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包青天第一部有几个故事

少年包青天第一部有几个故事,第1张

7个!!!

1名扬天下(1-6集)

2血祭坛(7-12集)

3隐逸村之谜(13-20集)

4殿前扬威(21-24集)

5五鼠闹相国(25-30集)

6魔法幻影(31-34集)

7翻龙劫(35-40集)

《少年包青天》第一部

演员表

周杰饰包拯

释小龙饰展昭

任泉饰公孙

李冰冰饰凌楚楚

刘怡君饰庞飞燕

郑佩佩饰包沈氏 包母

贾致罡饰宋仁宗

陈道明饰八贤王

王绘春饰庞太师

剧情梗概

宋仁宗年间,庐州有一聪明机智,却生就一副黑黝面容的青年,此人便是包拯!他以无穷豁智,屡破奇案,为人伸冤,赢得众口称誉!包拯有一同窗同学,乃府尹之子,公孙策!公孙策智慧过人,自视甚高,与拯堪称一时瑜亮,然每次查案,皆败在拯手下,令策又妒又恨。拯母亲沈氏,为一名大夫,开设了青天药芦,悬壶济世,闲时替官府作验尸工作,包拯之一切医理知识,皆传自沈氏,这对日后的查案工作,有莫大帮助。

第1集

北宋仁宗年间,朝廷软弱,北方辽国、高丽等对大宋国土均存觊觎之心。庐州某书院学生包拯不仅才学出众,而且思维缜密,善于推理。包母医术高明经常被官府请去验尸,母子二人协助官府破了不少案件。高丽为了与大宋修好,决定将高丽郡主嫁与大宋国王,途经庐州险被黑衣人所刺,幸被包拯救下。�

第2集

太子见民女小艾貌美,将其抢回府中欲对她施暴。不料小艾被“女鬼”救走,太子和高丽七皇子先后被杀。高丽军两万兵马集结在边境要求北宋迅速查出真凶,战争一触即发。为免生灵涂炭,宋仁宗派八贤王到庐州缉凶。�

第3集

轻功绝佳的凌楚楚救了小艾,原来她就是“女鬼”。庐州府尹想杀掉她们向高丽人交代,包拯施计为二人洗清罪名。包拯认为应该重点调查黑衣人的来历,不料发现几名黑衣人被人集体杀死,而且是被高手一剑毙命。�

第4集

包拯发现高丽郡主的使女乔装成宋人买回打胎药,顺藤摸瓜他查出了郡言与高丽使者崔尚书的私情。二人承认相恋但否认杀人,八贤王却认为将案情定为高丽内部争斗可以化解两国矛盾,阻止包拯继续追查。

第5集

八贤王被包拯的真诚感动,给他三天时间破案。小艾被发现上吊自杀,遗书上写明自己因不甘受辱而怒杀皇子。包拯见遗书上的字迹起疑,又联想到种种细节与人情不符,怀疑凶手另有其人。

第6集

包拯终于查出真凶,他竟是包拯的好友、官府衙差沈良。沈本是辽国人,真名耶律良材,潜伏宋国十余年,伺机挑起北宋、高丽的战争,使辽国从中获利。

第7集

书院才子展俊生性自负,常与同学发生争执。一日他与同学公孙策口角后,二人相约下学后再作理论。不料次日清晨展俊被人发现死在屋中,包母验尸后认为他是被人用大锤重击而死的。公孙策因曾与展俊争吵而嫌疑最大,被收监入狱。�第8集 展俊的弟弟展昭武功高强,发誓要为其兄报仇,试图杀死公孙策。包拯通过展俊尸上的几处细节证明公孙策与展俊死的时间不能谋合,有不在现场的证据,证明了公孙策的清白。

第9集

山洞中写有严厉的诅咒,并有数具石像描述了各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死状,其中一具石像的死法与展俊一模一样。负责破案的杨大人认出这是侉屹族的血祭坛,并怀疑展俊的死是因为擅闯禁地而遭诅咒。不料几天后杨大人暴死,心被挖走。

第10集

书院里包拯的老师遇害,手握重兵的木都统突然来到,封锁了书院,严禁包拯等人协助破案。一个有武功的瞎子夜探血祭坛,与一神秘黑衣人交手,当他再探血祭坛时被木都统抓走。深夜,一个戴面具的人救出了瞎子,而他竟是木都统。

