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玉器学校创办于1956年,位于扬州玉器厂内。多年来扬州玉器学校为全国玉雕刻行业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他们大多已成为玉雕生产线的一支生力军,由他们创制的玉雕艺术精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国家作为珍品收藏。2006年,玉器学校与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进一步丰富了玉校的办学内涵,创新了办学形式,为今后优秀玉雕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多年来,苏州在对古城的保护与更新中孜孜探索,从单个院落的宅院试点改造,到成“线”复原“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再循序渐进扩大至“面”的街坊改造,不仅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风貌,还让越来越多的古宅旧屋得以“活化”,将这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很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坚持以用促保,让历史文化遗产在有效利用中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加大文物开放力度,利用具备条件的文物建筑作为博物馆、陈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意见”特别提出“推进活化利用”,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通过加建、改建和添加设施等方式适应现代生产生活需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苏州古宅数目繁多,其中闻名于世的更是不在少数。但是它们一旦长久疏于养护与人气聚敛,必然扛不住风吹雨打,也抵不住居民的记忆流逝。早在2004年,苏州住建部门就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出资出力,逐步修复老宅,不仅让它们恢复原有风貌,还改善了内部各项设施,实现活态化的保护利用。“活化利用”正是苏州当下古建保护的重要路径。
“轩辕宫”新生
许乃钊故居始建于明代,是东北街地段保存完整的古建大宅之一。坐北朝南的许宅,规模恢弘,结构精致,从东至西共四路(四落)五进,宅院四周筑高墙,划分多条备弄,纵向排列,设门厅、轿厅、大厅、楼厅、花厅、天井、砖雕门楼等,花园内叠石垒山、挖池埋水、栽花植木。此外,还有别具一格的桑园。
许宅是十分典型的江南民居,具有相当的保护价值。“建筑窗户全部做成内外两层,外层是古香古色的花窗、内层为铝合金移窗,古为今用,一举两得。”据介绍,按照保护为主,改造为辅,不改变古建筑原状的原则,许宅修复工程注重保护古建筑遗存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强调环境保护,使古建筑保护、空间功能性得到协调发展。
老宅的修复,可以说是古城保护的硬件建设,而修复后的合理使用,则是古城保护软实力的体现。
部分得到修复的许乃钊旧居,结构和空间无不散发着吴门文化的传统气息。2016年,许乃钊旧居“变身”为苏作玉雕艺术馆。其中前楼厅为江南园林式建筑,主要用于展示苏州玉雕艺术,并定期举办各类名家作品展览,已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窗口。“民间资本介入古建筑保护,需要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若不是出于真正喜爱,很难利用得好。”市住建局副调研员陈彪这样认为。而多年的实践,也印证了他的观点——那些热衷于江南文化传承的人士,正让古宅焕发着新的光辉,百花齐放,韵味悠长。陈彪认为,这应该是让人比较满意的一种“活态化保护”方式,每一个走进许乃钊旧居观展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园林建筑风格和点点滴滴的文化元素。
