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历史上,一般官员和百姓用玉饰品会怎么样?

汉代历史上,一般官员和百姓用玉饰品会怎么样?,第1张

汉代的玉器种类很多,按社会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日用品、装饰品、艺术品、辟邪用玉、礼仪用玉和丧葬用玉。看用玉的用途了,不是说百姓和小官不能用。

日用器

传世的有奁、洗、卮、灯、耳杯等,但真伪难以鉴定。出土的器类有高足杯、角形杯、带托高足杯、盒、枕、带钩、印章等。其中高足杯共出 2件,一件为素面,另一件杯身饰谷纹和勾连云纹。角形杯、带托高足玉杯和玉盒为西汉南越王墓所出。带托高足玉杯由高足玉杯、杯托和承盘 3部分组成,杯身饰谷纹、花瓣纹等,杯托中的玉垫为透雕 6瓣形,这是已发现的构造最为精致、复杂的玉杯。玉盒为圆形,饰浅浮雕和线刻花纹,盒盖上有桥纽活环。汉代玉枕有用长方形玉版镶拼而成的,也有用整块玉料雕成的。东汉中山王刘焉墓所出的玉枕,用整块青玉雕成,枕面及两侧浅刻阴线变形云纹,重达138千克。玉带钩出土不少,工艺水平较高的有南越王墓出土的龙虎并体带钩和龙虎合体带钩。前者透雕,钩首为虎头,钩末为龙首,龙虎双体并列,龙首、虎爪共托一环;后者作龙虎合体形,通体由 7截玉料雕琢而成,以铁条贯穿成形。

装饰品

可分为人身上的玉饰和器物上的玉饰两大类。人身上的玉饰主要是佩玉,计有璜、环、琥、珑和玉舞人等,还有商周以来用于解结的觿和射箭时钩弦用的,到汉代也演变为装饰用的佩玉。玉环的纹饰优美多样,在佩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南越王墓和西汉曹墓出土的透雕龙凤纹玉环,线条流畅,纹样优美,工艺水平很高。玉舞人多数为玉片刻成,以阴线刻划细部,也有个别是圆雕的。此外,束发用的玉笄,有的透雕凤鸟卷云纹,也属随身的装饰品。装饰在器物上的玉饰,以玉剑饰最为重要。汉代的“玉具剑”,剑首、剑格以及剑鞘上的剑璏和剑珌皆用玉料制成。配套的“玉具剑”,四种玉饰的雕刻技法和纹饰题材往往是一致的。高浮雕的螭虎纹,是玉剑饰中常见的纹饰之一。此外,铜枕、铜杯、铜卮、铜铺首以及铜瑟枘等,也有镶嵌线刻或浮雕玉饰的。

艺术品

汉代玉鸽

汉代圆雕的工艺美术品数量虽不多,但表现了汉代玉器造型艺术的高度水平。汉元帝渭陵附近出土的玉鹰、玉熊、玉辟邪和玉奔马,是一批难得的艺术珍品。其中玉奔马用白玉雕成,作奔腾前进状,马上的羽人双手扶着马颈,全器雕琢精巧,造型生动逼真。还有一些小型的动物玉雕,有的有小孔,可能作为佩玉用。徐州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小玉饰,雕琢成大鸽喂小鸽的形象,十分生动可爱。另外,河北省定县东汉墓所在的一件小玉屏,由 4块玉片组成,透雕东王公、西王母以及人物、鸟兽等纹饰,也应是陈设用的工艺品。

辟邪用玉

汉代和田玉 刚卯

汉代用于辟邪的玉制品有刚卯,除见于著录的传世品外,发掘出土的刚卯为数不多。安徽省亳县凤凰台东汉墓出土两件玉刚卯,所刻文辞和文献记载基本相同。另在上海浦东明墓中曾出土玉刚卯 3件,其中 1件铭文笔划字形和亳县刚卯相似,有人认为是汉代遗物,另两件则是后世仿制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1件玉人,作王公凭几而坐状,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个字。从铭文内容考察,这件玉雕像也应是厌胜辟邪之物。还有上述圆雕的玉辟邪和一些用于佩带的动物形玉雕,可能也属这类玉器。

