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的指正。1930年的坐洋银元是指中华民国袁世凯头像银币,其正面铸有袁世凯侧面像,背面图案为两株稻穗交叉,中间为“中华民国”和面值的字样。它的重量为72克,含纯银量为072两。这种银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文物之一,也是中国银币中的珍品之一。
坐洋,根据1952年在人民银行内部出版的《银元图说》,其正式名称应为安南银元,亦称“坐人”、“法光”、因为这种银币正面所铸的自由女神坐像头上的花圈有光芒七束,俗称“七角”。但为了下面叙述方便,本文仍采用“坐洋”的说法。银元正面自由女神像。于1879年开始铸造10仙、20仙、50仙的银币。当时安南政府为抵制墨西哥银币及美国贸易银币,于1885年开始铸造一元银币。由于坐人开始铸造无论从成色及重量上都优于鹰洋,很快就占领了统治地位。也正因为其纯重高于墨西哥鹰洋,多有藏匿及熔化者,故不能流通。因此,安南政府于1895年将成色减低,将一元坐洋的重量由原来的27215克减至27克。再次侵入中国南部。一元坐洋于1928年停铸。法属印度支那相当于现在的越南、柬埔寨和老挝,法属印度支那货币均由法国货币局的巴黎造币厂铸造。
“坐洋”银币于1879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开始发行50分、20分和10分等面额的银币。由于法国人主观上的优柔寡断和客观上国内政治经济的一团糟而拖累了6年,直至1885年才开始铸造1元银币(俗称“大七角”,一皮阿斯特相当于墨西哥贸易银币壹元,合一百仙,)。银币正面的主图为手执束棒的自由女神坐像,坐像的两侧铸法文文字是:REPUBLIQUE FRANCAISE(法兰西共和国)。女神座下方有小字法文BARRE和该币发行的年份。银币背面的主图案为一花环,周圈为说明文字,花环上方铸法文为:FRANCAISE INDO-CHINE(法兰西印度支那),银币花环中间的横向文字为银币的面额:PIASTRE DE COMMERCE(皮阿斯特的贸易银)。银币花环下方文字为:TITRE 0900 POIDS 27 GR(含银千分之九百,重量27克)。整块银币背面文字的中文意译为:法兰西(所属的)印度支那(银币)。壹贸易银元重27克,含纯银千分之九百。正下方中间位置的双火炬中的小字“A”则可视为版别。除了1921年、1922年有“H”字版和无字版之外,其他年份的一元法光都是属于“A”版。法国货币的使用单位是“法朗”,法属的印度支那地区发行的货币单位不用“法朗”而用“皮阿斯特”,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为了显示坐洋是当时法属印度支那地区的太上皇帝货币,表示印度支那是其海外殖民帝国的一部分。其二是为了区别本土货币和殖民地区的货币。
“坐洋”银币。1元(皮阿斯特)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28年,总共发行35种,;50分“七角”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36年,共发行9种;二十仙与十仙“七角”银币开铸于1885年,停铸于1937年,20分共发行35种,10分币共发行39种。由于原料银供应不足或市场需求量变化的原因。每种面额“七角”银币都有一些年份没有开铸。安南银币在印度支那发行长达59年间,1元坐洋仅有1885~1890、1893~1910、1921、1922、1924~1928年铸造,而其中的1891、1892、1911、1912、1914~1920、1923年都没有开铸1元“坐洋”银币。50分的“坐洋”银币仅有1879、1884、1885、1889、1894~1896、1900、1936年等9个年份开铸,其他年份都没有开铸。20分的坐洋在1886、1888、1890、1891、1904~1907、1910、1915、1917~1919、1926、1931~1936年没有开铸银币。10分的坐洋在1886、1887、1890、1891、1904~1907、1915、1918、1926、1931~1936年也没有开铸银币。