藏身古城深巷的轩辕宫,又名先机道院,既是古城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苏派建筑文化的传承者。如今,祥符寺巷36号轩辕宫的正门门楼还在,但巷子里另有标识指引至洪元弄10号。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轩辕宫一度被作为仓库使用,部分空间还被安排为职工宿舍,在市住建局抢修保护前,已有大量建筑构件遗失。2003年,轩辕宫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控保建筑。修复后,原本已显破败的老屋恢复了昔日的容貌,随即被列入市级文保单位。2018年初,文化机构“舞雩书院”进驻轩辕宫。作为文化培训场所,这里为弘扬吴文化、提升市民素质、打造书香城市作出了不少贡献,也让轩辕宫以另一种形式传承着江南文化。
“探花楼”新用
平江路上游人如织,其中不少人是从长三角甚至更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专程选择入住“种草”已久的“花间堂”,体验一回“画船来去碧波中”的姑苏味道。
探花楼原是潘祖荫故居的一部分,至今已有210年历史,为三路五进格局,既有江南民居特色的走马楼,也有大气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格局,是融合南北风格的建筑典范。如今,在此基础上修葺改造的“花间堂”声名远播,“名”“利”双收。在该项目负责人苏州古城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殷铭看来,这样古今相融、活化利用的样本十分有意义,已成为展示苏州古宅韵味的一个窗口。
2011年9月,潘祖荫故居被列入苏州市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首批试点项目和苏州市政府重点工程。经修缮后,潘祖荫故居完整恢复原有格局和风貌,在充分挖掘故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采取“活态化”保护利用模式,一、二期打造了集旅游文化功能为一体的苏州文旅花间堂·探花府文化精品酒店;三期为苏州文旅会客厅·探花书房,兼具主题书店、古建保护文化交流、收藏展示、会议活动等功能;四期为苏州历史古建筑遗产保护劳模创新工作室及书店配套工作间。
殷铭介绍,项目施工期间,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潘祖荫的后代和故居内的老居民,组织专家挖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遵照1958年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对建筑的测绘图纸和所拍照片为蓝本,对保存完好的建筑、梁架结构、砖细抛枋、木地板等仅做修缮,对已经损毁破坏的东路第一进竹山堂、东路花园、旱船舫,所有门窗、挂落进行复原设计。坚持修旧存旧,完整恢复了其历史风貌。
对于古宅的活化利用而言,修缮和后期利用设计同步十分重要。以潘祖荫故居为例,项目修缮之前已明确后期将作为集文化精品酒店、主题书房、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文化复合体,设计工作充分考虑后期利用需要,提前确定相关功能空间,给排水管道及设施、强电弱电管道及设施、空调、热水和地暖管道及设施在修缮设计图纸中予以明确,并在具体施工中和古建筑本体的维修同步展开和预埋,一步到位,避免了二次破坏。
被“盘活”的不仅仅是潘祖荫故居。位于十梓街116号的顾廷龙故居是融合了明清时期苏州传统建筑技艺的典型宅院,属市级控保建筑,被列为“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顾廷龙故居坐北朝南,原为东中西三路四进,占地近4000平方米。古宅于2020年启动修缮,以“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为原则,尊重建筑现状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通过创新整合文物历史建筑等6大专业10余项传统工艺保护修缮,确保古建筑安全、舒适、耐久。
“平江图”新谱
著名苏州籍作家范小青在《满庭芳菲燕归来——姑苏老宅重现实录》的序中写道——
“苏州老宅,内涵博大精深,它们的一片砖一片瓦,它们的一扇门一扇窗,它们的一副联一口井,都够让我们品咂和享用大半的人生了。让我们且沿着这扇已经打开的门,走进去吧,或多或少,我们一定会看到些什么的。”
江南宅院,数苏州最风雅。宋明以来,不少达官显贵、绅衿富商、名人雅士在苏州建园筑宅,而本地也有许多衣锦还乡的官员和文人墨客,大兴土木营造宅邸。遍布于古城大街小巷的居民宅院,也大多粉墙黛瓦,回廊花窗弄堂,一进连着一进。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现存的老宅中有65处文保单位,169处市级控保建筑,可谓遍地珠玑。如今,在古城区的“富潘”祖宅礼耕堂,不少人在此喝茶看书,乐享悠闲时光;吴江区同里古镇崇本堂,有了“江南水乡婚俗馆”的新身份,成为很多游客的必看景点……
