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黄
产自印度尼西亚爪洼岛的太阳溪,由于这种石头在未经加工时,看上去很像是肥皂,被称为“肥皂石”。 由于是从800米长的溪水和泥沙中挖捡而出,也称太阳石、太阳仔冻石,田黄精石,金田黄冻。
“金田黄”是含镁和锰较多的方解石,学名是“镁锰方解石”或者“镁菱锰矿”,“金田黄”颜色艳丽,有红色、橙色或者**等不同色调,而“金田黄”的红色、橙色或者**正是来源于方解石中所含的锰了。
“金田黄”属于方解石;其化学成份钙111 锰089 (CO 3)2,主要成份为碳酸钙,由较高纯度碳酸钙,氧化硅等无机化合物组合而成;摩氏硬度35-45,易雕刻,一般温度下不干不裂。一般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其摩氏硬度为35~45,比重为29~30。
由于没有赏玩石头的传统,这种石头在当地并没有受到任何特殊的待遇。直到2000年前后,这种石头进入中国台湾,被加工成艺术品进行收藏,它的名字也相应改成了“太阳石”。2005年这种石头被台商带到大陆,开始在少量藏石爱好者之间流传,名字也改为现在的“金田黄”。在此过程中,这种石头的价格开始逐级上行。而从2008年开始,中国金田黄市场逐渐形成,金田黄原石及其制品的价格,也进入了加速上冲阶段。
“金田黄”在市场上通常被称为“印尼金田黄”或者“台湾金田黄”。该石种产于印度尼西亚一个不太知名的地方——“太阳溪”,所以当地又称之为“太阳石”或者“肥皂石”,质地优良,也有山产的“山料”和河中采掘的“水洗料”之分。据商家说,其产量也很稀少。市面上通常见到的“金田黄”原料多为团块状、结核状,有的带有共生的“石皮”,透明度较高。上等“金田黄”比寿山石中品质较好的“冻石”的级别还要高。其金黄、橙红、粉红等颜色非常有特征,也很好看,且与产于中国福建地区的顶级名石——寿山田黄非常接近,所以有商家称之为“印尼金田黄”。由于“金田黄”最早进入的市场是中国的台湾地区,也是最早由台湾商人带入福建地区销售的,因此也有“台湾金田黄”的说法。金田黄 金田黄
“金田黄”在本世纪初登陆台湾时,并没有引起藏家的特别兴趣,也没有什么大的轰动。但是,近两年来“金田黄”再次进入福建地区后,身价便陡然暴涨:在印尼当地,台湾商人的原料采购价格已从一公斤原石3000元台币涨到3万元台币(约合人民币6000多元),涨幅约是10倍,而且这一价格仍在不断攀升;福建地区一方石印从原来的1万元到几万元,一下就涨到了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不少商家甚至认为,优质“金田黄”的价格已经超越了黄金。有媒体近日还称:“在台湾,金田黄的行情价是500元/克,比黄金还要贵。即便如此,金田黄的身价现在仅为田黄的1/3。”于是,很多商家都在期待,“大陆市场目前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后市应该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所以放言鼓励藏家:“现在是最好的投资和收藏时机。”甚至有媒体报道厦门玉石市场时用了“震荡连连,金田黄想做下一个黄龙玉”的标题,认为“金田黄”也应该像黄龙玉一样,可能还有几万倍的涨幅。
称“金田黄”名不正且言不顺
尽管详细的矿物学报告还未出台,但根据矿物学家的肉眼鉴定和已有的一些介绍资料,我们仍然可以弄清楚“金田黄”的材料本质。
“金田黄”是含镁和锰较多的方解石,学名是“镁锰方解石”或者“镁菱锰矿”,英文名为Kutnahorite,也可翻译为“锰白云石”。“金田黄”颜色艳丽,有红色、橙色或者**等不同色调,属于艳色方解石的集合体。我们知道,纯的碳酸钙就是方解石或者文石,含镁多时就多了白云石的成分了,含锰多时就多了菱锰矿的成分了。所以,虽然“金田黄”为方解石,但有较多的白云石成分和较多的菱锰矿成分。而“金田黄”的红色、橙色或者**正是来源于方解石中所含的锰了。
“金田黄”一般为玻璃光泽,断口为油脂光泽,具有不完全的板面解理和贝壳状断口。其摩氏硬度为35~45,比重为29~30。“金田黄”主要形成于外生作用条件下,产于近代海底沉积、黏土或石灰岩洞穴中,也可形成于内生作用,产于温泉沉积及火山岩的裂隙和气孔中。“金田黄”的材质在外表上酷似寿山田黄,但两者在折光率、硬度、透明度、质感等物理性质上却大相径庭。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或许是寿山田黄太令国人着迷了,抑或目睹了寿山田黄近几年价格狂飙,于是商家便把这种外来的石头称为“金田黄”。这一名不正且言不顺的称呼现已让寿山田黄的粉丝及商家大为反感,也令很多国人懵懵懂懂。我想如果老外听了这个名字,可能更会莫名其妙。因此,这个“金田黄”也需要正名。
