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
类由原始步入文明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是石器时代,第二个是铜器时代,第三个是铁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和养殖业,并发明了陶器,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以后,先民们也开始注重对美的追求,一些半石半玉的饰品产生了,这便是石器时代的玉器。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玉器分别有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器、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其各大文化地域内仍有文化分布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以、马桥文化、齐家文化等,都有玉石器出土,但大量的是石斧、石刀、石斫、石杵、石环、石瑗之类的小件器物。在当时玉和石是不分的,只要颜色好看都会拿来加工,由于条件的不具备,多以地方料为主。
新石器时代的制玉工艺主要分为采玉、剖玉、钻孔、镂空、浮雕、镶嵌、抛光等工序来制作完成。
剖玉需用麻绳或用兽皮一类较软的线性材料,两端固定在弓形架具上,利用减玉沙在玉料上从上而下反复拉磨。另一种研究认为,部分玉器切割是用石斧来完成的。解玉砂是硬度很高的石质,如石英砂、方解石、石榴石等,目的是为了加大石刀与玉料之间的摩擦力,剖切时还需加入水防止爆裂,加快剖切进度。《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又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句,讲的就是玉器的加工。偶有实物玉器中仍可见到解玉砂这一现象。
玉石一般在切片后,才可做大致的加工磨平,接着就可以进行造型或纹饰的雕刻。
古代时制玉的砣具就已经很先进了,根据古玉所留的砣痕来看,汉代以前所使用的砣具大致有三种,分别有宽砣、斜砣、细砣这些都是用于纹饰的雕刻与镂空,还有用于切割的大砣及用于打磨的平砣,以及用于钻孔的柱状钻具。
石器时代玉器为了方便应用,一般都要打孔,如玉斧类装一柄便于装饰,佩饰打孔则为了佩挂,还有为了通天礼地与天地自由沟通之用的琮便是如此。当时玉器钻孔的方法受生产条件的限制,皆具有较为统一的钻孔方式。但各文化区的玉器加工采用着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因而钻孔方式和孔洞形状上是有所区别的,需要认真地进行分析比较,一般来看,当时所用钻具有木质、竹质、石质等几种。用弓形器拉动缠于长绳上的钻具,带动钻杆转动。另外新石器时代玉器钻孔还使用了针形或锥形铊头钻孔。钻孔的技术有管钻和程钻两种,多使用两面对钻的方式,往往留下错位形成的台痕,孔壁有不规则的螺旋纹,包浆柔和,和仿品较规则的螺旋纹,干涩的孔道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方法适用于当时所有的玉器。
这时期玉器常见的孔道可分为三种:
单面钻孔。单面孔从一侧打孔开始,孔径越钻越小,会在壁身留下不规则的旋纹,有的重叠在一起,并且有来回摩擦时留下的残碴,孔的另一端会留有喇叭形状,俗称“马蹄孔”。2对钻孔。对钻孔是从两面打孔的方法,然后在中间某一部位接通,孔的两端呈喇叭形状,中间连通处有错位的痕迹,而且中间部分要显得窄一些。
3管钻孔。管钻孔是用竹子一类的工具,加砂和水从上到下均匀钻孔,孔呈现出螺旋纹状痕迹,有时由于速度原因孔壁也会很平整。
新石器时代一些精美的玉器上使用了镂雕工艺,这在现在是很难想通的,但先民的智慧是不可低估的。在红山玉和良渚文化玉器中,有很多玉器都采用了平面镂空工艺。如图:
到了新时期时代晚期,随着玉器加工工艺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简单的压线浮雕工艺,如兽面图案,和稍有突起的眼睛、鼻子,使用的都是一种减地浮雕技法,这种浮雕技法是从阴线压线工艺发展而来的,一般是先压出两条有间隔的阴线,再分别在两条阴线的外侧磨下一些高度,使中间部分突出,这样勾画出的图案可以产生一定的立体效果。如三星堆文化出土的玉面具、红山文化的瓦沟纹玉器等。