仅以笔者所熟悉的也相对简单的坐洋而言,法国自1885年始铸坐洋至1928年停铸,历时43年,其中1892、1911、1912、1914~1920、1923等年未发行外,其它32年均有发行;按照年号、重量、记号的分别排列组合进行统计,坐洋共计38个版式;如:1885~1895之间发行均为加重版,重量为27215克,1895~1928之间改为普通版,重量减为27克------这是按照年号、重量版块的区别;再如:1921、1922两个年号中分别出现“A”版、“H”版和无字版三种,而其它年号的坐洋则只有“A”版,可以说独树一帜吧;除了按照上述情况收集坐洋外,还必须注意坐洋的收藏价格相对较低,其中品相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版块是影响价位的参考因素,个别稀缺品是必须注意的关键因素啊。在鉴定真伪后,1890年加重版应属于珍稀品种;1885、1888、1893属于加重版的稀少品,而1910、1928属于普通版的稀少品,1921、1922属近期流入品尚无法确定其珍稀程度。
再以站洋为例,版式显然比坐洋复杂,据统计约有61种。其中主要是孟买、加尔各答及英国本土铸币厂各自的暗记所标识的各种版别,还有不同时期所铸的多种版式,从1895年开始发行至1935年停铸历时41年,除部分年号如1905、1906、1914—1920、1922-1924、1926—1928、1931—1933年未发行站洋外,实际发行了23个年号。以上版别与坐洋版别划分相同,主要是“有意为之”的暗记版、无暗记版等等,如果再将“无意为之”的如骑字版、错刻版等计算在内,版别统计恐怕还要多一些。站洋的不同版别多寡数量极其不均,个别稀少年号、稀少暗记是名副其实的珍品,如1935、1921、1934等年号极少,1904、1913、1925、1929、1930等年号也属稀少品,其它年号则见仁见智慧,说法不一了;在暗记版中,则根据不同年号情况以“B”版和无字版较为常见,当然不同年号情况各异绝非能够一言以蔽之,从普遍情况看“C”版属于稀缺品,其它暗记版别更加不可得见了。
2010年8月11日老银元最新价格(泛指一般品像)
袁像大头壹元(三、九、十年)415-460(个大网站开帖子410收没人理)
袁像大头八年 680(八年越来越少了价也是越来越高)
袁大头中圆 1700(不好买到需要遇)
袁大头O版 1900(很保守的价格)
袁大头O版三角元 2600
八年普通 620
八年缺口造 900
八年实口造 1000
八年混配三年 800
八年空心叶 850
八年厂点年 1250
八年开口贝 2300
八年牛口造 900
八年左右双勾 850
八年7点年 1200
八年T点年 1000
八年穿口造 900
八年花结上带点 850
八年下缺口造 1050
八年缺口中缺口造 1350
八年下五连珠 900
八年草头华 800
八年田字华 800
八年竖点年 2200
九年部分版别(等待继续补充)
九年 420以上
九年粗发 550
九年中发 550
九年精发 660
九年中发配小嘉禾背 1100
九年粗发配三年背大嘉禾 700
九年斜口造 550
九年牛口造7点年 750
九年大肩章 850
九年缺口造 930
九年海南版 650
九年7点年连口造 680
九年斜口造 620
十年部分版别(等待继续补充)
十年 420以上
十年配八年背 650
十年竖点年 2300
十年配九年面 650
十年7点年 580
十年双肩章上下缺口造 1900
十年开口中 580
十年T点年 600
十年上下缺口造 1300
十年连口造 500
十年上缺口造 580
十年实口造 700
点提华有人也称O版华(等待继续补充)
点提华 460
点提华‘华’无横 580
点提华背右无勾芒 650
点提华凸肩章 850
点提华左右三勾芒 1100
O版部分版别(等待继续补充)
O版(小肩章/中肩章/大肩章) 1600
O版大肩章‘华’字有横 1650
O版小肩章长叶修壹版 1900
O版小肩章长叶修壹开口贝版 2600
O版中肩章错配长叶修壹版 3200
O版(中肩章/小肩章)直芒 1850
O版中肩章实心O 2900
O版大肩章凸粗O 2300
O大肩章版穿心O 3100
O版大肩章双O 2900
O版实心O(眼泪版) 5600
O版三角圆(睁眼)2500
O版三角圆(闭眼) 2500
O版三角圆‘圆’字不封口 2800
O版三角圆‘华’字有横 3900
O版三角圆错配中肩章 2900
O版小肩章(O版无O ) 700
拜托大家有点历史常识好不好
1935年到1948年11月期间,在国统区一块银圆在市场上什么商品也买不到!!!!因为当时银圆已经禁止在市面上流通了!!!
