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乾隆的制瓷工艺,精妙绝伦、鬼斧匠工,前无古人。青花玲珑瓷、象生瓷雕、仿古铜、竹木、漆器等特种工艺瓷,惟妙惟肖,巧夺天工。景德镇王掌柜记录了部分清乾隆瓷器成交记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乾隆 珐琅彩人物纹胆瓶 成交价: 13,80000万
清乾隆 珐琅彩西洋人物纹观音瓶 成交价: 9,77500万
清乾隆 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 成交价: 8,40000万
清雍正/乾隆 珐琅彩题诗「寻隐者不遇」摇铃尊 成交价: 3,53800万
乾隆 珐琅彩花卉纹梅瓶 成交价: 3,45000万
清乾隆 松绿地珐琅彩三多福迭绵长莲花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成交价:5,980,000 人民币
清乾隆 珐琅彩宝相花交龙耳瓶 成交价:3,680,000 人民币
清乾隆 松石绿地珐琅彩福寿花卉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成交价:3,565,000 人民币
清乾隆 黄地珐琅彩八宝纹花觚 大清乾隆年制款 成交价:3,450,000 人民币
清乾隆 蓝地描金开光粉彩四季山水图四方瓶 矾红方框六字篆书款 成交价:3,880,000港币
望采纳,谢谢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宝石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上彩
在已烧好的瓷器上进行彩绘,再在锦窑中烘烤而成。由于烤烧温度不高,经受得起这种温度的色料很多,因而色彩最为丰富。但由于画面在釉上,经使用摩擦和同酸碱接触之后,便易于褪损变色。
釉上彩首创于宋磁州窑,是在低温色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始称“宋红绿彩”。到了明代,釉上单种彩和多种彩的制作,已经很发达。清以后,釉上彩更多创新,有五彩、珐琅彩、粉彩等。
五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亦称“硬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五种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故名。
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均有烧制,约在明宣德年间出现,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
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以民窑多见。
纹饰画笔生动,色彩缤纷。
明嘉靖鱼藻纹盖罐
清雍正五彩侍女罐
明嘉靖五彩天马纹盖罐
粉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
亦称“软彩”。
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玻璃白”打底,粉料晕染作画,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色调淡雅柔和,有粉匀之感,故名。
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创烧,雍正时盛行,产品精致。
清乾隆30年(1730) 粉彩镂空开光鱼戏水纹瓶
清乾隆 粉红地「锦上添花」粉彩通景「山水庭廓」图双耳撇口瓶
清乾隆 御制洋彩江山万代如意耳琵琶尊
珐琅彩
釉上彩的一种品种。系仿铜胎珐琅效果。
珐琅彩料主要成份是以铅、硼、硅系统的组成为基料,
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绘画在烧好的白瓷上,经低温烘烤而成。
清康熙景德镇窑创烧,雍正、乾隆时期愈加精巧。
珐琅彩瓷是宫廷垄断的高级艺术品,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精美异常。
清康熙 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虞美人题诗盌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釉下彩
所谓“釉下彩”,是指在釉下进行彩绘,亦即在胎体上彩绘之后再罩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以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与瓷器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彩光润柔和,清淡雅致,同时,于彩在釉下,不易磨损,不易变色。但由于釉下彩的色料要经高温烧成,而能经受高温的色调并不多,所以它的品种远不及釉上彩那么丰富。