2006年,位于吴中区东山镇陆巷古村的会老堂在“修旧如旧”之后,与世人重新相见。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曾感叹,在千年古镇的原址上,一座古建筑得到如此原汁原味地修复,实属不易。
宋平江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城建者已高度重视统筹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性。当代,在妥善处理好新城和老城关系上,苏州的工作也是可圈可点。古城按照留改拆并举、以保留保护为主的原则,持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稳妥推进城市更新。特别是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建设文化展示、传统居住、特色商业、休闲体验等特定功能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活力。采用“绣花”“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增加古城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补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在保护与改造的探索之路上,经济效益和保护古建如何有机结合同样是一个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题。“只求所在,不求所有。”陈彪告诉记者,苏州现存的老宅中,有相当一部分原本属于苏州市住建局的直管公房部门,为了鼓励多方社会力量进入古建筑保护领域,经修缮后,这些古宅将被出租或出售,以盘活资金,使古宅修缮保护得以可持续推进。凡是由社会力量出资的,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社会有识之士,都是先动迁安置老宅内居民,再对老宅进行恢复性修复,然后将产权办理到出资的社会力量名下,如此有序推进,不仅参与古宅保护利用的力量更加壮大了,而且保护利用的形式也更加多元化。目前,苏州依靠社会力量修复保护和利用的老宅共有31处,总建筑面积达44万平方米。
记者手记
古宅春不老
苏州古城里承载了众多文化记忆的古老宅第,正逐渐迎来新生,恢复原有的风貌。今年,市住建局编纂出版的《满庭芳菲燕归来——姑苏老宅重现实录》一书,收录了36处老宅保护更新的成功案例,强调老宅保护修复的多元化途径,为今后更多姑苏老宅的修复利用提供了借鉴。
一座古城,自有其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保护其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必须注重整体保护,传承传统营建智慧。更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当代价值。
诚然,长期的严格保护也使古城基础设施、产业层次、人口结构亟待优化提升,如何在全面保护前提下有机更新和活化利用显得十分迫切。好在,苏州已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提供了不少类型的优秀范本。“古宅的保护利用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应该百花齐放。”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陈彪认为,正是多元化模式和多方力量,才能下出古城保护与发展的更多“活棋”来。
(选题策划 缪伟民 高岩 稿件执行 王安琪)
苏州的玉器批发市场相当地发达,介绍如下。
1、文庙
原料市场,每星期六、天开放,很多新疆人摆地摊,一般都是差的、普品居多,难得看见个眼前一亮的基本都是天价。假的,染色,磨光的也多,适合刚入门的新手去参观学习,多看少买,多了解行情。不过最近有很多相王弄的也开始在文庙摆摊,估计生意不好做呀。还有很多其他古玉、古董类,多看看吧,每个摊上都会有的东西基本是假的。
2观前街
在观前街附近有三块玉市场。一是花鸟市场,有几十家门面;二是五爱堂,楼里面有不少玉店,普品多,难见精品。三是文化城(一个商场),那里的玉档次就相对高了,但两眼所见,也是普品居多,想看精品,还得等老板打开保险柜。
3、白玉城
在拙政园隔壁。那里有几十家玉店。那里的玉件,就能看看了,有不少店里,确实有相当好的玉,只是这样的玉,一般是不可能放在外面的,要细细在玩,要真的识货了,老板才能拿出来让你看。
4、苏做玉器馆