不过土匪、军阀们在黑市交易中倒是经常使用银圆是有的,但当时银圆不是用来买米、买牲口,而是用来买卖军火和烟土。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早在1935年就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银圆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同时禁止银圆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
等到了1948年,恶性膨胀的法币实在是维持不下去了,蒋介石的国民党政权不得不于1948年8月19日再次进行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并严令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银圆)、外币,凡私人持有者限于1948年9月30日之前兑换成金圆券。蒋介石还派出他的儿子蒋经国等经济督导大员到各地监督执行。一时间,小民惶惶,“老虎”或者入狱或者枪毙,杀气腾腾。在蒋介石的强权威胁之下,不少小资民众不得不服从命令把多年积蓄以备战乱和艰难岁月的最后一点看家压箱底儿的黄金银圆外币拿出来兑换成金圆券,而大一些的资本家和其他有钱人也不得不把自己的部分财产兑换成金圆券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强迫冻结了物价的货物被抢购一空。
很快地,蒋介石政权控制的国统区就发生了抢购物资的风潮。上海的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都被抢购一空,人心惶惶。等到了1948年11月11日,蒋介石政权不得不修订金圆券发行法,准许老百姓拥有黄金白银外币并取消了金圆券的发行限额,这下子天下大乱,金圆券的价值一泻千里。为了拿废纸般的金圆券换回一点自己多年积攒的血汗钱,上海等地的老百姓彻夜在银行门口排队和挤死人踩死人的惨剧就发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袁大头、孙小头,叮叮珰珰换银圆。”的银圆黄牛在上海等地极为活跃。普通老百姓一拿到工资或做生意一有收入之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去找他们把手里的金圆券换成银圆。这是因为当时的通货膨胀速度实在是太惊人,大家都不想手里留每天都在急剧贬值的金圆券吃亏。
参考: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描述。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一块银圆(或国币)的价值可以得到一个具体的概念。
〔附注〕历史上猪肉价格的比较资料
2002年9月8日陶世龙先生看到我关于《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研究文章,以及《鲁迅一生挣了多少钱》以后,在互联网上提供了以下补充资料:
根据《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一书中,记录1912—1924年北京市的物价。当时北京的猪肉价格,1913年是每百斤11圆7角;1916年有所上升,每百斤13圆3角;
那时的1斤(老秤)合59682克,现在1斤(新秤)合500克。所以老秤1斤约合新秤1斤2两。
北京1913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1圆7角,合每斤(新秤)约1角银洋;
1916年猪肉每百斤(老秤)13圆3角,合每斤(新秤)1角1分银洋。
由此可以计算出——
鲁迅1913年1月薪俸220银圆,可购买猪肉1122千克,即今秤2244斤;
1916年1月薪俸300银圆,可购买猪肉1346千克,即今秤2692斤。
又,陶先生举出当时李四光为答复鲁迅说他在京师图书馆当副馆长一事所作的说明;这副馆长一职的月薪是500银圆,但他只支取一半,还有一半捐给图书馆了;其实不捐也是可以的。所以当时教授的实际收入要比每月2000多斤猪肉还要多些。难怪鲁迅在北京居住的15年间,能花上相当26000斤猪肉的钱去购买图书资料,另外还买了住宅。
现在(2002年)北京的猪肉每斤价格是5元到7元之间。当然,货币购买力不应仅仅以猪肉一项的价格来计算,而应以多项生活用品的综合比价来计算。可见,陈明远估算民国初年(1912—1919年)的1银圆平均购买力约相当于今人民币50元,还是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的,甚至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因为当时北京市的物价比上海低廉10—20%左右。
1920年银元相当于现在30——35元。
今天,我们按当时上海的市场价来算,从大米,猪肉,白糖,棉布等衣服食物入手进行比较。1872年的时候,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而当时容量一石是10斗,大概在160斤,约合180市斤左右。因此,当时大米价格应该是在15分银元。 到了1901年,米价有所上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就是70元。又过了好些年,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米价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一斤米在34分钱,一个大洋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
1、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值很多钱的。
2、首先,民国的物价与如今已是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翻翻历史书,对照着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同因素来进行物价比对,然后,才能算出当时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来比较计算。然后,我们就能够算出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了。不过,我们也知道,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统计了。
3、在那期间,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4、1920年至1925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在5分钱,一个大洋买18斤大米。一个大洋买的到的猪肉大概在7斤左右,棉布只能买8尺了。白糖,油,盐都有所上涨。于是,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减弱了,大概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后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市石需要10个银元左右,一市斤需要六分钱,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6斤的大米了。一个银元买猪肉也少了2斤,只能买4——5斤,一斤需要2角钱。棉布买到的尺数也少了,一个银元可以买6尺。白糖,植物油,盐都涨价了。
5、因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大洋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当然,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洋的购买力,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会发生不同情况。
500元左右。根据查询个人图书馆清代、民国的外国贸易银币(四)中可知,坐洋银元1910价值500元左右。坐洋银元正面为自由女神坐像,背面的装饰图案为麦穗,法文有贸易银元和法属印度支那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