釉下彩为唐代长沙窑所首创。它开始是釉下褐彩,纹饰也 比较简单;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宋元以后,便出现了包括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等在内的许多新品种。釉下彩最早见于唐代长沙窑青釉褐绿色彩绘瓷器,元代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瓷,使釉下彩工艺更臻完美。
青花
釉下彩的一种品种。
以氧化钴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绘画,再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白地蓝花,故名。
唐代河南巩县窑已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窑臻于成熟,明清两代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
元代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明宣德 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釉里红
釉下彩品种之一。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瓷胎上彩绘,施釉后经高温焙烧而成,
白地红彩,红彩在釉下,故名,始于元代景德镇窑,明清时产品更为绚丽。
元 釉里红云龙纹大口梅瓶
明洪武 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
清乾隆 釉里红“穿枝螭龙”图葫芦瓶
青花釉里红
在一件瓷器上同时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色彩装饰,故名。
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由于烧成难度大,一直被视为我国古瓷的名贵品种。
明清时色彩更加绚美,所绘龙、凤、缠枝花卉等,十分绮丽。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梅瓶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绶带耳如意尊
釉下彩加釉上彩
斗彩
在瓷胎上以青花钩绘花纹轮廓线,施釉,
经高温烧成后于轮廓线内填以红、黄、绿、蓝、紫等多种色彩,
再经低温烘烤而成,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斗媲美,故名。
画彩技法不仅有填彩,还有染彩、点彩、加彩等多种。
明代成化景德镇窑创烧,成化时斗彩鸡缸杯最为著名,胎薄体轻,色彩艳丽,为绝代精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明成化 斗彩花蝶纹杯
清乾隆 斗彩加粉彩暗八仙缠枝莲纹天球瓶
颜色釉
在釉中加上某种氧化金属焙烧后,就会显现某种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温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
青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1%~25%范围的铁量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青色,故名。商周原始青瓷是青釉的始创期,汉代趋于成熟,宋代达于高峰,出现了粉青、梅子青等名贵品种。
粉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施釉较厚,入窑后经高温还原焰烧成,
釉色青绿之中显粉白,有如青玉,故名。
粉青釉为南宋龙泉窑制,清代雍正景德镇窑的粉青釉产品十分成功。
清乾隆粉青釉浮雕「苍龙教子」图罐
梅子青
青釉的品种之一。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采用多次施釉法,釉层比粉青更厚,
入窑后经高温强还原焰烧成,釉色莹润青翠,犹如青梅,故名。
梅子青是南宋龙泉窑创制的杰出青釉品种。
宋 龙泉窑盘口瓶
白釉
釉料中的含铁量降低到075%以下,施于洁白的瓷胎上,入窑经高温烧制,就会产生白釉。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白釉,是东汉墓葬出土的白瓷。
唐代邢窑白瓷、宋代定窑白瓷、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明代永乐甜白釉、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等都是有名的白釉品种。
