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官员等级制服是怎么分的?

清朝的官员等级制服是怎么分的?,第1张

1、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2、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 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23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12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扩展资料

顶戴的顶珠:一、二品都是红色(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四品都是蓝色(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都是白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以下为金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翎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

五品以上赏给单眼花翎,双眼花翎赏给级别较高的官员,三眼花翎则是赏给亲王、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勋的大臣(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乾隆年后部分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

六品以下的官员只赏给蓝翎。蓝翎为鹖鸟羽毛所做,无眼,赐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给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在阶级分明的阶级社会练就火眼金睛识别官级的大小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等级森严是皇权社会的特征,更是激励官员积极办事的动力,从而壮大朝代的发展。

-清朝官阶

古代官员 朝服 上绣的是什么图案 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十二章"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八品九品没有花,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呒啥花头"了。这是上朝奏事、谢恩时穿的。官员平时办公穿的常服图案又有不同:文官一律用鸟类来区别等级高低,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律用兽类来划分上下不同,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这倒真应了旧时文武百官无非都是皇帝羽翼爪牙之说了。除此之外,冠饰、束带、佩带物等等,在在都以不同形制作等级之分。如清朝冠顶上东珠的多少有无,宝石的颜色大小,从皇子亲王到七品芝麻官,都按身份的尊卑贵贱有严格的规定。八品以下,珠也没有,宝石也没有,只是个光顶子。 花翎翡翠翎管作为现代收藏品,在历次大型拍卖会中均表现不俗。花翎是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毛饰于冠帽后,以翎眼多者为贵。翎管,就是用来插孔雀翎子并使之与冠帽连接的附属饰件。要了解翎管的价值,就有必要先了解清代的花翎制度。清朝最看重花翎,就如古代的"珥貂"一样,例应随官秩(官职高低)戴翎。宗室中,以贝子戴三眼花翎,最为尊贵;镇国公戴双眼花翎,为稍次,镇国将军等戴单眼花翎,而亲王、郡王虽然爵位比以上更为尊崇,非蒙皇上特赐不能戴花翎,而且已经赐有花翎者,遇到朝冠晋见时仍不能戴用。凡是由皇子分封的亲王、郡王都不赐戴花翎,这是因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亲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贵位,戴翎子由有"纡尊"之嫌。清代有品位的官员之例有花翎者,内廷王、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等以及领侍卫府官、满员(满族官员)五品以上皆冠戴孔雀花翎,六品以下者只能戴褐羽蓝翎,也就是俗称"野鸡翎子"了。清代的亲王、郡王中赏戴花翎的,仅见于乾隆朝。当时顺承勤郡王名叫泰斐英阿,因为当了前锋统领,便向皇祖乾隆乞赐花翎。乾隆说,花翎是贝子之制,诸王戴了就会失制。军机大臣傅恒就代为说情:郡王年幼,想戴花翎玩儿,以为美观。乾隆这才答应了,同时赐给另一位皇孙三眼花翎,说:都是孙辈,以为美观可也。可知当时诸王想皇上赐戴花翎,并非为了追赶时髦。清代勋臣中,功勋卓著或恩宠有加者,仅仅能够得到皇上赏赐的双眼花翎。比如贤相傅恒、权相和坤、福康安(傅恒之子)等,都只得到双眼花翎,而且,清代定制,外任文职官员无赏花翎者。只是到乾隆朝,有一位叫方承观的直隶知府,受到皇上特别眷爱,古北口大阅兵时,就特乞皇上赏戴花翎,乾隆笑道:"像你这这样矮小侏儒样子,都爱戴花翎呀!"就赏赐给了他。此后,外任各省总督、巡抚等大员,也就屡有蒙恩赐花翎的了。外任武臣中,非军功卓著不可蒙赐花翎。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收复台湾,诏封靖海侯,子孙世袭,而施琅却上疏辞侯,恳请皇上赐花翎。当时,在外领兵的将军、提督都还没有赐给花翎的先例。康熙乃特旨赐施琅戴花翎。可见在当时文武臣僚小目中,赏赐花翎简直比封侯还要荣耀。正因为此,后来的清代文官对奖戴花翎特别重视。除军功外,非"异常劳绩"不得保奖花翎,而且,限定每案不得超过三名。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因修皇族的族谱"玉牒"造成,提调官增庆被奏 赏花翎,这是首开军功之外的"别项劳绩保翎"之例。从此诸如皇上"山陵奉字"、海运事宜、劝捐、抽厘之类,都相率保荐花翎。光绪初年,大保案迭兴,加官加衔,各种新奇花样不可胜举,戴花翎者,满街行走了。这时花翎身价尽管已大不如前,但在吏部引见外地赴任低级官员时,在冠服方面仍有严格规定。若有花翎、蓝翎人员,其翎管不准用白玉,若用翡翠或带皮子玉者,都要以违例论处。到清末,捐例大开,用钱也可以买到花翎戴,保案内就再没有保花翎者。最早用钱买到花翎的,是广东洋商伍荣耀、潘仕成。二人各捐十数万金,朝廷无力嘉奖,于是就破例赏戴花翎,一时荣之。后来,鸦片战争中,就有捐翎之例:花翎每枝实银一万两,蓝翎五千两;而且参照捐官之项进行折扣。这样实捐银较少,捐翎者遂多。咸丰九年(1859 年)又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每枝七千两,蓝翎四千两。到了后来,每枝花翎仅用二百元就可以捐到。这是清代花翎之制的穷途末路了。了解以上花翎盛衰史,对于今天的收藏爱好者是十分有益的。在花翎当红的清代全盛时期,连缀翎子与冠帽的翎管价值也就不菲。翎管的式样如旱烟管粗细,长二寸许,圆柱形,主端有鼻,愈下愈中空,至下端口,中空大如烟嘴。翎子就由此插入。戴上冠帽后,翎子就垂在脑背后。除了低级官员翎管只准用红玉外,文武大员所戴花翎的翎管都是用各类宝玉、象牙或者玻璃烧制成的,而以翡翠翎管最为时髦盛行,当时价值最贵,如今收藏价值最高。荣禄所戴花翎的翡翠翎管表里莹澈,从外面看,翎毛纤发毕睹,是一种叫做"玻璃翠"的玉管,当时价值一万三千金。一般勋官高位大员的翡翠翎管也多价值七八千银子。当时一些清水衙门的京官头上花翎儿,有的也就值二三两银子。翎管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钻营者自然也就会在这小小的捞什子上下功夫。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种"一套扳翎"的礼品。即在一个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当时北京玻璃厂"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扳指"又写作"班指",是套在拇指上,射箭拉弓扣弦用的,也是清代上层社会时髦装饰品之一。上万两银子的礼物,就这样装在小小一只礼品盒内,送上去,人情到了,官差职务也就稳妥到手。百官穿戴清代,皇帝及官员后宫的衣饰多由水晶及珍珠宝石装饰,下面是具体的佩戴规定: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 颗东珠串成,每27 颗东珠又用4 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 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 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朝服有补,顶戴分为朝冠和吉服冠两种,文官: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 两;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 岁奉155 两;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 两;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 两;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 两;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 60 两;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 岁奉45 两;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 40 两;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 两;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武官: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 两,加支528 两;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 两,加支444 两; 从二品岁奉53 两,加支324 两;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 两,加支204 两;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 两,加支114 两;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 两,加支72 两;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 两,加支35 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 两;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 两;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举人本来就是清闲官,吃皇家俸禄,替朝廷出力,县官出缺离任或任期满,举人直接代理县务,经上报朝廷可补缺转正,也可另派县官宋朝官服一般是以等级分,一,二品的画龙,三,四,五品是山水,以下是花鸟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袭前代,因此宫中的官服也与前代相仿,分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丧服和时服。朝服是红衣红裳,内穿白色罗质中单,外系罗料大带,并有绯色罗料蔽膝,身挂锦绶、玉、玉钏,下着白绫袜黑皮履。除这种朝服是统一样式外,官职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来区别 的。主要是在有无禅衣(中单)和锦绶上的图案上作级别变化。穿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又名"笼巾",是以藤丝编成形,上面涂漆的冠帽),獬豸冠(属进贤冠一类)。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式样也。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唐朝官员官服主要以颜色为区别。唐代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清等。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四品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高宗上元元年有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此后遂沿革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员可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员袍服纹饰图案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图案。据《唐会要舆服》: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德宗时有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执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宋朝则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赐之服大部分是织有鸟兽的锦纹。

