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辨别玉器

怎样辨别玉器,第1张

1从刀工看出土古玉断代的一般规律

2看出土古玉色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3薄身玉钺

4我国传统的玉石的分类

5收藏鉴赏玉器六法

从刀工看出土古玉断代的一般规律

看刀工、断代只是协助看出土古玉生熟、看色沁断代。历代刀工雕法、纹饰器型虽都有创新但也都有模仿,秦汉仿三代刀工,宋仿秦汉直至三代刀工。

夏、尚、周三代刀工的共同特点是器大而无工,器小而满工,三代刀工很细有时跳刀,称为牛毛纹昆吾刀工。雕法大部分是双阴线“勾撒”雕法,纹饰有阴刻重环纹、方格纹、花瓣纹、鸟纹等等,器型大部分为礼器和龙型壁等。但三代刀工也有区别,夏朝刀工纹饰满工而刻纹刻线精而深,器型表面不平,商朝刀工纹饰满工而纹饰古朴,器型表面大部分不平。周朝刀工纹饰满工而器型纹饰文雅,器型薄而表面平。

春秋战国刀工仿三代刀工但雕法和纹饰增多。有三代的勾撒法、减地雕法、对称雕法和出廊雕法等。纹饰有云纹、谷纹、绳纹、“山”形纹和云雷纹等。

秦汉刀工不但仿前代刀工而且还创新了一种粗犷、厚实、流畅、简洁的汉八刀。一件玉器或玉佩雕刻八刀左右即成器,汉八刀的典型玉器有汉蝉、握猪、翁仲等。二晋六朝刀工在仿制前代刀工的同时还创新了一种羽翼龟称腾蛇,腾蛇又名飞龙(无足能飞),此腾蛇鳌头鸱尾,我想这大概是我国雕刻和绘画艺术中集两种动物于一身的创作。

唐宋刀工并无创新,只是宋代螭纹露颈、螭头圆形的特点。宋徽宗自身嗜玉,仿古玉器甚多。明朝刀工的发展是创新了镂空层雕法,其雕法刀工细腻精致、变化多端。清朝刀工精工刻法,刀工细、层次多、琢工好、精而薄。但明(朝)、清(朝)的刀工对鉴定出土古玉已无多大用处,因明、清二代出土古玉已无出土古玉的特征,如果一件玉器是明清二代的刀工雕法而此玉器生有色沁,那么这件玉器的刀工雕法和玉器的年纪产生矛盾,所以这件玉器肯定是仿的了。<返回>

看出土古玉色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出土古玉的色沁除了大坑人工浇灌的水银沁和土中自然水银沁使玉器表面形成黑漆古外,还有土斑、石灰沁、地火沁、血沁�不一定红色 、铜锈沁等多种颜色。在生坑时玉肌理的色沁很难看出,经过盘玩先看到玉表面的色沁。一旦盘熟,把玉对着强光才能看到看清此玉肌理受什么色沁,受几种色沁,所以看色沁对出土古玉断理只能看出土古玉表面的色沁,如土斑、黑漆古、石灰沁和地火沁等。本篇主要谈如何看黑漆古、石灰沁断代的一般规律。

三代古玉距今二三千年,如是大坑之玉受水银浸泡的时间长,全身黑漆古,成片结块者多,黑漆古深入玉肌,颜色干老深暗如黑石,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黑如漆、明如镜、清光大发。三代古玉受石灰沁绝大部分通体一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入土,出土时表面颜色都如同石灰,质如泥土,对着亮光不见质地,盘熟后石灰色将逐渐变红,俗称孩儿脸。

秦汉古玉距今二千年左右,大坑水银沁者较逊于三代,黑漆古虽成片但薄,虽深暗但嫩,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有可能看到玉的质地,有时还可看到玉器肌理的颜色和色沁。

秦汉古玉受石灰沁通体一色,但石灰沁已有深淡之分,白玉受石灰沁色如鸡骨,曰鸡骨白,

黄玉受石灰沁色如象牙,曰象牙白,青玉受石灰沁色如鱼骨,曰鱼骨白,盘熟后各种白色都将变“孩儿脸”。

唐宋古玉距今只有一千年左右,受大坑水银浸泡时间短,水银沁吸入未久,玉器表面虽有黑漆古但只是局部薄片,而且是在盘玉过程中也易变色,唐宋古玉露质地,把玉对着亮光已能看见古玉中是否有其它色沁。

唐宋古玉受石灰沁虽也有通体一色,但颜色较淡较薄,已露玉器自然颜色,盘熟后色略变红。

明代古玉即使受大坑水银浸泡但由于时间短,黑漆古已不能侵入玉的肌埋,而且黑漆古在玉器的表面也难形成。

明代古玉受石灰沁,玉大部分露质地�易盘。

读者注意受微量大坑水银沁形成的微量黑漆古和受大量土中自然水银沁形成的黑漆古很难辨别,我们只能从玉器的生熟、刀工、雕法、器型、纹饰、玉皮等去全面衡量了。

地火沁是玉器受地下土中的自然热量即地火蒸烧而成,受地火沁的玉器表面也发白,但地火沁的白是石灰白和石灰沁的白不同。石灰沁的白在玉器的表面有一层白色的包浆,而地火沁的白没有像石灰沁一样的包浆。石灰沁盘熟复原脱胎后玉的颜色会变“孩儿脸”,地火沁盘熟复原脱胎后玉的颜色还是白色。不管是白玉、黄玉还是青玉受地火沁处盘熟复原脱胎后都将变白色。石灰沁和地火沁的区别不可不知。<返回>

薄身玉钺

斧,虽然形制简单,但却是一种功能

很广的手工工具。它自新石器时代至现在不仅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成了一种重要的文明标志。我国新石器晚期,由斧蜕变而来并作为地位与权力象征的“钺”便是突出的代表。前不久,陕西来的一位收藏家送来两件古玉请求鉴定,其中一件斧形玉器,尽管经济价值不高,却有一定的文物价值。通过对其鉴赏,既可补研究资料的不足,又可开拓收藏家的眼界,为此撰文如下。

斧形玉器,通长16.1、最宽5.9、厚0.15厘米。所用质料玉色青灰,体内无规律分布有形状、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玉质细腻温润,半透明,硬度较高,局部有绵绺,似为和田之玉。此件玉器外观,平面视之如鞋形,器身扁薄平整,抛光精良,钻孔尤为精细。上窄下宽,窄顶稍有残损,呈弧形。近上端中部一面透钻一小孔,孔下磨光,竖行琢纤细“乍册吾”三个甲骨文字。两侧边中,一侧为直边,另一侧边两端微弧,一面留有一开刃锯痕。宽端底部单面磨出斜刃,靠近直边的一半残留大小两个钻痕。器表有一层很厚的皮壳与蚀出的浅坑点。器的窄端有浸入的肌里的红色沁痕,越接近顶部色泽越深,过渡非常自然,显系古玉真品。