邢窑白瓷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唐,高47cm,口径156cm,足径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与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色洁白,不用化妆土,施釉到足墙,光素无纹饰。釉质莹润。
邢窑白瓷胎骨坚实、致密、厚重,胎土白而细洁,瓷化程度较高,扣之作金石声。玉璧形底更为唐代邢窑白釉碗的典型特征。
定窑白瓷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碗敞口,尖唇,腹斜收,圈足。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外底刻“易定”二字。
传世定窑瓷碗刻“易定”二字的有两件,碗形状相同,大小相若,胎体厚薄也基本一致,早年出于同一墓中。铭文似出自一人之手,字体瘦劲,笔画有力,时代属于五代后期。
景德镇窑卵白釉
卵白釉印花“太禧”铭云龙纹盘
高23cm,口径178cm,足径114cm。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在生产青白釉瓷基础上新创烧的一种高温釉,经科学测试,卵白釉中氧化钙的含量较青白釉低,约为5%,而氧化钾、氧化钠含量增多,致使釉的高温粘度增大,烧成温度范围变宽。釉中所含微量的氧化铁是导致釉色白中闪青颇似鹅蛋色泽的主要原因。
景德镇窑甜白釉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
明清德化窑象牙白釉
德化窑白釉暗花胆式瓶
清,高337cm,口径6cm,足径9cm。
瓶呈悬胆式。小口,细长颈,鼓腹,圈足。圈足内无釉。无款识。通体施白釉,釉面莹亮。腹部暗刻花纹,刀法自然流畅。
清代德化窑白瓷与明代相比有一个显著的差别,就是它的白釉不像明代那样在釉中微微闪红而呈“猪油白”色,清代德化白瓷色泽是釉层微微闪青,因此与明代相比,缺少了温润的感觉,这是胎、釉中含氧化铁增加的结果。
黑釉
以铁为主要着色元素,釉中含有5%以上的铁量在高温中焙烧,便呈现黑色,故名。东汉时早期越窑已烧制出黑釉,但黑釉不纯。东晋到南朝初的浙江德清窑,烧制的黑釉瓷釉面光泽,色黑如漆。唐宋时期由于饮茶的盛行,黑釉茶盏风靡一时,把黑釉瓷的制作推向新水平。
兔毫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在黑釉器上透出黄棕色或铁锈色条纹,状如毫,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的晶体而形在宋代福建建窑烧制的毫盏最为著名。
建窑黑釉兔毫盏
油滴釉
黑瓷的名贵品种之一。
在黑釉器上布满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如油滴,故名。
其成因是由于烧成时铁的氧化物富集某处,冷却时这些局部形成饱和状态,
从赤铁矿和磁铁矿中析出晶体而成。
黑釉油滴釉盘
红釉
釉料以铜为主要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焙烧,便呈现红色,故名。宋代钧窑、元明清景德镇窑釉里红、鲜红、郎窑红、豇豆红等,都是铜红釉的名贵品种。
鲜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铜为着色元素,在高温还原气氛下焙烧而成,由于这种红具有鲜艳的红色,故名。
明代永乐景德镇窑的鲜红产品,红艳匀润,极为珍贵。
明宣德鲜红釉盘
郎窑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清康熙时督陶官郎廷极,在景德镇仿照明永乐、宣德红烧制的新品种,以其姓氏命名。
釉色红艳夺目,釉面除大片裂纹外,还有不规则的牛毛纹。
器物口部呈淡白色,器物底边由于釉汁的流垂凝聚,
但又不流至底足,故世有“脱口垂足郎不流”之说。
郎窑红釉观音尊
豇豆红
铜红釉品种之一。
在浅红色釉中有深红色晕点和绿色苔点,釉色似红豇豆,故名。
清康熙时景德镇窑创烧,器物多是小件文房用具,如柳叶瓶、大白尊、水丞、印盒等。
豇豆红釉洗
矾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在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的低温红釉。
虽没有铜红釉艳丽,但呈色稳定,烧造工艺较简单。
同时它也作为红色彩料广泛应用,如明清景德镇窑多用矾红与多种色彩相配描绘龙凤、人物、花卉等各种纹饰,画工精细,色彩鲜艳。
清雍正矾红彩云龙纹盘
珊瑚红
铁红釉品种之一。
以氧化铁为着色元素,经低温烘烤而成,因釉公可与天然珊瑚媲美,故名。
清代景德镇窑烧制,康熙、雍正两朝,多以珊瑚红作地色,上面绘以五彩或粉彩。
乾隆时多在珊瑚红上描金,或用其来装饰器耳。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胭脂红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
在烧成白瓷上,吹上一层以金为着色剂的釉料,再经800℃低温烘烤而成,釉汁匀净,色如胭脂,故名。始于清康熙景德镇窑,精于雍正、乾隆之间,器物造型小巧秀美,如小碗、小盘和小瓶等。
清雍正胭脂红釉盘
青白釉