情朝嘉庆元年内务府的一份《查抄和珅家产清单》作如下分析。

 和珅被查抄的家产名录如下:

 

 一、现金资产

 

 1、赤金(24K):金库存58000两,上房内2500两、大金元宝一百个每个1000两、金宝塔一座二十六公,夹墙内26000两,几样合计:186900两

 

 2、现银:地窖内100万两,银库内银元宝(每只10两)五万五千六百,上房内大银元宝五百个(每个1000两)合计:6556000

 

 3、京果(银)五百八十三万个、苏果(银)三百一十五万个

 

 4、洋钱(银元)五万八千块

 

 清朝的计量单位为16两,当时的一两合现在0625两,合3125克。那么和坤的现金资产折算成今天的人民币为:

 

 根据2010年1月12日9:10福建天一金行黄金价格2381元。

 

 那么,和坤贪污的黄金按今天的牌价,折算为人民币为:

 

 18690031252388=139亿人民币;

 

 根据福建天一金行公布的近期白银价格为:3400—3600/公斤,约为人民币35元/克

 

 那么和坤贪污的白银折价人民币为:

 

 2080000312535=227亿元人民币

 

 京果、苏果 按每个01两算 (5830000+3150000)01312535=98218750元(约1000万人民币)

 

 洋钱价格目前为60至120(剔除文物价值),我们定为80元/枚

 

 和珅贪污的洋钱价值为: 5800080=464000元(464万人民币)

 

 那么和珅贪污的现金资产折算成当今的人民币为: 139+227+01+005=1632亿元人民币

 

 二、房地产

 

 1、花园一所,亭台二十座;

 

 2、正屋一所,十三进,七百三十间;

 

 3、东屋一所,七进,三百六十间;

 

 4、西屋一所,七进,三百五十间;

 

 5、私设挡子房一所,七百三十间;

 

 6、另有花园二所,亭台100座。

 

 合计和珅共有房产2170间,按清朝官府样式,每间平均约为20平方米。那么和坤的房产面积为:217020=43400平方米。

 

 按目前北京主城区的花园别墅的价格(10000元/平米)计算,和珅的房产价值为:4340010000=43元亿人民币

 

 另外,花园、亭台现在无法估价

 

 三、地产

 

 1、田地八千顷,合800000亩,按目前中等以上城市征用土地价格为:4万,和坤的土地价值:

 

 80000040000=32000000000(320亿人民币)

 

 四、企业

 

 1、当铺十处,本银八十万两;

 

 2、银号十处,本银六十万两。

 

 两处本银合计折价为人民币:(600000+800000)312535=153125000元(15亿人民币)

 

 五、玉器

 

 1、玉鼎十三座,高二尺五寸;

 

 2、玉磬二十块;

 

 3、玉如意一百三十柄

 

 4、镶玉如意一千一百零六柄;

 

 5、玉鼻烟壶四十八个;

 

 6、玉带头一百三十件;

 

 7、玉碗十三桌、玉瓶三十个;

 

 -----------因表上罗列太多,不一一赘述,且价值无法估算。

 

 六、珠宝

 

 1、珍珠手串二百三十串;

 

 2、大东珠十粒;

 

 3、大映红宝石十块,重二百八十斤;

 

 4、小映红宝石八十块;

 

 5、映蓝宝石四十块;

 

 6、红宝石九十颗;

 

 以上珠宝价值,应当请专家估算。

 

 七、其它

 

 1、银碗七十二桌、银筷子五百双、金筷子二百双、金匙六十个、银匙三百八十个;

 

 2、镂金八宝瓶十个、钟四百六十个、镂金八宝床及镂金八宝坑三十架;

 

 3、绸缎一万四千三百匹、大红呢八百板、五色呢四百五十板、狐皮六百张、紫貂皮八百张-------还有太多无法一一记录。

 

 以上物品,价格昂贵,无法估算。

 

 根据可以折算的财物,和珅的家产为:1632+43+320+15=34212亿人民币,这些资产尚不包括无法估算的花园、亭台、珠宝、字画、文物、及银行、当铺的经营所得。

 

 如果按内务府的估价,和坤的家产在8亿两白银,合人民币:875亿人民币。按内务府的说法,这笔钱可以抵得上两次庚子赔款的数额。

据传和珅故居恭王府至今还有挖掘的宝物

金井是整个墓室最为核心的地方,在建造这座陵之前,首先确定的是这个金井,也就是龙穴。而慈禧最喜欢的物件儿就是“东珠”手串,满语叫塔娜。

在清朝,民间是禁止随意使用珍珠的。而慈禧用的这个东珠又叫正珠,产于三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清朝的皇帝、后妃非常喜欢。慈禧生前非常喜欢这个手串,长期不离身,天天盘。不管是谁,天天拿一个东西陪着,都会有感情,慈禧也是。