镶嵌工艺在现代都是一项难度较高的雕琢工艺,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这一技法。就目前所知,距今约28万年前的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一件钺形石刀,在两肩之间有短柄状突出,当时应是镶嵌在骨木柄内使用。这样就构成了一件复合工具,使单一工具所具有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龙山玉器中也有一件非常精美的竹节形玉笄,它的制作非常繁杂,应用了多种技法,尤其是镶嵌技法的应用。此器通长23厘米,分上下两部分,笄首长9厘米、宽45厘米、厚04厘米,下部笄端长195厘米,呈墨绿色上面有三组竹节状的旋纹。笄首的底部两端分别镶有绿松石,笄首嵌在黑绿色的笄杆上。并且同时采用了镂雕、透雕、镶嵌等多种工艺,体现出了极高的制作工艺。如图:
打磨和抛光是玉器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一件玉器能否焕发出美丽的光彩,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经成熟地发明和应用了这一工艺。他们用兽皮和芥草在玉器上打磨,也有的会用到解玉砂,如红山玉器的打磨,在红山玉器的表面会看到杂乱的划痕,包括一些死角也要细心地打磨抛光,由此可见古人对玉器的制作充满了崇敬之情。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有纹饰的并不多见,像玉璧大多是素面,其他玉器也只是带有简洁的线条装饰纹。但少数作品的纹饰,非常精致,如人面纹、兽面纹是当时线纹组成的一部分。经出土考证,当时碾玉的工具主要为石具、也有鲨鱼牙和部分骨制工具。如图:
玉器用料大部分是透闪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萤石、叶腊石、石髓、绿松石等。此外还有矾石、蛇纹石、萤石等材料。从颜色上看,以鸡骨白,火腿红,墨绿色,湖绿色较为常见,玉料来源大多是就地取材。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除玉琮、玉璧、玉镯等少数玉器为单件外,多数玉器为复合件,其中也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
良渚文化玉器由于当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技术,会在玉器表面留下抛物线形的切痕,在良渚的一些玉琮、玉钺的表面能看到这样的现象。良渚文化可以说是华东、华南地区的代表文化,几乎所有玉器的制作都受它的影响。而足以形成对立的就是处于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年~6000年,同样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玉器造型种类多样,其中有些造型奇异怪诞,因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从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来看,除了勾云形佩、筒形器、璧形器、连璧及环等几何形玉器,还有很多动物形和人形玉器。按其造型题材,可分为具象肖生动物形器、抽象变形动物形器和人形器三类。
从出土实物来看,红山玉钻孔为单面钻孔呈喇叭状的马蹄孔,也有两面对钻两面斜侧打孔,中间呈蜂窝状的牛鼻孔,斜面打孔是为了方便穿挂衣服所作。以上所有孔壁都可看到磨砂状的螺旋纹。红山文化玉器的光泽一般为油脂状,也有玻璃光泽出现。
龙山文化按遗分为山东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其中,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玉器较多,种类有玉锛、玉铲、锥形器、玉钺、玑和玉环等,玉雕人首等,玉器多是就地取材,后期发现了和田玉,颜色有墨绿色、褐色等。玉器上所发现的饕餮纹,为商代铜器饕餮纹的祖型。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出土数量较少,主要是以玉雕人首等。除生产工具和大量佩饰器形玉雕外还出现了专门用于宗教或显示财富的器类,如玉琮、玉璧、玉璜等,这些器物上大多精细地雕刻有兽面和神、人、兽合雕纹,与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相结合,但绝大多数玉器的用途是装饰。龙山文化玉器最突出的特点是平面化雕刻,有阴线刻(粗阴线刻、细阴线刻)、阳线、斜面棱线、减地凸雕、透雕等。商代玉器的双勾阴线加斜刀“一面坡”工艺也得益于龙山文化玉器的启示。工艺水平之高至今都无法解释,直到现代制玉也受其工艺影响。