又称影青。以含铁量很低的氧化铁为着色元素,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有白,故名。宋代景德镇窑始烧,胎质洁白细腻,刻、印暗花。
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
孔雀绿
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因色如孔雀尾翎上的翠绿羽毛,故名。元代已有烧造,成化时有绿釉下画青花鱼藻纹饰,十分名贵。清代亦有烧制,器物以盘、碗、瓶等为主。
孔雀绿釉花觚
洒蓝
又称“雪花蓝”。以钴为着色剂,经高温烧成后,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洒下的雪花,故名。明宣德景德镇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洒蓝描金装饰较多见。
清康熙 洒蓝釉描金山水诗文笔筒
茄皮紫
以叫珠料(含锰量较高的钴土矿)为着色元素的釉料,经低温烧成后呈现如茄皮一般的紫色,故名。清康熙景德镇窑最为流行,器物以瓶居多。
清康熙 茄皮紫釉碗
鳝鱼黄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镁和硅酸,经高温氧化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色黄润,带黑色或黄褐色斑点,犹如黄鳝皮色,故名。清雍正景德镇窑为著名。
清雍正鳝鱼黄釉钵
茶叶末
结晶釉的一种品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
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如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宋代耀州窑已有烧制,以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窑制品最多最精。
清乾隆 茶叶末釉如意耳出戟橄榄瓶
清乾隆 象牙雕彩绘瓜瓞绵绵纹盖碗
盖碗,带盖儿的茶碗 ,由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套组成。盖碗又称“三才碗”,所谓三才即天、地、人。茶盖在上谓之天,茶托在下谓之地,茶碗居中是为人。
这么一副小小的茶具便寄寓了一个小天地,一个小宇宙,也包含了古代哲人讲的“天盖之,地载之,人育之”的道理。
清青玉菊瓣纹带盖碗
唐鎏金小簇花纹银盖碗
清光绪 粉彩莲花纹盖碗
清 胭脂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各色釉盖碗 (五只)
盖碗茶起源于四川,是古老的巴蜀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盖碗的发明还有一则传闻:
唐代宗宝应年间,有一姓崔的官员,爱好饮茶,其女也有同好,且聪颖异常。因茶盏注入茶汤后,饮茶时很烫手,殊感不便,其女便想出一法,取一小碟垫托在盏下。但刚要喝时,杯子却滑动倾倒,遂又想一法,用腊在碟中作成一茶盏底大小的圆环,用以固定菜盏,这样饮茶时,茶盏既不会倾倒,又不致烫手。后来又让漆工做成了漆制品,称为“盏托”。此种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既实用,又增添了茶盏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庄重之感,遂世代流传至今。
清乾隆 金地粉彩花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米黄釉粉彩竹纹盖碗
清光绪 青花黄彩云龙纹盖碗
清 铜胎画珐琅罗汉盖碗
清 翡翠盖碗
乾隆 珊瑚红描金开光山水人物方盖碗
黑地景泰蓝博古盖碗
清 胭脂地轧道小盖碗
鲁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这样写道:“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在众多的碗、盏、壶、杯之中,鲁迅先生为什么单单赞赏盖碗呢?其中,自有道理。
凡深谙茶道的人都知道,品茗特别讲究“察色、嗅香、品味、观形”。以杯、壶泡茶,不利于察色、观形,亦不利于茶汤浓淡之调节。杯形茶具呈直桶状,茶泡在杯中嫩叶细芽全被滚烫的沸水焖熟了,何来品茗之雅趣,只可作“牛饮”;北方盛行的大壶泡茶,茶温易冷却,香气易散失,不耐喝且失趣味。此外,茶泡久了,品质也会下降。无论从品茗鉴赏,或是从养生保健角度而论,用杯、壶泡茶的不足均显而易见。
而盖碗茶具,有碗,有盖,有船,造型独特,制作精巧。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船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船为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船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甚是惬意,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盖碗茶的茶盖放在碗内,若要茶汤浓些,可用茶盖在水面轻轻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