断定此件玉器为古玉真品,所依据的条件是什么?它的具体年代又在何时?先就器物本身的现状而言,器身的两个平面(不包括开刃面与刻字之处)、窄端的弧顶与开刃面的窄边,土蚀严重,皮壳较厚,光泽柔和,它们应是同一个年代的产物。而开刃处的平面、另一直边的侧面、以及下端的弧刃斜面、残留孔的钻面,则土蚀明显稍轻,皮壳较薄,光泽也明亮一些。这些应该是另一个年代的产物,而且晚于前一个年代。再就器形而论,此器虽是斧形,但现有的鞋底之形是二次改制而成。最初的形制如何?有孔的窄端顶部若不残损,应该是平直的,而有刃的宽端若不改制也应该是平直的,两侧本来就是直边,这样就成为细长的梯形。此种器形的实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考古中多有发现,根据考古遗迹被定名为钺,当时作为身份与权力的标志。

具体到这件玉钺,通过考古材料的比较,与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同类器最为接近。陶寺龙山文化的玉器特点:用料细腻温润,硬度大,半透明。造型多扁薄之器,且器形整,少有纹饰。作工无论开料、磨制抛光,还是钻孔都十分精致。此钺的玉料细腻、灰白色、半透明,黑斑点等特征,几乎与山西临汾下靳村墓地所出0048:3号玉璜标本完全一致。造型、作工上与这一文化玉石钺器身的长宽比3:1非常接近。至于超薄问题,无论是陶寺还是下靳村墓地都有相类似的玉质器物存在。如陶寺的一件玉钺、下靳村的0045玉璜,器身厚度也都在0.2厘米左右。在沁色上,陶寺的一座墓中曾发现装柄玉石钺的遗迹,木柄虽朽,痕迹尚存,特别是柄上涂有相当的朱砂。此钺顶端的红色沁痕,正与当时装柄吻合。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该器最初为陶寺龙山文化、具礼仪性质的玉钺。

至于改制与文字的年代,就藏玉而言,至迟在我国的商代就已经盛行。这一点不仅有大量的文献为证,在考古工作中也经常有商代所收藏的前代古玉实例出土。从这件玉钺被改制的工艺来看,切割精确,孔壁光滑,无一点崩痕,表明为手工慢速所为。磨刃规整锋利,抛光亮可照人,非急功近利所能达到。这些玉表的皮壳虽薄于玉的皮壳,但光泽熟旧感强。这些与商代玉雕风格基本一致,很可能是商代改制的结果。另外,上面所刻“乍册吾”三字,虽笔划纤细,却是手工所刻。在放大镜下观察,阴刻线内满是坑点与来回刻划的划痕。同时此三字见于甘肃庆阳县野林乡出土的一件商晚期玉戈之上,若与之比较,不但文字相同,笔划刻法亦同。但我们尚不敢断定此器上的文字一定也是商晚期所刻,这还有待于文博界取得一致的意见。<返回>

我国传统的玉石的分类

关于我国传统的玉石和常见宝石的颜色,我国珠宝工艺美术界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出现了许多有形象的颜色名称。如翡翠有宝石绿(色似祖母绿宝石)、艳绿(色翠不黑)、黄阳绿(色翠微黄)、阳俏绿(色翠亮)、玻璃绿(色翠透明)、鹦哥绿(色同鹦哥羽毛)、菠菜绿(色浓但不鲜艳)、浅水绿(翠色浅)、浅阳绿(色浅且亮)、蛙绿(色似青蛙)、瓜皮绿(似西瓜皮)、梅花绿(翠点似梅花状)、灰绿(绿中带灰)、蓝绿(蓝中带绿)、油绿(绿而暗灰)、藕粉地(淡粉紫色调)、紫罗兰(紫罗兰色)、铬黑(黑绿)、白料(白色)、翡料(全绿色)等颜色。

软玉有白色(白玉)、脂白(羊脂玉)、青灰或青白(青白玉)、青色(白灰、白绿色青玉)、**(黄玉)、绿色(绿玉)、黑色(墨玉)、游彩(台湾省产软玉猫眼石),此外尚有带黄褐色表皮的虎皮玉和糖玉及杂色软玉等。

蓝田玉有白中带绿、白中带黄绿,颜色不很均匀,常星云雾状、斑点状。

南阳玉有白、绿、紫、黄、翠绿、深翠绿、蓝绿、纯蓝、蓝中透白、绿中透白、乳白、紫白色等。据河南地质局统计有30多种颜色。

绿松石有绿、草绿、黄绿、白绿、浅白、浅蓝绿、天蓝、湖蓝、绿中有黑斑和黑线等。

玛瑙有红、紫红、褐红、土红、暗红、白、灰白、灰、绿、草绿、葱绿、蓝、蓝白、蓝色以及各种颜色组成色纹或色带等,颜色多而杂。

青金石有蓝、蓝中带紫色调、浓蓝、深蓝、蓝中闪金星(含黄铁矿),蓝中带白(含方解石)等。

孔雀石有绿、孔雀绿、暗绿、浅绿和暗色组成条纹、翠绿、黄绿等色。

硅孔雀石有浅天蓝绿色、天蓝色、色似绿松石等。

钻石有无色、白、黑、紫、绿、黄、深黄、褐、黄褐、黄绿、蓝绿、蓝、灰黑等色。

红宝石有红、浅红、粉红、暗红、褐红、血红、玫瑰紫红等颜色。

蓝宝石有蓝、天蓝、浅蓝、浓蓝、蓝紫、紫、褐、黄、黄绿、无色、灰白等。

绿宝石有无色、绿、灰绿、黄绿、黄、金黄、粉红、翠绿(即祖母绿)、天蓝(即海蓝)等色。

黄宝石有无色、黄、淡黄、酒黄、蓝、天蓝、浅绿、绿、黄绿等色。

金绿宝石有无色、黄、淡黄、葵花黄、褐、黄褐、黄绿、褐绿、游彩(猫眼石)、变色(变石)等。

碧圣有红、深红(双桃红)、浅红、绿、深绿、墨绿、黄绿、无色、天蓝、灰褐、蓝绿、蓝、紫、紫红、游彩(电器石猫眼石)等。

紫牙乌有以红色为主的铁铝榴石;以红色为主,也有玫瑰色、浓红、黑红的镁铝榴石;有绿、黄、黄绿、翠绿(乌拉尔祖母绿)的钙铝榴石;有翠绿的钙铬榴石等。

月光石有月白、白、灰白、浅蓝、天蓝、绿、游彩等色。

水晶有无色、紫(紫晶)、褐(茶晶)、黑(墨晶)、粉红以及含绿色、黑色、**等针状矿物包裹体(发晶)和含金云母、赤铁矿闪亮小片的耀晶。

萤石有无色、淡蓝、蓝绿、绿、黄、黄绿、紫、粉红、翠绿以及其它杂色等。

由上述可以看出,许多玉石和宝石的颜色有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当颜色区别不开时,就要借助于矿物学知识和仪器鉴别。比如玉的透明度与光泽,玉石和宝石的发光性,玉的比重和硬度,古五矿物的光学常数,观察古玉矿物的微观世界,利用化学分析法来鉴别古玉等等,除了玉石的颜色、光泽和透明度可用肉眼观察外,必须要靠走石学、矿物学的知识利用各种仪器来测量。尤其是化学分析法和电子显微镜测定法,不仅能准确地断定出玉质,而且还能推测出玉质的产地。只要把玉质确定后,一切假玉皆原形毕露。<返回>