第11集

包拯的知己、音乐老师蒙放也被人所杀,头被砍掉了。万分悲痛的包拯决心查个水落石出,他来到侉屹人原先聚居地的遗址,发现他们竟是被残忍地集体灭族而死的,这个惊人的发现使案件的侦破有了转机。失踪三天的木都统回来了,但马背上驮着的却是一具尸体。

第12集

在为木都统下葬时,早已死去多时的眼中竟然流出了血水,这一细节给了包拯新的启示。神秘的血祭坛诅咒之谜终于解开了,这是侉屹族死里逃生的两名后裔长大后为族人报仇而进行的复仇计划,而凶手却是包拯最热爱的人… …�

第13集

包拯同凌楚楚、展昭同赴汴京准备参加两月后的会考,途经楚楚的家乡隐逸村。几个月前,凌父的结拜兄弟卓七被杀并被砍去右臂,凌父也突然失踪,楚楚希望包拯能帮她找回父亲并查出卓七叔的死因。

第14集

村里青年卓云、杨开为获取楚楚芳心相互竞争,而杨开同楚楚的继母暗中有染,几个人各怀心事。一名自称龙秋燕的少女闯入了隐逸村,来历不明的她竞令凌父的另几位结拜兄弟张三、李四朱六大为恐慌,担心她是朝廷派来的,三个人因意见不和大吵一架,在回家的路上张三被杀并被砍去一条腿。

第15集

楚楚告诉包拯,村里的六家人每家都保存有一具干尸,而且每具干尸都缺了身体的一部分。包拯注意到死去的两人被去的部位都与自家干尸缺少的部分相同,更奇怪的是,朱六惊恐地大叫“干尸复仇”,在众人的追问下,李四讲出了干尸的来历……

第21集

考试第三天,向天问被发现死在小缸里。年轻的皇帝为与一手遮天的庞太师抗衡,希望广纳人才,亲召包拯,限他在三天之内全权负责破案,然而就在此时,客栈酒保周八斤在突发横财之后,被发现淹死在湖中。

第22集

飞燕建议大家划船游玩,以便为包拯散心。船至湖中,飞燕与考生赛中原不慎落水,包拯发现赛中原的一条腿是假肢,联想到种种疑点,包拯认定赛中原便是凶手,将其缉拿归案。当官司府判决将赛中原斩首时,包拯却发现赛中原之案疑点重重。

第23集

包拯重验周八斤的尸体,发现他是被人毒死的。包拯认为自己的判断有误,推翻了原来的想法,从刀下救出了赛中原。从云双的碑文中,包拯悟出了杀人者的动机,他设下圈套诱真凶现身,凶手果然中计。正当凶手,原形毕露时,庞大师却在此出现。

第24集

在八贤王的帮助下,真凶被押上公堂,他竟是庞大师的女婿、主考官司崔明冲,也就是云霜昔日的恋人。为了怕人揭穿他们的关系,崔明冲不惜连环杀人。包拯破案有功,但却耽误了考试,他辞皇帝赐予的官职,准备明年再考。

第25集

在回庐州的路上,展昭将包拯带到了他出家的相国寺。寺的附近有五个孤儿,号称“五鼠”,经常偷吃寺里的东西。包拯等人来到寺里的第二天,寺中住持衍悔的四大弟子之一戒空从山上掉下摔死了,而他死前曾与来偷东西的五鼠之一“锦毛鼠”发生争斗。

第26集

第二天一早,大家发现衍悔大师在屋中突然圆寂,全身筋脉尽断。有人猜测他是练功走火入魔而死,但公孙策在大师的房内发现了可疑的迹象,证明曾有人在大师死前进入房间,从遗留下的一个小脚印判断,来者应是孩童,众人的焦点又集中在五鼠身上。

第27集

五鼠被抓到寺里,态度恶劣,口出恶言,锦毛鼠还声称看过寺中的武学秘笈《大日如来咒》,他们被押进地牢。深夜,在寺中作客的西夏僧人达摩智放走了五鼠,但威逼锦毛鼠背出《大日如来咒》,锦毛鼠不从,达摩智给他服下毒药,并和突然而至的一黑衣人交手。第二天,大家发现达摩智已经死去。

第28集

巡抚杭天豹与衍悔是故交,对《大日如来咒》一直存有觊觎之心,为得秘笈他借为锦毛鼠发功疗伤之际,逼其背诵,但毫无结果。一名神秘的黑衣人再次出现与杭天豹激战,当众人发现时,杭天豹已经死在药房中。