在古代的传统丧葬之中,人们一直认为死后应该与生前一样的富贵。因此,在死后,会为自己准备珠宝、瓷器等陪葬品。当然慈禧太后也不例外,她在皇陵建好之后,就把自己最喜欢的手珠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并且作为了镇墓之宝,亲自将这串手珠扔到了陵墓中的金井之中。

慈禧太后反复无常,这个手珠陪着她参加了各种尊贵的场合,也是一种身份的显示。出席场合时看见她人突出自己的尊贵,没有手珠,手里也会觉得不自在,换成其它,心里又不舒服。就好像你用惯一件东西,突然间丢了,心里不舒服是一样的。而李莲英作为慈禧很边的总管太监,很受慈禧太后的器重,跟随慈禧太后多年,肯定懂得察言观色。在慈禧有想法之后,李莲英就带着内务府到慈禧太后的陵寝金井中取回了这串手珠,随后交给了慈禧太后。

求关注哦~亲们

价值多少钱只能说难以估量了,慈禧的陪葬品大多都被盗或被毁了。下面这篇文章介绍了慈禧的陪葬品:

慈禧的陪葬品到底值多少钱?(来源: 法制晚报)

她不是皇帝,却把两代帝王玩弄于股掌之中;她只是个女人,却让凤高高地飞翔于龙之上;她的陵墓超越了她的丈夫,是清东陵中最精美的。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种精美令她死后陵墓被盗、灵魂不得安宁。她就是统治中国近60年,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

棺内“填空”的珠宝就值223万两白银,陪葬品价值白银亿两

慈禧是历史上著名的“奢侈”太后,生前酷爱珍珠、玛瑙、宝石、玉器、金银器皿等宝物,死后其棺内陪葬的珍宝价值高达亿两白银。

李莲英是慈禧太后最信任的太监,慈禧死后往棺内葬宝时,他也是参与者之一。李莲英和侄子合写的《爱月轩笔记》中,详细记载了慈禧随葬品的种类、数量、位置以及价值等。

在慈禧棺内,底部铺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

盖在慈禧尸身上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用明黄缎捻金织成,织有陀罗尼经文25万字。经被上还缀有820粒珍珠,盗墓者拆走珍珠后,就将这条价值连城的经被弃之于地,1979年清理地宫时才被发现。经被之上还覆有一层缀有6000粒珍珠的被子,也是无价之宝。

入殓时的慈禧头戴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凤冠价值则可想而知;口内含夜明珠一粒,据传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脖颈上有朝珠3挂,两挂是珍珠的,一挂为红宝石的;身穿金丝礼服,外罩绣花串珠褂,足蹬朝靴,手执玉莲花一枝。

在其身旁,还陪葬着金、玉佛像,以及各种宝玉石、珊瑚等。据说,当宝物殓葬完毕后,送葬的人发现棺内还有孔隙,就又倒进了4升珍珠和2200块红、蓝、祖母绿宝石。光这些“填空”的珠宝,就价值223万两白银。

变卖毁坏被走私到国外,被盗珍宝下落不明

据说,慈禧棺内最珍贵的陪葬品要属用白玉雕成、号称可以“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了。

传说慈禧棺内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据悉,慈禧陵中被盗的珍宝或被孙殿英等人用来行贿,或被变卖,或遭毁坏,甚至被走私到国外,绝大多数至今下落不明。

据传,为了逃脱罪责,孙殿英曾把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送给宋美龄。

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就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

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打探消息后决定挖开乾隆慈禧陵

1928年,驻在河北遵化清东陵附近的国民革命军第12军军长孙殿英打上了东陵的主意,并派师长潭温江去查明情况。

通过一名曾侍奉过慈禧的太监之口,潭温江得知定东陵的慈禧墓中随葬有大量稀世珍宝,并从这名太监手上抄录了《爱月轩笔记·慈禧葬宝图记》和《孝钦后入殓,送衣版,赏遗念衣服》等。

在摸清情况后,潭温江向孙殿英提出了盗掘慈禧陵的建议。

1928年7月1日,孙殿英命令潭温江严守东陵的所有要道,谨防他人入内。在把两个旅的兵力开进东陵四周后,他就开始探查地宫的入口,并计划在盗墓完成后以换防为由撤离东陵,把事情嫁祸到土匪身上。

炸开地宫大门后顺利进入慈禧陵

经过一番周折,盗墓的士兵找到了慈禧地宫的入口。从明楼下进入古洞门,过道尽头是一道浇铸了钢筋的墙壁,地宫入口就在这道“金刚墙”下。

从7月4日至7月10日,炮声不断从东陵传出,当地百姓以为是在打仗,谁也不敢出门。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两座陵墓已经被炸开。

进入慈禧地宫中的盗墓士兵没有想到,走进主墓室竟非常顺利,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棺椁与陪葬珍宝。慈禧的主墓室是一个完全由汉白玉石铺砌的石室,正中是一座汉白玉石台,也就是“宝床”。在石台上面,停放着一具巨大的棺椁,这就是慈禧太后的梓宫。两侧的两座石墩上,则放着记录慈禧谥号的香宝、香册。

棺盖揭开霞光满棺慈禧太后面貌如生

盗墓者是怎样打开慈禧棺椁的呢?这曾经是一个谜。直到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了一名据称曾参与盗陵的连长的回忆,这个谜才被解开。

据这名连长叙述,为撬开慈禧的内棺,光芒四射的金漆外椁竟被匪兵刀砍斧劈得七零八落。匪兵们把砍碎的木头搬开后,就现出了一具红漆内棺。由于怕刀斧损伤棺内的宝物,当官的就命匪兵小心谨慎地用刀撬开内棺。

“当时,将棺盖揭开,只见霞光满棺,兵士每人执一大电筒,光为之夺,众皆骇异。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

相关链接

慈禧的陵寝建筑堪称金木石三绝

慈禧的陵寝是清东陵建筑群中最精美的一座,可称得上是金、木、石三绝。

“金绝”:据《清史》记载,仅三大殿所用的叶子金就达4592两以上,殿内外彩绘2400多条金龙,64根柱上都缠绕着半立体铜鎏金盘龙,墙壁上的五蝠捧寿、万字不到头图案等也全都筛扫黄金。这货真价实的金碧辉煌虽经盗墓者洗劫,但如今依然可见“金绝”的豪华残迹与碎片。