河姆渡文化发现于浙江省杭州湾附近的余姚县河姆渡,距今年代约6800年~7000年,在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所出土的玉器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玉器之一。器形有璜、玦、管、珠、饼、丸、坠等,多为小件装饰品。同时代的玉器器形,大都无法超越四大文化时期的器形,也是主要的器形表现形式。
红山文化玉器使用的材质较多的是辽宁岫岩县细玉沟透闪石类的玉材,材料质地细密,硬度较高,色泽均匀。玉的颜色有苍绿、青绿、青黄、**,也有玲珑剔透的碧玉和纯白色玉。
辨别玉材的时代可靠性,是鉴别古玉的重要一环。玉质的基本颜色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色素离子对玉器所处环境条件产生不同反应;另一方面内在因素在外部条件下促成变化,基本颜色的变化也是年代的特征。 纹饰是一个时代思想观念、审美意识和信仰的产物。如能掌握各个时代的纹饰特点,便能比较准确地认定其年代。红山玉器表面多光素无纹,除玉龙额部或颚底有斜方形网纹和表现兽头眼部、牙齿的细阴线纹外,一个常见特点是压地线浮雕、凸弦纹、浅浮雕或称打洼,即在平面玉佩或圆雕玉器上磨出平整匀称的凹槽形纹饰,也称瓦沟纹。有些压地浅浮雕若隐若现,眼视不甚清晰,手摸感觉明显,凸弦纹在多数红山玉器都会见到。
器物雕琢工艺,是工艺技巧及艺术表现力等等因素的总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
红山玉器的工艺,主要是各部位的过渡自然,表面光泽细腻,少有磨痕,除个别小型佩件大多无玻璃光。不论动物或器物,一般都有穿孔,多系对钻而成,也有从一面钻进的马蹄形孔,孔壁呈粗螺旋状,有的孔中部交接处出现错位棱台,也有的是对面蹭磨而成光泽无螺旋纹的孔,交接的薄层上钻一小孔。扁平器物在工艺上多两面加工,内外边缘成刃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沁色是古玉器的年代标志,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在外部侵蚀条件下生成的沁色,表面常伴有侵蚀的共生物质,同时出现在玉器上。红山文化玉器,天然沁色较少,较轻,常见的有雾状白色水沁、黄褐色土沁、红色沁、黑色沁,少数有绿色铜沁。红色类血沁和绿色铜沁,多出现在黑色或黄白色皮壳之下。
旧色与光泽。古玉在地下多年,表面都有后天生成的自然旧色和包浆。真古玉的包浆较厚,且分布均匀自然,还有一种发自内部的光泽。这种反射光是自然的、一致的,是统一光泽,且有油性,不同于抛光后出现的表面玻璃光。即使腐蚀较为严重的某一局部光泽,仍会显出它的一致性。高古玉光泽发自内部,所谓精光内蕴,而不是表面浮光。
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表面无玻璃光,表面光泽与玉的硬度及解玉砂颗粒的精细相关。一般地说,玉质硬度高光泽强,磨砂痕轻,玉质软、石性重者光泽差;解玉砂颗粒匀细光泽强。刚出土的红山玉器表面都有一层柔和的老玉特有光泽,不同于现代的油蜡抛光技术。
提起红山文化,不知大家想到了什么,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收藏在国家博物馆里的碧玉C形龙。
当我听说“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国博开展后,我预约了去看。
但我第一步进入的并不是位于三层的展厅,而是地下的“中国古代基本陈列”,当我走到碧玉C形龙展柜时,那里空空如也,一张纸条上写着“临时外展”。
当我兴匆匆地来到三楼,离开电梯向左一转,就看到了“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的巨型宣传展板。那上面有一件精美的玉器,也是龙,但不是碧玉C形龙,而是玉玦形龙。失望之余,也有一点欣喜,知道这个展又会给自己很多新东西。
就拿这个被用来做宣传海报的玉玦形龙来说吧,它本身是早期此类玉器中体形较大、形制规整,且唯一雕有牙齿的一件。整器呈鸡骨白色,局部有**土沁。猪首龙体蜷曲如玦,首尾相连未断,通体浑厚圆滑,造型粗犷。面部磨出有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以阴刻线表现出眼圈和皱纹,刻画线条极为匀称流畅。中央为管钻的大孔,背部有桯钻的小孔,两孔均为两面钻,可穿绳系挂。