礼仪用玉

汉代用于礼仪的玉器,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考察,和先秦时期有所不同。《周礼·春官·大宗伯》所载用于“礼天地四方”的璧、琮、圭、璋、琥、璜(所谓“六器”),都属礼仪用玉。但到汉代只有璧和圭仍然作为礼仪上使用的玉器。玉璧在汉墓中出土很多,玉圭则从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汉代玉璧的花纹,除了传统的蒲纹和谷纹外,还流行着在蒲纹或谷纹的外面加饰一周兽纹或鸟纹。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在谷纹的内外各有一周线刻兽纹带,直径达334厘米,在汉代玉璧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一些玉璧,在周缘之外另加一组或几组透雕动物纹,如满城汉墓出土的 1件谷纹璧,外缘有透雕双龙卷云纹附饰,纹样优美生动,是汉代玉璧中的珍品。东汉时期的这类玉璧,有的在透雕动物纹附饰中还出现“长乐”、“宜子孙”等透雕字样。这种外缘附加透雕纹饰的玉璧,除作为礼仪用玉外,还能起着装饰的作用,其中镂刻吉祥语的小型玉璧,还可能用作佩玉。这说明汉代玉璧,在造型、纹饰和功用等方面较先秦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六器”中的琥和璜,汉代虽然还存在,但已是作为装饰用的佩玉了。璋和琮,在汉代可能已不再制造和使用。汉墓中偶然出土的玉琮,也已是利用旧玉改制成具有其他用途的玉器了,如满城汉墓出土的一件玉琮,已被改作九窍塞之一的生殖器罩盒。江苏省涟水汉墓所出的玉琮,上有鎏金的银盖,下有由 4只展翅银鹰托着的鎏金银底座,也已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了。

丧葬用玉

汉代人认为玉石能使尸骨不朽,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葬玉主要有玉衣、玉九窍塞、玉琀和握玉。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完整的玉衣由头罩、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部分组成,每部分都由许多小玉片编成。根据等级的不同,用于编缀玉片的分别为金缕、银缕或铜缕,个别还有用鎏金铜缕或丝缕编联的。满城汉墓所出的 2套金缕玉衣,是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汉代玉衣。金缕玉衣体积大,结构复杂,经过精心设计制成,是汉代治玉工艺高度发展的产物。玉九窍塞是作为填塞或遮盖耳、目、口、鼻、肛门和生殖器等九窍用的,这些玉制品皆为素面。玉琀一般作蝉形,置于死者口中。至于死者手中的握玉,在西汉中期以前多作璜形,系用玉璧改制而成,到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为玉猪。死者手握玉猪的习俗,在东汉和魏晋南北朝都很流行。玉蝉和玉猪的造型变化不大,刻纹也都比较简单。此外,葬以玉衣的死者,其胸背往往铺垫许多玉璧。这些玉璧也应属于丧葬用玉。满城汉墓所出的漆棺,棺的外壁镶嵌26块玉璧,内壁镶满玉版。这种内外镶玉的漆棺虽然很少发现,但也说明玉在汉代丧葬习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玉剑饰是镶嵌装饰在兵器铁剑上的一种饰物,用精美玉器缀饰于剑和鞘上的宝剑,古人也称为“玉具剑”。常见有剑首、剑格、剑鞘上带扣和鞘末玉饰(珌)四种。一般用来装饰男人的阳刚之美。从考古资料发现,玉具剑始见于西周,春秋战国时兴起,至汉代是玉具剑使用的鼎盛阶段,它不仅是帝王贵族标榜身份地位的象征,还是礼尚往来、互相馈赠的一种高贵礼品。战国剑较短小,剑首小而薄,边沿外敞,较锋利,格少(多用铜、铁),剑珌有厚长和薄短两种,带扣也小。