收藏鉴赏玉器六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昔日王公贵族把玩的高档玉器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那么,收藏鉴赏玉顺如何着手,本文提供一些路径。

一看材料

材料是玉器收藏的首要前提。优质玉材对于一件玉器至关重要,如玉质、玉色、光泽、致密度、绺裂、玷污等等都是玉材等级的要素,不应忽视。

二辨造型

造型是玉器审美的构架,也是决定玉器收藏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造型是由功能及玉坯形状决定的,其比例权衡要适当。匀称而不呆板,均衡而又稳定的是美的作品。

三鉴纹饰

纹饰是玉器的装饰,它的美丑容易为人们觉察、感受。一般说它服从于器型的需要,或者它们两者都取决于社会功能的需要。装饰要看结构、章法、繁简、疏密等处理,凡结构章法有条不紊,统一和谐就具鉴赏价值。

四析工艺

玉器工艺是由料变为器的技术条件,它的性质比较稳定,不易被人真正认识,是鉴赏上的一个难题。凡铊工利落流畅、娴熟精工必然是美的或比较美的,反之,板滞纤弱,拖泥带水,则是收藏价值锐减的标志,不可贸易集之。

五品艺术

艺术是每件玉器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做到的。凡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都是艺术美的表现,反映了丰富的收藏价值,反之,图具形骸,一味摩古者都是违返艺术美的作品,鉴赏价值就逊色得多了。

六观创新与仿古

玉器含有的两大类艺术形态:创新与仿古。从艺术创新的角度看,有新意的玉器,固然值得收藏,但对于受现代化思潮影响的玉器收藏要慎重对待,以免陷入”唯新“的误区;然而对仿古玉器也不能全盘收罗,应视具体情况而论。

中国的玉按产地来分,有广东信宣产的“南方玉”,河南产的“河南玉”,山东产的“山东玉”,新疆伊犁、和田产的“羊脂玉”,但以缅甸产的“缅甸玉”为珍贵。

在判断一块玉的优劣时,主要是观其色。看它是否具备浓郁、鲜明、包美、纯正、柔和,即“浓、阳、俏、正、和”的五大特点。如果基本具备这五个特点,即为上品,称之为美玉:反之,若“淡、阴、老、花、斜”的话,则属劣品。

购买玉器时,切忌在较强的灯光下进行,因为灯光的照射容易使玉失去原色,甚至会掩饰一些瑕疵,所谓“灯下美玉”,就是这个道理。

常见的假玉有塑胶、玻璃、云石(大理石),电色等。塑胶的质地比玉石轻、硬度差,一般还容易辩认。着色玻璃也容易区别,只要拿到灯光或阳光下检查,就会看见玻璃里面有不少气泡。比较难辨的是电色假玉,它是经过电镀,给劣质玉镀上一层美丽的翠绿色外表,很容易误以为是真玉。这时就要仔细观察,如果上面有一些绿中带蓝的小裂纹,就是假玉,因为电镀时会留下裂纹,行家称为“蜘蛛爪”。也有人说,将电色假玉放置热油中,电镀色就会消退,还其本来面目。

1、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古玉,已有精细的到线,也有浅浮雕,亦即减地凸雕。这些纹饰中不少是用凸起的线条组成,转折自如层次不同。比如龙山文化的变形兽面纹、红山文化玉龙胎(地形则的刻纹、良语文化的神祖兽面纹,就是典型的例子。良渚文化的玉璧,大多数是光素,但制作者已懂得灵活掌握几何学的同心圆原理。又像玉琼,外祀内圆,四边饰以细致的纹饰,结构顺为复杂。有些玉珍、玉玦等更穿孔佩带。

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的纹饰中,主要是阴刻直线,既深且粗,犹如凹拗,底部较上祀为宽阔。另有一些用硬金刚石之类划出的阴刻线,曲而且甚细。

红山文儿的玉龙则有阴刻直线网纹,配合简练而劲健的形制,器形曲线万为流畅不过,较少用线雕。比如红山文化的正取边缘磨翊,中心表面磨得凹下(俗称“打洼”)。压地隐处的边棱打磨模糊,使人不觉得有明显的雕琢痕迹。有些要靠”手感”或光照才易发现。

新石器时代玉器中有一些制作技术非常熟练有些斜面棱线皆触之有感,但视之却不见,甚为朴拙。良给文化中更有半圆雕和透雕而且从一些玉璧上的开锯痕。可见那时已用细线加硬砂研磨来开片了。

2、商代玉器的纹饰

中国商代一些人形或人面纹古玉皆值得珍藏。

我们从各方面研究(包括考古学),便可发现商代玉器有不少人物形象。传世器中更多人面纹玉片、玉雕人像甚至有整身圆雕的玉人。像著名的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中,曾发掘了米多件。妇好是殷玉武丁的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地位显赫,掌有实仪参与政治,可说是晚商的”女强人”。

商代玉器中,又有废抓人首的形制。鹰是那时的图腾,是商代氏族和祖先的标志,亦是在古代人祭制度所产生的特有形制。在鉴别商代的古玉时,我们可以发觉不少人彩玉器或人面效玉片的图像与其他动物纹饰一样,比较上夸张其轮廓与动态。

人眼和兽眼一样,为双绘线,瞳孔突出,为商玉中著名的“臣”字眼,耳部的卷涡则为圆角或方角,发作平行线,鼻润上卷似云头纹。商玉纹饰的曲度与卷头并不统一转折较祀硬后仿者皆忽略了这些特点。

若非人形而是背形的玉器除了“臣”字眼之外,有些眼部是双阴线圆形,或者近似平行四边形。玉兽的顶部大都有一个担,好比磨菇。至于片状玉器,具有一大特点是后仿者所没有的,就是带有双重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接连排列,乃作为边缘部位的装饰。

3、周代玉器的纹饰

总体来说,周代民间玉器的纹饰与商代大大不同,不少是用双明线勾撤法,多弧线,但欠刚劲而且勾撤的坡度颇大。

西周中期的纹饰湾化转变例如有双钩垂直阴线;有些不再是两侧压地,而是一侧压地,另一侧维持为阴线。在鉴别西周玉器时应细察这些纹饰上的细部变儿,可减少机会为近仿者所周。

西周的民间玉器,每每赋予人层次感,没有以前板状体玉器的纹饰那样平面化。另一特色是在直沟外侧有整排的细阴线,表面与外面磨光,使反光度各异故使人有莹润之感,特别是曲线具有韵律,与商代强直古拙的韵味有别。

东周和西周玉器上所见的纹饰大约有三十多种,主要是写实的纹饰,由单个纹饰构成完整花纹乃由器物本身造型所决定。其中以长尾鸟纹、鱼纹、蝉纹较多见。另外有装饰性的纹饰不受器形局限,可以随意为之,像云纹、皤虺纹和雷纹等。