第29集

公孙策在药房现场发现杭天豹死前用剑写下了“戒”字,怀疑凶手是寺内“戒”字辈的僧人。他还注意到凶手留下的一个破绽:杭天豹是左撇子,死后却是右手握剑。一直生病的包拯发觉有人在他的食物里下毒,目的是不让他参与破案。

第30集

包拯从锦毛鼠身上的文身洞悉了全部秘密,他召集众人,指出凶手便是四大弟子之一的戒贤。原来三十年前衍悔曾犯下色戒,锦毛鼠便是他的孙子,戒空、达摩智与杭天豹发觉了这个秘密,以此为要挟索取住持之位或秘笈,戒贤为维护他所热爱的大师和相国寺的声誉杀了他们,衍悔也自尽了。包拯破案后,寺里人执意要他作新住持,包拯无奈地逃走。

第31集

为躲避去相国寺当住持,包拯与公孙策在返乡的路上分手,公孙策与展昭等人夜宿一小镇的客栈上,与一个名叫“彩云天”的杂耍班相遇。杂耍班内关系微妙,气氛紧张,武师熊原、雷石为一双鞋竟大打出手。店主戚老爹与其义女丫头也神秘莫测。

第32集

杂耍班在表演时出了人命,熊原被绑在身上的磷粉竟是火药,他已被砸得面目全非。杂耍班内的康乔姑娘声称,熊、雷二人都对自己有意,他们是为争风吃醋而两败俱伤的。

第33集

公孙策在雷石的口中发现一根鱼刺,而他刻在板桌上雷石是不吃鱼的。公孙策怀疑死者不是雷石,他很可能还活着。事实果然如他所料,在一个被杂耍班称作“鬼洞”的地方,康桥与雷石正在寻找他们梦想中宝物,康桥趁雷石不备一刀将其杀死。

第34集

康桥等人打伤监视他们的官兵,再次闯入洞中。洞内,公孙策已布下了天罗地网,正当双方激斗之时,另两名黑衣人民与康桥厮杀在一起。作恶多端的康桥终天被擒,黑衣人……戚老爹和丫头也讲出了他的的真实身份。公孙策在家乡庐州与包拯巧遇,正当几人准备回家之际,官府贴出布告:八贤王将于六天后问斩,心急如焚的包拯匆匆再赴京都。

第35集

包拯见到八贤王,得知事情的原委:在朝廷祭天的那天,八贤王提前来到大殿,随即便被迷药迷倒,等他醒来时看见自己手里握着一个血迹斑斑的铜烛台,而宫女秀珠已死在脚下。皇帝赐给包拯一枚金牌令他负责破案,包拯决心还八贤王一个清白。

第36集

包拯发现宫中的迷药“七星海棠”被盗,而秀珠的指甲里也有这种迷药,在秀珠的房间里他还发现一幅书法,字里行间暗含着“千波殿”三个字。包拯向宫内人询问,宫中对千波殿的事讳莫如深,包拯冲破太监首领郭槐的种种阻挠,终于见到了被囚禁在殿中二十余年的李妃。

第37集

秀珠死前在卖面的六子那里留下一幅画,画上是一个怀中抱着一口锅的人。包拯认为这幅画暗喻凶手是太监郭槐。协助包拯破案的捕头小刀突然被杀,地上用鲜血写着“郭槐杀我”。包拯认为凶手另有其人。

第38集

包拯在公孙策的提示下明白小刀其实是自杀,目的是掩护主人。他终于搞清是谁要嫁祸于郭槐,他和公孙策逼八贤王承认:这一切都是他布的局,他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楚楚发现爹爹的遗物……一块黄绫襁褓沾上酒后显出字迹,包拯看后拿着襁褓直奔六子面馆。

第39集

六子曾对包拯说他也有一块黄绫襁褓,包拯发现两块襁褓对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而上面的字迹全部显现出来后令包拯大惊失色。宠太师要亲自监斩八贤王,千钧一发之际包拯等人截法场救了无鼙的八贤王。众人被召到金殿上,包拯讲出了“狸猫换太子”的往事。

第40集

原来当年李妃与皇后几乎同时分娩,御命谁先生男婴即立为太子,皇后与庞太师串通将李妃先生之子以狸猫掉包,污蔑李妃是妖孽将其打入冷宫,的皇子即是今日的六子,真相大白后庞太师欲杀包拯和六子灭口。

发生于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氏代魏建晋的起点。当时已被剥夺实权的太傅司马懿,乘曹爽奉魏帝到洛阳郊外的高平陵谒陵之际,突然发动政变,剪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自此,曹氏宗室已基本上退出政治中心,司马氏逐渐掌控了曹魏朝政。

如问题所言,为何司马氏发动这次事变,曹操留下的老臣们会按兵不动?因为这场政变本就是司马懿在包括但不限于有蒋济、高柔、王观等曹魏元老功臣们的支持下,精心谋划的一次政变。

01 司马懿离开权力中心日久,支持他发动政变的力量是什么?