清 胭脂红菊掰盖碗
清初 碧玉荷花纹盖碗
清道光 粉彩无双谱盖碗 (二件)
清道光 金彩兰花纹盖碗
清道光 料釉粉彩群仙祝寿纹盖碗(2件)
清道光 珊瑚红描金皮球花纹盖碗(2件)
清道光 青花花卉纹盖碗
清道光 松石绿地粉彩福寿纹盖碗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二件)
清光绪 粉彩荷花盖碗 (两件)
盖碗的选择、使用也有一些小技巧
选盖碗:碗沿比较外撇的盖碗,注水的最高限离盖碗边缘有一段比较大的距离。类似这样器型的盖碗,同样注满水,捏着边缘也不怎么烫。
注水量:茶叶投置到盖碗后,入水只要水盖过茶叶即可,不能过多。有的人入水时很喜欢把水倒满盖碗盖住,这样不烫才怪。再说,水太多,泡出的茶也淡。
倒茶手法:拿盖碗的手势不偏不歪,手指放在口沿上,不要因为怕拿不稳而去捏着杯身。沿着公道杯慢慢向下让茶水缓缓流出,茶水就不会触到手。如果拿盖碗明显偏了,茶水也就会沿着斜的位置流水,这样极容易烫到。而且在倒茶时被烫,不得不停下来,稍微停下来,没倒出来的茶水又会重新在盖碗里浸泡茶叶,这时口感就会有所改变。
清光绪 蓝釉雕寿字盖碗
清光绪 松绿地粉彩花鸟束腰盖碗
清光绪 胭脂红釉盖碗
清嘉庆 粉彩描金八宝纹盖碗
清嘉庆 青花矾红龙凤纹盖碗
清乾隆 斗彩过枝竹石纹玲珑瓷盖碗
清乾隆 豆青釉茶盖碗
清乾隆 矾红描金龙纹高足盖碗
清乾隆 仿雕漆锦地寿字莲瓣纹盖碗
另外,盖碗的使用还有一些“暗号”,根据盖碗摆放位置的不同,其也蕴藏着一些特殊的意思:
一、茶盖上放点东西
在茶盖上放点东西,表示客人离开一小会儿,稍后会返回继续喝茶,暗示茶老板不要把盖碗收走。通常茶客会在碗盖上放片树叶,也可以在茶盖上放其他的小东西,类似火柴、小石子都是可以的。
二、茶盖朝下靠茶托
茶盖朝下靠茶托表示客人需要添水了,茶馆小二看到后就会主动上来添加。这个方式很含蓄的请求小二添水,不过此方法一般只能添两次。
三、茶盖立起放在茶碗旁
这种放置方式比较有意思,通常都是熟人才会干,意思是要赊账。如果茶客有朋友在场,自己钱没带够,这样可以暗示老板,下次再补,就能避免尴尬。
四、茶盖朝外斜靠茶托
这个姿势有来头:古时候有很多帮会,若外地帮会之人遇到难处,欲在本地寻求帮助,便会如此摆放茶馆小二看到此暗示,就会在茶馆寻找,介绍彼此认识。
五、茶盖朝上放进茶碗
这种放置意思简单明了,就是告知茶馆老板,自己喝完了要走了,可以安排收拾桌子了。
清乾隆 红釉盖碗 (一对)
清乾隆 亮粉玻璃描金盖碗
清乾隆 青白玉雕饕餮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青花粉彩“一团和气”纹盖碗 (一对)
清乾隆 胭脂紫地轧道粉彩盖碗
清乾隆 玉雕吉祥如意盖碗 (一对)
清同治 绿地粉彩盖碗
清同治 描金绿釉盖碗 (一对)
清同治 青花矾红云龙纹大盖碗
盖碗的具体使用顺序:
1、洗杯——白鹤沐浴
用开水洗净茶具,并提高茶具的温度。
2、落茶——乌龙入宫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称为“落茶”或“投茶” 投茶量可根据个人爱好而灵活掌握.一般为5--8克。
3、冲茶——悬壶高冲
冲泡时最好能使茶叶在杯中旋转。
4、刮沫——春风拂面
用杯盖轻轻刮去浮在杯面的泡沫。
5、出汤——玉液回公
把盖碗中的茶汤倒进公道杯中使茶汤浓淡均匀。
6、点茶——韩信点兵(关公巡城)
将公道杯中茶汤公平均匀的倒入客人的品茗杯中,以供嘉宾使用。
7、看茶——赏色闻香(喜闻幽香)
观赏茶汤的色泽并闻杯盖上留香。
8、品茶——品啜甘露(领悟岩韵)
品武夷岩茶要边啜边嗅,浅尝细品,才能感悟到美妙的各种花香和岩韵。
注:初用盖碗时,容易烫手,使杯中茶汤倒之不尽,会使茶汤显老,应多加练习。
清雍正 粉彩人物纹盖碗(2件)
清光绪 粉彩矾红描金八宝龙凤纹盖碗
清光绪 黄底粉彩寿字纹盖碗
十八世纪 乌金釉盖碗 (一对)
清代 粉彩莲花盖碗
清道光 黄地轧道粉彩花卉盖碗
清中期 黑漆金彩牡丹寿字纹盖碗
清雍正 黄地铜胎画珐琅缠枝花卉盖碗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瓷器底款是不是红色印章并不可以判断是不是清末民初的。
瓷器的底款各个时期各有各的特点:
1、元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耀州窑、定窑瓷器上。既有彩书、墨书,也有刻划款。多落于器底、肩、腹部等。如“大德七年制”、“至元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等。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藏的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颈部书青花楷书“大元至元戊寅六月壬寅吉置”可作为标准元代器物,同时也可对其他没有年款的元代器物进行断代排比。
2、明代纪年款