“木绝”:是说三大殿的梁、枋都是用木中上品———黄花梨木制成。这种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材现在已濒临绝种,其价值称得上是寸木寸金。而慈禧的棺椁更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

“石绝”:是指慈禧陵寝的石料一律采用上好的汉白玉,石雕图案更是绝中之绝。隆恩殿的汉白玉石栏板上,都用浮雕技法刻成前飞“凤”、后追“龙”图案。76根望柱柱头全部雕刻着翔凤,凤的下面是雕在柱身里、外侧的两条龙,形成独一无二的“一凤压两龙”造型,寓意着慈禧生前的无上权力。而殿前的凤龙丹陛石雕刻更是石雕中的珍品。

裕陵劫后白骨遍地帝后无奈重葬一棺

在慈禧的定东陵被盗时,乾隆的裕陵也被孙殿英手下的一个营长韩某炸开。

令盗墓贼们没想到的是,乾隆的地宫通道中充满了积水,由于年深日久,积水竟有四五尺深,而通道又很陡滑,疯狂涌入地道口的士兵毫无准备。不少人滑倒在积水中,惊悸窒息而亡。

和同时被盗的慈禧陵相比,裕陵中的乾隆与5位后妃的遭遇更加悲惨。两陵被盗后,清室负责善后的人进入裕陵地宫后发现白骨凌乱地扔在各处,除嘉庆帝生母孝仪皇后尸身完整外,其他的已经分不清哪个是皇帝的,哪个是后妃的,只好把骸骨殓葬在一具棺木内。

在将两陵内的骸骨重新收殓后,裕陵、定东陵被封闭,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管理处为清理地宫,才重新打开两座陵墓。

乾隆皇帝的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

裕陵在乾隆帝在世时就已建成,虽然陪葬品已被孙殿英洗劫一空,但地宫中那些搬不走的石雕仍令人叹为观止。

裕陵被誉为“地下佛堂”和“石雕艺术宝库”,在地宫的墙壁、天花板上,到处雕琢着佛像、经文,像是一座石雕艺术宝库。佛像虽款式、造型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雕刻得栩栩如生。

在安放乾隆与两位皇后的棺木的“金券”券顶,还刻有3朵佛花,花心由梵文、佛像组成,金券周围也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经文,约有3万字。

  俗话说,和珅栽倒,嘉庆吃饱。和珅当时的财产,相当于乾隆盛世时期,全年二分之一的GDP总额,几乎赶上清政府庚子赔款给八国联军的总额。现在的富翁没有一个能做到,下面列举下和珅的家当:

  1.房产类:正屋一所,十三进七十二间;东屋一所,七进三十八间;西屋一所,七进三十三间;徽式屋一所,六十二间;花园一所,楼台四十二座;东屋侧室一所,五十二间;钦赐花园一所,楼台六十四座,四角楼、更楼十二座,更夫一百二十名;杂房一百二十余间。

  2.古玩钟表类:古铜鼎二十二座;汉铜鼎十一座;端砚七百余方;玉鼎十八座;宋砚十一方;玉磬二十八架;古剑·十把;大自鸣钟十九座;小自鸣钟十九座;洋表一百余个。

  3.珠宝类:大东珠六十余颗,每颗十两;—珍珠十八颗;手串共二百二十六串;珍珠数珠十八盘;大红宝石一百八十余块;小红宝石九百八十余块;蓝宝石大小共四千零七十块;宝石数珠一千零八盘;珊瑚数珠三百七十三盘;蜜蜡数珠十三盘;宝石珊瑚帽顶二百三十六个;珊瑚树十棵,高三尺八寸。

  4.玉器类:玉马二匹,高一尺二寸,长四尺;白玉观音一尊;汉玉罗汉十八尊,长一尺二寸;金罗汉十八尊,长一尺八寸;白玉九如意三百八十七个;耽玺大燕碗九十九个;白玉汤碗

  一百五十四个;白玉酒杯一百二十四个;嵌玉如意一千六百零一个;嵌玉九如意一千零一十八个;水晶酒杯一百二十三个;金镶玉簪五百副;整玉如意一百二十余个;白玉大冰盘二十五个;砒玺大冰盘十八个;白玉烟壶八百余个;砒玺烟壶三百余个;玛瑙烟壶一百余个;汉玉烟壶一百余个;白玉唾盂二百余个。

  5.金银器皿类:金镶象箸五百副;金碗碟三十二桌,共四千二百八十八件;银碗碟四千二百八十八件;金唾盂一百二十个;银唾盂八百余个;金面盆一百一十七个;银面盆二百三十三

  个;镶金八宝炕屏四十架;镂金八宝大屏二十三架;镶金炕屏二十四架;镶金炕床二十床;四季夹单纱帐全套;老金缕丝床帐六项;镶金八宝炕床一百二十床;金镶玻璃炕床三十二床;珍羞库十六间;铁黎紫檀器库六间,八千六百余件;玻璃器皿库一间,八百余件。

  6.首饰类:金珠翠宝大小共计二万八千件。

  7.金银数量类:金元宝一千个,每个重一百两,计银一百五十万两;银元宝一千个,每个重一百两;赤金五百八十万两,估银一千七百万两。生沙金二百万余两,估银一千八百万两;元宝银九百四十万两;洋钱五万八千元,估银四万零六百两;制钱一千零五十五串,估银一千五百两;人参六百八十余两,估银二十七万两;当铺七十五座,查本银三千万两;银号四十二座,查本银四千万两;古玩铺十三座,查本银二十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七十万两;绸缎库两间,估银八十万两;瓷器库一间,估银一万两;锡器库一间,共估银六万四千一百三十七两;药材房一间,估银五千两;地亩八千余顷,估银八百万两。

  8.衣料皮张类:洋货库两间,五色大呢八百板,鸳鸯一百一十板,五色羽缎六百余板,五色哗叽二百余板;皮张库—间元狐十二张,各色狐一千五百张,貂皮八百余张,杂皮五万六千

  张;貂皮女衣六百一十一件;貂皮男衣八百零六件;杂皮男衣八百零六件;杂皮大衣四百三十七件;棉夹单纱男衣三千二百零八件;棉夹单纱女衣一千一百零八件;貂帽五十四顶;貂蟒袍三十七件;貂褂四十八件;貂靴一百二十双。

  按当时价值,共约值九万万两。

一个私藏吉林东珠的罪名,便让这位大功臣伏诛,这很奇怪呐。

实际上随着乾隆的驾崩,和珅为官之路就走到了尽头,按照剧情和珅是乾隆的宠臣,而且是朝中的老臣,乾隆不忍心将这样一位忠心自己的老臣给杀死,肯定有免死金牌之类物件(如丹书铁卷,免死金牌、黄马褂等等)能够保和珅一命,实际上确实没有。

因为乾隆将和珅的生死大权交到自己儿子手中,国库空虚,而和珅的家产正好可以弥补国库的不足,使得清朝的国力还能够保持,从而没有人来挑衅其权威。和珅的罪名是私藏吉林东珠,那么何为吉林东珠呢?

