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松石能出证书吗?

出土松石能出证书吗?,第1张

能。出土的绿松石想要鉴定证书,可以到专门的鉴定机构去做检测,能获得鉴定证书。绿松石鉴定后出具证书的机构要有权威性。因此出土松石能出证书。 松屏石又叫松石、醒酒石、婆娑石,属变质岩,形成期距今约二亿多年,按层理分解呈板状。松屏石一种自色宝石,是一种完全水化的铜铝磷酸盐。

高古松石可以直接贴身佩戴。

松石并不是只有蓝色和绿色两种颜色,实际上它的色彩非常丰富。然而,绿松石在盘玩过程,人身上的油、汗进入松石内部,都会发生反应。一般情况下,除了纯正的蓝色不会发生改变以外,其他几种颜色都会变成绿色。

清水冲洗。绿松石本身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所以一定不能使用清洁剂来清洁,只能使用清水冲洗。可能大家担心绿松石遇水变色,不过只要将绿松石在清洗后放在阴凉处晾干就能恢复原样了。

软布擦拭。若是对水洗不放心,还有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用布擦拭,只是这种方法只能清洁一般的灰尘污渍,不能很好的清理油污。

中性肥皂水。有时清水很难清理干净绿松石表面的污渍,我们可以使用中性的肥皂水清洁,但要注意,水一定不能是热的,肥皂一定得是中性的,也不能用硬物去刷洗。

高古出土老松石不值钱的原因是本身的质地和品质问题以及市场供应量过大。

1、老松石虽然在古代被用于制作器物和工艺品,但是由于其质地脆弱,经年累月的风化和磨损,使得很多老松石器物和工艺品已经损毁或者残缺,因此其历史价值也不高。

2、由于老松石的产地较为广泛,因此其市场供应量较大,也导致其价格不高。

郝用威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

绿松石一词始于清代,记载《大清五朝会典》[1]中,五朝有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康熙朝会典原称《大清会典》,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始修编,二十九年(1690)告成,由大学士伊桑阿、王熙任总裁,上起崇德元年(1636),下迄康熙二十五年(1686)全书共 162 卷。雍正朝会典,续纂于雍正二年(1724),告成于雍正十年(1732),由大学士尹泰、张廷玉任总裁。上起康熙二十六年(1687),下迄雍正五年(1727)。由此可见,有清一代政府曾五次纂修会典,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充分反映了当时行政体制高度完备,为我们今天研究、认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代典、风习等,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此引用会典中有关绿松石的史料,极为重要。

《康熙会典》卷四八载“郡王冠服:崇德元年(1636)定冠项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颗,前舍林,嵌东珠三颗,后金花,嵌东珠二颗,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颗。”

又:“镇国公冠服:后花嵌绿松石一颗;

辅国公冠服:嵌绿松石一颗;

官员、民公:嵌绿松石四颗。”

顺治“八年(1651)和硕公主额驸冠,带用金镶圆玉版四片,每片嵌绿松石一颗。”“和硕公主”中“和硕”为满语“一方”之意。据清制妃嫔所生之女及皇后抚养的宗室之女,在出嫁时封为和硕公主,品级同郡主。

《嘉庆会典·冠服》卷四三载:“皇帝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纪念,背大小坠珍宝杂饰,各维其宜,惟:天坛用青金石饰、地坛用蜜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杂饰为宜,吉服朝珠、珍宝随所御、绦皆明**。”(图1)

“皇后金约:镶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裹,后系金衔绿松石结实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等。”

“皇贵妃,亦有后系金衔绿松石结实珠下垂。”

《光绪会典》卷二九载:“帝朝珠如前朝……月(坛)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皇后亦用“金系绿松石结”(图2)。

又据《清史稿·舆服志二》[2]卷一〇三所载皇帝、皇后等冠服制度,均与《大清会典》基本一致。

图1

1—东珠(108颗);2—佛头(4颗红珊瑚,顶上为佛头嘴系,三眼);3—纪念(三串绿松石珠各10颗);4—绦丝;5—背云;6—大坠

图2

清·谈迁(1593~1657)《北游録·纪闻下》[3]:“今顺治二年(1645)润六月朔。定官民服饰。公起花金帽顶上衔大红宝石嵌东珠三。带用圆玉板四块,围以金。内镶一绿松子石。一品侯伯同,帽顶如上,嵌东珠一。带用方玉板金镶,镶一红宝石。二品以下,俱无绿松石饰。”