那么,应该怎么命名呢?目前,在政府机构没有下达约束性的、具备强制力的文件来对“金田黄”进行命名的情况下,用材料名+工艺名的二名法或是一个首选方案:工艺名或者可以就叫“金田黄”,但材料名必须是科学名,因此称之为“橙色方解石”或许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这样,“金田黄(橙色方解石)”或许能够纠正市场对于这种漂亮石材的种种失之偏颇的理解。
硬度高于寿山田黄适合做印材
“金田黄”摩氏硬度为35~45,因此这种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石头以其比寿山石、寿山田黄明显为高的硬度和不容易被指甲划伤的优点,理所当然地成了文人骚客的理想印材。
我们知道,寿山田黄是福建产寿山石中的优良石品,它与寿山石一样,主要也是由地开石、珍珠石和其他黏土矿物组成,硬度很低——摩氏硬度只有2~3,有可能为手指甲(指甲的摩氏硬度为20~25)、铜钥匙(铜钥匙的摩氏硬度为30)刻动。作为广义的玉石,寿山田黄一般只作为图章石和工艺美术雕刻石料。但是,不少商家在介绍“金田黄”时,都强调“金田黄”很软,如称其摩氏硬度在3以下或在3~35之间等。总之,为了和寿山田黄“攀亲”,基本把“金田黄”的硬度人为地界定为与寿山田黄相当。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金田黄”与寿山田黄在物理属性上区别不大。而实际情况是:作为方解石致密集合体的“金田黄”的摩氏硬度比方解石单晶体的硬度要高,为35~45。所以,行内的雕刻师对“金田黄”下刀后发现:作为雕刻石,“金田黄”与寿山田黄或“昌化田黄”相比,用起刀来还真有点儿难度。
此外,不少业内藏家(包括雕刻师)敏锐地捕捉到了“金田黄”显而易见的优点——上手后有细腻、润滑之感;看起来,还有与寿山田黄一样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高贵浓艳的橙**。
各色“田黄”你追我赶论高下
市场价值是检验艺术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也往往最令人们关注,各色“田黄”固然也不例外。
翻翻寿山田黄在中国的历史,其价格或许会令人失望,因为这种稀有的石头在中国历史上竟一度不甚值钱,即使到了明代与皇权拉上了关系,它也大都被当做奇效的治病之粉。只是到了清代,特别是相传以“玉痴”和“石痴”而闻名天下的乾隆皇帝做了一个“福寿田”的黄石美梦之后,寿山田黄便从此一跃成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身价陡然百倍,以至于被一些人称为“石帝”。显然,寿山田黄在清代的发迹要归功于乾隆皇帝那个著名的梦和他的“博爱”。
被奉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以及“石帝”后,寿山田黄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款”:清代,“一两田黄一两金”;民国时期,“易金三倍”;今天,就不是“一两金”或“三倍金”的问题了,而是“一克田黄值千金”:寿山田黄价格一路上扬,优质者在收藏市场上的宣传价格竟然高达每克数万乃至数十万元,让不少石痴“望黄兴叹”。这还不算,近年来,从矿物组成、特征及成因都与寿山田黄相同或类似的“昌化田黄”的横空出世,又让藏家蒙了一头雾水。现在更热闹了,产自印度尼西亚的“金田黄”又来中国溜达,而且在硬度、质感、光泽、折光率、透明度等方面都可以和寿山田黄及“昌化田黄”一论高下,且报价一路上扬——今天的一方石印高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300多年前的乾隆爷如果看到这个具有帝王专宠的**的“外来户”,又会作何感想呢?说不准,尽管这种**的石头并未承载丰富的中华文化,它也会像产自缅甸的翡翠一样,真正会令今天的中国藏家如痴如醉,让世人为之癫狂。
碳酸盐质玉石碳酸盐玉
化学成分 CaCO3结构 细粒状结构硬度 5碳酸盐玉外观图 碳酸盐玉外观图
象征意义 纯洁之石
颜色 白色
矿物成分 石英岩、白大理岩
光泽 玻璃光泽
碳酸盐玉:平川秀色雪域高原翠岗云海丹峰山茶碳酸盐质的玉石其主要矿物成分是方解石( CaCO3 )或白云石( CaMg(CO3)2 )。这类玉石的名称很多,主要是根据产地、颜色、花纹等的不同而命名:
“汉白玉”
纯白色,细腻均匀,最为著名的产地是北京房山周口店。有时用来仿白玉。也有人用粗粒的大理岩染绿后仿翡翠。
“云石”
产于云南大理,灰色、深灰色、深绿色、褐色的花纹衬托在白色的底色上,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效果。其白色部分是方解石,而暗色花纹中含有金云母、绿泥石、角闪石、黑云母、炭质。
“灵璧玉”
产于安徽灵璧的石灰岩。战国时代就已开发利用。其中有三个著名品种:红皖螺、灰皖螺、磬云石。前两种含有地质上称之为叠层石的化石,即蓝绿藻低等植物群体的遗迹。而磬云石是含有金属矿物和有机质的一种非常细腻的石灰岩,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有一套磬云石做的磬。
“百鹤玉”
又称“百合玉”。产于湖北鹤峰距今43亿年的古老地层中,是一种含有海百合茎化石的石灰岩。其中,生物碎屑的形态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或圆锥形,颜色有白色、红色、绿色、褐色。适宜制作金钱豹、梅花鹿等动物摆件或是香炉、宝塔、花瓶等仿古玉器。
"蜜蜡黄玉"
产于新疆哈密地区,是一种**的白云岩。其颜色来源于所含的氧化铁。 呈明显的蜡状光泽。
“木纹玉”
产于黄河沿岸,是一种木纹状的白云岩。其纹理由铁质渲染而成。最初用于桌面、茶几、装饰板材等,近年来多用于茶具、酒具、健身球等小件物品。
“阿富汗玉”
近年来在市场上出现的新品种,由很纯的方解石组成。
首先,河黄石,是泛黄的鹅卵石,既不珍贵,也不罕见,是条河里通常都有。
楼主所说的,应该是田黄石,这倒是珍贵的很,现在价格飞高,上品,成器的田黄石在15~20万/克的价位上。
田黄石,简称“田黄”,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而得名,属于寿山石的优良品种。
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非常名贵。广义的田黄石是指其化学成分相同的一类印章石石材的统称,价格相对较低,一般用来假冒田黄,坑蒙小白。
你好,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缅甸田黄与寿山田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石头。
出产于缅甸的缅甸田黄石又名老挝水料,部分商家称为老挝田(老挝产的田黄的意思)
而寿山田黄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田黄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素有石帝之称。
缅甸田石有部分质地好的石皮、外观颇像寿山田黄石,但内部石质、纹理却又截然不同,终究质地不同,产地不同,成因不同,产量不同,价值自然也不同。
我的回答完毕,希望能帮到你。
望采纳!
东北没有田黄石。
田黄石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软宝石”
,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数百年来在早已挖掘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各朝均被当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的玺印及艺术摆件。
呵呵,不知道有没用。
田黄石的矿物成份,目前地矿学界认为是由高岭石族矿物组成,其中以地开石、高岭石为主,还含有石英、黄铁矿、辉锑矿等。它与寿山石的矿物成份基本相同,是由寿山石“进化”而成。它的成因,目前学术界基本达到了共识,即认为属寿山村南面矿系的原生寿山石因受长期的风雨剥蚀,自矿床分离散落于山坡下,经溪水冲刷搬运至溪旁及附近,逐渐被砂土层复盖,在田中沉积下来,埋藏于田底,形成了“冲积型寿山石砂矿藏⑧”。该砂矿受周围土壤、水份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长期表生作用下,辉锑矿便会转化为锑的氧化物。这种锑的氧化物和氧化铁在田底地下水的作用下,对地开石浸润,使地开石集合体染色。使其颜色往往显得外浓而向内渐淡。质地变得格外的晶莹、温润,并在表面产生了石皮,肌理出现了隐约有致的萝卜纹,红格纹等特征,仿佛能散发出光彩。