魏晋南北朝起逐渐衰落。

汉代玉具剑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传统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只是到了明清时代,由于好古之风盛行,古玩商们为了牟取暴利,仿制了一大批伪品,有的制作之精,几乎乱真。不过毕竟每件古玉,总是有它的时代特征,一般工匠是不具备这些专业知识的,因此在制作工艺图纹琢磨等方面,仍有不少破绽。

玉剑饰——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琉、剑秘。

武器性能

中文名:玉具剑

别名:玉头剑

所处年代:自西周时期起

组成:剑首、剑格、剑璏、剑珌

玉剑饰: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

玉具剑

玉具剑亦称“玉头剑”,玉具剑是剑首和剑柄等部分用玉石材料制成的剑,有玉首、玉格、玉璏、玉琕四部分,是古代佩剑中装饰最为隆重豪华高贵的装饰剑,帝王官员平时或上朝佩带以显示尊贵。《东宫旧事》:“太子仪饰有玉具剑。”《史记·田叔列传》:“将军欲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简介

剑首一般称为玉镡,最早的实物出土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汉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到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

剑璏(wei)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璏俗称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

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剑璏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宋代以后出现一些仿品。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珌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

流行时间

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魏晋之后逐渐消失。

《说苑·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至汉代时,此风更盛,并成为相互馈赠的礼物。

《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可见西汉时,仍以战国时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侈乐》以佩戴“玉具剑”为时尚,特别是加之工艺技术的不时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

虽然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激进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动巧妙,碾磨的圆润细腻,华丽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出现原因

玉具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其与统治阶级对玉的一贯推崇是分不开的。从商周时起,统治者便将玉比德,一直佩带于身,《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且其中式样之繁琐,寓意之多样此不赘述,总之是每种样式都被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有的还作为重要的祭祀天地日月的礼仪用品。

从商代起,奴隶主贵族便有意识地以佩玉显示身份的高贵,到西周时形成严格的礼仪等级制度。

但玉只是品德的象征,并不足以表现奴隶主对下属及奴隶们的威慑与戒备,所以当剑这种便于携带的兵器作为佩饰一经出现,统治者们便很快发现佩剑具有佩玉所达不到的妙用,所以便剑、玉兼佩,刚柔相济,并垄断了它。

他们为炫耀身份与威风,还特别在剑的装饰上下大功夫,起初,只是在剑本体上如剑身、剑首、剑茎等处雕饰花纹。如商末周初时期的短剑,多饰在剑首,如鹿首、羊首、铃首或其他兽首,后来有的便饰在茎或身、鞘上。

中国古代名剑:光武以赐冯异,七尺,(《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每套有四件,上面的花纹不常出现的是凤纹!

玉、剑结合物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晚期,四样俱全的玉剑饰逐渐形成,到了西汉这种玉剑饰就成了王公贵族佩剑上的重要装饰品,也成为当时社会一种身份的象征。魏晋之后逐渐消失。《说苑 · 反质》曾载: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这则故事反映出,当时贵族阶层多视玉具剑与玉佩饰为宝物。至汉代时,此风更盛,并成为相互馈赠的礼物。《汉书 · 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汉书 · 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可见西汉时,仍以战国时流行的世人之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吕氏春秋 · 侈乐》中体现了当时以佩戴 “ 玉具剑 ” 为时尚,特别是加之工艺技术的不时发展,所以汉代玉具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战国数量大增。造型、工艺基本继承了战国激进风格,而图案纹饰则更加新颖别致。器面除琢饰兽面、云纹、谷纹外,尤以浮雕的蟠螭纹最具特色。其布局合理,生动巧妙,碾磨的圆润细腻,华丽精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汉剑规格

按长度分类:

短剑长在50-70CM左右,剑身稍阔,剑脊略薄,刺削并重,多饰以铜格。

长剑全长在80-110CM左右,剑茎约在20CM左右,刃宽35~4CM左右,大多37CM或36CM,刃厚度一般在08CM。相对霞身厚脊,重击刺,可双手握大力劈斩。