4、秦、汉玉器的纹饰

秦及两汉早期,许多玉器的纹饰延续了战国玉器的纹饰风格。西汉晚期玉器风格出现了变化。东汉时期动物纹样、云水纹样有了较特殊的使用。常见的汉代玉器饰纹有下列几种。

(1)谷纹:谷纹在战国玉器上已大量使用。汉代沿用了战国玉器的这一纹饰,使用中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①卧蚕类谷纹。战国作品上的谷纹谷粒较小,排列紧密,谷粒顶部较尖。汉代谷纹中出现了谷粒较大,排列略松,起凸很浅,谷粒上部较浑圆的装饰方法。②乳了类谷粒。为凸起的圆形颗粒。战国玉器上乳丁类谷粒纹使用较少,多见于楚文化玉器,谷粒一般较小。汉乳丁纹玉器较多地出现,一些玉器上使用了大乳丁纹。另外,自秦代玉器上就出现凸起较矮、轮廓模糊的小乳丁纹,这类纹饰在一些汉代玉璧、玉珍上经常出现。③带有阴线构连的谷纹。汉代玉器上谷纹间的钩连阴线有多种形式,丁字形钩连、折角形钩连是两种最常用的连线方法。

(2)蒲纹:汉代玉器上蒲纹的用法同战国玉器类似。大致也可分为二类。一类为细密的蒲纹,用较深的阴刻平行线,夹角呈60oC分三组交叉排列,在线条及交叉点之间留出六角形的空白,空白处较高,似凸起的谷粒,但顶部留出一个小平面。另一类为较疏朗的蒲纹,线条的组织方式与上一类相同,但阴线浅而宽线条间的空白处凸起不甚明显。

(3)柿蒂纹:形似柿蒂,分为多瓣,每一瓣的主体呈横向的椭圆形,前部尖凸,似蒂而有变化。这类饰纹多呈环形装饰,常见于剑首、柱形杯的杯足或其他圆周式装饰的玉器部位。汉代柿蒂的花瓣略宽厚,以五瓣、六瓣为多,偶见四瓣,一般都为较浅的凸起,饰于玉器凸起或为弧面下凹的部位。

(4)云纹:人们常祀战国及汉代玉器上的某些二祀排列或四祀排列的装饰图案列为云纹类。实际上自古以来人们对这类图案有各种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依据并不充分,也不能形象地表明纹饰的形状。常见的汉代云纹类纹饰大致有以下几种:①钩云纹。形似在两个小的半圆环间以弧线相连,有些图案以阴线构成,有些则以凸凹结合的方式构成。②云雷纹、云矩纹。所谓云雷纹是以直线折成近似“回”字状的多层祀形图案排列而成的装饰纹。云矩纹是不完全封闭的长祀形状图案排列组成。③云水纹。是一种连弧状或波状的图案组合。呈凸凹状,似云水流动,或呈云团状,这类图案只见于佩饰类玉件上。④三叉云。汉代玉器上有很多三叉形图案,形状多为在一个柄状图案的端部向前祀及两侧歧出三个义,两侧歧出的图案略向回钩。有一些图案出现于其他装饰图案中,被称为三叉云。

(5)涡纹:涡纹的形状似旋涡、图案的外周多为一个较大的圆环,自圆环向内旋出多组派状旋线,线端又有多种钩连变化,圆环的中心又有一些小的图案。

(6)龙纹:龙纹是汉代玉器中使用较多的纹样。西汉早期玉器中的一些龙纹同战国玉器上的一些龙纹类似,如一些玉锁两端的龙首,上唇厚大而上卷,整体上近似祀形,环形墨中心或饰玉龙,其形似国而且唇似刃,为弧形的斧锁。西汉中期龙纹形状有了很大的变化,龙纹可以分为三类:①侧面兽身龙纹。这类龙纹类似后来的以闪,龙身或似兽身,或将兽身拉长,有些龙的身上饰有鳞片纹。龙尾多似虎尾,长且端部回卷。②龙首纹。可分为正面龙首及侧面龙首,以侧面龙首为多。侧面龙首的唇变为长条状,上唇上翘或上卷,嘴微张,眼的上祀为额头,呈商矗状。有很多龙的额头端部是向前的尖状,头顶有一个角往往为弧状。正面龙头主要见于饰有龙纹的玉璧,玉璧上分出内外几层环形区,或于外区饰几组龙首纹。作品的风格与战国时的作品类似。江苏扬州老虎墩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环,其正面龙首,形似蝇头,整体似长祀形下唇极长。③铊身龙纹。龙身地长,或为曲身的玉佩,或为环状的玉佩。环状的玉佩往往带有一个龙足,呈后蹬状。

(7)螭纹:战国器物中出现了一种头形似虎头的动物纹样。人们认为这便是文献中所谓的岫。这类纹饰在玉器中大量出现,一直延用到清代。汉代玉器中装饰琮纹的作品非常多,目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后世的作品装饰的烟纹,大多是在汉代铜纹的样式上浪儿而来,整体上相似,局部有很大变化。汉代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型、五官、身型、角、足、尾等方面。摘头的上部横宽,近似于长祀形或椭圆形。下部为鼻,异型变窄而明显前凸,呈横条形、斧袖形、凸样形、锥形等不同的样式。耳有几种:短耳,向两侧根出。几式耳,两耳各呈几字形。叉式耳,两耳似双股叉自头顶上竖。环形打洼耳两耳根部各有一个圆形的洼坑。给限的形状有几种:圆球形、阴刻水滴形、阴刻横线形、阴刻环形。蝎尾较长,主要有两式。一为分叉式,或三叉,或两叉,其中一叉为主叉,较长,另一叉在其旁,尾端曲卷。一为虎尾式,似虎尾粗而长,端部回曲,有些上面饰有绳纹。

(8)鸟纹:多见于接用玉璧或细阴线刻纹璧。鸟纹可分为头、翅、尾玉部分。头部特点为长颈,小头、钩嘴、头顶或有一揭短的钩形翎,或有一较长的米字形翎。鸟身较长,略细,翅较小,呈钩状,绝无展翅之经。鸟尾较长,有一支主于,其上分出钩卷的仪,尾上无细部的羽毛刻画。鸟形多为回首或昂首前视的形状。

(9)其他装饰纹样;汉代玉器上出现的装饰纹样多种多样,常见的还有兽面效、绳纹、网格纹。小的阴线装饰图案等。兽面纹多呈浅浮雕状,在平面上略有凸凹变化,两届水平,端部或向上折,呈绳纹状,具部竖直,嘴不明显,面部布满小勾云纹。绳纹用于图享分界处、动物的眉尾部,有的较细,似扭丝,有的较粗。网络纹的面积较小,多见于组合图案或兽面图案的局部点缀。小装饰图案有各种样式,饰于兽身、螭身、鸟身的肌肉活动处。汉代玉器装饰中较多地使用了细阴线和大坡面阴线。这两种阴线在战国玉器上已较多地使用,汉代玉器上又有了发展变化。很多地方似接似断,断断续续,一些人称之为“跳刀”线,谓其如钉头跳跃划出。大坡面阴线与所谓的汉八刀琢玉法类似。汉代出现了许多加工方法简练的玉器,如玉猪、玉蝉、玉人、玉带钩等,将玉材进行较简练的切削,便确定器物形状,再进行简单的大坡面阴线勾勒,界出局部特点。这两种阴线的使用,在汉代分区玉璧的兽面纹加工中最为明显,这类兽面纹往往是用细阴线勾出兽面及两侧龙身,再于兽面的眉、鼻、嘴等处勾几道深槽。