主要见于景德镇官、民窑瓷器上。官窑瓷器书款始自明永乐朝,以后成为定制。书款位置有器底、口沿、颈、肩、腹、流、柄等部分,书款方式有彩绘、暗刻、模印、青花料书写,尤以青花料书写为多见。款识内外双圈、单圈、方框、花朵或无纹饰不等。官窑书款工整,由专人负责款识的书写,民窑书款随意,且书写方式较多,干支款如“万历丁丑年造”、“道光丁酉年制”等。还有只写朝代不写年号的如“大明年造”等,多出现于政局动荡不安的朝代。
3、明洪武纪年款
洪武(1 368~1398),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虽然史料记载早在洪武二年即已设御窑厂烧造,但目前并没有洪武官窑款识传世品,而且带有洪武纪年款的民窑仅见2件,如江西玉山发现一件青白釉瓷罐上刻有“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七日造此”,款字刻划不是很工整,显然是不经意写上的。
4、明建文纪年款
建文(1399~1402),为明惠帝朱允炆的年号,建文一朝历时4年,不会有太多的建文款瓷器,且因永乐夺嫡,即使有建文款瓷器也不会令其流传,故有建文款瓷器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5、明永乐纪年款
永乐(1403~1424),为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永乐带有纪年款的官窑不多,款识有青花或釉里红料书写、锥刻和模印三种。年号款识为“永乐年制”篆刻不见六字款。永乐官窑瓷器款识蓝本出自大书法家沈度,署款位置多在里心,也有书于底面,个别书于内壁。款字笔划转折之处圆润,结构紧凑。边饰有单圈、单圈加花边、双圈、龙凤、云纹、狮球、鸳鸯等。永乐官窑开明清官窑书帝王年号款的先河,这以后成为定制。
6、明宣德纪年款
宣德(1426~1435),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以年号为官窑年款在宣德时极戈常见,并影响以后历代。宣德官窑年款以“大明宣德年制”和“宣德年制”两种为主。书写形式有双行竖写、单行横写、单行竖写等。边饰有双圈、单圈、双框、双框外加双圈、花形、锦纹及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模印、锥刻等。书款位置有“宣德年款遍器身”一说,即除书在器物底部、肩、腹、口沿等处外,也有内底、耳部、柄部、流部、盖里等。书写字体有楷体和篆体等,楷书书写工整,篆书风格与永乐相似。民窑年款器较少见。
7、明正统、景泰、天顺纪年款
正统(1436~1449),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景泰(1450~1456),为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天顺(1457~1464),为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正统与天顺为同一人,因正统年间,宦官王振独揽朝中大权,正统帝追求享乐,在“土木之变”被俘。景泰作为弟弟代兄登基,主持国家大事。后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又称“南宫复辟”)中又当上皇帝,改年号为天顺。这三朝近30年,因战争频仍,王权更迭频繁,故书有朝代纪年款器物不会很多。虽官窑并未停止烧造,但由于政权更迭,不排除前朝器物被后朝所毁的可能性。官窑书“天顺年造”器物极少,民窑书纪年款器物也不多。这三朝非常流行“大明年造”款识器物,也与这一时期政权动荡有关。
8、明成化纪年款
成化(1465~1487),为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成化朝官窑书写年款且落款位置已经固定,为器底、器心、口沿等处。成化官窑款识为“大明成化年制”楷书。书写形式有二行、一行,外或有双框,或双圈。有书款与刻款,书写材料青花芫主。书写不如宣德时稳重,有稚拙之风。民窑纪年款以“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威化年造”、“大明年造”为常见。款外多臣以青花双圈。清康、雍、乾三朝时仿成化款的非常盛行,多作六字双行以青花判书楷字于器物外底,外围青花单圈、双匿或双方框.也有无边框的。
9、明弘治纪年款
弘治(1488~1505),为明孝宗朱祜樘年号。弘治官窑年款目前仅见“大明弘治年制”青花楷款和书“弘治年制”楷款与篆款。款外青花双固,落款位置在器底,字工整秀丽。民窑年款多书“大明年造”和“大明弘冶年制”以及少量的干支纪年款。字多书写不工。
10、明正德纪年款
正德(1 506~1521),为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正德官窑款识有“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制”楷款,有写款和刻款。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外或双固,或双框,或无边饰。字较弘治时要大,书写工整。落款位置或外底,或口沿,或颈部。民窑纪年款多为青花书写“大明正德年制”、“正德年造”、“大明年造”楷款。外有青花双圈,个别也有矾红彩书“大明年造”,但书写均不及官窜工整规矩。