超长剑全长100-140CM左右,少数达到160CM,基本为双手持握,多饰玉具,少部分饰金银,多为王侯显贵的佩饰之器。

按剑形分类:

剑身为4个面叫四面汉剑。

剑身为6个面叫六面汉剑。

剑身为8个面叫八面汉剑。

原形汉剑身长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汉剑”一说。一般说来八面汉剑从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强度上当然也会比四面要强,四面拿在手上更轻灵。八面感觉要威严一些,四面简约一些。

最初的八面剑是青铜剑,青铜硬而脆,局限了剑身的长度,最初的解决方法是加宽剑身,在上半段缩窄,并在浇铸时在剑脊和剑刃采用不同含锡量的青铜。随后战争用剑形制不断加长,单纯增加剑身宽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铸剑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剑身的棱面以增强强度,于是细长八面青铜剑大量出现在战场上,此亦为世界青铜铸剑技术的最高锋。但即使如此,青铜剑长度与强度的矛盾仍然无法彻底解决,终于被铁剑完全取代。铁剑普及后,仍有部分承袭遗风保留了八面制形。但对铁剑而言,八面较四面并无明显优势,却增加了成本。在突破了青铜剑的强度瓶颈后,后期的战争用剑不断加长的趋势越发明显,一米以上的长剑大量出现。当然,在现代仿汉代风格剑的制作和收藏中,更多的是考虑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个人喜好。

剑的各部位包括:剑身、剑尖、剑锋、剑末、剑脊、剑刃、剑格、剑柄、剑首、剑鞘和穗。

汉朝名剑

汉剑另一种词义解释指汉高祖刘邦斩白蛇之剑。赤霄: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大篆书,三尺,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于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汉高祖刘邦凭此剑于大泽怒斩白蛇,开始其帝王一生。起义时由铸剑师打造的青铜剑。剑身仿秦剑。秀有花纹、饰有七彩珠、九华玉的寒光逼人、刃如霜雪的宝剑,剑身镌刻两个篆字:赤霄。“斩白蛇、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都指这把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宝剑。颇具历史价值。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刘季在位十二年,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 斩蛇剑:一名“斩蛇”。汉高祖刘邦白蛇之宝剑。《西京杂记》:“高祖斩白蛇剑,十二年一加磨莹,刃上常若霜雪。” 断蛇:古代剑名。《广雅.释器》:“断蛇,剑也。”王念孙《疏证》:“《西京杂记》云:‘汉高帝斩蛇剑,剑上有七采珠、九华玉以为饰,刃上常若霜雪,光采射人,盖即《广雅》所谓断蛇也’。”

汉朝铸剑工艺精湛,而名剑则代表其典范,这一时期的名剑代表有:

神剑: 汉太公所得,命诀载:“太公微时有冶为天子铸剑指太公腰间佩刀曰:‘若得杂冶即成神剑,可以克天下’太公解投冶中剑成授太公”

赤霄: 汉高帝所得,铁。铭曰“赤霄”,高帝以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及贵常服之斩蛇即此剑

神龟: 汉文帝铸,三尺六寸,同时铸三剑刻龟形故名,帝崩命入剑玄武宫

八服: 汉武帝铸,铭曰“八服”,以元光五年铸凡八剑五岳皆埋之

茂陵剑: 汉昭帝所得,上铭“直千金寿万岁”昭帝时茂陵人献一宝剑故名

毛贵:汉宣帝铸,“以本始四年铸,一曰毛二曰贵以足下有毛故为之贵”

衍: 汉平帝所得,上有帝名,平帝在位五年以元始元年辛酉掘得上有帝名衍因服之

秀霸: 汉光武所得,铭曰“秀霸”,未贵时在南阳鄂山得之

玉具剑: 光武以赐冯异,七尺,冯异传赤眉暴乱三辅,以冯异为征西将军,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玉具剑