当然不能不说我最喜爱的碧玉C形龙,糨是已知红山文化玉龙中体形最大的一件,整器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最神奇的还要数它给人的感觉,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
如果您对玉不是特别了解,那您就更来着了,展览中不仅有许多精美的玉器珍品,还有大量的玉器文化知识,比如玉的纹饰、红山文化与其他文化玉器的对比、中国早期龙形象比较等,可以让人对玉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说了半天,再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红山文化和此次展览的概况。红山文化是距今约6500—5000年前中国东北地区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本次展览共展出玉质礼器、红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贵文物160余件,结合考古现场和建筑过程复原,集中展示了红山文化历次重要发现和最新考古成果。
还是那句话,我说得再好,不如展品好,更不要说我说得不好了。我只算是抛砖引玉吧,期待更多到过现场看展的朋友,分享更多的内容。
玄鸟降而商朝生,凤鸣岐山而周朝兴。关于凤凰,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它是一种威力无比,与龙并驾齐驱的神鸟,与此同时凤鸟也是人们心目中祥瑞之鸟。但凤鸟不同于龙,它的形象被普遍的运用与一些生活物品的装饰之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凤这种形象一直是生活物品或者文物上比较常见的题材或纹饰。在生活中它的形象不仅出现在玉器上,而且在铜器、瓷器、丝织品、衣帽、漆器中也非常盛行。
就本体化身而言,凤是鸟类和禽类美化后出现的图腾象征。它和龙一样是古人综合了多种动物形象想象出来的一种神鸟。因此要研究早期玉凤就不能脱离原始社会时期禽鸟类题材实用器或者艺术品的研究。真正意义上玉凤出现之前的玉器、陶器、岩画上禽鸟的形象将会是凤鸟的原始形象雏形。
商周 玉鸟
关于鸟类,古人所看到的品种肯定要远超现代人所见到的品种,而这些丰富的鸟类品种,给富有想象力的古人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鸟类器具。如史前文化中的鸟形陶壶、鸟形玉佩、鸟首杖等等。
齐家文化鸟形壶
早在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玉凤就已经出现,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以出土精美的动物形象而著称。从现有的出土文物来看,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有大量的龙、虎、龟、鱼、鸟等动物造型。其中鸮、天鹅等飞禽较多。
玉凤鸟
双龙佩
当然因为雕琢技艺的限制,红山文化时期动物玉器的雕琢方法都比较简单。在鸟类玉器的雕琢上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通常只会突出鸟类的翅膀和眼睛,其中眼睛多以穿孔取代,这种穿孔一般呈牛鼻状,因此也被称之为“牛鼻穿”,而这种穿孔通常一孔两用即作为鸟的眼睛,又用于穿绳佩戴。
红山文化玉鸮“牛鼻穿”
红山文化玉鸮“牛鼻穿”
红山文化玉鸟的翅膀,主要是通过研磨雕琢而成的瓦沟纹或凸弦纹,来表现羽毛的层次分布。红山玉鸟大多数为片状玉雕,圆雕技法的比较少见,并且红山文化时期的先民们会将玉鸟边沿打磨成薄刃状(这种形制的玉雕是否有实用性呢?笔者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实用性因素的,因为薄刃状的器物在新石器时期一般都会用作刮削器)。
红山文化玉鸮
红山文化玉凤
红山文化玉凤眼部放大
与红山文化基本同时期的,位于我国南方的良渚文化,也有大量的关于鸟的形象纹饰。良渚文化中玉凤主要出现在玉琮的神人纹雕刻上,良渚文化玉琮表面除刻划有纤细致密的神人兽面复合像神徽外,在兽面纹两侧往往各雕琢一鸟纹。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刻满卷云纹、弧线纹等。玉钺,两面刃部旁边除雕有一浅浮雕神徽外,下角也琢有一浅浮雕鸟纹。亦有一种以单阴线雕刻立于高坛之上的简化鸟纹。