吉林东珠实际上就是一颗珍珠,而珍珠在汉朝的时候就出现了,而且有了相当大的规模获取,到现在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汉朝时珍珠的采集有着两个地方,南边的这一块所产出的珍珠属于海水珠,也叫做南珠;北边没有海洋,为此都是湖泊,所产出的珍珠属于淡水珠,也叫做北珠后来被称为东珠,这是同样的东西。

海水珠与淡水珠虽然都是珍珠,但是他们之间还有这差异,海水珠产量较少,一般都是比较珍贵,一个贝壳只能产生一到两颗珍珠,但是这些珍珠形状正圆,光泽水润,看上去有灵性。

淡水珠的贝壳一次产珠30-40颗,而且形状层次不齐,很难挑出比较完美的珍珠,光泽比海水珠要柔和。

东珠在宋朝与金朝对抗是就已经开始,经历元明清(清朝实际上也属于金政权,但是属于后金,都是女真族所建立的朝代)三个朝代,自然价值就会水涨船高,最为关键的便是这三个朝代的京都全部靠近北边。

东珠的生产就是在女真族部落里面,是由女真人自己挖掘。而且当时在宋朝商人逐渐增多,再加上物以稀为贵,为此珍珠就成了所有富豪乡绅以及皇家贵族的必备修饰物件。

为此辽在东珠的开采就下足了功夫,这也是为什么金朝对于辽最够的狠,就是因为辽将他们压迫得够狠。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朝代,而且女真族在开采珍珠这件事情上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都非常大,秉承着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的想法,将珍珠的价格哄抬起来。

蒙古灭金,金朝战败用东珠作为战败赔偿,给成吉思汗赔礼道歉,自此元朝的人也喜欢东珠,明朝将元朝打败,努尔哈赤为了麻痹敌人,就将女真族开采的东珠奉上,为此东珠在明朝这里也属于高消费的奢侈品。

这就意味着,女真人将东珠看得很重很重,而清朝作为女真人建立的第二个朝代,自然就不用多说,东珠的价格进一步升高成了皇家御用物资,其他人都享受不到这样的东西。这就导致官职的大小与东珠挂钩,能得到的东珠越多,自然在朝中的地位也就越高,使得东珠的开采守卫更加严谨,把控更加的严格。

还特地成立了一个机构乌拉总管,听命于内务府,没有皇帝的批准,私自开采东珠便相当于判了死刑。额日期额还有负责追查的机构以及开采的机构珠轩,只要发现走私东珠的人将其抓获,你便能够升官发财。

再加上长时间的捕捞,使得东珠的产量越来越少,价格自然也是越来越贵,甚至到了有钱你都买不到的地步(对于皇室成员)。

随着东珠产量的逐渐减少,这就导致只能有皇室成员使用,再也没有大臣的份。和珅因为私藏东珠而被治罪,而且属于公开的那种,就证明这样的罪行是非常严重,而且私藏东珠的事情可大可小。

东珠谁用的决定权是在皇帝手里,只要皇帝让你用,你就没有任何罪名,但是不让你用,你却用了而且偷偷私藏便是大罪。按照当时的情况,和珅所得到的东珠并不少,而且是在乾隆眼皮子底下做这样的事情,乾隆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时候的和珅还有用。

和珅在最辉煌的时候身兼六职甚至九个重要职位,这边说明他对于清朝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本人的确是非常有本事的人。

毕竟身兼数职还能够左右逢源,这是相当有难度的事情,并且没有那样的精力,所有的事物堆积在一起短时间内是不能够完成的,但和珅却将工作做的很好,可以说清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一个人撑起来的也不为过。

这样重要的大臣,嘉庆为什么要杀了他呢?

和珅私藏吉林东珠,并不是这样。嘉庆继位,国库所用财产少得可怜,而和珅家中非常富裕,所有的财产加起来可以支撑当时的大清五年开支,全国上下五年开支,这是多么打的一笔财富。

和珅在乾隆手底下办事的时候,就私藏了许许多多的珍贵物品,所以东珠被他收入囊中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乾隆都没有拿这件事情做过文章,“我很贪,但我很忠心”这是和珅在乾隆面前的真实写照,也是乾隆没有动他的主要原因。

其一:和珅贪财。在嘉庆刚刚上位之时,国库空虚,很多官员都拿不到俸禄,长此以往下去,整个朝廷会分崩离析,产生重大的麻烦从而使得大清国倒台。和珅在这个节骨眼上进一步的贪财,会不断加速大清朝的灭亡。

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吃得饱饭,能够有衣服穿,但这些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之后,他们便会发生动乱,清朝的开支本来就少,在进一步的压榨,军队的给养都支撑不起来的时候,就是整个清朝灭亡的时候。

嘉庆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肯定是要杀贪官,而和珅便是当中最大的贪官,自然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当然,其他的贪官肯定也是要处理掉的,毕竟谁都有可能发展成和珅的样子,对于这样的情况,嘉庆绝对要严厉打击。

这不是贪不贪的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国家能够继续发展乃至于存亡的问题。

其二:吉林东珠的价值。吉林东珠的价值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减少,使得吉林东珠的价值不断增加,而且作为乾隆皇帝的宠臣自然而然地有着上好的吉林东珠,这就导致嘉庆皇帝自然而然地将矛头指向了和珅南止于众多的大臣。

毕竟国库空虚,而且吉林东珠作为自己本土产生最具有价值的物品,谁都不希望他到别人的手里,收取吉林东珠以此来维持国库的需求也是嘉庆眼下最紧迫的事情。和珅作为百官之首,所享有的吉林东珠数量自然是庞大的。

还有一点便是吉林东珠的大肆出产,导致的结果便是吉林东珠连皇帝都不一定能够用得了多少。为此私藏吉林东珠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抄家灭族的大罪,嘉庆对此自然是相当重视。