清·福格《听雨丛谈》[4]一书记载清代掌故,多记典章制度,“帽顶”条:“帽顶之制,始于崇德元年(1636)二月……四年(1639),重定冠制……顺治元年(1644),定诸王帽顶嵌东珠十颗……二年(1645)……镇国公帽顶二层,共嵌东珠五,前嵌东珠一,后嵌松石一颗……”到了雍正五年(1727)、八年(1730)的定制一直到晚清。

其一,绿松石一词,最早出现在《康熙会典》(最初叫《大清会典》)上:崇德元年(1636)太宗皇太极始称大清,制定王公冠服中嵌绿松石的规则,如此推崇绿松石的时间理应更早。

绿松石列入清政府的《大清会典》上,绿松石因之被视为皇权的象征。为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绝无仅有,还出现在《清史稿·舆服志》上,又为当时著作家谈迁《北游录》、福格《听雨丛谈》中一再引用和细化。

其二,为探求清王朝满族发源地区的绿松石的渊源,在此简略回溯满族的悠久历史。满族原始先民为2000多年前的肃慎,分布在今长白山北,东滨日本海,西近嫩江,北达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与中原交流频繁,从事狩猎业;到了秦汉以后改称挹娄(有说两者为不同民族),有了原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到了南北朝、隋唐时期,肃慎、挹娄的后代又叫勿吉、靺鞨、人口发达,部落达十个;唐末以靺鞨为主体,在松花江流域建立渤海国,部分黑水靺鞨人被其奴役,辽灭渤海后,与南宋并立王朝,其时又称女真人,大量女真人进入中原与汉族融合,仍留在东北的各女真人,仍过着无市井城郭,逐水而居的渔猎生活,这时明朝在女真分布区建立384个卫、所。女真社会生产发展和各部落间掠夺战争不断,16~17世纪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以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为主体,将散居各地女真部统一的共同体。努尔哈赤传位皇太极,采取了大量施政措施,在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下,使满族社会由奴隶制急剧向封建制转化。于天聪九年(1635)正式改定族称“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

这里应说明肃慎的后裔和满族既有关联,又不能等同,又不能完全断裂开来,这是我国研究民族史家们的任务。要说明在东北广大地区、历经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后金)等发展改变过程中,屡现绿松石文化的踪迹,历经数千年,绵延不绝,传承到清王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绿松石文化中又一奇葩!

其三,满族对绿松石的崇尚,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在满族分布区的我东北地区及邻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公元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绿松石鸮形饰(辽宁东山嘴)[5、6]、绿松石鱼耳坠(阜新胡头沟)[7];东汉时期绿松石珠(辽宁盖县)[8];两晋时期绿松石串(辽宁朝阳王子坟)[9]和慕容鲜卑嵌绿松石半圆形牌饰[10];北燕绿松石珠(辽宁北票)[11];唐时期渤海国绿松石饰(吉林和龙)[12];辽代绿松石饰(内蒙古赤峰)[13];元代绿松石饰(内蒙古巴音塔拉)[14];明代兀的哈人(赫哲族前身)绿松石饰(黑龙江绥滨县)[15]等,历经数千年的历史遗珠、延续、传承绿松石文化,闪烁着文明之光。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文化内涵,经历频繁的交融、互补、吸收、传承绿松石文化更加丰富和广泛,积累到清立国之初,将其纳入至高无上的王朝冠服定制中,装饰王公贵族,更显得绿松石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去揭示其内涵。

