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时候黄金一万两、白银一千两,这中间的“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份量???

古代时候黄金一万两、白银一千两,这中间的“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份量???,第1张

秦代有半两钱

汉代有五铢钱

二者重量相同

半两等于五铢

一两等于十铢

拿两枚铜钱称量一下

就是秦汉时代的一两

明清一斤等于十六两

与现在的两亦不相同

一两白银1392-4176克。

一两白银在每个朝代的重量都有所差别,比如,隋末及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两白银等于1392克,西汉时期,一两等于1614克,唐至清代,一两等于3730克。而隋朝初年,一两等于4176克。

自古以来,白银就一直与黄金一起,被作为财富的象征。因为银的颜色是白色,所以被称为“白银”。白银不仅有着良好的电热传导特性,还具有较高的感光性和发光特性,被应用于工业、摄影、首饰、货币制造等方面。与黄金相比,白银因供应充足且价值较低,故更多且更早地应用于造币,进入流通领域,很多国家均建立银本位制,把银币作为主流货币。

明初洪武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6608元,一万两白银约合6608万元。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於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清朝光绪年间,一两白银大约折合人民币170元,一万两白银约合170万元。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一两白银约值170元。

现代1两等于50克,1斤等于500克,古代因朝代不同,一两所指代的重量也不同,具体如下: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扩展资料:

常见的重量单位转化

1两 = 005千克(公斤) = 50克

1斤 = 10两 

1斤 = 05千克(公斤) = 500克

1 毫克 = 1 000 微克

1千克(公斤)=2斤

1斤=500克

1盎司=28350克

1盎司=16打兰(dram)

16盎司=1磅(pound)

-一两

无法衡量,银子是我国古代通行的货币,主要用于货币交易。

古代货币:以两为单位,故称银子为银两。

银两指一种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称量货币,始于两汉,盛于明清,清又见有实,虚银两之分。

实银两指实际流通的白银,如银锭等,其成色重量各地不同,虚银两则是一种记账货币,虽有一定含银量,但并无实物,如近代上海的"规元",天津的"行元",汉口的"洋例"等。

银两也称纹银是中国古代的货币单位。其向上为黄金,向下为铜板也称之为制钱。

中国银两货币历史:

1、《史记·平淮书》里记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黄是指黄金,白是指白银,赤就是铜。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已经开始用白银了。

2、中国货币史上正式以白银作为交易货币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为抑制豪门大族的巧取豪夺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现,于是改革币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币作为国货。

3、五代时,白银已被使用在进献、输入货物、纳款、行贿等领域,每次用银的数量也相当巨大,但只随便铸成银铤、银锭、银饼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参与流通。

4、宋代时,除“交子”纸钞和铜钱、铁钱外,白银也被作为货币使用,当时的白银货币有碎散的,也有五两、十两、二十五两、五十两,甚至千两,其中比较多的是束腰形长条银块,个别也有方形、圆形。

5、到了金、元时期,白银被更为广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宝货”银铤,从一两到十两分为五等,这是我国用法定计数银铸币的开始。元代更进一步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开始铸一批每枚重五十两的银元宝。

元宝的名称虽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铸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银锭称元宝即从元代开始,以后“元宝”成为固定的代名词。

在清代拥有10000两白银的家庭虽然不是顶级富豪家庭,但也是许多富裕人家可望而不可即的。

白银自古以来就是贵重金属,由于白银的数量比黄金更多而且便于储存,所以一直是历朝历代的重要储备财物,对接金价、绢价、房价等等。

从宋朝开始,朝廷已经发行纸币。

不过,纸币的价值与当时的银价有关。如果银价下跌,那么纸币也随之而贬值,所以无论民间还是官员,都喜欢“硬通货”白银而嫌弃“有名无实”的纸币。《明史》记载:“朝野率皆用银,其小者乃用钱,惟折官俸用钞(纸币)”。

到了清朝时期,拥有一万两白银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千万富翁的身价。清朝初期(顺治),白银1两就等于1000文铜钱,而白银10000两就等于1000万文铜钱。

清朝中期(嘉庆),白银1两等于1200文铜钱,而白银1000两就等于1200万文铜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变化,除了有通化膨胀的因素以外,还有当时的战争减少、国家趋于安定等因素。在清朝很长一段时期内,米价的波动范围是8文钱/斤至16文/斤。

如果一个普通人每月只吃20斤大米,那么一年才花费1920文铜钱至3840文铜钱的生活,也就是192两银子至32两银子左右。

10000两白银在当时无疑是普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巨款,就算许多大地主都不一定能拿得出来10000两的现银,所以古装剧里皇帝动不动就赏赐白银万两其实是假的。

既然吃饱了饭,那么就该买地和置产业了,那么清代的房子价格昂贵吗?

清高宗乾隆初年间,有个人在天津买了一块土地,盖了一座有10间房子的四合院。这个人连买地带盖房,一共才花了180两银子。如果在清代有10000两白银,那么到全国各地四处购置豪宅基本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几个例子也能够反映出清朝的一万两白银的价值的。

比如在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大力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首富胡雪岩,胡雪岩的身价财产最多时曾有约3000多万两白银,当然其中不全是现银,只是折算价值。这就好比,你的财富是全国首富的3000万分之一。好家伙,放在今天至少也有数千万之多的身价吧。

又比如在洋务运动时期(这会儿已经是晚清了),清政府每年的税收总额一共才8000万两白银(账面),因此当时谁要是家中有一万两白银绝对是相当富裕的家庭,有车有房有丫鬟,什么都不缺。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你多元的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2000—4000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11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