5、唐代玉器的纹饰

唐代器物上的某些花纹非常有特点,一些唐代作品是通过花纹而被人们识别的。

(1)龙纹:是用来表现云朵的花纹,在唐代刻碑、金银器、玉器上频繁出现。常见的多为两类。一类为多齿骨朵云,云头似为“凸”字形困状,其后有一条须状云尾,一类云头似“品”字形,其后亦带云尾。前一类云头边沿呈波齿状,后一类云头边沿较光滑,云头中部凸出的部分呈梯形,其上有细密的阴刻线,唐代某些玉雕动物尾部也呈这种样式。

(2)云纹:唐代带有龙纹的玉饰很多,典型作品为上海博物馆收藏龙纹玉璧。这类龙型一般头细长,上颚长而尖,端部略翘,龙身似铊身但较短。

有学者认为,唐代龙类花纹多为直身少盘旋,但我们从唐代嵌螺钢铜镜(河南陕县出土,见《中国美术全集八》)所嵌龙纹看,唐代盘身龙纹还是运用得很成熟的。

(3)兽面纹:是古代器物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其结构随时代、地域不同而略有变化。目前,明确的唐代兽面纹玉器尚未见确定,仅见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器物中有一对玉锡,玉揭开口处嵌有相对的金兽面。这对玉锡向我们提供了唐代兽面纹的典型样式,其兽面形状介于汉代兽面与宋代仿古兽面样式之间,整体呈祀形,阔嘴,有排牙,如意形鼻,重眉,眉上有较长的阴线纹。这一兽面纹样式也可在识别唐代玉雕动物时参考。

(4)花、鸟纹:目前见到的唐代玉器及其他工艺品中,以花乌纹出现为多。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的作品亦以花鸟纹为多。花叶纹的种类很多,见有牡丹花、多瓣团花、荷、野菊等多种。一些花瓣呈圆形而内凹,一些花瓣边缘饰短密的细阴刻线。花蕊的表示也很有特点。呈桃状,或椭圆形饰网络纹,或为三角形见饰细阴线,还有其他多种表现方法。花叶以大尖叶为多,呈相叠的“人”字形排列,叶中心往往有一个锥形梗,边缘有细密的短阴线。有些花叶似银杏叶而紧密排列,有些大花叶尖部呈旋状。唐代器物上还见有卷草纹装饰,以西安市曲江池玉记盒为代表。这类卷草纹的每一单元都可分为头部及尾部,头部为一大一小两枚,分卷两侧,尾呈“S”形,头部的两枝间往往还饰有花蕊形装饰。唐代的鸟纹在前面部分已有介绍,鸟眼呈三角形,小圆环形、核形等不同形状,翅宽而短。①翅尖前翘(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士唬油饰);②翅尖指向身后(见齐国太夫人墓出土玉梳背),翅上有细长的阴刻饰线。鸟尾则如同花叶的排列,其上饰有一种燕雀纹,纹饰图案化很强,正面形,翅上有细密的阴刻线。根据阴刻线的特点,一些学者将其归类于唐代。

(5)螭纹:螭纹是中国玉器中最常见的动物纹,想象成分非常大,历代螭纹造型多有变化。

目前唐代遗址中尚未发现螭纹器物出土,但不能断定唐代不用螭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螭纹佩,所雕螭附巨眉,眉上有细密的阴刻线。作品曾被一些学者鉴为唐代,是否准确,尚待考古发掘来印证。唐代织锦中曾出现犀牛图案。《古玉精英》一书录有白玉犀牛一件,造型特征与唐代织锦犀牛图案相同,标为唐代。

6、宋代玉器的纹饰

宋代玉器上的许多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有一些纹饰特征还影响到元、明以至清代,因此了解这些纹饰及其使用,对研究、识别宋代玉器是非常必要的。

(1)云纹

宋代玉器、铜器上的云纹很多,《三礼图》中也有图示,大致有以下几种:三峡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部分有三朵小卷云,两朵在下卷向两侧,另一朵在两朵的交连处,云尾如飘拂状,端部极尖,尾的中部有一道纵向中线,单歧云,分为云头,云尾两部分,云头近似梅瓣形,向右侧卷,云尾短而尖,如飘拂状。双歧云。云头部分分叉,卷向两侧,短尖尾,飘拂状。灵芝云,这种云纹近似于宋元时期灵芝的雕法,近似长祀形,两端内卷,中部四下。

(2)鱼纹:鱼纹的特征在“鱼式佩”中已大致写出,主要表现在身形、嘴、眼、鳞、鳍、尾等方面。

身形一般较古朴,有鲜鱼略显僵硬,无鳞鱼则长身,后半身回弯,体形很活,嘴部用粗阴线球出,毗鱼类玉佩鱼嘴与头之间有一道深槽隔开。鱼腮部有一道较长的阴刻弧线,自眼或略高于眼部连下。鱼眼小圆坑,明线双环,阴线的环,圆环眼内加一道弧线等多种。鱼鳞一般为细阴线网格,也有以短弧线琢出的半月形鳞,背鳍多呈锯齿状,每一告上都有短小的双阴线,膀鳍上有阴刻直线典型的鱼尾为扇状或两峻形,扇状鱼尾微有扭折表现得较灵活,尾上有细长而均匀的阴线直线,边缘呈锯齿状,两吸式鱼尾形如“人”字分向两侧其上有细长的阴线。

(3)鸟纹:主要表现在形状、种类以及具体的嘴、眼、羽毛、尾的表现,一般来看,来代玉鸟头部较简单大头细颈,尤以鸳鸯最为突出,有些鸟头上有一根翎毛嘴呈三角形端部尖后部党。眼部表现有如下几种;细长的丹凤限,小圆坑眼,阴刻三角形眼。羽毛多为阴刻细长线,翅上有一或二道阴刻横线,较精的作品羽部呈凸起的核状。琢刻细致的羽毛,羽部呈鳞状排列,鳞瓣上阴刻“小”“绊“Ⅰ”等纹样鸟的尾有卷草式(分叉卷向两侧,如蔓草)连珠式孔雀尾(每一珠内有弧形凹下)。细密的阴刻线尾,三带式锯齿状尾。

(4)卷草纹;分叉,卷向两侧,中心或有一小凸样。

(5)兽面纹:宋代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背面纹,还出现了兽面玉佩,因此了解来代背面纹的结构对识别宋代玉器是米分必要的,下面例举的是几种不同类型的宋代兽面:四川广元来墓出土兽面五片,兽面由阴刻线勾出国眼,横眉,眉内端上卷,勾云形鼻,勾云两端下卷。安徽肥西宋墓出土玉匝柄上端所饰兽面,直鼻,鼻与眉相接,眉纹如绳纹,眉外端上折而内弯,具翼如勾云上卷。眼近似于祀形,其上有一阴刻小囵。四川广汉文化馆收藏来代背面玉片,二片,其一为如意鼻,圆凸眼,眼上一有阴刻小环,张嘴,嘴中有僚牙,背面周边有密集的阴刻短线。其二,如意界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圈小耳耳中部凹下如折合,背面额顶及面颊饰密集的短阴刻小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玉璧上的兽面:短脸,一云影界两端向下内勾水滴形眼,眼上有阴刻小圆圈,绳纹眉额顶有密集的阴刻短线。

