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说玉翁仲寓意吗?那我就不介绍玉翁仲的艺术形象及历史意义了。
阮翁仲,人名。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相传他身长1丈3尺,端勇异于常人,秦始皇令翁仲将兵守临洮,威震匈奴,被匈奴敬为天神。翁仲死后,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见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于是后人就把立于宫阙庙堂和陵墓前的铜人或石人称为“翁仲”。
翁仲既有神力守护宫门坟墓,自然也可以随身佩带,驱除邪魔,于是就有了饰佩的玉翁仲。玉翁仲在汉代比较流行,是一种使用配饰,用于辟邪。常雕刻为一老者持立状,老者长须大袍,头戴平冠有孔穿绳便于佩带。
一出生,翁仲便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异孩童。
翁仲还记得父母的说法,自己生下时长不过一尺八九寸,可上秤一称,竟有二十斤之重,如同一块石头!三天后,翁仲开始疯长,一岁时竟长到五六尺高,四肢不软,硬朗如常,乡邻无不啧啧称奇。十岁时,翁仲长到了一丈二尺余,心智清明,体魄强健,毫无病态,乡邻们更是惊呼不止了。最奇特的是,翁仲食量惊人,每顿可吞下三十多张大锅盔,二十余斤牛羊肉。翁仲父亲亦农亦牧,农闲时还兼做胡马生意,原本临洮富户,可在翁仲长到十五岁时,硬是教翁仲吃得穷困潦倒了。其时正逢秦军在陇西征发,父亲立即将翁仲送到了县府。那日,黑衣县令惊愕万分地走出公案,仰头打量着矗立在大厅的这个近两丈高的少年巨人。已经是破衣烂衫的父亲,惶恐地站在少年巨人身旁,一个十足的小矮人而已。
“吃得多,不怕。真有力气么?”县令的目光活似在打量一头怪物。
“此子,拉动两头公牛尚可……”
“当官府谎言,大秦有国法!”
“大人,这是实情……”
翁仲憋不住开口了:“老父错也,在下能与三头牛较力。”
县令的嘴巴半天没有合拢,突然大喊:“来人!三头公牛!”
那一日,县府前的车马场人头攒动呼喊连天。三头公牛被套在一辆押送囚犯的铁笼车辕中,咻咻喘气长角晃动,一看就是草原牛羊群中最为凶猛狠恶的种牛。少年翁仲赤膊站定,两手挽着连接铁车后尾的粗铁链,脚前六尺处是一道又粗又长的白灰线。这是翁仲自家的方法,他若被三牛拉过六尺白线,愿以谎言服罪。当县令亲自举旗,劈下令旗大喊开始后,驾车的三名士兵站在车上扬鞭狂抽,一面大鼓也骤然擂动了。三头公牛哞哞怒吼连声,发疯般向前猛冲。少年翁仲大吼一声,两手挽定铁链,两臂小山般鼓起,纹丝不动地钉在原地,双脚眼看着陷进地中三尺余深!人群奋激地狂呼着,三士兵的赶牛鞭都打折了,少年翁仲还是纹丝不动。僵持片刻,少年翁仲雷鸣般大吼一声,铁车猛然连连倒退,几乎将要翻倒。三头公牛长吼一阵,片片白沫大喷而出,山一般颓然倒地,眼瞪腿蹬瘫卧不起了……那一刻,全场人众都没了声音。县令终于清醒过来,立即下令收翁仲做了县卒,职司临洮县捕盗事。翁仲衣食有了着落,却因此没能进入秦军主力。
半年后,在缉拿一起马群失窃案罪犯时,翁仲失手扭断了两盗的腿脚胳膊,两盗不治而死。依据秦法,翁仲被县令判为杖笞六十。行刑之时,翁仲丝毫没有反抗,趴到砖地上自己拉开了衣裤。县卒们打得一头汗水,翁仲却鼾声如雷,在雨点般的大杖下睡着了。
县令哈哈大笑,走下公案猛然踹了翁仲一脚:“你小子好瞌睡!起来说话,可是服法?”
翁仲爬起来揉着一双铜铃大眼,高声道:“大丈夫报效国家,要这般挨打么?”县令仿佛没听见,自顾笑道:“好!翁仲尚知守法,本县禀明郡守,擢升县尉!”少年翁仲满面通红,大声嚷嚷道:“县令大人,难道大丈夫是靠打烂尻门子升官么?不能正经八百地建功立业么?”在县令与众人的哄堂大笑中,翁仲依旧高声嚷嚷着:“笑甚笑!我翁仲大丈夫也,总有一天要为国立功!”