因为对于当时来说吉林东珠的属灵决定了职位的高低,以前朝来看今朝待遇自然是不能够下降,尤其皇帝刚刚上位之时,为此要有这么多的东西来赏赐,自然只能将矛头对准前朝老臣了。

其三:新皇帝上位总要立威。皇帝立威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击当时的权臣以及重臣,和珅就是当时的权臣乃至于重臣的关键性人物。想要立威就必须要对头目开刀才能震慑宵小,达到安内的目的。

皇帝对于权臣出手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不然面临的就是皇位易主,自己成为别人上位的垫脚石。不管是什么样的理由对于皇帝来说都足够,但是对于权臣来说却是不够的。

还有一点就是和珅知道自己最终面临的结局,所以对于嘉庆对于他的任何惩处都没有进行反抗,因为他对于清朝还是比较忠心,不然嘉庆动不了他。没有免死之物,和珅心里就清楚了,自己是要被除去成为威慑他人最为重要的棋子。

综上所述和珅之所以被定罪主要是因为:

一、和珅能贪:而且不是一般的贪,只要是和珅自己能够吃得下的他全部贪,和珅的敛财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可以说当时作为乾隆手下的宠臣,无数官员都想要巴结他,从而换取高位。和珅不但自己贪,而且利用他人的贪心帮自己敛财。

二、和珅有钱;和珅可谓是富可敌国,相当于明朝的沈万三,当然这些钱是他自己贪以及自己做生意所赚的。

这些钱足以支撑当时大明朝三年的财政需求,有人说这很少,实际上却很多,不管是军队还是皇宫的修缮,以及大臣的赏赐等等之类都在这些当中,这样巨大的花销能支撑三年,这三年还是指没有收入的那种情况。

三、和珅是权臣,和珅是乾隆在位时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一朝元老。一朝天子一朝臣,和珅对于现在的嘉庆来说是自己上位的重要阻拦,自己如果不想成为傀儡,就必须要干掉和珅。

杀了和珅对于嘉庆来说好处多多,不但能够避免自己被架空,还能够威慑群臣,让他们乖乖为自己办事。毕竟和珅这位大靠山已经倒台了,为了自己的利益,群臣肯定要抱紧皇帝的大腿,毕竟皇帝才刚刚上位。

妃嫔日用瓷器配额

妃嫔的日常用度包括宫分、铺宫。宫分是上自皇太后,下至贵人、常在、答应等人每年按等级所供应的不同品种、数量的金银、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应的粮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绸缎、貂皮、米面、炭蜡等项。铺宫是指皇太后、皇后、妃嫔以及福晋等人宫内所用不同等级、品种、数量的金属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级森严的清宫大内,由于妃嫔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数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依其等级而递减。

铺宫中瓷器的配额,主要有各种类型的碗、杯、盘、碟、盅等,在颜色、纹饰和数量上都有严格的等级。据《国朝宫史》“经费”条记载,后宫用瓷共分6个等级:

一、皇后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等同于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再由皇帝册封。一般册封一位皇后(以玉如意为示,得如意者为后)和两位妃。这样册封的皇后地位最高,所生长子一般封为皇太子。其配额的瓷器数量是:“黄瓷盘二百二十,各色瓷盘八十;黄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黄瓷碗一百,各色瓷碗五十,黄瓷盅三百,各色瓷盅七十,各色瓷杯一百,瓷渣斗四。”

二、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名号始于明朝成化年间宪宗追封宠妃万贵妃为皇贵妃,清朝沿用,在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其配额的瓷器数量是;“白里黄瓷盘四,各色瓷盘四十,白里黄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黄瓷碗五十,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黄瓷盅二,各色瓷盅二十,瓷缸二。”据清《称谓录》记载:“本朝,皇贵妃位在贵妃上……册封之礼,皇贵妃以册、宝,妃以册印。”

三、贵妃

贵妃,南朝宋武帝时始置,隋至清代一直沿用,地位次于皇后(明清时设皇贵妃地位高于贵妃)。其瓷器配额是:“黄地绿龙瓷盘四,各色瓷盘三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三十;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黄地绿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五;瓷缸一。”

四、妃

妃,皇帝的妾,清代妃的地位次于贵妃。其瓷器配额是:“黄地绿龙瓷盘二,各色瓷盘二十;黄地绿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八;黄地绿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三十;黄地绿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二;瓷缸一。”

五、嫔

嫔,皇帝的妾,在清代地位次于妃。其瓷器配额是:“蓝地黄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八;蓝地黄龙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蓝地黄龙瓷碗四,各色瓷碗二十;蓝地黄龙瓷盅二,各色瓷盅十,瓷缸一。”

六、贵人

据《称谓录》记载:“东汉定制,皇后之下即贵人也。本朝贵人位在妃、嫔之下,而贵人之下即是常在、答应,同此一称,而位之尊卑与东汉时异矣。”其瓷器配额是:“绿地紫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十;绿地紫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绿地紫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绿地紫龙盅二,各色瓷盅十。”

七、常在

常在为明、清后宫第六等级的嫔妃,其地位在贵人之下。其瓷器配额是:“五彩红龙瓷盘二,各色瓷盘八;五彩红龙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红龙瓷碗四,各色瓷碗十;五彩红龙盅二,各色瓷盅六。”

八、答应

秀女人宫后,一般封答应。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其瓷器配额是:“各色瓷盘八,各色瓷碟四,各色瓷碗十,各色瓷盅六。

综上所述,《国朝宫史》记述的后宫用瓷主要分为各色釉瓷器、黄釉瓷器(单色釉)、色地龙纹瓷器(花釉)、五彩红龙瓷器(彩绘)等品种与类型。

妃嫔日常吃食定额:

皇太后:猪一口、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白蜡七枝(内一枝重五两,三枝各重三两,三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萝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后:猪肉十六斤、(盘肉)羊肉一盘、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一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蜂蜜四两、核桃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肉九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五钱、清酱一两、醋二两五钱、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条、白蜡五枝(内一枝重三两,四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四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萝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贵妃:猪肉十二斤、羊肉一盘、鸡一只(或鸭一只)、陈粳米一升五合、白面五斤、白糖五两、核桃仁一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干枣一两六钱,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筋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清酱八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五支,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十两(每月)

贵妃:猪肉九斤八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十五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两,白糖三两,核桃仁一两,干枣一两六钱,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筋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清酱八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五支,红箩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妃:猪肉九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十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两,白糖三两,核桃仁一两,干枣一两,香油六两,鸡蛋四个,面筋四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五钱,醋二两五钱,鲜菜十斤,茄子八个,王瓜八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二支,红箩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嫔:猪肉六斤八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十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三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五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八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二支,黄蜡二支,羊油蜡二支,红箩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六安茶叶十四两(每月),天池茶叶八两(每月)