公元238年,明帝弥留之际,司马懿与曾爽同受顾命,但不久之后,曹爽奏请转司马懿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夺其实权。从公元247年五月始,司马懿更是“称疾不与政事”。

从失去实权开始,司马懿被排挤出权力中枢近十年,哪怕是从247年不再参与任何政事,也有近两年的时间,此时突然发动政变,不能不说是出人意外。当时司马懿虽与曹爽有隙,但曹爽对他还是外示尊崇,并无步步紧逼之意,若司马懿借此退出政治舞台,保全富贵,不失为一个合理的政治选择。

司马懿虽在曹魏政权中拥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基础,但任何一个政治人物在离开权力中枢十余年后,所能掌握的政治资源恐怕都是极其有限的。况且,司马懿已是垂暮之年,此时发动政变,其所冒的风险更是覆族之祸。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司马懿决定侥幸一击,发动政变的呢?

《晋书·宣帝纪》记载了这次事变的详细经过,从中可见端倪: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谒高平陵,爽兄弟皆从。是日,太白袭月。帝于是奏永宁太后,废爽兄弟。时景帝为中护军,将兵屯司马门……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予,屯于洛水浮桥……”

从这段史料中,可知直接参与此次政变行动的,除了司马氏的家族成员之外,尚有蒋济、高柔、王观三人,其中尤以蒋济的作用最为重要,《晋书·王浑传》中说:

“楚王玮将害汝南王亮等也。公孙宏说玮曰:‘昔宣帝废曹爽,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大王今举非常事,宜得宿望,镇厌众心。”

可见,司马懿能够争取到蒋济的支持,是高平陵之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

蒋济为楚国平阿人,少仕郡县,后被曹操辟为丞相府主簿西曹属,曹丕继位后,转为相府长史。在此期间,蒋济与司马懿同为丞相府僚佐,两人之间的交往当始于此。与司马懿一样,蒋济也是曹魏的三朝元老,在朝中威望崇高。蒋济素与司马懿交好,这或许是推动他参与高平陵之变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蒋济曾在禁军中任职十余年,历任中护军、护军将军、领军将军等要职,在禁军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是司马懿争取禁军支持的重要保证,这正是所谓“引太尉蒋济参乘,以增威重”一语背后的真正原因。

陈留高柔出自于名门望族,其父高靖曾任蜀郡都尉,高靖的高祖高固、曾祖高慎皆以德行闻名,高柔的从兄高于为袁绍外甥,深得袁绍的信任,与袁绍诸子分领各州,为并州刺史。归于曹操之后,高柔在曹魏政权中主要典执法事,素有名誉,后因年事已高转为太常、司空等闲职。

东郡王观出身孤贫,曾与司马懿同为曹操的丞相文学掾,司马懿为太尉时,又辟王观为从事中郎,当与司马懿有较为深厚的个人情谊。

这三人都是当时曹魏政权中的元勋,追随曹操创业,功名已著,年辈与司马懿相若。从中可以窥见,高平陵之变背后得到曹魏政权中的元老和功臣们的大力支持。

02 曹魏老臣为何会帮助司马懿发动政变?