11、明嘉靖纪年款
嘉靖(1522~1 566),为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嘉靖一朝历时45年,是明代瓷器无论官、民窑生产最多的朝代之一,因此落有年款的器物也极多。官窑纪年款确“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嘉靖年造”、“嘉靖年制”,均为楷书款式。有一行横书、二行竖书、环书等几种排列方式。书写材料有青花、矶红、暗刻等。款外围有双固、单圈、双框、无边饰,字书写均较细长。落款位置多变,除外底、内心,还有口沿、颈、肩、腹等。民窑纪年款见有“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纪年干支款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等。
12、明隆庆纪年款
隆庆(1567~1572),为明穆宗朱载重的年号。隆庆朝仅6年,传世器物不多。官窑纪年款识仅见有“大明隆庆年造”一种。款识外或双圈,或双框,或无边饰。款识排列多以六字二行为主,偶有一行直书。款识书写工整。民窑纪年款识多为“大明隆庆年造”、“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造”、“隆庆年制”和干支纪年款如“大明隆庆元年”等,款识书写更为随意
13、明万历纪年款
万历(1573~1620),为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朝长达48年,瓷器生产无论官、民窑均数量巨大。款识风格基本分两个阶段,万历早中期的落款风格有嘉靖、隆庆风格,青花浓艳泛紫,字书写有力;晚期青花泛灰色,字书写笔划较肥。款识书写以“大明万历年制”楷款最为常见,还有“万历年制”四字楷款。款识排列有六字双行、六字三行,或一行横书,或环书。款识有青花、彩料、暗刻、或在暗刻上加彩等几种方式。万历民窑款识书写风格多变,有“大明万历年制”、“大明万历年造”、“万历年造”、“万历年制”、“大明年造”及年号加干支纪年款如“万历丁丑年造”等,书写有工整与草率两种。
14、明天启纪年款
天启(1621~1627),为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天启官窑器物非常罕见。款识仅见“大明天启年制”楷款一种,书写工整。天启民窑器物款识有“大明年启年造”、“天启年制”、“大明年制”、“大明年造”及干支纪年款如“皇明天启年丙寅岁吉旦”等。书写有工整与粗糙两种,工整者可媲美官窑,粗糙者甚至不易辨别。
15、明崇祯纪年款
崇祯(1628~1644),为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朝不见有官窑器物。书有本朝年款的器物均为民窑。有“大明崇祯年制”、“崇祯年制”、“大明年造”等楷款。书写不工,不易辨别。年号纪年款有“崇祯丁丑”等。
16、明代干支纪年款
干支纪年款为以天干与地支相配来标明器物生产年代的文字。多附在帝王年号后,如“万历丑年造”等。明代干支纪年款即明代纪年后再加干支的款识书写方式。
17、清代纪年款
清代纪年款主要有年号款和干支纪年款两类,年号款多以官窑款识为主,字体有楷书有篆书,青花、彩料、暗刻等书款方式不一,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无边饰,或双框,或单框,或围以花卉,形式多样。民窑用年号纪年款也非常普遍,另有大量书写纪年和干支款连用的器物,如“顺冶丁酉年季夏月朔望日吉立”等。书写以楷书为主,工整和草率并存。
18、清顺治纪年款
顺冶(1644~1661),为清世祖福临的年号。顺治朝为清朝之初,御窑厂烧造瓷器不稳定,故有顺冶款的器物少见。官窑有“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冶年制”无边饰惜款两种。书字不工整,字间距也不相等。民窑年号纪年款和干支纪年款均较多见。如“顺冶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顺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19、清康熙纪年款
康熙(1662~1722),为清圣讯玄烨的年号。康熙朝历时61年,社会稳定,制瓷业发展很快。康熙一朝历时较长,故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民窑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县令张齐仲下令:“禁镇户于瓷器上书写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所以,在这以前,民窑瓷器上书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椠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20、清雍正纪年款