其四,绿松石的名称,据章鸿钊在《石雅》[16]中认为“形似松毬,色近松绿,故以为名,而其渊源今亦未易详焉矣。”此说仍需研究。前述东北地区出土不同时期绿松石饰;最早出现绿松石鸮形饰和绿松石鱼耳坠,说明早期先民从事农业、兼顾捕鱼、放牧生产,祈求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能捕获更多的鱼类,以供食用,同时还象征生殖文化,让氏族人口繁盛。早期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显示生活环境拥有神秘的大森林,广阔的草原,葱绿的农作物和洁净的绿色河、湖、海的水流,似乎神灵洒落大地出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古老先民视绿松石具灵性,在来源极为稀少的情况下,让具有权势的首领和巫师,不分男女,延续到帝后,以各种形式配戴在身,既有威严,又是祈求上苍保一方(一国)年成平安、和顺的习俗。

绿松石一词何来?还得在满族中寻根刨源。

据《清史稿·太祖本纪》卷一:“始祖布库里雍顺母曰佛库伦相传感朱果而孕,稍长定三姓之乱,从奉为贝勒,居长白山”。

“感珠果而孕”的故事,缘于长白山高峰白头山(海拔2744m)东侧,有一个明镜般的小湖,因其“形如荷盖,故名圆池”,今称之为“小天池”。湖水清流碧蓝。传说池畔飘落三朵彩云,走出三位美丽的仙女,大姐叫恩古伦、二姐叫正古伦、三姐叫佛库伦。他们脱衣入水游泳嬉戏。这时飞来一只神鸟,口衔一只朱果,吐落在三姐佛库伦的衣裙上,而后飞走了。三位仙女上岸穿衣,佛库伦见到朱果,放入口中,一下子掉入腹中,不久佛库伦怀孕了,只得留在布里瑚里湖边。后来生下一位神童,出生后就能讲话。母亲告诉儿子的姓叫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觉罗”为姓),名字叫布库里雍顺,还告诉他应该去的地方。把儿子放在一只松木小船上后,佛库伦便回到天界去了。

布库里雍顺沿着松花江而下,一直到了三姓一带,登岸后,采集松树枝和野草,搭建了一个窝棚住下。当地鄂、漠、辉三姓氏族的部落,争当酋长而展开争斗和厮杀不止。有人去江边取水,见到布库里雍顺,相貌奇伟,高大魁梧,赶快跑回去相告:来了一位奇人。大家拥去,问布库里雍顺从何而来?他说:我是天上神女所生,前来平定战乱,并统治你们。大家推举这位天生的圣人为首领,三姓人的生活安定了。

布库里雍顺为满族奉为祖先,爱新觉罗族姓的先祖,布里瑚里湖也成为满族的发祥地,清政府每年都来“生龙圣地”的圆池祭拜。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为了纪念祖先,在池西南角的岩上立了一块“天女浴躬处”石碑,记载了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

清王朝康熙帝玄烨的科学文集《康熙几暇格物编·窝集》[17]上之上载:“窝集东海边,接乌喇、黑龙江一带,西至俄罗斯,或宽或窄,丛林密树,鳞次栉比,阳景罕矅。如松柏及各种大树,皆以类相丛,不杂他木。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滓,人行其难。其地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子、橡栗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料,人多有不能辨识者,与南方湖南、四川相类”。在《清史稿·地埋志三》卷五十六中有类似的记载。“窝集”又称“窝稽”、“乌集”和“兀集”,指长白山的老林,今称之为原始森林。满族生存的聚集地,清王朝最初经营发祥之地,将长白山视为龙脉发脉之地,钟情于这里的一切。

在玄烨《康熙几暇格物编·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上之中载:“古今论九州山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

长白山龙脊时伏时现,蜿蜒而南,磅A起顿,峦岭重叠,入海于山东陆起,止于泰山;为五岳之首。此“龙脉”走向,据现代地质调查确实存在,只是一条巨大的地北东—南西走向的构造带。玄烨的论证出于政治目的:清王朝一统中国是上苍所定。由此,引申自久远以来受到尊崇又稀见的一种绿色彩石(即绿松石)历来有各种名称。

