红边雨冠;至于雨衣、雨裳,非皇室的爵爷、文武一品官,御前侍卫、各省的总督、巡抚,都用红色;二品以下的文武官员都用青色;至于皇室专用的明**,只有领侍卫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长、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领以及蒙受皇恩特赐者,才可以服用。

雨冠服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时雨衣穿在内,雨裳系在雨衣外。雨冠有冬雨冠、夏雨冠两种。雨衣的式样和质料有六种,有的是圆领对襟无袖的长袍,类似今天的披风,又有单层、双层两种;有的是对襟带袖如常服褂,其中圆领的长与坐齐,加领的长与褂齐;有的是大襟端袖如常服袍,前加掩裆,其中圆领的长与袍齐,加领的长与坐齐。质料上用毡、羽缎作面的,用月白缎作里,多用明**领和钮绊。油绸制作的不加里,多用青色领和钮绊。

命妇冠服

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时命妇(包括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贝勒、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以及异性的品官夫人等)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种。皇太后、皇后朝冠,极其富丽。皇后之下命妇的冠饰,依次递减,有的将金凤改为金孔雀,也以数目多少区分等级。冠饰还有金约、耳环之类的饰物。金约是戴在冠下用来束发的,上饰东珠、珍珠、珊瑚、绿松石等。服饰有朝褂、朝袍、朝裙、龙褂、龙袍、吉服褂、命妇蟒袍、彩税、朝珠等。皇后朝褂,制有三式,俱用石青片金缘为饰。绣纹皆用龙,或飞龙,下摆或用行龙,或用八宝平水及万福万寿等纹样。朝袍亦三式,都用明**绵缎制作,上织龙纹。其命妇与皇后的形制大体相似,只是颜色有明黄、金黄、香色、蓝色及石青色的区别。纹样有龙、正蟒、行蟒,以及五爪、四爪之分;数目有九团、八团、四团、二团、九蟒、八蟒、五蟒之异。

官帽

  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违禁字眼戴(违禁字眼珠和花翎)

  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违禁字眼镂花金座上的违禁字眼珠,以及违禁字眼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违禁字眼戴花翎"。违禁字眼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纹,金违禁字眼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违禁字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违禁字眼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违禁字眼的违禁字眼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违禁字眼、涅违禁字眼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违禁字眼,二品为涅红违禁字眼,三品为亮蓝违禁字眼,四品为涅蓝违禁字眼,五品为亮白违禁字眼,六品为涅白违禁字眼。至于七品的素金违禁字眼,也被黄铜所违禁字眼替。违禁字眼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花翎与古之貂蝉同,初唯近侍宿卫有之。康熙时,皇子某欲之,求于上,特为制五眼花翎赐焉。自后,虽福文襄有大功,仅得四眼而已。宗室子弟年十二能试箭者,得赐翎冠上,但缀翎,无顶戴,名之曰空花翎。余则以赏军功。昔日,汉文臣赐翎者甚少,自捐例开始,人人可得。其极也,仅费二百金,故外省官员几于无人不翎矣。六品以下官如有赏赐,仅得戴蓝翎,其别于花翎者,无眼而已。

  自八分镇国公以上均戴宝石顶,色正紫,无顶柱,故不穿眼,下钻二孔以缀于冠。然三品之明蓝顶亦曰蓝宝石顶,亦可不用顶柱也,又有红绒结顶者,向唯御用,间以赐臣工一二人而已。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108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27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108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跟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珍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朝靴

  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

  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衣带

清代皇帝和宗室用**腰带,称为“黄带子”,一般用丝线织成,带上装有四块圆型或方型的镂花金属版,版上镶嵌宝石、珠玉等装饰品,带端有带扣,左右还有两个环,用来系挂汗巾、刀觿(解结用的工具)、荷包及佩饰,称作“活计”。其中皇帝的腰带都用明**丝带。朝带又分两种,一种带上装圆形龙纹金版四块,饰红宝石或蓝宝石和绿宝石,每块版上要嵌冬珠五颗、珍珠二十颗;另一种带上装方型龙纹金版四块,饰青金石、黄玉、珊瑚、白玉中的一种,每块板上嵌冬珠五颗。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条嘉庆用过的吉服带,带为明黄丝织成,内衬红绸,带上装嵌珊瑚圆版,左右各有一镂金小环,左环挂月白绸,帉,平金绣荷包,平金绣葫芦状烟袋,嵌松石金套觿,右环挂饰没有觿,换上嵌金珐琅革冒刀一,其余与左环相同。

  亲王以下,宗室以上,都束金黄带;觉罗用红带。这两种颜色的带,除非皇上赐与,不得给予异姓大臣使用。其余人只能用石青和蓝色,腰带上的宝石及带扣亦品级分明。衣带八品以下并杂职用角;六七以银;五品蒙金;四品起花金;一二三箱金玉。

坐褥

 坐褥,文武品官坐班时所用,盘两膝而坐,拜跪之礼,即于其上行之,俗谓之曰拜垫,盖衬托之使厚而高也。

  文官所用者,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红褐,衬红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红褐,镶青褐,衬红毡。三品,冬用貉皮,夏用青褐,衬红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衬红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六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酱色布,衬白毡。七品,冬用鹿皮,夏用灰色布,衬白毡。八品,冬用狍皮,夏用土布,衬白毡。九品、未入流,冬用獭皮,夏用土布,衬白毡。

  武官所用者,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红褐,衬红毡。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红褐,镶青褐,衬红毡。三品,冬用豹皮,夏用青褐,镶红褐,衬红毡。四品,冬用野羊皮,夏用青布,衬红毡。五品,冬用青羊皮,夏用蓝布,衬白毡。六品、七品,冬用黑羊皮,夏用黑酱色布,衬白毡。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

文官 

品级顶戴    蟒袍  补服

一 品  珊瑚  九蟒五爪 仙鹤

二 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锦鸡

三 品 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孔雀

四 品 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雪雁

五 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白鹇

六 品  砗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鸬鹚

七 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紫鸳鸯

八 品  起花金顶 五蟒四爪鹌鹑

九 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练雀

未入流  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黄鹂

 

武官

品级顶戴   蟒袍 补服

从一品  红宝石 九蟒五爪 麒麟

从二品 珊瑚 九蟒五爪 狮子

从三品 蓝宝石 九蟒五爪 豹

从四品 青金石 八蟒五爪 虎

从五品 水晶 八蟒五爪 熊

从六品 砗磲 八蟒五爪 彪

从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从八品 阴纹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犀牛

从九品 阳纹镂花金顶 五蟒四爪 海马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官员的称呼:

中央官部分

官职   称呼

大学士 中堂

吏部尚书 天官、冢宰

礼部尚书 大宗伯

户部尚书 大司徒,大司农

邢部尚书 大司寇

兵部尚书 大司马

工部尚书 大司空

左都御使 总宪

右都御使 副宪

通政使 银台

御使 都老爷

郎中、员外朗 部郎,郎官

主事 主政

地方官部分

官职  称呼

总督 制军,制台,制宪,都宪,部堂

巡抚 中丞,抚军,抚台,抚院,抚宪,部院

学政 学台,学宪

布政使 藩台,方伯,东司

按察使 臬台,廉访,西司

知府 太守,皇堂,五马

知州 牧,刺史

知县 令,令尹

武官部分

官职  称呼

提督  军门,提台

总兵  总镇,镇台

副将  协镇,协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372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