雍正(1723~1735),为清世宗胤禛的年号。雍正胡虽只有13年,但它的瓷器生产要胜过康熙,官款款识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等,排列方式有二行、三行、一行横书和环书。款识书写工整,款外围以双固或双框。书写材料有青花、蓝料彩、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青花双固“大清雍正年制”双行或三行楷款较为常见,但字不太工整。纪年款如“大清国雍正九年”等。
21、清乾隆纪年款
乾隆(1736~1795),为清高宗弘历的年号。乾隆朝共60年,瓷器生产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无论数量与质量都是后世所望尘莫及。乾隆官窑款识以篆书为主,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排列方式有六字三行、一行横书、环书等,四字款识“乾隆年制”、“乾隆御制”有二行排列。款外或围以双固,或单固,或无边饰,或单方框,或双方框,偶有对书款识。题款方式有书款、刻款等。书款以青花料最普遍,也有红彩、墨彩、珐琅彩等。款识或书写或刻划均工整,字为“宋椠体”。民窑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等,书写不很规范,有的不可辨别。年号纪年款有“乾隆十年”等,干支纪年款有“大清乾隆丙辰年制”等。
22、清嘉庆纪年款
嘉庆(1796~1820),为清仁宗颗琰的年号。嘉庆官窑早期仍为乾隆风格,后期有些粗率。官款多为“大清嘉庆年制”、“嘉庆年制”,以篆款多见,无边框占多数。书款识材料有青花、矾红、金彩等,有书款和刻款。民窑款识以“大清嘉庆年制”三行无边框篆款居多,另有“嘉庆年制”篆款,书写多不规范,辨认困难。年号纪年款有“嘉庆元年”等。
23、清道光纪年款
道光(1821~1850),为清宣宗旻宁的年号。道光朝瓷器生产不如乾隆、嘉庆朝,质地与釉色及纹饰均无法与乾嘉相比。官窑款识品种更是稀少,多为“大清道光年制”篆书款,款识排列以六字三行无边饰和一行横书为常见。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紫彩等。有书款,刻款,也有描金款识。字书写流畅。民窑款识见有“大清道光年制”篆款和“道光年制”篆款。外围单框,或无边饰。款识书写不工,字迹潦草,其车有些字不可辨认。
24、清咸丰纪年款
成丰(1851~1861),为清文宗奕宁的年号。成丰一朝为清王朝衰落的关键年代,内忧外患不断,太平天国使清王朝无法顾及瓷器生产,后太平军攻克浮梁县,导致了御窑厂毁坏,造成官窑无法生产。传世成丰官窑极为少见,民窑也多半不写款识。目前所见成丰官窑年款多为楷书款。“大清成丰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为成丰年款多见。或双行或三行排列,也有一行横书。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彩。有书款、刻款、捕金,款外均不加边饰。民窑纪年款有六字和四字篆款,外或有双框,或无边饰,书写潦草,难以辨认。年号纪年款有“咸丰壬子秋月面壁作”等。
25、清光绪纪年款
光绪(1875~1908),为清德宗载湉的年号,光绪朝历时34年,瓷器烧造量巨大,质量在晚清中为佳。其中光绪大婚,慈禧六十和七十大寿等均有大规模的稍早。官窑年款以“大清光绪年制”最为常见,或二行,或三行,或一行横书等。清书写材料有青花、红彩、紫彩、金彩等。有书款也有暗刻款识。 “光绪年制”四字款较六字款少见,款外无边框,此时篆款更为少见,字书写工整。民窑款识以六字楷款多见,书写有工整和草率。工整的可媲美官窑,草率的极为随意。四字篆书款如同印章,篆法不合理,有些字无法辨认。另还有“光绪年造”、‘‘光绪年制”,“光绪八年”等。
26、清同治纪年款
同治(1862~1874),为清穆宗载淳的年号。成丰朝御窑厂被毁后,于同冶五年恢复了御窑厂的烧造。因战乱工匠逃亡,有技术的工匠流失严重,所烧瓷器质量粗糙不堪。官窑款识以“大清同治年制”和“同治年制”楷书款为多。款字书写较为规范,款外均不加边饰。书写材料有青花、矾红和金彩,有书款和刻款等。民窑款识有六字和四字篆款,或书或亥于器底,字草率,不易辨认。
27、清宣统纪年款
宣统(1909~1911),为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年号。宣统官窑款识以“大清宣统年制”六字楷款多见,有青花、红彩、紫彩、墨彩等。有书款和刻款,书写规范工整。民窑款识为六字楷体,书写不工。
28、堂名款
将私人住所或书房名称刻、印在订烧的瓷器上,作为私人用瓷或藏瓷的标志,这类款识称为堂名款、斋名款等。内容有堂名、室名、斋名、轩名、殿名、书房名、馆名等。如“慎德堂”、“百花斋”、“彩云轩”、“养心殿”、“古香楼”、“述古堂”、“致远堂”、“文石山房”、“浩然堂”、“谦牧堂”、“寿古斋制”、“宁俭堂”……堂名款在宋代已经出现。明代后期形成风尚,至清代大量流行,其中康熙、乾隆、道光三朝使用更为普遍。订烧堂名款的多为皇亲、贵族、高官豪绅、文人雅士或名工巧匠。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