(6)龙纹;宋代龙纹极有特色,种类也较多,一般来看嘴角大而靠后,上唇薄而长,唇上上桃成前卷,长发、飘拂状龙须与肩处似有一道阴刻粗线相隔,腿部上端似有火焰纹,龙身网格鲜或无磷,铊尾三趾足。

(7)螭纹:头型窄长或横宽,五官集中于头前部,结构简单耳于额顶内卷;长发后飘状,人字形肩,腿弯处有阴刻卷勾。

7、元代玉器的纹饰

元代玉器纹饰中,最常见的是春水玉的服趣天鹅纹、秋山玉的“伏虎林”、龙纹、蜗纹、云纹、鸟纹、花卉纹等每一种纹饰部有时代的特征。以秋山玉为例柞树叶大而圆,虎纹多为波形的细长尾,虎身有两排双阴线纹。元玉中龙纹特征最明显,长发后飘,多道细阴线刻腿毛、秃尾;有的胸部有一些满皱纹,动物身上的横节效最早出现在西汉的马上,宋代极少,到元代就比较突出了。

8、明清玉器的纹饰

明代玉器的纹饰,仿古器物以背面效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炉等都以兽面纹装饰。玉璧则在奥面俘雅峋虎纹,这也是常见的一种纹饰。明代后期。器物上的纹饰以松鹤、八仙、岁寒三友(松、竹、梅)、云头纹、细枝花卉、芦雁寿莲、山水人物等为主。而在杯、执壶、碗、带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禄、寿等字体。这是明末纹饰的一个特征。

清代玉器的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龙纹、怕虎纹、兽面纹、谷纹、蚕纹为主外,在佩饰上则以常见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莲、和会二仙、刘海戏屹、三羊开泰、犀牛望月、赋映献宝、马上封侯、麻姑献寿、松底同眷、双鱼吉庆、鸣凤在竹、大吉大喜、鱼龙变化、苏武牧羊、四喜四婴、谷调鸭鹅、鸳鸯戏莲、松鹤延年等题材为主。同时还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会昌九老图、渔樵耕读图等图案。

质地鉴定

玉的涵义差别很大。古代玉器所用质料除硬玉、软玉外,还包括其他一些矿物和岩石,如岫岩玉、南阳玉、青田石、绿松石、玛瑙、水晶等。这些玉石的成分各不相同,质量不一,历代用量多少差异很大。软玉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有白玉、青玉、碧玉、黄玉和墨玉等品种。软玉的产地以中国境内新疆和阗为最有名,同时还有陕西产的“蓝田玉”等。硬玉则专指翡翠,属辉石类,主要产地在缅甸境内,输入中国时间较晚,直至清初才有发现。它不是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原料。岫岩玉属蛇纹石族,产于辽宁省岫岩县,硬度较软玉低,质也较差,但用量相当大。商代妇好墓中少量玉器及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等均由岫岩玉制成。南阳玉产于河南省,硬度较高,介于硬玉和软玉之间,也是古代玉器的重要原料。绿松石在新石器时期就与青玉、玛瑙等玉石一起用作装饰品,在甘肃永靖齐家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这些不同质地的玉石雕刻器物,优劣不一。判定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根据玉器的品质、洁净度、颜色等进行质料分析,玉质的判定则需要借助于科学仪器。

器形的鉴定

由于时代风格不同,同一类型的玉器制作时间早晚差异很大。如玉璧的制作在历史上的延续时间很长,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延至明清。但不同的历史时期,玉璧的大小、用途、纹饰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新石器时期的玉璧多光素无纹,器形粗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商周时期的玉璧、形制仍不规整,薄厚不匀,无纹饰;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璧则作为礼器,制作相当规整,并有蚕纹、谷纹、蒲纹、兽纹等雕饰;汉代沿袭战国之风,但雕刻得更加精细,并多见出廓大璧;汉以后至宋元时期,玉璧不多见,用途也与以前不同,只当作佩玉,制作也不规整。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仿古玉璧,古风尽失。

纹饰的鉴定

纹饰的种类和演变反映了古玉器的特征,体现了作品的时代风格。因此,对纹饰特征的区分和判断是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新石器时期的玉器以兽面纹、龙纹、鸟纹、弦纹为多见;商周玉器以兽面纹、夔龙纹、夔凤纹、云雷纹、蟠螭纹居多;春秋战国时期谷纹、蒲纹、蚕纹、花纹、鸟纹、龙纹、蟠螭纹最为常见;汉时玉器的纹饰以勾云纹为主,同时还有谷纹、蚕纹、蟠螭纹等;唐宋以后,纹饰更加趋于自然,取材广泛,花卉、虫鸟皆可雕琢,形态也更加逼真;明代纹饰中龙纹、松竹梅和缠枝花卉纹、山水人物纹及刻字、刻款的情况日益增多;清时仿古纹饰十分盛行,各种花卉图案丰富多彩,同时出现了御制诗和各式铭文雕刻。历代玉器中龙形为主的图案屡见不鲜,但龙形的变化很大。鉴定家们从龙首、龙角、龙眼、龙眉、龙须、龙足、龙尾等许多细微部位将不同时期的龙做了对比,以此作为龙形纹饰器物年代和真伪鉴定的标准。

上图和田玉并非老玉机械打孔为现代仿品。

看表皮,首先如果仔细观察与比较新玉与老玉,因形成年代与工艺的不同,通常我们较易发现新玉的表皮比较光滑,且表面没有明显的坑点;而多数老玉表面相对较为粗糙,仅通过肉眼便可以看到玉料表面存在的不平的坑洼。

看线孔,对于新玉与老玉成品来说,两者也是存在明显的区别。一般新玉打孔时多是采用机械化操作模式,孔眼比较顺直,而且粗细基本一致;而老玉则多为采用人工打孔,所以往往孔眼粗细会略有不同,通常表现为都是两头大,中间细的特点。

看包浆,这一点是区分新玉与老玉的重要依据,一般而言,老玉因年代久远,而且经过人们佩戴或者赏玩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因皮肤、汗液、油脂等与玉石表面的长期接触后,玉料的表面自然会形成一层包浆,看上去更为油亮,触之非常润滑,但是这一点特征是新玉不具备的。

  中国玉器的加工,可以追溯到6000年的仰韶、红山文化,那时已经发现有玉龙玉盖等玉雕品。当时人们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打凿、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人们采集或用硬度大的岩石制成"解玉砂"用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石器配合解玉砂进行钻、锯、磨、使玉材成形,这是史前玉器加工的主要方法。