司马懿与曹爽同受顾命的安排,就有平衡朝中宗室、功臣两股势力的目的。曹爽在架空司马懿之后,推行正始改制,大量擢升新人,摒弃老臣,这就打破了这种平衡。这无疑触动了曹魏老臣们的地位、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

作为先帝临终时的托孤重臣,司马懿的威望无人能出其右,只有他具有改变这种局面的权威和号召力,自然而言地他成了这些曹魏元老支持的对象。《三国志·孙礼传》中记载了同为曹魏老臣孙礼的一番话,极有代表性:

“(孙礼)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催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

孙礼虽未直接参与高平陵之变,但无疑他是政变的同情者之一。此时,他将司马懿比附为伊尹、吕尚,意在暗示受托孤之命的司马懿具有发动政变、夺取权力的合法性。而司马懿又曾告诉高柔“君为周勃矣”,可见曹魏元老内部将这次政变视为与周勃安刘相似的举动并以此相号召

可以说,这些曹魏老臣参与、同情高平陵之变的目的在于结束曹爽专权的局面,恢复原有的政治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

03 曹魏老臣们在政变之后的命运

高平陵之变虽然是司马懿在曹魏元老功臣集团的支持下,精心策划的一次行动。但这些曹魏老臣,不可能成为司马氏改朝换代的政治力量,有的甚至会走到司马氏的对立面

因为即使他们支持司马氏代魏,所能获得的地位不过与现在相似,又何必冒险行事呢?这一态度,从他们在处置曹爽问题上的立场就可看出。

蒋济曾致书曹爽劝其放弃抵抗,以换取“不失为富家翁”的地位,但同时,他也力劝司马懿不要诛杀曹爽。他其实就是主张不应该完全诛灭宗师势力,旨在于平衡功臣与宗室两股势力。但司马懿并未采纳他的建言。蒋济因为失信于曹爽,在高平陵之变的三个月后,感愧发病而死。

更可注意的是,曾帮助司马懿说服曹爽放弃抵抗的两位朝臣许允、尹大目后来都站在了反对司马氏的立场上。许允参与了李丰拥立夏侯玄辅政的密谋,而尹大目则在司马师讨伐毋丘俭之役中临阵泄密,暗助毋丘俭。

而在另一方面,司马懿对于这些曹魏老臣也颇为忌惮,都未给予实权。例如高柔,孙礼在政变后不久就被相继转为司空这一闲职。总体而言,这些曹魏老臣,在高平陵之变后并未获得重用,其地位与曹爽时相比并未有本质改善。

可以说,支持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支持魏晋嬗代,但司马懿却通过高明的手腕,充分利用了朝中元老对曹爽的不满情绪,把反对曹爽的元老功臣转化为政变的支持者,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谈到三国最后的赢家,那便不得不提及司马懿家族。很多人都为曹操感到不值,自己奋斗一生的基业却被司马懿给篡夺。可是曹操在世时,手下统帅众多的将领,哪怕还是在司马懿反曹时,曹操当年的老部下尚有人在,为何他们对司马懿篡位坐视不管呢?要知道,如果这些老部下加入战斗当中,司马懿的称帝之路只能失败!

当时司马懿进行政变的时候,虽然曹操已经逝世29年之久,可是在军队当中依旧有不少老部下,虽说不多,但还有不少,比如高柔、王观、蒋济、王凌、郭淮等!可是为何他们看着曹氏家族的江山被夺取呢?其实,说到底还是利益的因素。其中有2点是他们坐视不管的关键!

一,不受重用。当时在高平陵之变以前,这些曹操的老部下,并没有因为是老臣而受到重用。在曹爽掌权之后,任人唯亲,这些老将慢慢的从庙堂当中退下来。这就使得大家对于曹爽的意见非常的大,这就导致在司马懿篡位的时候,很多人甚至都是支持司马懿的。司马懿当时手中没有军权,然而曹军的军权大部分都是由这批老将所把控。当时太尉蒋济充当司马懿的说客,写信给曹爽让他投降,并且承诺投降不杀!结果从曹爽还真的上当,导致曹氏王朝瞬间崩塌。

二,士族利益。当时在曹操执政时期,提携一大部分的寒门子弟,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官吏之后,形成新的势力集团。寒门的势力集团是得到曹操的支持,这就使得士族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在曹魏执政期间,士族在官场上基本是处于劣势,这就使得他们在魏国的话语权下降。然而当时曹操的老部下,大部分都是士族集团的一份子,司马懿更是成为当时士族集团的代表。这就使得曹操的老将们基本不想帮助从曹爽,并且在司马懿家族上台后,给予士族极大的权益。

通过晋朝时期士族的生活便能发现,他们活的非常的潇洒,家族势力更是强大无比,这一切都是他们妥协后的结果。曹操时代的“唯才是举”政策,彻底被废除,寒门出不了头了。这样一来,司马懿在篡位时,除了大司农桓范之外,其他人要么按兵不动,要么和司马懿一条心。总之,曹爽和曹芳被抛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278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