开了不长时间,在人民路和竹辉路交界口。有做白玉,翡翠,水晶,蜜蜡等,我一般就去买买蜜蜡绳子,打听打听白玉价格,再口水下几个极品翡翠。相对一层的档次高些,不过最近发现店面转让的比较多。
5、园林路
园林路也是近些年才成气候的,一排基本都是些工作室,葛洪,吕德等都在那里,相对而言,那里的精品更加多些。
我国琢玉技艺,远在殷商时期已很精良,苏州是我国有名的琢玉产地之一,据宋代范成大所修《吴郡志》载:早在唐、五代时期,苏州就有琢玉的工场和名艺人了。明代朱应星著《天工开物》一书,盛赞过苏州玉工:“良玉虽集京师,工妙则推苏郡”。可见,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细灵巧名闻全国,当时苏州的雕玉艺人陆子刚称”鬼斧神工”,曾琢玉水仙,玲珑奇巧,明代《徐文长集》中有题水仙诗五首,中有“昆吾峰尽终难似,愁煞苏州陆子刚”之句。另有艺人刘念,善琢品玉,仿古之作,竞可乱真。
至清代,天山南北交通无阻,玉材来源增多,玉器生产更加发展。至道光间可谓全盛期。当时从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弄,直到王抠密巷,石塔巷、回龙阁、几乎比户可闻沙沙的琢玉声。据统计全城有两百多家琢玉工场,艺人近千人。 据说战国时代的卞和能于玉雕璞中所含的美玉,这是玉工的超人技艺。苏州高明的玉工也有这种传统的知识与经验,他们拿到了璞,用铁锤猛力击破成一个裂口,就可知道所含玉质,名为“开眼”,以后,经过切、磋、琢、磨多种工序,制成大小不等的各种器物,在加工过程中,工匠仍根据玉色的不同,巧妙地刻成各种形态,或为人物,或为花鸟,玉工仍还能把零星的玉和宝石嵌在屏风、挂屏等等器具上,使这些屏风、挂屏显得美丽如画。这种嵌玉工艺,又称“玉活计”。
苏州原有玉器市场,销售玉镯、玉戒等饰品和一部分器皿,如花瓶、碗碟、印章之类。当时这种市场集中在阊门内吊桥和周王庙一带,所以这里有玉器桥、玉器庙之称。
苏州玉雕以小件为主,多为瓶炉、人物、花卉、鸟兽。仿古炉瓶,古朴端庄、浑厚壮观;仕女人物,婀娜多姿、婉约丰韵;花鸟产品,善用巧色,红嘴绿鹦哥,真是天造地设。在技艺上,善于运用镂雕,致使产品玲珑剔透,飘逸俊俏;剔地阳纹 、浅刻阴纹,是苏州传统技艺,大量用于炉瓶的纹样装饰。常用玉石有翡翠、白玉、绿松、青金、珊瑚、碧玉、黄玉、玛瑙、芙蓉、密玉、独山、紫晶、水晶、贵翠、河磨、新玉等,不下20余种
结合一些传统手艺来看的话,可以知道我们国家的玉雕界按照雕刻手法的不同有很多的雕刻风格分类,其中海派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等都是很有名的玉雕,也被人们称为南工。既然被称为南工,苏工一定在细节的刻画上是比较注重的,这也和南方人的性格相仿,北方人粗狂豪放,南方人内敛细腻,在玉雕风格上展露无疑。各个地方的工艺水平是有所区别的。
苏州一般采用一面浮雕,一面阴阳雕刻的方式。苏州工艺的浮雕作品线条流畅,用刀稳健,线条深浅勾勒自如,可赋予浮雕图像很强的立体感。作品追求奇巧,贯通中西艺术。不得不说,苏州的浮雕技艺是让人很服气的。通过浮雕刻画出来的作品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一件线条流畅优美、刀工稳健的浮雕作品会给人很好的视觉感受。尤其是那些被判死刑的怪庄料,在苏工的技法下完美复活,成为艺术品。
而苏工玉雕的主要特点是精致,所以苏工雕刻大多是为小件器物,例如佩饰、玉牌、鼻烟壶、花佩等,苏州工艺通常是以细腻优雅居多,线条婉约流畅如细长的河水,工艺也十分的精细,如眉眼、唇齿等每个细节都刻画的生动形象,此外也尤其注重于图案的精美。
可以说,苏工雕刻不仅是在古代占据重要地位,直至今天,苏工玉雕在我国依旧举足轻重,因为它是传承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一直传承至今的工艺技术,而且在苏工大师不断创新下,所以苏工雕刻一直紧跟潮流,从未淡出人们的视线。这就是苏工玉雕。天下雕刻,以精为美。
苏州是我国玉雕发源地之一。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古文化遣址的中上层,都发现经过琢磨的玉璜、玉伏文物,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玉器。
明、清时代--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苏州。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最有名,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会"制作工艺,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得到朝廷的赏识,至今仿者不断,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