良渚文化中雕刻有神徽和鸟纹的玉琮
良渚文化这种将鸟纹同神徽雕琢在一件用于祭祀和沟通鬼神的器物之上,这足以说明鸟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当然和红山文化一样,良渚文化除了鸟纹图案外,还出土有独体圆雕玉凤鸟。
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纹
如果说以上两个文化时期的玉鸟不像凤鸟的话,那么这个时期的玉凤绝对符合了凤凰的所有特点。因此严格意义上讲玉凤的形象,应该最早出现于石家河文化晚期。石家河玉凤的出土,为研究历代凤鸟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件凤形玉环,呈团身环形,圆眼,钩喙,冠后卷翘起,略展翅,尾分两歧。以阳线刻划凤鸟的眼睛、凤冠以及凤鸟的翅羽,整体形象栩栩如生,从侧面也展现了石家河文化玉雕技艺的高超。
石家河文化玉凤环
但在考古上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商代几乎没有发现玉凤。“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毫无疑问,玄鸟是商的图腾。但在商代文物中鸟类形象非但品种较少(商代的玉鸟大多为禽鸟类形象的玉器),而且出土的玉鸟之类的器物并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出土玉器中数量最多的也就是鸮这种玉鸟。并且有商一代严格意义上的玉凤至今尚未发现。
商代玉鸟
到西周时期,玉器上的凤形象又开始出现,但是在凤鸟的造型上并没有新的突破,唯一的改变就是由凤形玉佩变成向凤鸟纹图案,至于制作风格方面一改前期的玉佩的粗拙风格纹饰开始变得繁多美丽。正是因为凤鸟纹图案的美丽极具装饰性,所以凤鸟纹成为西周时期的流行题材,大量的出现在了玉器、铜器、丝织品、金银器上。
商代玉鸟
西周凤鸟的形象与商代鸟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第一、西周凤鸟的喙部与商代玉鸟的喙部相比,喙部变得尖长,向下勾翘明显,喙部多为闭合状态。
第二、周代的凤鸟眼睛不再采用商代的“臣”字眼,多为大圆眼系斜刀雕琢而成。
第三、头冠也从商代华丽多齿的高冠,演变为长条形往前下方勾的凤冠。
西周阴刻玉凤
第四、西周凤纹在雕琢技法上,善于采用细阴线和撤刀法、粗阴线相结合的阴线双钩技法来刻画主题,富有表现力,流动感强,形象生动。纹饰根据器形特征而分布,形纹和谐。
西周阴刻玉凤
春秋战国时期的凤纹一改商周时期的神秘和谨严,猛禽形象的凤已较少见,而代之以修颈、长腿、温顺秀丽的形象,优美清秀,动态轻盈。综观此期玉器上凤鸟的形象,有如下五种表现形式:其一,单体形。
春秋战国时期玉凤
其二,多凤并体形。多凤并体类似于团龙纹比较少见,通常会表现为龙凤团纹。
双凤镂空玉佩
其三,龙凤合体形。龙凤合体形玉佩大多为龙在上凤在下的形象,且龙头与凤头相背,共用一个躯体,这一形象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龙凤佩的创造,被后世所沿用,用于表示皇帝与皇后的尊卑关系。
龙凤合体玉佩
其四,凤首玉觽(xi)。玉觽,是玉器的一种造型,它的头部一般会被雕刻成龙的形象,凤首玉觽比较少见,尾部尖而曲,属于祭祀和祈福的礼器,东汉后玉觽渐渐消失。
其五,凤形镂雕辅助装饰。此期凤的形象均为侧身侧视之态。侧视的凤鸟多展现出一种雄壮傲视之态,威仪而又肃穆。
玉兽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眼睛刻画方面,除过沿用商周时期圆形阴刻线或圆形阳纹眼外,战国中期出现了一种似水滴形状的阴线目纹。嘴部若鹰钩状,微张或紧闭,喙不及西周时期尖长。战国早期为半叶形冠(似猫耳),到了战国晚期出现飘带形冠,飘向脑后并向上卷曲,较短。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凤鸟身体表面的纹饰有,布满鳞片纹的、有布满谷纹等几何纹样的,也有有单阴线雕刻的卷云形纹样或竹节纹的,当然有纹饰的凤鸟大多数属于高档次的玉器,属于王侯用器,故而制作量较少,但大多分规格较低的玉凤,多为表面光素无纹型。
龙凤佩
总之,玉凤的形象基本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确定下来,后期的玉凤也会有变化但是整体形象没有多大的出入!