翁仲二十岁那年,陇西军马因李信灭楚战败而大部东调了。
羌狄眼见有机可乘,遂联结西匈奴,再次大肆劫掠临洮。临洮守大为惊慌,连夜修书飞报咸阳请求援兵。然天还没亮,翁仲飞步赶到了临洮守幕府,将截回的军报砸到了公案上。临洮守既惊又怒,连呼翁仲通羌叛逆。翁仲愤愤然吼道:“万余兵马还要援兵,大草包一个!翁仲身为保民县吏,岂能容得!”眼见这黑铁塔矗在案前,还气昂昂以为县吏比临洮守还大几级一般,分明说不清,打又打不过,临洮守又气又笑又哭笑不得道:“好好好,算你保民县吏厉害。你只说,万余兵马如何对付数万羌匈飞骑?否则,莫给老夫添乱!”翁仲高声吼道:“草包让开!翁仲但领三千兵马,决保临洮安然无恙!”临洮守思绪飞转,连忙拍案高声道:“一言为定,老夫给你三千军马!快去点兵准备,老夫还有急事!”翁仲雷鸣般一阵大笑,捡起临洮守抛来的令箭大步砸出了厅堂。临洮守连忙唤进司马,叮嘱重新飞报咸阳,而后又连忙赶赴军营去应对翁仲了。
一切都在奇特地变化着。二次飞书的司马赶夜路太急,又骤遇雷电暴雨,人马一齐被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淹没。临洮守得信之日,羌匈飞骑六万余已经杀入了陇西草原。翁仲二话不说,率领三千秦军骑士奔向了最西边的枹罕。临洮守万般无奈,只好亲自率领余下的八千余步骑随后赶去策应,只图死战而已了。不料,翁仲大是奇特,徒步飞驰竟丝毫不输秦军快马。赶到枹罕草原河谷的一道山口之日,正与遍野蜂拥的羌匈飞骑撞个满怀。将士们尚在急促地会商战法,翁仲连声大吼:“全军矛子!都给我堆起!留下一百人下马,专给我送矛!你等只管捉活人!”
陇西山地草原的秦军,配置及战法与九原大草原不同,最大特异处是人人兼具骑步两战之长;兵器不同则在于人手一支三丈长矛,但遇山地隘口便下马森森然列阵阻击。如今,骑士们见这位几与三丈长矛等高的壮士声如雷吼,没有片刻犹豫立即照办。三千支长矛堪堪在山口堆集好之时,羌匈飞骑漫山遍野呼啸压来了。翁仲揽起十几支长矛挟在腋下,大吼一声飞步迎上,一支支长矛尖厉地呼啸着扑向羌匈人马,其劲急声势竟比秦军的强弩大箭还更具威力。瞬息之间,羌匈骑兵纷纷人仰马翻。翁仲一边飞步游走,一边接过流水般送来的长矛,一支支间不容发接连飞出。潮水般的羌匈飞骑如遇铜墙铁壁,骤然倒卷了回去,亦有一群群死命冲来,大吼着要杀死这个怪物。不料,如此一来更得翁仲所愿,两手各握三支长矛,向下连刺带打,战马也好骑士也好,遇之无不纷纷倒地。羌匈飞骑的战刀弓箭偶中翁仲之身,也如水击山岩飞溅而去。激战片时,翁仲杀得性起,雷吼一声劈手撕扯开一匹战马,两手各提半片血肉横飞的马尸排山倒海般打来,恍如一尊血红的天神踏步在一群侏儒之间……羌匈骑士们一时大骇,遥遥望见山岳般的血红巨人,人马一齐瘫软在地,海浪退潮般倒在了草原上,一片天神饶命的呼救声……
那一战后,得陇西秦军将士一致拥戴,临洮守上书咸阳报翁仲奇伟军功,一力举荐翁仲做临洮将军。秦王嬴政那时便知道了翁仲,并不止一次地半信半疑人间竟能有如此奇伟之士,却始终因为牵绊中原灭国大战,而未能宣召这位临洮守护神。
玉翁仲乃寓意是驱邪祛魔的佩饰。
玉翁仲乃文物来历:
关于“翁仲”其人其事及作此像的用意,至明代才比较清楚。翁仲原名阮翁仲。《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安南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通过这段记载,我们知道翁仲是秦代一个威严勇猛的大将军。
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阮翁仲,传说力大无穷武力过人,秦始皇令阮翁仲兵守临洮,威震匈奴。阮翁仲死后,高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朝拜,远远看到该铜像,还以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源。
扩展资料:
玉翁文物用途
后人就把翁仲铸成铜人或者雕刻成石人,立于宫阙庙和陵墓前用以辟邪。渐渐地,石人开始佩戴的玉翁仲来辟邪,玉翁仲与司南佩、刚卯在汉代及其流行,同被称为辟邪三宝。但是玉本为石,聚集天地灵气而生成玉,经过匠人精心雕琢为饰。而为主人挡过灾的玉器,往往会因为灵气耗尽而有裂痕甚至破碎。玉是有灵性的,但反之就也有邪性,碎玉很容易招惹些不好的东西。若玉翁仲破碎或裂开反而会给人带来灾祸。
文物信息
名称:玉翁仲
文物年代:东汉
尺寸:宽1cm 高43cm
说明:玉料深青色,局部有花白色沁斑,体扁长,为半圆雕。两翁仲形象相同,造型简单,头顶有长发髻,脸长,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其中一件的上身还缠有交叉的细金丝。翁仲腰间有穿孔,是贵族或学士佩戴在身上以表示身份地位的。采用的是汉八刀的技术,只用两刀就把服饰的衣襟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玉翁仲辟最厉害的首饰
中国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玉器不仅蕴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同时也反映着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
汉代是中国玉器发展的巅峰时期,汉代玉器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治玉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二是玉文化的思想理论趋于完善。
在两汉时期,随着儒家理论被确立为文化的主流思想,“君子比德于玉”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被植入玉器当中,从而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础思想理论,中国玉器也从此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
“辟”的和田玉,99%的人都会说,这个我知道,那不就是貔貅嘛!