  用转动的砣轮加工玉是一大进步,而原始砣很可能始于良渚文化时期。人们用手拉弓弦(后用脚蹬)使砣轮转动,砣轮用石材制成,做成不同的砣头配合解玉砂进行琢玉。

  商代有了铜,铜制铊轮强度不大,自身容易磨损,做出的沟线浅而宽,断面多呈半圆形。西周末、春秋初有了铁,铁铊坚硬,能够做得薄而锐,提高了加工精度。可以刻出细细的线条,深深的沟。砣轮改用铜、铁制造后,铁铊一直使用到民国初期。民国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有些地方仍有用铁铊解玉砂琢玉的作坊,这种加工玉器的方法俗称为老工。80年代后几乎全部使用高速电动机具和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磨具砣。这样,现代玉器加工,电动工具和砂轮磨砣便成了一统天下,这就是新工。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于所用工具、磨具的不同,以及这些工具的转速、效能、精确程度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迹。判断老工新工就是从这里入手。

  老工的工序(指铁铊工)大致如下:捣石、研浆(或采集自然砂)、开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用人力和铁铊,转动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与设备同时磨损。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几何误差大,在平行度、基准面、图形对称等方面会有出入。但老工介质细,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轻,周期长,玉件不起热。老工细心制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状匀称,线条流畅,掏膛宽阔,压地柔平,抛光明亮,这样的老工是精(细)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轮开料,粗磨具砣脱坯后,用无级变速电机,带动一根软轴,软轴卡头上可以更换不同的、用人造金刚砂制成的砂轮砣头,最高转速可以达到每分钟1万转。由于金刚砂砣转速高,磨削快,制作时间大大减少,工效显著提高。也正因为这样,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迹,如:转速高出现干磨现象,玉表就会起热起毛,在钻眼、开窗时因磨削量大,选用的砂轮粒度粗、磨削快,钻孔或窗口侧壁上,会见到起热后拉毛的现象,玉表呈现一些环绕钻孔或窗口的沟痕,平行毛刺,有时会看到黄焦颜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处,利用放大镜只要细心观察,总能见到不同的加工痕迹,下面就其典型特征作如下对比:

  1、 线条:老工速度慢,线条比较流畅,在线条的两侧沟边没有崩口(特别是十字交叉、网纹、也完好平整)。老工沟底呈现磨砂状,无明显长条形磨痕。这是因铁铊与解玉砂接触时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铊轮带走,只能留下短暂的磨痕,不可能划出长长的道道。做工不细的老工,有时可以见到铊轮走速不均,压力不匀,而出现的沟底坑洼,沟线有宽有窄等现象,也有重复下铊之重线等,这样的老工是粗工。

  新工的线条是用砂轮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线条的边沿往往出现玉石的崩口,使线条出现锯齿形边沿。新工线条的沟底还会有长条状磨痕,这是因为砂轮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匀,总有个别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转动下就会在沟底划出长条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选用砂轮砣的砂粒很细,加工走线时用力小走速成慢,沟边也很完整,沟底没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时,只要看看沟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识别是老是新。

  2、 钻孔:老工钻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状,如果砂粒粗会有沟痕,但沟痕不大规律,有时解玉砂排泄不畅会使孔径粗细不匀。新工金刚砂磨具,高速磨削,孔壁有沟痕成螺旋状,孔径规矩笔直。

  3、 开窗:老工开窗是在钻孔中穿过钢丝线锯,再配合解玉砂浆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点是在窗口的内壁上有线锯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边口锐利。

  新工也是先钻眼,而后沿钻眼处用高速磨具将窗口内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这样新工在窗口内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于窗口,与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夹角,窗口的边口不锐利。

  4、成洞:老工制作两面不透的洞时,是用解玉砂和顶铊慢慢磨(压)出来的。由于切削量大,往往选用的砂浆砂粒粗,于是在洞的内壁上,会留下粗粗的磨砂现象。

  新工也是用顶砣,只不过这个顶砣可以直接磨玉,于是会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状磨痕。

  5、 掏膛:老工在制作鼻烟壶之类口小膛大的工件时,使用湾铊加解玉砂掏膛。弯铊是一根钢丝,下端成弯曲状,旋转时会形成一个内膛形,带动解玉砂磨削内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环膛也是这个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内膛会留下漂亮的环形磨砂状痕迹。新工钻速高,磨削快,工时紧,往往用钻头直接向瓶膛内各个方向冲钻,而后再磨平。做出来的内膛成锥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 压地:老工精雕细琢,地子用解玉砂细心压平,不惜工时,但终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压得柔和平整,总体来看还有误差,有深浅或轻微波浪感;新工制作效率高,工时紧,粗工地子不平,特别是边边角角处理潦草;而细工用机器与工具操作,地子特别平整无误差。

  7、 抛光:老工抛光均匀,柔光柔润可爱,玻璃在地下埋藏千年出土仍然明亮反光,很少能见到磨痕。老工未抛光处和抛光处的反差小,这是因为解玉砂比金刚砂软,而且混有其他杂质,加工后留下的糙面比较光滑,虽未抛光但与抛光面相比反差不大。

  新工抛光急成,特别是粗工,工件上的弯曲弧度时有过渡不匀,边边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见到抛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抛光处与抛光处的反差大。在高速强力抛光下,有过度磨光(损)现象。

  8、 圆雕:在雕刻弧面圆面时,老工细腻无过度磨损,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圆弧不圆滑,会有棱起的现象。

  9、 粗沟:开挖粗沟时往往用铊扩切,老工下铊细腻。新工加工快速,有过渡不均等粗糙现象,边坡有磨痕。

  以上9点不是每件玉器都会全有,有些特征表现也会不够典型。但综合观察,这项不清那项清,是老工还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断了。

  如果我们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质老化沁色自然,那么一般不用关心它会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过来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征,那不一定是现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过沁,甚至编出一个刚出土的故事,可以不用相信。

  以下来谈谈老玉新工和新工老玉:

  老玉新工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玉补工,如在老玉素器上加上纹饰。二是老玉改制,如将断壁改作玉璜。三是老玉新做,利用残破的老玉改制一些小件玉器,如肛塞、鼻塞、冲牙之类。老玉新做的目的是提高玉件的身价,想谋个好价。但老玉新工会有很多蜘丝马迹,除上述9种之外,首先是破坏了老玉的皮壳。大家知道玉器埋地久远之后,其表面会有一层蜡状、石灰状的皮壳,如果施以新工,那末新工之下玉质表面光泽与质感。就会不同于原来的表面光泽与质感。老玉新工还会破坏原来老玉的沁色、沁纹,使之断开,这也是老玉新做的一个特征。改制的老玉露出皮壳之下的玉质,也不同于透过皮壳看到的老玉的颜色,这是因为受沁的皮壳被磨去,沁色就变为空中楼阁,成了“孤立”的沁色,失去了从哪里沁入的“大门”。老玉新做很有迷惑性,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新玉老工,是在新玉上模仿老工制作。因为世间有一些石材和边玉具有自然花纹条斑,有的像沁色,有的像钙化,有人就利用这些石材来仿造老玉器。为了在做工上不露马脚,有的开窗口也用手锯拉出来,有的先用新工做好,再用解玉砂磨砂,有的用特别细密的金刚砂砣,减少转速细心勾线,不让线条出现崩口……等。做好之后还要人造皮壳、灰皮、假沁、土咬种种花头,包装出笼骗人骗钱。新玉老工除了认玉之外,在钻孔、线条沟底、开窗时首先钻下的钻孔(就算线锯锯完,仍然会留下残剩的半个钻孔)、沿底死角、膛内形状等处很容易找到新工的痕迹,从而识破伎俩。