红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下面就看看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要点是什么吧!
红山文化玉器
红山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红山后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 左右 ,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
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辽河流域相碰撞而产生的富有生机和创造力的优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手工业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陶器装饰艺术和高度发展的制玉工艺。
红山文化的彩陶多为泥质,以红陶黑彩见常,花纹十分丰富,造型生动朴实。玉器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莹明亮,极具神韵,并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猪首龙,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国出土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因赤峰境内多有龙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称为龙的故乡,红山文化的先民应为龙的传人。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结合各地考古报告和出土的实物对比显示,红山文化玉器主要从玉料、雕工、器形、纹饰、沁色和用途六个方面来鉴别。
1、玉料:红山文化玉器一般采用辽宁岫岩软玉,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石,玉料偏青或偏浅**,也有**的,一般硬度在6~65,比重29~31。一般为蜡状光泽,也有一些呈玻璃光泽。由于粗结晶岫玉的质地较软,内部结晶体构造很粗大,所以很容易染色、上沁。一般看到的市场上的很多仿红山文化的玉料都被上过色,但是看起来比较自然,皆原因于此。
2、雕工:红山文化玉器的雕工一般都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纹饰,一般简单的透雕比较多,多采用打洼工(就是俗称的瓦沟纹),线拉工也很少,纹饰一般都是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所以红山文化玉器一般边缘都是有尖薄刃状之感。
红山文化玉器的钻孔一般分单面钻孔、双面钻孔和倾斜对钻三种方式,每种钻孔方式中都可以看到古人的打孔痕迹。单面钻孔一般孔洞呈喇叭状;双面钻孔一般呈腰鼓状或称蜂腰状,孔洞呈两边大中间小的不规则模式;倾斜对钻是在器物一面上斜向对钻两个相通的孔,因似牛鼻孔而称之为“牛鼻穿”,方便用于缝缀饰物。以上所有孔洞的边壁上都可看见螺旋打磨痕迹,古朴自然。而现在仿古者功利心强,没有古人那种用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来磨制一件玉器的毅力,一般现代电动工具痕迹比较明显,古味尽失。
3、器形: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形制都比较小,器体扁而薄,边缘多成斜坡尖刃状(玉猪龙、C型龙除外),大型器物几乎不见,更无陈设器,现在市面上随处可见的那些红山文化大型人头兽身、粗重厚大的摆件都是现代人所主观臆造的。