有些人会补充到其他各种瑞兽、……这类题材十分宽泛,内容也是非常丰富。不过今天我们要聊的是那1%知道的。
古代辟哪家强 ,还得大汉三件套!
在汉代,有这样三种辟的玉饰,地位相当之高,完胜其它的辟物品。无论是堂之上的贵族王公,或者下里巴人的平头百姓都十分推崇。它就是今天我们要和大伙聊的辟种类——厌胜佩。
“厌胜佩”的“厌胜”就是“”的意思,这辟分别是:刚卯、司南佩、翁仲。从西汉开始,在一直流传至今。
翁仲
翁仲起源说法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因威震匈奴而出名,连以他形象雕的雕像都让匈奴十分害怕。
《明一统志》载称:翁仲姓阮,秦时人,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将。翁仲死后,铸铜为其像。
玉雕中的翁仲长袍伫立,五官与服侍都只用简单的线条刻画,刀法简练,粗犷有力。
翁仲呈现出来的就是:头上一横,显示戴帽;面部三刀,显示眼鼻;胸肩两刀,显示胡子双肩;腹下二刀,显示宽衣大袖,共八刀。
司南
辟其中之一的司南佩其实于司南仪。
东汉王充在《论衡》里面说: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就是说,用磁石做成勺子,配一个地盘,杓子的根部会指向南方,没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指南针。
司南佩就是仿司南之形雕琢而成的佩戴的饰物。多是长方体,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面成小勺形,中间呈“工” 字,方便系带佩戴。
在有的人看来,人以后,常会糊里糊涂、不辨是非、不辨方向。而司南仪能辨方向,人们就认为佩戴上司南佩就不会被迷惑,能头脑清醒,从而衍生出它能辟,有逢凶化吉的作用。
玉刚卯
辟的第三个就是玉刚卯了。其实它是由两个物品构成的,一个叫“刚卯”,一个叫“严卯”,《后汉书》里面把它们合称作“双印”。
玉刚卯最早出现在西汉晚期,是长方体的样子,四面都刻上了辟的文字,每面两行。
要说起它们的区别,那就是一字之差,因为刚卯三十四字,严卯三十二字。
而与玉司南和玉翁仲这样的厌胜佩,所指向的概念不同的是,玉双卯,很大程度上针对的都是古代令人闻之色变的恶疾,正如新型冠状。
双卯是两汉时期极为流行的文化载体,是古人佩戴在身上用于“避疫”的。据史书载,汉代自皇帝、诸侯王至士人莫不佩戴。
并且双卯依照等级用玉、犀、象牙、金或桃木制成,长形四方体,有孔可穿绳,四面皆刻有文字,多为驱愕疫等言辞。
两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在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被植入玉器当中,中国玉器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文化内涵,从此奠定了中国玉文化的基本格局。
而汉代玉器“辟三件套”的产生,一方面反映了两汉时期文化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特征;另一方面则反映出汉代玉器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艺术特色。
因此,翁仲、刚卯和司南既两汉时期文化的真实写照,更是汉代玉器巅峰时代的重要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实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三种玉佩辟镇的寓意已经淡了很多,毕竟千年过去了。
但他们的雕刻形式和古朴的风范却一直存在,并且受人喜欢,我想这就是压胜佩独特的魅力吧!
:亚洲艺术画报社
以上就是与辟最厉害的首饰相关内容,是关于文化的分享。看完什么配饰可以辟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