贵人:猪肉六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八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豆腐一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六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一支,黄蜡一支,羊油蜡一支,红箩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六安茶叶七两(每月),天池茶叶四两(每月) 

常在:猪肉五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五只(每月),陈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两,香油三两五钱,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八两,甜酱六两,醋二两,鲜菜六斤,茄子六个,王瓜六条,白蜡二支,羊油蜡一支,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 

答应:猪肉一斤八两,羊十五盘(每月)、鸡鸭共五只(每月),陈粳米六合,白面二斤,随时鲜菜二斤,黄蜡一支,羊油蜡一支,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在“正大光明”匾下,宝座台上设皇帝宴桌。席上珍馐佳肴十分丰盛,并具有满族特色。计有热菜二十品,冷菜二十品,汤菜四品,小菜四品,鲜果四品,瓜果,蜜饯果二十八品,点心、糕、饼等面食二十九品,共计一百另九品。万寿节家宴,大多用铜胎镀金的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盘碗。盘碗底有“子孙永宝”款。元旦,除夕等大宴一般用青玉盘碗。在宝座台下,分东、西两个摆陪宴桌。东边头桌为皇后宴桌,设宝座,皇贵妃以下不设座位。家宴的陪宴者,有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公主等;宗亲宴的陪宴者,有亲王、郡王、贝勒、阿哥等。设多少陪宴桌,视陪宴者人数而定。皇后独自一桌,其余二人一桌。桌上摆热菜,冷菜,糕点,瓜果等十五品。大宴的菜肴以鸡、鸭、鹅、猪、鹿、羊、野鸡、野猪肉为主,并有燕窝、香蔁、蘑菇、木耳、鲜菜等等。

皇后独自一桌,其余二人一桌。。。

据史籍记载,皇后(包括皇太后)每人应享有金餐具36件,银餐具98件,各种细瓷盘、碗、杯、盅、勺等340件,另有象征身份的“ 位份碗”,黄地黄里暗云龙瓷碗660件。

皇贵妃、皇贵妃及以下无金餐具,银餐具7件、各式细瓷盘、碗、杯、盅、勺等121件;贵妃银餐具6件,各式细瓷餐具64件;妃银餐具6件,各式细瓷餐具64件。她们的“位份碗”分别配有38件、18件、14件

嫔银餐具6件,各式细瓷餐具40件,“位份碗” 是蓝地白里香云龙碗12件。 

贵人(贵人及以下无银餐具)各式细瓷餐具32件,“位份碗” 是绿地白里紫云龙碗10件。 

。 

常在各式细瓷餐具26件,“位份碗”是白地白里五彩红云龙碗10件。 

。 

答应各式细瓷餐具26件,无“位份碗”。

贵人用绿地紫龙瓷盘

妃嫔服饰:

        清代女贵族穿着的礼服较为繁琐,同时也更能反映出保留的许多满族服饰旧俗。以皇后礼服为例,除朝冠、朝服外,额上束金约,颈下饰领约,朝服内衬朝裙,外罩朝褂,朝珠戴三盘,又胸前所垂彩帨与耳上所饰耳坠等皆在礼制之内。清制,皇太后、皇后的礼服等级完全一样,皇贵妃礼服稍次一等,贵妃以下袍服皆用金**,其余饰品等级递降。

皇后朝冠·

皇后朝冠除中央顶饰三层金凤外,朱纬上还缀一周金凤共7只和金翟1只,位于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皇后为五行二就,冠后又垂护领。 

典 制

皇太后、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 

皇贵妃、贵妃所戴朝冠,其质与皇后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帷。其冠顶、朱纬等之饰,亦与皇后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东珠、珍珠各四;末亦缀珊瑚。冠后护领与皇后朝冠相同。 

贵妃之冠服袍及垂绦,皆为金**,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朝冠,顶为二层,贯东珠各一,皆以金凤,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凤五,饰东珠七,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物与贵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为珍珠一百八十八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护领亦与贵妃相同。

嫔之朝冠,顶为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砢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五,珍珠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为珍珠一百七十二颗,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与妃之朝冠制同。

皇后朝服·

皇后朝服与皇帝朝服有明显区别:肩部袭朝褂处加缘,披领及袖皆石青色,不饰十二章,所饰龙纹亦分布不同。 

皇后朝袍是皇后在朝祭之时所穿礼袍。朝袍之制三,皆为明**。其一,披领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为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其二,披领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为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其三,领袖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中无襞积,后开裾。余俱如貂缘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 

皇贵妃之朝袍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袍为金**,余制均与皇贵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贵妃。 

嫔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与妃同。 

·皇后朝褂·

朝褂即后妃及贵族女性在朝会、祭祀等仪礼场合套在朝袍外面的礼褂。清代后妃的朝褂形制大致分三种,皇太后、皇后、皇贵妃朝褂饰五爪金龙纹,贵妃、妃、嫔朝褂饰五爪蟒纹。皇子福晋以下朝褂形制只一种,皆饰蟒纹。 

皇后朝褂是皇后在朝祭之时套在朝袍外的礼褂。朝褂制三,皆为石青色,片金缘。其一,绣文为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之文。其二,绣文为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其三,绣文前后为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领后皆垂明**绦,其饰之珠宝无定。 

皇贵妃之朝褂均与皇后制同。 

贵妃之朝褂为金**,余制均与皇贵妃相同。 

妃、嫔之制同贵妃。 

典 制

皇太后、皇后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领后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

皇后朝裙·

朝裙为后妃及女贵族在朝会、祭祀等仪礼场合穿在朝袍里面的礼裙。朝裙形制只一种,用料为缎,夏天用纱。朝裙原形制为半身,以带束腰,后为穿着方便,有上连衣褂者。 

皇后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用石青行龙妆缎,皆用正幅,有襞积。夏朝裙用片金缘。 

皇贵妃之朝裙,均与皇后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朝裙,皆同妃制。

·皇后朝珠·

皇后朝珠须佩戴三盘,东珠一盘正佩于胸前,另外两盘珊瑚朝珠交叉于胸前,由左右肩斜挂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两串记念的一侧在右胸前,与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东珠串成的朝珠。皇贵妃以下至妃为蜜珀1串、珊瑚2串,嫔以下至乡君为珊瑚1串、蜜珀2串。

皇后朝服所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适宜。皇后吉服所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为明**。 