红山文化玉器还有正反之分,一般正面多为瓦沟纹打磨而出各类造型,大多边缘磨成扁而薄的刃状,背部一般有穿孔,而且是平背素面,没有任何纹饰打磨的痕迹。如勾云形器、玉龟等等,它们的形状都是这样的。而现在市场上很多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都是双面工且无正反之分,可想而知,这些必假无疑。
4、纹饰:红山文化的玉器纹饰都比较简单,常用的纹饰就是简单的瓦沟纹或阴刻线,一般用减地阳起的方式表达。勾云形佩和玉臂饰等器形多用瓦沟纹,而且所呈棱角一般都为奇数而并非偶数; 其他 的则是在表现眼部和背部上使用减地阳起的方法进行雕刻。现在市场上一些红山文化玉器要么在表面雕刻上文字,要么在不同器物上胡乱臆造纹饰,跟实际常理不相符合。广大收藏爱好者切莫图造型纹饰新颖之快,受他人之骗。
5、沁色:红山文化区域内经考古发掘的墓葬只有石棺墓和土坑墓两种。石棺墓一般在辽宁朝阳市境内较多发现,土坑墓多出现在内蒙古赤峰一带。由于石棺墓是用大量石板结合粘土夯实而成,一般保存性较好,不易渗入砂土也不易受沁;土坑墓处在气候环境比较干燥,戈壁化、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一般土壤成分严重缺水,沙土化比较严重,玉器有不同程度受沁。因此,红山文化玉器大多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有极少数玉器出现鸡骨白现象,大多玉质还呈原色,蜡状光泽。现在很多收藏家以为年代越久远,玉器越受沁严重,这恰恰给了许多仿古者可乘之机,大肆伪造。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很多所谓的红山文化玉器不是染得发黑就是发红,为了表现出玉质,还把玉器抛光得很亮,但是红山文化是没有呈玻璃光泽的玉器,至今没有发现过这样的实例,广大玉器爱好者们千万要注意。
6、用途:考古发掘报告显示,红山文化的玉器都出自于墓葬,所谓小墓出小件,大墓出大件。而有代表性的玉器(如玉猪龙、勾云形玉佩、玉箍形器等)大多都出自于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据研究,这些墓的主人应为原始社会首领或者部落巫师,在原始社会这两者有可能为一个人,而从他们墓里发现的大量穿孔玉器,则是缝缀在衣物上的。
编辑总结:关于红山文化玉器、红山文化玉器鉴定要点的相关信息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下方给我留言哦,我们会尽快为您解答。
应该是赝品!
红山文化玉龙有四类:一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赛沁塔拉卷体大玉龙,马(鹿)
首,龙身细长内卷,长吻前伸,梭形眼,额部和鄂下有方格网状纹,全身光素无纹;二是在东山嘴遗址璜体双龙首玉龙,龙首对称,长吻前伸,上唇翘起,口微张,菱形眼,龙身刻瓦沟纹;三是C体玉熊龙,熊(猪)
首龙身,龙体蜷曲,头部硕大,双短立耳,大圆眼,吻部多皱纹;四是在那斯台遗址发现的C体玉鹰龙,现在有称此类玉器为C体玉鸟。赛沁塔拉,那斯台,东山嘴和牛河梁都位于红山文化区的核心区域。
玉龟是玉器雕刻的另一重要题材,一般与长寿联系,而玉龟的雕刻在红山文化时期是具代表性的雕刻题材,在古人的眼里玉龟是有灵性的生物,红山文化时期的玉龟雕刻手法写实,形象。
一、红山玉龟:红山玉龟在古墓挖掘中发现的,当时的玉龟被墓主握在左右手里,一公一母。就玉龟的形态来看,体型较大,选用蛇纹石亦即岫玉作为玉料,玉料的颜色不尽相同,玉龟的皮壳经过长时间在土上埋葬,一般会有沁色或伤残。雕刻利用较粗的隐刻纹或瓦沟纹作为纹饰。
二、根据史料记载:古人用龟或鸟作为族的图腾,古人相信龟能够使得自己的民族子孙兴旺,打猎丰收。红人时期的人们认为龟使得人的寿命,也有辟邪的寓意,红山文化时期的龟制成各种器具,以及被雕刻在石头、玉器、瓷器上的纹饰。
现代玉龟的寓意同样与健康长寿有关的,如:麟凤龟龙、龟鹤遐寿、龟玉毁椟、龟鹤遐龄、兔角龟毛、龟龄鹤算、犀顶龟文等玉器题材,无疑代表着人们美好的祝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