这些田黄石的化学成份,生成的原因,以及它的萝卜纹、石皮、格纹等特征,都是田石鉴赏者普遍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对于田黄石或称为“上坂”、“中坂”、“下坂”的,过去人们一直不能甚解,尤其是外地人,在概念上总是空泛的,为此,笔者曾于72年、87年、98年三次到寿山田黄产地进行了考察。98年在那次考察,在友人的带领下,可谓详尽。在寿山村南面的内外洋隔界的高山山麓中,一股小清流从溪口流出,此溪当地人称为坑头溪。从溪口流出大约五、六百米间和从高山西侧流下的大段溪汇合,汇合后的溪流就是寿山溪。沿溪而下,弯弯曲曲,从寿山村内外洋绕过,又与发源旗山的大洋溪交汇。交汇处,溪中有一巨石,溪面突然狭窄,水流湍急,人们原先在此处设置水车碓米,故称“碓下”。经廻龙、双溪、带下及结门潭后缓缓流入连江县境内。人们将产田石的沿溪水田分为上、中、下三个地段,俗称以“坂”。对于这个“坂”字,外地人多不解其意,或认为有什么奥妙,其实是地段和地点的意思。将田黄产区分为上坂、中坂、下坂,这也是当地人的习惯称谓。文人们根据“地名从当地”的习惯原则,著之于书,公之于世,遂成为田黄产地的正式称谓。前人将坑头溪与大段溪交汇的大段以上的水田,称为上坂,大段到大洋溪交汇处这一段的水田称为中坂,此后至碓下的水田称为下坂,从碓下到结门潭称碓下坂。近年来寿山石农根据近二十年来所产田黄质地和生意需要又习惯地将中坂、下坂合称中坂,碓下坂称下坂。各坂所产田石分别称之为上板田、中板田和下板田。
就产田石而言,据记载,在这“从坑头发源地到下游的结门潭,总长大约七、八公里。数百年来,就在这溪旁或宽或窄、总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水田中曾产过不少珍贵的田黄宝石”。但是,也就是在这样小的产地里,经过人们数百年的挖掘,在民国时期就有“久不产石”的传闻。我国改革开放后,寿山村民为“寻宝”又掀起了二十年的扫尾挖掘,在这二十年的挖掘中,可以说是把所有能挖到的田土又重翻了数遍。有时是全村男女老幼齐出动,不分昼夜的挖掘。目前的状况是:除中坂地段的二亩四分地,由当地政府用石砌起加以保护禁止再挖外,其它田中就连小指头大小的“田黄仔”也遍挖殆尽。当地石农仍在不停地挖掘,他们将地段扩展到上坂的山边,偶尔能挖到质差的小块田石。
寿山田黄与昌化田黄 田黄是福建寿山石的一个品种,也叫田黄石或者黄田石,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效寿山村田地中,是我国独有的印石。已有一千多年开采和利用历史,在清朝主要作为皇室的印玺用石和雕刻用材,随着时代前进对其研究不断深入,已有很多部专着问世。根据现代研究成果可以把田黄定义为:田黄是产于寿山溪田地中、具有六德特征和其它标志、主要由迪开石和珍珠陶石组成的块状独石。主要有田黄,白田,黑田,红田,绿田等品种,按石皮特征可以分成黄皮田黄,银裹金田黄,乌鸦皮田黄等等。按色泽的浓淡可以分为桂花黄田黄,鸡油黄田黄,枇杷黄田黄,黄金黄田黄,橘皮黄田黄等等。 昌化田黄则产于浙江省临安市昌化北区西北面的玉岩山一带的田地中,与我国着名鸡血石可谓同出一脉,虽然从被发掘至今资料记载有二十多年时间,但也是珍贵的印石。由于其形成环境、地质成份以及特征跟田黄十分相似,所以昌化田黄石分为黄田、白田、红田、黑田、绿田等品种,此外还有银裹金和金裹银二种,尽管田黄石有不同色调,但**是基本的,这是鉴定标志之一。 寿山田黄石与昌化田黄石的形态特征异同点分析: (一)、石形及其形成机理 田黄石的原石均经过搬运、磨蚀作用,而使其成为自然卵形,无明显棱角,手摸有滑感。两者都有过以上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生成。寿山田黄石一般体形偏小,形态相对比较规则。昌化田黄则体积比较大,形态比较多样,所以不管在体积还是重量都有着优势,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赏玩性; (二)、石皮及其形成机理 大部分田黄都有石皮,薄厚不等,颜色各异,有黄、白、黑等色。石表面包一层浓淡厚薄不均的黑皮者,状如乌鸦之羽毛,俗称乌鸦皮。肌里为**,外部包一层白皮的,叫“银裹金”。肌里近纯白的白田,而包有一层黄皮的,叫“金裹银”。这点我在上面也提到过,两者的都有共同的称呼;在这里简而概之:寿山田黄石的石皮一般比较细腻、油润,表皮有比较规则的细孔,就像我们人类皮肤的毛孔一般,而昌化田黄石皮相对会粗犷、略干燥,显得土味比较重,石皮表面的毛孔也不是特别规则,而且通常的石皮会带金沙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