皇贵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绦明**。 

贵妃朝服所配朝珠,绦为金**,余制与皇贵妃相同。 

妃之朝珠,与贵妃服制同。 

嫔之朝珠三盘,一盘为珊瑚,两盘为蜜珀。吉服朝珠一盘。绦用金**。 

典 制

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其宜,绦皆明**。

清代服饰中,有两个不成文的规定。其一:后妃、公主、福晋下至七品命妇在穿便服时,如果服饰上面要织、绣花卉,均应为应季的花卉。例如冬季所穿的便服上,多织绣冬季里开放的花,像梅花、水仙等;夏季里多是荷花、百合、牡丹、萱草、石榴等,春天里多是兰花、绣球、桃花、杏花等,秋天里则是菊花、桂花、秋海棠之类。如果穿了绣有其他季节的的花卉的衣服,就会被认为不合适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贵族出入场合里,贵妇格格互相攀比下,你要是穿错了花卉的衣服,那难看绝对不是一般能够忍受的。

其二:在清代帝后大臣的服饰中,不论朝服还是便服,单、夹、棉、皮都要应其时,顺其节。只要季节一到,无论天气冷暖,都要穿那个季节的衣服。而且换了应季节的衣服之后,不能再穿回原来的衣服。就如现在这样的天气,冬末春初,但一换上春装,天在冷,不能再拿出冬天的棉衣来穿。要是夏末秋初,就算天再热,也不能再穿夏装,否则就是抗旨不遵。而且更搞的是《大清会典》竟然还有明确规定换装的时间:“每岁春季换用凉朝帽及夹朝衣,秋季换用暖朝帽及缘皮朝衣,于三九月内,由部拟旨,预期请旨。”每年三月要换春装,九月要换冬装,只要诏书一下,天气再变化,也不允许换回去。否则这抗旨的罪名可不是闹着玩的。可是谁也不是傻子,热了还可以忍忍,冷了岂不是要冻死?而且北方的天气,早晚温差比较大,中午时候太阳灿烂,暖烘烘的,一早一晚,却凉飕飕的。于是清朝的衣服里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服装。人们在春天的夹衣里塞一层薄薄的棉花,表面上看是春装,其实已经经过了实质的改造。夏装里也是如法炮制,在天气冷下来,但是皇帝还没下诏书换冬装的时候穿,实在是明智。这颇类似于古代的穷人,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刚开春就把冬衣当了求生活,天一冷下来,没有办法只好在春装里随意套点棉花御寒。可怜的后妃格格,王公贵族,一个个弄得跟穷人似的。于是清代的服饰里就出现了这种怪异的隔季服饰,在夏季纱衣里絮棉花

妃嫔住所:

景仁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宫。清代沿用明朝旧称,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缮。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景仁门,门内有石影壁一座,传为元代遗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前后檐开门,次、梢间均为槛墙、槛窗,门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间室内悬乾隆御题“赞德宫闱”匾。天花图案为二龙戏珠,内檐为龙凤和玺彩画。室内方砖墁地,殿前有宽广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各建耳房。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亦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景仁宫明代为嫔妃居所。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宫暂居。其后此宫一直作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宫,内廷东六宫之一。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宁宫,崇祯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宫。清沿明旧。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现在未对游客开放,平日里总是大门紧闭,外人难睹真容。 

宫为两进院,正门南向,名承乾门。前院正殿即承乾宫,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放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踩斗栱,内外檐饰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槛墙、槛窗,双交四椀菱花槅扇门、窗。室内方砖墁地,天花彩绘双凤,正间内悬乾隆皇帝御题“德成柔顺”匾。殿前为宽敞的月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崇祯七年(1634年)安匾于东西配殿曰贞顺斋、明德堂。 

后院正殿5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施以斗栱,饰龙凤和玺彩画。两侧建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均为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饰以旋子彩画。后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此宫在明代为贵妃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顺治帝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帝云嫔、婉贵人都曾在此居住。 

延禧宫,是东六宫中比较冷僻的宫院,受宠的妃嫔都不选择在这里居住。延禧宫东有苍震门,是宫中太监和匠役勤杂人员出入内廷的唯一门户,所以关防难以严密。 

  500年间,这里频频发生火灾,延禧宫成了重建次数最多的一座宫院。宣统元年,继承了慈禧财产的隆裕太后斥资百万,要在这里修建一座水晶宫,派太监小德张主管。方案是在院中砌一个直径数丈的水池,在池中建起一座三层的圆形宫殿。以铜铁为梁柱,以玻璃为墙壁,地板也都以玻璃砖为之,屋顶上安放玻璃鱼缸数口。这样就完全可以抗拒火灾了。但是,工程只进行到一半,溥仪就退位了。

永和宫, 

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之东、景阳宫之南。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旧,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缮,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为妃嫔所居,清代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宫。其后,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绪大婚后为瑾妃居所。 

  宫为二进院,正门南向,名永和门,前院正殿即永和宫,面阔5间,前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歇山式顶,檐角安走兽5个,檐下施以单翘单昂五跴斗栱,绘龙凤和玺彩画。明间开门,次、梢间皆为槛墙,上安支窗。正间室内悬乾隆御题“仪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顶棚,方砖墁地。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旋子彩画。东西配殿的北侧皆为耳房,各3间。 

  后院正殿曰同顺斋,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明间开门,双交四椀槅扇门4扇,中间两扇外置风门,次间、梢间槛墙,步步锦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两侧有耳房。东西有配殿各3间,明间开门,黄琉璃瓦硬山式顶,檐下饰以旋子彩画。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宫保持明初始建时的格局。

翊坤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居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始称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为翊坤宫。清代曾多次修缮,原为二进院,清晚期将翊坤宫后殿改成穿堂殿曰体和殿,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为通道,使翊坤宫与储秀宫相连,形成四进院的格局。 

  正殿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后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饰以苏式彩画。门为万字锦底、五蝠捧寿裙板隔扇门,窗为步步锦支摘窗,饰万字团寿纹。明间正中设地平宝座、屏风、香几、宫扇,上悬慈禧御笔“有容德大”匾。东侧用花梨木透雕喜鹊登梅落地罩,西侧用花梨木透雕藤萝松缠枝落地罩,将正间与东、西次间隔开,东西次间与梢间用隔扇相隔。殿前设“光明盛昌”屏门,台基下陈设铜凤、铜鹤、铜炉各一对。溥仪逊帝时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设秋千,现秋千已拆,秋千架尚在。东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为3间黄琉璃瓦硬山顶建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14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