龙彩: 汉明帝铸,永平元年铸,上 作龙形,沉之洛水中,水清时,常有见之者

金剑: 汉章帝铸,金质,建初八年铸投入伊水中

安汉: 汉顺帝铸,铭曰“安汉”,永建元年铸

中兴: 汉灵帝铸,文曰“中兴”,建宁三年铸,同时铸四剑铭文皆同后一剑无故自失

古人云:「 ”君子如玉”,在古代,玉一直是德行的象征,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公卿大臣,无不以配玉为荣,正所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出自《礼记·玉藻》) 除玉外,配剑也是我国古人的雅爱,周、秦、汉、唐两千余年中,佩剑之风一直盛行不衰。西周至春秋时期,剑除佩带防身外,腰间悬剑也是当时表现地位身份的一种方式,非王侯、贵族不能佩之。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使铁剑开始投入使用,其锻制技术亦大有进步,由原来短而厚的青铜剑形制向长而薄的铁剑发展,最长者可达一米多。 玉、剑,这者在古代皆是贵族所佩之物,故古人就将其两者合一,最早于西周时期出现玉、剑的结合物——玉具剑。 ▲历史上第一代昌邑王,汉武帝第五子刘髆墓葬中出土的玉具剑,现已入藏于巨野县博物馆。 玉具剑,亦称「 ”玉头剑”,即是剑首和剑柄等部分用玉石材料制成的剑,拥有剑首、剑格、剑璏(璏,zhì,玉制剑鼻)、剑珌四个玉饰物,其雏形起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晚期时,逐渐形成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样俱全的完整玉具剑。 剑首,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即镡,处于剑茎上方,只有一小块,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除装饰外,其材质也是区分佩剑者等级的标志。 剑格,亦称护手、剑镗,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两面均琢有纹饰,在剑饰中数量最少。(亦有光素无纹的形制) 剑璏(zhi),或称卫、璲,镶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上刻纹饰,供穿带佩系所用,俗称文带,在几种剑饰中所占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 剑珌(bì),或称摽,玉制,安在剑鞘尾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直身、体圆、较厚,战国早期时光素无纹,于晚期出现纹饰,以兽面纹和卷云纹为主。汉代时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 ▲汉朝时,光武帝刘秀曾赐玉具剑于冯异,形制为七尺长剑,每套四件。《后汉书冯异传》载:「 ”时,赤眉、延岑暴乱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冯异)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西周、春秋时期,玉具剑被视为宝物和身份的象征,在其之后千余年中,一直都是古代佩剑中装饰最为隆重,最为豪华高贵的佩剑,既可佩于腰间以显尊贵,亦可作礼仪、祭祀、墓葬之用。《说苑反质》中载:「 ”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东宫旧事》载:「 ”太子仪饰有玉具剑。”《史记·田叔列传》载:「 ”将军欲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从《说苑反质》所记载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玉具剑在当时的地位和价值,足以比作国家之宝。图中为安徽天长三角玗汉墓群出土的西汉玉具剑,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 后至汉朝时,佩剑、佩玉越发盛行,玉具剑也在此时又得到大力发展,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春秋时期数量大增。且因汉朝厚葬之风的影响,作为贵族最喜爱的墓葬品,玉具剑在当时被王公贵族大量使用于墓葬,如西汉汉废帝,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就曾出土三把金丝缠绕的玉具剑。 ▲海昏侯墓主棺板上方发现的三把玉具剑,剑鞘部位有金丝缠绕,不一定是墓主生前所用,或是为表墓主身份高贵而入葬的也未可知。 隋唐时,佩剑之风依然不绝,而玉具剑也仍然位居第一。《隋书礼仪志》载:「 ”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 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 ▲汉代时,皇帝常以玉具剑赏赐功臣及使节,《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 ”《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 ” 玉具剑始于周朝、春秋,盛于两汉、隋唐,后于魏晋时期渐渐没落,再不见于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39373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9
下一篇2023-08-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