  现在据报道,新工有了新的发展,如激光雕刻、微波振动雕刻、喷砂雕刻等等,但只要我们认识了老工,那么别的什么加工方法都不会与老工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古人与现代人在审美观点、文饰与造型的理解、使用的工具设备的差别都不可能相同,因此制作出来的器件在神韵、气质上必然不会一样,在做工和工艺处理上也会有所差别。尽管有些仿件也精心模仿,百般掩饰,只要我们多看多想细心留神,总会查出端倪看出破绽,避免上当。有一点要指出的是,现代新工由于设备、工具、磨料都会比古时先进,精心制作的玉器完全可能超过陆子刚!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现代工艺去创造当代崭新的玉器艺术,是我们共同赞成和希望见到的!(此文章转发,供研究学习)

收藏基本常识:如何鉴别古玉

伪古玉,即假冒古代之玉器。包括两种,一是在慕古仿古思潮影响下,不以营利为目的,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二是为供应市场需求,以获利为目的,参照或仿照古代玉器的器形和花纹而制造的玉器。两者的共同点都是以既存古玉为样本而雕琢,不同点则有把玩欣赏与出售获利之别。不管仿古者和伪古者各自的动机如何,他们将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都是像古代玉器一样的面孔。对于这样的玉器,如何辨别呢﹖

伪古玉因仿制古玉器而产生,而在仿古的碾琢过程中,对于难仿之处,如果我们能熟知其难所在并能予以破解,我们就能成功的分辨出真假古玉。仿古玉,主要有三个方面难以仿得真、仿得像。

一、形可仿神不可仿

每一件玉器,都有形、神两个方面的问题。按照杨伯达先生的说法:“形是图案的单元及结构,伪古者往往不谙其章法,时有交代不清的现象。神是神韵、神气或精神……神是不易仿的,或者说明确一点,神是不能仿的。”�《传世古玉辨伪研究》第255页 杨先生用我国的“效颦”、“画蛇”、“画虎”等典故来说明这个道理,其结论是“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

为什么伪古玉“形似尚可仿,神似不可求”呢﹖中国玉器发展史告诉我们,史前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的推动力是神,神的旨意通过玉器这样的神物,经巫师传达给酋长,酋长才能行使政权、军权、族权、物权。因此,玉工对神器——玉的碾琢,不仅是极其严肃认真的,而且肯定是怀着虔诚和崇拜的心态去工作。正因为如此,才有红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玉器与良渚文化中的神人纹、兽面纹玉器的或庄重、或威严,才有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雕动物的或凶猛、或灵秀。后人在仿制这时期的玉器时,由于没有对神灵、对祖先、对图腾的崇拜之情,因此,他们也就碾琢不出高古玉所蕴藏的神韵。

玉器发展从夏商周三代经秦汉到唐宋元明清,玉成了帝王、贵族垄断使用的物品。玉工们在有权势人员的驱使下,诚惶诚恐,小心碾琢,唯恐出现差错。因此,他们倾尽全力通过碾琢来反映作品所饱含的神气和精神。他们在工作时十分清楚,如果出现差错,轻则被鞭笞,重则遭杀头。他们这种被生死逼出来的敬业精神,是后来仿古玉工们所不及的。仿古玉工们由于没有大的责任压力,没有生命危险,加之心中无谱,照葫芦画瓢,因此,他们多是追求数量而不讲究质量,追求形似而难达神似。

识别伪古玉的形似神不似现象,只要熟悉玉器发展历史,熟知同类古玉器的造型和神韵,增强审美能力和水平,还是不难掌握的。

二、纹饰可仿工艺不可仿

纹饰在玉器碾琢中的作用,不仅反映了该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希望追求,还起到对玉器的美化装饰作用,在传达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时,增加了玉器的艺术价值。无论是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神人纹饰、兽面纹饰,汉唐的辟邪、飞天纹饰,历代的龙凤纹饰,还是元金的春水秋山,明清的花草纹饰、诗文图案,无不反映着当时人们的思想意愿和审美情趣。古代有权势的人们将自己的希望、追求和生活情趣通过玉工在玉器上予以反映,如果玉工的碾琢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会对玉工作出严厉的惩罚。因此,玉工们必须小心地用其精湛的工艺去碾琢纹饰。古玉器上的纹饰,不管简繁,其通过工艺所蕴藏的内涵都是后来的仿古玉工所不能达到的。仿古玉工们只能按图索骥,但却不知道“骥”的体力、脾性等。张尉先生在辨别天下第一玉龙的现代仿品时说:“头、尾、躐部起收软而无力,精神状态不佳,刀法生硬。” 其原因就是在碾琢时玉工们没有古人那种对龙的崇拜感情。

古代玉器上的纹饰好仿,工艺难仿。玉料工艺专家赵永魁先生在《对现代仿古玉的初步认识》一文中指出:“战国、汉代的玉,除去沁色难仿外,其精品工艺技术也不好仿,例如谷纹、蒲谷纹的平地、勾线、碾扎、镂堂工艺的佳作,生动活泼而又规整均衡的造型,所呈现的装饰美和艺术效果,都是难于仿到的。“

三、沁可仿内沁不可仿

玉器入土千百年后,由于玉质受土壤中酸碱物质及潮湿或其他化学成份的侵蚀,会出现斑纹、钙化或石化的现象,并呈现出一定的色彩。这种因自然现象而形成的颜色,不仅佐证了玉器年代的久远,而且也给玉器增添了新的美感,使把玩者凭添了一些观赏的乐趣。伪古玉的制作者为了投人所好,或者为了牟取更大的利润,于是仿效自然沁色,用药物或者有关原料通过一定工艺手段做成人工沁。

根据专家们了解和描述的伪古玉沁色法,结合实物观察,人工沁色大致有以下数种情况:

①色泽单一,无过渡色可循;

②浓色重染,过于鲜艳;

③越是瑕疵、绺裂处染色越重;

④着色处过巧,令人置疑;

⑤沁色浓淡均匀,缺少变化;

⑥沁色有斑点脱落现象;

⑦专在绺裂处沁色;

⑧凡是稍浓的琥珀色沁,其下均有疏密不等的人工坑点,如此等等。

沁色,不管是鸡骨白、黑漆古,还是琥珀色,无外乎是褐黄、黑、白等色彩的变化。其人工染色法,无论是使用浸色法,还是烧烤法,都是“急功近利之作”。

古玉的难仿是多方面的,笔者只择神韵、工艺、内沁三点略抒己见,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这三点,既是玉工仿制的难题,也是收藏者辨伪的着力点。我们只要坚持“三多”,即多摸实物、多看书谱、多总结实践,是会走出伪古玉和仿古玉为我们设置的“八卦阵”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75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