被视为神山圣水的长白山,海拔2697m,为东北亚最高山岭,地处寒温半湿润气候条件,具鲜明又丰富的植物分带:海拔2000m以上为高山苔原,1700~2000m为亚高山桦林,1100~1700m为云冷杉林,1100m以下为针阔叶混交林带。后者又叫阔叶红松林带,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东北乡土树种,亦称果松、海松,松科,常绿乔木,挺拔顺直,高可达40~50m,树冠短小,小枝有绒毛,叶五针一束,粗硬,果球卵状,圆锥形,棕**。红松分布长白山、小兴安岭一带的原始森林,是我国唯一的红松母树基地。红松高大伟岸,苍劲挺拔,郁郁葱葱,不畏风雪严寒,具有一种不屈不挠精神和昂扬向上的崇高气势。长白山露水河的红松树龄480多年,高353m,胸径124m,长白山历经15世纪、16世纪、17世纪三次火山喷发的劫难,顽强的生存下来,现在依然翠绿,蕴藏无穷的生命力,令人敬畏。红松林区每在六月下旬,出现一片**烟雾,似**巨伞罩住,原因是红松下部雄性花粉随气流飘扬向上,与分布在树冠上的雌花结合,这一自然现象,被生活在这里的爱新觉罗氏祖先视为“有天子气”,古传“黄旗紫盖”为帝王应运而生的气象。因而女真人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于1616年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反明,十年(1625)迁都沈阳,十一年(1626)死后,传位爱新觉罗皇太极,年号天聪,十年(1636)改后金为清,接受汉文化,建立礼制,在《大清会典》中最先出现绿松石,为大清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被列入典章制度。理应是清王朝祖先对长白山原始森林,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精神力量,为此爱新觉罗氏族将东北地区传承数千年,受到尊崇又稀见的一种绿色彩石,历来有多种称谓和文化内涵,爱新觉罗氏将苍翠葱绿,高大奇伟的,令人敬畏的神树,红松之名转借而谓“绿松石”更赋予一种既神圣又高贵的身份。清王朝历代皇帝佩戴象征皇权的朝珠,主体由产于源流长白山的松花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的108颗东珠组成,并称之为“身子”。在朝珠中还列入称之为“纪念”的三串共30颗绿松石珠,寓意永不能忘圣山长白山的原始森林地区,为“龙脉发源之地”、“生龙之地”和“兴龙之地”。

由于清王朝统一中国,在清初或更早些,将长白山龙脉发祥地的原始森林中的高大青绿的东北松之名,转借而出现绿松石名称,更赋予一种神圣的身份,视为高贵的绿松石,最早于大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被列入典章制度“郡王冠服”佩戴。由于清王朝统一全国,绿松石名谓再没有变更了,延续到如今。

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为祝贺慈禧太后 60 寿辰而制作一座“玉石仙台”,高130cm,长177cm,宽96cm。紫枟木雕仙山上,以玉石、晶石、玛瑙、翡翠、珊瑚、孔雀石、绿松石、青金石、染色象牙等材料表现“蓬莱仙境”、“洞天福地”景象。其中,有一绿松石山子,象征满族视为“兴龙之地”圣山长白山,山上雕的松树枝干和松针簇拥,也是不忘传承清王朝祖制遗轨的再现,为绿松石名称来自王朝发祥地长白山原始森林中东北松的又一佐证。

参考文献

[1]大清会典北京:线装书局影印,2006

[2]清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7

[3]清·谈迁北游録·纪闻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351

[4]清·福格听雨丛谈北京:中华书局,1984,46~47

[5]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1~11

[6]郭大顺红山文化考古记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016~033

[7]辽宁省博物馆大连郭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84,(3):287~329

[8]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辽宁盖县九垅地发现东汉纪年砖墓文物,1977,(9):93

[9]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朝阳王子坟墓群,1987、1990年度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文物,1997(11):4~18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辽宁朝阳田草沟晋墓,文物,1997(11):33~41

[11]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阳市博物馆北票市文管所辽宁北票喇嘛洞墓地1998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4(2):209

[12]郭文魁和龙渤海古墓出土几件金饰,文物1973(8):41~47

[1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博物馆,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辽耶律羽之墓发掘报告文物,1996(1):4~32

[14]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清理记文物,1961(9):58~61

[15]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鹤岗市文物管理站绥滨县东胜村明代兀的哈人墓葬文物,2000(12):43~48

[16]章鸿钊,石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8):74~75

[17]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几暇格物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7866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